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六等三侯說歷史

    首先,初唐時的吐蕃已經完成了對青藏高原的統一,整個地區都被政治清明的政權領導下,為吐蕃對外征戰提供了基礎。

    當時吐蕃所處的地區海拔較高,唐軍征討時高原反應嚴重,非戰鬥減員比較多,而且青藏高原地區地廣人稀,補給不便,得從後方源源不斷輸運,導致補給線漫長。

    最後一個是貧苦的高原地區鍛鍊了吐蕃人的體魄,合格戰士眾多且戰鬥力較高,稍一訓練便成精銳軍隊。

  • 2 # 海洋望星空

    本人認為是唐軍與吐蕃交戰的經驗不足。

    吐蕃在完成了高原各部落統一之後,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新生國家,從此開始了和各個國家全面開戰的局面。

    東面和強大的大唐帝國開戰,西面和阿拉伯帝國開戰,要知道這可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兩個王朝了,不僅如此,吐蕃還與回紇、南詔等國家開戰。基本上能交上手的,全都打了個遍。

    在歷史上有一個規律,一個新生的力量在一段時間內特別強大,尤其是軍隊在戰場上更是所向披靡,魏武卒如此,大秦銳士如此,蒙古騎兵如此,吐蕃軍隊也是如此。

    在這時雖然大唐帝國極度輝煌,民風尚武,但是面對新生的高原王朝,開始依然敗多勝少。因為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國家,對於新生事物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剛開始沒有任何應對的經驗,只能慢慢摸索,然後才能坦然應對。

    大唐對於吐蕃也是如此,新生的王朝已經不是從前一個個部落的烏合之眾,而是一支精銳之師了。

    對於交戰雙方的勝敗,往往取決於天時、地利、人和。

    在天時上,吐蕃計程車兵早已適應了高原氣候,大唐計程車兵很多根本無法適應,還沒交戰戰鬥力就沒了一半。在地利上,吐蕃士兵自高原而下,大唐士兵由下而上,吃了很大虧。在人和上,大唐民風尚武,吐蕃統一後本就民風彪悍的吐蕃人更加團結,一致對外。

    唐軍對於和這樣統一的高原王朝作戰,在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對敵經驗太少。《孫子兵法》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所以對於這時沒有對敵經驗的唐軍來說,必然是敗多勝少的。

  • 3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盛唐時期,真的沒有幾個王朝是唐王朝的對手,甚至連縱深700多年的高句麗都被唐王朝給滅了,可就是吐蕃王朝,始終是唐朝的心腹大患。

    唐朝多次與吐蕃發生過戰爭,不論歷史學家是怎麼下定論的,看結局我們就會知道。唐朝前後派遣了多位公主前往吐蕃和親。

    如果真的打贏了,有必要犧牲公主的幸福嗎?所以這一系列所謂的勝利,都是中原王朝為了自身的面子意淫出來的,屈辱的失敗對強大的中原王朝來說,並不體面。

    01和親是軍事失敗的象徵,顯然唐王朝不是強盛時期吐蕃的對手。

    漢朝建立後的前七十多年,對匈奴一直採取的是和親政策。他們的勢力範圍始終都無法透過河西走廊,到達西域。因為這一塊地盤被匈奴牢牢掌控在手裡。

    既而嘆大國服飾禮儀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與公主歸國,謂所親曰 :“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當為公主築一城,以誇示後代 。”遂築城邑,立棟宇以居處焉。公主惡其人赭面,弄贊令國中權且罷之,自亦釋氈裘,襲紈綺,漸慕華風。仍遣酋豪子弟,請入國學以習《詩》、《書》。又請中國識文之人典其表疏。---《舊唐書》

    漢高帝劉邦曾經與匈奴打過一仗,結果差點把自己的老命丟在那裡。從此漢朝即使有與匈奴決戰的勇氣,也並不具備相應的實力。所以漢王朝前七十多年一直用和親解決邊疆問題。

    一直等到漢武帝把匈奴打得載歌載舞以後,和親政策徹底廢除。強大的軍備力量,成為漢王朝昂首挺胸的資本,他們再也不需要用女人的幸福,換取王朝的和平。

    當然了,從王朝統治者和天下百姓的角度來說,用一兩個女人的幸福來換取和平,似乎是穩賺不賠的買賣,可是如果把你家的女兒拿去做這場政治交易,你願意嗎?誰都不會願意。

    同樣的道理,唐王朝和吐蕃之間,打了不少仗,而且基本上集中在強盛的唐太宗時期。結局我們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打贏了吐蕃,並且大度地將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此後唐中宗李顯又將金城公主嫁到了吐蕃,這看似是強大的唐王朝,對吐蕃的一種恩賜。是吐蕃打了敗仗以後,唐王朝可憐對方。可事實上真的如此嗎?我們可以來看看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身份,那就能曉得統治者們是什麼心態了。這兩位所謂的公主,全部都不是皇帝的親生女兒,甚至在和親之前,連養女的身份都不具備。難道唐太宗和唐中宗就沒有女兒嗎?當然不會。

    唐太宗有記錄的女兒就有21個之多,而唐中宗李顯再不濟也有兩個女兒。為什麼他們不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吐蕃呢?那可是親生的女兒,他們才不會讓自己的女兒去吃這份苦。

    所以說統治者們發自內心的是覺得,和親是下下策,不到萬不得已的地步,是絕對不會採取和親政策的。而軍事上的失敗,導致了這種下下策的出現。

    02吐蕃異常強大,這是唐王朝始料未及的。

    中國有春秋戰國的亂世、魏晉南北朝的亂世、五代十國的亂世,其實吐蕃在松贊干布一統吐蕃以前,也是一樣的模樣,各大宗教國家互相比拼,誰也不服誰。

    松贊干布雖然是吐蕃王朝第33位贊普,可是他卻是大一統吐蕃王朝的建立者。他上臺以後,遷都拉薩,努力發展當地的畜牧業和軍事力量。吐蕃的勢力範圍也不斷在擴張,如今的青海、新疆、四川等部分地區和西藏全境,都在松贊干布的控制範圍之內。松贊干布也是一位成熟的外交家,他對外不斷尋求盟友,比如說與尼泊爾結成聯盟,與藏區豪族結成聯盟,先後迎娶了他們的公主。此後又與唐王朝議和,迎娶了唐王朝的文成公主。

    當松贊干布將手伸向四川的時候,其實唐王朝是做出過強烈反對的。唐太宗為此派遣了侯君集帶領20萬大軍前往四川,力爭將吐蕃主力全部消滅。

    結果很有意思,侯君集還沒到那邊,左武衛將軍牛進達已經將吐蕃大軍給擊敗了。按道理這一場大戰是唐王朝勝利了,為什麼唐王朝還是要主動和親呢?

    弄贊大懼,引兵而退,遣使謝罪。因復請婚,太宗許之。弄贊乃遣其相祿東贊致禮,獻金五千兩,自餘寶玩數百事。貞觀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節送公主於吐蕃。弄贊率其部兵次柏海,親迎於河源。見道宗,執子婿之禮甚恭。---《舊唐書》

    其實他們所消滅的,壓根就不是吐蕃的主力。吐蕃有自己的戰略方針,唐王朝要向松州進兵就必須要勞師遠征,長期駐紮在這裡也要消耗大量錢財。

    而吐蕃出兵四川就顯得非常輕鬆,畢竟距離相對較接近。所以當唐王朝的主力撤退以後,吐蕃還是會發起總攻,到時候吃虧的反而是唐朝。

    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唐王朝要麼就是花重兵駐紮在四川地區,因為少量人馬不足以成為吐蕃的對手。要麼就是和親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唐太宗選擇了後者。

    03文成公主在松贊干布的三個妻子裡,地位最低。

    我們現在大為讚揚文成公主和親的事情,那麼當事人願意嗎?我認為打死她都不會願意,要真的是好事,唐太宗為啥不把自己的女兒嫁過去?他可是有21個女兒的男人。

    帝伐遼還,使祿東贊上書曰 :“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並臣治之。高麗恃遠,弗率於禮,天子自將度遼,隳城陷陣,指日凱旋,雖雁飛於天,無是之速。夫鵝猶雁也,臣謹冶黃金為鵝以獻 。”其高七尺,中實酒三斛。二十二年,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使西域,為中天竺所鈔,弄贊發精兵從玄策討破之,來獻俘。---《新唐書》

    而吐蕃這邊對文成公主怎麼樣呢?其實松贊干布除了迎娶文成公主以外,在明面上還迎娶了尼泊爾的尺尊公主以及藏區的蒙薩妃。

    這只是松贊干布的三位有記錄的夫人,全部都是政治聯姻。而這三個人裡面,尺尊公主的地位是最高的,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尼泊爾跟吐蕃的距離非常接近。從戰略角度來說,吐蕃和尼泊爾之間,必須要處理好關係,否則兩者爆發戰爭就不是區域性戰爭了。其次尼泊爾的宗教文化和吐蕃基本相同。兩者都是非常著名的古老佛國,信仰相同的情況下,感情也會更加好。再者尼泊爾在名義上是吐蕃的附屬國。這讓吐蕃有了宗主國的感覺,而唐王朝是吐蕃的宗主國,吐蕃人總覺得有些恥辱。

    此外蒙薩妃是其中最受寵的一個,她給松贊干布生了一個兒子繼承了松贊干布的王位。所以是文成公主不僅地位不高,而且與松贊干布沒有生育任何子孫,在藏區孤獨終老。

    總結:吐蕃和唐王朝幾乎同時強盛又同時衰敗。唐王朝在唐玄宗以後,爆發了安史之亂,結果導致唐王朝內亂不斷。朝廷從此失去了對地方的絕對管轄權。而吐蕃王朝其實也是一樣,在唐太宗時期,松贊干布將吐蕃推向了一個絕對的高度。可是到了後期,吐蕃逐漸開始衰弱。

    唐肅宗時期,郭子儀等將領可以秒殺吐蕃軍團,可見當時的吐蕃已經不堪一擊。此後吐蕃更是與中原王朝類似,再次淪落到了割據分裂的狀態。

    參考資料:

    《舊唐書》

    《新唐書》

  • 4 # 薩沙

    這是因為兩國的實力存在客觀的差距。

    以大唐的強盛,在當時世界已經是一流強國,不是吐蕃可以相比的。

    吐蕃如果只是推舉青藏高原,唐軍因無法適應高原惡劣氣候,可能不能消滅吐蕃。

    但只要吐蕃離開高原試圖進攻,自然就不是唐軍的對手。

    我們可以透過這一戰看出來。

    大非川之戰是唐軍對吐蕃的主要大敗仗,即便如此也能看出唐軍強悍的實力。

    670年,吐蕃大軍40萬入侵大唐,攻佔了安西四鎮,聯合于闐攻陷龜茲的拔換城(今新疆阿克蘇)。

    而唐軍以薛仁貴為主帥,出動5萬軍隊反擊吐蕃大軍。

    雙方兵力是8:1,唐軍此舉表面上是以卵擊石。

    然鵝,薛仁貴留下郭待封率2萬人守護輜重於大非川(今青海省共和縣西南的切吉曠原),主力則輕裝奔襲河口(今青海省瑪多縣)。

    結果是,薛仁貴區區3萬大軍,重創突破軍主力,俘虜牛馬上萬匹,進而乘勝進佔烏海城。

    然而,沒想到的是後軍郭待封率不服從命令,擅自率領部隊跟進。

    這是因為郭待封是名將郭孝恪的兒子,自視甚高,不甘心屈居薛仁貴之下,經常違抗薛仁貴的節制。

    薛仁貴曾對郭待封說:“我要攻打的烏海險遠,車行艱澀,若引輜重,將失事機,破賊即回,又煩轉運。彼多瘴氣,無宜久留。大非嶺上足堪置柵,可留二萬人作兩柵,輜重等並留柵內,吾等輕銳倍道,掩其未整,即撲滅之矣。”

    意思是,只要郭待封能夠維持大東川的穩定,保持輜重的運輸,薛仁貴在前線就可以勝利。

    然而,郭待封擅自冒進,2萬部隊在曠野遭遇20多萬吐蕃軍圍攻。1:10,當然沒法打,最終郭待封慘敗,潰敗回大唐境內。

    而郭待封掌握著薛仁貴大軍的主要輜重,是很重要的後勤中轉基地。

    這樣一來,薛仁貴的補給就完全中斷了。

    薛仁貴被迫停止進攻,返回大非川堅守了3個月。

    此時吐蕃大軍40多萬四面圍攻大東川,然而薛仁貴以區區3萬之眾堅守。

    吐蕃吃不掉唐軍,吐蕃大將論欽陵決定談判。最終放走了唐軍,然而吐谷渾自此淪陷。

    此戰是唐軍歷史上的大敗仗,然而在實戰中唐軍仍然表現出強悍的戰鬥力。

    以區區5萬軍隊敢於對抗吐蕃大軍40多萬,還能連戰連勝,說明兩軍軍事實力的差距。

    此戰失敗後5年,唐軍捲土重來,擊潰吐蕃軍隊,再次收復安西四鎮。

    而且,大家要知道,吐蕃的目的是爭奪大唐控制的西域。

    而大唐對於西域並不是很重視。這是因為唐的領土遼闊,但人口並沒有後來明清那麼多。以現有人口來看,長城以內的土地就足夠了,甚至還用不完。

    唐對於西域主要是兼顧,就算真正丟了也無關大局。況且當年沒有鐵路,從長安運輸物資到西域維持唐軍駐紮,一車糧食的運費,就是糧食價格的幾十倍之多,價效比極低。

    只要在唐朝經濟好的時候,才能維持如此高昂軍費的西域駐軍。

  • 5 # 在下葵小胖

    我是向日葵,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交戰地點全在吐蕃境內,我們都知道所謂的吐蕃就是現在的西藏,而西藏是中國的第一階梯,人和馬畜都會有強烈的高原反應,這也是為什麼西藏地區主要以犛牛這種動物為主,因為其它的動物實在無法適應這些環境。

    下面筆者將透過還原歷史闡釋分析這個問題。

    自然惡劣將是唐軍最大的敵人。第一,吐蕃地區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和環境優勢。

    青藏高原是中國環境條件最惡劣的地域之一,高原地區氣壓低,空氣稀薄,紫外線輻射強,這些地區非常不利於生存,當時吐蕃族人卻適應下來了,長期的適應能力,使的吐蕃人對在惡劣環境作戰是非常得心入手的,而唐軍卻不能,只能在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中適應作戰,因此唐軍的在這種環境下作戰絕對是劣勢中的劣勢。

    《舊唐書·吐蕃傳》謂:“其地氣侯大寒,不生秔稻,

    只有吐蕃兵能夠適應這種高原氣候第二,吐藩軍先後吞併吐谷渾汗國等周邊小國,地域進一步擴大。

    青海、新疆、四川等部分地區和西藏全境,以及吐谷渾汗國的地盤皆入吐蕃地域,一個國家綜合的國力首先就考慮的就是地盤,而吐藩的地域擴大了,他們的實力就會得到提升,人口,馬匹,財力,都有進一步的增加,它在也不是一個荒原的小部落,而是一個強大的帝國,因此,唐軍在與他交戰上,不佔多少便宜。

    吐蕃第三,吐蕃馬步軍強大,即戰力強。

    由於吐蕃佔了很多西北地區,西北地區又是畜牧業發達地區,因此吐蕃從來不卻少戰馬。戰馬多了,吐蕃的騎兵就會相當強大,什麼東西就怕多,而吐蕃的騎兵數量是唐軍的噩夢。

    我們都知道薛仁貴也是一個很強的將領,但他面對吐蕃軍,確實負少勝多,多次都是被打丟盔卸甲,因此說吐蕃馬步軍的單兵作戰能力還是強於唐軍的,所以唐軍才會面對吐蕃負少勝多。

    《舊唐書》本紀第五:以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領兵五萬以擊吐蕃

    吐蕃馬步軍

  • 6 # 無月文化館

    我是無月,感謝你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唐朝的歷史上,有一個對手,幾乎伴隨著大唐從誕生到結束,這個對手就是吐蕃。

    吐蕃

    吐蕃是由古代羌人發展而來的一個民族。

    在公元619年的時候,悉勃野部的朗日論贊率兵滅掉了蘇毗部落,統一了西藏高原,成為了當時吐蕃各部的君主。

    之後,朗日論贊重用原蘇毗部落的貴族,賜給他們領地和奴隸,這引起了悉勃野部舊貴族的不滿。

    公元629年的時候,悉勃野部舊貴族發起叛亂,同時,吐蕃西部的羊同、蘇毗也與舊貴族內外呼應,朗日論贊在這個關鍵時候又被人毒死了。一時間,吐蕃內憂外患,隨時面臨著毀滅。

    這時候,年僅十二歲的松贊干布在叔父論科耳和宰相尚囊等親信大臣的擁戴下,登上贊普寶座。松贊干布先是透過排查,肅清了宮廷內部的反叛勢力,之後,經過三年的整頓與發展,松贊干布帶著訓練精銳的軍隊開始出擊平叛,最終,徹底擊碎了舊貴族勢力。松贊干布把舊貴族所佔有的土地、民眾和軍隊完全收歸贊普統轄之下,吐蕃的統一又得到恢復。

    公元633年,松贊干布把都城從山南瓊結,遷到邏些(今西藏)。此後,出兵徹底掃滅蘇毗和羊同,統一了整個西藏高原。

    從此,一個強大而集權的王國吐蕃誕生並開始崛起。

    (強盛的吐蕃)

    吐蕃與唐朝的利益之爭

    國與國之間的博弈說到底就是利益之爭。

    只有瞭解了吐蕃和唐朝之間的利益衝突,才能知道為什麼吐蕃和唐朝會交戰,又為什麼吐蕃和唐朝的戰爭持續了幾百年之久。

    吐蕃社會生產以農牧業為主。農作物有青稞、小麥、蕎麥等;牲畜有犛牛、馬、駝、羊等;手工業有燒炭、冶鐵、制膠、毛織等。所以,吐蕃不同於唐帝國北方那些遊牧民族,遊牧民族為了搶奪生產資料而侵襲帝國的領地,劫掠一番後便會撤退,吐蕃是有領土訴求的。

    從地形上可以看,吐蕃需要擴張的話,只有向北或者東北方向擴張,而這兩個方向都是大唐的領土。也就是說,吐蕃想要擴張領土,便不可避免要和大唐一戰。

    吐蕃和大唐的利益之爭,其實就是領土的爭奪,吐蕃想要擴張,大唐想要捍衛自己原有的領地,於是雙方來來往往爭鬥了數百年,一直到唐朝滅亡為止。

    (唐初,吐蕃與唐帝國形勢圖)

    唐初,吐蕃與大唐戰爭的幾個階段

    因為題主題目裡問的是“唐軍前期”,因此我把分析的時間設定在唐開國至唐高宗這段時期,也就是大唐初期。

    具體而言,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唐太宗階段

    唐高宗階段

    接下來,我對這兩個階段進行具體分析。

    太宗階段

    唐太宗時期,正是吐蕃在松贊干布帶領下崛起的時期。

    松贊干布統一吐蕃之後,向唐朝提出了結親的請求,但是當時唐朝與吐谷渾交好,並沒有理睬吐蕃的請求。

    於是,在公元638年的時候,松贊干布率軍進攻了唐朝的松州,太宗李世民派遣侯君集、牛進達等幾位將領率步騎五萬出擊,結果牛進達率領的唐軍先遣隊擊退了入侵的吐蕃軍。

    此戰過後,松贊干布知道了唐朝的厲害,回去後就派使者到唐太宗謝罪,並再次鄭重的向太宗提出結親的請求。

    這一次,唐太宗沒有再拒絕吐蕃的請求,因為唐朝在戰鬥中也領教了吐蕃的戰鬥力,願意與吐蕃修好,以維持帝國西部的安定,唐太宗將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這之後,吐蕃開始奉行對唐友好的政策。

    這一階段,吐蕃和大唐帝國在前期戰鬥後,就雙方彼此修好,相安無事。

    (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圖)

    高宗階段

    吐蕃和大唐開始頻繁衝突是發生在唐高宗時期,這一時期,兩國正式開戰,而唐帝國在一系列戰鬥中勝少敗多。

    高宗階段的吐蕃和大唐衝突往來可以細分為三個階段:

    吐蕃出擊

    大唐回擊(大非川戰役)

    大唐二次回擊(青海之戰)

    先來看第一階段,吐蕃主動向唐帝國出擊。

    這一階段,吐蕃國內發生了一個很重大的變化,那就是松贊干布死了。吐蕃國內的權力落到了大論祿東贊手中,於是這時候起,吐蕃改變了與唐修好的國策,改為積極向外擴張。

    這時候,我要先給大家講一下當時吐蕃和大唐的地理形勢。

    一直以來,吐蕃和大唐之間就隔著一個吐谷渾。大唐與吐谷渾保持著非常有好的關係,就是希望將吐谷渾作為唐與吐蕃之間的戰略緩衝地帶,而吐谷渾面對強大的吐蕃,也希望以唐帝國作為後臺,保證自己的安全。在松贊干布時期,吐蕃、吐谷渾和唐帝國三者保持了很好的友好關係,三個國家互相通婚,以保證睦領友好。

    吐蕃想要向外擴張,吐谷渾是必須拿下的第一站。

    公元656年起,吐蕃開始頻繁向吐谷渾發起攻擊,到了公元663年,吐蕃終於攻佔吐谷渾,吐谷渾王諾曷缽及弘化公主等數千帳逃至涼州,吐谷渾滅亡。

    (吐谷渾作為戰略緩衝地帶,夾在唐帝國與吐蕃之間)

    吐蕃拿下吐谷渾之後,北部便與唐帝國的隴右道接壤了,也就是這時候起,吐蕃直接對唐帝中國產生了威脅。

    如果吐蕃拿下隴右道,既可切斷唐帝國與西域的聯絡,又可從此處向唐帝國的心臟地帶發起攻擊,可謂威脅不小。

    (唐帝國隴右道的重要性形勢圖)

    吐蕃在攻下吐谷渾之後,並沒有停下腳步,依然積極地展開擴張行動,終於,吐蕃向西域下手了。

    公元670年,吐蕃攻陷西域十八羈縻州,又出兵四十萬聯合于闐(今新疆和田)攻陷龜茲(今新疆庫車)的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唐朝被迫罷龜茲、于闐、焉耆(今新疆焉耆)、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四鎮。

    (吐蕃攻佔了唐帝國在西域的安西四鎮)

    至此,高宗時期的吐唐衝突進入第二階段,唐帝國回擊。

    吐蕃將勢力範圍伸到西域,等於從唐帝國的餐盤裡搶肉吃,於是,唐帝國很快做出了迴應。

    唐高宗任命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阿史那忠、郭待封為副,領軍5萬人反擊吐蕃軍,以收復淪陷的安西四鎮,並援送吐谷渾還故地。

    就是說,唐帝國計劃從隴右道出兵五萬,擊退吐蕃的四十萬大軍,並藉此幫助吐谷渾光復,將吐蕃重新趕回原先的領土範圍內。

    薛仁貴率軍至青海湖南之大非川,留郭待封率2萬人守護輜重於大非川,薛仁貴率軍輕裝奔襲,在河口(今青海省瑪多縣)大敗吐蕃軍隊,薛仁貴乘勝進佔烏海城。

    在薛仁貴取得了良好的開局情況下,唐軍的後方出現了破綻。郭待封不服從薛仁貴讓其留守大非川的軍令,擅自率領輜重隊向薛仁貴靠攏。按照唐代的軍制,唐軍每1萬人中輜重兵3千,薛仁貴率軍5萬,也就是說又輜重兵1萬5,所以郭待封所率的2萬人部隊,有1萬5是輜重兵,5千人是戰鬥兵力,這就給了吐蕃一個絕好的機會。

    吐蕃20餘萬軍隊向行至半途中的郭待封發起攻擊,擊敗郭待封,唐軍輜重盡喪,薛仁貴被迫退保大非川。

    在大非川,吐蕃與薛仁貴對峙到當年八月,吐蕃主力全部集結完畢,40萬吐蕃大軍向薛仁貴部發起進攻,薛仁貴所部將士在無險可守,無糧可繼的艱難情形下,仍然頑強抵抗,最終,薛仁貴與吐蕃達成和約,率殘部撤退。

    至此,大唐徹底失去了西域的安西四鎮,被迫將安西都護府遷至西州(今新疆吐魯番),而吐谷渾從此被吐蕃徹底吞併,失去了復國的希望。

    (影視劇中的薛仁貴形象)

    失去了安西四鎮的唐帝國不甘心就此失敗,很快再次組織起了回擊,高宗時期的吐蕃衝突進入第三階段。

    公元678年,唐軍張虔勖部在龍支與吐蕃交戰兩次皆勝,斬獲大量吐蕃軍首級。

    訊息回報朝廷,唐帝國大為振奮。九月,唐高宗任命李敬玄為主帥,率領劉審禮、王孝傑、李謹行、契苾明、黑齒常之、婁師德等將領及18萬唐軍攻打吐蕃。

    這一次,唐朝計劃直接進攻吐蕃,切斷吐蕃與西域的聯絡,徹底戰勝吐蕃。

    但是,領軍的李敬玄不但沒有將才,還是個膽小怯懦之徒。

    由劉審禮率領的1萬先鋒軍在大非川與吐蕃大軍發生交戰,而李敬玄率領的十幾萬主力唐軍按兵不動,不去救援劉審禮。等到劉審禮所部全軍覆沒,李敬玄想率唐軍撤退,卻被另一支吐蕃軍佔據高崗所阻擋,無法動彈。後來黑齒常之在夜裡率領敢死之士500人襲擊吐蕃軍營,導致吐蕃軍混亂,李敬玄才率領十幾萬唐軍的主力返回了鄯州。

    這一階段戰役之後,唐帝國對吐蕃進入了防守階段,開始屯邊備戰;吐蕃也放緩了進攻的步伐,開始穩紮穩打,在邊境地帶緩慢擴張,不再大舉深入了。

    同一時期的西域,由於兩國都面臨道路遙遠險阻,後勤供應困難,以及兵力不足的問題,僅有零星的小型戰鬥,沒有再爆發大規模衝突。

    (遠征西域的大唐軍隊)

    總結

    縱觀唐初吐蕃與唐帝國之間軍事衝突的兩個階段:

    唐帝國在太宗朝,與吐蕃能夠和平共處,主要得益於唐軍的一戰之威。

    一戰之下,唐軍大勝吐蕃,令松贊干布畏懼唐朝,從此選擇與唐帝國和平共處。而唐朝也在這一戰中領略了吐蕃的強盛,從此正視吐蕃,給予吐蕃足夠的尊重和禮遇,努力維持兩國之間的和平邦交,這對兩國的發展都極為有利。

    同一時期,唐朝積極拉攏吐谷渾,將吐谷渾作為唐帝國與吐蕃之間的緩衝地帶,也是一個英明的戰略。

    而高宗朝,與吐蕃交戰多敗,原因歸根結底不是在於國力的高低,而是在於“戰之不利”。

    大非川一役,薛仁貴取得良好開局,卻因後方輜重隊的輕動,導致唐軍由主動出擊變為被動退守,吐蕃直到集結齊了40萬主力大軍才向缺糧被困的薛仁貴部發起進攻,薛仁貴戰敗撤退是不可避免的。

    李敬玄所率18萬大軍,因主帥怯戰,導致不能很好的執行既定戰略,大軍險些覆沒,最終無功而返。

    而西域方面,其實不論是漢朝,還是這時候的唐朝,都面臨一個相同的問題,那就是“鞭長莫及”。

    一旦西域爆發戰事,中央朝廷不可能第一時間做出反應,調動軍隊和糧草輜重也需要時間,加上路途遙遠,一趟軍事行動下來,耗時甚長,往往錯過了最佳戰機;加上路途遙遠險阻,一來後勤補給線往往受到侵襲而無法正常供應,二則每次軍事行動也往往是“一錘子買賣”,勝則勝,敗則敗,沒有後續部隊的戰略調整,一場戰事結束後,到發動下一場戰事,至少要幾年的準備時間。

    所以,吐蕃衝破唐帝國隴右道的阻礙,將兵鋒指向西域後,唐帝國只能滯後地做出反應。這一點對於吐蕃也是一樣,後世武則天朝向西域出兵時,吐蕃一樣非常被動挨打。

    所以綜合來說,唐帝國在初期與吐蕃的交戰中,勝少敗多,皆因“戰不利”。

  • 7 # 我是風箏雲

    確實如此,唐朝建立初期,在於吐蕃的交戰中,一直是勝少敗多。那麼我們來簡單分析以下,這是為什麼呢?

    【1】、唐朝剛建立時,實力有限,且四面出擊,國力較弱:

    隋朝末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各種農名起義層出不窮。這個時候,李淵家族從太原起兵,直取長安,建立了唐朝。可以說,唐朝的建立是在隋末動亂的社會基礎上的,是有一定的時代性。

    當時唐朝建立時,實際完全控制的版圖並不多,基本上是關中和河東一帶,邊疆地區有東突厥、薛延陀、高昌、高句麗等遊牧民族政權。而中原地區,還有負隅頑抗的河北竇建德和河南王世充等。

    所以,唐太宗李世民當時四處征戰,國庫中收上來的僅有的財物,也都用來支援這些戰爭。畢竟保持政權的安全才是第一位,經濟可以慢慢再發展。

    【2】、吐蕃發展迅速,並在外交上左右逢源,休養生息;

    應該說,吐蕃王朝是西藏地區歷史上,第一個成規模有明確歷史記載的大的政權。到了掌權的松贊干布這一代,吐蕃已經完全控制了整個藏區,包括現在的西藏全部、青海、四川、甘肅等部分地區。

    松贊干布的父親、爺爺都是很有魄力的統治者,他們在青藏高原建立起了類似於中原王朝的集權制度的國家,不像以前的部落制政權。經濟方面,他們鼓勵他的人民大力發展農業和畜牧業,使得吐蕃的人口和經濟都有了較大的發展。

    軍隊方面,他們學習中原地區以及西域的先進兵器製造技術,購買優良的戰馬,平時積極訓練,打造了一支戰鬥力強悍的高原軍隊。

    在外交上,吐蕃統治者們懂得審時度勢,與周邊的政權都交好。到了松贊干布時期,更是學會了識時務,在於唐軍交戰時,一有不利的局面,就接受唐朝的休戰提提。並在在唐太宗釋放了極大的善意之後,就主動表示願意和唐王朝和親。於是,在貞觀十五年,松贊干布迎娶了文成公主。

    【3】、唐軍前期與吐蕃戰爭,多在青藏高原,補給困難,士兵不適應天氣;

    唐軍前期與吐蕃的戰爭,比較有名的有“青海戰役”、“大非川之戰”、“素羅汗大戰”等。分析之後,不難發現,這些戰爭都是最後以唐軍主動出擊,卻失敗而歸而結束的。而戰場都發生在吐蕃所掌握的青藏地區,唐軍屬於攻擊一方。

    然後,由於吐蕃計程車兵常年生活在青藏高原,比唐軍士兵更適應青藏高原寒冷的天氣。而唐軍進入青藏高原後,後勤補給也陸續出現了問題,也極大地影響了作戰力。所以,初期唐軍與吐蕃軍隊交戰時,勝少敗多,也是情理之中了。

    小結:

    所以,總的來說,唐軍前期與吐蕃交戰勝少敗多,主要原因還是,當時唐朝剛建立,正四處出征,已經消耗了大量的兵力以及財力,等到準備收拾吐蕃時,實力已經大大下降,屬於勉強應戰。另外,吐蕃當時恰好有強大的統治者,帶領著吐蕃修養生息,發展的很快,與唐朝的實力差距縮小的很快。最後,前期雙方交戰的地方,多為吐蕃的勢力範圍,即青藏高原,唐軍的後勤補給跟不上,士兵也不適應寒冷的天氣,極大降低了作戰能力。

    這就是我的回答,希望您喜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龍八部》中高手排行虛竹能排第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