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辛大帥的小可愛
-
2 # 經典好歌
《浮生六記》是清代文人沈復作的自傳散文,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渾然天成,獨樹一幟,達“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之境界,流傳至今。其中,《中山記歷》和《養身記道》兩卷已佚,故現版本只有《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和《浪遊記快》四卷。
第一卷是全書的核心,拜讀此書是本著沈復和陳芸二人伉儷情深、至死不渝之情來閱,可實則是始於歡樂、終於憂患,讀後給人以悲切動人之感。全文貫通了一種“慧極易夭”、“情深不壽”的宿命感,文中作者多次提及妻子早逝的“預兆”,久久無法釋懷愛妻早逝之痛,所以一遍遍回憶,在回憶中刻意去發現那些可稱之為“預兆”的點滴,然後說服自己,愛妻早逝這件事是命運如此、是無可奈何如此。
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娓娓而談他與芸二人的清貧生活,雖是“布衣蔬食”的日常閒事,但因為有芸,且在她井井有條的打理下,事事都溫暖平和,處處都洋溢著幸福的味道。芸賢良淑德、蕙質蘭心,將清貧的日子過的有滋有味,實乃不易;這其實也他是夫妻二人鍾情彼此、情投意合的表現,把日子過成詩,何嘗不是每個女子內心所期待的樣子,可這也需要有人懂你不是?
其實沈復對芸很是欣賞和寵愛,如今男女平等很正常,但是很難想像古代社會男女地位之現狀,“一入侯門深似海”說的不僅是帝王將相的深宅大院,即便是一般家庭對於婦女來說要求也是極為嚴苛的,可是芸在那個年代就可以女扮男裝和丈夫一同出去看戲、深更半夜出船同丈夫飲酒作樂,如此膽大的作為,想必也只有芸敢為;芸的幸運不僅是可以領略名山美景,更是享得了男女平等與尊重,可以說其實這就是丈夫對她的的寵愛與包容,夫妻二人是真正擁有羨煞旁人的恩愛生活。
序篇林語堂有所言:芸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子,言非過譽;翻譯此文的作者張佳瑋也有此意:實際上,讀完全篇,我都產生了“沈復簡直配不上他的妻子”的念頭。芸最可貴之處,便是她風雅感性之後的緘默沉靜,也許這也正是沈復如此懷戀芸的原因。
第二卷,作者用妙趣橫生的語言、細緻入微的描寫自己與身邊趣事的相關情節,對一事一物總是通其意、曉其性,這說明作者是一個頗愛生活的人;透過曼妙的語言、浪漫的風情,使文章灑脫又不失優雅、溫婉又讓人流連忘返,讓讀者心裡油然而生一種對造物的敬意之情。
以前讀《童趣》只知其意,不悟其情,今拾得沈復之《浮生六記》,通曉全篇,感慨時光荏苒,慶幸“童趣”猶存。
作者對七巧百出的花木園藝的描寫和對一花一木一石的情義的刻畫,都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古人的閒情逸致,同時也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裡所包含的很多獨特的藝術美和個性魅力,正如龔自珍在《病梅館記》裡批判束縛梅花自然生長的審美方式:“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
願你我都擁有善於發現美的眼睛,畢竟你過得好不好,與生活無關,與你的心態有關;現如今物慾橫流的世界,我們的生活好像只剩下匆忙、敷衍和疲憊,少了享受與趣味,生活的樂趣,在於我們自己去發掘,沒有樂趣的一生,未免顯得過於乾癟。
第三卷,主要記錄了沈復和芸曲折坎坷的人生軌跡,讀起來著實讓人難過,但是此卷文字卻又讓人覺得真實、感動。開卷作者就有言:“人生坎坷何為乎來哉?往往皆自作孽耳。”,此觀點引起了廣泛讀者的共鳴,是呀!人生坎坷並非作惡多端之孽,反而行善也會徒增煩惱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芸的善良讓自己在家中困於裡外不是人的境地,芸的一味付出令自己為丈夫操碎了心;理想的婚姻和家庭狀態是“家和萬事興”,可也避免不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的情況,只因為禍患常起於日常瑣事,偏聽偏信、信以為真,若得不到及時的解釋,誤解就會一個個接踵而至,矛盾也就在日積月累中形成了,如果再沒有一個明事理的人,這個家就亂套了,芸就是這諸多誤會的“背鍋俠”,芸擔任寫家書一事,使得一家人心裡各生間隙,父親因信中妖姬之事大怒,又牽扯弟弟跟鄰里借錢之事,而弟弟故意掩蓋事情真相,至此誤會更深,歸罪於芸,無奈芸百口莫辯,只能啞巴吃黃連;而作者沈復於外肩不能擔擔、手不能提藍,文韜才情也沒有超脫到可以養家之境,芸久病無錢問醫,女兒被迫做童養媳,兒子無奈寄人籬下,拮据窘迫之時,還需纏綿病榻的芸刺繡補貼家用、為其出謀劃策;於家不能周全家庭關係,芸平白受些惡氣只能隱忍,林林總總,任由芸一人去思慮,終因心思過重,疾病連綿,懷恨辭世。
理性分析後,縱然詩情畫意、琴瑟相對,但夫妻二人的關係若是長期建立在不對等的關係中:妻子一味付出、忍讓,丈夫不諳世事,白頭到老必是難事;生活可絕不止琴棋書畫詩酒花,還有操心不完的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第四卷,作者無心仕途,一生浪遊,飽覽天下,看盡了山河美景,看透了人生悲歡,享人世之趣,體味平凡之最;不糾結於俗世,不苟活於錢銀,不哀怨於生活瑣事,凡事喜獨出己見,不屑隨人是非,寵辱皆忘,實乃風流韻事;然而人間事道不盡,道不盡山川美景、風花雪月,道不盡沙漠荒煙、懸崖碧嶺,道不盡士知己、醉紅顏,道不盡世間幸與之不幸,莫不人珍我棄,人棄我取,豈不快哉?
沈復前半生的雅趣幸運,顯得後半生尤為淒涼,我想之所以用浮生來修飾,怕也是人生苦短、彈指一瞬吧,所以在晚年時思妻心切,回想著每一幕,才會寫出如此悵惋與豁達並存的文字。
讀完這四卷,若你硬要以個人偏見從中尋出沈復和芸孃的因果,豈不為難?人生似柳絮散去幻幻真真,何故何妨太較真。世間太多事本就無關愛情,不提芸娘,不談芸娘,沈復在世間不過是一個普通凡人,如你我一樣平凡,於他而言,不期己、不期人,如實寫作,豔羨人矣。其之所遇、所思、所喜、所悲、所愛、所泣,於這奧秘的世間,不過滄海一粟、塵埃一粒,何足掛齒、何必可憐,權當這是其瀟瀟灑灑的人生!
-
3 # 老外二三事
沈復,相比於同時代文人,是個有些趣味、能動手、精力也旺的傢伙。頗有才氣,但抵不上他的心氣高。所以他的文章,內容與題材勝過文筆。總覺得自己很了得,但確實做啥都不太能成。他常唸叨自己是林和靖之類,但骨子裡其實很好熱鬧,是紅塵中人,有蘇州小市民活潑的內心。而他的光彩,主要是因為芸的存在。他很幸運,遇到芸這樣的妻子。全書中有趣的部分,幾乎集中在他與妻子的過程,外加一些親自動手搞園林的部分。
而其他一些,比如他的私人遊歷,他去廣東嫖妓還自命風流的段落,可讀性就差了一籌。說刻薄些,還經常洋溢著“兄弟我不是不會,是不屑這麼做”的勁兒。我覺得他嫖妓那段各類自命風流,尤其如此。寫在書後記裡的話:眾所周知,《浮生六記》說是六篇,如今僅存四卷。“浮生”二字,是李白所謂“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四篇文字,除了《坎坷記愁》,剩下三章,還真都是談論生活細節、為歡之事:閨房之樂、花酒之樂、遊玩之樂,都是典型中國文人的清淡閒雅情致。其《閒情記趣》一章裡,談論養花尋石、佈設園林的段落,頗有趣味,可見沈復是位實幹動手型的,倒不像其他名家,只是指點評論一下便過去了;《浪遊記快》,也因為他幕遊在外的身份,以及窮愁潦倒還不忘去郊遊的旺盛精力,顯得很是熱鬧,風景層疊,目不暇接。
當然,若要挑剔,則沈復的文筆見識、詳略取捨,並不比李漁、張岱那些大師們強,文中自然也不免如袁枚先生那類乾隆年間才子們似的,時不常要顯擺一下“兄弟我這個也是懂的”的勁兒,以及“這裡其實未必要寫,但我捨不得刪嘛”的調調。但好在,如他自己篇首自謙所云,這文章“不過記其實情實事而已”。
吹毛求疵,則他許多敘述,未必如他自己想象的那麼有趣,但在“如實道來”方面,細微曲折,都點到了。沈復雖然是讀書人,而且時時標榜好詩文喜風雅,還以林和靖自況,但性格上卻是典型江南市民:好熱鬧,喜交友,聲色美景娛目的,他都不討厭。所以記敘下來,雖然許多事平鋪直敘,也算是熱熱鬧鬧。所謂不以文勝,而以質取吧。倘若說《金瓶梅》全書,可以當作明時市井風物的百科全書來看待,《浮生六記》也可以當作乾隆年間蘇州書生家庭市井的一幅卷軸畫來欣賞——還是加了大量風景描繪的山水卷軸呢。《閨房記樂》是為本文的核心精華所在,而芸又是核心中的核心。
林語堂先生說芸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誠非過譽。實際上,讀完全篇,我簡直都產生了“沈復簡直配不上他妻子”的念頭。自然你可以說,在那個男尊女卑的時代,沈復對他妻子已經算是極好了。而芸的出色,也恰是在細節中呈現:身為一個父親早喪、獨自靠女紅養活一家、自學認字的才女,沈復很喜歡描寫她如何可以陪自己在閨房中談詩論書、賞月飲酒,這也是此書情致動人、獨一無二的所在:自來才子喜歡描述家人名妓狎玩故事(沈復當然也寫了類似篇章),但如此深情描寫自己的夫人,卻實在罕見罕聞;芸也的確是個心路活潑的妻子,比如,敢於女扮男裝去看廟會,能夠僱了餛飩擔子為丈夫的賞花會溫酒,敢於主動為丈夫謀妾室,也有主意為自家公公找姬妾,諸如此類,乍讀便令人神往,覺得實在是個有趣的女子;但略多讀幾遍可知,芸最可貴處,是她風雅感性之後的緘默沉靜。
在一個並不那麼良好、除了丈夫的疼愛外無甚長處的家庭環境裡頭當媳婦兒,她默默的擔負著許多東西,居然還能過出安貧樂道的閒散風雅勁來。古來通文辭、善解語的才女和通情達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許多時候是矛盾的,但在芸身上,渾金璞玉的湊成了一體。甚至在沈復略帶得意的談論自己放意浪遊、大興詩會的那些篇章之後,你都能感覺到芸溫柔又寬和的笑容。古來肯布衣蔬食過日子的夫妻,許多是迫於無奈;平心而論,沈氏夫妻過的日子著實清寒不易,許多時候得苦心經營,才能過得下去,最終難以為繼,妻子早逝,也足令人扼腕,但在此之前的漫長時光裡,終於還能過出風流倜儻,甚至清暖溫柔的味道來,裡裡外外,無一處不是芸的光彩。
再說直白點。如果沒有沈復與芸的秀恩愛段落,沒有芸本身的光彩。《浮生六記》就是一本“不錯的蘇州文人旅行日常隨筆集”,絕難有今時今日的地位。有些東西是文以人傳,比如袁枚李漁們太有才,寫什麼都流傳。有些東西是人以文傳,比如若沒有《海上花列傳》,韓邦慶的聲名恐怕不像今日。沈復得以名垂至今,芸佔了極大的分量。芸是因為沈復的記載而有名,反過來,沈復也是因為記載了他的妻子,文章才得以如此流傳。
-
4 # 一生有艾
《浮生六記》是沈復寫於公元1808年的自傳體散文,原文共六卷,如今僅流傳四卷,後人評之“幽芳悽三角,讀之心醉。”可見其情意綿綿,筆調高雅。
又因為它是沈復記述家居生活、坎坷際遇、以及自我哲思的文章,所以讀來格外親切,娓娓道來,妙趣橫生。我記得《童趣》還被選入了高中語文教材,說明在今時今日《浮生六記》依舊有較大的閱讀價值。它不僅僅能帶領我們回憶那個時代的日常生活風俗習慣,還啟發我們在物慾橫流的今天活得要輕鬆一些,有趣一點。
閱讀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閱讀喜歡的文章如同和女孩子談戀愛,又緊張又甜蜜,還有些淡淡的哀愁。《浮生六記》正是這樣能牽動我的心的好作品。
-
5 # YE河裡的海豚YE
剛開始接觸是因為汪涵推薦的,他推薦的書我都看過,覺得肯定不錯,趕上當當搞活動,就湊單買了,回來一看是古文版,就丟在一邊了,好幾年了,今年在家陪孩子學習,不能玩手機,又翻出來看,真的是悔恨自己對她的冷淡。
《浮生六記》為自傳散文體小說,書中記閨房之樂,琴瑟相和、繾綣情深;記閒情雅趣,貧士心性、喜惡愛憎;記人生坎坷,困頓離合、人情世態;記各地浪遊,山水名勝、奇聞趣觀。作者以純樸的文筆,記敘大半生的經歷,歡愉與愁苦兩相對照,真切動人。書中描述了他和妻子陳芸志趣投合,伉儷情深,願意過一種布衣蔬食的生活,可由於貧困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經歷了生離死別的慘痛。
-
6 # 1吃貨
沈復自傳《浮生六記》樸素直白,記錄生活瑣事,周公度譯本不失文言雅味,後兩記疑為後人偽作,被譽為“《離騷》之外篇,《雲仙》之續記”、“晚清小紅樓夢”。
“浮生”取自李太白“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六記”即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仇、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
最精彩之處乃閨房記樂,此記之核心乃芸娘,不在貌美,而在可愛有趣,頓生“若得此女為婦,此生無憾”之感,三白十三歲因陳芸一句“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告母曰“若為兒擇婦,非淑姊不娶”。
沈復得以名垂至今,芸佔了極大的分量。芸是因為沈復的記載而有名,反過來,沈復也是因為記載了他的妻子,文章才得以如此流傳。
沈三白其人,放浪不羈、情趣高雅、坎坷一生、難成大事的小清新屌絲一枚。
-
7 # 無心隨墨
評價一個作品必然很難全面,因為緯度不同,角度不同,評價都會有差異。我簡單說說自己的觀點吧。
一、這部著作的文化意義大於文學意義。當然不是說他文學價值不高,而是這部著作對情的追求,超越了他當時很多的作品。《浮生六記》以自己的生活為記述物件,尤其是記敘他和妻子芸孃的故事,情意款款,感人至深。
二、裡面塑造的芸娘形象也是非常重要,芸娘不同於很多著作中的封建女子,有自己獨立的愛情觀,又有生活情趣,林語堂稱芸娘為“最可愛的女人”也是有她的道理的。
三、中國古代沒有真正個人的傳記,這可以說是一個突破。
四、它裡面體現了以真為追求的文學追求,讓讀者能夠真正體會到散文體傳記的真誠。
五、裡面對當時人日常的描寫,也讓我們後人能夠了解當時普通人的生活狀況和思想趣旨。
-
8 # 時間換你好
之前買了一本無註解版的《浮生六記》,看起來有些費勁,後又買了一本帶註解版本的。學生跟我說,老師你是有多愛這本書。有多愛呢?一個文人把有限的浮生寫得津津有味,為歡無數,何況你我!
1、語言方面。語言平易簡潔,靈活多樣。受話本影響,俗語俚語方言皆入文,改變了文言的古板難懂,讓語言更加口語化,生活化,趣味化。
2、情感方面。在不事雕琢的語言背後,是沈復對芸娘深深的愛。林語堂曾經說過,芸娘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由此可見,沈復不僅僅是用文字來記事記人,而是用文字來傳情達意。那種深愛在字裡行間流淌,當你看到時是不自覺的微笑,是感動,欲罷不能,不能釋懷。
浮生如夢,為歡幾何?很多事情我們都無法把握,只能珍惜當下,努力生活。
-
9 # 鑫奇說
個人認為評價別人要遵循客觀的角度。一個人的好壞要從其正反兩方面來看,畢竟這個世界上人無完人,而其作者沈復也只是一個普通人而已,他的作品《浮生六記》只是個人的回憶錄,是在機緣巧合之下才流傳了下來。
從正面來說,沈復在那個封建思想落後的時代可以算是一個好丈夫了,因為那時候女人的地位很低,很多人娶妻也只是為了傳宗接代,根本沒有任何感情可言。但《浮生六記》這本書中字裡行間都是對妻子陳芸的愛。
沈復在妻子得重病的時候也是不棄不離地陪著她,在由於妻子導致與其父母出現誤會被趕出家門的時候,沈復絲毫都沒有怪罪妻子。陳芸病重走不了路沈復還揹著她,在她病了八年期間沈復從來沒有嫌棄過妻子。
要是這麼來看的話,沈復做的已經非常好了。要知道那個時代是一夫多妻制,沈復還可以做到對妻子如此的情深,從來沒有看著碗裡還想著鍋裡拋棄病種的妻子,這點可能很多現代人實行一夫一妻制的都不如他。
肯定有人會問那沈復招歌女喜兒是怎麼回事,這又是要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來分析,那個時候娶小妾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沈復對喜兒的描述是她的外貌極像他的妻子,由於不得不和妻子分離一段時間,他把對妻子的思念轉移到了喜兒的身上。
還有就是他對朋友的慷慨,他是一個喜愛朋友的人,經常沒事就會和朋友聚聚,喝酒吟詩,賞花品茶之類的,在朋友有難的時候他一定會去幫忙。這是他一個不錯的品質,雖然也有朋友坑他,讓他幫忙擔保借錢結果跑路,使得沈復原本就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
不過大多數朋友都是在危機時刻幫助他,比如他沒有路費的時候,碰到一個當年他幫助過的人救濟了他,還有幾次他身無分文的時候朋友來探望他為他安排住處,這說明他還是一個不錯的人,在大多數情況下好人還是有好報的。
但人生也不是所有人都記得你的好,有的小人就愛佔別人便宜,哪怕這個人還是你的親人。《浮生六記》一文中,他發現最後坑他最深的還是他的弟弟。這些道理其實換到現在這個時代也一樣,因為不是所有人都知恩圖報,可能有的人就是白眼狼。
但是從反面來說,沈復是一個性格懦弱的文人。他不太懂的努力去爭取,也不愛為自己和妻子爭取利益和權益,有時候明明被冤枉了還忍著。其實不光是他還有陳芸也是這種隱忍的性格,最後才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事實是會哭的孩子才有奶喝,沈復的性格太軟弱了,同時還有一些文人身上的迂腐,當然和現代一樣,禍端永遠都是錢和美女。一般喜歡詩情畫意的人情感都比較豐富,也是比較重感情的人,她妻子的劫難源於歌女憨園正是如此。
陳芸看上了憨園想給沈復納妾,不聊憨園最後選擇嫁給了一個有錢有勢的人,這讓她備受打擊一下病重了不少。也許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麼陳芸會主動給丈夫納妾,並且絲毫沒有嫉妒之心,這就由於思想上的不同,畢竟那時候離現在二百多年了。
沈復的缺點還有就是懶惰,他光喜歡那些閒情逸致的玩意兒,卻沒有三十而立的男子氣概和責任擔當。賦閒多年在家到三十多歲了都沒有找到一個穩定的工作可以養家餬口,可以看出他的妻子是他最大的福報了,陳芸對他是如此的體貼和理解。
有人覺得沈復在妻子病重的時候還讓她刺繡賺錢這一點有些太過於殘忍了。但從《浮生六記》對陳芸的描述來看,我覺得有可能是他陳芸自己堅持要做的,畢竟那時候他的家裡極其缺錢已經到了揭不開鍋的程度,陳芸如此體諒丈夫必然會自告奮勇。
可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連續十天的刺繡過度勞累會讓陳芸的病情惡化,沈復要是知道會這樣的話,相信他絕對不會讓妻子去做的。很多時候最令人難過的恰好就是人生沒有如果,因此必然會有遺憾,有些事情註定是無法挽回的。
《浮生六記》的前四章描述很有意思,第一章寫的是沈復和妻子在一起的時光,給人感覺非常的甜蜜,有一種不羨鴛鴦不羨仙的情感。第二章寫的是沈復自己的一些閒情逸趣,還有和朋友們的一些回憶,充滿了生活情趣。
而第三章話鋒一轉寫的是家庭的變故,陳芸重病夫妻遭人陷害被趕出家門,身無分文其間又遭遇妻子父親兒子的過世,有令人讀完聲淚俱下之感,也有一些憤憤不平。最後一章有迴歸於了平靜,寫了一些之前去很多地方遊歷的回憶。
最後我覺得《浮生六記》比較適合30歲後有一定生活經歷的人讀。只有經歷過一些事情的人才會明白這才是平常人的生活,而現在大多是生活優越涉世未深的獨生子女,他們沒有經歷過生活的磨難很難理解一些人的心情。總的來說,《浮生六記》還是一部很好的作品,非常值得一讀。
-
10 # 醉飲一曲嘆往事
我的感覺如下:
沈復,相比於同時代文人,是個有些趣味、能動手、精力也旺的傢伙。
頗有才氣,但抵不上他的心氣高。所以他的文章,內容與題材勝過文筆。總覺得自己很了得,但確實做啥都不太能成。
他常唸叨自己是林和靖之類,但骨子裡其實很好熱鬧,是紅塵中人,有蘇州小市民活潑的內心。
而他的光彩,主要是因為芸的存在。
他很幸運,遇到芸這樣的妻子。全書中有趣的部分,幾乎集中在他與妻子的過程,外加一些親自動手搞園林的部分。
而其他一些,比如他的私人遊歷,他去廣東嫖妓還自命風流的段落,可讀性就差了一籌。說刻薄些,還經常洋溢著“兄弟我不是不會,是不屑這麼做”的勁兒。我覺得他嫖妓那段各類自命風流,尤其如此。
寫在書後記裡的話:
眾所周知,《浮生六記》說是六篇,如今僅存四卷。“浮生”二字,是李白所謂“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四篇文字,除了《坎坷記愁》,剩下三章,還真都是談論生活細節、為歡之事:閨房之樂、花酒之樂、遊玩之樂,都是典型中國文人的清淡閒雅情致。其《閒情記趣》一章裡,談論養花尋石、佈設園林的段落,頗有趣味,可見沈復是位實幹動手型的,倒不像其他名家,只是指點評論一下便過去了;《浪遊記快》,也因為他幕遊在外的身份,以及窮愁潦倒還不忘去郊遊的旺盛精力,顯得很是熱鬧,風景層疊,目不暇接。
當然,若要挑剔,則沈復的文筆見識、詳略取捨,並不比李漁、張岱那些大師們強,文中自然也不免如袁枚先生那類乾隆年間才子們似的,時不常要顯擺一下“兄弟我這個也是懂的”的勁兒,以及“這裡其實未必要寫,但我捨不得刪嘛”的調調。但好在,如他自己篇首自謙所云,這文章“不過記其實情實事而已”。吹毛求疵,則他許多敘述,未必如他自己想象的那麼有趣,但在“如實道來”方面,細微曲折,都點到了。沈復雖然是讀書人,而且時時標榜好詩文喜風雅,還以林和靖自況,但性格上卻是典型江南市民:好熱鬧,喜交友,聲色美景娛目的,他都不討厭。所以記敘下來,雖然許多事平鋪直敘,也算是熱熱鬧鬧。所謂不以文勝,而以質取吧。倘若說《金瓶梅》全書,可以當作明時市井風物的百科全書來看待,《浮生六記》也可以當作乾隆年間蘇州書生家庭市井的一幅卷軸畫來欣賞——還是加了大量風景描繪的山水卷軸呢。
《閨房記樂》是為本文的核心精華所在,而芸又是核心中的核心。林語堂先生說芸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誠非過譽。實際上,讀完全篇,我簡直都產生了“沈復簡直配不上他妻子”的念頭。自然你可以說,在那個男尊女卑的時代,沈復對他妻子已經算是極好了。而芸的出色,也恰是在細節中呈現:身為一個父親早喪、獨自靠女紅養活一家、自學認字的才女,沈復很喜歡描寫她如何可以陪自己在閨房中談詩論書、賞月飲酒,這也是此書情致動人、獨一無二的所在:自來才子喜歡描述家人名妓狎玩故事(沈復當然也寫了類似篇章),但如此深情描寫自己的夫人,卻實在罕見罕聞;芸也的確是個心路活潑的妻子,比如,敢於女扮男裝去看廟會,能夠僱了餛飩擔子為丈夫的賞花會溫酒,敢於主動為丈夫謀妾室,也有主意為自家公公找姬妾,諸如此類,乍讀便令人神往,覺得實在是個有趣的女子;但略多讀幾遍可知,芸最可貴處,是她風雅感性之後的緘默沉靜。
在一個並不那麼良好、除了丈夫的疼愛外無甚長處的家庭環境裡頭當媳婦兒,她默默的擔負著許多東西,居然還能過出安貧樂道的閒散風雅勁來。古來通文辭、善解語的才女和通情達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許多時候是矛盾的,但在芸身上,渾金璞玉的湊成了一體。甚至在沈復略帶得意的談論自己放意浪遊、大興詩會的那些篇章之後,你都能感覺到芸溫柔又寬和的笑容。古來肯布衣蔬食過日子的夫妻,許多是迫於無奈;平心而論,沈氏夫妻過的日子著實清寒不易,許多時候得苦心經營,才能過得下去,最終難以為繼,妻子早逝,也足令人扼腕,但在此之前的漫長時光裡,終於還能過出風流倜儻,甚至清暖溫柔的味道來,裡裡外外,無一處不是芸的光彩。
再說直白點。
如果沒有沈復與芸的秀恩愛段落,沒有芸本身的光彩。
《浮生六記》就是一本“不錯的蘇州文人旅行日常隨筆集”,絕難有今時今日的地位。
有些東西是文以人傳,比如袁枚李漁們太有才,寫什麼都流傳。
有些東西是人以文傳,比如若沒有《海上花列傳》,韓邦慶的聲名恐怕不像今日。
沈復得以名垂至今,芸佔了極大的分量。芸是因為沈復的記載而有名,反過來,沈復也是因為記載了他的妻子,文章才得以如此流傳。
-
11 # 林憶南
我想很多人都應該看過《浮生六記》,就算沒有看過,也應該聽說過沈復和芸孃的愛情故事,再不濟,中學語文課本的《童趣》一文,就是選自《浮生六記》,自然是都能和這本書有一些交際的。
我自己就是因為中學時學習了《童趣》一文,記住了《浮生六記》這個書名,後來又聽說了林語堂先生對女主角芸孃的評價:“芸,我想,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由此知道了沈復與芸孃的愛情故事,大學的時候就拜讀了這本書。
談及這本書,我想最深刻的兩點應該就是,從沈復日常表現出來的清朝文人生活以及沈復與妻子芸孃的愛情。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次就是芸娘和沈復一塊在滄浪亭裡說話,當時芸娘鬢邊就簪了一朵佛手花,沈復還戲謔芸娘身上的香味。
夫妻之間的日常十分甜蜜,但是也讓我注意到了一個物件——佛手。
從這個小細節就可以知道,當時像沈復這類文人家中,是種植有佛手的,為什麼會種植佛手?必定是當時的一種風尚。
佛手的觀賞價值不同於一般的盆景花卉,花朵潔白、香氣撲鼻,並且一簇一簇開放,十分惹人喜愛,到了果實成熟期,它的形狀猶如人手,惟妙惟肖。
成熟的佛手果實顏色金黃,並能時時溢位芳香,消除異味,淨化室內空氣,抑制細菌,所以佛手一度成為文人們家中必備的植物。
說完沈復身上的文人生活,接下來說一說沈復和芸孃的愛情故事。
在中國文學史上,描寫情愛的詩文很多,但大多或寫宮廷豔史,或寫權勢禮法下的愛情悲劇,或寫風塵知己及少男少女之間的纏綿,很少涉及夫妻之情。
但《浮生六記》卻別出心裁,記錄著沈復和芸孃的日常生活,也讓我們看到了古代婚姻幸福的一面。
記得有一個情節,沈復家貧,喜歡喝茶,但是買不起好茶葉,而次茶葉喝起來會有一種苦澀的味道。
於是芸娘就將次茶葉用絹布包好,早起去將茶葉包在未開放的荷花花苞裡,第二日再取出,這樣再泡出的茶葉,便會有一股荷花的清香,喝來也別有一番趣味了。
從這一情節,我們可以看出,哪怕家貧,芸娘也是一直愛著沈復,會去滿足他的每一個喜好,而在書中沈復對這一段文字的描寫,我們也可以看出他對芸孃的感激和喜愛。真是讓身為讀者的我們吃了一頓飽飽的狗糧呢。
到了書的後面,芸娘病重,沈復一直不離不棄,芸娘逝世,沈復一直掛念心間,字裡行間,我們都能感受到沈復對芸孃的思念,或許,只有午夜夢迴之時,他二人才能在夢中相見吧。
以上就是我對《浮生六記》的一點看法,如果您也喜歡《浮生六記》一定要去拜讀一下書籍,因為那段愛情值得我們每個人知道,原來愛情真的存在,真的很美好,原來我們真的可以和心愛之人一起將日子過成詩。
-
12 # 江徐的自留地
有一位很年輕的朋友,曾經跟我說,他喜歡坐在公園長椅上聽老人講話,有時候,幾分鐘就能瞭解一個人的一生。
翻閱一本書,更是如此。
李清照傳記,從春天開始寫寫改改停停,一直到現在才算收尾完工。陷於其中,好似一直流連在她的人生軌跡當中,進進出出。現在終於結束,似乎走完一條長長的道,回頭望望,落英繽紛,落葉紛飛,有很多話,然而一句都說不出口。
又因為十二月要在慈懷領讀《浮生六記》,最近重溫這本書。不管北宋的李清照,還是清代的沈復,兩個人,兩本書,並行對照之下,一種感覺很強烈:
翻閱一本書,就是在文字裡路過作者的一生。李清照酒意詩情的一生。沈三白閒情坎坷的一生。
沈復以個人成長、一生經歷為經,以夫妻深情、生活情趣、坎坷際遇、遊歷生涯、出國旅遊、養生心得為緯,經緯交織,編寫出自傳性散文集《浮生六記》,在他妻子芸娘離世之後,在他四十五歲之後。
以前看這本書,注意力不自覺地被芸娘這位“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子”所吸引,讀到的是她的美,還有她與沈復之間的恩愛纏綿、悲歡離合。總之,讀到的是一位女子。這一次,依然是不自覺,卻換角度,讀到的是一位男子的情。
站在沈復這一面看,少年時代無憂心無掛礙的閒情、青年時代甜蜜繾綣的愛情,中年時代身不由己的苦情,再到四十五歲,從情轉而向道的清寂淡泊。即便舍情求道,依然懷著一份深情。
《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這六卷,看似分門別類,各自獨立,內裡其實含有一根未曾中斷的線索,將它們串聯在一起。
那根線,就是沈復對芸孃的情,從及笄到知命,到後來,貫穿他一生,也貫穿這本書。
年少時光,沈復與芸娘兩小無猜,青梅竹馬。十三歲那年,跟隨母親去到外婆家,看到比他大十個月的芸娘。不過小屁孩,就算早熟,也不知情為何物愛為何物,便在母親面前發誓:若為兒擇婦,非淑姊不娶。(芸娘,原名陳淑珍)
十七歲,有情人終成眷屬。花燭盈盈,他見她削肩長項,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僕人出去後,兩人坐在床邊有說有笑。人生中這一刻,在沈復看來,“恍如密友重逢”。
難能可貴的感情有兩種。一種,嘗過柴米油鹽、踏過重山覆水之後依然如同初見;一種,紅塵中相遇,花下賞月湖邊散步之前就已一見如故,就像賈寶玉那句“這個妹妹,我曾見過”,就像沈復這句“恍如密友重逢”。
都很難。
人事聚散由不得人。芸孃的淳樸天真最終也害了她,閒言碎語、人心難測,讓公婆將她逐出家門。讓人感到安慰的是,沈復始終陪伴著她,病重之際,不離不棄。她在人生收梢處說:“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無憾。君太多情,妾生薄命。”
那年,她和他才四十歲。
從回憶裡走出來,他依然面對濤濤大海,一個人心想:“使觀於海,其愉快又當如何?”如果能讓芸娘看到這片大海,她該感到如何愉快啊!這時,芸娘去世還有四年。
沈復也曾對芸娘說過“惜卿雌而伏,苟能化為男,相與訪名山,搜勝蹟,遨遊天下,不亦快哉!”
她笑著說,雖然不能化作男子,但是老了之後可以就近偕遊。如果這輩子不行,還有來世啊!
是的,這輩子來不及做踐行的,還有來世。
沈復寫這本書的時候,芸娘已經去世五年有餘。
現在,合上書卷,從故事裡跳出來看,《浮生六記》這本書,寫成已有二百餘年,滄海幾經桑田。滄浪亭裡遊人如織,這些人,有的知道沈復與芸娘,有的不曾聽聞。
當年,沈復為書取名為“浮生六記”,乃是源於李白一句詩:“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我們,你,我,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啊!
-
13 # 易珩君
有學者稱《浮生六記》為“晚清小紅樓夢”,著名學者林語堂、俞平伯對此書大加讚賞,愛不釋手,多次批註推薦。
《浮生六記》是沈復寫於清朝嘉慶年間的自傳體隨筆散文,分為《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文章寫的率真灑脫,文辭綺麗,記錄了作者一生的際遇,或歡樂,或悲愁,或閒逸,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淋漓流淌於筆端,是一本非常不錯的古代散文,在晚清作品中有很高的地位。
在《養生記道》裡有這樣一段話,被很多人喜歡引用:
“世事茫茫,光陰有限,算來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競論短長,卻不道榮枯有數,得失難量。看那秋風金谷,夜月烏江,阿房宮冷,銅雀臺荒。榮華花上露,富貴草頭霜。機關參透,萬慮皆忘。誇什麼龍樓鳳閣,說什麼利鎖名韁。閒來靜處,且將詩酒猖狂,唱一曲歸來未晚,歌一調湖海茫茫。逢時遇景,拾翠尋芳。約幾個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適性,或曲水流觴,或說些善因果報,或論些今古興亡。看花枝堆錦繡,聽鳥語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覆,世態炎涼,優遊閒歲月,瀟灑度時光。”
描繪了一副悠閒自得、自由自在的生活狀態,類似於竹林七賢那般詩酒唱和,瀟灑率真。
-
14 # 嫻雅堂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全書讀起來養眼養心,沒有說教解惑,沒有仕途功利,沒有政治豪情,只有情真意切的詩意生活。
七夕節拜天孫贈"生生世世為夫婦"圖章,吃梅花盒,飲荷花茶,住活破圖,生活閒淡雅緻,真可讓當代人頂禮膜拜。
前兩卷恩愛美好,轉筆到卷三,坎坷記愁,恩愛夫妻不到頭,不禁讓人潸然。也許這就是生活,有點不如意,也許才是最美好。
-
15 # 與聞者
一直覺得像《浮生六記》這樣的書,非得於寒冷的冬日夜晚躺在被窩裡讀不可,窗外鵝毛大雪、北風呼嘯,泡一杯暖胃紅茶,就著一盞昏黃古老的落地燈,方能讀出其中溫暖綿長來。
《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字三白,號梅逸)著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自傳體散文。如題,全書分為六記,分別為閨房樂記、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快記、中山記歷、養生記道,現存原作進前四記,後兩記一般認為是偽作。
但凡中國古代文學,囿於宗法禮教,很少涉及男女關係,於夫妻之情更難見到。因此今人很難有機會看到古人之米鹽瑣屑,閨房燕暱,唯獨沈三白這本《浮生六記》,不僅詳細記之,還將《閨房記樂》放於首篇。
“因思《關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婦於首卷,餘以次第及焉”,沈三白給自己找了個很好的理由,歌頌男女之情的《關雎》被放在了《詩經》篇首,所以他也大大方方仿而效之。
"浮生"二字出自李白詩《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人往往年歲越長,越會有生命無常,轉瞬即逝之惑,越喜歡回憶往事,就像中年以上的人,往往喜歡寫傳。
“事如春夢了無痕,苟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負彼蒼之厚”,人到中年,才有這份閒情雅緻,若非如此,我們也不得認識其妻芸娘,這個到林語堂口中“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
芸娘並非美人,用沈復自己的話說:“其形肖肩長頸,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惟兩齒微露,似非佳相”。然而真正可愛的女人不一定十分漂亮,但必定有情有趣。
我們生活中時長見到一種女子,於煙熏火燎中自帶一股風情雅韻,能夠於廚房中搗鼓出一桌別出心裁的飯菜,也能夠於月上蕉窗之時與之邀月暢飲,煮書論茶,芸娘便是這樣一類女子。善於從平凡生活中發現趣味來,易於從山川湖海中看出遼闊傷感來,這才是真正可愛的女子,決計和傻白甜扯不上關係的。
讀罷此書,只覺心中情意綿綿,同樣型別的書還有饒平如先生的《平如美棠》,年過九旬的饒老先生,回憶起與妻子的種種過往,依舊能夠如數家珍,讀來仿若親眼所見,有情有味,令人羨豔至極。
昨日剛剛過完紙婚紀念日,老公回家買了一束花和一瓶酒,花是九朵粉色玫瑰加一朵白色玉蘭,酒是超市常見的青梅酒,插好花,開了酒,做了一頓簡單的炒飯,就算是過完了結婚後的第一個紀念日,平淡卻踏實。
婚後再讀《浮生六記》、《平如美棠》這類書,從婚姻生活的旁觀者變為親歷者,會有更多感慨,山盟海誓固然轟轟烈烈,然而對於平凡夫妻而言,酒溫飯熟,琴瑟相御,足可樂終生已。
-
16 # 布魯伯德
與其說《浮生六記》所記載的是沈復和陳芸之間的伉儷情深,不如說描寫的是沈復這個“富二代”的敗家人生。
沈復的家庭在當時的年代應該屬於小康之家,雖然與富二代曹雪芹他們家相比,談不上富貴豪奢,但在當地也算大戶人家,老爸是白領階層,有房產,有僕役,過節開得起堂會,出門打得起出租。但是在如此殷實的家庭里長大的沈公子,卻在四十載春秋之後,就落下個妻亡子散、寄人籬下的下場。所以,與其說《浮生六記》是對沈公子夫婦伉儷情深的真實記錄,不如說這更是一本警示世人勤儉持家的反面教材。
究其沈公子敗家史的根源,原因大部分還是在沈公子自己身上,綜合來說,有以下幾點:
一是性喜炫耀,失之淺薄。沈復在浪遊記快開篇提到,“餘凡事喜獨出己見,不屑隨人是非,即論詩品畫,莫不存人珍我棄、人棄我取之意。”堅持特立獨行的自我個性並非什麼壞毛病,但是對於這種個性的堅持與解放需要以淵博的知識、豐富的學識、醇厚的修為做基礎,否則就不過是出於炫耀的目的而譁眾取寵,失之於淺薄,陷之於偏激。
在績溪習幕時,沈復“與同事不合,拂衣歸裡”,並就此認為“熱鬧場中卑鄙之狀不堪入目”,易儒為賈。在浪遊之時,由於景點路遠未到,沒有看到景緻,便認為“其紅門局之梅花,姑姑廟之鐵樹,不過爾爾。”就連在廣州尋妓,對比徐秀峰今翠明紅的跳槽之舉,自己惟找喜兒一人,自認為鄰妓皆羨之,便生出了一種優越感,認為此雖揮霍萬金所不能致者。陳芸也存在類似問題。徐秀峰納妾,陳芸認為“美則美矣,韻猶未也。”便想給沈復找個美而韻者,結果遇到妓女憨園,自作聰明,算盡機關,反誤了卿卿性命。
二是兒女情長,不思進取。沈復在全文開篇即提到自己“少年失學,稍識之無”,以自身殷實家底,學業半途而廢,估計也屬學渣。所以沈復終於辜負了父母的殷切期望,提前告別了仕途之路,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靠習幕、經商、賣畫為生,但習幕斷斷續續,經商貨積本折,賣畫“三日所進,不敷一日所出。”
作為才子,風花雪月、兒女情長自然難免,與陳芸婚後,沈復去武林當學徒,居三月,如十年之隔,搞得自己夢魂顛倒。新婚燕爾的相思之苦固然可以理解,但是卻致正業於不顧,後來先生實在看不下去,給沈復的父親寫信,並巧立名目出十題讓他暫歸。在生活中,“芸或與人坐談,見餘至,必起立,偏挪其身,餘就而並焉。”即使在八九十年代,夫妻戀人在大庭廣眾之下的親暱之舉,都為路人所不齒,何況還在禮法森嚴的封建清朝。而這些都會在沈復父母的印象中留下不良印象,所以,這也應該是沈復夫婦在以後的日子裡屢被驅逐、苛責的原因之一。
三是不留積蓄,隨性揮霍。沈復貧寒交迫、陳芸病體難醫的時候,沈復到靖江要賬,半路上感覺到冷,沽酒禦寒,結果把渡河的錢喝掉了,沒有辦法,便想當掉衣服,幸虧遇到故人,解了危急。還是在那個時候,有友人知道他的處境,慨助十金,沈復不用於正途,倒是先跑去虞山玩耍一圈。
最為過分的是,和徐秀峰在廣州做生意時,僅僅四個月的時間,就招妓花費百餘金。結果第二年老父不準再去,被踏踏實實發配到青浦幹習幕的老本行。而僅僅幾年之後,曾花費百餘金風流瀟灑的沈復,就因五十金為人所保,無力償還,使得自己骨肉分離、遠走他鄉。
四是不通世情,全無責任。沈復隨父親在邗江習幕,父親突感孤獨,想找一情人,還讓他人轉述,讓沈復妥善安排。沈復沒有從自己老孃的感受和利益出發,想辦法阻止、拖延、推脫父親的這個不合理的要求,直接密信告訴陳芸,讓陳芸安排此事。最後使得自己的老孃極不痛快。
後來因保五十金一事,沈復、陳芸夫婦二人慾潛逃鄉下,結果拋卻骨肉,讓女兒去做童養媳,兒子去做學徒,使得母子永訣。在父親葬禮上,僅因兄弟啟堂相逼,不念兒女尚幼、母親尚在,便想出走深山,去找神仙修煉,全然沒有一點為人父、為人子的責任。
而且在全書中,沈復用很大篇幅訴說了自己與陳芸的濡沫情深,並且在陳芸死前,許諾“卿果中道相舍,斷無再續之理。”結果僅僅三年,有人贈他一妾,便又重入春夢,不知夢醒何時了。
尿壺放在土裡埋上幾百年,挖出來就能夠放進博物館的大雅之堂。所以,與當時的世界格格不入,甚至有點窩囊的沈復,在穿越了兩百年的光陰後,成為了多情才子的代表。但是,細細的審視沈復的人生,我們所能看到,僅僅只是一個富二代的敗家旅程。
-
17 # 閱明說《浮生六記》:眾生皆苦,清歡難度
瞭解《浮生六記》卻是在李白那句“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之後了。總覺得李白為這本書做了最好的詮釋。一開始為田園而去,為了沒有矯揉造作的安樂而去。循著大家的評語,伴隨著沈復,觸及著隔了百年的浮世之樂,想著心中的白月光,頓得清歡。可越是深入,越是覺得苦澀。
生於蘇州滄浪亭旁的體面人家,按沈復的話講是“天之厚我可謂至矣”。他的前半生也確實如此,不用憂慮生計,呼朋結友,尋幽探密。可最大的幸事,即使沈復不曾言明,也逃不過陳芸其人。
那是婦道森嚴,男尊女卑的古代。你難以想象有著這樣一位婦人,才情俱佳,恪守婦道的同時卻又不落俗套。林語堂先生說芸是“中國文學中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誠非過譽。早年喪父,靠著女紅養活一家,自學認字,偏偏還學得極快。沈復很喜歡描寫她如何可以陪自己在閨房中談論詩書、賞月飲酒。除此之外,敢於女扮男裝去看廟會,僱了餛飩擔子為丈夫的花會溫酒,主動為丈夫謀妾室,諸如此類,乍讀令人神往,覺得實在可愛;但多讀幾遍,便覺得最可貴處,是她風雅感性之後的緘默沉靜。
在那樣一個除了丈夫的疼愛無甚長處的家庭裡當媳婦,她默默承擔著很多東西,居然還能過出安貧樂道的風雅勁來。其實,二人的夫婦生活並不算舒暢,除了前幾年的風流,往後便是苦心經營,清寒不已,甚至難以為繼。最終,妻子早逝,讀者尚且扼腕,更遑論沈復本人。最後一句“奉勸世間夫婦,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以過於情篤。”語云:“恩愛夫妻不到頭。”哀莫大於心死。
晚年沈復著此作時談及為何將閨房記樂放在篇頭,只是說及關雎位於詩經三百篇之首。這乃夫婦情事,我也如此做。但僅僅如此嗎?他對陳芸的愛至死都未放下。
遍觀書中其人其事,在輕鬆寫意的筆下呈現的卻都是遺憾的悲歡離合。沈復的第一知己鴻幹二十二歲便早逝;妻子結拜的姐妹憨,有意將其納為妾室,最終為人所奪,也成為妻子重病的誘因;偶然結識,相處良久的喜兒,而後拋她而去,惹得其尋短見。沈復本人自二十多歲後,便在外顛沛流離,與妻子苦心經營,期間屢次經商失敗。更曾帶著重病的妻子離開父母家,與子女在雪中告別。而後,妻子逝世,兒子於十八歲離世,再後來父親去世,又遭人討債。
何以給他勸慰,除了那份刻骨銘心的感情,還有山水。貫穿全文的不止有人,更有其一次次的尋幽探密,縱情山水。即使最落魄時,也依舊徜徉。
我也是南方人,家鄉離其出生地蘇州很近。我也是看著江南風光長大的,連大學也是在南方。可即便如此,我依舊對其筆下描寫的風景心生嚮往。那些最原汁原味的風光到現在還有幾分,那些亭臺樓閣還有幾分韻味,我腳下的河水是否因循著千百年前的足跡。偶爾也會裝模作樣的嘆惋著傳統的凋零。莫名的覺得與那莫說千年,便是百年的風光都隔了一條銀河。人們總是強調著傳統的精神,若是連最基礎的倚傍都凋零,何來的傳承。
初讀嘴角總有笑,可越讀越是覺得苦澀。在那輕鬆寫意的筆觸之外,那些坎坷,生離死別才是常事。“不過記其實情實事而已”。真實的令人動容。李白詩曰:浮生若夢,為歡幾何。這百年時光,好似一場夢,歡暢時光又有多少。終生浮於世,多受苦難。你是出生富貴,榮華加身,卻也難保一世快活;你是出生貧寒,不著一縷,還是在泥土裡掙扎。最後都是塵歸塵,土歸土。
浮生有六記,失其二。其中歡樂有,晶瑩剔透如水晶,給你最樸素的清歡。悲傷也有,黯淡如微塵,平凡卻常在,亦得勸慰。
最後,眾生皆苦,清歡難度。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
18 # 讀書的小卡醬
本來說上班的時候,想抽空要把《浮生六記》卷一·閨房樂記的讀書筆記給寫了,但早上我一直在刷淘寶(偷笑),直接刷了一早上。
然後就買了一套鍾靈記的綺羅,很美,開心得一早上沒心思寫文。就是下圖這貨。
圖片@鍾靈記漢服綺羅
為了下定決心買這貨,我連上班的工作都沒做,偷偷玩了一早上的淘寶,到了下午,才開始真的工作。
其實昨晚凌晨,我就讀完了閨房樂記,當時就想寫讀書筆記,但太晚了就睡了,導致我很多感想到了白天就忘記了。
遂重讀一遍,卻再也不是昨晚得感想。閨房樂記講的大概是沈復和妻子芸少年相識,兩小無猜,既是一見鍾情,又能夠得父母首肯,終成美眷的日記體自傳文。
只兩小無猜、青梅竹馬這一條,就已經勝過了古代才子佳人的故事無數了。
現在讀來,是很羨慕芸來著,不僅具有絕美之像(這是後人對芸的中肯評價),也頗具才華,刺繡等技藝也很精湛,這在清朝,可算是才情兼具的大家閨秀了。
人人都說讀《浮生六記》只需讀《閨房樂記》就夠了,因為它是全書的精華,唯有閨房樂記才是《浮生六記》裡可讀的一卷。可我卻覺得讀書,只讀別人喜歡的部分,沒有自己的思想,那你還讀個生命書?
你只讀一半這算是完整的《浮生六記》嗎?我倒覺著既然讀了,那就全部讀完為美。
讀書、寫作和做人一樣,都是挑自己喜歡的來讀,挑自己擅長的來寫,反正選擇從來不缺,你選左還是選右,按照你的內心來就好了,道路始終夠廣,隨心而走便可。
人生不也是如此,我選擇做一個自在逍遙的小女人,當然就寫我愛寫的讀書筆記了。
拍攝@桔子
林語堂曾給《浮生六記》打評語:我相信淳樸怡退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說“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的生活)是宇宙最美的東西。
張佳瑋也曾在給《浮生六記》做翻譯時,評價沈復是個頗有才氣,但才氣抵不上他的心氣的傢伙。
今天我讀沈復,只覺著被碎碎唸的沈復,強勢餵了一把跨越千年的狗糧。
人人讀閨房樂記,都在羨慕沈復,得妻如芸者,夫復何求?可我卻覺得,實在羨慕芸,有一個沈復這般心細具有才華的丈夫。好了,今天就這樣。明天繼續讀《閒情記趣》。
最後,我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笑話,說來大家笑笑:宋朝有個叫李廷彥的人,寫了首詩給上司看,裡面有句:“舍弟江南歿,家兄塞北亡。” 上司看罷問道:你家那麼慘啊。李廷彥急忙自解:“實無此事,只圖對屬(對仗)親切耳!”!
這個笑話笑了我一整天。。
-
19 # 清茶一杯暖心2018
喜歡《浮生六記》裡的小情趣。情之所鍾,雖醜不嫌。日子雖然清貧,但是夫妻兩人互相扶持,相敬如賓,恩愛幸福。PS:兩個陌生男女產生故事的機率幾乎為零,如果這個零改變了,那就是命的作用,如果改變的持久而膠著,難分你我,那就是被稱作愛情的,那種命運所致。
回覆列表
《浮生六記》是一部廣為流傳影響極大的自傳體隨筆。書中作者以簡潔生動的文筆描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他的婚姻愛情生活、家庭變故、閒情逸趣、山水遊記等,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獨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念、性格氣質和美學品味。
沈復,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清乾隆二十八年,清代文學家,並且從《浮生六記》中看來,他出生於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他的妻子死後,他就去四川充當幕僚,此後的事,史料再無記載。就如俞平伯所說:他是個習幕經商的人,不是什麼斯文舉子。偶然寫幾句詩文,也無所存心,上不為名山之業,下不為富貴的敲門磚,意興所到,便濡毫伸紙,不必妝點,不知避忌。統觀全書,無酸語,贅語,道學語,殆以此乎?
最想說的是那個女人,林語堂先生曾稱讚她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因其與沈復伉儷情篤,令人盡絕傾慕之戀。
首先陳芸有美麗的外表,她的美如清水出芙蓉:“其形削肩長頸,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一種纏綿之態,令人之意也消。”她在書中的形象給人的感覺就是美如水晶一般,不染一絲纖塵。
外貌固然重要,可內在才是被人們所稱讚的,她樂觀豁達。即便在苦難中,陳芸也仍然保持樂觀。《坎坷記愁》中記敘他們夫婦被逐出門,與子女生離死別之際,連“陪侍在側”之舊嫗,也“拭淚不已”。將交五鼓,暖粥共啜之。陳芸卻強顏笑曰:“昔一粥而聚,今一粥而散;若作傳奇,可名《吃粥記》矣。”這裡的“昔一粥而聚”,指的是二人成婚前在陳芸家,深夜腹飢,沈復嫌僕人所進棗脯太甜時,“芸暗牽餘袖,隨至其室,見藏有暖粥並小菜焉。餘欣然舉箸”之事。最能打動人心的,莫過於這種相濡以沫的愛情了。
但是總覺得她過於善良。自己病臥床榻,都快病入膏肓了,這時僕人跑了,非但沒有責備,反而更擔心僕人的安危,擔心她出事了,擔心沒辦法向其家人交待。為了一個負心的藝妓(憨園),竟然能夠念念不忘至死,甚至為之病情加重。為了對公公婆婆盡孝道,自己寧願蒙冤受屈。因為這樣的太過的多情,陳芸為自己招來了許多不必要的禍難,最終,也幾乎是死於此。往深了說,僕人跑了未必不是陳芸管教下人不得力,雖不至於為刀俎,但至少不要淪為魚肉對吧。
打動人的作品往往是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就如朱自清評價俞平伯的序言所說,“象吳山四景園馳名的油酥餅——那餅是入口即化,不留渣滓的。”《浮生六記》全書或生活或遊記或趣事,都如一碗清茶,嫋嫋餘香醉人心脾。
借用俞平伯的話來結尾吧。
“我們莫妙於學行雲流水,莫妙於學春鳥秋蟲,固不是有所為,卻也未必就是無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