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胡二小

    歷史上英國的第一關注就是不能有一個統一的歐洲大陸,不論是拿破崙還是希特勒。這是英國的地緣政治基礎,也是它生存的基礎

  • 2 # 歷史堆中的胖子

    因為已經證明了和談沒用,在丘吉爾之前,張伯倫一次又一次的退讓,但根本就滿足不了德國,所以最後只能是幹了。

    德國吞併奧地利時,英法期望希特勒可以滿足,因為他們真的不想再打一次世界大戰了。當希特勒對蘇臺德地區提出要求時,英法又答應了,甚至張伯倫還親自向英華人民說自己帶來了和平,結果希特勒不但吞併了蘇臺德,甚至還拿下了整個捷克。直到這時候英法依然在期望著,可沒過多久,德國聯合蘇聯對波蘭發動了入侵。英法不得已對德國宣戰。

    要知道,即使是在波蘭戰役期間,英法兩國還是期望在能滿足德國野心後,德國可以繼續東進的,所以英法來了個靜默戰爭。可結果呢?德國拿下波蘭之後,隨即連續攻入荷蘭、比利時、丹麥等國,然後繞過馬奇諾防線直接把法國打趴下了。如果不是英國來了個敦刻爾克大撤退,整個英法遠征軍就被全滅了。

    至此英國再也沒有退路了,甚至英國不得不與以往的敵人蘇聯合作,因為德國這時候已經佔領了除蘇聯之外的幾乎整個歐洲。英國再退就得去海外了。更何況英國幾百年的國策就是阻止歐洲大陸的統一,打法國、打德國說白了都是為了避免歐洲大陸出現一個統一的政權。英國就是個島國,還是有龐大殖民體系的日不落帝國,萬一出了一個國家統一了整個歐洲,那日不落帝國也就得落了。

    至於說與希特勒合作,讓德國當先鋒打蘇聯,英國自己在後面漁翁得利?拜託,希特勒不傻好不好。眾觀希特勒整個歐洲戰略,其實希特勒一直在極力避免兩線作戰。希特勒在打蘇聯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對英法的進攻,法國投降之後就立刻開始了對英國的大轟炸,目的就是讓英國屈服投降。這時候的英國已經沒有退路了,如果不想成為德國得附庸國,那就只能戰鬥到底。

    就如同後來丘吉爾演講的那樣,英國已經沒有退路,有的只能是戰鬥,在天上、在海上、在陸地上,在所有的地方與德國戰鬥,直至勝利。

  • 3 # 市中隱客

    丘吉爾的一生非常精彩,少年時啷噹,青年時跑到非洲採訪布林戰爭,還被逮走做了人質,後來當了海軍,才逐漸步入政壇。在英、法對德國採取綏靖政策的時候,丘吉爾就堅決抵制並反對。張伯倫倒臺後,丘吉爾終於可以一展抱負了。法國戰役開始,丘吉爾極力遊說,全力支援法國對抗德軍。但由於指揮的僵硬,以及德軍出其不意的從阿登森林穿過。英法聯軍被迅速打敗了,丘吉爾動員了幾乎全英國的船隻,從敦刻爾克撤退了30萬聯軍。

    法國投降後,英國幾乎是獨自對抗整個佔領了半個歐洲的德國。希特勒為了逼迫英國苟合,展開了不列顛之戰(轟炸英國本土)。丘吉爾又是咬牙頂住,使希特勒放棄了海獅計劃(登陸征服英國)。這也間接的使希特勒走上了侵蘇的道路,進入了兩線作戰道路為最終覆滅買下了伏筆。

    此外,丘吉爾始終在遊說羅斯福參戰,使美國逐漸轉變了中立態度。

    可以說二戰反法西斯最堅決的一個人就是丘吉爾了,所以他絕不可能和希特勒談判和苟合。如果有一個始終對抗希特勒及法西斯德國,那他就是丘吉爾了。始終對抗法西斯,並最終贏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當然起到決定作用的是蘇聯和美國),是丘吉爾一生最偉大的成就了。

  • 4 # 使用者謝春波

    丘吉爾的前任張伯倫曾經代表英國和德國談判並簽署了和平協議,並且和法國承諾保護波蘭,但是波蘭最終還是被德國和蘇聯聯手瓜分,法國也被德軍佔領,德國法西斯不講誠信,野心勃勃,蠻不講理,沒有必要在透過談判解決問題。

    英吉利海峽是天然屏障,德軍只有掌握了制空權才能穩操勝券。但是英華人開發研製了秘密武器:雷達,可以全天候的對敵方空中目標進行準確的探測追蹤。英國皇家空軍的攔截成功率大幅提升,主動掌握住了制空權,為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在物資供應,後勤保障方面美華人幫了大忙,功不可沒,相關公司大發橫財,名利雙收。

  • 5 # 光的影子ty

    原因在於:丘吉爾就是靠反法西斯上臺的。

    二戰前,英法兩國實行“綏靖政策”,努力避免戰爭,甚至指望“禍水東引”,讓蘇德爆發戰爭,兩大競爭對手互毆,他們好從中漁利。

    但希特勒並未按他們的想法來,進攻波蘭,向英法宣戰後,並未繼續東進,而是調轉槍口,滅亡法國,攻擊英國。

    這標誌著英國前首相張伯倫的“綏靖政策”破產。

    正是張伯倫的失誤,導致法西斯德國一步步壯大,並嚴重威脅到英國。

    張伯倫也因此下臺。

    這種情況下,“主戰派”的丘吉爾上臺。他的外交政策與張伯倫截然相反,要用盡大英帝國的一切力量,消滅納粹德國。

    正是因為他主戰、他否定前任,才當上的首相,才獲得選民支援。

    如果他和談,放任納粹德國擴張,這跟前任有何不同?那選民還會支援他嗎?他還能當首相嗎?

    所以,丘吉爾只能硬著頭皮把仗打下去。

    儘管戰爭中,德國二號人物叛逃英國,實際上是帶著希特勒希望和談的密函來的,也被英國拒絕。

    但戰後,英華人發現,雖然英國贏得了勝利,卻耗盡了英國數百年積累的財富,世界霸權被美蘇取代,就連廣闊的殖民地也守不住,紛紛獨立……戰勝國的英國,實際上卻成了最大的輸家之一。

    所以在戰後的選舉中,丘吉爾——這個二戰英雄,卻被趕下臺去。

  • 6 # 夢中窮人77019246

    1940年的英國可不是今天的英國,當年可是大英帝國,即使德國使勁渾身解數,也無法使英國跑來媾和,這是國力決定的。

    從地理上看,大英帝國除了英倫三島,還包括南非,印度,加拿大,澳洲,馬來亞,新加坡,直布羅陀,中東全部,北非半部,而且法國和荷蘭陷落後,英國接管了法荷相當一部分殖民地的指揮權。無論石油,糧食,橡膠,礦產,人口都遠超德國。

    反觀德國,儘管打下了西歐大陸,雖然工業大國有法國和捷克斯洛伐克,,資源大國卻一個也沒有,與英國為敵,相當於與半個亞洲,半個北美洲,半個非洲,整個大洋洲同時開戰,德國耗不起。

    在軍事方面,大英帝國的海軍從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近幾百年,幾乎就是海洋唯一的霸主,不用說海軍噸位的對比,單是佔據的全球優良港口的數量和質量就足以使德華人揪心,德華人海軍除了潛艇以外幾乎無可奈何,即使是潛艇的區域性優勢,隨著美國的加入,雷達和飛機的應用,已經被消磨殆盡。英華人熬過了1940年以後,德國就完全沒有機會了。

    從政治的角度看,丘吉爾是兵,張伯倫是禮,先禮後兵,英華人的戰爭心理是有理有據的,在戰爭動員和國際環境中,英華人都佔據了道德高點,而且準備時間比法國要充分得多,英華人從骨子裡就已經贏了。

    別看德華人透過宣傳醜化英國,實際上希特勒非常仰慕英國,無論是統治手法,戰略視野,都在效法英國,比如攻打蘇聯,就是效法英國攻列印度獲取資源,攻打北非,效法英國勞倫斯征服阿拉伯,說得不好聽,那時的英國幾乎就是歐洲的天朝上國。

    最後,丘吉爾遠比他的前任有戰略眼光,非常瞭解國力定位,而且他從年輕時代就是著名強硬派,在他眼裡,德國最多就是個暴發戶,根本無法撼動英國根基。當然,隨著美國的崛起,各殖民地的離心主義,這種大勢所趨他無法逆流,但是對付德國還是卓卓有餘的

  • 7 # 瘋狗的輕武

    等丘吉爾上臺的時候,已經沒法和談了。

    這麼去看,之前英國已經被綏靖坑了太多次了。德華人違反凡爾賽條約重新在萊茵蘭駐軍的時候,英華人沒說話,因為他們知道凡爾賽條約對德國太苛刻了。

    德華人吞併奧地利,蘇臺德的時候英華人也沒說話,張伯倫甚至還拿著賣捷克的慕尼黑協定表示換來了一代和平。然後希特勒轉頭就吃掉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

    再到了波蘭,就算當時英國政府再2,也應該知道希特勒是個胃口很大的大屁眼子了吧?

    而且德軍入侵波蘭之後,英法已經向德國宣戰了,而且政府也迅速轉成了戰時內閣。張伯倫把丘吉爾這個從頭到尾都反對綏靖,對德強硬的政治家挖到內閣來就是準備打仗啊。

    等到1940年5月,德國入侵挪威,英軍幾乎沒有任何作為。這會兒開始幾乎全英華人都知道德華人想幹啥了,所以把之前放任德國膨脹,導致戰火再起的鍋全扣在了張伯倫頭上。張伯倫也自然下野,丘吉爾上任。

    你說就這麼個大環境,丘吉爾還能和德國和談?而且丘吉爾在從政期間一直都是反對英國綏靖,反對英國裁軍的強硬派。也是大陸均勢政策的堅定支持者,不希望Continental出現一個強大的德國,如果德國影響力太大,會極大的削弱英國在歐洲甚至世界的影響力。即便是讓德國和蘇聯死磕,那麼這兩隨便哪個嗑贏了,那英國的政治影響力也會一落千丈,所以和談對英國而言沒半點好處

  • 8 # Rah曉亨仔

    其實英國為什麼不肯和德國和談?首先提一下,當時的英國殖民地規模還是非常龐大,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戰又贏了,奪取了德國大片的殖民地,這就是英國的軟實力也是英國的硬實力,有了能和德國對抗的資本,加之軍事實力也是非常強大,為了顧及帝國臉面,所以不允許英國和談,英國那時候出的綏靖政策,說白了就是讓Continental兩虎相爭,而後必有一傷,英國完全能解決這受傷的老虎,這是英國一貫落實的大陸平衡政策。

    第二點個人政治追求,因為前任首相張伯倫的綏靖政策完全失敗,結果還被德國反咬一口,如果丘吉爾繼續用綏靖政策,他立馬會被趕下臺,他必須強硬,事實上他的個性也是強硬,法蘭西淪陷,他立即提出英法建立聯合體,說白了就是想放幹法蘭西最後一滴血,所以法華人不答應,而後調轉槍頭立即炮轟法國艦隊,既然不為我所用,我要你幹嘛!

    熟知歷史的應該知道,丘吉爾其實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民族主義份子,從他的言行舉止就能看得出來,二戰結束以後,還想著如何維持戰時主義的英國,因為那時候大權都在他一個人手上,一個人一旦被權力所迷惑,就會做出可怕的事情,二戰結束後丘吉爾被趕下臺。

    最後一點也是最關鍵性的一點,英國在一戰的勝利,殖民地空前的龐大,但是也留下了非常大的敗筆,正是這些龐大的殖民地,讓他有了足夠對抗德國的信心,加之丘吉爾缺少世界格局觀,強硬的對德策略。導致德國海軍潛艇和空軍全力封鎖英倫三島,各種偷襲英國運輸艦隊,新式武器第一時間運用到對英作戰,復仇武器如雨點般灑落在英倫三島,這就是德國對英國的憤怒,既然你不讓我活下去,德國就儘可能的拖垮你!如果能夠和德國和談,那麼英國的輝煌將會說不定還能繼續下去。

    還有一個重點就是,美國一直扶持德國,為的就是搶佔英法在世界的領導權,結果德國非常給力,不單子瞬間打趴了法國,還讓英國耗光了最後一滴血,整個殖民體系完全瓦解,這就是英國最大的負擔,英國雖然贏得了二戰,同時也把帝國最後的餘輝完全揮霍掉了。

  • 9 # 紅色手電筒

    應該說,二戰在歐洲的爆發和英國的綏靖政策有很大的關係,希特勒在歐洲的擴張是得到了英法的默許,英法的目的就是讓德國去打蘇聯自己好作收漁人之利。但是,首先做收漁人之利的是斯大林,德國首先收拾了法國以及西歐諸國,然後才去打的蘇聯。丘吉爾是一個十分老練的政治家,他最明白英國需要一個分裂的歐洲,如果歐洲被統一,那麼英國就沒有什麼地位了。希特勒要的是整個世界,在整體控制歐洲以後,希特勒如果獲得了大英帝國的海軍,那麼下一步就是收拾美國了。斯大林原來和丘吉爾可以說是死敵,但是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是現實主義者。對於只有永恆的利益這一點非常清楚。

    而蘇德戰爭爆發以後,丘吉爾一反常態,表示了對蘇聯的支援,而決心和德國血拼到底。在此以前,丘吉爾是一個堅定的反布林什維克分子。

    對於英國來說,國家的利益永遠比意識形態重要,對於英國來說,如果希特勒快速的擊敗蘇聯,那麼英國就沒有任何希望重返歐洲大陸了。從傳統上說,英國的歐洲大陸政策就是維持歐洲大陸的均勢,就是不能有一個統一的歐洲,而希特勒現在已經佔據了歐洲的精華西歐,這個地方的工業能力遠遠超過英國,而蘇聯地大物博,可以為西歐地區提供優質的原料,有了先進的工業技術和穩定的原料供應,那麼一個孤零零的英國在希特勒眼裡就不算什麼了。

    英國在一戰中依靠對於德國的海上封鎖,導致德國最後崩潰,而如果有了蘇聯這個原料供應基地,那麼海上封鎖對於德國就沒有作用,而德國手裡握著一個統一的歐洲大陸,下一步就是入侵英國了,到時候德國的造船廠就會加班加點的建造各種軍艦,而大英帝國的艦隊就不再是能夠守護英國了,到時候英國就只剩下投降一條路了,到時候德國和英國就沒有什麼可以談的了。在有蘇聯這個背後的隱患在的時候,希特勒對於英國還可以開一開什麼優惠條件,但是沒有了蘇聯這個隱患,還要什麼優惠條件,英國還守的住本土嗎?只能投降了。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而我們的天職就是追求這些利益。丘吉爾太明白這個道理了。蘇聯人在蘇芬戰爭中的慘象,德華人看到了,英華人也看到,英國必須考慮如果德國佔領了蘇聯以後,英國怎麼辦?而德國佔領了蘇聯這個原料供應基地,那麼英國就更加艱難了。英國喪失了透過封鎖德國而使德國崩潰的可能,英國必須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

    丘吉爾這個老練的政治家十分清楚這點,如果在蘇德戰爭爆發後,和希特勒談判,為德國提供一個暫時安全的西線,那麼一旦德國解決了蘇聯以後,那麼自己也就快滅亡了,所以英國的對策只能是和蘇聯站在一起,儘量用蘇聯消耗德國的實力,絕對不能讓蘇聯垮掉,英國向蘇聯提供援助的時間比美國要早的多,第一批英國援助在1941年10月份就到了蘇聯,經過2個月的訓練這批裝備正好趕上蘇軍12月開始的冬季反攻。說老實話,英援才真是雪中送炭,儘管數量不多。

    如果英國和德國談判,那麼就是1939年綏靖政策的重演,而這次綏靖政策丟到的就是英國的本土。

  • 10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談判是兩方面的事情,而二戰時期的英國不願和德國談判的原因很多,這既包括了英國自己的原因也包括德國自己的原因,而在不列顛空戰前德國一直希望和德國和談,其中還讓納粹黨的二把手、德國副元首魯道夫-赫斯飛到英國去和英華人談判,為了爭取更多的談判籌碼,下令前線攻擊的裝甲部隊停止向敦刻爾克推進,而這時的德軍裝甲部隊距離敦刻爾克不過40公里,因為希特勒也認為盟軍不可能掏得出去,想借此為籌碼和英國談判,只不過後面敦刻爾克的撤退讓希特勒的想法破滅了。

    而德國的要求其實也很簡單,雙方停戰,但英國必須承認德國既有利益,允許德國開拓海外殖民地。但是這時候的德國已經喪失一戰前的那種公信力,由於第三帝國不在是貴族執掌政權,而且在1938年開始向周邊國家進行軍事擴張,但是直到1939英法其實一直都是在遷就德國,放任德國並簽訂不少協定,但是和德國簽訂的協定時效不久後都被德國給隨便毀約了,所以德國的信譽降到了最低,就算那時候和談說不定什麼時候德國又單方面毀約。

    在者英國這邊也有原因,那就是一直反對張伯倫內閣與德國和談的鷹派首領丘吉爾上臺,而這時候丘吉爾接手的英國在政治和軍事都是一手藍爛牌,而丘吉爾本來就是說要打德華人的、而這時英國在歐洲大陸上慘敗,英國國內也憤慨的希望對德國開戰,就算丘吉爾像和談,國內的輿情也不允許,可以說是騎虎難下。所以英國國內的輿情以及對德國的不信任讓英國下定決心要與德國進行反抗。

  • 11 # Borntou

    英國在一戰結束之後也算是世界大國,加之對德國的綏靖政策以及他本人的性格是不會和談的。他的目的不和談。甚至想超越!

  • 12 # 洛陽安晏

    這個問題本質上要從英國的對歐政策、丘吉爾的個人經歷和性格以及當時形勢來分析一下。

    英國傳統對Continental政策——大陸均衡:英國國土孤立於歐羅巴大陸之外,要想保證自己的大國地位甚至霸主地位,往最低目標上說就是保證自己的主權獨立和安全,必須消除來自歐洲大陸的威脅,具體說就是一個分裂的歐洲、一個主要國家互相牽制的歐洲,英國最怕歐洲出現統一趨勢和一家獨大的局面,否則自己安全都不能保障,何談所謂的日不落帝國。

    我們先看一看在這一政策指導下英國曆來的所作所為。

    1.拿破崙時期法國的崛起,英國必須採取全方位的打壓措施,聯合一切反法勢力保證歐洲各國的力量均衡,所以英國是當時反法同盟的最堅定成員。

    2.後來普魯士主導的德國統一,雖然英國不願意看到統一的德國,但是當時對英國威脅最大是拿破崙三世治下的法國,因為拿破崙三世雄心勃勃,一直想恢復他叔叔那時法國的輝煌,所以英國不得已選擇站在普魯士這邊,普法戰爭法軍大敗,拿破崙三世成為階下之囚,法國也遭到巨大削弱,對英國的威脅瞬間消失,而統一的德國投桃送李,暫時成為英國的支持者。

    3.一戰時期,英國已經看到,德國成為自己最大的對手,單憑法國、俄國,根本不是德意志帝國主導的同盟國對手,如果同盟國勝利,德國將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屆時將嚴重威脅英國安全和地位,如果協約國勝利,法國和俄國還能在歐洲大陸互相牽制,所以英國果斷加入協約國,當然歷史書上說英國加入協約國是因為統一後的德國急切希望重新瓜分世界,挑戰了當時殖民地最多的英國,其實當時與英國競爭殖民地的國家主要還是法國,德國還未形成直接挑戰。我覺得英國參戰雖然和德國的矛盾激烈是原因,但主要還是英國無法承受德國勝利的後果。

    4.一戰德國失敗,當時英國面臨的主要是戰後世界的重新洗牌、制止德國重新崛起和扼殺東方的蘇維埃政權,可在實際中,法國卻同波蘭等國家結盟,雖然英法雙方處於同盟關係,但法國在歐洲大陸話語權的增加顯然成為當時歐洲對英國威脅最大的國家,所以英國很樂意看到德國重新崛起制衡法國和蘇聯。等到20世紀30年代,仇視蘇維埃的希特勒領導德國崛起,戰爭機器重新啟動,英國的如意算盤是德國先瓦解歐洲大陸以法國為首的同盟,消滅法國的小弟——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削弱法國勢力,然後禍水東引,讓德國硬剛蘇聯,兩敗俱傷後,英國便順理成章的成為歐洲大陸的調停人和主導者。其實法國真的很傻,讓英國忽悠的連自己小弟都出賣了,其實這也與法國當時實力不足,在眾多小弟和英國中不得已才選擇了站隊英國。這才是真正的陽謀,我要削弱你,你還得必須配合我。

    想法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英國的禍水東引讓蘇德的一紙《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又將德國引回來了,法國太不經打,英法聯軍陷入被全部消滅的危險。雖然英國不情願,但是法國政府已經有了投降計劃,很可能再一度出現了“誰也無法在法國投降前佔領巴黎”的梗,英國之前的所有設想全部化為泡影,還得獨自面對德國的侵略壓力,於是英國是戰是降,必須做出選擇。

    從歷來英國的大陸均衡國策來看,英國為此不惜多次參加歐洲大陸的戰爭,雖然當時形勢更加惡劣,自己將獨自硬剛Continental霸主,但是也得必須付之一戰,此時和談不僅完全承認了德國統一歐洲的事實,而且這種和談本身就是城下之盟,必然喪權辱國,而且,德國選擇和談何嘗不是拖延時間呢?等到德國完全消化了這些被佔領的國家,英國還得面臨德國的戰爭威脅,屆時英國更加不具備一戰的能力,只能從世界的主導國家變成德國的佔領國,殖民地也得拱手相讓,想做三流小國可能性都不大。所以英國必須硬剛德國。只不過後來希特勒猴急猴急的玩起了兩線作戰,給了英國喘息之機,這可是丘吉爾放棄和談選擇戰爭時沒有想到的。

    丘吉爾的經歷和性格來看

    丘吉爾執掌英國之前是海軍大臣,而且兩次執掌海軍,海軍是英國稱霸全球百年的第一利器,也是當時英國唯一能夠剛得過德國的軍種,丘吉爾明白,只要皇家海軍尚在,德國就不可能越過英吉利海峽,攻佔不列顛,不僅如此,皇家海軍還能像以前拿破崙時代,做到對歐洲的海岸封鎖,只要德國不能染指英國的海外殖民地,英國就能打得起持久戰,這是海軍大臣對百年海上霸主皇家海軍的自信,沒這點自信,他就不是丘吉爾。

    丘吉爾雖是貴族子弟,但是扛過槍、打過仗、當過記者、做過俘虜,從政後輝煌過、也失落過。這些經歷讓他具有血性、堅毅、果斷、冷靜的優異性格,而且讓他能夠從複雜的國際關係中抓住主要矛盾,他堅決反對英國的綏靖政策就是明證。所以他能力排眾議,堅決同法西斯德國進行抗爭。其實當時英國雖然有很大的投降聲音,但是丘吉爾能夠進入戰時內閣並被卸任的張伯倫推薦成為英國首相,足見英國當權者們還是不願意投降的,需要選出一位堅定的、反德的、主戰的、有軍事經驗的人來領導這場對德戰爭。當時英國下議院以381票對0票的絕對優勢表明了對丘吉爾政府的支援,更能說明這種傾向。

    當時形勢

    起初,德國攻擊法國,戰爭已經不可避免,綏靖政策失敗,張伯倫下臺,丘吉爾出任首相,雖然形勢嚴峻,但丘吉爾面臨的主要問題是:1.豎起信心。2.勸法國力戰不降,避免獨自面對德國壓力。3.解救困在法國的幾十萬英國士兵,這可是以後是戰是降的籌碼。這時,雖然希特勒丟擲和談意向,但丘吉爾不可能答應呀。

    之後,法國投降已經成為現實,但英國已經實現了敦刻爾克撤退,儲存了大量的陸軍軍力,使得守土作戰成為可能,加上皇家海軍的優勢和海外殖民地的資源,英國獨自面對強大的德國,守土作戰有了一戰之力,雖然遭受了德國空軍的大規模轟炸,可希特勒除了迫使英國投降以外,還真的不能跨域海峽,實現登陸。

    等到蘇德戰爭爆發,英國更不可能選擇和談或者投降,再往後美國參戰,別說丘吉爾,給誰當首相都不可能和談投降了。

    後言:英國大陸均衡的國策幾百年了都沒有變化,二戰之後,蘇聯成為歐洲大陸的唯一強國,丘吉爾趕緊發表著名的《鐵幕演說》,硬拉上美國來應對來自蘇聯的威脅。再往後看見德法主導的歐洲共同體成了氣候,趕緊加入,使勁的搗亂,鬧得歐盟內部天天吵架,沒法形成合力;如今歐盟讓他攪得雞犬不寧、無法成事後,再天天鬧分家。終其一脈傳承——就是我不管世界誰當老大,但是歐洲決不能統一,也不能聯合起來,一家獨大也不行。這和小日本天天給我們使壞是一個道理,一個強大的中國,對日本是最直接的威脅。

    大家好,我是洛陽,一位力主將戰爭模型應用到股票交易中來的交易者。我相信戰爭和交易市場是相通的,我甚至相信一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一定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交易者;要想在平時鍛鍊指揮員的素質,讓他練練炒股也未嘗不是一種好的方法。

  • 13 # 好不會好

    二戰期間,希特勒根本就沒有把丘吉爾放在眼裡。談判丘吉爾根本不夠格。更何況英國沒有談判的籌碼

  • 14 # 稻香村31197278

    誰說他們沒有和談?老丘有個名言“戰爭的開始並不難,難的是如何結束戰爭”問題的關鍵有二,一盟軍勝了很多不利於戰勝國的東西就不能大白於天下;二當時希特勒給老丘開出的條件,不能讓大英帝國體面的退出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年元旦會有什麼新片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