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赤壁懷沙

    公元846年,一代大師白居易駕鶴西去。這一年,李忱即位,是為唐宣宗。唐宣宗是白居易的忠實粉絲,偶像去世,唐宣宗心中悲痛,寫詩悼念,這就是後人廣為引用的《吊白居易》: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這首律詩由四聯構成,第一聯概述白居易一生的創作成就,創作詩歌長達六十年,“綴玉連珠”採用比喻的寫法,極言白詩字字珠璣,美不勝收,引人入勝,“冥路詩仙”想象白居易到了冥府之後,閻王還要請他繼續作詩仙,以虛襯實,凸顯了白居易非凡的創作才能,也委婉表達了作者對白居易仙逝的痛惜之情。

    第二聯是說白居易像浮雲一樣不受拘束,他到哪兒居住都很容易;他順應自然,主張無為,他的性格是典型的樂天派。其中“不繫”暗用“不繫之舟”的典故,比喻無拘無束的身軀。“不繫之舟”出自《莊子·列禦寇》:“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虛而遨遊者也。”此聯顯然在暗示白居易的一生尤其是晚年明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表現出灑脫自然、豁達樂觀的性格。

    第三聯是說童子和胡兒懂得吟唱《長恨歌》和《琵琶行》,採用互文的寫法,鮮明地描繪出白詩傳唱廣泛,影響巨大,婦孺皆知,名聞遐邇。

    第四聯直抒胸臆,抒發追思死者、悲傷悽惻的真摯情感。

    由此可見,解釋“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的關鍵是,“浮雲”是比喻,“不繫”是用典,“造化無為”是道家思想。

    但是,我們看到百度上的解釋卻讓人大跌眼鏡:“頷聯則表達了詩人無比惋惜之情。唉!浮雲,造化也沒有辦法挽留住白樂天了,他永遠地去了,我又有什麼回天之力呢?只有扼腕長嘆罷了。這裡運用對仗和互文的修辭,將作者對白居易的濃濃思念之情凝聚在精練的語句中,情愫深,意韻長。”(《古詩文網》)頷聯的意思和首聯的意思居然重合,豈非寫詩的大忌嗎?“互文”云云,也讓人莫名其妙。更嚴重的是,這種解釋將詩歌的內容窄化了,將作者的思想矮化了,釋者的知識水平和思想境界達不到古人的水準,又怎能準確解釋詩歌的意蘊呢?為避免以訛傳訛,故作此文,以正視聽。

  • 2 # 周星詞

    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七十五歲高齡的白居易溘然長逝,唐宣宗李忱不勝悲悼,寫下了這首《吊白居易》: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巧妙嵌入白居易的名字(白居易字樂天),使人聯想到白居易年輕時謁見成名詩人顧況的情景,他像浮雲一樣漂泊不定,但又隨遇而安,專心從事詩歌創作,因為他認識到“無為”是自然的規律,並以“樂天”為字自勉。

    一朝天子,為一個詩人作悼亡詩,這在當時可謂殊榮。而且宣宗完全是把他當作詩人而不是官員來敘述其生平事蹟的,足見白居易詩名和在詩壇的地位有多高。

  • 3 # 言者青青

    “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出自唐代李忱的《吊白居易》。這兩句詩是說:人如浮雲,想留也留不住你,願你隨處安居,原諒我造化不夠,想喚回你的生命也是徒然的,願你九天之上能夠快樂,作者還巧妙地嵌入逝者白居易的名和字。

    《吊白居易》作者李忱(網路圖片)

    “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是唐代李忱老詩人,從兩個方面對白居易的評價,是著重讚揚白居易不計名利、隨遇而安、樂觀豁達的思想性格。

    “浮雲不繫名居易” 使人聯想到白居易年輕時謁見成名詩人顧況的情景,同時也使人聯想到詩人一生多次遭貶、坎坷終生的情景,他像浮雲一樣,飄然不定,但又無處不悠然自得,專心從事詩歌創作,取得舉世成就。

    “造化無為字樂天” 是說,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因為白居易認識到“無為”是自然的規律,以“樂天”為字以自勉。以“無為”與“知足”道家思想為核心,這也是李唐王朝極力提倡的思想。

    那麼,“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這兩句詩有什麼含義呢?

    “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不僅僅是抒發了作者對白居易情感和作者自己對人生的感慨,而且,還傾訴了作者自己的一種超然處世的心態。

    人生似浮雲,是自然規律。人活著要知足常樂,無為而安,順其自然,無畏向前。這應該是這句詩所蘊含的深意。

  • 4 # 因你仰望星空

    這首詩是唐宣宗寫的《吊白居易》的一部分: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繫白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一國之君的皇帝為一位詩人作悼亡詩,這在古代是非常罕見的。可見唐宣宗李忱對白居易的器重、對其詩的喜愛,對白居易仙逝的哀痛,從側面表現出了白居易卓越的才能和非同凡響的藝術成就。

    簡單翻譯:

    綴玉聯珠60年,

    在60年裡你把字詞連線成寶玉和珍珠一樣優美的詩文,“綴玉聯珠”是形容他詩文的豔麗光彩,而“六十年”,則指他的創作生涯60年

    誰教冥路作詩仙,

    誰叫你去冥道去做詩仙了。“詩仙”是溢美之辭,是對白居易的高度評價。

    浮雲不繫名居易,

    飄浮在天空中的雲彩沒有辦法挽留住名叫居易的人。

    造化無為字樂天.

    天地造化也沒有回天之力幫助挽留字叫樂天的人。

  • 5 # 大漠慢行者

    “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這句詩出自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一詩中。這首詩全段是這樣的: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公元846年,唐武宗去世,宦官馬元贄擁戴皇叔李忱即位。這位皇叔在他們眼中一直是一個智力有問題的傻子,他們本想利用這個傻子操控朝堂,以保他們的榮華富貴,但這個皇叔實際上是為躲避皇庭內鬥,而裝瘋賣傻的,一裝就是三十六年,李忱很有才幹,在位期間擊敗吐蕃,收復河湟,平定安南,使大唐重新邁向統一。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為“大中之治。”李忱在即位後的兩天裡,就解決了持續40年的牛李黨爭及宦官專權的問題,並處置了權相李德裕,他本準備拜白居易為相,可是當他尋找白居易後才發現白居易已去逝了,李忱痛心不已,就寫了這首《吊白居易》。

    詩中“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這句話在詩中的意思是“人如浮雲,想留也留不住你,願你隨處安居,原諒我造化不夠,想換回你的生命也是徒然,願你九天之上能夠快樂”。白居易,字樂天,這句話將白居易的名字巧妙嵌入其中。詩句中的“無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也可李唐王朝極力提倡的思想。本句詩的深層含義是作者從白居易的思想性格和詩歌成就方面做評價,讚揚白居易不計名利,隨遇而安,樂觀豁達的思想性格。詩句中能讓人聯想到白居易一生多次被貶,坎坷終生的情景,他像浮雲一樣,漂然不定,但又無處不漂然自得,專心從事詩歌創作。以“樂天”為字自勉的樂觀主義精神。

    白居易五六歲便開始學做詩,九歲識聲韻,29歲中進士,35歲成為翰林學士,又任左拾遺(在皇上身邊當差的從八品小官),由於總在皇上那上言民間疾苦,譴責官員不作為,揭露官場黑暗,惹怒了權貴,後又當面指責憲宗有過錯,又惹怒了皇上,皇帝就找個藉口將他貶為江表刺使,詔書剛出,又將他貶為江州司馬。公元821年,憲宗駕崩,白居易又被召回長安,做了司門員外郎中書舍人等職,由於朝廷內鬥嚴重,白居易請求外放,被任命為杭州刺使,後又因多種原因反覆調動,會昌六年(846)年走完一生。李忱很瞭解白居易,很看重他,知道他不僅文彩出眾,從政時頗有業績,想重用他時沒想到已不可能了,才寫了這首詩表達惋惜之意。

  • 6 # 老街味道

    問題“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當作何解?有什麼含義?

    前言

    這兩句詩出自唐宣宗李忱(chén)七言律詩《吊白居易》: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一、中興皇帝欣賞大詩人

    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年) ,大詩人白居易於洛陽去世,享年75歲。同年,唐武宗去世,光王李忱為宦官馬元贄等人擁立為帝,是為唐宣宗。

    唐宣宗是唐憲宗的第十三子,比唐武宗還大了一輩,因為宦官們認為這個皇帝好控制,因此李忱成了唐朝的第十八位皇帝。不過李忱並不是宦官們想象的一個傀儡皇帝,在位十三年中,唐宣宗對內罷斥李德裕一派,對外收復河湟地區,稱為少見的中興之主。

    李忱即位以後,選宰相時首先想到的是就白居易,可惜白居易此時已去世半年多了。於是,李忱寫下這首《吊白居易》

    二、浮雲不繫名居易

    唐宣宗 為什麼說白居易“浮雲不繫名居易“呢?其中也大有學問

    白居易的居易二字出自於《禮記·中庸》:“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倖。”鄭玄注:“易,猶平安也。

    君子不處險地,其他的就隨天由命了。

    白居易被貶謫江州以後,開始從兼濟天下轉為獨善其身了。年輕時的白居易身為言官,屢次上書言事,當時還特別喜歡作諷喻詩針砭時事。曾經屢次惹得唐憲宗不快。

    宗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殺,白居易上書請求捉拿兇手,於是被人彈劾越職言事,其後又因詩獲罪被貶江州。

    從此以後,白居易漸漸轉變的人生觀。

    所謂”浮雲不繫“,其實就是功名利祿對已經不能再羈絆白居易了。 白居易看清時局,遠離牛李黨爭、遠離宦官,不屑於爭權奪利。申請離開長安是非之地。

    因此再甘露之變時,王涯等高官權貴身首異處,而白居易卻悠哉遊哉的漫遊洛陽香山。

    浮雲不繫名居易,一語雙關,即是說白居易看透時事,如浮雲一般無所牽掛,也是說他遠離險地,安居與平安的一隅,實乃大智慧之人。

    三、造化無為字樂天。

    樂天,是白居易的字。 樂天出自《周易·繫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

    無為,在很多古籍中出現,《道德經》中出現十幾次,大多是指順應自然之意。

    《禮記·中庸》中也有無為:

    “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造化,即自然。造化無為,也是順應自然之意。

    造化無為字樂天,同樣也是雙關語。即是指白居易對於自己的生活的態度是順應自然,其安於自己的處境 。也是指,這個順其自然的人叫做白樂天。

    四、全詩簡析

    1、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白居易(772年-846年)去世的時候是75歲。是一個比較長壽的詩人,但是終有一天去了”冥路作詩仙“。

    2、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上面講過,這是對於白居易處世態度的評價。

    3、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長恨歌和琵琶行都是白居易的名篇,因為押韻和平仄的問題,所以一個改為長恨曲,一個改為琵琶篇。

    4、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上面已經說過小孩都知道長恨歌,外國小孩都知道琵琶行,當然是”文章已滿行人耳“了。 《舊唐書 白居易傳》中,元稹為白居易集序時說:

    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其繕寫模勒,炫賣於市井,或因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其甚有至盜竊名姓,苟求自售.......予嘗於平水市中,見村校諸童,競習歌詠,召而問之,皆對曰:"先生教我樂天、微之詩。"

    一個皇帝說:一度思卿一愴然。感覺應該是對於一個好友的思念,不過,據說唐宣宗即位後,準備是讓白居易作宰相的,所以,也可能是對於失去人才的惋惜。

    結束語

    這首詩想要表達的主題,是對於白居易的懷念。而對於白居易這個人的評價,就是頷聯這十個字:

    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白居易從江州之後,轉變了自己的人生觀。於是其後半生活得瀟灑自如,這在牛李黨爭、宦官政權得時候殊為不易。

    白居易之所以能夠平安地度過後半生,有一個比較幸福的晚年,都是因為這種”浮雲不繫、造化無為 “的人生態度。

  • 7 # 殘陽暮裡酹江月

    最近日本捐贈物資帶起了一股唐詩熱潮。日本仰慕中土文化,學習不斷。在唐朝詩人中,他們最喜歡的,不是李杜,而是白居易、王維、寒山子等。我們都知道樂天詩以簡潔明瞭,淺顯易懂著稱,非常易與於學習和吟詠,但語言卻不失優美,寓意也深刻。這大概是人們喜歡的原因之一吧。

    這兩句出自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詩:“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可以說很好的概括了白居易的一生。

    唐才子傳評白居易:公詩以六義為主,不賞艱難。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嫗讀之,問解則錄。後人評白詩“如山東父老課農桑,言言皆實”者也。

    李忱其人

    唐宣宗李忱的經歷頗具傳奇色彩。李怡(後改名李忱)是唐憲宗第十三子,他的生母鄭氏原為鎮海節度使李錡的侍妾,李錡謀反失敗後,鄭氏入宮為郭貴妃的侍女,後來被唐憲宗臨幸,生下李怡。這樣的身份是很難想象後面可以登基的。

    李忱持重少言,宮中都認為他不聰明。可事後證明,這時他的韜光養晦。也只有這樣裝瘋賣傻,才能生存下來。

    根據舊唐書記載:他十多歲時,身患重病,當時病勢愈發沉重,忽然有光輝照耀其身,他便馬上一躍而起,端正身體,拱手作揖,像對待臣下一樣,他的乳母認為這是心病。但唐穆宗李恆看過後,卻撫摸著他的背說:“這孩子是我家的英明人物,不是心病。”並賜給他玉如意、御馬、金帶。李怡常常夢見乘龍上天,他將此事告訴母親鄭氏,鄭氏對他說:“這個夢不應該讓旁人知道,希望你不要再說。

    論輩分,李怡是敬、文、武宗的皇叔,論年齡卻比唐敬宗和唐文宗還小一歲。李怡身經太和、會昌兩朝,韜光養晦,與眾人在一起時,不曾多言。唐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常在宴飲集會之時強逼他說話,以此為樂,稱其為“光叔”。李炎為人豪氣,尤為瞧不起李怡,對他不甚禮遇。

    會昌六年李炎病危,宦官馬元贄等認為李怡較易控制,就把他立為皇太叔,“勾當軍國政事”,並更名李忱,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 李忱監國後,滿臉悲傷地接待臣下,決斷事務,眾人這才見到他的隱德。李炎駕崩後,李忱登基稱帝,時年三十七歲,是為唐宣宗。

    李忱即位後便勤於政事,致力於改善中唐以來所遺留下來的種種問題。在對外問題上,不斷擊敗吐蕃、回鶻、党項、奚人,收復安史之亂後被吐蕃佔領的大片失地,使唐朝國勢有所起色,百姓日漸富裕。因此,史家對李忱評價極高,認為他是和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和貞觀之治的唐太宗一樣的明君”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大中之治”。

    詩文解析

    回到本文的主題,李忱非常注重人才,而且李忱也頗為愛好詩歌,對白居易非常推崇。他即位後考慮宰相人選時,據說首先想到的便是白居易。可惜這時候,白居易已經快走到人生的終點,李忱即位後不久白居易就去世了。白居易逝世後,唐宣宗寫下了這首《吊白居易》:

    首聯讚頌白居易文學創作時間之長、貢獻之大,並對巨星的隕落表示了深切的惋惜之意;

    中間兩聯巧妙地用白居易名字來對其思想光輝以及詩歌成就做評價。

    “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這一聯著重讚揚白居易不計名利、隨遇而安、樂觀豁達的品質。

    白居易一生多次遭貶,命運坎坷,但他像浮雲一樣,飄然不定,但又無處不悠然自得,大概是認識到“無為”是自然的規律,以“樂天”為字自勉吧。

    尾聯在頸聯基礎上更進一步表達悲傷和難以割捨的感情。“文章已滿行人耳”,白居易的詩如風一般流行與世間,處處可聞,聽到這些吟詠之聲,就會想起斯人已乘黃鶴去,哀傷不已。

    最後節錄幾首李忱詩

    百丈山

    唐代:李忱

    大雄真跡枕危巒,梵宇層樓聳萬般。

    日月每從肩上過,山河長在掌中看。

    仙峰不間三春秀,靈境何時六月寒。

    更有上方人罕到,暮鍾朝磬碧雲端。

    題涇縣水西寺

    唐代:李忱

    大殿連雲接爽溪,鐘聲還與鼓聲齊。

    長安若問江南事,說道風光在水西。

  • 8 # 梧桐樹邊羽

    “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當作何解?有什麼含義?

    這兩句詩即使不看出處,也能找到其中的奧妙。因為我們對這首詩所寫的這個人物太熟悉了。他就是中唐大詩人白居易,字樂天。這兩句詩將白居易的名和字分別嵌入,配合前面的“浮雲不繫”,和“造化無為”的形容,完成了一個巧妙的紀念性的對仗。

    這就是一首紀念白居易的詩,還是大唐皇帝寫的。

    《吊白居易》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平仄意趣

    這是一首仄起入韻,押平水韻“一先”部的七言律詩。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這裡的第六句“琵琶篇”是三平尾,雖然在“琵琶”連讀的時候,“琶”字讀輕聲,會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三平尾的吟誦問題,但這是出律無疑。

    作為一個營造出“大中之治”,延緩了唐朝衰敗的明君,一直到唐朝滅亡,都被臣民記在心裡並稱頌的“小太宗”,唐宣宗李忱的文治武功是有目共睹的。那麼為什麼會在格律精熟的中晚唐時期,一個頗有文名的皇帝,在悼念白居易這樣重臣的七言律詩中會有出律的現象呢?

    那些因為寫得不合律,就喜歡把“格律是鐐銬”掛在口中的詩人們,看仔細了,這才是真正的“不以詞害意。”

    第五句使用了白居易的名篇《長恨歌》,因為平仄的緣故,改成了“長恨曲”,那麼作為頸聯,是必須要對仗的。而白居易的另一名篇就是《琵琶行》,為了尾字押韻“一先”,收平聲,改成了“琵琶篇”。所以李忱在寫這首詩的時候肯定是對格律要求做出了思考,但是因為《琵琶行》的尾字可改,而“琵”字實在是不能改動。如果硬要合平仄,則對仗、詩意全盤要推翻,而且不能表達出對白居易名篇的欣賞、對白居易本人的尊重。

    唐宣宗在這裡必然是經過斟酌,放棄了完全的格律套用,使用了“三平尾”。

    那麼這首詩到底算不算近體格律詩呢?

    這就看我們讀者對格律嚴格到什麼程度。你要說他出律,確實出律,卻是因為固定詞彙無法更改的不得已出律。

    是否近體格律詩只是我們的劃分標準,不會影響這首詩的好壞。他對仗的精緻,對人名、文章名巧妙的巢狀,還是讓我們不得不服。

    是不是近體格律詩,唐宣宗並不在意,白居易也不在意,其實你我,也無需太過糾結。

    一個好的詩人對平仄格律是瞭然於胸,在創作的時候儘量遵守,如果碰到實在需要在詩意和格律中做出選擇的時候,一般就會像李忱這樣取捨。

    要有規則,但切忌食古不化。

    背景交代

    李忱的這首《吊白居易》針對性很強,而且正因為是紀念類詩歌,所以在詩中把事情說得比較清楚,我們並不需要過多的去了解背景,就能讀懂它。

    但是白居易去世了。李忱非常惋惜,就寫了這首詩悼念他,以一個皇帝的身份為一位詩人寫悼念詩,白居易也算得是待遇達到人臣至高了。何況唐宣宗在詩中絕口不提君臣關係,只說詩歌文采。

    內容詳析

    首聯“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古人形容美妙文字,用“珠玉在前”,所以“綴玉聯珠”就是說寫得一手好詩、好文。

    老白啊,你寫了六十年的精美詩文,誰讓你去了地府當詩仙去了啊。

    為什麼是“六十年”?因為六十年前,白居易十六歲,入京干謁名士顧況,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名震天下,一戰成名。“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之句流傳千年,至今不絕於耳。可見白居易的詩名並非只在後世,在生前也早已名滿天下。

    頷聯“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這是誰呢?縱橫詩壇六十年,然後又去了冥府當詩仙?頷聯就透過兩句對仗,對首聯埋下的疑問做出解答。“浮雲不繫”,有些朋友理解為李忱對白居易超脫於“牛李黨爭”之外的讚揚,“造化無為”是順其自然的意思,也是在誇讚白居易的為官之道。這樣解釋也可以。

    但是作為頷聯,一般是承接首聯的描寫或者延續首聯的情感。個人認為這裡應該是發出對白居易“冥路作詩仙”的進一步感嘆。

    你這一走啊,像浮雲一樣,沒有了牽掛,我的白居易。可憐我造化不夠,實在留不住你,我的白樂天。

    這一聯的精妙之處就是白居易的名和字的巢狀和對仗。

    頸聯“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轉開,不再絮叨對白居易的憑弔,轉而對白居易的文學貢獻進行誇讚。你的詩名光耀大唐,你的作品天下傳頌。解,瞭解、理解。

    連小孩子也能讀懂吟唱你的的《長恨歌》,連胡人都知道演唱你的《琵琶行》。

    這一聯巧妙地嵌入白居易文學藝術性最高的兩件作品,也是中唐藝術之巔的長詩。用小孩、胡人這兩種對漢文化不精深的類別來反襯白居易作品的易讀易懂和流傳之廣。

    尾聯“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上句承接頸聯,你的文章、功德、聲望,行人皆知。下句合回首聯,我常常想起你啊,一想起就覺得悲傷。

    李忱寫下這首悼念臣子的詩,卻沒有一句君臣關係的表達,只是從詩文角度、朋友角度來表示思念和哀悼,這是難能可貴的,也從側面反映了他的性格和態度。

    我們可以看到,李忱的這首七律無論在格律上,還是在“起承轉合”的文法上都是儘量按照格律詩的規則來創作的,唯有“琵琶篇”三字是固有詞彙,出律是無法避免的。但是李忱既沒有棄用,也沒有強行修改。

    這才叫做“不以詞害意”。

    成大事者

    這種寫詩上的折中之筆,反映到唐宣宗的性格上,再凸顯在他的為人治國之上,我們大概就能理解他最寵愛的令狐綯的話了。《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九·唐紀六十五》:

    上臨朝,接對群臣如賓客,雖左右近習,未嘗見其有惰容。每宰相奏事,旁無一人立者,威嚴不可仰視。奏事畢,忽怡然曰:“可以閒語矣!”因問閭閻細事,或談宮中游宴,無所不至。一刻許,復整容曰:“卿輩善為之,朕常恐卿輩負朕,後日不復得相見。”乃起入宮。令狐綯謂人曰:“吾十年秉政,最承恩遇;然每延英奏事,未嘗不汗沾衣也!”

    說正事的時候極威嚴,說閒話的時候極隨意。智術治國,切換自如,遊刃有餘。令狐綯受寵十年,依然每次在奏事之時,都惶恐得汗流浹背。

    唐宣宗李忱法度嚴明卻又平易近人,文治武功卻又從善如流,這樣的性格如何不讓大唐中興?“大中之治”的繁華昌盛是來得有理由的。

    當然,這些與他在寫《吊白居易》中如何處理一處小小的三平尾的關係不大。

    只是以小見大,所謂成大事者,既嚴謹細緻卻又懂得變通,是不可或缺的人物性格。

  • 9 # 清川流夢

    白居易,不僅文才出眾,而且有從政之才。在野時能撰寫詩文,才華出眾;為政時頗有業績,光彩照人。史稱“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上位之初,就想啟用白居易為相,可白居易己去世八月有餘了。感慨之餘,寫下了《吊白居易》這首詩,深表懷念之情。

    《吊白居易》這首悼亡詩,是皇帝為一位詩人所作,這在史上不說是絕無僅有,也屬鳳毛麟角。何況詩是把白居易完全當作詩人來描述的,足見當時白居易的詩名!

    “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這聯詩採用了互文的寫法,把白居易的名和字嵌入到了詩中。像浮雲那樣漂浮不定,不正是白居易人生軌跡的寫照嗎?自然造化弄人,我即君位你卻故去又是何等的無奈!這兩句詩無論是從詩的表面,還是從詩的深層表意,除了惋惜再無它義。

  • 10 # 好玩的國學

    這是一個極好的問題。

    嚴格來說,這是一首悼亡詩。是唐宣宗悼念白居易的一首詩歌。我們先說說悼亡詩。一般認為悼亡詩都是寫自己的親人的,尤其是老婆的。歷史上寫悼亡詩寫的很好有幾個人,一個是魏晉時期的大帥哥潘安,一個是唐朝的花心詩人元稹,還有就是宋朝的蘇東坡和南宋的陸游,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寫給自己的老婆或者是前妻的(陸游的那首黃藤酒)。

    寫夫妻的生活的悼亡詩,一般是以細節取勝,選取夫妻生活中最為難忘的最為深情的細節,來表達對亡故的妻子的思念。而寫給不是親人的特別是名人的悼亡詩,就完全不同了,一般都是用最為精煉的語言,概括出詩人一生的功績、貢獻以及思想立場和詩歌的特點,這個就更加難了。在看唐宣宗寫給白居易的悼亡詩之前,我們不妨先來看看一個不大知名的詩人寫給李商隱的悼亡詩:

    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鳥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鳳不來。

    良馬足因無主踠,舊交心為絕弦哀。九泉莫嘆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臺。

    這是李商隱一生最好的朋友詩人崔珏的《哭李商隱》,是非常典型的悼亡詩。

    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前兩句就高度概括了李商隱一生的悲劇命運。他才高八斗但命運曲折,他有凌雲壯志卻無奈折翼。他一生悲悲慼慼,詩文中充滿了悲傷的色彩。

    詩人前兩句就非常準確地概括了李商隱的一生,包括他的詩歌文章的特點,可謂是李商隱的知心朋友。

    那麼,唐宣宗寫悼念白居易的詩歌,也是一首非常優秀的作品,基本上概括了白居易的一生,他的思想追求,他的文學思想,他的詩歌在唐朝的影響。短短一首律詩,濃縮排那麼多內容,而且非常貼切恰當,這一方面說明唐宣宗對白居易的欣賞與崇拜之情,另一方面也說明唐宣宗的詩歌造詣。

    唐宣宗算是唐朝中晚期的皇帝之中,比較有所作為的一個了,有小太宗的美譽。這首詩是在唐宣宗繼位不久,白居易去世之後,寫的一首詩。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我們先來翻譯成現代文。

    你生命的時光中,一直都在寫詩,但你應該繼續做大唐的詩人,我剛剛繼位,誰教你那麼突然就走了。

    人如浮雲,想留也留不住你,願你隨處安居,原諒我造化不夠,想喚回你的生命也是徒然,願你九天之上能夠快樂。

    你名聞大唐天下,你的詩篇光耀子孫,連孩童也會吟《長恨歌》,胡人也能唱《琵琶行》。

    你的功德和聲望行人盡知,我會常常想起你來。

    第一聯說白居易詩歌創作生涯和貢獻。

    第二聯巧妙地嵌入了白居易的名字和號,並點明瞭白居易一生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這是這首詩最為精彩的部分。

    第三和第四聯,分別點出了白居易的兩部最為著名的詩歌代表作——《琵琶行》和《長恨歌》,以及白居易詩歌對社會的影響。可謂是一首非常全面站位很高評價更高的悼亡詩。

    我們主要要解釋“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這兩句。

    浮雲不繫名居易,這句話有幾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說白居易的一生其實很慌張,仕途也不算太順,如天上的白雲一樣居無定所,是一種漂泊流浪的生活狀態。因為白居易曾經幾次被貶,先是被貶到江洲做司馬,後又到忠州,白居易還在幾個地方做過官,晚年又隱居在東都洛陽,一生始終如白雲一樣飄來飄去。

    第二層的意思是,雖然在長期的漂泊中,其實白居易的生活過得非常悠然。我們知道,白居易除了篤信佛教之外,還是莊子的鐵桿粉絲,又是中國隱士歷史上“中隱”理論的創始人。受到道家和佛家以及陶淵明等隱士思想影響的白居易,其實一生過得比較悠閒自由,就像他的名字一樣——居易。

    從居易自然就引出了樂天二字。這裡的樂天也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白居易的號。唐宣宗巧妙地把白居易的號融入詩中,體現了他的巧妙的構思。

    第二層是一種樂天知命的生活態度。白居易是一個非常容易滿足的人,他對生活充滿了熱情與樂趣,一點小小的滿足就能夠讓他笑著面對人生,所以白居易樂天的性格,讓他成為晚唐詩人中比較悠閒幸福的一個。

    其實,樂天的思想更多是順天的意思,這說明,樂天更多來自於道家思想,道家認為萬事萬物都要順應自然,你不能與世界滿擰,也不要與別人滿擰,更不能與自己的生活滿擰,而是要採取一種清靜無為順應萬物逍遙自適的生活態度。而同樣是道家思想信奉者的唐宣宗,非常讚賞白居易的這種生活態度。

    後面的我們就不談了。

    要讓生活很居易,不妨事事都樂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譯的新劇《重生》,你覺得好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