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鴻飛001

    這應當和古人的做人理念嚴格恪守仁,、義、禮、智、信!之信條有關!做任何事均無違於心!信義二字,無論對人對己都要講的。

  • 2 # 寧靜的大海29184229

    公元207年,隆中茅屋裡,47歲的劉備聽諸葛亮陳說三分天下之計,那一年,諸葛亮27歲。

    公元228年,冀縣城外,48歲的諸葛亮受降走投無路的姜維,那一年,姜維也是27歲。

    歷史有時候就是如此的巧合,諸葛亮、姜維都是在27歲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

    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實現“興復漢室”的共同理想,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姜維在來到蜀漢後,得到了諸葛亮的賞識,稱他是“涼州上士”。諸葛亮病故後,更是繼承諸葛亮遺志而多次發動北伐,雖然這一做法歷來褒貶不一,但是他是蜀漢後期少數存有“克復中原”理想的人,他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向國家盡忠。?

    姜維在劉禪投降後,他原本可以安分投降、安度餘年。但是他詐降鍾會,慫恿鍾會叛亂,期望以此來為蜀漢復國。一國之君已經投降,而身為臣子的他還在做最後一搏,可見他對於蜀漢的忠心。可惜最後計謀失敗,姜維也死在亂軍之中。姜維身死,蜀漢徹底涼了。

    在嘆息姜維的忠義同時,不禁有一個疑問。姜維原本是一名魏將,在蜀漢是降將身份,為何對蜀漢如此忠心,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

    雖然姜維是一名曹魏降將,但是諸葛亮對於姜維很是賞識,也很器重,讓他統領精銳的虎步軍。數年間,就升遷他做了徵西將軍。諸葛亮對於姜維有知遇之恩,諸葛亮故去後,姜維透過向蜀漢盡忠的方式來報恩。這就像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而為蜀漢殫精竭慮、付出一生。

    心存漢室

    諸葛亮和劉備有著共同的人生理想,那就是“興復漢室”。但隨著,漢朝滅亡,三國鼎立已成定勢,心中尚存漢室的人越來越少了。直到諸葛亮碰到了姜維,《三國志》中記載,諸葛亮曾評價說,

    >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

    由此可見,姜維不僅能力出眾,而且心存漢室。劉備一直以漢室正統自居,在漢朝滅亡後,心存漢室的姜維留在蜀漢,也還能為漢室效力,這也是他向諸葛亮投降的一個原因。

    這裡插一句,姜維的父親也是為了守衛大漢疆土付出生命,這樣的行為可能在姜維的心中烙下盡忠大漢的烙印。

    人生追求

    姜維為人不貪戀物質,三國同時代蜀漢官員郤正對他的評價是,

    >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

    那麼姜維的追求更多的可能是精神層面的,為了實現自我價值。在人才濟濟的曹魏,姜維奮鬥一生,最後可能和自己的老對手郭淮一樣,做到車騎將軍。但是在蜀漢,他有更大的可能性獲得更大的成就。

    實際上也是如此,姜維最後做到了蜀漢大將軍,執掌蜀漢軍事大權。但是,姜維在53歲,費禕去世後才實際掌權。在此之前,他也一直為蜀漢竭盡所能,與他的職位無太大關係。實現人生追求,並不是姜維為蜀漢貢獻一生的主要原因,因此這一點放在最後。

    姜維同諸葛亮類似,也是為了報答知遇之恩和實現自己的理想,為蜀漢貢獻了一生,乃至獻出生命都在所不惜。這和他是否是降將、是什麼身份,並沒有多大關係。三國時代降將多了去了,張遼、張郃、太史慈都是降將。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為了自己的君主,甘願奉獻一生。

  • 3 # 文龍93207942

    這兩人才能都十分岀眾,在魏國一直是底層軍官未被認可過,後迫不得已投降蜀漢,在魏國已絕後路,兩人在蜀漢均是獨擋一面深受重用的高階將領,姜維後期更是蜀漢支柱三軍統帥,加之二人都有復興漢室的志向,蜀漢集團自認正統,後期曹丕篡漢後魏國已與漢室無關,所以他們根本沒有不忠的理由。

  • 4 # 閃電侯爵

    這個可以透過對比二人投漢前後的經歷來找出答案。

    1.先說王平,王平開始只是曹操勢力中的一個小官,最初是隨少數民族首領一起歸附的曹操可見並非曹操心腹,自然也不會受到重用。王平在曹操陣營當中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出戰,是作為徐晃的副將參加漢中戰役中的漢水之戰,徐晃不聽王平建議,背水紮營,結果敗給了趙雲黃忠,可是徐晃反過頭來讓王平承擔失敗的責任,最後王平被逼無奈,投降了劉備軍,可以說王平的投降是沒有心理負擔的。

    王平到了蜀漢後,在街亭之戰中,由於在戰役中提出了正確的建議,並且在撤退時,親自斷後,收容潰兵,降低了損失,得到了諸葛亮的讚賞,得以統帥馬謖的舊部,王平本人平生謹慎,雖不通文墨,但在行軍作戰方面很有心得,深得丞相諸葛亮的信賴,故委以重任。所以王平能夠忠心耿耿的在蜀漢做事,最後做到了鎮北大將軍,安漢侯,並於興勢之戰中在漢中擊敗了曹爽的進犯,維護了蜀漢邊疆的穩定。

    2.再說姜維,姜維雖然在曹魏當中官職也不大,但與王平不同的是,他在本郡的名聲甚好,也很受當地太守的信賴,所以收服姜維,諸葛亮是費了一番周折,最後也是大勢所趨,姜維被迫投降,可以說姜維的投降與王平是不同的,他是被迫的,可是投降之後,即受到了諸葛亮的器重,統帥蜀漢精銳之一的虎步軍,在諸葛亮北伐中,姜維一直在諸葛亮的中軍參與戰役謀劃,對蜀漢的歷次戰役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一直是蜀漢軍隊中的重要統帥,後接替費禕主持軍政,做到了大將軍,平襄侯,繼續北伐,成為了蜀漢舉足輕重的人物。可以說二人在進入蜀漢陣營中,頗受信任,最終被委以重任,是二人能對蜀漢忠心耿耿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三國當中,曹魏立國,靠的是天時,受漢帝禪讓,也靠它在三國當中實力最強。而蜀漢立國,主要靠的是繼承漢室的名義,可以說,興盛了四百年的漢朝在三國初期,還是很受人懷念的,所以諸葛亮能夠以興復漢室的名義六出祁山,姜維更是前後主持了多次北伐,可以說興復漢室,頗得人心,這也是二人對蜀漢忠心耿耿的重要原因。

  • 5 # 莫言19750715

    原因有三:

    1.沒有退路。背棄魏國,肯定回不去了,投降吳國還不如蜀國。

    2.蜀國待之不薄,劉禪屬於寬容之主,混的風生水起。

    3.反覆更換主人,恐為世人唾棄,其不敢為之。

  • 6 # 我是風箏雲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各路諸侯為了成就自己的霸業到處招賢納士。所以這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人才流動是很頻繁的。這裡面就有魏國大將降了蜀國的,如題主所提到的姜維、王平、夏侯霸等。

    確實誠如題主所問,魏將姜維和王平在投降蜀漢後都十分忠心,即使劉備、諸葛亮去世,他們依然為了保衛蜀國安危而忙碌一生。我認為之所以他們兩個對於蜀漢政權能夠做到這樣的忠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認為找到了最好的歸宿:

    雖然蜀漢政權在三國中並不是最強大的,但蜀主劉備卻是個知人善用且心存仁厚之人。另外,在封建社會,人們對於權力的正統性有著執著的追求。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時候,是打著“劉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的大旗,在天下人眼中是匡扶漢室的政權,是名正言順的政權。

    所以,姜維和王平在投降蜀漢後,認為找到了自己最好的歸宿。有地盤、有兵有將,且是名正言順的政權,除了劉備再無其他,所以他們投降蜀漢後十分忠心。

    二、蜀漢對他們倆十分信任;

    雖然姜維和王平是以前是魏國的將領,但是他們來到蜀漢後,並沒有因為這樣過往的經歷而受到歧視,反而都受到了重用。

    姜維,在魏國時僅僅是一名天水郡的參軍,很不起眼。在投降蜀漢後,他的軍事才能得到諸葛亮賞識,在諸葛亮去世後成為了率領蜀漢大軍繼續北伐事業的繼承人。所以到了蜀漢後,他從一名參軍做到了蜀軍的三軍統帥,最後官拜“大將軍”。這樣看來姜維深受蜀漢政權的信任,所以他十分忠心。

    王平,在投降蜀漢前,也只是一名校尉,在隨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時兵敗投降了蜀漢。此後,他也是深受蜀漢政權信任,多次升遷,最後做到了“鎮北大將軍”,掌管漢中。所以他也十分感激蜀漢政權對他的信任,對於蜀漢十分忠心。

    所以,可以看出,在投降蜀漢後,姜維和王平的人生都走上了順坡路,蜀漢政權對他們給予的這份難得的信任,使得他們倆在投降後忠心報效蜀漢。

    三、已是降將無法再次叛變:

    在古代古人講究“從一而終”,認為隨意背叛原來主家的人品德敗壞,是不值得信任的。如呂布,雖然是三國時期的第一猛將,但因為他先後背叛自己的主家,被世人稱之為“三姓家奴”,最後在兵敗被俘後,想投降曹操卻不被接納,在劉備的建議下,被曹操處死。

    姜維和王平,已經從魏國出走投降了蜀漢,如果再一次背叛蜀漢,那麼能去的也只有“三足鼎立”中的最後一方勢力“東吳”了。可是,東吳也是人才濟濟,對於一個多番背叛主家的人,肯定不會再相信和接納了。

    所以,他們倆深知這一點,已經沒有了退路,與其冒著大的風險去背叛,還不如在蜀漢政權努力拼搏,建立一番事業。

    問題小結: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姜維和王平雖然以前是魏國的將領,但是因為他們投降蜀漢後深受蜀漢政權的信任,自己也認為找到了最好的歸宿,再加上多次背叛原主家的人是不受世人待見的,所以他們倆投降蜀漢後一直忠心耿耿,再也沒有想過叛亂。

  • 7 # 愛鏟史的貓

    三國鼎立時期,天下紛爭,這種社會環境下人才的流動率極高,就如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很多軍事將領或者俠士政客,一戰之後就改投它朝,就連一生忠義的關羽也降過曹操。但是,投降可以,有些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投降叛變,例如呂布。有些人投降了地方,卻將敵方當成自己的家國,一生忠誠,他們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姜維和王平。

    姜維和王平,兩名投降蜀漢的魏將

    姜維和王平在投降蜀漢前,都是魏國末流的軍官。姜維之所以能成為軍官,還是得了父親姜囧的恩蔭,在魏朝拜了箇中郎、參軍,連將軍都不是的小軍官。王平,在降漢前,是魏國一個功曹,管軍中糧草排程的後勤。可以說姜維和王平在降蜀漢前都只是軍中的小角色,對於想要建功立業的軍人來說,他兩或許是鬱悶的。

    陰差陽錯,他們都被魏朝放棄,卻在蜀國得到重用。

    建興六年,蜀相諸葛亮再次兵出祁山。天水郡守聽聞蜀漢大軍要來了,而姜維等人在外巡邏,猜忌由此而起,自己撤回冀州。等到姜維回到城門前,進退兩難,只能投降諸葛亮。

    姜維劇照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手下老將黃忠計奪定軍山,魏朝大將夏侯淵卒。這時候王平跟著曹操來奪漢中,卻被劉備打敗,王平投降劉備。

    王平

    姜維和王平投降蜀漢後,都受到了重用。姜維受諸葛亮重用,在諸葛亮死後更是掌大將軍令,繼續堅持北伐。王平投降後,劉備封他作門牙將、裨將軍,後來累功至侯爵。這些都不是在魏朝時所能想到的,受恩亦重,忠心往往就容易被加重。

    從此效忠於蜀漢,致死方休

    姜維和王平,投降蜀漢的那天起就要效忠蜀漢,直到身死。這是有原因的:

    相比於在魏軍裡面的默默無聞,在蜀漢這邊,劉備和諸葛亮給了姜維和王平太高的禮遇榮譽和信任。人心是肉長的,良禽擇木而棲,這對於平常老百姓都知道的事情更何況接受過儒學思想的姜維和王平。所以他們必定感恩,用生命來報答這份知遇之恩。文化使然。雖然說三國時期天下混亂,但是儒家文化發展至那時,已經深深烙在每一個人腦海裡。那麼講求倫理道德的儒家文化不允許一個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背叛自己的主子,姜維和王平已經磐魏而降蜀漢,若不忠誠再投降其他人,會受道德指責。這一點,從呂布身上可以看到,三姓家奴的惡名跟隨他一生。

  • 8 #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三國曆史上,有個有趣的現象。比如姜維、王平、夏侯霸,本來並不屬於蜀漢政權的大將。但是當他們投降蜀漢以後,卻對蜀國忠心耿耿。王平在守街亭的時候,忠勇的形象已經表現出來了。夏侯霸也是一直很忠心。姜維的忠勇,更是得到後世的普遍讚揚。就算劉禪已經投降了,他還在謀求復國,挑起鍾會造反,並想借機搞亂曹魏的軍隊,達到重新復國的目的。

    (姜維)

    那麼,為什麼這些將領不管來自哪裡,到了蜀漢以後,都對蜀漢忠心耿耿呢?

    我認為,首先是因為蜀漢對投降過來的這些將領,極為重視,予以重用。

    王平本來是個代理校尉。但是在投降劉備以後,劉備立刻把他封為牙門將、裨將軍,從一個“校尉”變成了“將軍”。在守街亭以後,他更是被封為亭侯,諸葛亮讓他獨當一面。

    夏侯霸在投降了蜀漢以後,也得到了當時的蜀漢最高統帥姜維的肯定和重視。《三國演義》中,姜維甚至把夏侯霸當作副手。雖然《三國志》等正史對夏侯霸的記載非常簡略,最終連他的去向也沒有交代。但是,夏侯霸受到姜維的高度肯定和重視,卻是一定的。

    姜維更不用說了,他作為一個投降過來的人,最後成為一個最高統帥,具有了諸葛亮一樣的地位。可見,蜀漢對他是極為重視的。

    (諸葛亮)

    那麼,為何蜀漢對這些投降過來的將領,都這麼信任呢?

    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蜀漢的人才實在短缺。

    蜀漢的人才為什麼會短缺?有些學者認為。這是因為諸葛亮做事,事無鉅細,管得太多,因此對人才缺乏培養。

    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諸葛亮確實做事謹慎,管得比較細。但是,他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還有大量的事情,需要其他人來做。而且,諸葛亮本身並不是什麼軍事大才,在打仗方面,他並不是很在行。實際上,這正是人才脫穎而出的機會。

    要說諸葛亮不重視人才的培養,這話更不對。姜維不就是諸葛亮極力培養的一個人才嗎?王平在守街亭中表現優秀,諸葛亮立刻就把他封侯,讓他獨當一面。可見,諸葛亮在人才培養方面,實際上是付出了很大努力的。

    (漢獻帝)

    那麼,蜀漢究竟為什麼人才短缺呢?

    這是因為,當時的三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在中原地區。中原地區也因此培養出了大量的人才。而位於江南地區和巴蜀地區的人才,顯然相對來說少很多。

    除了人才本身就很少以外,還有一個人才的人心歸向的問題。

    雖然劉備一直奉自己為正宗,一直打著自己是劉漢宗室後人這個旗幟。但是,當時的天子漢獻帝畢竟在中原。雖然後來曹魏代替了劉漢,但是,這也是漢獻帝禪讓給曹丕的。就算這個禪讓是假的,當時的人,也只可能奉中原地區的政權為正宗政權。因為奉中原地區的政權為正宗政權,因此,人才都會去那裡。

    我們曾聽到過一句話:“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確實就是蜀漢人才缺乏的寫照。

    蜀山的人才少,因此,他們對來自各地的人才,都非常重視。

    (劉備)

    當然了,蜀漢重視人才,並不表明這些人才就很忠心,這隻能是一個基礎。投降蜀漢的人才,最後還非常忠心,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蜀漢內部,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有一種比較健康的政治生態。

    雖然陳壽是蜀國人,他寫的《三國志》,有維護蜀國的成分。但是不得不說,蜀國內部,積極向上的文化以及健康的政治生態,確實是有的。劉備本來是外地人,卻能在蜀漢紮下根,而且還能得到蜀漢人的擁戴,當時的士人及豪強都紛紛加入到劉備的集團,反而對作為本土的劉璋不是很感興趣,可見,劉備所帶去的政治生態,確實是讓人歡迎的。

    其實,當某個集團在初創階段,政治生態都還是比較健康的。曹操當年南征北戰的時候,他手下的謀士和大將,也都是很純淨的,並沒有太多勾心鬥角的情況。但是,曹操去世後,政治生態就發生改變了,朝臣們勾心鬥角,互相傾軋廝殺,不斷地發生政變。

    曹魏政治生態為什麼變壞?主要的原因,是領導者的能力有限,同時又經歷了曹魏代漢,以及司馬家族準備替代曹魏這兩次政權更替。

    而蜀漢不一樣。蜀漢沒有政權更替。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是比較正直無私的,從來沒有試圖替代蜀漢政權的做法。所以,朝廷中大臣們的勾心鬥角並不多,政治生態很好。也因此,投降到蜀漢的大將們,覺得自己是有前途的,心情是愉快的,就對蜀漢比較忠心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等)

  • 9 # 侃史君6

    第一,姜維沒有背叛曹魏,曹魏也不想要他。根據《三國志 姜維傳》年的敦促,版是建興6年(228),宰相諸葛亮出師奇山,當時天水縣太守陪同巡邏,姜瑜公曹梁執行緒,周策尹尚,週期梁虔誠等。太守聽到所有郡的迴應,懷疑江偉和其他兩個伴隨的心,於是晚上守衛建安,江偉發現太守去了,於是衝到圭坦大門,關上了大門,太守不允許他們進城。姜維等帶著吉賢的歸來,濟縣不收留他們。所以姜維等只好去諸葛亮。正好趕在馬亭戰敗,諸葛亮率領西縣一千多個家庭和江威等撤退計程車兵,於是江與母親分開。

    版曹瑋據《魏略》說,天水太守遵守媽媽,與江和他的職員永州刺史郭淮一起在西郡檢查羅門,只聽說諸葛亮到達了齊山,郭淮對馬說:“這不好!"於是開車往東走,回到香秋.遵守媽媽的想法是,他的天水縣濟縣也在西部,我害怕吉縣官員的人迴應蜀漢軍隊,所以沿著郭淮東去了齊e。當時江衛必須回到馬軍3360 "市長,濟縣。單擊macom對康威等人說:“再也不敢相信了,你們都亂七八糟!”說完話,自己離開了。在智賢的家在智賢,在智賢的姜維和軍事管理上司刺繡等一起回到了智賢。雞縣官員很高興再見到他們,他們一致推薦兩個人修理江渭和上官的兒子,諸葛亮。

    他們不知不覺地來到了諸葛亮。諸葛亮看到他們很高興。但是沒有時間派他去滿足吉賢的人,諸葛亮的前鋒被魏擊敗,於是江等攜帶撤退。強雨回不了智賢,到了觸角。魏軍攻擊智賢,抓住了康偉的母親、妻子和孩子。魏軍沒有處決他的家人,因為江上原來背叛了魏國,沒有投降敦促的意志,把他們扣為人質,引進了江韋。第二,他的博樂諸葛亮喜歡他,據《三國志 姜維傳》年稱,昌曹輔,官加馮益將軍徵收江,封陽亭侯,年齡為27歲。諸葛亮還在劉部長級張延入伍信中寫了:“姜寶約先生忠於職守,勤奮工作,仔細思考問題,考察他的德行,連李紹和馬良等都達不到。這人確實是涼州最好的學者。單擊:表示,必須先將5,6,000名救生員交給他。

    康保對軍事非常敏感,膽戰心驚,精通外援。這個人忠於大韓,有強大的力量,把軍事大權交給他,所以要把他送到大宮去見主。“後來江衛晉升為中建軍,振熙將軍。姜偉在蜀漢治療,曹瑋能給他嗎?諸葛亮病逝五章元后,江堰斷了,足以信任諸葛亮的江威。回到成都的姜維被任命為吳濟俊富漢將軍,鳳平襄侯。江燕統治後,江主導了他的戍卒韓中,江燕江偉營地司馬,羌人多次向西戰鬥。五年後,江衛晉升為振熙將軍,率領涼州刺史。四年後,江偉晉升為將軍,將軍裴義和尚書記錄下來。兩年後,蜀漢朝廷率領軍隊出江渭假節,江渭西平,也沒有克。飛被暗殺了。江上率領數萬名兵力,多次擊敗北伐趙威、江上北伐總和大勝兩次、小勝三次、非格蘭姆四次。作為強將,有線從不懷疑他,戰爭時從不派人監視他,強將打敗戰爭也沒有懲罰他。這個大宇衛在魏不會有這種待遇。

  • 10 # 歷史都付笑談中

    其實他們也沒更多的選擇了。如果再投降回去,就成了兩面三刀的小人,恐怕更加不妙。

    歷史上,王平,在漢中之戰時,從曹操麾下投奔劉備。姜維,是諸葛亮北伐時,被魏國人猜忌,走投無路,投靠了諸葛亮。

    他們投降蜀漢以後,都得到了重用,比之前的待遇要好。

    王平在街亭之戰大放異彩,主將馬謖犯錯,全軍潰敗,王平帶本部軍嚇退了張郃,緩緩退走。街亭之戰,相關人員或被斬首、或被降職,只有王平升職,此後,諸葛亮對王平更加信任,劉禪也不斷給他提升爵位。

    姜維就更不用說了,諸葛亮對他寄予厚望,稱讚他是涼州上士。姜維在後期得以掌權,繼承諸葛亮遺志,多次發動北伐,雖然有窮兵黷武之嫌,但作為降將,能效力到這個地步,令人敬佩。並且,在劉禪投降之際,姜維還設下最後的奇謀,和鄧艾、鍾會同歸於盡,相當的壯烈。

    總的來說,士為知己者死。王平、姜維兩人在魏國並不受重用,而蜀漢給了他們更高的地位,所以他們忠心耿耿,甘願以死報答。

  • 11 # 色國丞相

    很多人都從功利的角度解釋了降將的忠心。有道理,但也有點片面。的確,降將似乎是沒有回頭路,降了蜀漢又降魏,似乎是很沒面子。但是,在當時投降東家又投降西家的“三姓家奴”們一點兒也不少。賈詡,徐晃,張遼,甘寧,太史慈,黃忠等等那麼多降將,甚至有像張郃這樣不止投降過一次也能做到高官厚祿的人一大把。所以,我們可以知道,投降雖然沒啥面子,但也沒那麼慘。退一萬步說,再慘,也慘不過像姜維那樣,死於亂軍之中。

    但他在劉禪投降之後,依然“執迷不悟”地去想著復興故國,做著“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的美夢,為什麼?

    人是趨利的,沒錯。但人也是有感情的。分析歷史人物的時候,只從功利的角度來看,會過於片面,甚至走向唯陰謀論的危險境地。

    為什麼姜維投降後的忠心耿耿?這難道是個很難的問題嗎?就用我們最淳樸最簡單的角度去想,這個人,看著諸葛亮的一言一行,最終被感染,被感動,以至於自己也成為了和諸葛亮一樣,成為一個為大漢隕首結草的人,很奇怪嗎?

    感情就是這麼回事,有那麼多一二三條道理可講的嗎?

  • 12 # 兔子耳朵823

    姜維幼年家貧靠老母養活,很有能力,在魏國為將時卻一直不得志,到了蜀國後諸葛亮善待其老母,並且非常重用這個平民將軍,在一定程度上都超過了魏延的地位,這種知遇之恩對於降將而言是非常難得的,自然對蜀漢也是特別忠心。

    王平幼年貧寒,而且還有點口吃,在魏國為徐晃副將也一直不被重用,降蜀後卻得到了很大重用,很多戰役都離不開王平,這對降將而言也是莫大的光榮,也是對蜀漢特別忠心

  • 1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是一個亂世,亂世之中從一個陣營投靠到另一個陣營是很普遍的,比如說曹操手下五大謀士,有一人是從敵營投靠過來的,這就是是賈詡,再比如曹操手下五子良將,有三人是從敵營投降過來的,分別是徐晃、張遼和張郃。

    一般來說,投靠都是從實力小的一方向實力強的一方來投靠,上面說的四個人都是如此,原因很簡單,人往高處走,誰更厲害,誰更強大,一般就投靠誰,但是,強大的曹魏先後有兩員將領分別投靠了蜀漢,這兩員將領都成為蜀漢的社稷之臣,更為奇怪的是,這兩人對蜀漢都是忠心耿耿,這是非常罕見和極為難得的。

    第一個由曹魏投靠蜀漢的將領是王平。

    王平是益州巴西郡宕渠人,也就是今天四川省達州市渠縣人,王平祖上是南方的板楯蠻族人,這一民族是土家族的前身之一,後來王平跟隨當地的部落首領賨邑侯杜濩與七姓夷王樸胡一起投靠曹操,成為曹操手下一名代理校尉,這一年是公元215年,曹操剛平定漢中拿下張魯後不久的事。

    王平

    四年後的公元219年,曹操與劉備在漢中發生戰爭,劉備利用斬殺夏侯淵的優勢,同時依靠險要地形對曹操避而不戰,曹操因為補給困難,選擇將漢中百姓遷往關中,隨後就結束漢中之戰退兵了,而在戰中,身為代理校尉的王平卻趁機投靠了劉備。

    雖然曹操在漢中之戰失利,但是,曹操的勢力明顯強於劉備好多倍,劉備的地盤就一個益州,曹操佔據了天下十三州中的九個州,誰都知道曹操實力強,還控制了皇帝代表了朝廷,留在曹操那不是更有前途嗎?在當時看來,王平背叛曹操投靠劉備的行為,不是棄明投暗嗎?那麼問題來了,王平為什麼要投靠劉備?

    第一個原因是:王平顯然是板楯蠻族人,但他顯然很懷念家鄉,王平的家鄉在益州巴西郡宕渠,這裡現在是劉備的地盤,如果一直在曹操那裡,就得背井離鄉,也許宕渠還有王平的親人和族人,也許王平過於思念家鄉,所以王平要離開曹操投靠劉備。

    王平與馬謖

    再說了,之前王平離開家鄉投靠曹操,是因為部落首領的主意,王平是身不由己,在曹操那裡待了一段時間後,感覺還是思念家鄉,古人的鄉土觀念很重的,尤其是外族人,所以王平趁曹操與劉備發生漢中之戰時,離開曹操主動投靠了劉備。

    第二個原因就是:王平在曹魏感覺沒有前途。王平是蠻族人,雖然當了個代理校尉,可這不過是曹操臨時安置蠻族人的臨時職位,可能永遠也不能轉正,再加上王平沒有文化,不識字,在人才濟濟的曹魏政權,得到重用的機會不多。

    另外,王平雖然跟隨部落首領一起投靠曹操,但實際上這批人曹操是防備的,一是非我族類,二是賨邑侯杜濩與七姓夷王樸胡是地方實力派,處理得好會忠心,處理不好就有反叛的可能,是被曹操防備的部落,也不太可能受重用,所以王平離開。

    王平成為漢中守護神

    王平投靠劉備後,很快得到升遷,投靠劉備的當年就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從代理校尉到將軍,王平連升三級,跳過了校尉、中郎將,直接升牙門將和裨將軍,後來王平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街亭之戰中立功,他勸諫馬謖不要上山紮營,同時率領少數軍隊牽制了張郃,保證了蜀漢沒有被打得大潰敗,成為第一次北伐中唯一一個受到升遷的將軍,被任命為討寇將軍,封亭侯,統帥蜀漢的特種部隊無當飛軍。

    諸葛亮及魏延都去世後,王平又接手吳懿的漢中太守之職,成為鎮守漢中的守護神,要知道漢中是蜀漢北大門,是曹魏唯一能攻擊蜀漢的必經之地,是蜀漢國防的重中之重,王平鎮守漢中長達14年 ,沒有出過一次差錯,沒有犯過一次錯誤,還因為英明的指揮,挫敗了曹魏大將軍曹爽的侵犯漢中之戰,也叫興勢之戰,更為重要的是王平對蜀漢忠心耿耿。

    王平以一個降將身份,為何對蜀漢忠心耿耿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忠於蜀漢,就是忠於家鄉,王平是為家鄉而戰。前面已經講過王平投靠蜀漢是因為思念家鄉的原因,所以家鄉對王平來說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就不難理解王平為何忠於蜀漢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王平在蜀漢得到了重用。王平在曹魏只是個代理校尉,一投靠蜀漢就是牙門將和裨將軍,不久又升為討寇將軍,還被封了侯,諸葛亮去世後,王平成為安漢將軍兼職漢中太守。

    公元243年,王平又被封為鎮北大將軍,仍然鎮守漢中,這是典型的軍政大權一把手的職務,成為蜀漢政權三大邊境軍政大臣之一,地位非常高了,相當於蜀漢三大軍區司令之一,除了蜀漢朝廷之外,就數王平的漢中太守、鎮北大將軍最為重要了,比永安和南中都要重要,蜀漢對王平重用,王平對蜀漢忠心,這是典型的相互成就。

    姜維

    第二個由曹魏投靠蜀漢的將領是姜維。

    姜維是魏國涼州天水郡冀縣人,也就是今天甘肅省甘谷縣人,他的父親是魏國小官吏,因為戰死沙場,姜維就接了父親的班和職務,成為魏國天水郡參軍,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姜維和天水郡主簿尹賞、功曹梁緒、主記梁虔一起受到太守馬遵的猜忌,馬遵不願意讓姜維等人進城,前面進不了城,後面又是蜀漢大軍到來,無路可走,於是姜維四人一起投靠了蜀漢。

    所以姜維投靠蜀漢的原因很簡單,受到太守的猜忌,無路可走之下投靠了蜀漢。

    姜維投靠了諸葛亮之後,很快因為才能而得到了火箭般的升遷,投靠的當年,姜維就被封當陽亭侯,兼奉義將軍,沒過多久,又升為徵西將軍,同時還有兵權,統領蜀漢精銳五六千虎步軍,諸葛亮去世之後 ,姜維又被任命為輔漢將軍,蜀漢第一任輔漢將軍是李嚴,第二任是張裔,這個職務並不低,李嚴當年可是與諸葛亮齊名的人。

    姜維忠心耿耿

    隨後,姜維是一路升遷,從輔漢將軍到鎮西大將軍,再到衛將軍,最後到大將軍,姜維以一個降將身份,成為曾經母國的敵國蜀漢政權的大將軍,大將軍可是最高軍職,相當於三軍總司令,這簡單是一個傳奇,也是三國所有降將中身份最高的人。

    在蜀漢晚期人才凋零的時候,基本上是姜維一個人在力挽狂瀾,苦苦支撐,姜維前後11次北伐,勝多負少,以蜀漢的弱勢實力,不斷地發動對曹魏政權的進攻,以進攻為防守,成為蜀漢後期唯一頂樑柱,在面對曹魏大軍逼近之際,同樣是姜維一人在苦苦支撐,率領數萬軍隊死死地擋住了魏將鍾軍的15萬大軍,如果不是鄧艾偷渡陰平,蜀漢政權根本不會滅亡,當時鍾會已經有了退兵之意。

    即使是劉禪投降,蜀漢滅亡之際,姜維都沒有放棄為蜀漢復國,連皇帝劉禪都放棄了,而作為曾經的降將,現在的蜀漢頂樑柱大將軍姜維居然沒有放棄,還有苦苦支撐,以自己最後的能力與忠心,為蜀漢復國大計獻出了最後的力量,姜維的忠心天地可證、日月可鑑。

    姜維成為蜀漢的頂樑柱

    那麼姜維為什麼這麼忠心呢?

    因為姜維和諸葛亮是同樣性格的人,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姜維也是如此;諸葛亮兩袖清風、大公無私,姜維同樣不置產業,身無長物;諸葛亮忠心耿耿,姜維同樣忠心;諸葛亮一生為了理想北伐,姜維前後11次北伐,比諸葛亮還要多,因為姜維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他一生的理想就是北伐中原,建立功勳。

    一個有理想的人是有信仰的,是正直忠義的,為了實現理想,姜維只有忠心耿耿,一心為蜀,同時,姜維忠心報國也要報答諸葛亮的重用之恩和蜀漢的提拔之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意蜂一年要殺幾次蟎?該注意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