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隨遇而安41432

    記得小時候看過陳家林導演拍過的一部電視劇叫《崑崙雪》描述的就是李元昊的一生,記得裡面,他小的時候他們家是姓拓跋,後來他當了西夏皇帝,宋朝為了拉攏他賜姓趙,他不樂意,比較佩服唐太宗,就改姓李了。

  • 2 # 歷史好玩

    李元昊祖上本姓拓跋,拓跋思恭因功被李唐王室賜姓為李改名為李思恭。

    其實趙宋朝廷還一度賜姓元昊姓趙。

    李元昊繼位為西平王后自己改姓為嵬名氏。

  • 3 # 青言論史

    首先,西夏是不能稱之為“皇帝”的,只能稱之為國主,至少在外交場合他們只能這麼叫;其次,他們原本姓拓跋,後來既姓李,也姓嵬名,還姓趙。

    (不過,從拓跋這個姓來看,他們倒是很有可能是鮮卑人的後裔。)

    後來中原板蕩幾十年,終於換成趙家天子坐江山。党項人也分成了兩大派,一派以節度使李繼捧為代表,再次內附中原王朝,賜名趙保忠;另一派則以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為代表,拒絕內附,要和趙宋虛與委蛇的打游擊,不過他也接受了宋太宗的賜名,即為趙保吉。

    等到李繼遷/趙保吉的孫子、大名鼎鼎的李元昊繼位的時候,他開始有了新的想法。他開始了西夏內部的剃髮易俗,並且既不姓李也不姓趙,而改姓嵬名,以表示自己絕不依附於漢人,而是要開創一個屬於党項人自己的王朝。

    只不過,無論是宋還是遼以及後來的金,党項人一個也得罪不起,在李元昊嘚瑟了一段時間以後,他又不得不對東方兩國稱臣。不過,西夏王室的姓氏卻得以流傳,也就是說,他們既有漢名李xx,也有党項名嵬名xx。

    但隨著蒙古鐵騎對西夏近乎毀滅性的破壞,党項文也沒入歷史的塵埃,被後人記住的,還是漢名而已。

  • 4 # 明離子

    首先,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說說西夏的“夏”的由來。

    西夏的建立者,是党項族人,他們是羌族的分支,最初生活在青海與四川西北部,漁獵為生,後來,其中一個拓跋部落日漸強大。

    唐朝貞觀年間,首領拓跋保思被李世民賜姓李,到了唐朝後期,首領拓跋思恭,又在為唐朝鎮壓黃巢起義時建立了功勳,被唐皇帝封為夏國公,統領西北五州之地。

    到了北宋時期,宋朝皇帝還賜當時的党項首領李繼捧姓趙,但是民族政策的失敗,讓党項人不服朝廷管束,另一個党項首領李繼遷以反對宋廷的名義,起義造反,並攻下了北宋靈州。

    李繼遷死後,孫子李元昊繼任,在宋仁宗時期稱帝,承祖先的爵位,建國號“夏”,因為首都興慶位於宋朝西北,故稱之為“西夏”。

    李元昊即位以後,本來打算去掉漢姓,把唐朝的李,宋朝的趙,統統的不用了,自己創了個名字叫嵬名氏,也不知道李元昊是咋想的,好歹也應該恢復拓跋氏啊,起的這個是什麼鬼?

    可能李元昊也是覺得不妥當,公元1047年,宋仁宗又去賜他姓趙,但是李元昊拒絕了,不過好像也覺得嵬名氏有點矬,又自己改回了李姓。

    後來明末的時候,李自成自稱是西夏後裔,腦洞也就是從這裡來的。

  • 5 # 播玉齋

    西夏是北宋時期党項人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一個政權。其祖先拓跋氏因平亂有功被唐帝封為夏州節度使,並賜姓李,逐漸形成自己的藩鎮勢力。唐滅亡後繼續臣服於五代諸朝與宋朝。宋太宗時期,為削弱地方藩鎮勢力,解除其兵權,強令李氏入京。李氏後人中李繼遷不願受制宋廷,得以逃脫,並逐漸形成自己的勢力。李繼遷釆取“聯遼抗宋”的策略,多次挫敗宋朝的進攻,逐漸穩固自己的政權。至其孫李元昊時棄李姓,自稱嵬名,正式建國稱帝,即夏景宗。夏景宗採取了許多措施如禿髮、創立自己的文字等措施“去漢化”。

    所以說西夏皇帝姓李或是嵬名都有合理之處,其祖先本姓李,但夏景宗自己顯然不這麼認為。

    值得一提的是西夏王朝至夏毅宗時又進行了改革,恢復李姓,重新推行漢字與漢文化,直至政權滅亡,所以史書中西夏皇帝仍以李姓相稱。

  • 6 #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李元昊原來姓拓跋,他們家族的姓氏和民族成分有點複雜,最早在夏州求死反抗宋朝的是李元昊的爺爺李繼遷。他們家族是被唐僖宗賜李姓,以表彰李繼遷的高祖父一輩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思恭、李思諫、李思孝、李思忠幫助唐朝剿滅黃巢起義有功,李繼遷是李思忠一脈。

    宋初為控制夏州地區將李家人內遷汴京,族兄定難軍留後李繼捧附宋,被賜姓趙。李繼遷從夏州跑了,到了地斤澤地區聯合黨項貴族搞起西夏獨立,後投靠遼國,並複姓拓跋。李繼遷在孫子李元昊稱帝后被追認為夏太祖。

    拓跋是匈奴、鮮卑族姓氏,起源於漢武帝時期被匈奴俘虜的名將李陵(李廣的孫子),匈奴單于把公主嫁給他,封右校王。拓跋就是李陵所娶公主麾下的部落名,李陵的後人也一直以拓跋為姓。(唐僖宗賜姓李,應該是給拓跋家族回覆李姓)

    李元昊家族是唐太宗時期遷入夏州的鮮卑貴族,經過長期同化成了當地党項族,而党項人是羌族後裔。北方遊牧部落的民族變遷有時就是這樣的,拓跋本是匈奴姓氏,當匈奴被漢朝打敗,整體西遷後,留下不願走的部落就成了草原新勢力的下屬部落,也就是拓跋鮮卑了。同樣一直和李家處於戰爭狀態的吐蕃族吐谷渾部落,原來是一個名叫吐谷渾的鮮卑首領不願和弟弟爭奪王位,領著部族的人來到青海地區,長時間同化,都認為他們是吐蕃族。

    李元昊稱帝以後,姓氏自己再取一個“嵬”,自稱青天子好。

  • 7 # 有點小曖昧哦

    自李元昊開始,西夏皇帝全部改成党項族的姓巍名,但是中國的史書都寫成“李”姓,但事實上在西夏國內和西夏對外都稱呼“巍名”,“皇帝”這個稱呼在西夏只有李元昊稱過,後來迫於遼和北宋的壓力而取消,雖然取消了,但李元昊稱過帝這是肯定存在的。

  • 8 # 仼雙貴

    西夏皇帝李元昊,父親李德明,李姓是唐朝皇帝所賜,本姓嵬,還自稱,兀卒,相當於可汗或天子,漢語譯為青天子,說白了就是天子。

  • 9 # 穿越再現彼岸

    西夏皇帝的姓氏變遷

    西夏由党項人建立,皇族的姓氏幾經變遷。有拓跋、李、元、嵬名、趙等。(李元昊像)

    一、西夏皇族真實姓氏。唐朝末年爆發黃巢大起義,党項人首領拓跋思恭積極拓展自己的勢力,參與剿滅黃巢起義,因為立下大功,唐朝封拓跋思恭為定難軍節度使,封爵夏國公,並賜‘嵬名’姓,所以,史書上也稱西夏皇族為嵬名姓。他們真實的姓氏是拓跋氏。(西夏國位置圖)

    二、“嵬名”是什麼意思?

    根據宋歐陽修的考證,“嵬名”(wei ming)是西夏語“元”的讀音,是音譯過來的,因此“元”也是西夏皇族的姓。按照唐朝賜姓漢族的傳統應該是“李姓”,因此西夏皇族也是“李”姓。嵬名、元、李都是西夏皇族的姓氏,只不過是不同語言,不同傳統形成的姓氏而已。(西夏文字和漢字對照圖)

    三、西夏皇族趙姓的由來。

    宋太祖時期,宋朝政府誘騙嵬名繼捧依附大宋,並將河套地區的夏、綏、銀、宥、靜五州之地。宋朝政府對皇族賜姓“趙”。

    四、元昊建國,改姓。公元1038年,元昊(李元昊)經過長期的軍事準備,去唐朝、宋朝的賜姓,自稱“嵬名”氏,建立了以党項人為主體的王朝,國號大夏,後世一般稱這個王朝為“西夏”。(西夏王陵圖)

    元昊:又稱李元昊、原名拓跋元昊,後改稱嵬名曩霄。史書上一般稱元昊或者李元昊。

  • 10 # 亮話歷史

    一、李元昊先祖的本姓探秘

    拓跋,應該是目前可以考證的西夏皇室最初的姓。古代人一般不輕易改姓,姓氏一般承載著很多資訊,改姓大多有原因。西夏王室是鮮卑族的後代,稱為党項族,也稱羌族。本姓拓跋,他們歷史上也曾輝煌過,如建立北魏政權的孝文帝拓跋宏,就崇尚漢文化,穿漢服,易漢俗,甚至把族人的姓也改了,改成了他認為比較好的“元”,所以拓跋宏又稱元宏。西夏開國君主李元昊的名字裡也有一個元字,我相信這並不是巧合。總之,無論此後怎麼改,他們再也沒有改回“拓跋”這個最原始的本姓。而且可以推斷,在孝文帝改姓元之後,唐朝賜西夏國主李姓之前,他們的祖先是姓拓跋的,也可能姓元。當然,那個時候他們家還不夠興旺。

    二、李元昊先祖的兩次賜姓

    到了唐朝,李元昊的先祖開始發跡,這得益於唐朝本身就是一個包容的民族大融合的朝代,就連皇家都多多少少有點少數民族血統。因此,那些在之前的漢朝和之後的宋朝都被稱作胡人的少數民族,在唐朝有著無比寬鬆的發展環境。發展得最好的當屬安祿山了,不過好得有點過頭了,正所謂龍戰於野其血玄黃,敗了,而且最後被兒子殺了。據說李元昊的先祖在平定黃巢起義過程中立了功,被唐僖宗賜國姓李了。

    大家看上面賜姓李的時候,已經到了黃巢起義,到了唐僖宗了,唐僖宗死後約摸20年的光景,唐朝就滅亡了。所以很快,宋朝又建立了,李元昊祖上的那股地方勢力就又投了宋朝,宋朝的時任皇帝宋太宗很開心,依樣畫葫蘆,效仿唐僖宗,也給賜了個國姓趙。於是,李元昊的祖先這回又姓趙了。

    說到這裡,到了宋代,李元昊還沒有出生的時候,他的祖上已經經歷了一次改姓,兩次賜姓,誰願意隨便改姓呢?沒有辦法,都是為了延續、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三、李元昊不厭其煩地改姓

    趙姓傳承到他爺爺這一代,又開始改變了,宋朝本來賜給他爺爺的姓名是趙保吉,但他爺爺可能認為自己能耐比較大,仗著遼國的支援,開始不臣服宋朝,就連名字也改了,改回李姓,叫做李繼遷。這人其實挺厲害的,就是他為李元昊的崛起奠定了基礎,他在世時恢復先祖故地,繼位為夏國王,李元昊稱帝后,追諡他為太祖,就像曹丕追諡曹操為武帝一樣。可惜死得早了一點,42歲中了吐蕃之計重傷而亡。

    他爺爺自願從姓趙改為姓李之後,他爸李德明沒有在姓氏上折騰,繼續保持姓李,繼續為李元昊積攢家業。

    李元昊接班後,早在還沒有稱帝的時候,在繼西平王位時就棄姓李,但卻沒有改回拓跋姓,更沒有直接姓元。而是改了一個不知道是什麼玩意的姓氏“嵬名”,也算是搞創新了,不但如此,連名字也改了,叫曩霄,連起來叫嵬名曩霄,神馬玩意,估計他自己也不喜歡,再加上其他原因,所以在他稱帝后的第十年(公元1047年)改回了李姓。名字肯定也改回來了,還是叫李元昊,因為如果他只改姓不改名的話,後世應該有他李曩霄的名字,但實際是沒有。

    所以他最後的名字還是李元昊,他的子孫繼位後還是姓李。嵬名這個姓的使用,只是曇花一現,後來連李元昊自己都不用了。直到被蒙古軍隊滅國。頻繁地改姓、更名,並沒有給李元昊本人帶來好運,在他當皇帝后的第十一年,他被自己的兒子所弒。這也怪不得別人,誰讓他像唐明皇那樣搶自己兒媳呢,看來喪德必招禍啊。李元昊建立西夏國的第189年,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攻滅。

  • 11 # 蜀北一

    這個問題其實很有意思,因為西夏皇族的姓氏太多,比如人們所熟知的就有拓拔,李,趙;元昊稱帝后又改姓嵬名。

    那麼,拓拔就是西夏皇族本來的姓氏嗎?

    個人認為,也並不是,原因很簡單,鮮卑吐谷渾自南北朝時期就已經遷徙至青海東部一帶,由於其勢力強大,當地的原住民黨項人不得不歸附於其麾下。

    在後來的漫長融合中,文化上的相互影響使得党項人取鮮卑姓氏,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或者說,就是因為党項人的歸附,而使其首領受到吐谷渾的賞賜而賜其鮮卑姓氏拓拔,這樣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就跟後來党項人歸附大唐後被賜李姓是一個道理。再反過頭來思考,在李元昊繼位後,推行了諸多政策,如剃髮,改姓,易服,創造西夏文字等,這一系列的措施,都是李元昊想要找回党項人自己!

    既然是找回党項人自己,那麼他為何改姓嵬名而不是拓拔呢?

    因為拓拔是鮮卑人賜給他們的姓氏,根本就不是党項人自己的姓氏;李元昊何其驕傲的一個人,他要恢復的當然是党項人的輝煌!所以,他才會改姓嵬名,因為這才是西夏皇族原本的姓氏!因此,党項人是鮮卑後裔的說法,幾乎就是站不住腳的。

    綜上,我們可以認為,党項皇室的本姓,應當是嵬名。而党項人則是發源於青藏高原東部的古羌人的一支!

    大家覺得呢?

  • 12 # 喧囂平原

    對於西夏皇帝姓氏的問題,後世一般認為是姓李,比如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西夏末代皇帝李睍。但其實西夏皇族姓過拓跋、李、找、嵬名,下面我們就來說說西夏皇族姓氏的變遷。

    (西夏版圖)

    西夏的主要名族是党項族,而党項族屬於羌族的一支,發源地是在今天的青海省東部。漢代時党項族內有八大姓氏,也就是八大部落,分別是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房當氏、米禽氏和拓跋氏。其中,拓跋氏是勢力最大的部落。

    隋朝開皇四年(公元584年),拓跋氏請求內附至旭州(今天的甘肅省慶陽市境內),隋文帝一高興就授予當時拓跋氏的首領拓跋寧叢“大將軍”的稱號。

    隋朝滅亡後,拓跋氏繼續依附唐朝。雖然靠著唐朝這棵大樹,但拓跋氏顯然並不滿足。唐初時,正是吐谷渾強大時期,拓跋氏便於吐谷渾眉來眼去,還與吐谷渾的王室建立姻親關係。

    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李靖奉命征討吐谷渾,當時的拓跋氏首領拓跋赤辭居然率軍幫助吐谷渾對抗唐軍。但是,只一仗便被唐軍擊敗。從子拓跋思頭私下裡答應歸附唐軍,還有個部將叫拓跋細豆直接率部投降了唐軍。眾叛親離之下,拓跋赤辭不得不投降。

    唐朝政府本著寬大處理的態度,不但封拓跋赤辭為西戎州都督,還賜“李”姓。這就是第一個被賜“李”姓的党項人。

    “安史之亂”的時候,拓跋赤辭的孫子拓跋守寂因幫唐朝平叛,被擢升為容州刺史,領天柱軍使。

    (拓跋思恭)

    唐末黃巢起義的時候,當時的拓跋氏首領拓跋思恭率軍鎮壓黃巢的起義軍,但被起義軍擊敗,連弟弟拓跋思忠也戰死了。而後拓跋思恭又多次率軍同起義軍激戰,並在中和三年(公元883年),與李克用等一同收復了長安。

    正是因為拓跋思恭的勤王功勞,被唐僖宗封為夏州節度使,夏國公,再次賜“李”姓。從此之後,夏州的拓跋氏自稱李氏。

    宋太宗時期,夏州党項族首領李繼捧被賜名為“趙保忠”。四年後,另一個党項豪酋李繼遷被賜名“趙保吉”,李繼遷的弟弟李繼衝被賜名“趙保寧”。

    但這次賜名其實並不被夏州李氏所認同,他們依然繼續沿用李姓,因為他們現在想的是建立獨立的政權,而不是像以前一樣依附中原政權。雖然表面上接受宋朝的加封,暗地裡卻私通契丹,接受契丹的封賞,兩頭得利。

    簡單說下李繼遷這個人,此人不但厲害而是十分頑強,是公認的西夏王朝的是實際開創者。

    從公元974年至公元1004年,李繼遷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更宋朝以及吐蕃、回鶻打仗。從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到最後終於奪回唐朝時夏州的全部領土。

    (李繼遷)

    在經歷李繼遷的繼任者李德明韜光養晦的三十年後,李元昊繼任夏國公,後建立大夏國,史稱西夏。建國前,李元昊廢除“李”、“趙”的賜姓,下令党項皇族改“李”姓為“嵬名”,而自己的名字改為嵬名曩宵。

    不過這個嵬名的姓和曩霄這個名字只用了十幾年。

    公元1047年,宋仁宗再次賜姓李元昊“趙”姓。也不知道是為了表明跟宋朝幹到底的決心,還是覺得“嵬名曩霄”實在難寫。李元昊並沒有改“趙”姓,卻改回了“李”姓。

    雖然李元昊自己不再用“嵬名”這個姓,但並沒有將其廢除,所以很多西夏皇族一直都在用“嵬名”這個姓。

    (李元昊)

    在李元昊之後的西夏曆史中,出現過多次藩王篡位的情況,因此西夏皇帝也存在“嵬名”和“李”混用的情況,比如夏神宗李遵頊廢襄宗而自立,也叫嵬名遵頊。只不過,史書上一般以“李”姓記載西夏皇帝。

  • 13 # 趙劉果兒

    西夏國是由党項拓跋羌族開闢的封建政權。隨著歷史的烽煙而消逝在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神秘王國。眾所周知,西夏建國前後,華夏大地上並存著幾個少數民族王朝。東南方向一前一後聳立著北宋與南宋政權,西南方向還盤踞著伺機而動的吐蕃政權和大理王朝,西邊則是高昌等一些蠢蠢欲動的小邦政權,北邊更有草原雄鷹蒙古帝國,東北方向接連湧現了遼國、金國政權,小小西夏國僅處在西北一隅。西夏是以党項羌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聯合開闢的專制政權,更是我國古代歷史時期一段不可遺忘的民族史詩。

    西夏皇帝到底姓李還是姓嵬名?這篇文章看完,你就知道西夏皇帝姓啥了!

    西夏自李元昊建國稱帝后,至公元1227年被蒙古鐵騎所屠城,前後歷經近200年。但追至元昊的祖先“拓跋思恭”這一輩統治夏州時開始計算的話,西夏的歷史應該有300多年。

    人盡皆知,中國從古至今一直都是一個多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歷史是各少數民族共同創造的歷史。就如毛澤東曾在《論十大關係》裡明確地說道,每一個少數民族對中國的歷史都做出過傑出的功勳。比如說與宋朝、遼國、金國鼎足而立的西夏少數民族政權就在古代歷史上帶領境內以党項族為主要群體的各種少數民族,開展農耕和武裝鬥爭,和周邊邦國政權積極開展邊貿,繁榮少數民族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西夏國皇室拓跋氏是姓李?,還是嵬名?

    西夏國皇族貴族,拓跋氏到底是來自哪一個民族,可以說,一直是研究西夏曆史的專家學者們值得有待進一步深化探索的科研題目。針對這一科研題目,國內外知名專家史學者們也曾刻意開展過幾次相對縱深的研討和辯論,但截至目前還未獲得相似的觀點。

    關於西夏貴族,拓跋氏到底源自於哪一個少數民族,透過分析發現主要觀點有兩個方面的見解:第一種主張以為西夏貴族拓跋氏祖先出自於鮮卑族,而第二種主張則覺得西夏拓跋氏和羌族同出一個族源。假如我們把兩種不同的觀點或主張逐一對比的話,我們會發現,好似持第一種觀點的史學者一方貌似理由更充分一些,原因是這一方的史學家們找到非常多的準確可信的歷史憑據。分析如下:

    第一,根據唐朝、宋朝、遼朝、元朝、明朝時期的古書籍記載,就充分證明了西夏拓跋氏和拓跋鮮卑是源自於一個種族源。唐朝著名姓氏學家“林寶”在西夏李元昊建國之前的200年,就曾今有過論述:

    孝文帝遷都洛陽,改為元氏。……開元后,右監門大將軍西平公靜邊州都督拓跋守寂亦東北蕃也,孫乾暉銀州刺史,侄澄峴今任銀州刺史。《元和姓纂.拓跋》

    “拓跋守寂”是党項族部落大頭領拓跋思泰之子,是盛唐時党項族的頭領拓跋赤辭的孫子,和同時期的拓跋乾暉、拓跋澄峴都是西夏拓跋氏集團的核心成員,“東北蕃”意思就是說鮮卑族,證明西夏拓跋氏和鮮卑族的拓跋氏都出自於一個少數民族族源。而李元昊自述是北魏的後裔,並非空穴來風、攀附虛說、杜撰祖輩的來歷,應是族有所本和族史有理有據可循。宋朝幽州薊人“叔寶”著作的《宋史.宋琪傳》裡面紀錄甚多。

    自銀、夏至青、白兩池,地惟沙磧,俗稱平夏拓跋,蓋番姓也。自麟、延以北,多土山柏林,謂之南山野利,蓋羌族之號也。

    所謂“拓跋,蓋番姓也,野利蓋羌族之號”證明在宋琪眼中,西夏拓跋氏一族則不是羌族,應該是歸於“東北蕃”,也就是源於鮮卑族拓跋,但野利歸於党項羌族中的世家大族,二者關係不能混同,理當本著嚴謹態度予以劃分辯別。宋代史學家、校讎學家“鄭樵”著作的《通志·氏族略》也覺得西夏國的拓跋氏與鮮卑族的拓跋氏源自於一個部族,其稱西夏國拓跋氏,來自於“北番”。這種觀點和唐朝的姓氏學家林寶,宋朝的宋琪共同具備相似之處。

    “西夏,本魏拓跋氏後,其地則赫連國也。” 《遼史·西夏外紀》

    元朝人修纂的《遼史》雖說考證的著述極多,但是遼史其最重要與最基礎的史籍資料卻是遼朝大臣“耶律儼”修編的《皇朝實錄》,而《遼史.營衛志》也是出自於耶律儼的《皇朝實錄》。耶律儼本是漢族,祖籍姓李,遼國賜姓耶律,其在遼國為官,任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主要負責監督修纂國史。官職比較偉岸的耶律儼,作為遼朝國史監修高官,針對遼國的鄰邦西夏國的歷史,應該說是非常熟知。眾所周知的《遼史西夏外紀》著作的撰修,重點也是採用於耶律儼的《皇朝實錄》。可以說,關於西夏拓跋氏“本魏拓跋氏後”的這種觀點,證據應當是非常確鑿。

    元朝、明朝兩個政權王朝也都有過對於西夏拓跋氏的史籍紀錄。必如《李世安墓誌》“公西夏賀蘭山於彌部人。”

    《元史,李恆傳》其先姓於彌氏,唐末賜姓李,世為夏國主。”

    李世安、李恆都是西夏貴族拓跋氏的後裔。這兩段歷史資料都有點名道姓地說道“於彌”。何謂“於彌”?

    根據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民族研究專家、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教授,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王靜如先生的考據。

    “於彌”乃“嵬名”之異譯。《西夏國名考.西夏研究》

    什麼是“嵬名”?宋朝諸多文獻資料,必如南宋時期的官吏、古代著名的歷史學家、目錄學家李燾編著的《長編》等,一致認為是李元昊所改西夏國姓。自號嵬名、稱吾祖。但是北宋王朝時期一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卻是斷定李元昊曾改為“元氏”。

    “趙元昊以河西叛,改姓元氏,朝廷惡之,遽改元日康定。”《歸田錄》

    文學家歐陽修為北宋政權時期的經歷者也是歷史見證者,而且歐陽修本人資深望重,所言應當有所依據,不應該是妄論,應該確鑿。我們以此推算“嵬名”詞,貌似就應該是“元”的西夏音譯。假使我們此種推理能夠站得住腳的話,關聯嵬名”(於彌)姓氏,遠在“唐朝本賜姓李”以前,那麼就已經存在。那麼,李元昊並沒有篡改姓氏,其不過是復原了昔日祖先的姓氏而已。假如我們聯想到坐落於當下的寧夏的賀蘭山,在我國古代歷史時期,賀蘭山這裡長期生活定居著一些鮮卑族和“於彌”部族人。《太平寰宇記》

    但是,西夏拓跋氏貴族出自於鮮卑族拓跋珪開闢的北魏政權時期,源自於拓跋鮮卑族之說,則說明是可信的。

    第二,但從西夏國統轄的階層自述而言,不說李元昊向宋朝遞交國書自詡“臣祖宗本出帝胄,當東晉之末運,創後魏之初基”,《宋史.夏國傳上》以及西夏事略“況元昊為眾所推,蓋循拓跋之遠裔”《長編》之外,另有西夏漢臣羅世昌編纂的《夏國譜·序言》“北魏衰微,居松州者,固以舊姓為拓跋氏”。《金史.西夏傳》

    即使是現在的我們也知道這樣一個道理,那就是一個大家族或一個世家部族,關於本家的祖輩宗系,應該是言猶在耳、念茲在茲的,古往今來一概不能除外。西夏國皇族統治政權當事人的自敘,唐、宋、元、明載入史冊的歷史貫串考證,則是更加有利地證明了西夏國皇室貴族是源自於北魏的拓跋鮮卑族。

    第三,拓跋氏鮮卑淪落為党項羌族分支。人盡皆知,党項羌族共有八大部族。而這八大部族裡首屈一指的就是拓跋氏部族,在党項羌族裡拓跋氏是擁有最強的勢力也是最關鍵的八大部族之一。但是這裡所說的拓跋族並不是党項羌族中原有的一個部族,卻是由外而內遷移過來的。就如明王朝時期寧夏籍貫的大臣胡汝礪曾今提出:

    “夏本拓跋魏之後,流為党項別部。”《嘉靖寧夏新志.拓跋夏考證》

    拓跋氏部族為什麼融入到了党項羌族的呢?

    根據相關歷史學研究專家考據,拓跋氏融入的經過大致是:拓跋氏鮮卑族祖先早期生活定居在我國東北地區大興安嶺山段的大鮮山周圍區域。公元1世紀,拓跋氏鮮卑族在蒙古匈奴大決裂時期割分成了一南一北的兩個族落,部族實力頹敗頹靡的時候,南遷到了當下的內蒙古呼倫貝爾區域。在二世紀之初,迂迴搬遷到了當下的河套、陰山區域。公元三世紀中葉時期,拓跋氏鮮卑族其中的一股力量,闖蕩到了河西地域,而且還是開闢了南涼王朝。公元414年,西秦政權滅掉了南涼,禿髮(拓跋)鮮卑族也因此一變二,先是歸附於吐谷渾統治的政權。此刻,党項族一詞雖然已經凸顯,但僅僅是隸屬於吐谷渾政權統治者時期裡面的一個部族而已。

    隋朝末年,吐谷渾政權在隋朝武裝力量的猛烈攻擊下,曾屢屢被驅逐遠離青海湖區域遊牧。這時,以拓跋氏鮮卑族為首、為骨幹的党項族八大部落。藉著吐谷渾政權實力衰弱的時機,隨即往東遷移而且還降服了宕昌、鄧至、白狼等部落的羌人。這樣,就變成了一個以拓跋鮮卑族為中心的党項族宗族同盟體。而此時,吐谷渾政權看到隋朝末年戰亂不斷,隨即又再次返回到了青海湖地區駐守遊牧。而這時的吐谷渾政權與黨項羌族宗族已經是分道揚鑣,自立門戶、各自為戰。吐谷渾和党項羌族宗族二者各有各自的領土和政事體制。

    爾後,党項羌族裡的八大部族在拓跋氏的帶領下,屢屢與華夏大地的王朝執政者產生微妙的關聯,漸漸地演變成了西夏國統治政權。

    第四,從拓跋氏部族和羌族二者的關聯而言,在拓跋氏一族融入羌族以後。以及在日後指揮羌族開闢西夏建國的期間來看,羌族與拓跋氏也有同盟團結的局面,但是更有衝突牴觸對抗的情況。

    這也就充分證明了在西夏執政者通常會將拓跋氏皇室宗族,和一些的“羌人”、“羌戶”、“羌部”孤立起來。就如宋太宗曾問道:

    ‘汝在夏州用何道制諸部?回答道“羌人摯悍,但羈縻而已,非能制也。《宋史.夏國傳上》非常明顯,若是西夏拓跋氏皇室宗族和羌族是出自於同一種族源的話,則就不會發生如此對峙對抗的處境。

  • 14 # 最愛肉丸子先生

    西夏皇帝及他們的祖宗可謂是“五姓家奴”,呂布若從墳裡爬出來都得甘拜下風。下面丸子我就給大家講講其“五姓家奴”的來歷。

    西夏的前世

    西夏的先祖原本只是青海四川邊界一帶放牛牧馬的党項羌的部落小酋,經常受吐蕃和吐谷渾欺負,先依附吐谷渾對抗吐蕃。到了拓跋赤辭時由於和唐朝作戰兵敗、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歸附唐朝,被唐太宗封為西戎州都督,賜姓李氏,賜爵平西公。

    由於受吐蕃欺負,不斷的內遷,最終被遷到了夏州(今陝北地區的橫山縣)一帶。黃巢起義時,拓跋思恭參與平叛,有功被封定難節度使、夏國公,再次賜姓李,並且世代割據相襲。五代時期,對中原的歷代王朝均“俯首稱臣”,長袖善舞的定難節度使們不僅得到夏州的統治權,還得到大量的賞賜。遼朝建立後,定難節度使亦對其稱臣;宋太祖趙匡胤時期,定難節度使還是被“許之世襲”;宋太宗趙匡義時曾將党項李氏親族一鍋端到京城,賜他們皇姓“趙”,準備根除割據勢力。

    不過定難節度使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經過努力,重新又立足在了夏州一帶恢復了李氏家業。李繼遷之子李德明即位後,擊敗吐蕃和回鶻,奠定了在河西走廊的勢力,雖對外向宋、遼稱臣,不過在內卻是皇帝的規格,李德明在世時也曾有稱帝的野心,不過沒有實現。

    西夏的建立

    李德明死後,其子李元昊繼位西平王后,他還棄廢唐、宋分賜李、趙之姓,自稱嵬名氏。

    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西平王兀卒嵬名曩霄(wéi míng nǎng xiāo)在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向天下其實也就是向大宋和大遼兩位大哥正式宣告稱帝,國號大夏,自稱邦泥定國,漢譯為白高大夏國,大宋稱之為西夏。不管什麼語言國號都沒離開“大夏”二字,也確實沒有夏就沒有現在的大夏國。

    西夏君主的姓氏變遷

    西夏皇帝及其祖先姓氏的變遷如下:

    拓跋氏(在青海當小酋放牧時冒用北魏皇室舊姓)→李氏(歸附大唐,唐太宗賜姓)→拓跋氏(賜姓後仍不改姓,可能攝於吐谷渾的淫威下,不敢貿然改姓)→李氏(鎮壓黃巢起義賜姓,得姓者拓跋思恭)→趙氏(宋朝皇帝賜姓,得姓者李繼遷)→李氏(仍歸本姓)→嵬名(李元昊時改党項姓氏)→李氏(復歸本姓,李元昊晚年改回)。

    (西夏皇帝世系)

    由於元昊晚年改回“李”姓,從此西夏的歷代皇帝都以“李”為姓。

    西夏滅亡

    西夏末期的政策方針是有問題的,夏襄宗李安全與夏神宗李遵頊看到崛起的蒙古之後,似乎看到了曙光,再也不用向金朝卑躬屈膝了,開始大舉進攻金朝。

    然而到了夏獻宗李德旺時,他又覺得他大爺和他爸真不是東西,金朝保護了大夏百數年,居然恩將仇報,立馬改由抗金變成抗蒙,居然還有成效的將成吉思汗弄死在了西夏,但不管怎麼樣大蒙古強盛的武力勢不可擋,最終在公元1227年亡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 # 跪射俑

    北宋時期,中國西北地區有一個党項族,由其建立起來的一個封建地方政權,叫“大夏”。夏朝所控制的地區,東到黃海,西到玉門關,包括今甘肅、寧夏、青海和陝西、內蒙的一部分,因為這些地方在宋朝的西北方,習慣上就稱為“西夏”。

    党項族是羌族的一個分支。他們最初生活在今青海和四川西北部一帶,過著遊牧和狩獵的氏族社會生活。他們分成許多部落,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其中以拓跋部落最為強大。拓跋部落的首領拓跋思恭,因參加鎮壓黃巢起義有功,被唐朝封為夏國公,統治夏州(今陝西橫山西)、綏州(今陝西綏德)、銀川(今陝西米脂西北)、宥州(今陝西靖邊西)和靜州(今甘肅靜恭),共5個州,形成割據勢力。

    唐朝太宗貞觀初年,賜拓跋保思姓“李”,表示和唐朝皇帝是一家人,以此來收買党項族的首領。到了北宋,又賜其首領李繼捧為“趙”姓,更名為趙寧忠。這時党項族的活動區域,已經到達河套地區,並伸向甘肅的河西走廊。由於北宋王朝對党項人實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引起了他們的強烈反抗。党項族另一個首領李繼遷以反對宋朝壓迫為號召,統一了党項各部。

    公元1002年(宋真宗鹹平五年),李繼遷攻入北宋的靈州(今寧夏靈武),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公元1032年(宋仁宗明道元年),李繼遷死後,由其孫子元昊繼任首領。公元1038年(宋仁宗景祐五年)元昊稱帝,建國“大夏”,年號:天授禮法延祚,定都興慶。

    元昊即位後,首先去掉唐、宋所賜的李、趙姓氏,自號嵬名氏,稱“吾祖”(漢語“可汗”之意,也就是天子)。公元1047年(天授禮法延祚十年),宋仁宗再賜他姓趙,可是李元昊不姓趙,他便改回李姓。

  • 16 # 鄭好199312

    西夏皇帝本來不姓李,而是姓拓跋,也就是北魏皇族拓跋氏的後代。唐朝末年有個叫拓跋思恭的將軍,他在公元873年佔據陝北宥州,現在的內蒙古西部鄂托克旗南邊。

    唐末黃巢起義,夏綏銀節度使諸葛爽投降黃巢,夏綏無人管。唐僖宗就讓臨近的拓跋思恭權知夏綏銀的留後。党項拓跋家族開始控制這一戰略要塞,這一年是公元881年。

    唐僖宗不直接封拓跋思恭為夏州節度使,因為他還沒有立功。公元881年的七月,拓跋思恭派弟弟拓跋思忠在長安東渭橋,和黃巢大將朱溫(梁太祖)作戰,結果拓跋思忠戰死。拓跋思恭不服氣,厲兵再戰,唐僖宗封為定難軍。等拓跋思恭幫助唐朝剿滅黃巢起義後,公元883年,拓跋思恭被封夏國公,賜國姓李。

  • 17 # 歷史神評

    西夏的先祖姓拓跋,到了唐末拓跋思諫被賜姓李,從此歷代定難軍節度使都是姓李。問一下,平夏部在首領被賜姓李之後,是李姓和拓跋姓並存呢還是都改姓李了?宋初,定難軍節度使被宋朝賜姓趙,但很快李繼遷反宋這個趙姓自然不再使用。但是李繼遷反宋後在宋朝無力討伐之後和宋朝議和並向宋朝稱臣時,這時,西夏向宋朝遞國書時是自稱姓李還是姓趙?李元昊稱帝后,廢除李、趙二賜姓,改姓嵬名。元昊之後歷代皇帝繼位時基本都年幼,一般由太后執政,一般太后執政都是執行元昊的胡化保守政策,等小皇帝掌權後又推行漢化政策,如此反覆。我看史書上記載的元昊以後的皇帝都是姓李。但是皇族中有姓嵬名的有姓李的。元昊以後的這些皇帝到底自己願意姓李還是姓嵬名?在對宋朝送國書的時候是自稱姓李呢還是姓嵬名或者姓趙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拍攝風景時有那些攝影技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