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紫氣東來55555
-
2 # 趣史雜談
歷史上對李鴻章較有爭議,有人因他簽訂了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不平等條約,所以說他賣國。但他也是奉命行事,不籤就是違抗聖上。比如讓左宗堂去籤辛丑條約,他能不籤嗎?而且,李鴻章主張洋務運動,富國強兵,可以說對中國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是,甲午戰爭時,李鴻章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儲存實力,拒絕略佔優勢的北洋海師與日軍繼續交戰,直接導致中國戰敗。使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驟然下降,導致了列強對中國的劃分。可以說李鴻章功過參半,但卻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一環。
-
3 # 一條忍著不死的魚
如何客觀公正地評價李鴻章?就必須站在那段歷史,用歷史唯物主義歷史觀去評價!必須看當時的環鏡,仔細看李的所作所為,和這麼做得到的結果。仔細看後,再思考,會得這麼個結論:李鴻章是一個真正的愛國者!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熄,請君莫作等閒看。 李鴻章是晚清名臣中,讓我最心疼的一位沒有之一! 在風雨飄零,大廈將傾的尷尬境地的時候,李鴻章拼命的要支撐,他不是不知道,去和談,籤賣國條約會什麼下場,但他還是去了。"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我似乎能看見一個老人的背影在悽風淒雨中,慢慢的走向祭臺!李鴻章的一生,偏生逢大清國最黑暗,最動盪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場”無 不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時,大清國要他承擔的無不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什麼黑鍋 ,總是讓他背。李鴻章被人所唾棄,主要是賣國條約是李鴻章籤的。可他籤是代表大清國,他也不過是個補鍋俠和背鍋俠!在和列強談判的時候,也常常表達反對意見,不會那麼痛快地簽字。但是,列強知道,最終他是會簽字的。問題還不僅僅在這裡,還在於他答應簽字後,慈禧不會不滿意,王公大臣有意見,全國人民有意見,也不會鬧到哪兒去,不會讓國家失控。這一點,是列強最滿意李鴻章的地方。 可憐的炮灰!鞠躬盡瘁嘔血故,三朝洋務中興心。設若甲午身已歿,何須身後負罵名!那個時代,不管是誰,最後都會被罵!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為“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視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死後追贈太傅。美國人的評價是:以文人來說,他是卓越的;以軍人來說,他在重要的戰役中為國家作了有價值的貢獻;以從政來說,他為這個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國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認的優良設施;以一個外交家來說,他的成就使他成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首先從晚清的時局來說,清廷是積貧積弱,實力與西方有著較大的差距,在戰場上更是節節敗退。所以籤不平等條約是因為我們打不贏人家,沒有什麼能力反抗,這才派出代表談判,簽訂不平等條約。再者皇上是絕不可能代表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的,作為清國最高元首,皇上自然知道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厲害關係,所以肯定是找一個替罪羊的。李鴻章就是最合適的人選,李鴻章既懂西方禮節,又有外交手腕,在談判桌上能最大限度的止損,所以縱觀整個清朝也只有李鴻章能當此大任了。而且,李鴻章還懂得中國應該利用現代國家之間的重要規則一一國際法維護國家利益,沒有必要動輒開戰,將國家與民族置於窮兵贖武,戰則必敗的困境中。 他隱忍和談的目的"為國家籌久遠之計",變法圖強,"百年或與洋制爭勝之日"。求和忍辱及手段,最終目的是與洋人爭勝。當年漢朝的和親也是如此,侍以後再圖! 平心而論,不論是中日淡判,還是與聯軍簽約,整個滿清朝延,不會有人比李鴻章辦得更加圓滿了,只能是更其糟糕。 他在那種內外環璄下已盡最大的力量,使利益最大化了。而且李是少有睜眼看世界的官員,面對洋人恐嚇這個老頭也能夠扛得住,極力挽回大清的損失。比如在中日馬關談判中,李鴻章用一槍換來了減免一億兩白銀的賠償。在和八國聯軍的談判桌上,李鴻章與八國代表斡旋,分化瓦解利益訴求不同的列強,最後促成了這當時能得到的最好結局了!李鴻章就像個"裱糊匠",哪出了漏洞,都要他去糊去補。而狂風暴雨一旦襲來,表面的華飾被揭破,舊屋變得更加千孔百瘡,"裱糊匠"自然也成了眾矢之的! 李鴻章一直在為這個國家努力著!雖然,興洋務,受制於封建官僚體制。虎頭蛇尾難收大功 改革軍事,因甲午一戰敗於日本,二十多年苦經營付諸東流 辦外交,屢遭欺凌,謗滿天下 。開創近代教育,也因多方受阻舉步維堅。他的悲劇並非他個人的悲劇,而是國家悲劇,民族悲劇,時代悲劇的縮影! 但在他的倡導或引導下,滿清帝國總算掙脫了幾千年的傳統束縛,在學習西方的道路上邁著艱難而蹣跚的步履緩緩前行。一個有正反兩方面,李鴻章也一樣!儘管李鴻章本身也有很多問題,比如說在廉政方面有較大問題,在黨爭方面斗的也很兇。
-
4 # 合歡蠲忿
李鴻章,是一個非常有才分的人,雖然沒有生在好的時候,但是自己用一個人的力量,抵禦住了千軍萬馬。自己與外國列強們周旋,雖然他經手簽訂了很多的條約,但是又不是他的本意,他不去籤,也會有馬鴻章,張鴻章。不是他能左右的,那個時候的中國可以說是十分軟弱的他就算有通天之力又能怎麼樣。
雖然李鴻章是個古代的典型官僚,他也有著許多的缺點,他喜歡讓自己的親人們去做官做別的位置,在北洋軍內部貪汙腐敗的時候他不管不顧。
再有,就是李鴻章在很多史記中記載,他是非常多疑的,但是在用人這一定是一點也不猶豫的,雖然有點喜歡拍馬屁,但是辦的事情都是真心實意的,雖然有點懦弱,但是還是有中華民族的傲骨的。他知道西方是比較強的,見識了外國的文化就開始相辦法就讓中國變強,他的目光可以說是非常的獨到的。
李鴻章在臨死之前,寫了首詩詩裡面寫道:“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歷史難”這首詩充分的表現了李鴻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是一個想去為國家辦事情,一個帝國的忠臣,但是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李鴻章作為我國曆史上很多的不平等的條約的參與者,與簽訂者,長期被大家喊做是賣國賊。李鴻章對自己做的事情也做出了總結:“我辦了一輩子的事情,不管是練筆也好,還是操練海軍也好,不過都是一口沒了牙的老虎,也想過去放手讓他們去辦理,但是我怕他們辦理的更加差勁,只是空有這個外殼。就像是一間破屋子,這邊被東西補補,那邊被東西糊糊,雖然知道糊東西的都是薄薄的一張紙,但那也是沒有辦法的,這樣補好的東西,就算是那小小的一張紙也能打出幾個窟窿來。不知道里面是哪一種材料。只能是壞了就補補,壞了就修修。”這種的改造的辦法只能治標,是不能治本的。李鴻章這個人,雖然想盡辦法去為國改革,但也是沒有辦法挽救一個腐敗,軟弱的中國。即使模仿了外國人的現金的武器,只是模仿到了其形,因為清政府當時是十分的腐敗的。還由於李鴻章簽訂了很多的條約,導致了李鴻章一輩子都揹著一個賣國賊的稱號。
整個中國民眾其實不是隻有李鴻章的,至少應該所有的官員都負責任,為什麼要把一個國家的腐敗,歸罪於一個人的身上,當時李鴻章也努力了,也去奮鬥了但是雖然都失敗了,但是李鴻章敢走別人不敢走的一條路,況且,李鴻章當時還不是一言九鼎的官,它的上面還有人管著他,又不是說中國是他一個人說了算的。國家說她是罪人他就是罪人了,這個人的壓力也可以說是非常大的了。
歷史的人物都是有很多面的,有比較向上的一面,也有比較不足的一面
-
5 # 老龍亭拉麵
日本明治維新核心,伊藤博文曾在李鴻章傳中這樣評價李鴻章:如果我在他的位子上不會比他做的更好,而他如果在我的位子上應該會比我做的更棒
-
6 # 鴨梨山大
就史筆與史論來說,長期以來,晚清史學者們願意把清末大貪官慶親王奕劻和清朝中期乾隆朝的大貪官和珅相提並論。這是因為,慶親王奕劻之貪,在一個皇朝行將結束的時候,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摧毀性作用;而和珅之貪,史論常把它和由“康乾盛世”轉衰,即由乾隆。
就史筆與史論來說,長期以來,晚清史學者們願意把清末大貪官慶親王奕劻和清朝中期乾隆朝的大貪官和珅相提並論。這是因為,慶親王奕劻之貪,在一個皇朝行將結束的時候,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摧毀性作用;而和珅之貪,史論常把它和由“康乾盛世”轉衰,即由乾隆朝“盛世”到嘉慶朝漸衰的結節點連在一起。且不論這種史論判斷是否帶有史筆史論者個人的情感因素,常識告訴我們,個人的貪,與體制內的貪,一定存在著共同體的關聯作用。任何事情表現為個體行為,是古舊認識論留給中國後人的認知缺陷。清史揭示,和珅之貪,沒有乾隆皇帝個人“好物”貪慾作為推手和庇護,是不可能達到那種程度的,--和珅是常在乾隆皇帝這條貪之河邊走而溼了腳的那麼一個大貪官(史料記載,乾隆常借各種名義叫臣下百官孝敬他)。同樣,清末慶親王貪的基礎,就是整個晚清官僚體系的腐敗。由此說明,史學者們願意把這兩人作為典型大貪官,既在貶斥舊官吏的貪劣,更具有漸衰和皇朝沒落這種以史為鑑的政治因素。
其實,在確認以上兩人是清朝最大貪官(之一)的前提下,清朝還有一個大貪官,這便是晚清鼎鼎有名的洋務運動急先鋒李鴻章。或者說,封建專制政權下的貪官,只有之一,沒有之最。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
李鴻章是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其一生中參與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當時一位叫瓦倫丁.吉爾樂爵士的外國學者對李鴻章及他的洋務事業有過深刻的研究,他在1896年(李鴻章出訪歐美、洋務事業如日中天之際)寫道:
“在李鴻章的朋友和親戚中間,腐敗以最大和最無恥的嘴臉出現,並規模很大地擴充套件開來,於是這些人就在社會上追隨著他,在政治上支援著他。對於這種現狀,縱然是那些對他予以讚揚的人也不可否認地看到,他憑藉著自己擁有的巨大的財富而著稱於世,所以,對於他本人的雙手是乾淨的這一點,我們沒法確信。據說,倘若要找出世界上最有錢的人,那麼此人一定會出現在中國。”
李鴻章是晚清中國經濟轉型(農耕到工商)和改革(近代化)的主要樞臣。這位著名的、後人一直爭議不斷的晚清改革家,利用洋務購買和本國應用的渠道,上下其手大斂其財,在壟斷權力資源的同時,又壟斷了經濟資源。但這裡必須指出,皇朝時代為官之貪,只要不是個人慾壑難填,在為官為政個人貪慾的同時,又能帶動體制內一批人先富起來,是符合當時的為官之道的(經手人可以收受回扣甚至虛報,然後某一小集團共同分利)。這樣的史料,在中古及近古的中國封建皇朝歷史上,確是不勝列舉。個人貪慾是人品的瑕疵,為官而又對至尊個人或整個集團的忠,才是是否可以為官、為大官的最高道德標準(忠孝仁義禮智信,把“忠”列於首位)。貪官在歷史民間輿論上處於千夫所指的道德最底層,但在官僚體制內並非如此。這是專制皇朝社會的兩種道德評判標準。
按晚清西方人對對清朝官僚體系的認知是,“官僚的權力應該包括盜用公款,作為其一種階級特權,被人們接受著”。而關於李鴻章的一個顯著例證是:“到了1894年底,當厄運即將降臨到李鴻章頭上的時候,社會上盛傳在他的一個兒子的負責下,他的可移動資產被偷偷地往南運回了自己的老家安徽,那就是整整一船的大箱子、板條箱、盒子和袋子,就如同慈禧太后在1901年暫居外地後回到北京時帶回一火車值錢的東西一樣”。就在同一時期,“宰相合肥天下瘦”的傳言,決非空穴來風。據嘉慶朝的上諭、參與和珅抄家臣僚的奏摺、內務府的折片等金額數字加起來,和珅貪汙的家產總數不會超過4000萬兩(以億數為傳統政治因素控制的民間傳說),更保守估計為1000萬兩;而晚清李鴻章的動產與不動產總額,就保守估計已超4000萬兩。有史學研究者明確指出:“李鴻章的家產已經超過了和珅”--晚清工商化即洋務運動也決定了社會總財富必然超過前代。
封建宗法官僚(權力至尊與權力崇拜)制度培植出的貪官,從來沒有“之最”,只有“之一”。李鴻章與前兩者的最大區別是,他沒有倒在同一朝代內部整治即吏治的反腐浪潮中,而是倒在了持之以恆的洋務(近代化)事業和孜孜以求挽救沒落皇朝的工作崗位上,即他個人吸引眼球的“亮點”不在貪上。這足以使他成為後人評說中的“有爭議”的一個歷史人物。
你們說的是清末著名貪官李老爺子嗎?那是真有錢!
“宰相合肥天下瘦”嘛,一點都不摻假的。
李鴻章有個女婿,叫做張佩綸,也就是著名小說家張愛玲的祖父,當年李鴻章的女兒、也就是張愛玲的奶奶李菊耦嫁給張佩綸時候,光嫁妝就能嚇死人,那叫一個煊赫啊,烈火烹油,繁花似錦,銀子如流水一般淌出去。
李鴻章女兒李菊耦的陪嫁有多少,已無從查起,但從她後人透露出來的隻言片語仍有蛛絲馬跡可尋。 房產是她後人提到次數最多的。張佩綸與李菊耦結婚後,一段時間住在天津北洋衙門,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才雙雙到南京定居。在南京他們買下了原先靖逆侯張勇的府第。這是一座豪宅,廳堂不算,被人稱作繡花樓的樓房即有三幢,另有一個花園。
對這個花園,張氏後人——李菊耦的女兒即張愛玲的姑姑,仍有一分依戀。她記得一聽說桃花或是杏花開了,母親李菊耦就扶著女傭的肩膀去看。這所房子後來被國民政府立法院長鬍漢民看中,購作立法院辦公使用,足見其寬敞的程度。購置這樣的豪宅,置辦費用無疑來自李菊耦的嫁妝。
李鴻章還將上海、青島,可能還有天津等地的部分房產分給了李菊耦。李菊耦去世時(張佩綸已在十三年前去世),自己親生的一子一女張志沂、張茂淵均年少,財產只好由張佩綸前妻所生的次子張志潛(長子志滄早夭)掌管,直到張志沂二十多歲才分家。分家後,僅張志沂名下所得,據張子靜回憶:“至少1935年左右,他在虹口還有八幢洋房。”此外青島一幢洋房是屬張志沂與哥哥共有的。(張子靜:《我的姐姐——張愛玲》)
而這只是李菊耦從孃家帶來陪嫁的一小部分。因為哥哥張志潛分得的比弟弟還多。 李菊耦的陪嫁中還有土地。張愛玲寫《談吃與畫餅充飢》時便提及她姑姑很愛吃一種點心叫“黏黏轉”,是用青麥粒做的,青麥粒是“從前田上人帶來的”;張愛玲小時候,“田上人”還帶來一種用開水加糖衝調吃的點心“大麥面子”,證明張家有田產、有佃戶。張愛玲還明白地講,他們家的“田地大概都在安徽,我只知道有的在無為州(現安徽省無為縣)”,她記住這地名是因為“無為富於哲學意味與詩意”。田產全變賣了。 除了房產、土地外,李菊耦的嫁妝還有各種細軟、古玩。直到張愛玲離開父親的家,她手頭尚有不少這類小玩意兒,有的甚至還是舶來品,顯然都是嫁妝的一部分。
所以,即便過了兩代人,張愛玲童年的時候,依舊過的是錦衣玉食的日子,即便她父親不成器,坐吃山空,她家的祖產一直到吃到了建國後,還有幾棟房子沒賣完,她奶奶的陪嫁箱子還有寶貝可以換錢。然而這個陪嫁養活了三代富貴閒人,這點東西對於李鴻章來說——那就是九牛之一毛!
李鴻章到底有多少錢?只怕當時都沒人說得清!清代中興名臣中最富有的,以李鴻章為第一。李鴻章的財產究竟有多少?無確切數字,據容閎《西學東漸記》估計,約合白銀四千萬兩,相當於當時全國年財政收入的近二分之一。“宰相合肥天下瘦”殆非虛言呀! 李鴻章如此,他的幾個兄弟自然也不弱。兄長瀚章歷任湖廣、漕運、兩廣總督;老三鶴章官居道臺,後來用錢得了個二品銜;最小的六弟昭慶雖死得早,因隨李鴻章在淮軍中效力,早早當了知府,死後贈太常卿。只有老四蘊章、老五鳳章,一個眼睛有毛病,一個不願出仕,只願在鄉為李家掌管家產。
李鴻章還是當時數一數二的房地產巨頭,大地主大官僚資本家。 李氏六兄弟,僅在家鄉合肥,“每人平均有十萬畝”,合計共六十萬畝土地,“其在外縣更無論矣”。李鴻章本人所置田產,每年可收租五萬石。直到1936年,“李文忠享堂每年收租稻仍有三萬餘石”,統計者不禁感慨萬分:“則是一個骷髏地主仍有田地三萬餘畝矣!”(《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一輯) 除此之外,現銀和其他不動產的數額也十分驚人。有人稱,李氏兄弟六人,“一、二、四房,約皆數百萬,而不得其詳”,分家時“析為五,每房見銀三十五萬兩,田產典鋪在外。六房早卒,遺寡妻幼子,兄弟五人,合銀二百萬兩與之,而五房極富,家中田園、典當、錢莊值數萬元不算,就蕪湖而論,為長江一大市鎮,與漢口、九江、鎮江相埒,其街長十里,市鋪十之七八皆五房創造,貿易則十居四五。合六房之富,幾可敵國”。(同上)這裡記的自然是屬於李家在安徽老家的公產部分,在外接的私產並不在內,而私產所置如上海、天津、青島的洋房,各大公司的股票,外國銀行的存款,更是不計其數。
李合肥不僅官居一品,同時又是帝國首富級別的人物,比現在的什麼馬雲、許家印、馬化騰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那麼這些錢,從哪裡來呢?
權與錢是雙生子,富與貴又緊密相連。李氏兄弟中,李鴻章權位最高,也最富有。從統領淮軍、任江蘇巡撫起,李鴻章便一改寒門書生本色。淮軍軍餉的充足為當時各軍之冠,按慣例,各營統帶都有截曠、扣建之權,除留作聘用幕僚、來往迎送之資及各營營官中飽之外,還要上繳若干。淮軍最盛時達百餘營這個截留,為數就不會少。據甲午時暫時接替李鴻章任北洋大臣的王文韶說,僅留在北洋賬上的淮軍錢銀就有八百萬兩,這時淮軍早已裁撤。這筆鉅款也是後來袁世凱小站練兵的主要經費來源。(《三水梁燕孫先生年譜》上冊)留在賬上的尚有如此巨大的數字,李鴻章個人分潤自不在少數。值得注意的是李鴻章平素有一種看法,認為淮軍將領多為安徽子弟,隨他出徵,東奔西跑,戰事過後,理應享受榮華富貴,這是淮軍將領貪汙成風、軍紀敗壞的根由。李鴻章對此一味迴護,以至淮軍宿將如劉銘傳、周盛傳、張樹聲、衛汝貴、周馥、唐殿奎、塗宗瀛等個個都腰纏萬貫。作為淮軍頭子,李鴻章不是富翁才是怪事。
洋務運動中飽私囊 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領袖,為彌補軍工企業的虧空,他當時創辦了為數不少的民用企業,最著名的有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電報局、漠河金礦及天津鐵路公司等等。這些企業大多由李鴻章憑藉自己的權力,騰挪各種官款,再吸收商股興辦,屬於所謂官督商辦性質。所有企業的總辦、督辦、協辦、會辦,都由李鴻章挑選的親信擔任,李鴻章事實上是這些企業的太上皇。每辦一個企業,循例這些親信們都要向有關官員奉送乾股,李鴻章應是最大受益者。至於李鴻章收受了多少乾股,親信們要保持地位又要額外奉上多少孝敬,是查不出來的。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李鴻章死後李氏家庭仍在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的董事會上佔有重要職位。他的兒子李經述做過招商局總辦,經述死後,1910年6月,上海舉行了招商局第二屆股東會,股東們選舉盛宣懷為總理(總辦後改的名稱,盛是李的親信,後來聚斂的財富更超過李),另二位協理中有一位便是李鴻章的長孫李國傑,這一屆選舉因清政府不承認而告吹,但足以說明李氏在招商局中勢力之大,影響之深遠。
除了貪腐和搞企業之外,李中堂還擅長外交買辦致富 中日甲午戰爭期間,御史們相繼彈劾李鴻章主和誤國,便涉及了李鴻章在日本財產的問題。御史安維峻說,李鴻章把一千五百餘萬兩交由某日商經營,盛宣懷代為經理,所以不願與日失和。又有洪良品上疏說,李鴻章有數百萬兩銀子交日商經營,所以主和。這些御史們的話有捕風捉影之嫌,所列數字也不一致,有還是沒有,至今尚是疑問。但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李鴻章繞地球一週,所訪各國都隆重接待,他收過不少禮品是事實。有一記載說,俄國為要與李鴻章簽訂《中俄密約》,饋贈他達三十萬盧布;連副使張蔭桓也沾了光,受贈有二十五萬盧布之巨。 至於辦海軍、修碼頭、購置軍艦和火炮,外國廠商都會給回扣,以致能擠入採買人員之列的都要發筆橫財,更何況是決定此事的李鴻章呢?
多財善賈,長袖善舞,李中堂的錢都花在刀刃上 清末督撫大員中,論出手之闊綽,首推李鴻章(後有盛宣懷、袁世凱更駕乎其上)。前文提到張佩綸因喪妻回鄉路過天津,李鴻章送的喪葬費就是一千兩,使張佩綸感激涕零,這尚是小數。一位官員記下另一件事:光緒二年,丁寶楨升任川督,入京陛見,路過天津,李鴻章知道寶楨比較清廉,以“到京後例有應酬”為名,特告丁,已代籌一萬兩,存於京城某銀號,用時便取。丁寶楨抵京後,各項應酬一萬兩不夠花,乾脆一客不煩二主,再向李鴻章借銀一萬兩,據說李鴻章給得很痛快,毫不吝嗇,而這筆錢當然是不須歸還的。贈銀給丁寶楨的,除李鴻章外,還有他哥哥李瀚章也贈銀三千兩。這位官員最後感慨地說:“勤恪(李瀚章諡號)、文忠二公之重友輕財,均不可及,特述之以為後世交友者勸。”(陳夔龍:《夢蕉亭筆記》)這還僅是一例。 天津位於南北交通要衝,李鴻章迎來送往這一筆開銷是巨大的。為保持自己權位,對貪婪成性的慈禧、李蓮英及王公大臣的各種孝敬、賀禮、節儀,收買京中御史和百官們的種種使費,也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
7 # 文儒風
李鴻章的歷史評價:歷史上的李鴻章是個怎樣的人?
李鴻章是晚清名臣,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同時也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是晚清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李鴻章,本名叫李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世人多尊稱其為李中堂,因是安徽合肥人,也有人稱其為李合肥。李鴻章先祖姓許,從江西湖口遷至安徽省廬州府合肥縣。李鴻章的八世祖許迎溪將次子慎所過繼給姻親李心莊。李家到李鴻章高祖時,終於勤儉致富,有田二頃。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經過苦讀,終於與考取了進士,而且還和曾國潘同年及進士第。到了這個時候,李家才真正的成為名門望族。李文安共有六子,李鴻章為次子,排行老二,生於道光三年,即公元1823年合肥肥東縣東鄉磨店鄉。大哥李瀚章官至總督;三弟李鶴章、四弟李蘊章、五弟李鳳章、六弟李昭慶,後來也都非富即貴。這六個兄弟中,李鴻章的成就最大,生前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死後追贈其為太傅、晉一等肅毅侯、諡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他是清朝漢族官員中,唯一一個在北京修建祠堂的人。
李鴻章作為中興之臣,在晚清之時,為清朝做了許多的貢獻。他一手創辦了淮軍、北洋水師,同時也帶頭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清朝的繼續衰亡。他是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雖然後世之人對於李鴻章,往往都認為其是一個賣國賊,簽訂瞭如此多的不平等條約,同時還有人認為他在和法國簽訂條約的時候,收受了賄賂,但在當時他的名聲極好,極受重視。到了現在,也有許多人為他平凡。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而西方人也將其稱為”東方的俾斯麥“。可見李鴻章的個人能力和人格魅力,是受到世界各方共同讚許的。也許是因為歷史上太多不平等的條約都留有李鴻章的身影,都是李鴻章簽訂的,因此後世一些人認為李鴻章是個”賣國賊“。但真正處於那個戰火紛飛,朝廷動亂時代的人,才知道一個亂世臣子的無奈。
在背後有的積弊的清王朝,面對的是強悍的列強,李鴻章以一己之力,周旋其中。他是真正的亂世大臣,是歷史和時遇早就的偉大人物。只拿他在八國聯軍侵華戰敗後,一人前往簽訂條約之處,以義和團挾持為藉口,不割地平息事件就可以看出他的才能和人格。美國和英國評價其為:”不僅是中國在當代所孕育的最偉大的人物,而且綜合各方面的才能來說,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紀中最為獨特的人物。以文人來說,他是卓越的;以軍人來說,他在重要的戰役中為國家做出了有價值的服務;以從政三十年的政治家來說,他為這個地球上最古老的人口最繁盛的國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認的優良設施;以一個外交家來說,他的成就使其成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清史稿·李鴻章傳》曰:”中興名臣,與兵事相終始,其勳業往往為武功所掩。鴻章既平大難,獨主國事數十年,內政外交,常以一身當其衝,國家倚為重輕,名滿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為己任,忍辱負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氣自喜,好以利祿驅眾,志節之士多不樂為用,緩急莫恃,卒致敗誤。疑謗之起,抑豈無因哉?“梁啟超:”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吾欲以兩言論之,曰: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孫中山評其:”我中堂佐治以來,無利不興,無弊不革,艱難險阻,尤所不辭。如籌海軍、鐵路之難,尚毅然而成立,況於農桑之大政,為民生命脈之所關,且無行之難,又有行之人,豈尚有不為者乎?“字字肺腑,句句誅心,一個亂世臣子的無奈,不是生活在平安國度的我們能夠明白的。捫心自問,如果你生在那個年代,如果你處於他那個地位,你能做些什麼?當然前提是去除,你現代人的記憶,以當時的人際眼光來思考,你能做的比李鴻章更好嗎? -
8 # 小懿慈
李鴻章,晚清重臣,淮軍和北洋水師創始人。野史外號“補鍋匠”
作為歷史人物,李鴻章褒貶不一。從當時的角度講,李是一箇中流砥柱,晚清中興四臣,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等。
可能有的人說了,簽訂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讓中國失去了那麼多領土和尊嚴就是一個漢奸,賣國賊!這樣的說法有失偏頗。
第一:中國近代衰落是從清朝入關後開始的,禁錮思想,大興文字獄,閉關鎖國。當國家還沉浸在天朝上國的榮光時,歐洲進行了工業革命,蒸汽機,鐵甲艦,火炮等。中國和世界的差距已經提現出來了
第二:舊官僚制度,何謂舊官僚制度?從現在來看,當時媚上欺下成風。泱泱大國真沒一個人看過來中國的衰落嗎?可看出來有什麼用?“寧與友邦不與家奴”代表的是當時的清政府從來沒有拿普通老百姓當成“子女”來看,而是奴隸和予取予求的受眾。只要統治階級能醉生夢死,管你死活。
第三:以當時的國力和政治來看,李鴻章不籤條約,還會有王鴻章,趙鴻章!真的就是人家李鴻章的錯?什麼日本後繼乏力,列強不容許一家獨大等等,都是結合了現在的歷史知識才提出來的?要知道在甲午戰爭時期,日本陸軍距山海關沒多遠,海上就不必說了。
所有如何評價李鴻章不要過多的以現在的形式來看,要結合當時的政治環境和軍事環境客觀的評價。
-
9 # 修行悟道
晚清重臣李鴻章,尤其是關於他後期外交上的功與過,一些學者提出了完全不同於我們印象中的看法,很耐人尋味。北洋大臣李鴻章一生多次參與與外簽約。他的確軟弱妥協、卑躬屈膝過,這是長期以來的“蓋棺定論”的。但李鴻章生活在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時期,生活在世界形勢鉅變的大環境下,他有自己的苦衷和無奈,很多時候卻讓他揹負了一個朝廷的罪過。
李鴻章一生有不少大舉措,近代工業、軍事、通訊、教育都有涉及,許多地方值得肯定的。比如興辦洋務,甲午中日戰爭中,他苦心經營的淮軍和北洋艦隊首當其衝,隨後在那場完全不對等的馬關談判中,他遇刺中彈後說:“舍予命而有益於國,亦所不辭。”為儘量減少賠款,他苦力相爭後幾近聲淚哀求,其情其景令人感慨,“戎馬壓境之際,忍心吞聲之言,旁觀猶為酸心,何況鴻章親歷其景者。”(梁啟超語)《南方週末》經常會有一些對歷史人物的多方位評介,這種力圖還原史實的努力深得我心,因為歷史很難“蓋棺定論”,定論往往會遭遇尷尬。
-
10 # 玩玉共賞
李鴻章是個是個有爭議的人,有其功也有其過。
他是曾國藩門下弟子,博學多才,在同輩人中算是鳳毛麟角,在當時封閉的社會中是一個有抱負和遠見的人!
功:
借鑑西方,興起洋務運動,發展經濟,設立招商局;發展軍事,建立北洋海軍;發展教育,向外國派譴留學生,為國家培養現代化人才。
過:
甲午中日戰爭失敗,作為北洋水師的主官,在管理和訓練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也直接道致喪權辱國"馬關條約“的簽訂。他主持簽訂的中日(馬關條約)和(中俄密約),受到舉國上下指責!
弱國無外交,而且李鴻章也須遵從聖意,把辱國行為責任任全推給他,也是不公平的。
回覆列表
李鴻章,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一,他為清政府勞碌了一生,但其死後卻沒能像他老師曾國藩一樣受到世人敬仰。因為其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賣國賊”、“大奸臣”的帽子戴在他的頭上,揹負了一百多年的罵名,至今仍是譭譽不一。1840 年鴉片戰爭暴發,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所奉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已經實行不下去了。此時的中國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成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二是爭取民族生存和發展、積極學習西方,促進中國社會由封建社會向近代資本主義轉型。李鴻章在領略到洋槍洋炮的厲害後,衝破重重阻力,開始了中國的第一次“近代化運動”-洋務運動。所以有人認為:“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化的開拓者、奠基人”李鴻章是“向中國近代化邁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李鴻章的主張明顯是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他倡導的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發展,在這方面來說對於清朝的發展是有功的。李鴻章能在站在時代發展的前沿,看清歷史發展的走向,並適時的做出相應的舉措,所以堪稱是一代傑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