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R136773386

    1941年夏天,幾百萬軍隊調轉槍口,放棄孤懸海外的英國,轉而全面東進蘇聯。希特勒派出了自己的親信赫斯前往英國求和,但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德國進攻蘇聯以後,雖然曾經高歌猛進,但是蘇聯龐大的人力資源和遼闊的國土最終拖垮了德國。

    1945年5月,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

    一、英國在美國的幫助下固若金湯,德國很難攻克

    1939年9月,150萬德國軍隊進攻波蘭,英法等國在退無可退的情況下向德國宣戰。在戰爭初期,英法兩國希望德國和蘇聯死磕,因此對波蘭的滅亡視而不見。但是德國沒有想他嗎設想的那樣向東進攻,而是掉頭進攻荷蘭和比利時。到了這個時候,英法兩國才開始真正迎戰。但是它們中了德軍的詭計,40多萬軍隊被圍困在比利時。而德軍卻開始長驅直入,法國的形勢岌岌可危。1940年,比利時和荷蘭被德軍佔領,號稱歐洲第一強國的法國僅僅支撐了不到40天的時間。整個西歐地區只剩下了孤懸海外的英國還在頑強抵抗,此時的美國保持中立政策,形勢對於英國來說不容樂觀。

    美國的國家戰略是決不允許一家獨大,拉著老三打老二。美國不希望德國獨霸歐洲,因此它必須援助英國來牽制德國。美國總統羅斯福表示:“我們不參加戰爭,但是我們必須做民主國家的兵工廠。”美國向英國運送了大量的戰爭物資,這讓英國首相丘吉爾底氣十足。丘吉爾在視察軍隊是說:“我們將在城市戰鬥,將在山村戰鬥,我們決不投降。”英國是一個島國,德國向進攻英國就必須先渡過英吉利海峽。當時英國擁有強大的空軍和海軍,德國軍隊想登陸英國十分困難。因此德國希望先佔領蘇聯,獲得蘇聯豐富的資源,然後再掉頭進攻英國。這樣德國有了充足的資源,足以打下英國。即便是美國參戰,德國也有足夠的底氣與之抗衡。

    二、蘇聯正在進行大清洗運動,沒有任何戰爭準備

    蘇聯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總領土佔到了世界的六分之一。但是此時的蘇聯正在進行瘋狂的大清洗運動,斯大林玩命一樣的屠殺自己的軍官們。當時蘇聯軍隊中的中高階將領幾乎一掃而空,少將以上軍官的更換率達到了83%。很多有能力的將軍被處決,蘇聯軍隊的戰鬥力持續下降。1939年冬天,蘇聯開始進攻北歐小國芬蘭。75萬蘇軍竟然奈何不了只有3萬軍隊的芬蘭,最終蘇軍陣亡超過27萬。蘇聯軍隊的戰鬥力之低讓全世界笑掉了大牙,希特勒認為蘇聯不堪一擊。此時德國駐蘇聯的武官也傳回了自己的情報,雖然蘇聯軍隊人數眾多,但是裝備落後。除了這些以外,蘇聯沒有任何的戰爭準備也是很大的原因。

    早在1939年,蘇聯就派出了110萬軍隊配合德軍進攻波蘭。蘇軍和德軍在波蘭中部會師,德國打出了標語:“向工人和農民組成的蘇聯紅軍致敬。”在波蘭境內,德軍和蘇軍的關係親如兄弟,在很多國家的眼裡,蘇聯和德國已經同流合汙。

    由於德國本身的資源不足,因此德國向蘇聯大量的進口戰爭物資,主要是石油和糧食。德軍在西歐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完全是在蘇聯的物資援助下完成的。1941年6月22日,德軍開始進攻蘇聯。但是在6月21日晚上,蘇聯還向德國出口了15000噸小麥。在德國進攻之前,斯大林已經幾次收到了情報。但是斯大林認為這是英國在挑撥自己和德國的關係。

    三、氣候和遼闊的國土救了蘇聯

    6月22日,550萬德軍在7000多門大炮、4000多輛坦克的掩護下全面進攻蘇聯。蘇聯對戰爭毫無準備,1500架蘇軍戰機還未起飛就被擊毀。蘇聯在喪失了制空權的情況下一敗再敗,在半個月內,德國俘虜了超過200萬蘇軍。蘇聯的重要城市列寧格勒、莫斯科、基輔都在德國的進攻之下,斯大林沮喪的說:“我們失去了列寧締造的一切。”德國向蘇聯大規模推進,在1941年冬天抵達了莫斯科城下。但是此時蘇聯的氣溫降到了零下30多度,德軍不適應這樣的環境作戰。德軍的武器沒有考慮過這樣的環境,很多都無法使用。在蘇聯軍隊抵抗下,德軍被迫向後撤退。

    蘇聯境內的道路基礎非常差,德軍的後勤補給速度越來越慢。隨著戰線的拉長,德軍的補給線經常遭到蘇軍的襲擊,德軍的後勤成為限制德軍作戰最大的問題。除此以外還有兵員的問題,蘇聯人口眾多,蘇軍的裝備不如德軍。

    蘇軍完全是依靠人數往上堆,而德國的人口有限,又需要幾線同時作戰。德國在戰爭中逐漸後勁不足,在英美軍隊在諾曼底登陸以後,德國面對的情況更加糟糕。面對兩線的同時進攻,雖然德軍還在英勇作戰。但是對德國來說敗局已定,這一點希特勒無力迴天。

  • 2 # 姜塵默

    首先不是不想進攻英國,德國發動過大規模的空戰對英國戰績卻有點慘淡。可以說英國倫敦的霧都,讓當時德國的空軍技術不是那麼發達,在英國的全民防空過程中顯得那麼的脆弱。沒有了制空權的,支援,制海權也就很難有發揮。其實當時德國海軍比英國海軍還是要強大一些。畢竟他有當時最先進的u2潛艇。但是,透過英吉利海峽,需要空軍的支援。沒有制空權的掩護海軍就相當於活靶子。

    然而,德軍大量部隊需要更多的資源。就只好看著了資源富足的前蘇聯了。當時的俄國根本就沒有什麼準備。又加上在陸戰上一向稱王的德國裝甲軍。戰爭狂人的戰爭,矛頭又指向了另一方了。

    最後搞怪的加一句。德國的失敗完全是失敗,在天氣上把英國霧太濃了飛機飛不過去。德國打蘇聯,就是因為天氣太冷而導致沒了錫制紐扣,讓他們不得凍死了。

  • 3 # 114114114114114114

    我告訴你們事情的真相就是!當年在1941年那個白痴蘇聯領導人(當然蘇聯得領導也是這樣認為我的)那麼多德利益,還要獅子大開口!說要和我們一起去事!我摸餓哦分析拉直呀!覺得英國佬對我們不構成威脅啦!他們能一級棒的啊侵襲已經是個不可能的笑話玩笑啦啊!所以我們痛心餓的事!情事情事沒有事情啦忘記啦梅過不一樣不一樣!我們真的以為他們不會來啊來來!如果知道我們一定拿下英國佬!

  • 4 # 愛國的iPhone

    因為法國和英國隔著一重大海,德國沒有可以運送大批陸軍的運輸船,只能妄圖透過轟炸機來瓦解英國人的鬥志。結果事與願違,損失了大批優秀飛行員,迫使德國不得不放棄征服英國的“海獅計劃”

  • 5 # 漢室百年

    德國當時是一個陸軍強國,海軍也就潛艇有點卵用,為了進攻英國,將一個陸軍強國改組為海陸混合國十分不值,且不說英國整一個東方島國,南方沒資源,空軍力量過屌,強行登陸損失很大,而且,你希望你在打架時來個人捅你菊花麼……

  • 6 # 淳安縣令

    拋開國家利益最大化暫且不說,希特勒內心並不討厭英國人,但因為一戰對法國一直耿耿於懷,對斯拉夫人是從骨子裡面厭惡,更別說多麼憎恨猶太人了。這些情感上的因素很微妙,或多或少也影響到希特勒的決策。

    英吉利海峽是天然屏障,沒有強大的海軍要征服英國是痴人說夢。同皇家海軍相比,德國海軍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和英國人和談,是希特勒最希望的。而對於蘇聯,元首卻認為憑藉德國強大的陸軍空軍,對付一個外強中乾的蘇聯是非常有把握的。關鍵還有廣大生存空間,豐富的石油,糧食,礦產以及取之不盡的廉價勞動力,都可以為德國的戰爭機器提供有力的保障。

  • 7 # 憤怒野虎

    當年,希特勒德國滅陷法國後,放棄進攻英國而轉攻蘇俄,實乃戰略之舉。歐洲二戰前,英美法等國為“禍水東引”讓納碎德國進攻蘇俄,簽訂了臭名招著的“慕尼黑協定”犧牲捷克換取進攻蘇俄。從這個綏靖協議,希特勒德國把英美法等看個透。據說希特勒常看《孫子兵法》,深之用兵之道,“避敵之長,攻敵之短”。“遠交近攻”之策略。法國淪陷後,對於英國,則有天然屏障英吉利海峽,德國海軍、空軍比英國強不了多少,況且英美有“傳統”聯盟影響。所以,攻打英國,不但難以攻取,還可引來美國的介入。後階段的英倫空戰也印證了這個可能。而對於蘇俄,經過斯大林的大清洗運動後,國內的能戰將領基本清除,群眾反對政府情緒增加。而且,與盟國日本,進行東、西夾攻,蘇俄基本上被消滅。所以,放棄英國而進攻蘇俄,實乃希特勒元首的精明之舉。只可惜,當初的日本沒有北進蘇俄,而南攻南洋。以及,在蘇德戰場的各種因素,希特勒的戰略功虧一貴。

  • 8 # 逐鹿飲馬

    從三點回答。英國蘇聯德國和其他國家主要是美國

    首先是英國。英國是島國,有寬闊的英吉利海峽阻擋德軍鐵甲。要想把德軍鐵甲放到島上,必須靠海軍,空軍也要掩護。而英國皇家空軍海軍非常強大,畢竟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海軍還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丘吉爾堅決抵抗,誓死領導英國人民抵抗納粹。

    然後是蘇聯,蘇聯經過大清洗,很多精兵強將尤其是高層軍官被血洗,蘇聯出現了嚴重的軍官斷層。戰前蘇聯和德國關係很好,還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聯的石油資源豐富,拿下他德國資源就有了保證。

    在看德國。軍備異常強大,軍隊素質極其高,裝甲部隊碾壓一切,強大的空軍提供保證。在曼施坦因古德里安等軍事天才的卓越領導下,一個多月大概是四十天,就蕩平了西歐,其中包括老牌資本主義強國法國。北歐南歐更是輕鬆拿下。閃電戰很成功,但是歐洲資源不多,缺少石油,德國小國更是缺乏資源,於是把目光瞄準了蘇聯。

    其他國家主要是美國。美國不允許德國一家獨大,也不想看著納粹德國肆無忌憚的統治世界。於是把大量的軍備補給投給英國。丘吉爾有了底氣也堅決抗德。德國空軍被大不列顛空戰中被擊敗,陸軍海軍的登陸沒了保障,希特勒的海獅計劃被迫無限期延後,這樣德軍就把看準了蘇聯。

  • 9 # 樂柯定

    一、德國其實沒有放棄過英國:1、德國空軍對英國本土進行毀滅性進攻,由於英國掌握了德國的密碼以及有新科技雷達而失敗;2、英國當時是世界頭號強國,有大量的殖民地,德國用潛艇試圖封鎖英國的海上運輸線,使英國的商船和物質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但這也損害了美國的利益;3、美國也不想看到德國一家坐大,因此通過了租借法案,大力支援英國;4、英國是海軍強國,而德國由於一戰戰敗,海軍發展受到條約限制,二戰時德國海軍一直被英國海軍封鎖;5、法國投降後,法國海軍艦隊自沉,因此德國沒有足夠的海軍力量;6、要進攻英國必須度過英吉利海峽,沒有海軍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是希特勒的無奈,不是他放過英國。

    二、進攻蘇聯:1、希特勒過於迷信閃電戰,確實閃電戰給希特勒德國帶來太多的勝利;2、當時的蘇聯軍隊的技術裝備和戰鬥力確實不如德軍;3、二戰開始也是帝國主義國際之間狗咬狗,是強地盤和劃分勢力範圍,希特勒以為只要攻下莫斯科蘇聯就會投降,以前的事實都是如此;4、其實希特勒也是有勝算的,德軍已經到了莫斯科城下,只是由於發生偶然因素使德軍進攻蘇聯的時間推遲,而又遇上了百年不見的嚴寒;5、嬌兵必敗,多行不義必自斃。

  • 10 # 先知144597029

    我是這麼分析的:希特勒的戰略是在統一歐洲大路並站穩腳根之前避免招惹美國。跨海佔領英國又不能速戰速決,再把美國招來,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而進攻蘇聯,美國不會立即做出反應,況且蘇聯有德國夢寐以求的戰略資源。那些資源足夠支撐德國與英美的長期消耗戰。

  • 11 # Koffan

    搞不定皇家海軍,這麼簡單,德國海軍就兩艘大船能看,英國海軍大概是世界第三的水平,沒有制海權登陸英國幾乎等於送死,你總不見得用空降兵佔領英國吧

  • 12 # Fang145333870

    攻擊英國已經看不到希望了,因為發現英國越打越強,這是美國的支援,在中國也一樣,而且,等英國真頂不住了,美國必然截斷德國供給或直接參戰,這在抗日戰爭也一樣,所以,德國回頭攻擊蘇聯,是戰略調整,原計劃是先攻下英國。順便說一句,美國國策是所謂國家利益,根本就是誰也不能一支獨大,國家際關係在表面看貌似世界警察,其實是為了美國利益。

  • 13 # 你楚喬啊

    首先,希特勒這個人骨子裡是親英的,他認為盎格魯撒克遜人和日耳曼民族一樣高貴,他實際希望英國能和德國保持和解,從而使英國控制海洋,德國控制陸地。他對英國作戰實際上只是想迫使英國走出歐洲大陸,讓英國達成妥協。

    而對於蘇聯,這是納粹的原則問題,這是國家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不可避免的矛盾,希特勒始終以消滅猶太集團和社會主義為己任,這是政治原因,戰爭本來就是為政治服務的,為了德國的生存空間和資源,希特勒必須向東,這是遲早的事情。

  • 14 # 東都有湘

    為什麼二戰時期的德國會最終選擇放棄英國而掉過頭來進攻蘇聯?這本身其實就涉及到了有關競爭戰略其中要求的戰略戰爭選擇課題。因為縱觀德國,之所以敢在1939年9月1日發動具有歷史重大意義的侵波戰爭。

    就是由於德國繼續要求的、擴大在波蘭的德國利益問題上,已經無法能夠與以英、法、美為首的西方國家聯盟勢力達成任何可能讓步的妥協政治協議。並且雙方都是已經被彼此的政治要求逼到了最後的底線攤牌區間。

    而做為德國更是受到了來自強勢政治進取,所帶給國內一浪更比一浪高昂的民族普遍自豪感激情。顯然,德國的政治也就到了必須要求繼續來捍衛住,這種強勢進取產生的國家民族尊嚴性。再加上德國與波蘭之間存在著的矛盾,本身就已經超越了雙方的領土糾紛範疇。

    而且同時都關係著雙方十分敏感的國家民族尊嚴問題,誠然已經實質性的觸碰到了與波蘭的這個問題,那麼為此德國的政治也就更加不能違背,這種來自國內群起高昂的民族自豪感要求。然而以英、法、美為主導要求的,一戰後國際政治新秩序體系。

    由於在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問題上,已經對德國做出了重大的地緣政治利益讓步,相應的也就在波蘭的問題上不可能再對德國作出哪怕是一絲的讓步政治舉措。因為這極有可能將導致以英、法、美為主導要求的國際政治新秩序體系在權威性方面徹底尊嚴掃地。因此德國在與西方國家聯盟勢力就波蘭的問題上,雙方對話的政治價值只能是互為失效。同時根據”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帶給德國的慣性要求,毫無疑問德國自然就會要求透過另外一支手,戰爭手段來繼續保證滿足這種來自國內高昂的民族自豪感政治浪潮。

    所以戰爭的選擇、也就不可避免要被德國提上前端重要的實施話題當中來給予現實考慮。不過,在這個重大的關係德國命運的對波戰爭問題處理態度上,卻清晰的反映出德國雖然新建立了以整體意識為要求的戰略層面做為國家最高領導階層,替代了傳統有著不可規避自私缺陷的政治層面,但卻還是介於在“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這個延續要求的認知高度區間。

    說明德國以戰略層面領導國家這種先進性,仍然處於在初級不穩定階段,無疑繼續受到政治習慣影響必然佔據主因。這就要致使德國的戰略意識自然要求對應在“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將政治對話直接交予戰爭手段來要求完成。但忽略了“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這段話當中,其實還隱藏了有關政治是在為什麼而存在!要知道什麼叫做“三點才能成一線”的現實定距規則。

    然而即便是站在這個“戰爭是政治的繼續”認知介面,德國要想打算髮動波蘭戰爭,同樣也都必須要求德國首先具備前題條件。因為德國無法保證西方國家聯盟陣營勢力,為此不會不與德國全面爆發戰爭。那麼德國要想波蘭戰爭能夠成立,前題條件就只能需要德國確保能與蘇聯達成共同針對波蘭要求的軍事聯合條約。

    憑此條約德國才可能達到屈使整個西方國家聯盟陣營勢力,在歐洲大陸上面對德國不得不要求完全處於被動防守姿態。這是因為西方就此只能選擇避免因自身反應再而造成德國與蘇聯最終發展完成軍事聯盟關係。這將無疑對於西方來說就是一場惡夢,正由於西方存在著這一最大戰略顧慮,這才是德國可以透過戰爭手段來要求繼續滿足政治。不過西方存在著的這個最大戰略顧慮並不是什麼秘密,可以說是眾所周知!當德國與蘇聯簽署了兩國【德蘇軍事互不侵犯條約】不久,德國就將這種西方最大的戰略顧慮直接兌現,因而德國才會毫無顧忌的發動了對波蘭的全面侵略戰爭。而更為重要的是,隨著蘇聯採取的軍事行動跟進佔領了整個波蘭北部地區。

    德國針對西方國家聯盟陣營勢力實施的這一最大戰略顧慮,同時也就達到了最大有效實施釋放階段。這就是為什麼德國在與蘇聯共同消滅了波蘭以後,西方只能要求採取靜坐固化戰爭姿態。而隨著德國有效戰爭效率來反身大規模揮師西進,當然就能很輕鬆的順勢橫掃整個西歐諸國,包括快速戰敗法國,迫使英國必須退出歐洲大陸。其實就都是西方國家聯盟陣營勢力這一最大戰略顧慮在其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必然作用。可是德國實施的這個看似最為成功的歐洲大陸戰略勝利,卻並不屬於真正意義要求上的戰略戰爭,只不過就是戰爭戰略罷了。也就是說根本不具有任何戰略戰爭要求的最基本決定戰爭特質。

    因為雖然德國在西歐諸國透過戰爭戰略取得了征服要求的輝煌勝利,但是德國在歐洲大陸上取得的這種巨大輝煌勝利卻不能左右和影響西方為此是否繼續要求戰爭的腳步,也就是德國在歐洲實施的這種戰爭戰略不具有任何決定戰爭性意義。因此對於戰略要求而言這種戰爭戰略價值其實就是一文不值!

    不能決定戰爭性意義,也就是代表了德國無法控制本身戰爭,不能控制本身戰爭相反德國就要遭到戰爭本身控制。又由於德國是憑據西方國家聯盟陣營勢力這種害怕德蘇兩國最終發展完成軍事聯盟關係,所帶來的最大戰略顧慮做為成功戰爭實施歐洲大陸戰略要求的核心前題條件。

    那麼戰爭本身必然就要驅使德國為了確保這些戰爭戰略成功取得要求的可靠性,反身再來要求最基本的決定戰爭特質。不能從英國身上獲得最基本要求的決定戰爭特質,德國就會自然與另一關聯直接國家—蘇聯,來要求必須明確彼此之間的戰略關係屬性而獲取這種可靠性,那麼德蘇雙方就只剩下不是同友對敵(西方)、就要非友即敵。

  • 15 # 世界真的很大

    無論在外交和政治上使了多少招,德國仍未能如希望的那樣,和英國簽訂和平協議。不但如此,丘吉爾上臺後,打壓了英國內部的親納粹勢力,主戰派情緒高漲。惱羞成怒的希特勒,親自主持策劃了登陸入侵英國的計劃,這便是“海獅行動”。

    行動以“不列顛空戰”為先導,摧毀英國的空中力量,獲得制空權,再透過密集的轟炸,打垮英國的工業和經濟,打擊英國人計程車氣,最後登陸入侵。

    但是,最高統帥部參謀長弗朗茲·哈爾德、認為,海軍司令埃裡希·雷德爾、海軍元帥卡爾·鄧尼茨將軍,都不同意登陸計劃。他們認為,對英作戰,德軍既無制空權,亦無制海權。剛剛結束的挪威登陸戰,德國海軍損失了3艘巡洋艦、10艘驅逐艦、4艘U型潛艇。要在短期內再發動另一次登陸戰,德國海軍有所不支。

    但是,希特勒堅持認為登陸十分必要且不難實施。參謀部提交的登陸方案是,從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港口出發,空中和海上運輸10萬名士兵,同時在英格蘭東部的沃什灣登陸。希特勒再次主持召開了最高統帥部會議,批准了“海獅行動”方案,宣佈入侵英國的行動進入倒計時。

    “海獅行動”細節如下:德國將組織兩個集團軍群的兵力,第一波登陸11個步兵團、山地師、空降師和特種部隊,第二波登陸8個坦克團和摩托化步兵師,第三波也是最後一波登陸部隊是6個步兵師。

    希特勒最後確定的登陸時間是9月20日。當然,希特勒也明確指出,在登陸行動之前,德國空軍必須打垮英國空軍。此時是7月,那場二戰最重要的空戰,即不列顛之戰,已於一週前打響。希特勒認為,兩個月的時間,已足夠讓戰無不勝的德國空軍獲勝。

    9月初,一支德國部隊出現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港。原來,這支部隊是來拍電影的。他們用了整整兩天時間,在燃燒的煙火中,模擬拍攝了入侵登陸英格蘭的場景。因為希特勒認為,應該讓全體德國人民清楚地看到,德意志軍人是如何英勇地拿下不列顛領土的。

    但是到了9月中旬,德國空軍不但沒有獲得制空權,反而損失慘重,海軍裝備嚴重不足。英國皇家空軍以弱勝強,以少勝多。尤其是投入全天候使用的最新雷達技術,成了德國空軍的剋星。

    9月17日,希特勒明令,推遲入侵英國的“海獅行動”。這一推遲,就成了無限期。

  • 16 # 乞丐sucker68888776

    一 德國海軍力量相比英國太薄弱 二德國空軍對英國的空襲 沒有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反而遭到越來越強的抵抗 三東線的蘇聯對芬蘭等東歐國家動手 四德國很多軍需保障來自蘇聯如石油鎢礦等 五這也是最根本的問題 資本主義德國與社會主義蘇聯從意識形態上根本對立 水火不相容。綜上所述 為了避免在與英國火拼的時候 後院起火 形成被動的兩線作戰 德國選擇了停戰西線進攻英國 轉攻蘇聯

  • 17 # 門閥時代

    如果我是希特勒,我也會放棄英國,轉而進攻蘇聯。英國本島並沒有什麼資源,就像個已經開採了一半的貧礦,你打下來還得花巨大的資源來跨海維持。你的戰爭花銷還抵不上你的收益,有人可能說英國怎麼會只那麼一點資源呢?實際上英國本身強大是因為英國長期以來建立的海外殖民地,貿易體系,當你攻下英國本島之後,如果英國高層轉移至印度或者澳大利亞,並不會對其造成致命損傷。而跨英吉利海峽維持島國的治安則很有可能成為壓死德國的最後一根稻草。預期投入產出如此不平衡的情況下,希特勒做的決定是對的。而況且蘇聯還有個大雷雨計劃。當然,該死的鞋匠的兒子搞砸了一切,神助攻了希特勒。

  • 18 # 白金之星13

    其實,丘吉爾以前的英國首相及歐洲大國領導人的綏靖政策很明顯就是希望引德攻蘇。可是蘇德並不接壤從地圖上看要打蘇聯必須拿下波蘭,於是在打波蘭等國時,和英法等發生了利益衝突,在沒打蘇聯前德與英法先打了戰爭,雖與蘇簽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希特勒骨子裡並不反英,這也可以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敦刻爾克戰役德軍放生了43萬餘的經歷過歐洲大戰的英法老兵——也正是憑藉這些老兵底子成為了日後反攻德國的主力。而是在41年6月22日凌晨閃電突襲蘇聯,這是又一個訊號。只是這些並不為英國人接受,他們始終看到了眼前的威脅來自德國,於是同盟國形成……而希特勒也不得不又一次面對一戰時的困境,兩面開戰

  • 19 # Markjobs

    德國打蘇聯是因為偷襲戰術對英國失效,海軍幾乎被英國全殲,空軍去空襲倫敦,被英國皇家空軍打得落花流水,損失慘重,對英國完全失去制空和制海權;再看北非戰場,被認為最有優勢的陸軍,蒙哥馬利也幹掉了隆美爾,德國完全被封鎖在歐洲大陸內,資源潰泛,而英國憑藉海外殖民地優勢,資源卻源源不斷地流入國內,如果德國不去幹蘇聯,也會直接被英國困死。事實上二戰中德國的真實實力被嚴重誇大,德國位於歐洲中北部,處於被包圍的狀態,整體實力受制於資源的限制。德國也深知自己的缺點,所以發明了閃電戰(偷襲戰),用最快的速度,最少的資源幹掉對手,德國整體實力強於法國沒錯,因為德國人多,但是並沒強大到可以一個月滅法國,德國知道硬碰法國幾乎沒什麼機會贏法國,因為法國還有廣大的海外殖民地,於是逼開法國主力,直接偷襲巴黎成功,法國總統為了保命投降,法國主力軍被迫流亡英國。同蘇聯交戰也一樣,不尊守先前簽訂的協議,趁著蘇聯沒防備,突襲蘇聯,但蘇聯準備好,真正硬碰硬打時,德國就是節節敗退,面對資源豐富的蘇軍鋼鐵洪流只堅持了一年多,就被幹到了德國柏林。所以,從頭到尾,你們仔細梳理一下,當初聯合蘇聯打波蘭,甚至一度被波蘭軍打得找不著北的德軍到底有多強?希特勒蜜們總是臆想德軍有多強大,以為是隻有美國蘇聯能幹倒德國,其實二戰沒有美國蘇聯幫忙,英國一國單幹德國,一樣打可以打垮德國,當然,前提是蘇聯不亡。

  • 20 # 加油北漂

    首先當時的英國比蘇聯還要強大,而且德國的海軍和空軍沒有英國的強大,尤其是海軍,去打英國必須跨過英吉利海峽所以必須有強大的海軍,去打英國基本沒有勝算,而且英國的戰鬥力不比德國差,蘇聯就不一樣了,首先德國陸軍強大,德國與蘇聯陸地接壤,而且希特勒極度反對共產主義,而且歐洲大陸歷來反猶反俄,一說打俄國,基本上都願意跟著去打,俄國在歐洲樹敵太多,還有蘇聯也不是鐵板一塊,打蘇聯的時候有幾百萬的俄奸也在幫著打,而且俄國人戰鬥力在歐洲是中下等的水平,所以德國會選擇去打蘇聯而不是英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和父母爭吵過嗎?是什麼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