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秦國尉

    二十四史分別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人皆以太史公書第一。宋人乃以歐陽《五代史》比《史記》。其實何可比也?非徒文章不可比,即事蹟亦不可比。《史》、《漢》本並稱,六朝、隋、唐已有《史》、《漢》優劣之論,方望溪必欲推尊《史記》,壓倒《漢書》,實非通論。

    要知《史》、《漢》各有優劣,史公《樂書》全採《樂記》,優於何有?《漢書-禮樂志》,樂不過郊廟之禮,禮是空論,至若叔孫通之《朝儀》,應入《禮書》,而二家皆不載。至今一無可考,史公、孟堅皆不能辭其咎也。

    有古史如此作而後人不應如此作者,如《天文志》。古代史官,兼掌天文。《史記》有《天官書》,《漢書》亦有《天文志》。測天之法不同,應著《天官書》以明之。若僅採護陳文,指明星座,則陳陳相因,何所用之?地理本史家之要,而《史記》不志。《五行志》亦《史記》所無,而《漢書》有之。

    其實董仲舒輩所言,於今觀之,不值一笑。其後《符瑞志》更無謂矣。《明史-五行志》載牛生馬、角生背、人有兩頭諸怪事,不載應驗之言,似已明悟,實則《五行志》載生物之變異,可為生物學之參考,要亦無大用處。又史公重視遊俠,其所描寫,皆虎虎有生氣。班氏反之,謂之亂世之奸雄,其言實亦有理。是故《史》、《漢》之優劣,未可輕易下斷語也。

    《史》、《漢》之後,首推《後漢書》。劉知幾作《史通》,不雲《後漢書》有曲筆,於《史》、《漢》卻有微詞。實則範蔚宗之修《後漢書》,時隔數代,直筆無妨。且蔚宗於史有特識,不僅直筆可貴,如伴食宰相,僅載本紀,不特立傳。在野有名之士,王符、仲長統之流,皆為立傳。其他官位卑微而入傳者甚多。朱文公作《綱目》,即採範書所載,如曹操自為丞相,曹操自立為魏公,加九錫,曹操進號魏王,皆採自《後漢書-獻帝紀》。

    華嶠《後漢書》今不可見,疑嶠書本善,而範書襲之,觀蔚宗自序,稱諸序論筆勢縱放,實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減《過秦篇》,嘗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不稱敘事之善,而云議論之美,恐敘事直筆,華嶠已然,故但稱己之序論而已。唯華歆破壁牽伏後,華嶠必不肯載。孔融臨死,二子圍棋,此事出吳人《曹瞞傳》耳。

    陳承祚《三國志》,前人譏之,謂不應以魏為正統,清人為之迴護。餘不謂然。桓、靈之惡,甚於桀、紂。曹操代漢,政治修明。雖其初起時,孔融之徒有不滿之意,謂之正統,亦何不可?然司馬溫公謂劉備出於中山靖王后者,實亦如南唐之自稱出於吳王恪,則未必然。劉備之自稱宗室,若為詭說,曹氏應加反駁。曹氏不反駁,其為公認無疑。此蓋與光武為長沙靖王之後相同。唯光武世系明晰,中山靖王至劉備則不能數耳。然必雲正統,義有未安。桓、靈之當認為帝王與否?實為問題。而劉備之興,又與光武不同。光武名號官制,必復漢家之舊,謂之正統可也。劉備何嘗如此?故陳書三國鼎立,立意未嘗不公。然於吳、蜀尚有分別,稱蜀主死曰殂,稱吳大帝之死曰薨。吳夫人立為皇后,而稱之曰夫人,於蜀則稱曰後。此實不合史法,使後人為之,即成笑柄矣。

    四史之後,人以南北史最佳。宋、齊、梁、陳諸史繁簡不當,《魏書》又有穢史之目。唯《北史》是非最為公正。唐人心理,以北朝為正統。以唐承隋,隋承周故。然南北史並立,南方帝王死,《北史》書之曰殂,北方帝王死,《南史》書之曰崩,此其病也。

    唐人所修,前有《晉書》,後有《隋書》,其他尚有《梁書》、《陳書》等。《隋書》以志見稱,以其皆為專家所作也。《史通》雲撰紀傳者顏師古、孔穎達,撰志者于志寧、李淳風、韋安仁、李延壽、令狐德棻,皆一時之選也。《晉書》專記逸聞,體近小說,然後人亦有稱之者。蓋自《史》、《漢》以下,可於列傳之中看出其人性質產地者,首推《晉書》。觀《史記-司馬相如傳》,可知其為四川人。觀《屈原傳》,可知其為兩湖人。至於《晉書》列傳各人之性質風度,無不栩栩欲活,安得以輕薄而少之?

    《舊唐書》、《舊五代史》體例本不甚佳,劉煦、薛居正伴食宰相耳,與雅擅文名之歐陽永叔、宋子京相較,寧止天淵?然吳縝作《新唐書糾謬》,駁正四百餘事,真所謂百孔千瘡矣。案子京《新唐書》文省於前,事增於後。唐人小說悉以為載筆之資,實則小說悠謬之詞,何足信賴?何如《舊唐書》之一依官書為可信哉?是以司馬溫公修《通鑑》採《舊唐書》多,採《新唐書》少。於《五代史》亦然。

    夫歷代史藉皆由官修,獨《新五代史》為私家著作。私家採訪,必不能普及,故至於清代,兩舊史仍列入正史。《新唐書》竭力摹擬昌黎,《新五代史》竭力摹擬《史記》、《春秋》。目標愈高,筆力愈不易到。論其事實,舊史實勝於新史。即以《新五代史》職方考、司天考而論,當十國錯亂之際,職方固甚重要,司天亦何用哉?

    其後《金史》有元遺山手稿,尚足稱道。《宋史》繁瑣,凡宰相必列傳,官位稍高亦無不列傳,甚至一人兩傳,何其蕪雜也?《元史》僅修一年,蒙古人名氏易混,一人兩傳。

  • 2 # 跪射俑

    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最好,《元史》、《晉書》最差,《舊唐書》、《遼史》比較差。

  • 3 # 尼古拉斯大錘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於《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24部紀傳體史書的統稱,按照各史所記朝代的先後排列,分別為:《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二十四史”共計3217卷(《漢書》、《後漢書》、《魏書》和兩《唐書》有復卷,實際為3300卷),約4700萬字(以中華書局點校本統計)。記述的範圍,自傳說中的黃帝開始,到明末崇禎皇帝止,涵蓋中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內容。

    以“二十四史”為代表的紀傳體史書,在中華文明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二十四史”以本紀、列傳、表、志等形式,縱橫交錯,脈絡貫通,記載了各個朝代的歷史概貌;同時又以中國曆代王朝的興亡更替為框架,反映了中國錯綜複雜的歷史程序,使中國和中華民族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近四千年連貫、完整歷史記載的國家和民族。這是中華民族引以為榮並值得進一步發揚光大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

    點校本“二十四史”,是毛澤東主席指示,周恩來總理親自部署,由中華書局組織全國百餘位文史專家,全國學術界、出版界通力合作,歷時二十年完成的新中國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是代表新中國古籍整理出版事業最高成就的標誌性成果。“二十四史”點校工作的探索和實踐,為傳統文獻的整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確立了現代意義上的古籍整理的基本正規化和標準,為古籍整理學科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已故國學大師張岱年先生在1997年談到中華版點校本“二十四史”的時候指出:

    乾隆時代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在當時是標準本,但是武英殿本仍有不足之處,近代商務印書館搜求各時代的善本,編成“百衲本二十四史”,當時可謂“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但是傳統的“二十四史”沒有標點,沒有斷句,讀起來仍有一定困難。五十年代,由國家領導建議,集中當時全國史家,對“二十四史”進行校訂,加上標點,是為標點本“二十四史”,實為“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

    值中華書局100週年大慶之際,我們特別製作了這套32開精裝本“二十四史”以饗讀者,以志紀念。

  • 4 # 臺灣第一公子

    個人觀點

    1.《史記》,毋庸置疑,司馬遷的文筆想必大家不會有爭議。

    2.《漢書》

    3.《後漢書》

    4.《三國志》

    5.《新五代史》,歐陽修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春秋筆法是新五代史的重要標誌

    6.《隋書》

    7.《明史》,編定時間較長,文筆較佳

    8.《梁書》

    9.《魏書》魏收為當時知名史學家

    10.《宋書》

    11.《南齊書》

    12.《新唐書》

    13.《北史》

    14.《舊五代史》

    15.《晉書》演繹成分太多,記載亂而雜

    16.《北齊書》

    17.《陳書》

    18.《舊唐書》

    19.《金史》

    20.《宋史》

    21.《遼史》以上三本史書倉促而成,又處在王朝即將滅亡之時,質量很差。尤其是《遼史》

    22.《北史》

    23.《南史》

    24.《元史》此書差的不是一般,故而民國時曾編纂《新元史》

  • 5 # 凌雲流水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內容自三皇五帝始,至明末崇禎止,包括中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方方面面的事蹟。

    二十四史,按時間線分,依次為: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要說哪本史書最好,《史記》無出其右,原因如下:

    第一,(史記》開創了正史敘事規範。二十四史的敘事方式均是紀傳體(以人物傳記為中心敘事),均以司馬遷《史記》的敘事方式作為正史敘事樣本;

    第二,《史記》將最久遠、最複雜、最零散的時間段的人物和歷史,整理清楚,為中華歷史和文化的傳承留下了重要的參考資料,為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提供了重要的精神食糧;

    第三,《史記》又不乏是一個文學鉅作。《史記》中,名言警句數不勝數,舉例如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

    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

    富貴而不還鄉,如錦衣夜行。

    大行不顧細謹,大力不辭小讓。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 6 # 王松林

    嚴格地說是二十五史,排列如下:

    1,《史記》。《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2,《漢書》。《漢書》,又名《前漢書》,中國古代歷史著作。東漢班固所著,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3,《後漢書》。《後漢書》由中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

    4,《三國志》。《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5,《晉書》二十四史中的晉書是唐朝時期編寫,晚於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書》、《宋書》等,但唐朝之前已經存在幾部不同版本的晉書了。

    6,《宋書》。《宋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梁沈約撰,含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

    7,《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撰,記述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現存關於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

    8,《梁書》。包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它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餘年的史事。

    9,《陳書》。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記南朝陳朝史。記載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前後三十三年間的史實,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

    10,《魏書》。北齊魏收撰,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內容記載了公元四世紀末至六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紀十二卷,列傳九十二卷,志二十卷。

    11,《北齊書 》。二十四史之一。唐代李百藥撰,它雖以記載北朝北齊的歷史為主,但實際上記述了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後約八十年的歷史,集中反映了東魏、北齊王朝的盛衰興亡。

    12,《周書》。唐代令狐德棻主編,參加編寫的還有岑文字和崔仁師等人。

    13,《隋書》。是1997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魏徵。全書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

    14,《南史》。作者是李延壽。本書是中國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紀傳體,共八十卷,含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589年

    15,《北史》是匯合並刪節記載北朝歷史的《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而編成的紀傳體史書。

    16,《舊唐書》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

    17,《新唐書》是北宋時期宋祁、歐陽修、範鎮、呂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全書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紀10卷,志50卷,表15卷,列傳150卷。

    18,《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是由宋太祖詔令編纂的官修史書。薛居正監修,盧多遜、扈蒙、張澹、劉兼、李穆、李九齡等同修。

    19,《新五代史》宋歐陽修撰,原名《五代史記》,後世為區別於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稱為新五代史。它記載了自後梁開平元年(907年)至後周顯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歷史。

    20,《宋史》撰修於元朝末年,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宋史》全書有本紀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21,《遼史》為元脫脫等人所撰之紀傳體史書,中國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開始修撰,翌年三月成書。

    22,《金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撰成於元代,全書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興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23,《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褘(1321~1373年)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再到元朝北逃蒙古高原的歷史

    24,《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

    25,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

  • 7 # 濤說精彩歷史

    我是濤說亂世史,我來回答。

    1、一般認為前四史質量最好,筆力最佳。即(《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搞史學研究,前四史仔細研讀。尤其《史記》,為二十四史當之無愧的第一名,用優美文筆保留了太多重要史料,“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絕對不是吹的。

    (二十四史中當之無愧的第一——《史記》)

    2、最差的是《晉書》、《元史》。

    《晉書》雖然是唐太宗讓編寫的,但房玄齡等人採用的原史竟然有一部分是小說家言,甚至於採信了不少神話傳說,這種情況下文筆再好,可信度也要打折扣。

    《元史》是成書時間過於倉促,僅三百三十一天,而且出於眾手,加上元人名字多有重複,還不避諱,以至於整部史書經常出現人物錯誤;可能是朱元璋急於宣示明朝的正統性,倉促修史,才讓《元史》質量太差。

    3、研究複雜的《明史》。

    明朝被修了60年,篇幅巨大,參考的史料也很多。按理說應當質量不錯;可偏偏清朝實行文字獄,民間竟存在《明史》歪曲、或美化史實的兩種不同說法,所以作為二十四史最後一史,研究最複雜。

    4、《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新舊四兄弟。

    宋朝科舉擴大,官方對五代十國中期編的《舊唐書》,末期編的《舊五代史》不以為然;所以以歐陽修等為代表,加以部分“春秋筆法”,又編了《新唐書》、《新五代史》。

    5、最短的《南齊書》與最長的《宋史》。

    二十四史中記載時間最短的是《南齊書》,只有南齊存在的二十三年;但作者身份卻很顯貴,是齊高帝的孫子蕭子顯,二十四史唯一一個以皇室身份編寫本朝歷史的。

    最長的是《宋史》,包括北宋、南宋兩朝(不向西漢、東漢分開寫),共三百一十九年。但由於宋朝史源資料被篡改,所以認為最長的《宋史》研讀也要謹慎。

    (記載時間最短的南齊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經典美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