回覆列表
  • 1 # 天睛970

    一:

      清代最有威力的娛樂方式,非戲曲莫屬了。那個時候,沒有電影,沒有電視,沒有演唱會,也沒有卡拉OK。從王公貴族到下里巴人,人們唯一的選擇只有戲園子。那些“名角”們集今天的歌星、影星、舞星的諸種魅力於一身,具有風暴一樣的影響力。

      清代戲迷的痴狂,絕不下於今天的追星族。有人因為迷戀看戲而荒廢生計,也有妙齡少女隨戲班子私奔,甚至還有人因此犯了殺人罪。康熙年間,上海嘉善縣楓涇鎮賽神,請了戲班子演出。演的是秦檜殺岳飛父子事,演員十分投入,“曲盡其態”,一位臺下看戲的皮匠老兄更投入,“從眾中躍出,登臺,挾利刃直前刺秦檜,流血滿地。”(《三岡續識略》卷下)。扮演秦檜的演員當即死於楓涇舞臺之上。

      大家把這皮匠“執縛送官”,此人供說他實在是太入戲了,“實恨秦檜耳”,當時一股怒火直衝頭頂,“不計其真假也”。好在審理此案的官員也是個戲迷,居然“憐其義憤,竟以誤殺薄其罪”,以誤殺罪將其從輕發落了。太陽底下無新事,原來陳強因飾演黃世仁差點被臺下解放軍士兵槍殺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上並非頭一回。

      乾隆皇帝也是戲迷之一,並且戲癮特大。每逢節慶,宮中必然鑼鼓喧天,皇帝必然場場不落。不但愛聽,有時還參與創作。《清稗類抄》載:“高宗精音律,《拾金》一出,御製曲也。”《拾金》是一出小串戲,演一乞丐因偶拾一金,大喜過望,連續演唱多種曲牌,亦莊亦諧,以示歡快。能為這樣一出小戲設計唱腔,可見皇帝功力之深。

      皇帝愛戲並且懂戲,當然是戲曲事業的一大榮幸。當然,皇帝畢竟是皇帝,看問題的眼光和角度硬是與普通百姓不同。乾隆皇帝對戲曲工作的認識,遠比一般人深刻。蓋戲曲者,形式喜聞樂見,在不同階層中都有大量粉絲,特別是對底層民眾的精神世界,影響更無與倫比。在透過“文字獄”淨化“上層文化”的同時,皇帝並沒有忘記對底層百姓精神健康的關注。而抓戲曲,正是搞愚民們精神建設的最好“抓手”。

      中國歷史上有禁戲傳統。對於戲曲的威力,歷代統治者均如臨大敵。其原因,一是一演起戲來,觀者如堵,容易“聚眾鬧事,通宵達旦,興訟生盜”,影響社會治安,甚至蘊釀社會動亂。二是戲曲這東西太容易打動人心,“近誘男女,遠招匪類,長奸誨盜,敗壞風俗”,影響“道德風化”。

      大清王朝是禁戲最為嚴格的一代。清朝皇帝對底層百姓的精神健康關懷得無微不至。今人每每抨擊今天某些管理部門的規定過於繁苛,殊不知清代關於文藝舞臺的要求更為“唐僧”。為了防止戲班子對某些正面歷史人物進行惡搞,影響他們在觀眾心中的高大形象,朝廷規定,戲臺上不許出現歷代帝王、孔孟聖賢及忠臣烈士。因為“歷代帝王后妃及先聖先賢、忠臣烈士之神像,皆官民所當敬奉瞻仰者,皆搬做雜劇用以為戲,則不敬甚矣……”(《世宗實錄》)。《大清律例》明確規定:“凡樂人搬做雜劇戲文,不許妝扮歷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聖先賢神像,違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妝扮者與之同罪;其神仙道扮及義夫節婦孝子順孫勸人為善者,不在禁限。”

      為了防止出現動亂,清王朝規定,在迎神賽會、廟會之類的群眾聚集場所,不許演戲。為了貫徹孔聖人提倡的喪禮必須竭盡哀情的精神,清政府規定,葬禮上不得演戲。為了防止八旗滿洲和職業軍人因為看戲而意志薄弱,又規定旗人和軍人不許看戲。為了防止男女混雜,出現道德敗壞事件,規定婦女不許看戲……種種禁止措施的目的,都是把這種新興的娛樂方式的影響力限制在最小範圍。

      二:

      雄才大略的乾隆皇帝對戲曲工作的思路與前代有很大不同。

      做為資深戲迷,皇帝很清楚,不分青紅皂白地禁戲是極不明智的作法。“禁”的力量是有限的,甚至有的時候,會導致“逆向消費”。你越禁,老百姓就越想看。元、明兩代及順、康、雍三朝的禁戲最後基本都流於形式,戲曲越禁越火,越禁越普及,越禁越深入人心。

      皇帝認為,任何事情都有兩面。一種娛樂方式,既然可以“汙染思想”,同樣也能“淨化思想”。歷代統治者都有一個極大的誤區,那就是隻看到戲曲“傷風敗俗”的一面,而看不到它在“正面教育”方面的威力。戲曲其實是宣傳教育底層民眾的最好方式。很多時候,你組織群眾學習聖諭,換來的往往是逆反情緒,而演戲比枯燥的學習和說教效率要高萬千倍。“每演戲時,見有孝子悌弟,忠臣義士,激烈悲苦,流離患難,雖婦人牧豎,往往涕泗橫流,不能自己。旁視左右,莫不皆然。此其動人最懇切,最神速,較之老生擁皋比,講經義,老衲登上座,說佛法,功效更倍。”那些宣傳忠君孝親的戲劇,對帝國的意識形態建設,功莫大焉。

      因此,乾隆朝戲曲工作思路較歷代都高明。乾隆把禁戲的重點,從禁地點,禁規模,禁時間轉移到審查、修改、禁止演出的內容。透過為老百姓提供優質的精神產品,寓禁於演,化不利為有利,化有形為無形。

      乾隆皇帝抓戲曲,有三方面內容,一是禁,二是改,三是創。

      禁書工作深入到一定程度,就必然會涉及到數量眾多的劇本。在審查禁書的過程中,乾隆注意到了一系列有“違礙”內容的戲本。有的涉及政治問題,民族問題,“如明季國初之事,有關涉本朝字句”,有的劇本充斥“胡”、“虜”字樣,存在醜化少數民族情節。有的劇本黃色下流,不利風化。有的劇本宣傳兇殺暴力,格調不高。皇帝“摟草打兔子”,結合禁書工作,皇帝要求各地官員嚴格審查民間劇本。

      乾隆四十年,乾隆在審查各地報送到京的禁書時,發現了一出叫《喜逢春傳奇》的劇本,“有不法字句。”至於如何“不法”,史籍沒有明確記載,估計有斥罵“夷狄”之類的內容。皇帝非常重視,特別下旨說:“朕昨檢閱各省呈繳應毀書籍內,……查出《喜逢春傳奇》一本,亦有不法字句,……傳諭高晉、薩載,於江寧、蘇州兩處,查明所有紙本及板片,概行呈繳。”一聲令下,這個劇本的所有版本均被銷燬。這是乾隆禁燬戲曲之開端。

      乾隆四十五年,乾隆正式宣佈在全國範圍內開始清理不良劇本活動。四十五年十一月十一日,皇帝釋出上諭,要求各省把禁書工作的階段性重點轉移到劇本上來:

      前令各省將違礙字句之書籍實力查繳,解京銷燬。現據各省督撫等陸續解到者甚多。因思演戲曲本內,亦未必無違礙之處,如明季國初之事,有關涉本朝字句,自當一體飭查。

      十一月二十八日,乾隆皇帝再次強調審查劇本的重要性,上諭要求非常細緻,“再查崑腔之外,有石牌腔、秦腔、弋陽腔、楚腔等項,江、廣、閩、浙、四川、雲貴等省皆所盛行,請敕各督撫查辦。”

      那麼,乾隆朝被禁的戲目都有哪些呢?歷史學家研究的結果,乾隆一朝禁了大約三百出戲,大致可以分為這樣幾類:一是有民族情緒的政治上有違礙的戲,二是才子佳人愛情戲,三是大批滸戲,四是某些反映宮庭政治鬥爭的戲,五是有兇殺暴力內容的戲。所禁戲中,最著名者有王世貞的“鳴鳳記”,李漁的“笠翁傳奇”十種,有洪昇的“長生殿”,有孔尚任的“桃花扇”,有王實甫的“西廂記”,還有湯顯祖的“牡丹亭”。

      有人可能會問,“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都是歷久彌新的名作,既不反動,也不黃色,禁者何為?

      我們老祖宗的思維方式,有時不拐幾個彎你一時理解不了。清人餘治《得一錄》中記載了一部“翼化堂條約”,是當時戲曲界的一部行約,其中一些條文解釋了為什麼要禁這些戲:

      為什麼要禁《西廂記》等戲呢?這些劇,近人每以為不過是才子佳人風流韻事,並非黃色下流。但是裡面充滿了男女調情的情節,其眉來眼去之狀,足以讓未成年觀眾萌動不良想法,毒害他們的心靈,所以當禁:“《西廂記》、《玉簪記》、《紅樓夢》等戲,近人每以為才子佳人風流韻事,與淫戲有別,不知調情博趣,是何意態;跡其眉來眼去之狀,已足使少年人蕩魂失魄,暗動春心,是誨淫之最甚者。”

      禁水滸戲的理由則更為充分。《水滸》本是一部宣揚造反有理的“邪書“,宋江等人是以搶劫起家的黑社會組織,而祝家莊等民團則是維護社會秩序的義民,而《水滸》卻判斷顛倒。這樣的戲,只會鼓勵人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的衝動,不利於帝國統治:“《水滸》一書,……如祝家莊、蔡家莊等處地方,皆屬團練義民,欲集眾起義,剿除盜藪,以伸天討者,座之均為若輩所敗,而觀戲者反籍籍稱宋江等神勇,且並不聞為祝、蔡等莊一聲惋惜,噫,世道至此,綱淪法斁,而當事者皆相視漠然,千百年來,無人過問,為可嘆也。”

      那麼,為什麼不許演宮廷政治戲呢?這個彎彎繞也需要好好解釋解釋。因為這些戲裡,往往把皇帝演得十分弱智。這些皇帝個個都是荒淫無道,寵愛西宮,聽信讒言,冤殺忠臣。這些戲曲,如果是在宮廷之內演給皇帝看,可以起到給統治者打預防針的正面警示作用。但是給鄉野的泥腿子看,有什麼用呢?不但無益,而且有害。因為把皇帝演得這樣無能,只能讓平民百姓蔑視皇朝尊嚴。特別是其中有一些忠臣起兵“戕戮吏、劫監、劫法場”的場面,更容易引發他們以下犯上的衝動:“漢、唐故事中各有稱兵動群等劇,人主偶信讒言,屈殺臣下,動輒招集草寇,圍皇城,倒戈內向,必欲逼脅其君,戮其仇怨之人以洩其仇者,此等戲文,以之演於宮闈進獻之地,藉以諷人主,亦無不可,草野間演袒裼裸裎,則Regal替而亂端從此起矣。又戕戮吏,如劫監、劫法場諸劇,皆亂民不逞之徒,目無法紀者之所為,乃竟敢堂堂扮演,啟小人藐法之端,開奸侫謀逆之漸,雖觀之者無不人人稱快,而近世奸民肆志,動輒拜盟結黨,恃眾滋事,其原多由於此。”

      而一些窮形極相描寫奸臣如何禍政亂國的戲也不許演。這是因為文藝作品主要應該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和引導人。而這些戲劇,往往把奸臣們演得太醜太惡太沒底線,讓今人看了,認為我和他一比,還好過他十倍,因而放鬆了自我改造的緊迫感:“奸臣逆子,舊劇中往往形容太過,出於情理之外,世即有奸臣逆子,而觀至此則反以自寬,謂此輩罪惡,本來太過,我固不甚好,然比他尚勝過十倍。是雖欲儆世,而無可儆之人,又何異自詡奇方而無恰好對症之人,服千百劑,亦無效也。”

      乾隆朝禁戲的另一個重點是武打、涉案內容。乾隆三年,福建水師提督王郡在彙報中說,有些地方戲,以武打、“兇殺”等刺激性場面穿插其間,藉以吸引觀眾。結果造成一些人爭相模仿,“引類呼朋闖人戲館,取樂爭鋒、逞兇打架者不一而足”的“不良後果”,特別是青少年接受能力強而辨別能力差,很容易因此舞刀弄棒,走上邪路,因此請朝廷下令,禁戲以端風俗、寧地方。朝廷同意王郡的意見,認為這些戲劇容易起釁成歹,誘民為惡,壞人心術。而那些熱衷於觀看這些劇的人,想來也不是什麼善良之輩。“若夫兇戲關目,如開腸破肚、支解流血等事,凡在循謹良懦之流,必回首他顧,不欲卒視,其視之而毫無怖畏、手足舞蹈、躍躍如欲試者,此人非流氓即匪類,否則失教之子弟習於鬥狠,將入下流者也,是兇戲關目之壞人心術如此。”

      因此,朝廷下令,禁止搬演此類暴力兇殺內容。《殺子報》中母殺子的血腥,《伐子都》之嘔血,羅通殉難的盤腸大戰,張順跳波的舞刀弄叉,這些血腥場面都被禁止出現在觀眾面前。

      三:

      乾隆皇帝並不是禁戲目的第一人,卻是“戲改”工作的首創者。

      在審查劇本的工作中,皇帝發現了個嚴重的問題。老祖宗給我們留傳下來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好戲。可惜,用乾隆朝嚴格的審查尺度衡量,幾乎部部都有“違礙之處”。如果一律禁演,那盛世舞臺上也就沒有什麼戲好演了。

      皇帝認為,對於那些內容基本積極向上的戲,不宜簡單粗暴禁燬,而應該透過區域性修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更好地為盛世文藝舞臺服務。

      乾隆四十五年,皇帝在禁戲的聖諭中第一次提到了這個問題:“至南宋與金朝關涉詞曲,外間劇本,往往有扮演過當,以至失實者。流傳久遠,無識之徒或致轉以劇本為真,殊有關係,亦當一體飭查。此等劇本,大約聚於蘇、揚等處,著傳諭伊齡阿、全德留心查察,有應刪改及抽掣者,務為斟酌妥辦,並將查出原本暨刪改抽掣之篇,一併粘籤解京呈覽。”

      意思是說,許多涉及南宋與金朝內容的戲,雖然主旨是為了表彰忠義,但是對金人等少數民族醜化過甚,因此需要加以修改。皇帝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創造了劇本審查制度,要求各地方官詳細審查收繳到的劇本有無需要改動之處,並彙報到皇帝處,由皇帝親自把關定奪。皇帝組織了一批專家學者,對這些戲曲中的違礙及不當之處一一修改。

      戲改工作按三個對頭原則進行:一、思想感情對頭,即對清王朝要懷擁護忠愛之情,對少數民族不得存歧視汙衊之處。二、基本情節對頭,人物身份和關係應有倫次。扮演應使人信服、不可過分誇張。三、時代氣息對頭,不可亂用本朝服色。堅決糾正演員在著裝、語言以及整體風格方面低俗媚俗現象。“務須詳慎抉擇,使群言悉歸雅正。”從唱詞、幫腔、武打龍套、身段扮相、唸白臺詞、到鑼鼓、道具,都在皇帝的親自指導下,進行了反覆推敲修正,去掉了其中“反動”、“低俗”、“荒誕”、“不合理”部分,拔高提純,脫胎換骨。

      野史中的一個小故事傳神地表現了皇帝對改造工作的要求和態度。《清稗類鈔》載:“南巡時,昆伶某淨名重江浙間,以供奉承值。甫開場,命演《訓子》劇,時院本《粉蝶兒》一曲,首句俱作‘那其間天下荒荒’,淨知不可邀宸聽也,乃改唱‘那其間楚漢爭強’,實較原本為勝。高宗大喜嘆,厚賞之。”

      四:

      為適應盛世需要,除了禁和改外,乾隆朝還創作了許多新的曲目。

      皇帝按照“推陳出新”的原則,積極扶持重點創作,大力鼓勵新劇本的出現。

      皇帝親自組織了層次極高的戲曲創作班子。這個班子由莊親王親自掛名,由刑部尚書張照擔綱,諸多有文藝才能的朝臣親自投入創作。《嘯亭雜錄》載:“純皇帝以海內昇平命,張文敏制諸院本進呈,以備樂部演習。凡各節令皆奏演。其時典故如屈子競渡,子安題閣諸事,無不譜入。”他們在皇帝的親自指導下,主撰了一系列“大戲”,比如莊格親王親自創作的《鼎峙春秋》(內容是三國故事)、張照創作的《昇平寶筏》(內容是西遊記故事),御用文人周祥玉創作的《忠義璇圖》(水滸故事)等。劇本的題材,既有歷史故事,又有魔幻傳說,“以忠孝節義為主,次之儒雅之典,奇巧之事,又次之以山海之荒唐,鬼怪之變幻,而要以顯應果報為之本。又凡忠臣義士之遇害捐軀者,須結之以受賜卹,成神仙;亂臣賊子之犯上無道者,須結之以被冥誅,正國法。”

      皇帝在劇本的內容、唱腔、演技、曲牌、服裝、臉譜、道具等方面,都提出了極為重要的意見。乾隆朝宮廷戲劇的特點是規模宏大,氣派非凡。多數為十本二百四十出,人物眾多,氣勢恢宏,有的戲要是從頭到尾全部演完,居然需要十天時間,確實是“大戲”。這有詩為證,北韓使臣在看完宮庭大戲後寫道:“一旬演出《西遊記》,完了《昇平寶筏》筵。”(《灤陽集》)。

      戲本的主題當然是弘揚中華民族忠君孝親等偉大民族傳統。《鼎峙春秋》是三國故事,歸結到三國統一,天下太平,宣傳離久必合,合久必分,隱喻當時統治是中國天命之意。《忠義璇圖》的內容很特別,是水滸戲。水滸戲在民間當然是禁目,但是皇族似乎不怕汙染。不過皇宮內的水滸戲內容當然已經提純發生了質變。這出大戲強調的是接受招安,為國盡忠。

      五:

      如上所述,乾隆朝戲曲工作中的意識形態控制更為精緻化,隱蔽化,皇帝煞費苦心,進行了許多“意識形態創新”。然而乾隆朝的戲曲發展卻呈現出一種怪異的走勢:既繁榮,又荒蕪;既熱鬧,又單調。既豪華排場,又內容空洞。

      乾隆年間的宮庭大戲,規模驚人,排場無比。乾隆十六年那年,皇太后六十大壽,皇帝為了表孝心,給太后組織了一場空前的大堂會:“自西華門至西直門外之高梁橋,十餘里中,各有分地,張設燈綵,結撰樓閣,……每數十步間一戲臺,南腔北調,備四方之樂”,“遊者如入蓬萊仙島”。十餘里的路程上,每隔幾十步就有一座戲臺,算來至少上百座,皇家氣派,就是與眾不同。等到乾隆南巡時,各地大吏給他獻忠心,演出場面更是驚人:“御舟將至鎮江,相距還有十餘里時,遙望揚子江岸上,著一大壽桃,碩大無比,顏色嬌嫩,紅翠可愛。待御舟將近,忽煙火大發,光焰四射,蛇掣霞騰,幾眩人目。正在人晃忽間,巨桃忽裂,現一劇臺,上有人數百,正在表演壽山福海摺子戲。此景令人驚異,若在仙境一般。”

      皇帝非常善於利用戲曲手段來裝點時代。政府投入巨資,對宮庭戲曲事業進行扶植,修建了中國歷史上最大,最豪華的宮庭大戲院,製造了空前的大型砌末。“特聲容之美盛,器服之繁麗,則鈞天廣樂,固非人世所得見。”從戲臺建築到服裝、砌末,都呈現了一種特殊的、空前的豪華傾向,凡重大活動,必有大戲助興,充分展示國家的實力和盛世的風光。

      乾隆時的一個文臣名叫趙翼者,有幸在避暑山莊看了一次大規模的演出。他回憶說,這次演出規模,完全出乎凡人的想像之外。戲臺高達三層,寬九間,參加的演員多達數千人。最為特殊的是,演出的舞臺是可活動的,內有高精尖的機械裝置,可以完成多種三維動作,演出效果十分驚人:“戲臺闊九筵,凡三層。所扮妖魅,有自上而下者,自下突出者。甚至兩廂數亦作化人居,而跨駝舞馬,則庭中亦滿焉。……至唐玄奘僧雷音寺取經之日,如來上殿,迦葉、羅漢、闢支聲聞,高下分九層,列座幾千人,而臺仍綽有餘地。”(《簷曝雜記》)

      所謂“自上而下、自下突出”,是指下層舞臺(稱“壽臺”)的天花板和地板,都是活動的,並安裝了機械,可以升降演員和砌末。所謂“兩廂樓亦作化人居”,即指壽臺的後部是雙層臺面,上層叫“仙樓”。仙樓設有木梯多座,向下可到壽臺前部表演區,向上可通中層舞臺(稱“祿臺”)和上層舞臺(稱“福臺”)。演出場面之繁複、規模之宏大,可謂登峰造極,觀者無疑會被演出的氣勢和氣氛所震驚和感染。中國歷史上,沒有哪個皇帝主持下上演過乾隆時代那樣規模驚人的大戲。

      當然,也有人對乾隆皇帝的這種豪華化傾向不以為然。有當代戲曲理論家就評價說:“把佈景和演員如此疊床架屋地大肆堆積,既奢靡又幼稚,是對藝術的一種作踐。”

      皇族的喜歡、推動、鉅額的金錢投入,極大地促進了宮廷戲曲的繁榮,也促進了民間戲曲的發展。乾隆年間中國戲曲史上發生了許多大事,比如徽班進京,高腔異軍突起,崑曲繁盛一時。終乾隆一朝,崑曲空前繁榮,其它戲劇猶如繁花似錦,乾隆皇帝對中國戲劇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相當重要的貢獻。

      然而,另一方面,乾隆朝戲曲的另一個特點也十分突出,那就是內容異常貧乏。宮中演出,每一句話都要受到層層審查和把關,有著無數忌諱。二百餘出的連臺宮廷大戲,迴避現實矛盾,思想觀念陳腐,藝術千篇一律,有人總結說不過是“虛張太平聲勢,點綴聖朝恩德,偽造天命天意,宣揚道學迷信。”

      民間進宮演出,劇本內容受到更森嚴的箝制。因此,演出主題永遠不過是喜慶、歡樂、祥和、太平。場面永遠是華服豔舞、仙樂飄飄、歡聲笑語、恍若天界;內容永遠是祝皇帝太后身體健康、國家萬年無疆。雖然太后和皇帝都喜歡看“插科打諢”的丑角戲,但是在嚴格的限制下,這些戲的內容不能諷刺社會,反映現實,只能靠生硬作做的包袱逗笑,缺乏內容和深度。

      在皇帝的文藝政策下,乾隆朝戲曲內容呈現兩個特點:第一,戲曲作品內容的道德化,專門以闡揚忠孝節烈之事為職志。第二,戲曲文學樣式的詩文化。戲曲詞句越來越雅,“缺乏激情深意,又大都是脫離舞臺的案頭之作。”除了朝中大臣外,草野百姓也全力在作品中展示願為天子助教化的熱情。乾隆時劇作家夏綸所作《新曲六種》,各題之下就分別表明“褒忠、闡孝、表節、勸義、式好、補恨”等主旨,劇本中大量充斥直白的口號和無味的說教,劇情簡直就是這些觀念的圖解。唐英《古柏堂傳奇》17種,雖然在當時算突出的成就,其實都沒有觸及深刻的社會問題,很多內容是宣傳忠孝節義和因果報應的思想,但他的劇作語言通俗,情節生動,曲詞不受舊格律的束縛,還算有點可取之處。除此之外,乾隆朝的戲曲創作幾乎一無可觀。

      因此,乾隆時代既是一個戲曲空前興盛的時代,又是戲曲衰落的開端。吳梅說:“餘嘗謂乾隆以上有戲無曲,嘉道之際,有曲無戲,鹹同以後實無戲無曲矣。”專制統治者刻意製造的春天,最終無不會演變成嚴酷的冬天。

  • 2 # 史海星槎

    “馬雲不知錢為何物”的乾隆版本

    還記得有一次撒貝南和馬雲做電視採訪節目,當馬總平靜地說出“我從來沒碰過錢,我對錢沒有興趣”,小撒在旁邊先是愣了一下,然後想笑又不好意思笑出來,於是憋出了一個極為暢銷的表情包。馬總也以不知錢為何物大大的火了一把。

    無獨有偶,在二百多年前的大清朝乾隆時代,也鬧出了這麼一個笑話。有一次早朝之前閒來無事,乾隆心血來潮,想表示一下自己對臣子的關愛,就問身邊的大臣汪文瑞:“愛卿早朝來得這麼早,可在家裡吃過點心?”

    汪文瑞回答:“吃過了,臣家裡窮,今天早上只是吃四個雞蛋而已。”

    在當時的官員裡面,早餐只吃4個雞蛋的,已經是極為簡樸的了,可乾隆聽後當即愕然,看著汪文瑞說:“一枚雞蛋需要十兩銀子,我都不敢吃那麼多,你一頓就吃四個,還敢說自己窮?”

    旁邊的和珅聽見二人的對話,頭上冷汗直冒,直衝汪文瑞使眼色。

    汪文瑞知道內務府的人搞了鬼,和珅可是他萬萬不敢得罪的,久經官場的他反應也極快,靈機一動編了個謊話敷衍道:“皇上宮中所用的雞蛋,都是貢品,是千挑萬選的極品雞蛋,外面賣的雞蛋都是些次品,自然沒法和宮裡的東西相提並論,我買的雞蛋都是這些便宜貨,不過幾文錢罷了。”

    這番話說得極有水平,解釋了雞蛋的價格不同原因,順帶著拍了乾隆的馬屁,只聽得乾隆連連點頭,旁邊的大臣同聲附和,和珅懸著的心這才落了地。

    乾隆帝縱然文治武功了得,高高在上,又怎會想到這小小的一枚雞蛋其中的玄機——和珅主管的內務府,上上下下早已經爛透了,大小官員們透過低買高賣、虛報價格等方式中飽私囊,瘋狂斂財。

    要不然怎麼會滋生出和珅這樣的鉅貪?

     

  • 3 # 鼎玉軒轅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清朝乾隆皇帝是封建帝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又稱為“十全老人”,所以在他身上有很多的事情,我認為有趣的就是愛寫詩,並且產量還不低,作了一萬多首詩,不過優質的詩歌鳳毛麟角,不得不說乾隆愛附庸風雅,但是文采並不高,還有一點就是愛遊玩,六次下江南,靡費國力民力,不過皇帝是真的享受,可以說乾隆是眾多帝王中,比較會享受,又有享受條件的,並且長達一個甲子的皇帝,明宣宗也很愛玩,會玩,但是時間太短了,相比乾隆,差的太遠了。我的回答完畢,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 4 # 江湖秋意濃

    乾隆皇帝作為清朝最有名的“康乾盛世”的兩位盛世君主之一,加之其文治武功之外,性格瀟灑不羈,文采風流倜儻,經過後世文學藝術的演繹傳說,所以引發了人們的強烈興趣。下面就列舉乾隆幾件有趣的軼事。

    清高宗乾隆(1711—1799),名愛新覺羅·弘曆,是清朝第六任皇帝。乾隆帝曾多次來戒臺寺賞玩,並留下多處墨寶真跡。大雄寶殿的“蓮界香林”、戒臺殿內的“樹精進幢”兩塊匾額均出自乾隆皇帝之手。原千佛閣“智光普照”匾額、“金粟顯神光,人天資福;琉璃開淨域,色相憑參”的楹聯也是出自乾隆帝的手書,不過隨著千佛閣被破壞,現已不存。

    一、困住乾隆的迷宮

    乾隆二十二年春(1757年),乾隆二巡江南,來到蘇州。他取來倪瓚的《獅子林圖》,一一對照著園中假山和景物觀賞獅子林。

    獅子林的假山最出名,這假山大大小小的形狀如同獅子。走進假山,岔路非常多,就像走進了深山,半天也繞不出來,好比諸葛亮擺的“八陣圖”,真是奧妙無窮。

    獅子林假山群共有九條路線,21個洞口。道路變化頻繁,時而要穿過假山的小洞,時而要過橋,高高下下,左繞右拐,很容易讓人迷路。黃熙在中狀元后,重修了園林。乾隆皇帝當年下江南遊玩獅子林時,曾在獅子林這座迷宮裡走了兩個時辰也沒有成功走出去。

    二、“有”字飛了

    獅子林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以湖石假山馳名中外。這裡的假山,以洞壑盤旋奇巧取勝。走進山洞,宛如入了迷宮。

    一年春天,清朝乾隆皇帝三下江南,御駕臨幸獅子林遊覽,他越玩越有味,一時雅興大發,便提御筆題寫了“真有趣”三個大字。

    陪同遊玩的新科狀元黃熙,在旁見了,感到字型雖見功力,但語言不免有點俗氣。如果把中間那個“有”字去掉就雅多了。但他不敢直言,於是拐彎抹角地叩道:“聖上墨寶,高古自然,渾厚蒼勁,堪稱字字有骨骼,請求萬歲把中間那個‘有’字賜予晚生,以供日日拜讀,天天研學,以得真諦。”

    乾隆先是一愣,但天資不凡的他,很快就明白了狀元言下之意,於是欣然一笑,令隨從太監將“有”字剪下,留了“真趣”二字。

    當地官員為拍皇帝馬屁,當即在獅子林的假山對面築“真趣”亭。

    乾隆御筆欽題的“真趣”二字,鎏金鐫刻在匾額之中,一直流傳至今。

    三、叫花子巧對皇帝

    有一次,乾隆扮成教書先生在風景秀麗的獅子林悠哉遊哉地走著。他一眼看見牆角有個叫花子,倚牆而坐。這叫花子衣衫破爛,邊曬太陽邊抓癢。乾隆看了心中一笑:都說江南多才子,不知這叫花子才學如何?乾隆皇帝走到叫花子跟前,順口說:“抓抓癢癢,癢癢抓抓;不抓不癢,不癢不抓;越癢越抓,越抓越癢。”說完,哈哈大笑起來。

    叫花子聽罷,微睜雙眼,開口就說:“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說完,繼續抓癢不止。乾隆皇帝聞言一驚。片刻,才感嘆地說:“都說江南多才子,真是名不虛傳哪!”

  • 5 # 驛路微塵

    前幾年熱播的電視連續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雖然和珅壞事做絕,乾隆皇帝對他總是網開一面不予深究。事情背後並不等乾隆不知情。那麼,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他對和珅的“寵愛有加”呢?

    前世情緣

    《清宮秘史》記載:乾隆還是個小小王子的時候,情竇初開的他暗戀著親爹雍正皇帝的妃子馬佳氏。都是差不多的年齡,自然很好相處,於是茶前飯後膩在一起玩些遊藝活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加上乾隆心有所繫難免過程中有些膩歪的親暱動作。有一次活動中,馬佳氏動作過大誤傷了乾隆,眉角受傷。恰巧被乾隆的親孃紐祜祿氏撞見了。兩人就是想打掩護也來不及了。馬佳氏的行為有礙宮廷規矩,於是一道懿旨賜馬佳氏自盡。

    當心急火燎的乾隆得知訊息趕來相救時,可憐的馬佳氏已經氣若游絲了。少年乾隆哪裡經歷過這樣的生死離別,含淚咬破手指滴血按在了於馬佳氏脖子後面,最後的告別詞:“吾害你矣,魂若有靈,俟二十年後,其復與吾相聚乎!以其頸之紅印為記。”

    乾隆的話剛說完,彌留之際的馬佳氏流下了熱淚。

    經歷過情劫的乾隆慢慢長大了。但是對於初戀不曾忘記,深深的刻在了心底。登基稱帝后,在一個偶然的場合發現當中有個人讓他眼熱心跳呼吸急促。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讓心智成熟的乾隆內心顫抖不已。一步趕上跟前,翻開侍衛的領子後侍衛的脖子後面的一顆紅痣,激動不已的乾隆忙問他年齡,回答說二十四歲。相信輪迴轉世的乾隆堅定的認為和珅就是馬佳氏轉世。

    就這樣,終乾隆一世對和珅是大加寵愛,和珅的人生自此也是開掛的一生,盡享榮華富貴。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九月初三,禪位給嘉慶。

    接著對和珅說了一番耐人尋味地話:“吾與你有宿緣,故能若是,後之人將不容汝也!”

    這段記載於《清宮遺聞.卷一》中的話,透露出三個,一是乾隆認定和珅就是馬佳氏轉世;二是君臣之間的感情的確異於常人;三是乾隆知道自己百年之後和珅的命運是什麼。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乾隆駕崩,次日和珅就被革職拿問。正月初七,和珅被交由刑部審問,府邸被查抄。正月十一日,嘉慶釋出時上諭,公佈和珅二十條大罪。兩天後,和珅在獄中自殺。“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和珅終其一生貪腐的錢財被充了國庫。

  • 6 # 天晴愛睡覺

    乾隆是出了名的敗家子

    有名的就是:七下江南,十全武功

    如果你對乾隆的豔史感興趣,推薦去看《清史演義》

  • 7 # 蝦扯文史

    乾隆皇帝的趣事還是比較多的,在這裡我給大家講一個乾隆皇帝與一位低情商武將的有趣故事。

    話說有一年,到了夏天,乾隆皇帝再次來到了熱河的避暑山莊躲避炎熱,有一次閒逛遊玩到了蒼石,見到四周的樹木茂盛,花草繁多,一陣陣涼襲來,讓人感覺到相當舒服。

    乾隆皇帝就愜意地對身邊一武將說道:“這裡氣候溫和,就是比北京好,真不愧是避暑山莊!”

    武將回答道:“確實如此。”但是說完這句後,武將總覺得應該說些什麼才對得起萬歲爺的好心情。

    於是,武將沒腦子地說道:“皇上這是與京城進行比較,但若是與其他地方進行比較,那差別就更明顯了。有的城市裡房子矮小,百姓們都是蝸居生活,尤其是家家戶戶的煙囪都是挨著的,那熱度比京城還要熱上10倍!所以民間就有這樣一句俗語:皇帝之莊真避暑,百姓仍是熱河也。”

  • 8 # 吟風社

    乾隆的趣事還是很多的,我在這裡列舉幾個。

    一、嚴懲在本國犯法的洋人

    乾隆四十九年(1784),英國商船“休斯夫人”號在廣東鳴放禮炮,誤傷內地民船水手吳亞科、王運發,致其身死, 按照大清法律誤殺罪不至死頂多流放,事情傳到乾隆那,乾隆認為“夷人來至內地,理宜小心恭順,益知守法”,既然成了殺人嫌犯,“自應一命一抵,若僅照內地律例,擬以杖流,則夷人鷙戾之性,將來益無忌憚,辦理殊屬錯誤……嗣後,如遇民夷重案,務按律定擬,庶使夷人共知畏罪奉法,不至恣橫滋事,地方得以寧謐”。於是御批斬立決,還把提議將兇手發還原國的孫士毅狠狠罵了一頓,不准他來參加千叟宴。

    二、皇帝老爺

    乾隆巡遊江南時,路兩旁站滿了圍觀的群眾,他們聽說乾隆要從這裡經過,都想瞻仰一下皇帝的威儀。有一個人稱呼乾隆為“皇帝老爺”,扈從的衛士認為這是大不敬的話,要將這人抓起來治罪,乾隆爺對這種稱呼感到驚奇,,便向兩江總督尹繼善詢問。尹繼善答道:“南方的老百姓愚昧無知,不明大體,他們往往稱呼天為天老爺,稱呼地為地老爺,各種天地神靈,無不以老爺相稱。”乾隆聽後哈哈大笑,於是令侍衛將此人釋放。

    《清朝野史大觀·皇帝老爺》:“高宗南巡江浙,耆老婦女,道旁瞻仰。有稱皇帝老爺者。前驅衛士,將執而治之。高宗亦驚訝,詢之尹文端公。公奏:南方愚民,不明大體,往往呼天為天老爺。天神地祇,無不老爺者。高宗大笑,扈從諸臣,遂不復言。”

    三、老頭子

    某日紀曉嵐在翰林院與同仁校理《四庫全書》,因時為盛暑,紀曉嵐未穿上衣,恰好乾隆駕到,紀曉嵐來不及穿衣,匆忙接駕跪迎,乾隆故佯作不起,時間一長,紀曉嵐難以忍受,於是問道:“老頭子走了嗎?”乾隆大怒,要讓紀曉嵐把“老頭子”的稱呼說清楚,否則,就要治以大不敬之罪。紀曉嵐從容答道:“萬壽無疆之謂‘老’,萬民之首之謂‘頭’,昊天之子之謂‘子’。‘老頭子’之稱,實為尊敬之意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市面上哪款淡斑美白的產品最好用,最安全,有什麼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