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代班奶爸的日常

    首先要知道,孩子的行為是他們的需求產生的結果。沒有孩子會無緣無故沒有理由的調皮。那麼我們來分析分析,孩子有哪些需求會導致他調皮呢?

    首先,孩子有自由探索這個世界的需求。孩子的探索可能跟成人想的不太一樣,他們會把東西摔在地上看看什麼東西會響,什麼東西會碎;他們會把隨便什麼東西就往嘴裡塞,看看是什麼味道好不好吃;會把自己的玩具甚至家裡的電器拆開看看到底裡面有什麼……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儘量滿足他吧,在保證他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幫助他完成探索。沒有完成探索的孩子會有焦慮。關鍵是這個階段是不能跳過的,如果現在不讓他探索,以後他會想別的辦法完成。

    其次,孩子有被關注的需要。當孩子想要被重視的時候,他引起其他人關注的方法就是不斷製造麻煩,這個時候你只要多多關注他,讓他知道他是被關愛著被重視著的就可以讓他乖乖的了。

    最後,對於不明原因產生的淘氣,或許你可以用規則去規範他的行為。適當的訂立規則,配套相應的懲罰和獎勵機制。獎懲方式有很多,比如零食,看電視時間,玩耍時間。相對於懲罰,獎勵或許更有用一些。

  • 2 # 陽光味道正面管教

    嬌縱型的父母,會讓孩子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他們擁有所有的權利,當孩子把事情搞砸的時候,他們往往會為孩子感到難過,並且不願意放手,讓孩子從自身的行為中學習。這樣的驕縱會對孩子過度保護,並且對孩子學習和成長的能力缺乏信心。

    懲罰的長期後果是:憤恨,報復,反叛,和退縮。

    要想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意味著,需要去引導,教育,訓練定規矩,技能培養,讓孩子為未來的發展做好準備,以及專注於解決問題。首先要想一想你自己的長處和家人的長處,然後想一想,你願意改進哪些地方,並且每次致力於解決一個問題,這樣你就不會使自己或者孩子難以承受了。一步一步的去實現,一天進步一點點。

  • 3 # 教育之路223851457

    孩子畢竟是孩子,犯錯是難免的。萬事都有原因,有些事在孩子看來,他認為是正確的,但在大人眼裡簡直是不可理喻。並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我們的教育方式欠佳,當我們站在孩子的立場看待問題時,發現孩子也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調皮任性。只是他們看待問題不全面,這就需要大人進行引導,以下是我的觀點,希望一起交流討論。

    2、擬定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而且這個規矩要讓小孩一起參加制定。主要用於再次違反的處理辦法,讓孩子明白,同樣的錯誤不能有第二次。

    3、學會冷處理。有時在公共場所或者有別人在場的情況下,孩子無理取鬧,那千萬不要當眾責罵孩子,我們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這時就用冷處理的辦法,讓他自己明白為什麼不理他。過一會兒,孩子自然會消停的。在與孩子單獨相處時,才進行教育。

  • 4 # 輕鬆育兒學堂

    過於嚴厲,打罵和懲罰孩子會讓孩子無所適從,過於心軟和妥協會讓孩子缺乏分寸,只有溫和而堅定地引導孩子,給孩子建立規則,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與配合。

    首先給孩子構建良好生活習慣 。比如幾點鐘起床,起床後刷牙,吃飯,幾點睡覺,遊戲,習慣了就會發現孩子特別好管教。

    其次,不要害怕孩子出格行為。當孩子有出格行為時,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打罵孩子。 要像對待公司同事一樣,對待孩子,就事論事。你不會對你同事又吼又叫吧。

    與孩子相處時,不要入戲太深,咋咋唬唬的,要學會淡定,孩子有出格行為時,要及時教導,設立正確的規則,比如不能無故打別人,這樣做不禮貌。

    最後不要給孩子貼標籤,比如“熊孩子”。 這樣不但起不到管教作用,還容易給孩子錯誤的引導,讓孩子朝著熊孩子發展。

  • 5 # 不雨

    “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嬌縱孩子,也不懲罰,和善而堅定的管教方式,能夠把身心疲憊的育兒過程,轉變為輕鬆快樂有效地養育孩子的過程,幫助父母培養出自信、自律、負責任,內心有強大力量的孩子。

    正面管教的核心是兩個關鍵詞,“和善”和“堅定”。它要求父母首先要保持“和善”,對孩子表現出關愛和尊重;當孩子有不良行為時,父母要“堅定”地讓孩子意識到這樣做的後果,引導孩子學會正確的行事法則。作者認為,只有在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孩子才能建立起責任感,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必要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

    我們拿小孩子吃早餐的故事舉例。關於早餐吃什麼,媽媽給了孩子一個有限制的選擇:“你是要小麥圈,還是維蒂麥脆?”孩子選了維蒂麥脆,但嘗一口之後他就反悔了,說:“我不喜歡吃這東西!”媽媽說:“好吧。我們沒辦法把維蒂麥脆變成小麥圈。那你出去玩吧,吃午飯時再見。”注意,媽媽既沒有試圖說服他,更沒有打孩子,她只是讓孩子體驗他的選擇所帶來的後果。

    如果孩子和媽媽頂嘴,媽媽應該怎麼做,才稱得上是“和善而堅定”的正面管教呢?媽媽可以選擇走開,到另一間屋裡去。等孩子情緒平復了,跟孩子說,“寶貝兒,很遺憾你生這麼大氣。我尊重你的感受,但不能接受你剛才的做法。今後,每當你不尊重我時,我都會暫時走開一下。我愛你,願意和你在一起,因此當你覺得能夠尊重我時,就來告訴我,我會很樂意和你一起找出處理你怒氣的其他方法。”

  • 6 # 花影微涼之過客

    你感覺可能嗎?現在的孩子從小溺愛,為什麼不懲罰?我到要問問你了?你一直放縱孩子那是在害他,放縱他胡作非為?最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給他一個榜樣去學習,這是父親!給他愛的是母親!

  • 7 # 伴學叨叨

    短期方案:要冷靜,忌動怒。用溫和的溝通方式去了解孩子犯錯的動機,並和孩子一起探討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行為是錯誤的,共同尋找類似情形下的解決方案。

    長期教育:在以後的生活中,家長注意少指揮、多提點,多透過互動啟發式溝通指點孩子思考並實踐,讓孩子在一次次實踐中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補充:

    小孩“犯錯”四類目的:1.尋求關注。2.彰顯權威。3.實施報復。4. 自暴自棄。

  • 8 # 榆林財富幫

    首先,家長不要大發脾氣,動手打罵孩子,分析孩子犯錯的原因,是因為一時疏忽犯錯還是因為壞習慣犯錯,叮囑他下次注意

  • 9 # 星星知我心之丹姐

    這個度很難把握,在孩子錯誤面前,作為一名家長能不懲罰而又不驕縱,何其難!如果初次犯錯,這個度,還能把握,可能還能憋住。可是再次或多次犯錯,作為我,我很難做到,在我看來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有些錯誤,犯了,必須讓孩子知道錯了,也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錯誤可以有,但要有區別,有些錯誤不懲罰不驕縱就是一種錯誤。

    事無大小,但要做好,每個人都有一把尺子,要適度,要符合實際,要因人而異。不可一概而論!

  • 10 # 根本幸福

    教育孩子,需要運用氣候現象,讓孩子更多的去經歷春夏秋冬,風和日麗與暴風驟雨,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健康良好的成長,從根本教育開始。

  • 11 # 一度甄選

    在家庭教育中,我並不是不提倡懲罰孩子的這個行為,而是建議家長可以科學理性的懲罰孩子。管教必須以互相尊重和信任為前提,才能有效。

    《孩子:挑戰》這本書裡有句話,我覺得特別對。困惑的家長錯誤地以為懲罰之後會有效果,但沒有意識到他們的管教方法根本不起作用。

    首先我們先要明白懲罰孩子的意義,其實懲罰孩子,實際上剝奪了他從內心深處對自己錯誤行為的反省過程。在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我們試著換個角度去思考,不要把孩子當做麻煩的製作者,要把他們當作解決問題的積極參與者。在和孩子起衝突時,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要把精力和能量放在解決問題上,而不是執著於彼此的對抗。

    在家庭教育中,代替懲罰的技巧有很多,題主可以多嘗試一些。

    1、請孩子幫忙

    2、明確表達強烈不同意的立場,但不要攻擊孩子的人格

    3、表明你的期待

    4、提供選擇

    5、告訴孩子怎麼彌補自己的失誤

    6、採取行動

    7、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為後的自然後果

    懲罰的最根本目的是我們希望和孩子一起去解決現在的問題,希望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可以注意以下的幾點。

    當我們發生衝突時,不要把精力用於彼此的對抗,或者擔心誰輸誰贏。而是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決問題上,尋找一種方法,讓我們的個人需求都得到尊重;

    在氣頭上時,暫時不要開始“解決問題”,當自己足夠冷靜時再開始。再科學的語言技巧如果是叉腰瞪眼下說的都是不會有效果的;

    挑選建議時,不要評價“主意不好”、“那不行”,而是記錄每個想法,讓想法得到尊重;

    當一個計劃執行一段時間後,貫徹不下去,可以選擇回到老路,也可以選擇再做計劃;

    如果孩子不願意坐下來商量解決問題,可以用便條方式表達我們的想法:(適合相對較大的孩子)

    “親愛的,我想聽一聽關於……的問題,你是怎麼想的?你是不是覺得……我覺得……請告訴我你有什麼解決方法,我們都能接受——愛你的爸爸媽媽”

    懲罰原本是以讓孩子改正問題為目的,卻常常最終成為我們發洩自己情緒的藉口,我們痛快了,可是孩子卻受傷了。多一些對孩子的尊重、會多一份孩子對您的尊敬,讓我們一起努力。

  • 12 # 曉丹育兒

    懲罰和嬌縱對孩子都不利

    當孩子犯錯了,很多家長採取的方式,一種是懲罰,比如作業沒寫完懲罰孩子不許吃晚飯,名次下降了懲罰孩子不許出去玩。一種是嬌縱,本來想好好和孩子談談的,結果孩子撒嬌哭鬧,孩子不忍心了,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這兩種做法其實對孩子都不利。

    ▼被高懲罰的孩子就一定言聽計從嗎?

    高懲罰的孩子就一定言聽計從嗎?來看看這個實驗——1963年,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給兒童一堆玩具,其中一個玩具是不允許他們玩的,如果孩子玩了就會受到懲罰,懲罰分為重和輕兩種情況。

    懲罰結束後,你猜誰更聽話了呢?答案出乎意料,被輕罰的孩子更聽話!他們即使有機會也不會再違背大人的意願去玩耍。而被重罰的孩子仍然“不改初心”,一有機會還會去玩那個被禁止玩的玩具。

    很奇怪吧?這涉及到認知失調理論,認知失調又名認知不和諧,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一貫的對自我的認知(通常是正面的、積極的自我)產生分歧,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時而產生的不舒適感、不愉快的情緒。

    實驗中,受到重罰的孩子已經能從認知失調中走出來,認為自己為此付出了代價,因而可以心安理得地玩耍;而被輕罰的孩子則不然,低懲罰讓他感到愧疚,仍然處於認知失調,解決辦法就是改變自己的態度,不再碰玩具,獲得內心和行為的一致性結果。

    由此可見,高度的懲罰並不能讓孩子改變行為,相反,懲罰度較低,或者無懲罰,則能讓孩子改變態度,從而改變行為。

    《孩子就是挑戰》中也說:“困惑的家長錯誤地認為懲罰之後會有效果,但沒有意識到他們的管教方法根本不起作用,懲罰只會讓孩子更逆反。”

    ▼被嬌縱的娃能真正認識到錯誤嗎?

    前兩天,大連一個13歲的男孩涉嫌殺害10歲的女孩,新聞報道稱男孩將女孩騙至家長欲行不軌,女孩拒絕結果被殘忍殺害。而這個男孩此前曾在小區內多次騷擾女性,甚至掀開年輕女孩的裙子,對此父母不聞不問,甚至還對被騷擾的女性進行謾罵。

    如此嬌縱孩子,最終釀成苦果,既傷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很多極端的案例,都是父母嬌慣,沒有很好地管教孩子造成的,俗話說養不教父之過,錯過了從細節處糾正孩子問題的機會,很有可能就讓孩子錯過了美好的未來,還連累了他人。

    1、 請孩子幫忙

    孩子和媽媽逛超市,到處亂跑,還隨意拿出各種商品。

    懲罰:等你爸爸回來我要告訴他,讓他好好教訓你!

    建議:和孩子說“你能幫我拿兩個蘋果嗎”?讓孩子有參與感,和媽媽動手一起來完成購物的行為,避免懲罰,鼓勵互動。

    2、 明確表達強烈不同意的立場(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

    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孩子搶了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並狠狠地摔在地上。

    懲罰:你太魯莽了,簡直就是混世魔王,以後自己呆在家裡玩吧,我不會再讓你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了!

    建議:和孩子表明立場“我不喜歡你這樣!你這樣做會破壞掉分享的規則,也會失去和其他小朋友的友情。”

    3、 表明你的期望

    女兒愛臭美,總是穿媽媽的衣服,之後弄得很髒,不是塗上了口紅就是灑上了菜汁,而且還不給媽媽收拾好。

    懲罰:我的新衣服竟然被這麼對待,我太生氣了,罰你這個夏天都不許買新衣服穿!

    4、 提供選擇

    還是女兒借衣服的場景,如果她借完衣服仍舊沒有改觀,還是不珍惜,將媽媽的衣服弄得皺皺巴巴的,並且不會疊放整齊還回來怎麼辦呢?

    懲罰:媽媽對你的懲罰看來還不夠,好吧我今天不會給你洗髒衣服了,你就穿著自己的髒衣服出去玩吧,看看自己是什麼感受!

    建議:要麼借我的衣服按時歸還,要麼以後再也不要碰我的衣櫃,你來選擇!類似的還有,如果孩子在摔陶瓷玩具,你可以和他說“陶瓷狗不能摔,毛絨狗可以摔”,給孩子一種選擇,他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見。

    5、 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

    爸爸回到家,發現沙發上沾染了很多水果汁,水果皮也扔得亂七八糟。爸爸很生氣,厲聲詢問“誰幹的”,哥哥說是小狗乾的,弟弟則說是沒看清是誰幹的。面對哥倆明顯的推脫和謊言,爸爸火氣越來越大。

    懲罰:不說出來誰幹的,晚上誰也不要吃飯!

    建議:當爸爸在質問這個問題時,本身就帶有指責和懲罰的意味在裡面,孩子關注的重點在於“如何逃脫責任”。

    換一種做法,當爸爸對孩子說“誰能來幫我清理下沙發和橘子皮?”,重點則在於強調“承擔責任,彌補失誤”,孩子也就不會有那麼大的反彈情緒,而大多會和爸爸一起動手來解決問題。

    6、 採取行動

    媽媽帶著孩子一起去購物,孩子不聽指揮,在商場裡面亂跑,還撞到了一個小朋友。

    懲罰:媽媽當場大發雷霆,拽過來孩子就開始打屁股。

    建議:“看來你決定坐在購物車裡”,將孩子放在購物車內,讓他不能下地亂跑。

    7、 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為的自然後果

    第二次去商場,孩子還是沒有太大的改觀,從進入商場就開始亂跑,並且離著購物車很遠,媽媽想把他抓過來也很難實現,太累了。

    懲罰:媽媽回家和爸爸告狀,爸爸打了孩子的手心。

    建議:第三次去商場,媽媽沒有和孩子打招呼,而是自行收拾物品準備出發。孩子拽住了媽媽的衣角,說:“我也想去。”

    媽媽:“今天不行!”

    孩子:“為什麼?”

    媽媽:“你自己想想為什麼。”

    孩子:“是因為我上次亂跑嗎?”

    媽媽:“回答正確。”

    孩子:“給我一次機會吧,我會聽話的。”

    媽媽:“以後會有很多機會的,但今天我想自己去。”

    透過以上的示範,您是否對這7個技巧更加理解了呢?其實這7個技巧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多管齊下,複合型使用效果更佳。

    不懲孩子也不慣孩子,5個步驟訂立契約解決問題

    無論是哪種教育手段,最終的目的都是解決問題。我侄子小學生一名,每天吃完晚飯,總是要在小區裡和其他小朋友玩一陣子再回家寫作業,有時候玩得太瘋了早把寫作業這件事忘在了腦後。嫂子嘮叨了很多次也不管用,還曾把他關在屋裡試圖切斷和小夥伴的聯絡作為懲罰,但都於事無補。後來我給嫂子說了這個方法,她嘗試去做效果很好。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不要著急,更不要一味懲罰孩子,觀摩下嫂子和我侄子的一場談判,你就會發現做學習型的家長並不難。具體可以按照這5個步驟和孩子訂立一份契約,並按照契約來執行,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媽媽:我們來談談你不按時回家寫作業的事情吧。

    孩子:我已經盡力了,每次都是在我玩得最高興的時候你喊我回家,小夥伴都笑話我。

    媽媽:哦,是這樣啊。

    孩子:是的,而且我也沒有手錶,根本就不知道幾點鐘,總不能每次都跑去問過路的大人吧。

    媽媽:這的確是個問題,而且給你帶來了不好的感受。

    第二步,說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媽媽接著說:可是你總這樣做我會感到很焦慮,脾氣也會越來越暴躁。

    孩子:是你想太多了,其實完全不用擔心的啊。

    媽媽:我也希望自己能控制情緒,但你的作業也要按時完成啊,我們一起來想想怎麼解決吧。

    孩子:我下回控制住玩耍的時間,早點回家。

    媽媽:好的,我先把這條寫下來了,那要怎樣具體執行呢?這樣吧,時間到了我下樓去喊你。

    孩子:不,媽媽我已經長大了,你這麼做我會很丟臉。

    媽媽:好的,我再寫一條,不會去叫你回來,那你怎麼能控制時間呢?說來聽聽?

    孩子:不如你給我買個運動手環,我知道時間了,還能知道步數,太酷了。

    媽媽:這也是個辦法,但是你這個月的零用錢已經超標了。

    孩子:我可以預支下個月的零用錢嗎?

    媽媽:可以……

    第五步,挑出哪些建議你們能接受,哪些不能接受。

    媽媽:讓我來總結一下,我可以給你買個運動手環,資金需要從下個月的零用錢里扣除,你每天仍然可以先玩耍再寫作業,但是要控制在半小時以內,半小時內我不會去找你,你也需要遵守承諾乖乖回家。

    孩子:太對了,就是這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林沖為什麼會被人們認為是個慫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