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球上的科學

    地球的自轉當然不是慣性運動。眾所周知地球正在不停的進行著自轉和公轉。

    事實上,地球是繞著地軸旋轉的,地球自轉一天需要23h56分,也就是一天的時間。地球和其它行星一樣都在進行自轉。

    有科學家指出地球自轉是由於地球自身的能量推動,但是並沒有得到證實。而地球到底是因為什麼自轉還需要深入研究。

    地球不僅已經轉了幾十億年,而且在未來的幾十億年地球依然會不停的自轉以及繞太陽公轉。

    如果地球停止了自轉,人類將面臨巨大的災難。

    而且地球自轉的速度並不是恆定的,會有微小的變化。

    而且在太空中是沒有阻力的,維持地球的自轉並不需要很多能量。這也是人們在地球上生存的必要條件。

  • 2 # 力學Nerd王小胖

    有時候,慣性確實是一個讓人困惑的物理名詞,因為它缺少定量的描述。

    慣性的起源

    慣性指的是物體保持原有運動狀態的能力。在不受外力的情況下,這個物體將會一直保持現有的運動狀態。這樣的一種描述,無法給出本質的物理解釋,更無法參與計算。早期,人們對慣性提出了種種學說,比如衝力說等等,但是這些對慣性的解釋顯得比較蒼白。

    伽利略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從高處沿軌道滑落的小球,若無任何阻礙,將會一直勻速直線運動下去,伽利略將之成為慣性定律。如下圖。當時,慣性定律還不能為人所接受。

    後來,牛頓寫出了第一定律,才證實了伽利略的慣性定律。牛頓認為慣性可以用質量來衡量,質量越大,慣性越大。所以牛頓認為慣性是物體本身具備的一個特質。

    但是,馬赫(上圖)並不這麼認為,他覺得慣性來自於遠場的物體的作用,但是他沒有詳細的計算。後來,愛因斯坦受其啟發,提出的廣義相對論裡認為重力是遠場影響本域的機制,給出了精確計算出慣性的方法。

    2、轉動慣量

    對於旋轉的物體,力學上有專門的名詞來描述:轉動慣量,其定義式如下。根據這個定義式,轉動慣量的大小與質量和距離有關,即與質量的分佈有關。質量分佈的越遠,轉動慣量的值就越大。轉動慣量越大,表示物體越難以加速或減速旋轉。

    3、自轉就是慣性

    星球的自轉起源於大爆炸,或者星球的相互碰撞。之後,星球能夠維持自轉,就是慣性的原因。只要沒有外力阻礙其自轉,那麼這個星球將會永遠轉下去。星球的質量都比較大,導致其轉動慣量非常大。所以,其他星球的引力,或者隕石的撞擊,都比較難以改變其自轉的速度。

  • 3 # 綠水青山48936175

    就是孤立的陀螺也會永遠的慣性旋轉下去,按馬赫的遠場引力是慣性的本源論調就不會轉動了,這又回到了亞利士多德的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因素了

  • 4 # 老粥科普

    行星的自轉確實是一種慣性運動,這種自轉通常是在行星形成之初就已經開始了,地球自然也不例外。要想知道地球為什麼能自轉幾十億年,我們需要把眼光放到45億年前,從太陽系的形成開始講起。

    行星為什麼會繞太陽公轉?

    在太陽系形成之前,我們所處的這一片太空是一個混沌的星雲團。前一顆超新星把一切都炸成了碎片,星雲中間除了一顆叫做T Tauri的年輕星球之外,其它都是氫、氦和各種重元素碎屑。也許是附近另一顆超新星爆發產生的激波打破了太陽星雲的平衡,使它旋轉起來,隨著星雲開始加速,其角動量,重力和慣性將其平展成垂直於其旋轉軸的原行星盤。由於碰撞引起的小擾動和其他大型碎片的角動量產生了公里大小的原行星開始形成的方式,繞著星雲中心執行。

    星雲的中間區域由於沒有太大的角動量,轉的不快,這裡的物質迅速向中心的T Tauri星坍塌,壓縮加熱直到氫氣開始核聚變成氦氣。經過更多的收縮,T Tauri星的質量變得越來越大,它巨大的質量吸引了周圍越來越多的氫氣和塵埃,直到被點燃並演變成太陽。

    那些靠近太陽又沒有被吞沒的行星,都是因為它公轉的速度足夠快,達到了角動量與引力的平衡。

    關於太陽系中心重力造成整個星系物質產生旋轉,其實我們在家裡做一個簡單的實驗就容易理解角動量:當你拔掉一個裝滿水的水池底部的塞子時,就會漸漸產生漩渦,越靠近中間,水下洩的速度越快,漩渦就會越大越急。

    行星為什麼會自轉

    在太陽形成的同時,在星雲重力的外部引起物質凝聚在密度擾動和塵埃粒子周圍,其餘的原行星盤開始分離成環。在一個稱為失控增生的過程中,許多較大的灰塵和碎片碎片聚集在一起形成行星。

    行星之所以沒有隨中心氣體一起落入太陽,是因為它們有足夠的角動量。行星繞太陽做圓或橢圓的離心運動,在沒有外來作用力的情況下,行星會繼續保持它原有的公轉軌道。這符合牛頓第一定律。

    (行星在原行星盤中形成)

    行星的自轉是因為在行星形成之初的時候,位於行星環附近的塵埃和碎片各自擁有不同的角動量,當這些碎屑聚集在一起時,它們的角動量差會推動行星向某一個方向做自轉運動。

    一般認為,地球在形成的初期,它的自轉速度要比今天快許多。直到一顆火星大小的星球撞擊到地球上,不僅將大量的碎片撞到距離地球4萬多公里的高空形成月球,其巨大的撞擊力還使地球自轉的速度減慢了下來。

    (地球被撞擊過程的計算機模擬)

    地球自轉會越來越慢

    地球相對於太陽在大約24小時內旋轉一次,但相對於其他遙遠的恆星,地球自轉一週的時間是23小時56分4秒。我們的地球現在每一天都會比前一天更長,這意味著地球轉的越來越慢。只不過地球減慢的過程非常漫長,每過100年,地球自轉一週的時間會增加2.3毫秒,所以我們幾乎沒有感覺。

    從天文學的角度,地球確實比以前轉得慢了,這主要是因為月球的影響。

    月球繞地球旋轉,它與地球之間的引力會造成地球大氣、海洋甚至地殼的潮汐運動。這種潮汐運動會輕微地改變地球自轉的角動量,從而減緩地球自轉的速度。

    根據計算,在大約1.8億年後,地球上的一天將比現在長一個小時。

  • 5 # 宇宙探索

    慣性,是一種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屬性,理論上只有不受力或者受到的合力為零,物體就會一直保持原有運動狀態,顯然地球的自轉也是慣性在起作用,在地球形成過程中,這種運動就一直保持到現在,而太空中幾乎接近真空,並沒有什麼力量改變地球自轉的運動狀態,所以它一直保持自轉!

    那麼地球為何能一直自轉長達數十年,而且還會一直自轉下去?這一切都要追溯到太陽系形成初期,太陽的形成過程決定了這一切!

    太陽之所以會出現,得益於星際空間中的引力不平衡,這種不平衡因為氣體雲塵埃分子等的密度溫度的不均勻。即使有一點點的不均勻就會造成引力大小的不平衡不完美。

    於是氣體雲開始向引力稍大的地方聚集,隨著時間的積累,引力越來越大,開始吸引更多的氣體雲和塵埃分子,質量開始越來越大!

    到了某個臨界點,氣體雲在巨大引力作用下開始急劇向內坍縮,一顆恆星誕生了!

    而在這整個過程中,氣體雲都會發生旋轉,這種旋轉是因為密度溫度的不同造成的,類似地球上的龍捲風。所以恆星通常會發生自轉!

    而正是這種自轉給了地球自轉的力量,源於“角動量守恆定律”,太陽自轉的角動量分配給了地球,所以地球會一直自轉下去,長達數十億年之久!

  • 6 # 大美科學

    我現在可以明確的告訴大家:地球的自傳原因至今為止還都是假說。所以是不是慣性,是不是幾十億年前有人推了地球一把,想要明白這件事,就要去了解一下地球自轉的原因。

    牛頓晚年提出的“上帝之手”我是堅決不信的。

    隨著天文學的發展,人類研究明白地球自轉的一些規律以及這種現象對於這種現象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了何種影響。甚至我們也可以瞭解一些自轉與宇宙中各個星球之間可能產生的聯絡!但是具體自轉是怎麼產生的至今為止所有解釋都是假說!

    下面就列舉出來幾個地球自轉成因的假說:

    “以太”說

    以太是什麼呢?以太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設想的一種物質。是物理學史上一種假想的物質觀念,其內涵隨物理學發展而演變。“以太”一詞是英文Ether或Aether的音譯。古希臘人以其泛指青天或上層大氣。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物質元素除了水、火、氣、土之外,還有一種居於天空上層的以太。在科學史上,它起初帶有一種神秘色彩。後來人們逐漸增加其內涵,使它成為某些歷史時期物理學家賴以思考的假想物質。

    19世紀的物理學家,認為它是一種曾被假想的電磁波的傳播媒質。但後來的實驗和理論表明,如果假定“以太”的不存在,很多物理現象可以有更為簡單的解釋。

    所以,以太這種東西,人類在進行很多研究時都是預設他不存在的,所以細思極恐,如果它真的存在要打破多少物理常識??

    現在我們假設“以太”存在,假設在宇宙之中存在以太,而這個範圍又非常的大,不過一直處於運動的狀態,那麼地球跟太陽將同時處於這個範圍之中,地球就會受到來自於兩方面不同的力,一方面來自於太陽,而另一方面則來自於以太,所以在這兩種不同力的相互作用之下,地球才會產生的這種自轉的現象。

    只不過這種解答也比較牽強,因為畢竟這是一種未被證明存在的東西....但是如果以“以太說”作為地球自轉的原因,那麼地球的自轉並不是慣性運動。

    星雲物質說

    相對傳統的天文觀點認為:太陽和行星皆形成於一團巨大的原始旋轉星雲物質。當這些原始旋轉星雲物質在自身引力作用下自行收縮時,由於角動量守恆,星雲物質越收縮,越緻密,旋轉也就越來越快,當星球形成後,星雲物質的旋轉角動量就變成了尋求的自轉角動量。

    這個理論看似一本正經其實也是漏洞百出。

    它的根源是,太陽系本身就是一個在旋轉的星雲物質....說句不好聽的,宇宙大爆炸還是種假說,太陽系是不是星雲物質這個更加無法判斷....

    在這種假說下,地球的自轉也並非是慣性運動...

    以上兩種還算是相對傳統的解釋...

    原始行星不轉說

    顧名思義原始行星不自轉。就是地球其實沒在轉,自轉並不是地球自己在轉。地球的自轉是因為在公轉是受到太陽引力來回拉扯的結果....

    這種說法中表示,太陽對原始行星的吸引使其朝太陽的一邊隆起,凸出來。當原始行星繞太陽公轉時,這個隆起部分偏離朝太陽的方向,但是太陽對隆起部分的吸引又把它拉回朝向太陽的方向,這樣就強迫行星自轉起來。

    這其實就很扯淡,為什麼大多數行星斜著身子按逆時針自轉和公轉,而金星是按順時針自轉,天王星是躺著身子自轉和公轉?

    如果說地球自轉是種慣性運動,並且在宇宙真空環境中一轉幾十億年,那麼幾十億年前是誰推了地球一把呢?

    並且地球的自轉速度並非不變,其自轉有明顯的波動:一年中,8月間地球自轉最快,3~4月間自轉最慢。在各個世紀和不同的年份自轉也不是均勻的,如17世紀地球自轉比較快,20世紀30~40年代自轉加快,60~70年代自轉減慢,到了80~90年代自轉又加快。

    如何用慣性運動在真空中解釋地球自轉這種一快一慢...學過高中物理的都知道這完全用物理學解釋不了啊!

    所以,這道題真正的標準答案可能只能等到我們的後代來解答了

  • 7 # 邯鄲小太保

    地球據說已經有46億年的壽命了,當初地球是不會自轉的,42億年前我來到了銀河系,由於我的飛船沒有油了,在銀河系裡尋找著油料,突然發現了地球上一層黑乎乎的東西,我一看是石油,我就命令我宇宙飛船的副船長把輸油管放到了地球,把地球表面的油給吸乾了才給我的郵箱加了一半,幸虧我的飛船是油電混合動力的要不差點我都飛不回去了。在加完油往回收吸油管道的時候突然來了一個小星星向我的飛船撞來,為了避免交通事故我讓飛船左移了5000米,這是這五千米的晃動導致了加油管把地球給抽了一下,結果地球就跟陀螺也是的開始轉了,現在都轉了這麼好幾十億年了。

    你們也彆著急,等那個慣性沒了就不轉了,到時候我在來加把勁,放心吧地球人,我是不會拋下你們不管的。

  • 8 # 宇恆七

    地球自轉它不是自身的慣性運動,它是相關上層次場源體的動能傳動轉換而來。宇宙中充滿著動能傳動轉換運動.抑制運動.牽制運動。

  • 9 # 郎樂

    地球自轉是由地球本身產生的,會產生慣性作用。但是,慣性本身存在侷限,也沒有永續性。那麼,一切的問題來了?其實很想解釋,只是不能解釋。

  • 10 # 素衣安

    地球所處在空間近乎真空。在地球成型過程中由於受力不均,造成地球出現自轉。在真空環境沒有阻力,所以地球的自轉不會衰減。又得益於月球的存在,保證了現在地球自轉相對穩定。

    我個人理解由於現階段地球自轉受到月球影響,所以地球自轉不算慣性運動。

  • 11 # 使用者105938719543

    地球的自轉,源於地球形成之初,形組成地球的物質在塌陷的時空裡,三層級的位移積分,形成了肉眼觀測的螺旋運動,太空沒有阻力,這種運動狀態就這樣維持到了現在

  • 12 # so口rock口評書聯播

    其實,包括地球在內,我們所在的宇宙的所有物質都在飛快的旋轉中。

    這各種旋轉都是在做慣性運動,而所有慣性運動都需要被施加一個最初的“力”,這個力是什麼呢,就是宇宙誕生之初,大爆炸的原初力,也可以理解為我們整個宇宙的“原力”。

    所有目前建模的被認可的宇宙模型,都將宇宙的發生指向一個“原初點”,奇點。

    這個點是從“無”到“有”的開始,也是我們宇宙能量、物質、運動的開始。

    宇宙由一個點向我們可以觀測到的四維空間均勻膨脹。

    比喻:假設我們的宇宙不是由奇點自生的,而是如科幻腦洞中幻想的,是由另一個宇宙的“白洞”洩露物質而形成的:那麼我們的宇宙就好像是由一支獵槍噴出的霰彈物質構成。

    那麼,我們的宇宙就有了很強的規定的方向性,我們可以根據這個這個方向回溯到那個原初“槍口”,並且據邏輯推斷可以在那裡觀測到“槍口”之外的“無”。然而……沒有。

    我們的宇宙更像是一箇中心開花的“手雷”,它的能量和物質的膨脹在宏觀維度上是對稱的,所有的方向溯源都指向一個不存在的點。

    從這個奇點開始,使得物質向各維度膨脹、延伸、生長的“能量”,我們稱之為“力”,也就是我們宇宙的“第一推動”。

    之後,又會涉及到我們宇宙的區域性不對稱,而這種區域性不對稱造成了宇宙物質的“旋轉”,也造成了地球的自傳和公轉。

    想象一個物體,它是一個絕對的均一體,被施加了一個理論上的單向的“力”,那它會毫無疑問的做單向支線運動。

    按照這種模型,我們的宇宙會是一個標準的“光芒四射”的樣子。

    然而,理論上的均一體是不存在的,所有的物質,小到質子電子,都不會是均一體,受到的“力”都是不均勻的。

    所以,物質受力,在獲得在擴散方向上的力的同時,由於自身在邏輯上的不均勻,所以受力都不均勻,這個不均勻的受力,使得物質獲得了一個“角動量”,這才是宇宙物質(星系、微粒概莫能外)旋轉的原因。

    關於宇宙中不存在均勻體,其實不是靠觀測,而是靠邏輯推導的。

    理論上的均一體,只能是“無”這個狀態。

    我們的宇宙是從“無”到“有”,又在“無”中存在的。

    可以把“無”比喻意義上的理解為我們這個世界的物質之間的“裂縫”和“空間”(但其實不是)。但是,“無”不是我們宇宙的存在,它是先於我們宇宙的,不受我們宇宙的規則左右。它造成了我們宇宙的“不連續性”。

    這種“不連續性”和物質態的“非均勻性”就是所謂“宇稱不守恆”。

    “作用力”和“被作用物體”的不對稱,造成了“角動量”的普遍存在,之也是物質旋轉的本因。

    那會不會停轉呢?

    狹隘意義上的地球停止自轉,會發生在太陽開啟紅巨星模式的後期,地球因為長期在日冕內摩擦執行,最終減速至停。

    但這沒有意義,只是參照了一個人類感情的參照系而已,它的物質構成(各種基本粒子)一刻也不曾停轉。

    它們要一直執行到宇宙膨脹的“強弩之末”,在那個節點,宇宙膨脹的內驅力耗盡,膨脹不能再繼續……於是,短暫到邏輯上的某個時間點,宇宙萬物停止了運動,旋轉不在了,角動量消失了……

    瞬間,也許連瞬間都沒有,宇宙開始了反向運動,開始收縮了,於是,就像上緊了的發條,角動量重新出現,只不過:……左旋的變成右旋,右旋的變成了左旋。

  • 13 # 田元

    慣性是指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特性,除非有外力改變它,所以自轉不是慣性運動,需要外力保持,可是沒人知道外力來自哪裡,除非你讀過聖經

  • 14 # 物原愛牛毛1

    先回答第二個問題,簡單粗暴地說,地球可以自轉幾十億年,是因為地球有角動量且角動量守恆。

    而地球之所以有角動量,大多數人認為是因為地球形成時期質量被引力吸積而分佈不對稱所致,當然也受太陽和月球潮汐力影響,還有人說是大碰撞造成的……,不過本人更傾向於地球具有的初始自轉角動量應該來自於現代星雲起源說中描述的太陽系形成初期:地球和太陽由同一原始星雲在自身引力下收縮形成的,由於角動量守恆,收縮必然引起整個星雲開始旋轉,最後形成中心天體――太陽及其自轉,還有地球的公轉和自轉。

    還由於角動量收恆,在沒有受到外部足夠力量的情況下,太陽的自轉、地球的公轉和自轉會一直持續下去,不止幾十億年。

    下面再來回答第一個問題。

    狹義上講,自轉當然不是一種慣性運動。

    牛頓力學的慣性定律說的很清楚,慣性就是物體維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因此在不受外力的情況下,物體或者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物體不會改變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而自轉卻是一種一直在改變速度方向的運動,它顯然不符合慣性運動的特徵。

    當然,慣性是物體自身的一種固有性質嘛,所以它每時每刻都會伴隨著物體及其運動,它會存在於所有運動中(即無論受沒受到外力),而不只存在於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勻速直線運動和靜止只是直接體現慣性的運動)中。既然所有運動中都包含著慣性運動,因此從這個意義上可以這樣講:自轉運動中包含著慣性運動。

    慣性概念也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因此要想更深入地回答第一個問題,還要先來了解一下慣性概念的發展過程。

    慣性概念的發展和推廣

    一,馬赫對牛頓慣性概念的批判

    最早對牛頓慣性概念提出批判的是奧地利物理學家恩斯特·馬赫,

    他認為慣性並不是物體自身的固有屬性,而是整個宇宙其他所有物質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非慣性系裡物體所受的“慣性力”不是虛擬的,而是一種引力表現,是宇宙中其他物質對其的總作用。馬赫甚至設想,如果宇宙中只有一個物體,那麼這個物體是沒有慣性的。他把慣性等同於引力,並認為物體的運動是相對運動,速度和加速度都是相對的。這些思想被愛因斯坦稱為馬赫原理,啟發了愛因斯坦對廣義相對論的創立。但馬赫原理是不完備的。

    二,馬赫原理是不完備的

    首先,撤掉一個物體周圍的其他所有物質,但由於物體本身還有多個部分,它們之間還可作相對運動;其次,馬赫為反對絕對空間的存在,把包括真空在內的所有物質組成的馬赫空間作為一件東西完全“拋棄”掉了。因此他認為這樣是無法去判斷物體作什麼運動的,因而也就沒有慣性。

    實際上即使在空無一物的太空中,慣性也是存在的,這反映的是物質運動的本質。因為沒有“慣性”就意味著運動是沒有規律的,如果是靜止,它會無緣無故動起來,如果它正在運動會無緣無故靜止。或者給它一個任意小的作用力,它會即時動,而一旦撤走作用力,它會即時停,因而否定了真正的運動,同時也否定了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聯絡,陷入偏面、孤立和靜止,進而否定空間的物質性和這個世界的物質性。

    愛因斯坦對慣性概念的深化和推廣

    愛因斯坦吸取馬赫原理的精華,從物體的引力質量總是等同於慣性質量這一事實出發,提出局域引力場等效於加速度(慣性場)的觀點,即等效原理,並以此原理為基礎創立了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認為引力只不過是時空彎曲的幾何效應,其本身作為“力”是不存在的。因此不能說慣性力就是“引力”,不是虛擬力。不能說慣性就是一種引力表現,就是宇宙其他物質總作用的結果,因為引力只是一個幾何效應。與其說慣性等同於引力,不如說慣性是時空彎曲的等價表現。

    愛因斯坦認為宇宙中分佈的物質彎曲了其周圍的時空,因此整個宇宙時空是彎曲的。而所謂的引力場就是彎曲的時空,就是與其等價的慣性場。物體的運動就是在彎曲時空的運動,而物體的所謂慣性運動就是沿著彎曲時空作的“測地線”運動,這就是廣義的慣性運動。

    如果在相對平直的時空(牛頓時空)裡,物體的軌跡就是一條直線,運動速度也是恆定的,這就是牛頓力學中描述的慣性運動。因此從中可以看出,牛頓力學中的慣性運動只是廣義慣性運動中的一個特例而已。

    因此廣義上講,天體的公轉和自轉就是在彎曲時空的慣性運動

    天體公轉和自轉同時起源於中心天體的自轉,因此並不存在沒有公轉的單獨自轉,天體的自轉總是伴隨著公轉,而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看來,公轉只是天體沿著中心天體周圍彎曲的路徑在作測地線運動而已。天體自身並沒有受到任何“引力”等外力,天體只是在做盡可能最短距離的運動,即類似於在平直時空中沒有受到任何外力的勻速直線運動――狹義的慣性運動。而自轉運動也沒有受到任何的外力,因此天體的自轉也是廣義的慣性運動。

    當然也可以把天體自轉看作是其自身每一部分都在圍繞中心作測地線運動――廣義的慣性運動。

    事實上,地球的自轉在逐漸減慢

    地球自轉減慢已經在考古上得到證明,變慢的原因是因為受大氣摩擦、外來天體撞擊以及太陽和月球對地球的潮汐力等因素的影響所致。

    有科學家研究指出,地球早期的自轉週期只有2.5小時,一顆行星大小的天體撞擊了地球后,撞擊出的物質形成了月球,那時地球的自轉週期就變為5小時。

    但是在宇宙膨脹和潮汐力的影響下,月球每年都在極其緩慢地遠離地球,而由於角動量守恆原理,地球的自轉速度隨著月球的遠離會越來越慢,直到數十億年後的今天,地球的自轉週期變為24小時。

    科學還透過計算機模擬和計算,認為大約在幾十億年後,當地球反過來也被月球鎖定的時候,即地球自轉週期與月球公轉週期相同時,

    那時地球的自轉週期將大約為41天半,而如果地球完全停止自轉(自轉停止的同時,公轉也會停止,如果那時還有太陽和地球,地球會墜落太陽)需要一千億年,根據現代恆星演化理論,地球和太陽不會有這麼長的壽命,那時的人類早已離開地球,離開太陽系,成為了多星球物種。因此相比一千億年,地球自轉幾十億年實在不算什麼,即使它不算慣性運動。

  • 15 # 寶樹白石

    學過電磁學的朋友都知道電動機原理,那麼,電動機原理是不是宇宙萬有引力的普遍真理呢?只要是電磁學,這個原理就帶有普遍性。那麼宇宙中的普遍性就是電動機為什麼會轉的原理,適用於宇宙中任何具有這個原理的宇宙現象。

    地球圍繞著太陽旋轉,太陽的磁力線穿過地球的中心,在地球上與這個磁力線交叉垂直於90度就會產生電場,同時與電場平面90度就會產生一個力,這就是左手定則,也叫電動機定則。

    地球就會朝著一個方向永遠的朝著這個力的方向旋轉下去。這就是地球在太陽的磁場中朝著一個方向永遠旋轉下去的原因。

    太陽是永恆的嗎?

    一個物體大到一定的程度,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所有的物質就會朝著中心吸引,而朝著中心這個點吸引,由於朝著一箇中心點吸引,而產生物體形狀必定是圓形。

    一個物體太大了,所有的物質朝著中心擠壓而釋放出大量的熱來,把中心所有的物質溶化,而溶化熱的傳導作用,使整個的球體變的發光,發熱,這就是太陽為什麼會永遠發光發熱的原因。

    地球小,只能使中心的物質釋放出熱量,而溶化中心的物質,而這樣規模的熱量傳導熱量有限,而出現中心岩石溶化成岩漿,而外殼並沒有被全部傳導而出現岩石外殼的原因。

    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不致於把地球吸引到太陽上去,而這樣的引力這個量又吸引著地球,太陽的磁力線又穿過地球的中心而產生左手電動機原理,而使地球旋轉起來。

    旋轉所產生的離心力,與太陽的引力各自相等,地球按照自已的軌道永遠的旋轉下去,永遠不停不息的旋轉下去。

  • 16 # 李志勇LZY

    因為地球決不會永自轉,所以承認再相信仰神帝,北七南六鬥星控改地軸,日凸光熱咬地赤表凹旋。宇宙銀臂新星改日月運;蓋地軸渾天宣夜變經緯;球后兩換日三失重造山;無軸齒咬地凹輪轉難今。

  • 17 # 空間站一號

    自轉是地球的一種慣性運動,這是自地球形成以來,幾十億年不變的規律。因為,地球在形成時,就巳經開始自轉,來保持自身平衡和太陽系的整體平衡。又因為,銀河系是對太陽系的整體力的作用,並不會對地球存在單獨力的作用,地球也未受到太陽系外任何單獨力的用。所以,幾十億年以來,太陽系一存處於平衡狀態,地球自轉也一直在持續,而且,太陽系的平衡也還將保持下去,地球的自轉也還將繼續。據科學推測,太陽的壽命還有五十億年,那可以肯定的是,地球的自轉最少還將再持續五十億年。

  • 18 # 壺語

    時間是相對的,你的幾個月就是蜜蜂的一生,你的一天就是蜉蝣的一生。所以,地球的慣性時長和你的生命時長也是不對等的時間概念,幾十億年對地球來說那只是他的某一個生命階段而已。

  • 19 # 地外天使講科學

    【原創】對於自轉是一種慣性運動嗎?為什麼地球可以自轉幾十億年呢之話題,我個人的觀點認為,太陽系太空中的各類物體都會有自轉運動的自然現象,主要原因是太陽系所有太空物體都圍繞著太陽進行圓周迴圈運動,任何太空物體在圓周迴圈運動的過程中都會與太陽的黃道面產生約為23度角的交角自然現象,並使太空物體形成一種角動力物理現象,因而,任何太空物體在角動力的作用下,會導致物體自轉運動的慣性現象。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

    主宰太陽系的恆星是太陽,太陽擁有一個巨大的不可視見的磁場存在,太陽磁場涉及面的空間範圍,就是太陽系的太空間範圍,太陽持續的自轉運動現象,會連帶性地牽引著其巨大的磁場進行圓周迴圈運動,會對太陽系太空間所有的衛體物體產生圓周迴圈的應力作用,會使太空物體按照應力作用的運動方向而進行著圓周迴圈運動,由於太空物體的圓周期循運動過程,都會產生圓弧角動力現象,會推動著太空物體進行自然的自轉運動,太空物體的自轉軸與太陽黃道面形成了約為23度的交角,能為太空物體自轉運動創造了角動力的應力條件,正是這種角動力的應力作用,太空物體才會在圍繞著太陽進行圓周迴圈運動的同時,會產生自轉運動現象,我們的地球也不例外。這種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慣性現象。地球能自轉運動幾十億年,都是由上述這種慣性運動現象而呈現的情況。

    不知這樣的回答讀者看後是否清晰?!如覺得我說的對或有道理,希給個點贊並點選關注我,可閱讀到我相關科學領域前沿上二千道的原創答題,定能閱覽到你感興趣的前沿科學知識。歡迎大家加入相關討論或發表意見。宇明於東莞市。(注:原創作品,抄襲可恥。歡迎轉發。)

  • 20 # 相信科學的力量

    我們都知道地球一直在旋轉!地球圍繞其旋轉軸從西向東旋轉。從北極看時它逆時針旋轉,從南極看時它順時針旋轉。地球的旋轉軸與黃道平面垂直於赤道平面形成66.34度的角度。地球自轉是地球運動的重要形式。平均旋轉角速度為4.167×10-3度/秒,地球赤道上的線性旋轉速度為465 m /秒。地球旋轉一週需要23個小時56分鐘,旋轉週期大約每10年增加或減少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一秒。

    自地球誕生以來,它已經旋轉了數十億年,這使人們想起了永動機。當然永動機不能基於能量守恆的原理而存在。那麼地球的力量從何而來呢?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知道的越多,我們就越會感到不僅僅是一個真理,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對地球能量的來源有很多看法的原因。

    地球的自轉消耗能量,但是我們地球上的人類無法感知地球消耗的能量。我們不知道地球的能量從何而來。我們只知道它來自外部,地球的公轉與太陽的引力有關。地球的自轉並不完全取決於地球本身,還取決於來自太陽的太陽風的力量,但是地球可以自轉數十億年,所有這些都必須回到太陽系初始階段。太陽系形成太陽的過程決定了這一切!

    太陽系中只有一顆恆星。如果有更多的恆星,太陽系將不會那麼穩定。如果有多顆恆星,許多行星將受到其他引力的影響,並且它們的軌道可能會改變。氣體雲開始在重力稍大的地方聚集。隨著時間的積累,重力越來越大,並開始吸引更多的氣體和塵埃分子云,並且質量開始增加!在這個過程中,氣體雲將旋轉,這也可以觸發地球的旋轉,而正是這種旋轉賦予了地球旋轉的動力,這是從“角動量守恆定律”即角太陽自轉的動量分配給地球的地球將繼續自轉數十億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看一眼就愛上的句子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