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懷戀的就是經典
-
2 # 無人車來也
好看的文字(包括人造語言的文字)有哪些?這裡例舉幾種: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目前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是中華道統的文字之一。
西夏文西夏文模仿漢字造,多用撇捺。最多19畫,最少4畫,平均十畫,使得整體的文字看上去更有設計感、藝術感,更有裝飾性也更難認
Fraktur字型這個字型出現於16世紀的德國,隨後迅速在中歐和北歐普及,後來這些國家逐漸棄用這個字型,但是德華人一直堅持用到了1941年。
盧恩字母書寫古代日耳曼語言用的字母
文字的魅力不僅僅在於文字元號所代表的意義,更有意思的是文字本身也有自己的表達形式,形體之美。以下列舉我認為比較美的文字供大家賞析:
甲骨文中所蘊涵的刀筆味,以及文字之初所表現出來的神秘風貌。
許慎的《說文解字·敘》雲:"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我們知道:蟲字篆書、甲骨文,像蛇盤曲之形。
在春秋戰國和秦漢時代,一些青銅器(尤其是兵器、樂器和酒器)上的銘文往往在篆書的基礎上回環盤曲,新增寫畫,並以各種圖案花紋作為修飾。有許多還在刻文的凹線內用金錯嵌,顯得非常工整華麗。在這種銘文裡,製作的、工藝的審美原則代替了表現的、即興的書寫,因此從本質上說屬於金文的美術字。
篆刻藝術,是書法(主要是篆書)和鐫刻(包括鑿、鑄)結合,來製作印章的藝術,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
"印宗秦漢"幾乎是所以篆刻學習者的座右銘,可見秦漢印是篆刻史上的一座豐碑!傳世的"作品"也不少,但需要注意的是,人們主動地去創造篆刻之美,是在宋元以後,文人篆刻,才漸漸拉開帷幕。在此之前,"篆"與"刻"通常是由文人和工匠合作進行的,到宋元以後,篆刻的材質也由原來的銅、玉等轉變為石料等,文人才有能力自篆自刻。這種由"被動"到"主動"變化,使得篆刻的藝術性、可視性得到提升。以致到了明清,提出的 "刀法者,所以傳筆法者也"(朱簡語)的刀法觀念,強調"印從書出",這是篆刻藝術的一大突破!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大量的名家,譬如:明中期的文彭、何震等;清初的程邃、林皋等;清中期的西泠前四家(丁敬、蔣仁、黃易、奚岡)、後四家(陳豫鍾、陳鴻壽、趙之琛、錢松)、"皖派"代表鄧石如、巴慰祖;清晚期的有鄧的弟子吳讓之、融合皖浙兩派的趙之謙、厲良玉、吳昌碩、黃士陵等都是各具特色的大師級人物!
沒有醜的文字,只有如何運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