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31548022317133
-
2 # 畫畫的菜包子
中國美術學院陸儼少曾經確定了國美學生必臨的十幅大畫,可作為參考:董源《夏山圖》,巨然《層巖叢樹圖》,范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夏圭《溪山清遠圖》,趙孟頫《鵲華秋色圖》,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王蒙《青卞隱居圖》、《具區林屋圖》,倪雲林《漁莊秋霽圖》、《容膝齋圖》等。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些肯定是殿堂級瑰寶,但是不是頂級好像還沒有一個排序!
-
3 # 揚名天下佛學文化
“山水精神”源於中國山水畫。中國山水畫是以自然山川景觀作為描寫物件的,是中國傳統繪畫中最重要的一種形式,它更是一門種追求精神性的藝術。
山水畫晚於人物畫,早期的山水畫只是人物畫中的陪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獨立,隋唐開始發展,到五代、兩宋時期趨於成熟,並逐漸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主脈。山水畫是中國文人最喜愛的繪畫形式,以山水作為審美欣賞的物件,以山水作為虔誠的崇拜。從山水畫中,我們可以細細體味到中國畫的意境、氣勢、寓意與情調。沒有哪一個繪畫形式能像山水畫那樣給中國的文人寄予如此多的情感。
藝術家用水墨來表現世間萬物,透過筆墨的韻味體現人對山山水水的無比熱愛。“山水精神”賦予自然以頑強的生命精神,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內涵,體現了生命的意義,因此山水和人一樣有鮮活的生命動力和精神思想。另一方面,山水精神成為人與自然溝通的一種形式。山水畫歷經數千年的完善和發展,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與藝術魅力,並建立了一整套的美學思想。“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山水精神從誕生之日就蘊含的美學內涵。(蔡芝豎�9�9析中國山水畫的“意境說”)“天人合一”是主體融入客體,或者客體融入主體,最終達到人與自然共為一體的狀態。這是因為古人崇尚自然,人與自然不是對立的,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人類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人類只不過是組成宇宙萬物的一部分而已。所以在眾多的山水畫當中,人物的描繪只是很小的點綴,更多的是自然山川,高山仰止般的歌頌。
山水畫是中國繪畫的傑出代表,沉澱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山水畫中的意境、格調、氣韻、神采等不僅僅是簡單的自然山川的映寫,更多的是藝術家的情感、情操與思想。正如宗白華所說:“藝術家以心靈對映永珍,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現的是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成就一個鶯飛魚躍、活潑玲瓏、淵然而深的靈境”。在這一點上,山水畫與西方風景油畫有著天然的差異,西方風景油畫強調逼真,對真實的自然景觀進行寫生,力求把大自然原封不動地搬上畫布。中西兩種描繪大自然的藝術形式由於文化背景、產生根源、人文環境的不同而使得兩種繪畫朝著兩條完全不同的方向發展。
中國山水畫是中國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水畫的地位從陪襯走向主體,寄託著太多文人雅士的情感。
山水畫受儒、道、佛的影響,以表現秀美山川的外在美和追求人格品德的內在美為出發點,以“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美學上構建了文人士大夫的“像物寄情、情景融一”的藝術思維模式。在對自然山川的觀照中感悟“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的禪宗境界。中國的山水藝術家也歸納出一套山水體系的繪畫思想。例如:“暢神論”、“臥遊論”、“生命精神”、“意象”、“意境”等。這些美學思想的產生對山水畫起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推動著山水畫繼續向前發展,並促使更多的文人畫家探索山水畫的更高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方聞先生曾經指出,“從4世紀到9世紀的人物畫,4世紀到14世紀的山水畫,空間中自然形象的圖繪性表現成了清晰可辨的風格化主題。而激起藝術家透過掌握表現技巧,堅定地朝前征服了繪畫的深度與自然運動的幻覺,表現規範中的結構變革,也由明確的步驟獲得了進展”。中國山水畫是傳統繪畫中的主要創作形式,是文人墨客對大自然山川的移情解讀,是表達一種君子以林泉為樂得胸懷,更體現了人對自然的崇尚。中國山水畫在深層次上包涵了以山為德,以水為性的內在修養品德,凸顯了坦蕩曠達的博大胸襟,更浸透著儒、道、佛的美學思想。徐復觀認為:“山川能成為賢者澄懷味象之象,是因為賢者能在山川的形質上能看出它的趣靈,看出它從有限以通向無限之性格,可以作為人所追求道的供養,亦即是可以滿足精神上自由的要求,山水才能成為美的物件,才能成為繪畫的物件”。
山水精神從某種程度來講就是匯合了中國繪畫中的精華,集中體現了幾千年文化的精神,山水精神來源於中國山水畫,而中國山水畫又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傑出代表。山水畫不但是文人精神追求的體現,更是中國傳統美學的綜合凝結。山水畫構造了一個可遊、可居的世外桃源,一個詩情畫意的山水王國。可以說是文人們從個體的視野去體驗宇宙的永恆。“山水精神”包含著超越玄言的哲學思考,包含著中國禪宗美學的真實本質。“山水精神”有著對天、地、人的思考,有著對宇宙、生命的感悟。藝術家以筆墨韻味去捕捉,去體現這種思考和感悟,並用自身的體悟融入到筆墨當中,呈現出對山水草木的真情實意,呈現出對一花一草的無比熱愛。“山水精神”具有天人合一的意境,是仁者愛山、智者樂水的集中體現。山水精神還樹立了一種閒情雅緻式的審美基調。高山流水的山水畫讓人們品味到含蓄深遠的意韻。崇山峻嶺、茂樹參天、泉水淙淙、山道盤旋、小橋流水、樓閣、亭橋是可遊、可居、可望、可行的理想仙境,是道家生命哲學的藝術體現,中國藝術與中國哲學在這裡進行了完美的結合。
山水畫的萌芽在晉朝,那時道家玄學比較風靡,道家重“心”略“物”,這對山水畫的影響較大,所以在山水畫的描繪上,文人士大夫的筆下注重表現而不注重再現。
從藝術思維和美學思想來說山水畫從誕生就不同於西方風景油畫。文人士大夫崇尚道家思想,反映在山水畫上,自然是以虛無的胸襟來表現山川河流。並且將人的精神與自然萬物相融合,而外化表現在宣紙上。宣紙上的山水已不是客觀自然的表現。那是融合了道的思想的山水,宣紙上的山水與真正的自然山水像不像己不是藝術家所考慮的了。而筆下的山水有沒有描繪得生動韻潤、神氣,也就是說是否“氣韻生動”,才是畫家們最為關注的。這也充分反映了山水畫重精神性,而不重視再現性的特徵。山水畫重精神性,今天簡單歸為“山水精神”。這種“山水精神”在西方油畫的美學中是沒有的。 山水精神包含著太多的文化基因,包含著太多的文化沉澱,也是華人寄於最多情思的所在。山水精神表現了一種天人合一的大宇宙觀。宗柄在《畫山水序》中講到“聖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充分說明了山水畫重精神性和文人性的藝術價值。從中可以啟發當代繪畫的創作,要更多地關注藝術作品的人文精神,注重表現本民族的藝術傳統。
山水精神的形成與發展根植於中國山水文化觀的確立與發展。古人崇天敬地,在山水畫中追求“心物統一”的境界。展現出來就是情景交融、虛生相生、物我兩忘,言有盡而意無窮。雖然眾多的山水畫家筆下描繪的都是山、水、樹、石、雲、煙,看起來是一些固定的模式。但畫面所營造的意境則是依附於藝術家的個人修養。畫面所描繪的一山一石,都浸透了畫家的主體意識。都寄託了畫家的藝術精神,不同於油畫風景一草一木的逼真再現,而更多的是飽含藝術家的真摯情感。“登山則情滿於山,臨海則意溢於海”,這是一個非常恰當的概述,畫家在筆下構思的山水可以因心造境,將個人情感寓於一山一水,用水山空間,用筆墨韻味造就了一種境界,或雄偉、或寂靜、或空靈、或蒼鬱、或厚重、或幽雅,畫面展現的是情景交融,意溢象外與物我合一的境界。“山水精神”的這種表現不同於西方油畫風景,中國的山水畫是畫家表達了天地造化,表達了自然萬物的生命精神。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持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這足以反映對山的頌歌。什麼是山,山就是養育萬物,不求回報,厚德載物。生育萬物卻不主宰萬物,這種山的精神是偉大的,這也是眾多文人墨客描繪秀麗山川的原因所在,並樹立了“高山仰止”般的崇敬。而水又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呢?老子在道德經中不會漏掉對水的評價:“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水在老子的描繪中是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寵,滋潤花草樹木鮮豔爭放,而自己卻只顧朝下慢慢流淌,並最終匯歸浩瀚的大海。從不爭名爭利,所以無憂無慮。這就是水的精神,永遠甘居下游,平淡樸實,埋頭流淌,與世無爭。在這裡山水精神或許包含了道家的精神。但中國的文化基本上是儒釋道的綜合體,反映在某一具體事物上,表現的或多或少而已。所以山水精神可能承載了太多的文化內涵,某種程度可以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並必然會涉及到本民族的哲學觀念。更何況山水精神始終被中國傳統哲學滲透之至,並被推到一個哲學層面,這與西方油畫相比較是有著鴻大的差別。西方油畫風景畫裡面是很難找到西方哲學的,而中國山水畫是處處透露出中國哲學味。山水精神表現的就是容納天地萬物,吞吐自如,來去無阻,傳統哲學觀的人文精神在此充分表現。中國哲學觀對美的表述是並不在乎物象的本質美,著重的是物象深層次的美。例如前面山美水美已經講述了著重的是山的厚德載物,水的上善若水。再如中國的花鳥畫,表現素材最多的梅蘭竹松菊等,固然這些物象本身很美,但中國傳統哲學觀裡關注的是這些物象深層次的寓意。這相比較西方油畫中的靜物不可同日而語,西方油畫中的靜物,是靜態的、死的,不包含什麼深層次的寓意,只是把靜物逼真表現而已。而中國文人筆下的梅蘭竹菊已物化為哲學層的品德、格調、精神理想等。
《黃山圖》是一幅描繪中國黃山景色的作品。由於我沒有去過黃山,也沒有登高看過這個景色,所以對本作品是否是寫實,還是畫家自己創作的景色,並不好評判。但這並不妨礙我帶大家“遊歷”這幅作品中黃山的美景。
作品右下角是本幅作品的近景,幾棵松樹再向我們招手,歡迎我們來到這副作品之中。樹旁的山石像是一面屏風擋住山後面的美景。繞過這座山石,一座壯觀的瀑布映入眼簾,順著瀑布上行爬到山頂。山頂處峻嶺相連,透過層層雲海可以看到旁邊幾座矗立的山峰,景色非常優美。
雲霧與瀑布相連形成水氣,使得整幅作品都在霧的籠罩下,顯得很溼潤。雲與山構成的衝突,表現出了中國山水畫寫意的特點,與寫實的畫的色彩衝擊感覺不同。
從這幅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山水畫的立體來自於意境的變化,是觀者感知而構成。而非用視覺衝突構成的立體所能表現的。
張大千--桃源圖,拍賣成交2.71億港元
蜀山春曉,6450港元成交
黃賓虹--南高峰小景,拍賣成交6267萬元
黃山湯口,3.45億元成交
潘天壽--鷹石山花圖,2.79億元
耕罷,1.589億元
傅抱石--茅山雄姿,1.87億元
李可染--萬山紅遍,1.84億元
井崗山,1.26億元
吳湖帆--玉屏秋色,4082萬元
浙東小景,989萬元
回覆列表
《千里江山圖》北宋畫家王希孟傳世的作品
晉代 顧愷之《廬山圖》
隋代 展子虔《遊春圖》
五代 董源《瀟湘圖》
五代 荊浩《匡廬圖》
唐代 李思訓《江帆樓閣圖》
董源《夏山圖
巨然《層巖叢樹圖》
范寬《溪山行旅圖》
郭熙《早春圖》
李唐《萬壑松風圖》
夏圭《溪山清遠圖》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王蒙《青卞隱居圖》《具區林屋圖》
倪雲林《漁莊秋霽圖》《容膝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