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關注岐哥不迷路
-
2 # 無日不瞻望
中國的“茶”文化可以說是淵源流傳。
因為中國被認為是“茶”的故鄉,具體從何時才開始飲茶已不可考。
但陸羽在《茶經》中說是神農嘗百草發現的,有人說在西周武王伐紂時就已收到過茶葉等貢品,而比較靠譜的說法則是“秦漢說”,因為有具體的史料記載。
自唐代陸羽定下“茶”之一字,並寫下《茶經》開始,茶文化算是正式開始了它的發展。那時,他們除了比較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藝術等方面,還與儒、道、佛等哲學思想交融,漸漸誕生出了自己的“茶道”。
到了宋朝(一,宋朝開國皇帝 杯酒釋兵權.重文,不重武功.注重社會經濟發展 二,宋朝是歷史上唯一一個不抑商的朝代. 三.宋朝對南方的開發很重視,是歷史上開發力度最大的時期.)經濟發展迅速繁榮。
唐人喝茶全是煮,先將茶葉碾碎,過濾一下茶末,放在滾水裡,煮上幾滾,最後喝那一鍋茶湯,有時還加上各種調料乾果。
宋人喝茶叫“點茶”,用小勺把茶末分在幾個碗裡,衝入滾水,一邊衝一邊攪拌,快速攪動,讓茶末和水充分混合。點好的茶湯上面會有一層乳白色的泡沫,有點像卡布奇諾咖啡,又有點像日本的抹茶。
宋人在茶道中煮水一般用特製的陶瓶,宋人叫它“砂瓶”,所以在宋朝點茶還必須要有聽聲辯水的本領。
宋朝喝茶,摳門用瓷器,貴重用金銀盃,俗氣用銅鐵,萬眾矚目用玻璃杯。不過在茶道高手蘇廙之後開啟了宋朝用瓷碗喝茶的風氣。點茶不用茶壺的,故宋人用茶碗,宋人最喜歡的茶碗是建州窯出產的小黑碗,胎特別厚,造型古樸,看起來笨重,都是耐高溫,導熱慢,適合點茶。
而那些文人騷客更是將“茶”玩出了花樣,也可以說是講究。
例如:鬥茶
鬥茶的重點當然在一“鬥”字上,與那時民間盛行的鬥雞、鬥蟋蟀等並無兩樣,都是以輸贏為目的,但要講花樣繁多,鬥茶絕不比它們少,而且與那些活動之間有著明顯的雅俗之分。
可以說,鬥茶是風靡兩宋的遊戲,上到王公貴胄,下到販夫走卒,無論階層高低,有沒有錢,都能對其說出點門道來。
包括宋徽宗也對此樂此不疲,常與蔡京等人玩鬥茶遊戲,並且專門著書立說,也就是《大觀茶論》。
所謂鬥茶,一斗湯色,二斗水痕。
宋朝時的茶葉大都是以團餅的方式存放的,鬥茶之前,需要將團餅磨粉,再用茶筅攪拌,直到打出泡沫,這就是所謂“點茶”。那時茶色以白色為貴,誰家打出的茶沫顏色最白,誰家的茶葉就最好。
而我們知道,中國只有三大品類瓷器:青瓷、白瓷和黑瓷。其中,以青瓷和白瓷盛裝茶湯的話,這個白色看著就會不顯,因此,那時的黑瓷就非常流行,也由此誕生出了黑瓷中的王者——建盞黑瓷。
為了喝茶,宋朝人真的是拼了。
二斗水痕,這裡說的“水痕”,指的是茶沫粘在茶器邊緣卻不溢位,也就是圈內人所說的“咬盞”。一般咬盞的時間持續越長久越好,持續時間短的,茶沫都會破開化水。
當然,現代社會已經不多人知道“茶百戲”是什麼玩意兒了,但你一定見過或聽說過咖啡的“拉花”藝術,就是在剛衝好的咖啡中畫畫。我們見過最多的應該是咖啡中所畫的樹葉了,還有一些手藝好的師傅能畫出更多的東西,比如一朵花朵,一個美女,一個動物等等。
北宋陶谷在《荈茗錄》中有過介紹:“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
皇帝中的“紈絝”宋徽宗、陸游、蘇東坡等許多文人墨客皆是此道高手。
還是上面那個陶谷,他曾寫過一本《清異錄》,其中提到過一個福全和尚就是“分茶”高手,他能在每個茶碗中“分”出一句詩來。訊息傳開後,立刻四方引動,紛紛前來觀摩表演。
看到這,我想題主應該已經有了答案。
-
3 # 小蒸74168895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宋代可謂是中國茶文化的黃金時代。
正如宋代王安石所說,“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茶成為風靡全國的國飲,便是從宋代開始的。追求精細生活的宋人,更是將這一片葉子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從精雕細琢的團茶,到別出心裁的“點茶”、出神入化的“分茶”……宋人將茶玩出了五花八門的新高度,使之成為“盛世之清尚”。
一片茶葉究竟能玩出什麼花樣?約千年前的茶技為何至今仍難以超越?這段時間,只要走進中國茶葉博物館,你就能瞬間穿越千年時光,重回大宋,親自體驗一場宋代茶文化美學。
6月8日,《盛世清尚——宋代茶文化展》在中國茶葉博物館開幕。展覽集結了浙江省博物館、福建博物院、杭州博物館、南宋官窯博物館、金華市博物館、桐鄉市博物館、松陽縣博物館、邵武市博物館和婺源博物館等十家博物館的精品茶具,以140組展品重現“盛世之清尚”。其中,一級文物6件,二級文物6件,三級文物12件。
龍鳳團茶有多高大上?
金可有,賜茶不可得
宋人是怎麼“玩茶”的?這還要從高大上的宋代製茶法講起。
作為中國傳統“百工”的黃金時期,技術之光也照耀到了宋代的茶中。宋代“茶工”達到了中國古代製茶技術的巔峰。
從採茶開始,製茶的整個流程都有專門的“督茶官”嚴格把控。
當時,“茶工”凌晨五更就要入山採茶,為了茶葉潔淨新鮮,還要新汲一大罐水,掛在胸前,邊採茶,邊把茶葉投進罐中,而太陽一出現便要停工。採茶下山,新鮮茶葉還要精挑細選,並將小芽、中芽、紫芽、百合、烏蒂等部位一一區分開。
優質茶芽還要經過多道工序,以去掉苦澀物質。古時,上品茶講究“新”,為了讓茶葉便於儲存,“蒸青”技術從唐便已推廣開來。宋人在“蒸青”之後,則要榨茶,還分“大榨”、“小榨”、“翻榨”,榨來榨去,要把茶葉的汁液差不多榨乾,將反覆錘鍊的精華調出口感的極致。再用模具制餅,穿串烘乾,就成了唐宋風行的團茶。
團茶,不僅是團餅狀,還有海棠花、月兔等各式各樣的形狀。印有龍鳳圖樣的“龍鳳團茶”更是為人盛讚的宮廷御用,對於宋代的王公將相而言,堪稱比黃金更難得的賞賜。
精緻而奢華的團茶大多是皇家貴族的玩法,在宋代,民間則流行起了散茶。上承唐代蒸青餅茶製法,下啟元代散茶形式,兩宋時期的茶葉製作開始呈現多樣化的趨勢。
展覽便以兩宋時期茶葉的種植和加工盛況開篇。儘管千年前的“龍鳳團茶”已煙消玉隕,但細緻的線描圖和複製實物足以讓你窺見它們的精貴。
▲明代摹刻古香齋藏蔡襄帖木刻板《茶錄》
而兩塊近50公分長的木刻板,則用雄健有力、大小不一的文字定格了宋茶的“色、香、味”。它們來自於明代,由宋鈺臨摹,刻錄了北宋書法名家蔡襄進呈宋仁宗的一篇著作——《茶錄》。這是繼唐代陸羽所作的《茶經》後,又一部茶葉專著。全書分上下篇,上篇論茶,下篇論茶器,內容涉及茶葉品質、茶葉儲存、品評方法、製茶工具、品茶器具等。
白茶黑盞,宋人在茶湯上寫詩作畫
宋徽宗、陸游都是點茶高手
茶葉準備好了,就要開始烹飲了。追求生活美學的宋人,連飲茶也充滿藝術範兒:上承唐代精緻的煎茶法而有創新,工藝複雜又妙趣橫生的點茶法,成為當時飲茶的主流方式。
煎茶法,需先將茶餅碾成茶末,再放入茶銚中加水燒製,並根據喜好,加入調味品。比如唐代,流行加鹽。
▲褐釉瓷茶銚
▲風爐及釜
而點茶法,則要將研磨好的茶末,事先在茶盞中以少量開水調成均勻的茶膏,之後一邊注入開水,一邊用茶匙或茶筅慢慢攪動。這一步叫作“擊拂”,正是點茶的關鍵,真正考驗著茶技。茶匙要重,擊拂有力,直至濃度適中、乳沫洶湧,乃至咬盞掛杯。
▲吉州窯青白釉刻折枝梅汽蓋罐(用以盛放研磨好的茶末)
▲鏨刻葵花紋銀匙(用於擊拂茶湯)
點茶完畢,如果直接喝下去,未免又浪費了之前那麼多功夫。於是,“鬥茶”這項文人墨客樂此不疲的娛樂應運而出。在《茶錄》中,蔡襄便寫到了民間鬥茶的品評標準:擊拂之後產生的泡沫,在茶盞內壁貼附的時間越長,水痕出現越晚者,則獲勝。
點茶法使飲茶變得有趣,鬥茶的流行又促使點茶的技藝不斷創新。大致在北宋末年,點茶法進一步發揚光大,形成了又一種高超技藝——分茶。
分茶,又叫“茶丹青”,顧名思義,指使茶湯表面幻化出各種文字乃至花草蟲魚的圖案。據記載,宋代有位叫“福全”的和尚便是分茶高手——每一盞中可生成一句詩,四盞連點,可成一首絕句。
宋代皇室和士大夫的參與,更是將點茶藝術推至登峰造極之境。
宋徽宗就是位茶藝專家,不僅撰寫了史上唯一一部由皇帝撰寫的茶書《大觀茶論》,也擅長分茶,能令湯麵呈疏星朗月,巧幻如畫。南宋詩人陸游也是位高手,他閒來無事,便“晴窗細乳戲分茶”。
這種神乎其技的茶藝表演在宋代備受推崇,甚至與書法、彈琴等技藝並舉。同時,點茶也逐漸成為文人家居之中不可缺失的生活享受。它與燒香、掛畫、插花,一同成為代表宋人生活與文化趣味的“四般閒事”,是宋人雅緻生活的集中寫照。
點茶法的流行也使宋人崇尚一套獨具審美的茶具。展覽第二單元“烹點之妙”,就展示了大量的烹飲器具,完整體現了宋代飲茶全貌。
點茶時,茶麵泛出的湯花呈白色,與建盞的黑釉正好相互映襯,因而,宋人點茶最愛用建盞,黑釉一時成為爆款。
▲宋建窯黑釉醬斑碗
展覽中,可見各種宋代茶碗與茶盞,大多以黑釉為主基調。如,一件太陽輻射型紋樣的建窯黑釉醬斑碗。“束口,腹部深,底部寬,它就是專為點茶而設計的。”郭丹英介紹說,除了這種鷓鴣斑紋樣,黑釉盞根據色差還可分為典型的烏金、兔毫及曜變。
▲南宋黑漆銀扣仿兔毫盞
深弧形腹,小圈足,黑色底面描繪著精細的金色條紋,彷彿兔身上的皮毛,盞口沿還鑲嵌銀邊。眼前這個茶盞,像極了建窯兔毫盞,可它真實的身份是件漆器——南宋黑漆銀扣仿兔毫盞,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件仿建窯兔毫盞的漆器。“它精心上了十幾道漆。”郭丹英說,它不僅充分顯示了南宋時期工匠製作漆器的高超水平,也從側面反映了黑釉盞在宋代的流行。
▲南宋黑漆銀扣盞託
點茶“捧紅”的不僅是黑釉盞,還有另外一個關鍵角色——湯瓶,這對親密搭檔完美演繹了點茶藝術。為了玩轉點茶,宋人對湯瓶作了特別設計:流口變得曲長,壺嘴的出水口圓而小,使注水點茶,收放自如,並且水流呈拋物線,極具線條美。一件越窯青釉瓷湯瓶就是最佳佐證。它曲長的流口上,刻有龍頭紋飾,瓶身呈瓜稜造型,挺拔秀氣。
▲越窯青釉瓷湯瓶
點茶要賞心悅目,飲茶的姿勢也要優美。宋人偏愛以斗笠盞飲茶,盞身大多呈45度斜角,像一個倒扣斗笠,大小以一隻手能握住為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一件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銀扣刻花斗笠盞。
▲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銀扣刻花斗笠盞
它是宋代青白釉斗笠盞中的極品。釉色白中泛青,釉水瑩潤,最為少見的是它的刻花紋飾,雕刻著三枝搖曳的蓮花,姿態各異,並以13朵三瓣小花作為點綴。口沿一圈銀扣,更凸顯出它高貴的出身。
這件茶盞的主人叫程寶睦,是南宋時期典型的大家閨秀。她的父親是南宋高宗時期擔任過兵部尚書的名臣程瑀,曾與秦檜同朝;而丈夫汪賡則擔任過汀州的知州。在程寶睦的墓中,這件茶盞與一件建窯烏金釉帶兔毫銀扣盞一同出土,可以遙想當年,點茶、鬥茶是這些官宦家庭的日常。
▲南宋花口鎏金銀盞託(用以承託茶盞防燙手)
日本的抹茶道,甚至茶樹,
點茶驚豔一時,為一壺茶水增添了無限情趣。只是,這套為宋人習用數百年的茶藝,在明初太祖朱元璋下詔罷貢團茶之後,便逐漸消亡了。
值得玩味的是,如今,日本極具特色的抹茶茶道正與宋人流行的點茶一脈相承。
宋代茶文化是如何東渡到日本的?展覽第三單元“茗香遠播”,正將兩宋時期茶葉的傳播歷程娓娓道來。
宋代的寺廟,多有種植經營茶山,特別是以五山為代表的浙江寺院,飲茶更是寺院修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間來華的榮西、成尋等日本僧侶,在宋代寺廟中接觸了飲茶習慣,繼而將其帶回日本,成為了日本抹茶道的源頭。圓爾辨圓和南浦紹明兩位日本高僧,還親上杭州徑山,學習南宋茶宴,將其傳回日本發揚光大。
事實上,不僅是茶文化源於浙江,日本的茶樹也是由浙江天台山引種而去。
兩宋時期,文化交流興盛,茶文化透過使節往來、僧侶互動、商貿活動等途徑,還向很多周邊地區和國家輻射擴散著。
-
4 # 阿振觀像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宋代可謂是中國茶文化的黃金時代。正如宋代王安石所說,“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茶成為風靡全國的國飲,便是從宋代開始的。從精雕細琢的團茶,到別出心裁的“點茶”、出神入化的“分茶”。宋人在“蒸青”之後,則要榨茶,還分“大榨”、“小榨”、“翻榨”,榨來榨去,要把茶葉的汁液差不多榨乾,將反覆錘鍊的精華調出口感的極致。再用模具制餅,穿串烘乾,就成了唐宋風行的團茶。
在宋代,點茶是當時飲茶的主要方式。而點茶的技巧,促成了全社會流行的茶文化。點茶“包括炙茶、碾茶、羅茶、烘盞、候湯、擊拂、烹試等一系列技藝。
(1)炙茶:是指將陳茶放到微火上烘烤,以達到香濃、色鮮、味醇的效果。若是當年新茶,則省去此步驟。
(2)碾茶:是將幹茶塊放在茶碾上碾成細末。蔡襄《茶錄》雲:”碾茶,先以淨紙密裹捶碎,然後熟碾“。
(3)羅茶:就是用茶羅將粉碎的茶葉篩選,選擇粗細適中的茶葉末,”細則茶浮,粗則水浮“都不合格。
(4)烘盞:就是用火烤,使得茶盞溫熱。”冷則茶不浮“
(5)候湯:就是等待水沸騰的時機。這是最顯示技藝的一環,過熱不及都不行。”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數則茶沉……“
(6)擊拂:這是點茶中最重要的一步,成功與否在此一舉。簡單的說,就是將適量選好的茶葉末放在茶盞中,用到了合適溫度的水點注茶葉末,同時用竹製的茶筅按照一定的力度和方向攪動成茶膏,再注入沸水使得茶湯成型。其中的難度在於:一要掌握好茶和水的比例,二是擊拂的技巧,三是茶湯泡好後,水面顏色要鮮白(細小密集的氣泡),著盞要無水痕。達到標準,才算成功的”點茶“。
宋代茶館飲茶和鬥茶文化的普及,導致了宋代大量茶館的出現。到了夜晚。”在宋代的茶館裡,三教九流聚集在一起。除了喝茶,人們的各種社交活動也在這裡開放。為了吸引人氣,當時的茶館還引入了許多娛樂活動,如宋代的說書,在這種背景下誕生和發揚光大。
-
5 # 序雨
美在茶味的淡而不寡淡,美在宋人點茶與鬥茶,美在宋人在茶湯上“作畫”,更美在宋人對精緻生活執著的追求。
只可惜這杯茶史上最美的茶湯,已消失近千年,只能在詩詞古畫中,遙想宋人當年點茶的風華,鬥茶的風趣。
-
6 # 名家正在說
謝題主提問:
1.茶對宋代市井生活有著巨大影響。宋人喝茶好“點茶”,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幾個碗裡,衝入滾水,攪動,讓茶末跟滾水充分混合。宋代是極其講究茶道的時代,流行“鬥茶”。包括:鬥茶品、行茶令、茶百戲。鬥茶多用白茶,為黑白分明,宋人喜建窯小黑碗,凝重古樸,看似笨重,但耐高溫,導熱慢,適合點茶。“盞以青綠為貴,兔毫為上”鬥茶和質樸的茶具讓宋代茶文化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層面。因而出現了曜變天目這樣的極其珍貴的茶碗。
2.宋朝茶文化的另一個特色是茶坊文化。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年間的汴京,凡是鬧市區和居民集中地方,茶坊鱗次櫛比,不僅有專供仕女夜遊吃茶的茶坊,還有商販,勞動人民拂曉前進行交易的早市茶坊。這種茶坊實際上是一種邊喝茶邊做買賣的場所。汴京更多的茶館則是從早開到晚直到夜市結束才關門的全天候茶坊
-
7 # 機單軌珠海
一個姓符的吃家寫書:宋朝人喜歡格調,逼格甚高,茶葉甚糟。宋朝茶藝流行,先把茶餅子弄碎,邊衝邊打…誰去過宋朝實地考察過嗎?人云亦云而已。他認為日本茶藝效仿於宋,演變成日本茶道之和敬謙修。國內,大概潮州人的茶藝是嫡傳,講究水落三滾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之類,好的茶具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我覺的這個吃家下了功夫考究的。如果從傳下字面上講,宋朝稱煮茶,這一步就爭論太大,到底是烹、煮、衝呢還是其它?2、宋朝有茶馬貿易,茶稅甚高,估計茶葉裡面水很深,老百姓喝不到好茶葉,從小說裡分析,市民常喝茶湯、茶水之類,品類多且喜糖水,奶類少見更不說奶茶和奶茶妹了。宋朝人見了我們的綠茶和玻璃杯一定奉為至寶的,想不到會有農藥殘留或色素。
-
8 # 自得石樂
宋代喝茶甚有講究
特別是宋代文人,其茶道繼唐代的傳統又有新的發展,更多人致力於茶道文化研究,並著書立說。
蔡襄的《茶錄》和宋徽宗的《大觀茶論》,都是文人茶道所遵循的規則。
文人茶道採用的是宋代主要茶類——團餅茶,飲用方法是點茶法。
點茶程式:
1、炙茶:取出茶餅,陳茶用沸水浸泡一下,颳去膏油一兩乃止,以鈐鉗之,微火炙幹,當年新茶則直接碾茶。
2、碾茶:以淨紙密裹槌碎,碾成粉。
3、羅茶:以細密為佳。
4、候湯:活水點茶,用木炭燒水,水燒至邊緣泛蟹眼小泡即止。
5、熁(xie)盞:用開水溫盞預熱。
6、點茶:量茶約6.8克,先注湯調膏,再注入水,邊注水邊用茶筅環回擊拂,湯上盞四分則止,面色鮮白,著盞為水痕為佳。
宋代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都好茶道,流行鬥茶,在點茶時文人雅士們比較茶湯,同時吟詩作賦,在茶湯上作畫,一比高下。
後來這種飲茶方式傳至日本,演變為當今日本的“抹茶道”,流傳至今。
-
9 # 乏味的生活1982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宋代可謂是中國茶文化的黃金時代。
正如宋代王安石所說,“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茶成為風靡全國的國飲,便是從宋代開始的。追求精細生活的宋人,更是將這一片葉子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從精雕細琢的團茶,到別出心裁的“點茶”、出神入化的“分茶”……宋人將茶玩出了五花八門的新高度,使之成為“盛世之清尚”。
宋朝人在點茶時講究所謂的三點和三不點,這主要是針對茶飲環境的要求。什麼是三點呢,宋人認為點茶首先要是新茶,有甘美的泉水,還要有乾淨的茶具,這是基本條件,其次要有好的天氣,或者是萬里無雲或者是雲淡風輕,這是環境要求的第二點,最後是與自己志趣相投的客人朋友,這是使點茶得以愉快進行的最為重要的因素。那麼三不點便是與之相反了,首先,如果茶是舊茶,泉不甘甜,而茶具不乾淨,那麼便不點,其次,如果天氣不適合,景色不好,那麼不點,最後,如果與自己飲茶的人沒有修養,舉止又十分粗魯,那麼也不點,這三個條件全部滿足,宋人才會奉上一杯香氣嫋嫋,味道醇美的茶水。
宋人首先將茶作為題材寫入文學作品,不僅再現了當時北宋社會茶飲文化,而且對於後世茶文化的傳承起到重要作用。點茶最為宋朝最重要的飲茶方式,在很多詩詞作品中也有體現,點茶時茶湯的湯花顏色形狀等是判斷一個人茶藝是否優良的重要方面,而點茶的環境人們有有著嚴苛的要求,並不是一時興起,這也說明了飲茶由一種普通的飲料變成一種社會文化是有著重要原因的。
隨著茶飲成為一種文化,在宋代,互相贈送茶品也成為人們之間增加情誼,促進往來的風尚,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向朋友傳達自己的情意,而且可以增加與友人生活的情趣,在上層社會,統治者向自己鍾愛的大臣賜茶也成為另一種流行風尚,如果哪位大臣可以得到皇上賞賜得到御茶,那麼就足以說明他得到了很大的榮寵,獲得皇上的看重。值得一提的是宋代還出現了鬥茶的習俗,不僅具有外在視覺的衝擊,還能獲得內在精神的滿足,充分享受茶文化給予的愉悅感受,是一門值得我們傳承的有重要價值的技藝。
-
10 # 爽爽的大跟班
宋朝人喝茶,比唐朝有所改進,他們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幾個碗裡,衝入滾水,一邊衝一邊攪,快速攪動,讓茶末跟滾水充分混合,這叫“點茶”。點好的茶湯上面還會泛出一層乳白色的泡沫。
在宋朝的茶道中,燒水是很關鍵的一步。宋朝人點茶一般不用鐵鍋燒水,而用瓷瓶燒水。燒水的瓷瓶是特製的,宋朝人叫它“砂瓶”,耐高溫,可以直接架在炭火上烤,砂瓶裡裝大半瓶水,一會兒就燒開了。由於瓶壁是不透明的,所以看不見水開,只能聽聲。聽聲辨水,是宋朝茶藝界的絕活兒。
宋朝茶瓶是瓷的,茶碗有時候也用瓷。早在唐朝,上流社會鄙視瓷器,喝茶用銅碗、銀碗或者金碗,甚至用鐵碗,拒絕用瓷碗。後來出了一個叫盧廙的茶道高手,他說金銀太貴重,銅鐵太俗氣,這些金屬茶碗還都有腥味兒,影響茶湯的口感和成色,只有瓷碗才是壓倒一切的理想茶具(參見蘇廙《仙芽傳》,該書已散佚,今存於《說郛》)。盧廙的見解非常科學,開啟了宋朝用瓷碗喝茶的風氣。
唐人煮茶,今人沖茶,宋人點茶。點茶無需茶壺,故此宋朝並不生產茶壺,只燒造茶碗。茶碗又分很多種,南宋景德鎮燒造的茶碗屬於影青瓷,胎很薄,釉很白,半透明,很好看,但是這種茶碗並不受歡迎。宋朝人最喜歡的茶碗是建州窯出產的小黑碗,胎特別厚,造型古樸,看起來很笨重,但是耐高溫,導熱慢,適合點茶。
-
11 # 鈔級帥鍋
據記載,宋代北方人飲茶的習俗承襲於唐代,那時的老百姓,會將姜鹽桂椒等材料加入茶裡喝掉。不過當時的南方人卻不太這種接受得了這種口味。
大文豪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對於北方人喝茶的這個習慣,就作詩吐槽過:“又不見北方俚人茗飲無不有,鹽酪椒姜誇滿口。”
不過東坡本人還好,雖說不上喜歡,但也並不反感。酷愛喝茶的東坡,一生留下了眾多詠茶的詩篇,也說到過茶中加姜的事情。當時蘇軾在山東吃的茶裡,據說還放有芝麻,而且是先放在盆中加以研磨,之後再放入姜、鹽去煮。
-
12 # 劉Yu
宋代人在茶裡放姜,放鹽已經是北方人的一種習慣。漢代以前茶作為藥材或食材使用,有吃茶的習慣,是真的把茶吃下去,而且吃的很飽。宋代的老百姓會將姜鹽椒和茶一起喝掉,不過當時的南方人不接受這種口味。
-
13 # 黃力歐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在市民經濟繁榮的宋代,茶已成為風靡全國的國飲。
宋人一改唐人的煎煮法,形成以點茶法為主的飲茶方式。唐人煎煮法的基本流程是,根據喝茶人數,先將適量的茶餅碾成茶末,待鍋中的水燒到第二滾時,先舀出一碗,然後將茶末從鍋心放入,同時用竹莢在鍋中攪動,加入調味之鹽,等水再開時,將之前舀出的水再倒回鍋中。這種所謂“育華救沸”的方法,類似於今人煮餃子時的多次加水。茶水煮好後,分入茶盞供人享用。而點茶法則要將研磨好的茶末,事先在茶碗中以少量開水調成均勻的茶膏,之後一邊注入開水一邊用茶匙(茶筅)擊拂。
並由此產生了比試點茶技藝的活動----鬥茶,鬥茶之風在唐代就形成在閩北,宋代達到了空前的興盛,並遍及全國。鬥茶就是比試茶的湯花(泡沫)色澤是否純白,儲存的時間是否持久(咬盞)等的一種技藝。鬥茶的開展很好地推動了宋代製茶技術的提高和茶業的發展。
由於點茶法的使飲茶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同時經常性的開展比試點茶技藝的活動(鬥茶)促使點茶的技藝不斷創新,由此產生了能在茶湯中形成文字和影象的技藝(分茶)。在宋徽宗和一大批文人、僧人的推崇下,把分茶做到了極致,也將中國茶文化推向歷史高潮。
-
14 # 秋山散人
茶,是中國人的創舉。茶葉,彷彿具有魔法一般。一片片幹皺的葉片在沸水衝撞的瞬間施展在水中。如今我們都是這樣喝茶的,茶葉就是消耗品。如今,在我們喝完茶之後,茶汁被飲盡,剩下的茶葉則被稱為“茶渣”,然後便被“丟棄”。這樣的飲茶方式使用“散茶”,一壺,一盞,一瓢,一水,一人,一飲子。然而,“散茶”這樣的飲法是從元,明時期開始逐漸流行起來的,並一直流傳下來。那麼,千年前的宋人是怎麼飲茶的?
宋時,人們的飲茶方式與現在有極大的不同。宋朝是一個物質極度繁榮的時代,宋時人們對於生活的質量要求也可謂極盡完美。相對於衝飲方式簡單,便捷的“散茶”,宋代人更喜歡更具有儀式感,更繁複,更追求極至的飲茶方式——點茶。
宋朝的市場上雖說也有“散茶”,但“團茶”和“末茶”才是主流。何為“團茶”?在茶葉採摘下來之後,不是烘乾待用,而是經過洗滌,蒸芽,壓片去膏,研末,拍茶,烘焙等一系列複雜的工序,製成茶餅,“團茶”就製作完成了。“團茶”製成後,則要放入專門的茶焙籠存放起來,煮茶之時,從茶焙籠中取出茶餅,拿茶槌搗成小塊,再用茶磨或茶碾研成粉末,之後再用羅篩過濾,得到均勻的細膩的茶粉。再衝茶時,先用茶釜燒開淨水,隨後馬上開始調製茶膏——每隻茶盞放入一勺茶粉,倒入少量開水,用工具調成膏狀。隨後,一邊注入開水,一邊拿茶筅擊打,使茶粉與水相交融,形成一層厚厚的細膩的泡沫,一杯宋朝熱茶就新鮮出爐。這一烹茶的過程就是點茶。
有茶有飲必要有茶具。南宋人董真卿將點茶常備的茶具繪成《茶具圖贊》,共有十二件,稱為“十二先生”,並將他們分別起了人性化的名字:儲放茶團的茶焙籠叫“韋鴻臚”,搗茶的茶槌叫“木待制”,磨茶的小石磨叫“石運轉”,研茶的茶碾叫“金法曹”,量水的瓢杓叫“胡員外”,篩茶的羅合叫“羅樞密”,清掃茶末的茶帚叫“宗從事”,安放茶盞的木盞託叫“漆雕秘閣”,茶盞叫“陶寶文”,裝開水的湯瓶叫“湯提點”,調沸茶湯的茶筅叫“竺副帥”,清潔茶具的方巾叫作“司職方”。隨後,宋人的點茶技藝傳入日本,隨後便成為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日式抹茶。
宋人點茶,對茶末質量,水質,火候,茶具都極為講究。宋人認為烹茶水以“山泉之清潔者”為上佳,“井水之長汲者”為“可用”;茶葉以白茶為最佳,茶末則要求越細越好;火候以水過二沸為恰到好處;盛茶以建盞為最佳,“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新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然而,宋人的點茶與當今日本的抹茶不同。因白茶極為珍貴,故宋時民間的點茶還是綠色為風尚,宋人也說“上品亦多碧色,又不可以概論。”
乳白色的茶湯
宋朝的文人雅士更是離不開茶。宋朝人居家必不可少的就是:掛畫,插畫,焚香,品茶。宋朝文人雅士更是喜愛點茶。由於宵禁的解除,人們在勞累了一天之後,多姿多彩的“夜”生活,就成了放鬆身心的絕佳選擇。瓦肆勾欄,酒家正店,坊巷橋頭,街頭巷尾,徹夜不絕。文人是不屑與那些市井草莽,地痞流氓混為一談的。他們的夜生活更富有文人氣。吟詩作對,把酒當歌,焚香插畫,品茶論道。最有特色的應該算是鬥茶。《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朱雀門外“以南東西兩教坊,餘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舊曹門街的“北山子茶坊,內有仙洞,仙橋,仕女往來夜遊,吃茶於彼”。文人雅士,才子仕女,經夜鬥茶,以茶一絕高下。
《鬥茶圖》
宋人的鬥茶主要是“鬥色鬥浮”,茶色以白如奶湯為最上品,青白次之,灰白又在青白色之下,黃白則為最下品;浮,指茶沫,點茶要求茶沫要咬盞,要“乳白如瑞雪”,要“乳霧洶湧,溢盞而起,週迴凝而不動。”以咬盞最久者勝出。
建盞
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中這樣寫到: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新雷昨夜發何處,家家嬉笑穿雲去。露芽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終朝採掇未盈簷,唯求精粹不敢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圓中蟾。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冷水。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期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如降將無窮恥。吁嗟天產石上英,論功不愧階前冥。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森然永珍中,焉知無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采薇。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藥市無光輝。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君莫羨花間女郎只鬥草,贏得珠璣滿鬥歸。
-
15 # 烽火野史
宋代變唐代煮茶為點茶,飲茶時先把精細的茶末用開水衝點,並用茶筅(xian)用力攪拌(古稱“擊拂”)以使茶與水完全溶為一體,然後趁熱飲用,這就是所謂的“點茶”。
宋代,朝廷在地方建立了貢茶制度,地方為挑選貢品需要一種方法來評定茶葉品位高下。根據點茶法的特點,民間興起了鬥茶的風氣。
鬥茶,多為兩人捉對“撕殺”,三鬥二勝。決定勝負的標準有兩條,一是湯色,二是湯花。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以純白為上。蔡襄《茶錄》的第一句是“茶色貴白”,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湯花是指湯麵泛起的泡沫,好的茶湯要有一層極為細小的白色泡沫浮於盞面,稱為“乳聚面”;不好的茶湯點過不久,茶就與水分離開來,稱為“雲腳散”。為了不使雲腳散,茶人必須掌握高超的點茶技巧,使茶與水交融似乳,最好還能“咬盞”。
要鬥茶、用建窯建盞
建盞的胎體沉厚,且越往下越厚重,重心低,放置穩當,便於點茶時擊拂。胎體厚且內含氣泡多,預熱後不易冷卻,利於點茶,點茶後還可以保持茶湯的溫度,延緩水痕的出現。
回覆列表
點茶時先 把茶餅烤酥,然後碾篩成細末,接著將一匙茶末置於茶盞,
注入少量開水,攪拌均勻,再注入開水並用茶筅反覆像打 蛋一樣擊打茶湯,使之產生大量白色泡沫,俗稱揚花,泡 沫勻細持久為佳。另外,宋代還流行“茶百戲”,即透過巧 妙的技法在茶湯麵上繪出詩詞字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