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7724358697

    制衡權臣,這正是清朝滅亡的原因。

    因為人心不齊,精力都花在內鬥上,對外難以取勝,對內民生不能改善。

    同樣的例子還有嘉靖,嘉靖以“無為”出名,但明朝終其一朝三百年,未能收復新疆外蒙,東北庫頁島奴兒干都司就是個笑話。

    歷史上越是王朝的強盛時期,帝王越沒有這個愛好。

    代表:曹操、李世民、趙匡胤。

    再以清朝的康熙為例:

    康熙8歲登基,內有鰲拜未死,三藩未平,臺灣未收,天地會反清復明,外有蒙古西藏新疆葛爾丹,沙俄彼得大帝尼布楚北侵,你自己說小康熙如何統一大中國?

    康熙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就,同樣沒有這個愛好。

  • 2 # 滴水穿石——鍥而永恆

    慈禧太后雖然是一個女流之輩,不管什麼人種,只要登上權力的寶座,必然有一幫人在追隨她,幫她出謀獻策,為利益賣命!其實這種東西是很簡單的事情了!權利引誘!特別是封建王朝的權術最能夠吸引人的,封官許願,進爵加薪,達到收買人心的目的,默許放任其手下人做些不雅諸事,一眼睜一眼閉的讓他們撈取財富,蒼蠅肯定是圍著有味道的東西轉的!所以慈禧能夠控制這批人玩弄於股掌之上方法自然形成!沒毛病!很正常啊!

  • 3 # 小璞說劇

    小編個人認為:慈禧掌握國家政權具有合法性——咸豐獨子的生母,咸豐死的時候給了她同道堂印,給了慈安御賞印,這兩方印不是紀念品而是皇權的象徵。皇位和皇權並不是完全合一的,坐在皇位上的同治太小,掌握不了皇權,所以讓兩位太后幫他掌握,不讓大權旁落,顧命八大臣是為了制約後黨外戚,也是為了行政辦公系統能夠正常執行,因為兩宮太后畢竟是女人,不可能自己去辦事吧。

    其次,慈禧具有卓越的政治能力和魄力(光緒幾乎沒有,政治上極其幼稚)。肅順太不把慈禧慈安放在眼裡,用行政辦公系統威脅太后,加上恭親王因為被排擠在顧命之外,所以叔嫂聯手殺了肅順,奪下了整個皇權和行政辦公系統(能力一)。太后最大的劣勢在於不懂朝政,不熟悉大臣,就好比公司老總不知道各個部門是幹什麼的,所以容易瞎指揮或者不指揮,但是慈禧牛就牛在她居然能學會。垂簾聽政前期明顯還有被牽著走的時候,但是很快就不會了(能力二)巨聰明,能看懂人心,也能看懂權力運作流程,這種人放在哪都是領導的料,不服不行,因為她一能馭人,二能辦事。而光緒一不能馭人,二不能辦事。權且把馭人之術當做能力三吧。

  • 4 # 歷史記錄儀

    慈禧是一位傳奇的女性,雖然在她的統治下,加快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步伐,是歷史的罪人。但是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這個女人將權謀玩弄的爐火純青。

    而她之所以能夠成為政鬥中的最終勝利者,是因為慈禧非常懂得利用女人的天生優勢,遊走各大臣之間。

    咸豐帝病逝後,留下諸多後手平衡朝中政權。比如說八大顧命大臣,以及兩枚後宮皇太后的印章。八大顧命大臣若想頒佈政令,就必須經過兩個皇太后慈安和慈禧的同意,兩枚皇太后印章,同時蓋在上面才算生效。

    然而,咸豐皇帝還是小看了八大臣與後宮皇太后之間的爭鬥了,或者說是太小看慈禧太后的野心了。

    慈禧的政鬥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是整治八大顧命大臣,第二個階段就是打壓恭親王奕訢。

    咸豐皇帝逝世不到十天,朝中大權就掌握在八大臣手中。慈禧手中並沒有什麼實權,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她以皇帝年幼為由,提出了兩位太后垂簾聽政的要求。

    這個要求自然是遭到了八大臣的反對,為此雙方進行了激烈的爭執,慈禧太后寸步不讓。肅順(八大顧命大臣之一)對著兩宮皇太后肆意咆哮,毫無人臣之禮。據史籍《越縵堂國事日記》記載:

    “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於涕泣,遺溺後衣”

    小皇帝在旁邊都嚇得嚎啕大哭,都尿了褲子,最終垂簾聽政的要求沒有被同意。

    這次爭鬥中在所有人看來, 似乎都是慈禧一方失敗了。然而在慈溪眼裡,這只是剛開始,一切在她預料之中。

    事後,慈禧太后立刻一改她在與顧命大臣爭執中的強硬姿態,將女人柔弱的一面發揮到極致。她召見朝中其他大臣,對著這些大臣聲淚俱下,哭訴先皇剛走,肅順等人就驕縱攬權,欺負她們柔弱母子,對著幼皇大聲斥責,毫無君臣之禮,以至於幼皇被嚇哭。

    慈禧的這一頓哭訴成功引起了朝中大臣們對她的同情,並對八大臣產生了不滿。

    之後,慈禧進行了第二步行動,她秘密召見了與八大臣早有間隙的恭親王奕訢以及軍機大臣文祥,與其商議除掉輔政八大臣之計。

    當時的清廷政權主要在熱河行宮,因為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逼近北京,咸豐皇帝帶領一干大臣以及兩位皇后鈕祜祿氏(後來的慈安太后)和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後來的慈禧太后)逃到了熱河行宮中。

    咸豐皇帝也在此地病逝。奕訢與文祥因為被八大臣排斥,這導致了他們兩個並沒有隨行,留在北京。在慈禧秘密召見了他們二人之後,決定讓他們二人在北京做準備,藉助咸豐皇帝靈柩回京的期間,發動政變控制八大臣。

    而這個環節的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如何讓八大臣沒有防備。這個時候慈禧再次利用起來她作為女人的天生優勢了:示弱。

    慈禧一改之前對八大臣的態度,變得唯唯諾諾,虛與委蛇。稱自己只是一介弱女子,對於政治大事自然比不過這些大臣們,之前的事情是自己迷了心竅,現在想開了,只想安靜得過著後宮生活,清心寡慾,盼望小皇帝安全成長。因此主動退出與八大臣的爭鬥。

    八大臣想要釋出指令,慈禧也會配合的蓋上自己的章印,並勸說慈安太后配合。

    在八大臣眼裡,慈禧只是一個女子,年齡只有27歲,一個女人能有多厲害?怎麼能夠比得了他們這些老油條?翻不出什麼浪花,因此在慈禧主動示弱後就對其放鬆警惕。

    當八大臣大搖大擺的進入北京城中,等待他們的就是蓄謀已久的政變。

    先是宣佈八大臣的罪狀,稱他們翫忽職守,不盡心與英法聯軍和議。將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咸豐皇帝不得已而出巡的責任全部扣在他們的頭上。

    不由八大臣辯解,早已等候多時的侍衛直接將他們全部扣押,下宗人府獄。眾所周知,在政鬥中,一旦被扣押就預示著失敗,生殺全部不由己。

    這次政變以八大臣被扣押而結束,標誌著27歲的慈禧成為這次政治鬥爭中的贏家。

    然而慈禧太后給八大臣扣上的“不盡心和議”的罪名,這代表慈禧太后偏向與列強和議的態度,也成為今後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隱患,最終導致諸多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在慈禧太后成功奪權之後,恭親王奕訢地位自然青雲直上,成為慈禧掌權過程中的另外一個絆腳石。

    而慈禧畢竟是皇帝的生母,再加上此時的慈禧已經垂簾聽政,奕訢再怎麼強也只是臣,地位上就不平等。慈禧不可能等到奕訢有了足夠的力量之後才去行動。

    因此慈禧利用自己高其一等的地位,對奕訢進行多方面打壓。充分發揮她“胡攪蠻纏,不講理”的一面,不分青紅皂白,也不需要罪名,將奕訢折騰得夠嗆。以至於奕訢從心底對慈禧驚恐,常常在面對慈禧時都是久跪不起。

    她利用女人的天生優勢,遊走於各大臣之間,使自己獨攬朝政,成為最終贏家。

  • 5 # 校長趣品歷史

    慈禧太后是清朝咸豐皇帝的妻子,她是清朝末期一個非常關鍵的人物,是清朝末期的實際掌權者。歷史對她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是幾乎都是貶多褒少。她垂簾聽政,把持朝政長達47年,清朝在她的統治之下,逐漸走向衰亡。她死後僅僅3年,清朝就滅亡了。清朝在她的統治之下,內憂外患,內憂的有太平天國金田起義、白蓮教起義、義和團運動等等;外患的有中英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攻入北京城,火燒圓明園等等,在外國人淫威逼迫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徹底淪入半封建半殖民社會,中華民族陷入黑暗,中國的發展倒退數百年,直到今天,還有很大的影響。但是,慈禧大後,一個女人能統治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長達47年,牢牢掌握滿族的皇權統治不變,也是不簡單的。不可否認,她也是一個出色政治家,善於玩弄權術,不論是她的部下,還是她的政治對手都是佩服的。慈禧太后為什麼能讓那麼多人為她所用,她有哪些高明的御人術,值得後世人去研究學習呢?我想應該從以下幾點來講。

    首先,慈禧太后是一個頭腦冷靜,思維清淅的人。她嫁給咸豐皇帝,步入皇宮後,她給人的感覺是為人低調,謙虛謹慎,不張揚,不亂開口。她細心觀察,努力學習,始終保持一種空杯狀況,學習宮中禮儀,熟悉宮中人情世故。她清楚自己的地位,皇宮深苑關係複雜,鬥爭激烈,瞬息萬變,必須在鬥爭中求發展,用套路控制皇帝。

    其次,慈禧太后敢於打破民族壁壘,敢於任用賢人。不論滿族,漢族還是其他少數民族,只要有能力,為我所用,敢於放權,知人善放。當國內的起義風起雲湧,外國列強虎視眈眈時,慈禧太后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自亂陣腳,大膽放權,鼓勵曾國藩等人回家鄉招募部隊,並給一定的經費。後來,憑藉著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還有左宗棠,張之洞等人力量徹底剿滅洪秀全的太平天國。

    其三,慈禧太后也是善於納諫的人。當中國與外國人的戰爭失敗後,一批有見識的中國人提出“師於夷而制夷”的戰略,主張發展洋務運動,如果沒有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援,是絕對辦不成。

    其四,慈禧太后是一個處事不驚、老謀深算、視權如命的人。同時,她有超強政治眼光和鐵腕的處事手段。對待肅順等“八大顧命大臣”先是佯裝不知,向對手示弱,麻痺對手,然後,暗地裡聯合恭親王奕沂發動“辛酉政變”,打得對手措手不及,兵不血刃地剷除敵人,奪回皇權。後來,當恭親王奕沂勢力膨脹時,她又毫不猶豫地壓制他。試想,一個女人能有這般本事,可見絕非一般。

    其五,恩威並施,寬嚴相濟,管理部下。同時她也是一個反覆無常的人。當曾國藩等人剿滅太平天國之下,勢力膨脹難於控制的時候,慈禧太后藉助浙江民間的“楊乃午與小白菜”的小案件,打著為民申冤的口號,故意放大事件,處理的了百餘名湘軍頭目,沉重打擊了湘軍。有時,她突然和藹可親地與大臣聊家常,耐心聽取大臣的彙報,使大臣徹底放鬆警惕,突然她又嚴肅追問自己交代的事情,使大臣一下變得緊張不安,稍有不慎,後果嚴重。袁世凱曾說:“餘在萬軍之中,心極坦然,獨朝見皇太后,不知汗從何而來,而知此之情也。”袁世凱是北洋總督,一人之上,萬人之下都這樣畏懼慈禧太后,其他人更不用說了。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慈禧太后能夠讓那麼多能臣為其效力,其御人之術,確實高明啊!

  • 6 # 文舍

    並非是慈禧玩弄他們,而是儒家的“忠君愛國”在束縛他們。

    他們為之奉獻一生的物件,並非大清王朝,而是“忠君愛國”這一理念。從孔子時代就流傳下來的中國儒學體系,已經進入了中國文化的骨髓,沒有任何其他思想體系能夠比得上它對中國的影響,無論從時間上還是深度上都是如此。

    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五個朝代,其官僚政治的基礎差不多全都是一成不變的科舉制度,而中國在這個政治基礎之上延續了約1,300年之久,科舉制度的合理性於斯可見。儒家學說以“忠君”為前提,雖說造反暴動的事在中國歷史上從未間斷,可是參加造反的人群中,極少見到官僚群體的影子。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晚清四大權臣皆為科舉出身,自幼熟讀聖賢書,他們把持整個南方,西北的政務和軍事,如果他們當時逼清朝退位,實現君主立憲制,那麼中國的歷史可能被改寫,但是他們不能,中國自古以來文官可能誤國,但是文官絕對不會叛國。

    李鴻章深知自己被儒家思想束縛著,不可能背叛大清,所以他一手扶持了袁世凱,而袁世凱也沒讓李鴻章失望,成功逼清朝退位。

  • 7 # 大獅

    慈禧作為帝制時代的一位女性當權者,儘管頗受爭議,但不可否認她確實頗具政治手腕,擅長於操弄平衡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利與利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因為慈禧的能力,清朝才能夠續命數十載。

    在慈禧掌權的期間,清廷正值內憂外患之際。平心而論,她為了捍衛清朝皇權和自己的絕對權威所採取的諸多舉措,多數還算是合理得當的。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重壓之下,慈禧非常果斷地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漢人重臣,開辦洋務、發展工業、建設現代化陸海軍軍備等等,一系列舉措下來也算暫時穩定了清朝的統治。

    慈禧深知清朝的頑瘴疾痼,早已預料到光緒帝主張的戊戌變法太過激進,根本不適合當時各方利益盤根錯節的清廷,最終只會是一場鬧劇,所以她在此時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手腕籠絡群臣,一方面鞏固了自己的權利,另一方面也是為穩定局面,防止清廷政體分崩離析。

    但是在庚子年之後,慈禧意識到時局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如果再堅持帝制傳統,終將走向滅亡,於是轉而允許推行多種新政:改官制、廢科舉、興辦女學新學、發展教育事業等等。

    當然,慈禧在政治上的膽識和手腕並非與生俱來的。

    想當年,她於後宮之中從一個秀女晉升為貴妃,期間種種歷練和沉澱無疑為其日後當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正因為如此,她才能在咸豐駕崩之後,經歷三次政變、三次垂簾,在一次次政治鬥爭中屹立不倒,將大清的最高權柄牢牢把控在自己手裡。

    慈禧操弄權術的智慧,不僅僅是多年的後宮爭鬥給了她歷練上的機會,她本身也是一個愛學且極具上進心的人。

    當兒子同治登基之後,慈禧作為太后實則比自己的皇帝兒子更愛學,她專門找翰林院的學石門為其編撰了《治平寶鑑》,其中收錄了中國歷史上太后臨朝的故事。她用心研讀並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並在其日後掌權時盡力避免重蹈覆轍。

    所以我們看到,在慈禧把持朝政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地位,雖然也是“任人唯親”,但並非是任用自己的親族,而是啟用自己信任的人。就連自己的親眷都沒有進入到清廷的政治核心,更沒有任職於能夠威脅到皇權的軍政大權。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她雖然把持朝政,但是並沒有對大清不忠,未曾留下任何“篡位”的破綻,故此愛新覺羅氏的皇族們便不會站出來扳倒她。這也是為什麼在戊戌變法期間,慈禧雖然退居二線,但依然能夠運籌帷幄的原因。

  • 8 # 司馬小絹

    清楚自己的地位!精通謀略,

    慈禧得到帝心之後,她為人很低調,謙虛謹慎不張揚,她清楚自己的地位,精通謀略,深諳官場之道,善於示弱,知道用套路控制皇帝。

    咸豐帝駕崩,年僅二十五歲的她就顯示出鐵腕的處事手段,來對付肅順等“八大顧命大臣"!慈禧先向對手示弱,然後暗地裡聯合恭親王奕沂發動“辛酉政變",打得對手措手不及,奪回皇權,後來恭親王奕沂勢力漸大,有點不聽指揮她又毫不猶豫的壓制他。

    她敢於任用賢人,敢於放權,當國內禍亂不斷,國外列強虎視大清時,慈禧這個時候就顯得出她出色的馭人之術,起用漢人,大膽放權,最終憑藉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還有左宗棠和張之洞等人的力量徹底剷除了洪秀全的太平天國。

    善於玩弄權術

    慈禧用人恩威並施,寬嚴相濟,善於打壓權力膨脹的權臣,她能夠做到讓朝中幾股勢力相互制衡,她打壓權臣的手段非常高明,不是一下子把你打死,總還給對方留有希望,像李鴻章這樣的能臣都遭到了慈禧的幾次打壓,又幾次被重新重用,讓你對她感激涕零,袁世凱最有心得!慈禧用他的時候給他無限的權力,和她聊天時讓人感覺無比的親密,聊著聊著她突然話鋒一轉,嚴肅追問你有那些失職之處,回答的稍有不慎後果嚴重,袁世凱和手下說不知什麼原因見到慈禧太后時心裡自然而然有一種悚的感覺。

    世界大變革的時代和整過王朝的腐朽,讓慈禧背上一個朝代屈辱的罵名。

    慈禧其實是一個很優秀的政治家,她實際掌權近五十年,常常被人們拉出來和另一個典型的女代表武則天相比較,歷史的環境不同,兩個看起來相似的歷史人物是很難加以比對的,從能力上看慈禧絕不遜色於古代封建王朝大多數男性君王,武則天的時代是封建王朝的頂盛時期!而慈禧生在了一個註定悲劇年代,清朝末年是世界大變革的時代,她不是保守派,洋務運動和清末新政她都積極提昌,她是有了一個坑人的老公公道光的鴉片戰爭,找了一個坑人的老公咸豐時期的太平天國運動!讓清朝徹底走向了病入膏肓。

    在這個世界大變革的時代,換成任何一個封建王朝我認為都是無濟於事的,我們不能將近代中國所受的屈辱和不平等的條約都加在了她的身上。她是有血性的,敢於同時向多國列強宣戰。怎奈國力不支!

  • 9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慈禧之所以能把那麼多大臣、甚至權臣玩弄於鼓掌之中,並不是慈禧這個人本身有多麼兇悍或者有多大人格魅力,而是她成功利用了人類的本性。

    祺祥政變

    祺祥政變發生之前,用一無所有來形容慈禧或許有些過了,但是她手裡並沒有什麼硬傢伙也的確是事實。除了一個皇帝生母的身份,實際權力都掌握在輔政八大臣手中。即便是這個皇帝生母的身份,在她上面還壓著一位皇帝嫡母——慈安!

    面對窘境,慈禧沒有逆來順受,她看清了人性,看穿了彼時每一個人的內心。對於慈安而言,她雖然沒有慈禧權欲那麼旺盛,但是也不願意成為輔政八大臣的傀儡,二人之間這就有了共同目標、有了合作的基礎。同時,長期受到咸豐帝打壓的恭親王奕訢也繼續受到了輔政八大臣的排擠。奕訢這個人是曾經和咸豐帝爭過儲位的,他並不是一個安分之人。咸豐帝一死,奕訢的機會就來了,他不可能甘心屈居幾個遠支宗室和異姓奴才之下!二人之間同樣有共同目標和合作基礎。

    彼時的奕訢雖然並不得勢,但畢竟扛著恭親王的招牌,在與列強交涉期間身邊也聚集了不少人,而且他與同受輔政八大臣排擠的僧格林沁關係也比較和諧,這就有了發動政變的基礎。於是,雙方一拍即合,祺祥政變發生了,輔政八大臣被殺的被殺、流放的流放、罷官的罷官……

    打壓恭親王

    在祺祥政變之後,慈禧如願以償開始了垂簾聽政的生涯。但是,祺祥政變的主力軍恭親王奕訢的勢力也在迅速膨脹,奕訢不僅擔任了議政王,而且還控制著軍機處。換言之,慈禧的政令必須由奕訢來執行!

    因為奕訢勢力的膨脹,慈安也感受到了威脅,於是和慈禧達成了默契,一場針對奕訢的爭鬥拉開了大幕。慈禧又一次把握住了人類的本性,奕訢掌權之後,文祥、寶鋆這些原本就和奕訢關係密切的人得勢了,利用他們對抗奕訢顯然是不可能的。於是,慈禧想到了清流,這些人沒有捲入祺祥政變,對他們而言,攀附奕訢再如何也不可能蓋過文祥、寶鋆那些嫡系,只有攀附慈禧,他們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不久以後,慈禧借清流發難彈劾奕訢,成功削去了奕訢的議政王頭銜。

    兩宮鬥法,群臣站隊

    在奕訢被削去議政王頭銜之後,慈禧的權勢開始極速膨脹,慈安隱隱感覺到了不安,迅速與受到打壓的奕訢走到了一起,在“安德海”事件上甚至逼得慈禧不得不默認了安德海被殺的事實!很顯然,慈禧與慈安、奕訢鬥法並沒有佔到什麼大便宜。

    安德海之死也讓慈禧認清了一個現實,短期內搞掉慈安和奕訢是不可能的。於是,她選擇了維持現狀,利用人類的本性,促成了群臣的重新站隊。在與慈安、奕訢的鬥法中,群臣也早已知道了兩宮之間的矛盾,站隊在所難免。慈禧是同治帝的生母,她手裡有同治帝,即便奕訢短期內得勢,將來一旦同治帝親政,同樣免不了兔死狗烹的下場,跟隨奕訢只有短期利益,長遠風險太大。跟隨慈禧太后則不同,即便將來同治帝親政,慈禧依然是皇帝的生母、是皇太后,即便是出於“以孝治天下”的需要,同治帝也不能過度清洗慈禧。就這樣,慈禧逐漸佔據了上風,奕訢的勢力在慈禧打壓下不斷萎縮。

    慈安離世,甲申易樞

    光緒七年,慈安去世,奕訢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孤掌難鳴。就在這個時候,慈禧再一次成功利用了人類的本性,將醇親王奕譞推上了風口浪尖。奕譞這個人明哲保身是出了名的,但明哲保身不代表這個人沒有慾望!慈禧退出奕譞的目的非常明確,藉助他皇帝親生父親的名頭打壓奕訢,而且讓奕訢沒有回擊的理由。奕譞雖然明哲保身,但領班軍機大臣對他而言還是相當有誘惑力的。更何況,慈禧已經說話了,他如果推搪就是曖昧、就是倒向奕訢!奕譞別無選擇。

    光緒十年,慈禧用皇帝的親生父親奕譞名正言順換下了奕訢,同時將所有“恭黨”全部踢出了軍機處,史稱“甲申易樞”。對於群臣而言,奕譞是皇帝的親生父親,反對誰也不能反對他,一旦將來光緒帝親政,誰反對過他的親生父親,還會有好果子吃嗎?因此,慈禧拿下奕訢幾乎沒有遭遇太大阻力,除了奕訢的親信,群臣不落井下石就已經算厚道人了。

    獨掌乾坤、平衡權力

    在成功逼退奕訢之後,明哲保身的奕譞更加無法與慈禧抗衡,慈禧開始權傾朝野,成為了“無冕皇帝”。這個時候,對於群臣而言,跟隨慈禧是利益最大化,沒有誰會不識時務、自尋死路。

    為了能讓自己的地位更加穩固,慈禧玩起了權力平衡,一邊大肆重用李鴻章、張之洞這些漢族官僚,一邊又不斷拔高慶親王奕劻這些宗室王公的地位,以防止漢族官僚做大。而慈禧則穩坐釣魚臺,誰想要佔據上風、獲得更大的政治利益離不開慈禧的支援。滿漢矛盾在清朝二百餘年裡一直是存在的,甲申易樞之後的慈禧恰恰就是利用了這一矛盾,利用宗室王公和滿洲貴族與漢族官僚之間相互鬥爭,形成了一種微妙的權力平衡,從而穩住了自身的地位。

    戊戌維新與戊戌政變

    慈禧之所以發動“戊戌政變”結束了百日“戊戌維新”,最大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戊戌維新”本身,而是因為“戊戌維新”正在破壞原本的權力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慈禧的權力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戊戌維新”開始之後,光緒帝一直在不遺餘力往各個部門“摻沙子”、安插自己的所謂親信。雖然彼時這些人地位並不高,不足以威脅慈禧的地位和權力。但是,一旦“戊戌維新”搞出名堂,光緒帝便可以以此為由給他們升官,利用其他人不懂維新、不懂洋務的弱點,給這些人更廣闊的政治舞臺。如此一來,這幫“沙子”就慢慢變成了“石子”乃至“石頭”,對慈禧的威脅是相當巨大的!

    為了避免這種窘境的出現,慈禧最終決定先下手為強,果斷幽禁了光緒帝,結束了“戊戌維新”。自此,一切恢復到了原本的樣子,慈禧繼續利用滿漢相互制衡維持自己的權勢,直到去世。

    綜上所述,慈禧之所以能夠將那麼多大臣、甚至權臣玩弄於他鼓掌之中,並不是因為慈禧是老虎,也不是因為慈禧有多大的任何魅力,而是因為她頭腦清醒,準確把握住了人類的本性,利用人的利慾心操縱各派勢力相互爭鬥,自己坐收漁利,從而牢牢地掌握住了權柄。慈禧這個人或許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者,但是她玩弄帝王權術的手腕恐怕中國歷史上沒有幾個帝王能夠與之一拼!

  • 10 # 良人執戟2

    慈禧,談到中國近代史,一個根本無法繞開迴避的名字。從河北承德避暑山莊與咸豐皇帝的纏綿之情開始,這個內心世界豐富複雜的女人統治了中國整整半個世紀之久。小皇帝須彌座後的精美竹簾下,一道道懿旨使列強們得寸進尺,人民的精神和生活苦不堪言。薄冰上的大清帝國,一步步走向滅亡。

    而統治這個老大帝國的慈禧,雖然整天聽戲曲、扮觀音、頤和園昆明湖內的畫廊中眺望兩岸風景,朝中大臣和列強們的一舉一動,都在她的視線內。

    一個在孃家小名叫杏貞的姑娘,何以成為權傾天下,直令封疆大吏們聞之色變、戰慄不已、誠惶誠恐、跪伏於裙裾之下的、高高在上的皇太后呢?

    只有一個原因一一封建體制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天下是大清皇帝的,也是慈禧的,這個封建制度已經形成了一個精密的理論體系和運作手段,每一個置身其中的人都不可能不就範和順從。

    以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李鴻章為例;他是為了防止其恩師曾國藩日益坐大,被慈禧火速提升上來的漢人高官,組建了北洋水師。

    北洋水師的管理機構是“總理海軍事務衙門”。這是管理和制衡北洋水師的權利機關,但是,查遍資料和滿北京城尋找,“地址不祥,查無此處”。八個字充滿懸疑,隨即你將恍然大悟:“皮包公司”。不錯,如果存在,肯定將成為一個熱門旅遊點。

    但是,它又確實存在,不然李中堂向誰彙報工作?而且它的“衙門總理”就是醇親王奕環,而他的大哥就是咸豐皇帝,嫂嫂就是慈禧。順著理下去,前後左右都是一家人。

    因為海軍衙門在當時是個大肥缺,太后便將醇親王作為李鴻章的頂頭上司,否則每天如雪水般流淌的銀子豈不落在了外人田。於是,海軍衙門就成了慈禧的錢櫃,當甲午海戰一觸即發之際,李中堂極需購買“吉野”式的快速巡洋艦,數次請奏緊急撥款,但是,醇親王正忙著籌款為大嫂、大姨姐建造一個夏天的納涼去處,逼得李中堂反而從海軍軍費中倒貼三十萬元........

    封建體制就是一個巨大的無形大網,無時不在的規定和控制你。從這個角度出發,慈禧個人並不是有多大的本事“玩弄權臣於股掌上”,而是她唯一依仗的是無形的“天授皇權”使然。從這個角度出發,就可以理解李鴻章的悲劇。

    他的身上有截然相反的兩種思想,一是中興王朝,這是他的職責。二是忠於慈禧,這是體制的限制,所以他一生察言觀色,預卜風雨,迎合太后。

    他辦洋務,興實業,與外國人周旋,成功了,理所當然,失敗了,去籤城下之盟,去背一身罵名,縱然再有抱負,他的歷史位置決定他的人生悲劇,而又有多少人知道這一切都是太后的最後決定呢?

    慈禧太后之所以有如此“精湛的馭下之術”,也源於他在咸豐身邊協助起草奏摺,處理上疏的經歷有關,周旋於官場和非凡的預知能力,使她渡過重重難關,馭人之術,愈發精到,如驚天動地的“百日維新”運動,她根本不插手,卻不動聲色的聽王爺福晉們的抱怨,她深知光緒這個“新手上路”的艱難,卻從不施援手,等到局面不可收拾,她可以直奔光緒處,軟禁皇帝,又重新執政,文人想造反,休想,太后一日執朝廷大權,祖宗之法絕不可廢止。

  • 11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確實,在中國史上,女人想要成為歷史的主角,唯有一條途徑,那就是走皇帝后宮的路線。而要從後宮千百佳麗中脫穎而出,你可以是傻白甜,也可以是心機女。但再往前一步,從寵妃到搞政治,那就只有心機女能闖關成功了。

    歷史有兩個心機女,一個是武則天,另一個便是慈禧。

    首先,你要知道,咸豐帝有佳麗三千,他為什麼會獨寵慈禧?真是慈禧比其他佳麗都漂亮百倍嗎?其實不見得如此。

    從清史的相關記載來看,咸豐相中慈禧,恐怕是因為她的智商以及會寫一手好字。字寫得好,就能在侍寢之外還能頂個秘書的角色;而智商,能判斷問題作出決策,也就是說幫咸豐處理政務,又在秘書之外,多了一項參謀的職能。

    這樣的慈禧,如果遇上開國皇帝皇太極這一類皇帝,一定會掃地出門、打入冷宮,因為你試圖干涉本屬於男人的事,這是大忌諱。但慈禧遇到的卻是咸豐這樣的懶皇帝!這就有戲了。

    (從這張復原照看,慈禧確實天生麗質,但絕談不上獨一無二)

    咸豐帝死後,顧命八大臣上臺了,他們打算奪回本不屬於慈禧的權力,這就觸及了慈禧的忌諱。在這個時候,她找來了兩個盟軍,一個是當時的中宮皇后慈安,一個是咸豐帝的弟弟恭親王奕訢,一場政變,逮捕了八大臣,於是權力復歸慈禧。

    隨後,便是所謂的兩宮太后御養心殿垂簾聽政。按理來講,慈禧是咸豐的小老婆,有恭親王站在前臺處理政務,宮裡又有慈安主持,沒慈禧多少弄權的空間。但慈安沒慈禧那麼潑辣會算計,恭親王又沒有慈禧的先天優勢——皇帝就是她兒子,你讓恭親王拿什麼跟她爭?

    所以最終,慈安45歲就腦溢血而死,很多人認為她其實是被慈禧害死的。1884年4月8日,慈禧發動甲申易樞朝局之變,將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全班罷免,開始西宮獨裁。從此,這個心機女終於成為大清帝國的NO.1!

    那麼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這些人,真的也鬥不過這個女人麼?實話實說,這幾個人,要想搞定慈禧,唯有一個辦法,那就是造反!除了造反,別無一點辦法。

    甚至同治、光緒,也鬥不過這個女人。因為慈禧是他們的皇娥娘,兒子能跟娘鬥嗎?有人說可以啊,當年唐中宗不就是依靠臣子的力量,推翻了老孃武則天的霸權。但問題是,當年武則天是改了唐朝的國號為周,自己登臺當了皇帝,身為大唐的臣子與皇帝,當然有造老孃反的必要。但此刻,慈禧並沒有當皇帝,天下還是大清,你有什麼理由對付自己的老孃?

    所以,直到1908年11月15日,慈禧的死,才宣告了這一場老孃政治的結束 。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慈禧的臨終遺言是這樣的:“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斗羅大陸》你覺得劍鬥羅真的能吊打菊鬥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