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信豪1

    滿口“仁、義、禮、智、信;天、地、君、親、師”,背地日嫖夜賭,偷雞摸狗,喝哄騙詐——等,不被人發現。孔子就認可你為君子!

  • 2 # 護法天瓶

    依法而學。高山仰止。先師已經不再,宋明已落,夏地日沉。長歌已斷。大道現在在我們這些後人的手裡。行正則正道,行邪則邪道。我們必須扛起大任,弘揚正法。

    先師其實並不是他自己一人。尚書禮記,正德,厚生,惟和。都是先師之前已經成書。華夏之本,服章之美謂之華,禮義之大謂之夏。諸夏當知,先師是先祖派來拯救人心的。一路走來,我們雖然遭遇過法家,刀兵,傷害,但是仍然行仁仗義。有過宋的奮鬥,有過明的不屈。也有過低谷,落寞,但是我們不要忘記我們是誰。

    忠孝仁義,是我們特有的靈魂

    禮義廉恥,是我們獨特的信仰。

    敬天愛人,是我們獨特的文化。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我們的關懷。

    先師為了這個,走南闖北,胸懷坦蕩。我們也要行仁仗義,知禮崇智。

    加油吧,先祖在祝福你們

  • 3 # YL145349201

    小時候讀過的文章《有的人》:…有的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永遠的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

  • 4 # 方甲子

    子曰:君子知易以俟命!所以要懂得依道行事!

    德者道之顯也,所以要立德!

    仁者,德之行也,所以要施仁!

    忠恕,仁之至也,所以要忠於心!

    心外無物,方能致善!

    善,良知也!

  • 5 # 乾得堂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首先是一個能以自覺文化精神而使眾人相“從"的人。對於君子而言,在為學與行政過程中,以實踐的行為,驗證自我的為學,以及為政的正確。所以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一個為學自覺與行政自覺的人。自覺的是以自身的實踐,證明為學與行政可以影響到身邊的人,再擴大至周邊的人。從而成長為公認的楷模。君子,在儒家思想中,是一個寬泛的人文理想。重在為學與為政的正確實踐。只有在這樣一種實實在在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正確實踐中,才能體現出"君子"的社會意義,才能成為大眾嚮往的崇高人格追求。孔子之所以強調作為一個/君子/的實踐價值,是因為只靠嘴上說是成就不了真實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一一君子。要說現代如何能成為一個一一君子,也還是孔子對於子貢所問君子的回答一一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書法自寫)。

  • 6 # 展望星空zl

    如果你昨天問孔子我該怎麼做,今天問孔子我該怎麼做,那麼孔子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怎麼做,人不能沒有理想沒有目標。

  • 7 # 月亮林地的鵪鶉

    做個君子,不需要人認可。即使是聖人,他也讓你隨性而做自己。

    兩句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這就是君子,不管你採取什麼辦法,正道也好,偏道也罷。只要你能承受那個結果,而不抱怨,都叫君子。

    壞人也有君子,好人小人也不少。所以沒有明確的界限,而且君子小人總是互相轉化。

    對小人,你講君子道義沒用,就應該其人之道還之。

    所以人說的以德報怨,那是事前,相當於告誡,勸解。如果你非要惹君子,大夫也是拿刀混飯吃的,就對幹。

    這才是真正的孔子的意思,不要以為他懦弱,綿羊化教育,看他手下的猛人,沒點本事,能管得住人嗎。。。

  • 8 # 劉夢輝1445414400581

    如何在現代做一個能讓孔子認可的君子?回答這個問題,就要認知孔子認可的君子思想就是人的生命觀,就是現代人三觀,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孔子的思想精華,《論語》中的“仁”和“禮”,《論語》中的“孝”,《孝經》論孝。這就是孔子生命觀的特徵和內涵及其背景形成的《修身俟命論》。用孔子的生命觀來指導人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歷史各朝代和現代都很受用。就來分別論述一下,以便更好地做一個孔子認可的君子。

    首先來論,現代的世界觀與孔子生命觀思想中的“仁”相適應。

    當代社會人的世界觀,體現在適應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為社會發展進步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在不斷獲取物質財富的同時,防止自己的思想膨脹,而與社會管理體制相牴觸,並威協他人生命財產安全。防止道德倫理惰化變質。現代正確世界觀也正適應孔子以“仁”的思想為背景的生命觀。以“仁”的思想為基礎體糸,作倫理道德為基本原則,要求社會中的每個人,尊從社會倫理道德,處理好社會各種關糸,遵守國家治理制度,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這也就是孔子生命觀思想中的“仁”與現代世界觀相適應。

    又來論,現代人生觀與孔子生命觀思想的“禮”相適應。

    當代社會人們,要追求自己與社會各階層相適應的理念,並又適合自己能力的人生觀,也就是不要追求好高鶩遠的人生觀。而人生觀又是一個不斷提高自我道德修養和執行道德行為規範的人生過程。隨著社會產業的進一步擴大,人就會被物質生活中的享樂主義,利益主義的慾望思想所迷惑,從而失去了人的主體性質,走向社會的反面。因而孔子的“禮”就是中國古代社會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禮”也是等同於國家統治的法律法規。為此,要立於與社會法規相適應的生命觀,按照自己的階層不同來適應自己應有道德生活追求,從而得到社會的尊動和愛戴。自己在社會的穩定中,得到相應的利益和發展。所以孔子的“禮”與現代人應要追求的人生觀很相適應。

    再來論現代價值觀與孔子思想的“孝”相適應。

    現代人們的價值觀,是追求社會和諧穩定,確立自己的忠孝兩全思想,體現人生價值。人生價值應該是追求忠孝兩全其美,忠誠於社會現實,為現實社會需要做好自己的一切,順世者昌。否則,逆世者亡。社會和諧家庭幸福,盡孝父母其樂融融,才是真正體現了人生在世價值觀理念。而孔子的忠孝思想的忠,也是忠於社會倫理道德體系,追求“克己復禮為孝,天下歸仁焉,百善孝為先”的思想。這就是體現人們的生命觀,否則,人生生命何在。孔子以論“孝”的思想來說明人的生命觀與現代追求的價值觀也很相適應。

    綜上所述,孔子的思想與社會相適應,目的就是使人的思想緊跟社會現實需要,穩定人們的思想達到社會穩定的目的,然而現代社會也需要穩定和諧社會促發展。追求與社會相適應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社會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作出自己的努力。也完全合乎孔子的“仁”,“禮”,“孝”為背景形成的生命觀相應對,這才是孔子思想中的正人君子。總之,結合孔子的“仁”,孔子的“禮”孔子的“孝“形成生命觀來追求自己現代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那真是孔子再世公認的好君子。

  • 9 # 鐵男春秋

    不賭、不嫖、不飲酒放縱自己。

    做人要仁厚、有孝心、大度能容、德才兼備、能說會道、聰穎過人、才智超人、能文能武。

    做什麼事都要過腦想一想,哪句是對哪句是錯,錯事莫去做,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助人不要求回報,借人錢財要懂得歸還。

  • 10 #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盡在中庸之道:

    中庸就差一個"再"《論語》隨解(16)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以我們的標準,三思而行,算是極好的了,能如此者,並不太多。孔子會說"再",思不足,行不足?一定有個端的。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三思而再,過乎?上面這段文字說中庸之道鮮能,以君子與小人相分,蓋在知行合一上統言之。此處細論行,分智愚,因知不足也;論(知)明,分賢不肖,行不足也;惟君子知行合一,德才兼備,是為中庸。

    由此而來,似乎孔子的標準是中庸?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君子與小人皆有中庸,用同而體不同,跡似而實相反,所以君子要慎獨。獨則能一是於中,無時不用,無時用而不中。小人不獨,不一是,所以或用不求中,或中而不求用,故意往隱微處偏計執著,實則心無中庸而不忌憚。(詳見我的《中庸》的讀法)

  • 11 # 使用者60287579034

    如何現代做一個能讓孔子認可的君子!我覺得做人要本分百善孝為先,做人要厚道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做事三思而後行!不管別人的眼光別人的想法你做你的他們說他們的,隨便他們怎麼品頭論足指指點點道說三道四,只要自己的內心平衡就是你所要的真理!眼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己,心是一杆秤,秤人先秤己!人只要活著是一種心情,不管窮也好富也罷,得也好失也好,一切的一切都是過眼雲煙,只要心情開朗你說做的一切的一切都會覺得值!做不是讓別人看的,做一個正人君子在於自己內心的境界!正人君子不是說出來的是你的一言一行做出來的!

  • 12 # 使用者4196452937377

    孔已己改孔孟之知道是兩眼不望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事不觀己高高掛起讀書是為了當官當官為了榮耀榮耀過在讀書聖閒書做過樑上君子

  • 13 # 101個王老師

    于丹《論語》心得之四 君子之道大家讀《論語》會發現,這裡面經常出現一個詞:君子。我們直到今天還常常將其作為做人的一個標準,說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麼是君子呢?“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兩萬多字的《論語》,“君子”這個詞就出現了一百多次。

    我們把孔子對於君子所有的言語、界定、描述總結在一起,會發現,大概做一個君子要有幾個層次上的要求。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是君子的第一個標準。君子的力量始自於人格與內心。他的內心完滿、富足,先修繕了自我修養,而後表現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司馬牛曾經問過孔夫子,什麼樣的人才能夠稱為君子呢?孔子答:“君子不憂不懼。”司馬牛又問:“不憂不懼,就可以叫君子嗎?”他可能覺得這個標準太低了。孔子說:“反躬自省,無所愧疚,當然沒有什麼可憂可懼的。”我們把孔夫子的意思轉換成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一個人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這個標準說低也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說高就是個至高無上的標準,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又是極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為君子的人格標準。

    孔子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曾經很認真地跟他們討論過君子的問題,他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孔子一上來很謙虛,說“不憂”、“不惑”、“不懼”這三點自己做不到。什麼叫“仁者不憂”?就是說,一個人有了一種仁義的大胸懷,他的內心無比仁厚、寬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細節不計較,可以不糾纏於小的得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內心安靜、坦然。什麼叫“知(智)者不惑”?在區區半個世紀之前,一個人一生可能就在一個單位,婚姻基本上不會有任何變動,從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個大雜院裡。人們的煩惱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選擇性太小。

    當今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是一個繁榮時代帶給我們的迷惑。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當我們很明白如何取捨,那麼那些煩惱也就沒有了,這就是孔夫子所說的“知者不惑”。什麼叫“勇者不懼”?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兩強相遇勇者勝”,也就是說,當你的內心足夠勇敢,足夠開闊,你就有了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一個真君子做到了內心的仁、知、勇,從而就少了憂、惑、懼。孔子說這三條我做不到。子貢說“夫子自道也”,您說的不就是您自己嘛!大家看,孔子告訴我們的做人標準,不是苛責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時間、精力,用來“苛責”內心。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更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

    我們今天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很多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爺不給我機會,也不抱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瞭解我。一個人內心沒有了“憂”、“惑”、“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學習的終極目的。在孔子看來,做君子就是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因為只有你的內心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這使我想起了一個小故事:在一條小街上,三個裁縫開了三家裁縫店,每一家都想招攬最多的客人。第一個裁縫掛出一塊大牌子,上寫: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縫。第二個裁縫一看,覺得我要比他更高一點啊,於是做了一塊更大的牌子,上面寫著:我是全國最好的裁縫。第三個裁縫想了想,難道我還能寫是全世界最好的裁縫嗎?想了半天,最後他做了一塊很小的牌子掛出去,結果這條街上的客人都來了第三家,前兩家變得冷冷清清。第三個裁縫的牌子寫的是什麼?上面寫道:我是這條街上最好的裁縫。也就是說,他把視線收回到眼前,從當下做起,反而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做好自己的事,當一個善良的人,這是《論語》對於君子的第一條界定。但是不是做一個善良的人就可以稱之為君子了呢?還不是。做一個內心完善的善良的人,是成為君子的前提。但僅有這個是不夠的,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僅是一個好人,還要是偉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懷天下,奮發有為。孔子曾經說過,“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憲問》)。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麼這個人就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極悲時莫與人言,極樂時莫與人享,什麼意思?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