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翱翔九天葉

    昭襄王在位時雖然前期都在宣太后的陰影下,但在他統治時期完成了對其它六國的壓倒性優勢,長平之戰擊敗了唯一能和秦抗衡的趙,破楚的,使得秦的版圖幾乎等於其餘流過之和,遠交近攻則破掉了六國聯合的可能性,可以說在他手上完成了統一大業的一半

  • 2 # 家有梧桐

    秦昭王在位前期,重用魏冉白起,多次對六國發動了進攻,蠶食了韓趙魏楚的大量土地,並參與了以燕昭王樂毅為首的五國伐齊,使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齊國遭到滅頂之災,戰國格局由兩極變為一極。

    長平之戰,使三晉最強的趙國一蹶不振,解除了秦國最近最大的威脅,騙楚懷王入秦,並使楚懷王客死秦地,引起楚國政局動盪而進一步衰弱,後期重用范雎,改變策略遠交近攻,分化了六國的聯合,交好齊燕穩住楚國,使得韓趙魏孤立無援,利於秦國各個擊破,同時也麻痺了齊國,使齊國安於現狀,失去了憂患意識。

    至此,六國再也沒有和秦國抗衡的可能,只有任秦宰割的命運,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掃平了一切障礙,就連六國最後一次合縱抗秦的函谷關之戰,也被呂不韋一舉粉碎,秦始皇統一六國,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秦昭王功不可沒。

  • 3 # 鐵木真165163663

    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強大的國防物力基礎和良好的周邊態勢和一隻強悍的軍隊、和優季的冶國人才和無與倫比擴張大好局面讓秦皇有大展雄心壯志,為六國統一立下了汗馬功芳與永不磨滅的功勳。

  • 4 # 前行者160181615

    奠定了絕對一統天下的態勢,昭襄王把六國都已經打的懷疑人生咯。只要後來之君不是什麼昏君都能完成統一大業,秦始皇之前蔡澤還有呂不韋都已經為秦滅六國都準備好了,就差一個君王發號施令了,所以到了秦始皇這就成就了千古一帝了!

  • 5 # 紅黑聖西羅

    秦昭襄王是秦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國君,在位期間富國強兵、知人善任、依法治國,使秦國從七國之中脫穎而出,為後世統一六國奠定了極其紮實的基礎。

    最主要是軍事方面的三大戰役:五國伐齊、消滅義渠、長平之戰。這三次戰役,打垮了齊趙兩個大國,還平了後顧之憂。從此之後,列國已無力抗衡了,統一隻是時間的問題。

  • 6 # 8道法自然8

    感覺始皇統一天下,就像紅警,自孝公開始,商鞅變法造金幣,惠文王時期尤里張儀離間天下,昭襄王時期魏冉白起騷擾敵軍,又有范雎不韋李斯,六國就演過生產了個譚雅荊軻想去炸大本營始皇,沒成想譚雅沒成功,早就造完的光稜天啟基洛夫美國大兵人民解放軍出動,練級打怪,練到後面都三星了,即使李信打楚國虧了20w,兵工廠又開始造兵60w,拿下楚國,後期可以說是碾壓,紅警一打六,酣暢,biubiubiu

  • 7 # 文史宴

    秦昭襄王對秦國統一歷程的主要作用是:把戰國中期以來形成的東齊西秦南楚北趙四極中的三極打壓下去,形成了秦國一家獨大的局面。

    摧毀齊國

    秦昭王即位初年,齊國連續擊敗秦、楚,風頭一時無兩,連秦國也對其十分畏懼。但當齊國在燕國間諜蘇秦的忽悠下,吞下肥得流油的宋國後,秦趙魏韓燕組成五國聯軍攻齊。齊國這才發現燕國派蘇秦過來是包藏禍心,就把蘇秦五馬分屍,不過也於事無補了。

    濟西之戰,燕將樂毅統帥五國聯軍大獲全勝,殲滅齊軍主力。隨即秦、魏回軍,攻略富庶的宋國故地,樂毅率燕軍單獨攻打齊國本土,攻陷七十餘城,齊國五都丟了三個,只好以南都莒和東都即墨為中心組織防禦,並向沒參與五國聯軍的楚國求救。

    楚國簡直爽出內傷,派兵號稱救齊,實來滅齊。收回淮北失地不說,還殺了齊湣王,連筋都抽了出來,但齊國畢竟底蘊深厚,危急之際還趕走了楚軍。

    後來燕昭王去世,燕國罷免樂毅,臨陣換帥,齊將田單抓住機會,以火牛陣大破燕軍,將失地全部收復。但齊國經此一役,精兵強將盡死,國力大損,無法再與秦國抗衡,四極中的東齊就這樣被按了下去。

    這次五國攻齊,除了苦逼兮兮的韓國,大夥兒都得了些好處,其中又以秦、魏得益最大。秦國奪了原宋國最富的定陶,作為魏冉的封地,魏國則幾乎把宋國故地全吞下去,實力大增。但最終受益者還是秦國,因為唯一可以全方位匹敵的齊國跪了,趙國缺糧食,楚國動作慢,秦國可以肆無忌憚了。

    切割楚國

    齊國一跪,夾在秦齊中間的楚國壓力大減,還收復了淮北,於是楚頃襄王有想法了。有一次召見一個射鳥的獵人,獵人說楚國跟秦國一樣都是大鳥,被秦國欺負成這個鬼樣子怎麼能算了,可見楚國民間對秦國是很不感冒的。楚頃襄王想起老爹跟自己這麼多年的委屈,覺得大有道理,便有意跟秦國敵對。

    楚國雖然動作慢,政治腐敗,戰力也一般,但畢竟體量巨大,實力雄厚,有可能帶頭髮起下一次合縱,秦國不能坐視不管。而且秦國也發現攻打天下中心的魏國必然會導致四面來救,必須先把四面各國削一削,才好繼續。

    現在齊已經跪了,天下是秦、楚、趙三強對峙的格局。於是秦昭襄王與趙惠文王澠池會盟(就是藺相如大出風頭的那次),約定秦攻楚,趙攻齊,各自擴充勢力,互不干涉。

    但因為殺神白起BUG般的存在,秦國的效率又把趙國比了下去。鄢郢之戰,白起決河灌城,淹死楚國軍民數十萬,楚軍主力潰滅,無法再戰。白起乘機攻陷楚國都城郢,焚燒楚國先王墳墓,向東打到雲夢澤、洞庭湖,楚國城邑聞風而降,京畿幾百裡精華地帶全被收入秦國囊中,而趙國不過得了齊的濟西之地。

    眼見秦軍有一舉滅楚之勢,之前的叛亂的楚將莊蹻為楚國收復黔中郡(今湖南貴州邊界),並且向西一路征服雲貴,打到滇池,但因秦國再度奪取黔中,斷絕歸路,就在滇池自立為王了(《鬼吹燈》裡的獻王就是他的後人)。

    楚頃襄王也痛改前非,一面遷都,一面起用賢臣莊辛,收東境兵十餘萬反攻,收復江南十五城,與秦國在黔中郡拉鋸戰,總算穩住了陣腳。不過經此一戰,楚國也實力大損,四極中的南楚也不足以成為一級了。

    打垮趙國

    現在東齊西秦南楚北趙四極裡,能跟秦國掰掰手腕的就剩下趙國了。這些年趙國東攻齊南攻魏北攻胡,拓地不少,實力進一步增強,雖然因為轄地相對貧瘠,存糧不足,且華陽之戰敗了一回,但戰鬥力仍然十分強悍。

    而秦國只要再揍趴趙國,就沒哪國能干擾它奪取中原了。一旦奪取中原,就可以切斷齊楚趙之間的聯絡,予以各個擊破,那時統一天下就不再是個夢,具備了可操作性。

    於是秦趙間大戰頻發。秦國越過韓國上黨,進攻趙國險要閼與,趙國名將趙奢馳援,大破秦軍;不久秦國攻幾,趙國名將廉頗又一次大破秦軍。這兩次失敗令秦軍鋒芒大挫,甚至引爆了秦國國內的政治危機。

    這些年隨著秦昭襄王羽翼漸豐,對羋月、魏冉一黨專權越來越不滿,尤其是當初老孃羋月強加的那個王位兄終弟及的約定,更是必須推翻,不過羋月家的四貴(羋月兩弟魏冉、羋戎,兩子嬴市、嬴悝)依然強大,沒有機會不好動手。

    魏冉得到原宋國的定陶做封邑後,為了讓定陶跟秦國國土相連,想要滅魏,沒有成功;於是又想以定陶為中心建立一個大國,為此越過韓魏攻打齊國,肥了自己,卻沒讓秦國得什麼利益;加上主持攻趙失敗,雖然他之前有破齊敗楚的大功,在秦國國內還是招致相當大的不滿。

    秦昭襄王抓住機會,經過一系列政治角逐,利用魏國人范雎的計謀,削去四貴的權勢,逼羋月徹底交還政權。好在這時王權還沒有後世那麼集中,權爭也就沒有那麼惡性,羋月還得以在宮中錦衣玉食,終其天年,於次年去世。

    范雎主政後,隨即推行其遠交近攻之策,先攻韓魏。因齊楚趙救援遲緩,魏國很快被打服,韓國更是被秦國攔腰打成兩半,只好獻其中的一半即上黨地區求和。不料秦國名聲太差,上黨不肯降秦而降趙,遂引發秦趙兩國的總決戰——長平之戰!

    交戰之初,秦軍雖略勝一籌,但趙將廉頗穩紮穩打,防守得法,將秦軍拖入持久戰的泥潭,等候其他各國的動作來破局。但關鍵時刻趙國外交失誤,令各國誤以為趙國在與秦國談和,遂不再行動,同時趙孝成王因中秦國反間計,且趙國存糧見底無法再拖,改用缺乏實戰經驗的趙括替代廉頗,意圖速戰。

    趙軍輕率出擊,被白起分割包圍,斷糧四十六天,主帥趙括也在突圍中陣亡。四十萬趙軍被迫投降秦國,竟然被白起全部坑殺!至此四極中與西秦匹敵的最後一極北趙也衰弱下去。

    秦昭襄王把齊楚趙都打壓下去後,秦國就成了一家獨大,有了統一的基礎。

  • 8 # 木子庸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前期由其母親和魏冉把持朝政,任用白起,一時對山東六國不斷蠶食形成威懾,中期發動長平之戰雖自損兵力卻使山東六國懼秦日甚 ,並對崛起的趙國給予的摧毀性的打擊;後期隨戰敗幾次卻在大政方針上沒有動搖,沒有使秦國良好的制度崩潰。正所謂:“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在自己保持法度時,六國卻在自毀長城。所以,秦昭襄王一直在維護著商君制度,這為秦國一直優勢於六國最後滅六國奠定了基礎。

  • 9 # 過期報紙

    我來答一下。

    秦昭王比較特殊,他當政的時間應該分為兩個階段。

    一是他娘宣太后當政時期,二是宣太后死後秦昭王親政時期。

    前期的功績按道理全給宣太后比較中肯。

    宣太后時期,首先第一發功績就是粉碎了山東六國的第二次六國聯軍的圍剿,使六國聞風喪膽。

    這段時間,魏國已經在秦惠文王時期就被打殘了。韓國一直都很弱。楚國一直想變法沒變成,被白起打的遷都,祖墳都被白起挖了,然後楚懷王又被騙,被秦國扣留,最後死在秦國。楚國是弱逼了。

    這時候山東六國中最強大的是齊國,但是齊國的齊泯王在位的近二十年裡,把齊國家底敗的差不多了。

    燕國本來很弱,天天被齊國欺負,但是燕昭王姬平用樂毅變法,由弱變強,最後聯合秦魏趙韓一起把齊國打殘,差點滅了齊國。最後姬平死了之後,樂毅被罷黜,然後齊國又打敗了燕國,結果導致齊燕兩弱,都萎了。

    這時候趙國崛起了,趙武靈王進行軍事改革,胡服騎射,很快建立了強大的騎兵軍隊,最後有經過兩代趙王的努力之下變得十分強大。在闕與之戰中,趙奢跟秦軍幾乎一比一的對戰當中,全滅的秦國八萬鐵騎,打破了近百年來秦軍的不敗神話。使趙國變成了能夠與秦國爭霸的強國。

    宣太后死後,秦昭王終於親政了,這時候他已經四十多歲了,他立志要建立屬於自己的豐功偉績。

    秦昭王這時候任用范雎為相,採取遠交近攻的方略,不斷蠶食別國領土。

    最後,終於與第二大強國趙國槓上了,槓了三年之後,爆發了史詩級大戰——長平之戰,最終白起一共斬殺(包括坑殺)了趙國45萬人,使趙國直接從強國變成了弱國。

    長平之戰趙國失敗的主要原因不是趙括無能,而是趙國本身國力就不行,國家已經被耗空了。趙括不得已才主動出擊,最終中了埋伏,被困了46天,還是戰敗了!

    此後,天下形成了一強六弱的局面(還有幾個小國就不囉嗦了),山東六國再也沒有誰有能力與秦國抗衡。

    但是這一戰秦國也損失慘重,軍隊損失了近30萬,也是慘勝。

    但是秦昭王在之後的時間裡昏招迭出,首先是長平之戰之後,沒有一鼓作氣滅掉趙國,給了趙國喘息的機會。

    長平之戰使得六國對秦國產生了極大的畏懼,山東六國迅速結盟對抗秦國。

    這時候秦昭王又要發兵滅趙,白起認為時機已過,不宜出兵,但是秦昭王執意出兵,最後導致秦軍大敗,結果秦昭王反而賜死了白起。秦國國力也開始走下坡路。

    但是無論如何,秦國還是比其他六國強的多。六國徹底被打殘,而且從此之後,六國再也沒有出一個稍微像樣一點的國王,而秦國在之後的十多年裡又產生了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終於一鼓作氣滅掉了六國,統一了天下!

    秦昭王為秦始皇滅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形成了幾乎不可逆轉的統一統一形式。

  • 10 # 青年史學家

    目前關於秦朝歷史的影視劇題材頻頻走紅電視劇熒幕,比如《大秦帝國》《羋月傳》等,而這些歷史題材無一例外的集中在一個歷史時期——秦昭宣王時期,為什麼集中在這個時期?因為我們說昭宣帝業,秦國霸業的奠定,秦始皇統一天下的資本,奮六世之餘烈的歷史成果都集中體現在這一時期。

    這一時期是戰國前期向中期轉向的關鍵,我們說戰國前期的格局是魏國武卒稱霸天下,但是因為齊國的魏陵之戰和武陵之戰,魏國霸業衰落下去。秦國在這個時候殺了義戎渠,遂霸西戎,開地千里,有了穩固的後方和糧倉。在這一時期秦國透過商鞅變法,由弱變強。

    尤其是秦王朝在這一時期打敗了六國聯軍,令六國聯軍不敢向前,爭先事秦。破楚商淤之地、破楚都城、扣留楚懷王,最終解除楚國的威脅。長平之戰坑殺四十萬降卒,使得趙國這個東方強國元氣大傷。同時齊國因為齊憫王不爭氣,在位20年敗光齊國霸業資本。又因為燕昭襄王勵精圖治,任用樂毅為將,帶領五國聯軍,破齊七十餘城,僅餘莒等兩個城池,後來燕國又被齊國打敗,燕、齊兩衰。

    因此秦王朝可以說是在昭宣王時期解除東方的威脅,取得在東方的全面優勢。而且昭宣王在位56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皇帝之一,還和齊國互尊為東西帝,是戰國前期向中期轉向的關鍵,他以宣太后為太后,任用魏冉、範錐、白起等人,屬於君臣皆得人之波瀾壯闊的時代。

  • 11 # 曉木曰兮歷史系

    秦昭襄王絕非傀儡,即使是在一開始所謂的“王少,宣太后主政”時期,魏冉、宣太后對國家的控制程度也遠比某些電視劇所描寫的和一些人認為是“常識”的要低得多。這裡提兩件事,首先就是著名的宣太后黃段子外交事件,這件事的過程很出名,但結果大多數人卻好像並不知道,宣太后因為偏心母國甚至不惜靠講黃段子來阻止秦軍援韓,其實卵用都沒有,秦王最後還是發兵了,完全和太后的意願背道而馳。這件事發生在秦昭襄王元年。試問,如果秦王是傀儡,太后是真正的掌權人,為什麼反而傀儡的決定比實際掌權人的管用?這是不符合常理的。有人說這時秦王母子地位不穩,前朝老臣說話還是有份量的,太后要顧及他們的面子,所以這件事並不能作為秦王不是傀儡的證據。好吧,我們姑且假設太后被駁回了意見是因為提出反對觀點的人是“老臣”的緣故,那這位“老臣”是誰呢?是秦武王時期的左丞相甘茂。這位老臣後來不久自己就被昭襄王擠兌走了,考慮到這一點的話他說話究竟有多少份量也就emmmm了,因此推出以上假設並不成立。這是其一。其二,有人稱在昭襄王前期真正掌權的非秦王也非太后,而是太后的兄弟魏冉。這就更屬於無稽之談了。且不說昭襄王的上位其實應該是由趙武靈王送立、公室的支援等多種因素促成,羋八子和魏冉的影響其實微乎其微,就只說昭王年間魏冉的處境,也遠不如一些人認為的那樣順風順水,一手遮天。魏冉第一次出任秦相是在昭襄王十二年,這之前,甘茂,樗裡疾,楚人向壽(此人是昭王發小,據說兩人好到穿一條褲子,字面意思),趙人樓緩(此人是參與送立昭王的趙武靈王心腹)和孟嘗君田文(此人關係到昭王聯合齊國打擊楚國的國策,怎麼看都是對太后和楚系不利的)都是他的前任,如果我記憶無誤相位可能還曾一度空缺過?(有可能是我記錯)一個無權的,沒有親政的傀儡秦王一茬又一茬地換丞相,所謂操縱他的人,所謂的幕後真正掌權者卻總也上不了位,連個丞相的位置都給自己弄不到手,這控制得是不是有點慘啊?縱向對比一下後來有名的操縱君王的權臣們,比如霍光(皇帝睡個宮女他都能管),曹操(事蹟太多一時說不完),朱溫(同上),勉強算上滿清的多爾袞,慈禧太后也算上(雖然她是真·掌權太后),哪一個有這麼慘,哪?一?個?另外根據《穰侯列傳》,魏冉還有擁立之功,且不與莊襄王的呂不韋作比較,就連唐朝那位只跟擁立沾一點點邊的大太監李輔國都敢堂而皇之地對唐代宗說出“大家但宮中坐,萬事老奴來辦”,這位所謂擁立有功、架空秦王、實際掌權的穰侯卻被記載為“受秦王命”,還得靠自己做太后的姐姐去勸說秦王以避免被罷相?還是上面的那條理由,這不合常理的這是!(侯勇老師小官鉅貪臉)拋開這些由事件衍生出的個人推斷,那麼史書裡有沒有秦國其實是秦王主政的實錘呢?當然有,而且一抓一大把。很多人認為“秦王傀儡說”之正確的結論是從《范雎蔡澤列傳》中范雎那句“秦安得王,秦獨有太后、穰侯耳”和秦王的那句“寡人旦暮請太后”中得來的,然而實際上,除了這兩處渲染外戚秉權之外,《史記》《戰國策》中幾乎就再沒有什麼相關記載了,相反,記載秦王在當時的戰國大環境下是如何梟橫跋扈,在國內如何鐵腕治國的記載卻數不勝數。首先,嬴稷是稱過西帝的,當時最高統治者稱王他卻帶著齊王一起放飛稱帝,如果他是一個傀儡,他如何能越過實際秉權的人給自己上這種可能會引起國際紛爭(實際上後來的確引起了)的尊號?這不是讓小孩子自己給自己取個名字自己玩玩算了的小事啊。又回到了剛才的那個問題,如果他是傀儡,那上尊號的不該是實際掌權的太后和魏冉嗎?武則天在和李治共同執政時期可就和李治並稱天皇天后了,如果太后穰侯實際上在掌權,他們至少也得給自己一個響亮的名頭而不是讓傀儡秦王自己一個人在那炫酷狂拽屌炸天吧?如果身為控制者放任沒有實權的秦王這樣瞎搞,這算不算是一種不負責任?這一條算曉木猜測。下面繼續放點更有參考價值的。《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不服氣藺相如處處和他作對,藺相如卻從來不和廉頗衝突反而躲著他,手下於是問藺相如是不是懼怕廉頗,藺相如反問:廉將軍和秦王誰更可怕?手下回答,當然是秦王。藺相如說,我面對秦王尚且面無懼色,又怎麼會害怕廉頗呢?由此可見六國對秦王的態度——秦王是非常“可怕”的,至少比虎背熊腰殺人如麻八十歲還能披甲上馬吃兩斤肉的大將廉頗可怕,在秦王面前“面無懼色”是值得誇耀的,如果秦王真如范雎所言是個眾所周知的傀儡,被人操縱,從不獨自參與軍事攻伐,那這種秦王有什麼可怕的呢?在一個根本不掌權,不打仗,不發動軍事行動的秦王面前疾言厲色,有什麼好值得誇耀的呢?唯有在真正手握大權、跺一跺腳六國就得抖三抖的虎狼之君面前不卑不亢併成功脫身,才是一件值得誇耀的事情。同樣的描述更加直白的記載在《戰國策·燕策》,蘇代(或者是別人?記不清了,應該是他?)向燕昭王描述秦王的為人,陰險狡詐,變化無常,擅長甩鍋,發動戰爭就像繡花一樣容易,欺辱六國根本停不下來,六國就算打勝了,不久又會被秦王手下軍隊的遺孤屠戮。這段記載的原文我記不清了,只能記起大概意思,但這段記載中有關於秦王和外戚勢力關係的八個字的非常明確的描述:母不能制,舅不能約。太后和穰侯根本無法約束他!這才是六國作為當時局勢的參與者和秦國內政的旁觀者對秦王、秦太后和穰侯的真實看法。有意思的是這段後面還有一個描寫,是說秦王只有在打敗仗吃虧需要議和的時候才會去欺騙太后和穰侯,哄著他們讓他們去做這件事。這個記載實在很有意思,在論述秦王和宣太后、魏冉的相處之道和內部矛盾時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入手點,也和最後穰侯太后被廢時的平靜局面遙相呼應,結論清晰明顯,宣太后和魏冉從未真正“控制”過秦王,他們或許有干政,或許有弄權,或許在國內外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還遠遠達不到可以控制秦王的地步,所謂“可以威脅秦王君位”的公子芾(也是四貴之一)在昭王初年就被昭王扔出去當人質了,魏冉本人在昭王年間也曾被五罷相位,罷到到了范雎入秦時他甚至已經到了十分害怕山東士子游說秦王害怕到要搜查使臣車子的地步,他在怕什麼?答案不言而喻。不過不幸的是,他的擔心最後還是成真了。最後說一說范雎。范雎為什麼要把其實沒有那麼誇張的事情說得那麼嚴重,其實這是縱橫家常見的一種遊說手段,誇大事實以引起國君注意罷了,之前的張儀蘇秦,之後的信陵君平原君等人多多少少都用過類似的手段去遊說各國君主。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在范雎的列傳中,真正說動秦王逐穰侯的也並非“六國不知秦有王”,而是范雎提出的“秦國之於六國就像一條獵犬追逐瘸腿兔子,但為什麼現在就是追不上”論,因為范雎讓秦王意識到,穰侯和四貴的弄權已經影響到了秦國發展的整體程序,影響到了秦王心中終極目標的實現(這個目標是什麼,大家看最後結果就都知道了),四貴是因此才被驅逐,而非“秦王想要奪權”,也不僅僅只是為了防止外戚坐大這麼簡單。李斯在《諫逐客書》中也提到了“昭王用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意思很明顯——廢穰侯是為了“成帝業”,廢穰侯和“成帝業”是有直接關係的,這才是范雎真正說服秦王並得到重用的關鍵,或者誇張些說,這是秦國質變為昭王末年“對六國已經取得決斷性勝利”(翦伯讚語)的超級大國的關鍵。一旦理清了“秦王傀儡說”是個偽命題,“如何評價秦昭王”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就非常明確了。他是一個心機非常深沉,戰略眼光非常長遠的人,可以說從秦昭王時期開始,秦就已經開始以統一天下為目標了,他對六國無止境的消磨和鯨吞蠶食,看似無的放矢、頗有亂拳打死老師傅的嫌疑,但其實是在為統一戰爭的終極目標在做著漫長的準備。遠交近攻和近交遠攻戰略的創造性使用被認為是昭王的一大創舉和功績(其實在范雎來秦前這兩條原則就有在結合使用了),以現代人的眼光看來,想出這個方法並不困難,但當時卻只有秦國,只有秦昭王想到了這個方法,因為他比其他諸侯站得更高,他的目的從來不是掠奪多少城池土地,而是弱化六國伺機統一。昭王本人的耐心、操盤能力和決斷力超出常人所能想象,他不介意外戚的弄權,不介意做一些無節操、丟面子的事(澠池之會等),他甚至不介意他人乃至後人如何評價他(我個人揣度,昭王如果地下有知應該一點都不會介意後人編排他是傀儡這件事,他人的看法對他一向乃身外之物),他是一個清醒徹底的實用主義者,管他黑貓白貓只要抓得住老鼠那就是好貓,不管什麼人,對他指手畫腳的母舅也好,白丁出身的白起也好,從魏國逃難而來的范雎也好,只要對他有價值他就一定會用,而且是高官厚祿地重用,然而一旦他們失去了價值或者變成了阻礙,他就會毫不留情地把他們踢開。不管是魏冉,宣太后還是白起、范雎,無一例外,這些人不過都是他對內鞏固統治,對外軍事擴張的工具,他眼裡只有利益,不跟任何人談無用的感情。或者也可以說他公私分得很開,畢竟最後太后和四貴都算是善終了。《韓非子》中有一個關於昭王治國觀念的小故事,昭王認為“不需要百姓愛他,只要百姓聽話、國家得到治理就行了”。這個故事很直接地反映了他只要實際利益,不要虛名的性格特點。一百個國君裡有一百個都抵擋不住百姓認為“賢過堯舜”的名聲的誘惑,然而,昭王卻是這極其冷靜的第一百零一個,他一點也不在乎這些,反而對此嗤之以鼻。私以為他最後殺掉白起也是出於白起已經無法再用,自己又老了,不能留著這麼一個有個性的猛人壓制下一代的想法,而並非一時糊塗。(順便說一句,最後他跟白起說了“寡人恨君”我還覺得有點驚訝,他居然打感情牌誒,其實有點奇奇怪怪的ooc)。縱觀昭王年間各種領域的成就,消滅列國有生力量的打仗方法,巧取豪奪無所不用其極卻令六國膽寒的外交手段,保障民生和國力的基礎設施建設(都江堰、昭王長城),無不可以看出昭王時代的風格,文藝點說,昭王時代的秦國,既要仰望星空,也在腳踏實地。至於當時秦國的民生,荀子曾經長篇大論地吹過,我就不贅述了。令人驚歎的是最後的長平之戰,秦王以六十三歲高齡(按當時的平均年齡算放在現在算沒有一百也得九十了)親自徵兵,親自帶著援軍上前線,成功保障了戰役的勝利,真真正正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他果敢堅毅、雄魄大智、鐵腕無情,個性和行事手段其實都和他的千古一帝曾孫非常相似,他也是對後來始皇的大一統中貢獻極其重要的一位秦王。個人認為如果沒有秦昭王(或者說換一個沒有他的心智的人代替他在這時的秦國做君王),秦的統一日程可能會延後,也許是永久性延後。

    pps,用太后諡號說事的我覺得很好笑,那趙姬還諡了個帝太后呢,她很牛逼嗎?並不,真正牛逼的是她的兒子。

    曉木再補充一點:在曉木看來所謂“外戚專權”論的論據其實只能證明一點,就是太后和四貴的確干政了,而且程度還不輕。可是這事顯而易見,他們就是干政了,而且超出了貴族參政的正常範圍,不然昭王何必特意把太后廢了把四貴一個個趕回封地呢?換句話說,他們把手伸到了不該伸的地方,管了他們不該管的,做了他們不應該做的。但這和四貴架空了秦王、秦王是傀儡依然是兩回事。四貴手中的權力實際上來源於秦王稷,而不是因為他們自己如何如何。就和明朝的宦官亂政一個原理,宦官們看似權勢熏天,可以不把皇帝放在眼裡了,但其實皇帝只要願意,勾勾手就能把他們滅掉。這個抱團團體的存在本身就是秦王不可能被架空的證據,只有不夠強勢的政治勢力才會抱團生存,四個人去架空王權確定可以維持四十年之久?遑論這四個人裡還有兩位王弟,如果秦王稷是傀儡,真正有實權的他們是怎麼做到四十年來一點都不想取而代之還要被其操控去幹人質這麼危險的工作的?再退一步,哪有傀儡做四十年還沒被完全取代的,太后和四貴要是真的有那個本事他們早就自己上了。再再退一步,就像評論裡一位朋友說的,如果秦王真的沒實權,為什麼搞點有實權的四貴易如反掌,有實權的四貴卻毫無反抗之力?還是那句話,這不合常理。而不合常理的事情,一般不是童話故事就是謠言謊言。另外,宣太后本質親楚這一點清晰明顯,史記戰國策中都有相關記載,所謂宣太后為秦國打殘自己母國的說法真的是xsrl,囚懷王削楚國焚楚宗廟等行為的幕後授意者,從來都是秦王。

  • 12 # 免我長安

    作為大秦帝國的鐵粉,這個必須要來挺一挺大秦王贏稷。秦昭襄王嬴稷是秦國曆史上必須要大書特書的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他在位期間,秦大出天下,勇於六國爭雄。主要體現在幾場重大戰役上。

    其一,武安君白起率領秦軍出武關攻打楚國,斬首了5萬人,攻佔了楚國的十六座城。連克楚國大軍,更一舉攻入楚國都城使得楚被迫遷都郢都。

    此戰之後楚國元氣大傷,再無力與秦爭天下!

    其次,以武安君白起為帥,長平一役坑殺趙國四十萬士卒,一戰擊潰了當時號稱最強的軍隊。趙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漸漸強大,強大一時。秦此戰以後,山東六國再無力阻擋秦爭霸天下的步伐。

    嬴稷在政治軍事諸方面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勳,特別是軍事方面的成就,即使較之始皇帝也毫不遜色,他重用范雎、白起等人,為秦國的發展做出極為傑出的歷史貢獻,昭王時代是秦國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決勝時代。翦伯贊說,昭王末年,“秦對六國的鬥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是非常精闢的論斷。

  • 13 # 是你的小可愛呀3

    簡單的概括就是秦昭襄王時期改變了原有一超(秦國)多強(趙國 楚國 齊國)的局面,到下一任繼任者上位,只有一個強者 秦國,其他六國沒有一國可以對秦國構成威脅。統一六國只是時間問題。

    統一六國,反過來看六國都是什麼樣的水準。

    韓國 戰國七雄最弱的國家,沒有什麼大的表現,除吞併鄭國,韓昭侯時期沈不害變法,其他時期無亮點。

    魏國 戰國初期最猛的國家 魏文侯 魏武侯時期 魏惠王前期稱霸各國 ,魏武卒天下無敵,然後期數敵太多,把周邊得罪了遍。馬陵 桂陵 兩場大戰被齊國打的元氣大傷,從此退出老大地位。

    燕國 在苦寒的北方,根正苗紅的姬姓國家。綜合實力 和軍事實力長期處於末位。除了後期燕昭侯時期率領五國聯軍攻打齊國 齊國七十二城,最後只剩即墨 莒兩座城池。其他時期就是趙國互掐一下。

    這三國已不具備統一六國的可能,剩下的四國都有機會統一六國,也著重說明。

    第一位 楚國 南方的霸主,戰國時期面積最大的國家 史書記載“ 帶甲百萬,佔地五千裡”名副其實的大國,即使是到秦始皇時期王剪老將軍帶兵60萬攻滅楚國。楚國實力不容小覷。楚威王 (羋月的爸比)楚懷王前期時期達到君主頂峰。楚懷王時期由於過於投機主義,被韓魏齊三國聯軍垂沙之戰打敗,楚國從此走向下坡路,後其子楚頃襄王二十年戰神白起攻入郢都,屈原投江而死。楚國喪失了西部大量的國土。遷都陳 後再遷壽春,楚國實力大損,後面君主不中用,和老道的秦王沒有可比性。楚國出局。

    第二位 齊國 不作死就不會死說的就是齊國。齊國做擁海鹽之利,是六國學術最濃 最富裕的國家。自齊威王 齊宣王兩代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霸主魏國 垂沙之戰打敗了楚國,齊湣王時期更是五國聯軍攻打函谷關,秦國不敢出關,但和周邊各國關係不融洽。一直惦記著宋國這塊肥肉,自已吃獨食,導致幾國對他不滿,加之三十年前對燕國差一點的的滅國行動,燕國帶著他的怒火和秦 韓趙魏聯軍攻打齊國,齊國不敵,後齊王被楚將殺死,後雖田單火牛陣迎戰燕國,迅速得以復國,但齊國早已不是當年的齊國。安心當宅男,不問世事。後直到最後一任齊王建投降。齊國出局。

    第三 趙國 三家分晉中的勝利者戰國後期唯一和秦國硬碰硬作戰的國家,趙國的崛起離不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趙國迅速從原來的小弟變成大哥,把肘腋之患的中山國滅掉。趙武靈王一度想從北地滅亡秦國這一瘋狂的想法。可見其實力,然沙丘政變後曾經英明神武的王不在了,趙惠文王時期尚能做個守成之主,齊國衰落後,趙國是唯一一個有能力與秦一戰的國家。趙孝成王時期 秦趙爆發長平之戰,前後持續拉鋸三年之久,趙國綜合實力不如秦國,糧草供應很成問題,改用趙括為將,秦軍以戰神白起為將。長平之戰 趙國慘敗 大部分生力軍被殺,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又有燕國攪屎棍不斷的騷擾。趙國也出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老公想看你的手機,非看不可的那種,給他看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