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郝靜召風水學傳人
-
2 # 衛冕
面對炎炎烈日和凜冽寒風,古今中外,傳統與現代,老祖宗的智慧與高科技的創新,在追求健康、環保、節能、舒適的建築方式等方面並行不悖,而是殊途同歸。

蘇重威手繪的閩北綠建築

江蘇蘇州吳江中達低碳示範建築
古:傳統建築何以冬暖夏涼?
受徽派建築影響,傳統閩北建築樣式多以杉木為骨、方石為基,輔以青磚灰瓦,卵石砌坪。
“首先是牆壁增厚,協助隔熱。”蘇重威介紹說,閩北建築常用“夯土磚”,在牆面與牆體之間,以空鬥砌法創造一個“空氣層”,幫助建築隔熱,內牆再以石牆為修飾。而混有稻草的黏土層,則形成一種複合材質,使牆體兼具防潮和隔熱等功能。
這種增厚牆壁的做法不僅存在於閩北建築中,在徽派民居和北京四合院等傳統建築中,都採用類似的方法。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設計院綜合一所所長、綠建中心主任曾宇介紹說:“這些傳統建築大多采用雙層牆,保溫隔熱的同時,夏季透過自然通風帶走熱量,冬季形成溫室保溫。”
“屋頂挑高,促進通風,同時地道引風,調節溫度。”蘇重威介紹說,廂房一般是3層,一樓活動空間,二樓儲藏室,三樓則只有屋頂,沒有牆壁,主要是利用通風原理,讓室內保持涼爽宜人的溫度。在地坪石板下方,偶爾會順應地勢埋設風道,將宅院後方經水塘降溫的冷空氣匯入。“在沒有空調可用的年代,提升空氣中溼度以吸收‘潛熱’,是很常見的建築降溫手段。”
“而北京四合院等傳統建築則大多是坡屋頂,採用悶頂以及老虎窗加強保溫隔熱。並且在山牆上部開洞,促進熱空氣排出,引導自然通風。”曾宇說。
為了加強採光,閩北建築使用了漏斗天井。蘇重威解釋說,古時候沒有電燈,燭火又有危險性,只好活用頭上的Sunny。“這種漏斗天井不僅能將明亮的天光引入室內,而且相較於一般天窗,還能減少直射進來的輻射熱。”這種透過天井或庭院,促進自然通風,降低夏季室內溫度的方法,在北京四合院等傳統建築中也經常應用。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生態城市研究所規劃師鄭鑫源指出,中國古代的“綠色建築”不僅僅是在建築單體內採取各種節能措施,還包括建築外的生態環境系統。
“古代建築本身就對環境的影響小,很多原有樹木植被都保留的,比較尊重自然和場地。”鄭鑫源認為,古代的風水說、天人合一等理論,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建築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古代的“綠色建築”從整個區域的角度,能夠尊重場地的自然生態本底條件,能夠維護或改善周圍的微氣候微環境,減少對自然生態的破壞。
中國古代對植物的應用駕輕就熟。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古人對竹子等庭院植物的喜好,不僅提高了庭院的美觀性,某種程度上也改善了住宅周邊的微生態,利用植物蒸騰作用,起到了降溫的作用。“西曬的外牆種植爬藤植物,起到隔熱作用。同時,種植落葉喬木,夏季遮陰,減少熱島效應;冬季葉落,不遮擋Sunny。”曾宇說。
今:科技如何加持當代建築?
在國外,很長時間以來,建築師們試圖用照明和空調裝置,打造適合生活的場域。但遺憾的是,很多現代建築採取的通風、採光、隔熱等人為手法,並沒有順應自然求與周遭環境的特性,變成一種極不協調的設計。不僅耗費建材,在後續幾十年的使用與居住過程中,更會造成電力與水資源的過度消耗。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原理事長石定寰指出,建築是能源消耗大戶,佔能源總消耗量的1/4~1/3,同時還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近年來,很多國家和建築設計師意識到這方面的問題,將目光轉向了綠色建築,試圖尋找出一條既環保又舒適的新路。
在泰國曼谷的朱拉隆功大學,頌拓·博雅提卡(Soontorn Boonyatikarn)教授一直致力於綠建築設計與工法。他設計建造的生物太陽能之家雖然只有3層,但是充分結合了當地自然環境、氣候等條件,用電量僅為同等使用面積樓房的約1/16,而且透過通風設計,加上植栽與地道降溫等機制,在地處熱帶的泰國,能將室內溫度穩定維持在25℃上下、相對溼度保持在50%左右,並擁有良好的空氣品質。
德國的蒙聖尼斯(Mont-Cenis)學院大樓,是以“屋中屋”的方式興建的綠色建築。外層以建築整合型太陽能板(BIPV)建造100萬峰瓦(1MWP)的“微氣候帷幕”,內在空間則包含圖書館、水池、咖啡館等建築物。
這座大樓用許多木材做樑柱,這些木材都是當地為了讓森林健康成長,而疏伐產生的建材,也等於將二氧化碳固化在木材中,極具德國特色。
在中國,同樣有大量因地制宜的綠色建築。走進四川省綿陽市楊家鎮小學教學樓,明顯感到一陣清涼。經過精心設計,這裡夏季室內溫度比室外溫度低1℃~3℃,相對溼度可以降低10%~30%,舒適度明顯提高。負責設計的國家住宅工程中心總建築師曾雁解釋說,設計團隊為配合當地的地形變化,在整座學校創造出3個臺地。教室、辦公和宿舍等主要建築的屋頂加入了緩衝層,外牆也採用複合牆體,加強隔熱和保溫作用。為了增強防潮效果,建築底層還使用了架空設計,利用流通的空氣帶走溼氣。
高科技的加入讓很多綠建築如虎添翼,彌補了建築周邊環境的不利條件。在江蘇蘇州吳江中達低碳示範建築中,設計者運用太陽能光電系統、太陽能熱水、底層架空通風、屋頂和牆面綠化、陽臺自遮陽等技術,不僅解決了南向眩光問題,而且活用太陽能,打造出舒適宜居的居家空間。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在設計過程中還融入了臺達研發的智慧樓宇解決方案,可以透過排風控制系統,自動過濾空氣並與戶外空氣交換,提高室內空氣品質,即時監測水、電等資源能量消耗,達到最佳節能效果。
專家:建築原理古今皆然,即是“順應自然”
綠色建築的奧秘到底在哪裡?是中國的古老智慧更勝一籌,還是現代科技道高一尺?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國家住宅工程中心主任仲繼壽一語中的:“建築原理古今皆然,即是‘順應自然’。”
傳統建築是用自然的方式,現在白話叫“被動式”。當前建築技術發達,但原理還是一樣,就是怎麼利用大自然(風和Sunny)的好處,並且規避它的負面影響。理念沒變,只是手法更先進了。
“綠建築的核心理念應該是,無論現代技術多先進,傳統理念仍有它生存的土壤,不能被忘懷,如何把這兩種形式結合,應該是未來綠建築要宣導的關鍵。”
“不同國家和地區對於綠建築的設計,都應該要有一套當地標準,以符合當地的氣候和自然條件。”鄭鑫源認為,綠建築應該尊重自然。“其實說到底就是因地制宜,有些措施並不適合所有地方,比如現在建築裡的綠色屋頂,對於乾旱少雨地區,綠色屋頂的維護成本較高,這可能就需要採用其他更適宜本地生態環境條件的措施。”
-
3 # 硯凹客
古代建築和現代建築最大的不同就是,現代建築更注重空間的分割、強大的使用功能和更強烈的材質對比,古代建築則更側重於結構、工藝和建築構件繁複的裝飾。
它們共同的審美原則是節奏和韻律,有道是: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嘛。
-
4 # 呱唧呱唧痘
(1)古城建築。對於現代人來講,古城建築卻具有極大的吸引力,由於其實用功能完全消失,在現代人眼中外形高大、厚實的城牆,恢弘的佈局,具有雄渾、磅礴之美。
(2)宮廷建築。中國的宮殿建築在形式上既體現出一種崇高、輝煌、雄偉的壯美,又象徵著古代的封建禮儀制度,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3)陵園建築。中國曆代的陵園建築,一般都是選址於風水地脈最佳的環境。不僅在外在形式上體現出一種幽靜、幽深之美,而且,中國的陵園建築還包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
(4)寺廟建築。寺廟是中國佛教建築之一。中國古代的寺院大都遠離城市的喧囂,隱身山林,體現出一種恬靜、淡雅與平和。寺廟建築在審美上呈現出象徵性、神秘性和崇高性的特徵。
(5)石窟建築。石窟建築是佛教建築的一個重要型別。現今留下的石窟中儲存有有大量精美的泥塑和壁畫,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6)佛塔建築。佛塔建築也是佛教建築的一個重要型別。中國佛塔建築比例合度、結構精密、宏偉壯觀、靜穆安閒,給人以崇高的美感。
(7)橋樑建築。中國橋樑建築形式多樣,但在總體造型風格上都體現出曲線柔和、韻律協調和雄偉壯觀的形象。
中國古建築在結構形式上的特點
(1)木結構框架。以土木為建築原材料的中國古建築在質感上體現出一種溫和、平實、輕捷的審美特徵。
(2)飛簷斗拱。斗拱不僅有承重作用,而且斗拱本身結構的疊加錯綜之美,又具有風采獨具的裝飾作用。為使出伸的大屋簷不至遮擋室內光線,斗拱撐持下的簷角上翹內翻,成為輕靈翔動的“飛簷”,具有優美的動感曲線美。成為中國古代建築美所獨具的一個民族標識。
4、 中國古代建築以木材為主材料,注重結構設計,以大屋頂為特徵,利用斗拱結構和支柱來分散屋頂壓力,結構優良,抗震性極好。
這些基本特徵具體表現為:
重視環境整體經營
從春秋戰國開始,中國就有了建築環境整體經營的觀念。《周禮》中關於野、都、鄙、鄉、閭、裡、邑、丘、甸等的規劃制度,雖然未必全都成為事實,但至少說明當時已有了系統規劃的大區域規劃構思。《管子·乘馬》主張,“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說明城市選址必須考慮環境關係。中國的堪輿學說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絕大多數是講求環境與建築的關係。古代城市都注重將城市本體與周圍環境統一經營。秦咸陽北包北坂,中貫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時東西達到二三百里,是一個超級尺度的城市環境。長安(今陝西西安)、洛陽(北魏)、建康(今江蘇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經營範圍也都遠遠超過城牆以內;即使一般的府、州、縣城,也將郊區包容在城市的整體環境中統一佈局。重要的風景名勝,如五嶽五鎮、佛道名山、邑郊園林等,也都把 環境經營放在首位;帝王陵區,更是著重風水地理,這些地方的建築大多是靠環境來顯示其藝術的魅力。
現代建築給人的已不僅僅是功能與空間方面的滿足,更多的是美學上的一種審美享受,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以及對美的認識的逐步加深,人們對建築產生了審美的觀念。本文從造型美、象徵美、和諧美等方面來解讀現代建築藝術,讓我們瞭解到審美因素對於現代建築的重要性。由於建築的基本形式是利用材料來建造空間,以滿足人類居住的需要,所以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以及對美的認識逐步加深,人們對自己所居住的場所有了美的要求。建造房屋不單單是為了遮風擋雨,更多的加入了審美的成分。對居住美的需要使建築藝術化,同時使人們對建築生了審美的觀念。至此,可以說建築是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建築的美不單單是一種技術美,那種認為藝術好比一件穿在人體外面的服裝,只作為對建築物起裝飾作用的附加物而存在,與技術本身沒有內在聯絡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建築的美是在特定功能條件下的結構形式或結構構件給予建築以表現力的藝術外觀。建築的美對於物質材料及其技術工藝有著極大依賴性,也正是這點,使得人們可以把它同非物質性的藝術樣式區別開來。 現代建築利用高科技的材料、技術,使人類的許多極富個性的想象得以真正實現,使許多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令人驚歎的建築作品。從這些建築作品中,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現代建築與之前建築的不同。現代建築更多的是追求個性,而不再是簡簡單單的實用。人的審美能力也不再單一,外觀與功能越來越多樣化,個性與象徵越來越突出,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人類社會在不斷進步。由此可見,建築的審美多樣化,個性與象徵越來越突出,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人類社會在不斷進步。由此可見,建築的審美因素一直在制約著其他因素,在一定時期內,甚至可以說審美因素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這也讓我們瞭解到審美因素對於現代建築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從造型美、象徵美、和諧美等方面來解讀現代建築藝術中幾處具有代表性的建築
一,造型美
建築本身就是一種造型藝術,是空間的形體結構。建築之美主要表現在它的造型,造型美也是建築中美的原則之一。一切優秀建築的造型美都是綜合了各種形式美法則的。當然,不能說只看外部造型,就可以肯定這件建築作品,建築內部的空間關係同樣重要,只有外觀與內部完美結合,才能給人以美感,體現出造型的美。建築的造型可以千變萬化,但三角、正方、圓卻是一切形狀的基礎。採用三角、正方、圓為基本構圖要素,符合宇宙之點、宇宙之線的原理。並不是說複雜的造型就是一件成功的作品,簡單的造型同樣可以構造出令人驚歎的建築作品來,如貝聿銘設計的華盛頓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和盧浮宮擴建工程。華盛頓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是貝聿銘大師運用三角形這一基本圖形為母題的傑作。由於受地段的限制,館址為不規則圖形,美術館東館只能設計成為一個梯形,於是貝聿銘用一條對角線把梯形兩個三角形:西北部等腰三角形面積較大,用來作展覽館;東南部是直角三角形,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機構用房;同時在對角線上築造實牆,兩部分只在第四層相通。這種劃分使兩大部分在體形上既有明顯區別,又不失為一個整體。與此同時,在東館前小廣場上的玻璃三角體是地下廳的採光處,五個大小不一的三稜錐體晶瑩透亮,既與主體建築相呼應,又點亮了周 圍。這座建築的整個構思都是由三角形變化出來的,既簡潔明瞭又莊重典雅,因此獲得了“現代藝術與建築充滿創意的結合”的高評價。 盧浮宮擴建工程同樣也是貝聿銘大師以三角形為基礎設計的建築藝術作品。整個擴建工程的建築是隻露出玻璃金字塔形採光的地下宮。整個擴建工程無論是主體大金字塔還是周圍小金字塔,甚至水池都以三角形為基本形。大的玻璃金字塔為入口處,簡單的三角形造型,由於用玻璃材質而顯得更加清爽透明;四周的三角形水池與主體玻璃金字塔交相輝映;每個水池中的柱狀噴泉,從遠處看猶如巨大的水晶柱烘托著晶瑩的玻璃金字塔,給盧浮宮這座古老的建築增添了一絲活力。 二、象徵美 黑格爾在《美學》中指出“:建築無論在內容上還是表現方式上都是地道的象徵性藝術。”建築的象徵性是指用建築特定的外在形象去表現某種抽象的觀念和思想,所以對其象徵意義的認識,需要在充分感知建築形象的基礎上,展開聯想和想象,並與理性思維相結合才能獲得。不論透過何種外在形態和形式,只有當建築的形象與其所象徵的意義聯絡在一起,達到建築藝術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一時,建築的象徵性才具有審美意義。建築以象徵方式暗示的意義,其實就是建築的內在意蘊。一般象徵性分為兩類,即具象的象徵和抽象的象徵。不管何種象徵,都是用創造出來的外形透過象徵的方式暗示作品的意義,使作品達到昇華,同時也達到了象徵美的目的。 (一)具象的象徵 具象的象徵指把自然界中的生物造型加以改變,用分解、重構等方法組合成具有一定生物特徵的藝術形象。這類藝術形象使人看一眼就知道像什麼,紐約環球航空公司候機樓和悉尼歌劇院就是典型的代表。沙裡寧在1956年設計的紐約環球航空公司候機樓時把大鳥的外形元素用進了設計當中,設計出來的候機樓的外形像極了一隻展翅的大鳥。高大的內部空間和混 凝土外部造型都極具表現力,使人們產生豐富的想象;屋頂則是由四塊澆鋼筋混凝土殼體組合而成,空隙處佈置天窗,內部誇張變形,加上曠空旋梯,像極了鳥的內臟。樓內的空間變化給人以夢幻的感覺,完全迎合了旅客即將凌空飛翔的愉快心情。舉世矚目的悉尼歌劇院矗立在悉尼市貝尼朗岬角上,整個歌劇院建在巨型花崗石基座上,歌劇廳、音樂廳和貝尼朗餐 廳三組建築各由4塊巍峨的大殼頂組成。朗香教堂盧浮宮建築裝潢殼似一個個貝殼,並且依次排列,前三個一個蓋著一個,面向海灣,最後一個則背向海灣侍立,看上去像是兩組開啟 蓋倒放著的蚌。遠遠望去,這些高低不一的尖頂殼,既像緊緊矗立著的貝殼,又像兩艘白色帆船,飄揚在蔚藍色的海面上。丹麥建築師J·伍重根據他奇特的想像和精心的設計而創造出的建築上的絕妙組合,將白帆般的殼體和悉尼港完美結合,宛如船和海的組合那麼自然。
建築的抽象化特徵和建築形式的抽象性、抽象美相結合,然後做抽象化處理,使之形式和造型都具有抽象性,即達到使抽象物富有表現性的趨勢。在特定的條件下,這些抽象化象徵可引起人們的聯想,從而表現出具體的形象。這些形象在現實中尋找不到,是加入設計者合理的想象之後的產物,達到了表面與精神的統一。說到抽象的象徵,不得不提法國建築師勒·柯不西耶設計的朗香教堂。朗香教堂的獨特之處在於改變了中世紀教堂的高聳威嚴風格,不設鐘樓。教堂造型奇異,牆體幾乎全是彎曲的,屋頂還向上翻卷著,塔樓式的祈禱室外形像座糧倉。為何會有如此奇特的教堂?建築師勒·柯不西耶認為,教堂既然是人與上帝對話的場所,那麼,把教堂設計成人的聽覺器官但又不完全按聽覺器官的樣子設計,以便傾聽上帝的聲音。它是現代西方人們對於上帝複雜情感的象徵。勒·柯不西耶透過節奏多變的建築語言,表現出一件光與影、質和形組合的神奇抽象雕塑,這就是建造在山頂上、方便與上帝對話的朗香教堂。 三、和諧美 任何建築都不是孤立的,它都與周圍的環境交相呼應,這也體現了建築與環境的關係。現代建築設計已不僅僅是求得建築個體形象盡善盡美,還要求建築與建築之間、建築與整體環境之間和諧統一,只有這樣才能更加完美地表現建築本身的美。一座建築只要有人居住,就不能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從而發生一系列的審美反應,人們會感到此建築與周圍環境是多麼的和諧,使人心情舒暢。如果我把前面介紹的悉尼歌劇院放到廣闊無垠的沙漠中,那麼海與船的組合就完全不存在了,歌劇院的設計理念就完全被顛覆了。所以說,建築與環境之間的和諧美是統一的。建於1936年的流水別墅就是一座與自然完美結合的建築。它建在懸崖與溪流之間,使建築師賴特實現了方山之宅的夢想。整個建築看起來像是從地下生長出來的,溪流在別墅的露臺處流下,更像是瀑布水流的曲折迂迴;平滑方正的大陽臺與縱向的粗石砌成的厚牆穿插交錯;所有的支柱都是粗獷的岩石,斑駁的石面與水流、綠林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已分不清哪裡是住宅,哪裡是山林裡的岩石樹林。這樣的建築容納在環境中,環境襯托出建築,建築與環境已達成渾然一體的和諧之美,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加突出建築的成功之處。建築已超越了它本身的定義,而創造出了一種不可磨滅的新感覺,這種感覺就是環境與建築和諧美的作用。 四、結束語 美可以分成多種,如上所述的造型美、象徵美、和諧美等,都歸屬於審美的範疇。同時,現代建築給人的已不僅僅是功能與空間方面的滿足,更多的是美學上的一種審美享受,使人有種愉快的心情居住在裡面。一件建築作品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環境和時代等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材料、新工藝不斷湧現,為創作提供了更多的有利條件。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對建築美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審美能力也會有很大的提高。在某些建築中,審美因素甚至起著決定性作用。以後的建築還需要我們不斷地用審美的眼光去解讀,因為現代建築不僅僅是為社會提供精彩的居住環境,更重要的是為社會提供高品位的藝術環境。
(一)遠古時代的建築特點
1.穴居
根據考古學家的考古研究,最早的人類居住在天然形成的洞穴之中。若以建築物的定義來看,最早的建築也許就非洞穴莫屬了。而至今尚有結婚鬧洞房之說,這跟遠古時期居住於洞穴有不可分割的聯絡。由於遠古時期人類生產力低下結合這一時期歷史特點,其建築特點具有天然型或是經過簡單地改造就可以居住。遠古時代的人類居住於洞穴之中主要為了抵禦嚴寒、抵禦野獸的攻擊,體現了建築對於人類最原始的使用要求及價值。
2.巢居
距今六七千年前,在河姆渡一帶系沼澤地,河姆渡人建造住宅時,先打下1米長木樁,木樁上架設縱橫交錯地龍骨(地梁),其後於地樑上鋪設10多釐米厚地板,地板上再立柱、架樑、敷櫞、蓋頂。地板起防溼、御蟲蛇作用。其下可用來豢養家畜。地板上為起居住室。從柱子高度看,人還不能直立進出,但較巢居已大有進步。房屋規模大小及內部結構,視居住成員多寡而定,從住宅營建看,河姆渡人已較熟練地掌握伐木、加工成樁、柱、梁、板等建築構件技術,樑柱間已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不同榫卯形式均基本符合受力要求,與晚期木構大致相同,木構件上刻有雙圓、直線、斜線、植物莖葉等裝飾圖案。因工具限制,加工顯得較粗糙。銷釘的使用和企口板的發明,揭示七千年前先民已較熟練掌握房屋建築技術,體現原始人征服自然、改造社會毅力,為中國古典建築木結構技術對世界建築史的獨特貢獻奠定基礎。
(二)奴隸時代的建築特點
奴隸社會從夏朝起開始形成與發展,在原來簡單地木結構基礎下逐漸發展並走向成熟。由簡單的木結構,經商周以來的不斷改進,已成為中國建築的主要結構方式。建築方面,商朝已有較成熟的夯土技術,規模相當大的宮室和陵墓,與當時奴隸居住的穴居對照,形成了強烈的階級對立情況。西周以後,春秋時期的統治階級營建很多以宮室為中心的大小城市。城牆用夯土築造。宮室多建在高大的夯土臺上。由簡單的木結構,經商周以來的不斷改進,已成為中國建築的主要結構方式。隨著奴隸制的發展建築上也出現了等級制度。
(三)封建社會時期的建築特點
封建社會時期,中國依舊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柱樑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為圍護物的木構架建築體系。保持構架制原則,中國古代以木構柱樑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為圍護物的木構架建築體系,實質上是將承重結構與圍護結構分開的構架體系。創造並使用斗拱結構形式,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築體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樑架和立柱之間傳遞荷載的結構構件,又以其自身優美、華麗的造型而成為建築的主要裝飾構件。是集結構功能與裝飾功能與一體,在中國建築體系中獨有的構件。實行單體建築標準化,中國古代建築,無論是宮殿、寺廟、住宅等,不論其規模大小,外觀體形皆由臺基、屋身和屋頂三部分組成。
二、現代中國的建築的特點
(一)現代中國的建築特點
現代建築受西方世界的影響,逐漸的拋棄了原始的木構件建築體體而採用了混凝土框架結構。與一脈相承的建築特點相比,現代中國的建築顯得外部造型簡潔、明朗、清新、大方,為少佔地多采用高層建築。
三、中國古代建築的佈局與中國現代建築的佈局
(一)中國古代建築的佈局
1.重視建築組群平面佈置
中國古代建築組群大多以庭院為組合單位:單體建築沿周邊佈置,圍合成中間的庭院。這樣的庭院整體風格是內向的:內部開敞而富於變化,外觀較封閉。按照中國的封建禮制觀念,庭院強調中軸對稱佈局,以突出主體建築,並求得整體的平衡。
沿軸線作多層次的縱身佈局成為中國古代建築組群的一個鮮明的特色,有著豐富多彩的庭院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單體建築定型化造成的單調感。這種建築群體組合的手法,甚至影響到城市規劃,並取得輝煌的成就。 只有園林建築是個例外。中國園林建築以“師法自然”為原則,極盡自由靈活之能事,與歐洲的幾何圖案式的園林建築佈局絕然不同。
2.靈活安排空間佈局
構架式的結構為室內空間的靈活佈局創造了條件。中國古代建築中,常用多種多樣的罩、掛落、隔扇、屏等自由靈活地分隔室內空間。
3.中軸對稱、方正嚴整的群體組合與佈局
中國古代建築多以眾多的單體建築組合而成為一組建築群體,大到宮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佈局形式有嚴格的方向性,常為南北向,只有少數建築群因受地形地勢限制採取變通形式,也有由於宗教信仰或風水思想的影響而變異方向的。
中國古代建築群的佈置總要以一條主要的縱軸線為主,將主要建築物佈置在主軸線上,次要建築物則佈置在主要建築物前的兩側,東西對峙,組成為一個方形或長方形院落。這種院落佈局既滿足了安全與向陽防風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國古代社會宗法和禮教的制度。嚴整的佈局並不呆板僵直,而是將多進、多院落空間,佈置成為變化的頗具個性的空間系列。
(二)中國現代建築的佈局
中國現代建築的佈局依舊沿襲中國古代建築的佈局,只有中軸對稱這種建築佈局可以明顯的看來。其他的特點表現的並不突出。但在某些方面仍舊可以看到中國古代建築佈局的特點。
四、中國古代建築材料與中國現代建築材
(一)中國古代的建築材料
中國古代的建築材料並不繁多。除了主要的木材,還有磚、瓦、石材、石灰、白灰面、黃泥漿和三合土,以及石灰摻有機物的膠凝材料。 其中古代的三合土有區別於現代的三合土。南北朝時代,三合土的建築材料由石灰、黏土和細砂所組成。到明代,有石灰、陶粉和碎石組成的“三合土”。在清代,除石灰、黏土和細砂組成的“三合土”外,還有石灰、爐渣與砂子組成的“三合土” 。
(二)中國現代的建築材料
現代的建築材料眾目繁多可大致分為:無機膠凝材料、混凝土、建築砂漿、牆體材料、建築鋼材、防水材料、絕熱、吸聲材料、木材、建築裝飾裝修材料。
無機膠凝材料分為氣硬性無機膠凝材料和水硬性無機膠凝材料。其中氣硬性無機膠凝材料分為石灰、石膏、水玻璃。水硬性無機膠凝材料分為通用矽酸鹽水泥、特種水泥、專用水泥。混凝土分為普通混凝土、特種混凝土、新型混凝土。建築砂漿分為砌築砂漿、抹面砂漿、特種砂漿。牆體材料分為砌牆磚、建築砌塊、輕質牆板。建築鋼材按不同的標準分為:按含碳量可分為碳素鋼與合金鋼、按效能可分為普通碳素結構鋼和優質碳素結構鋼以及低合金高強度鋼、熱軋鋼筋和冷加工鋼筋。按形狀可分為型鋼、鋼板與鋼管。防水材料可分為瀝青、防水卷材、其他瀝青防水製品。絕熱、吸聲材料可分為無機絕熱材料和有機絕熱材料。建築裝飾裝修材料可分為裝飾石材、裝飾陶瓷製品、建築玻璃、建築裝飾、塑膠建築裝飾塗料、金屬裝飾材料。
五、古代建築的優缺點與現代建築的優缺點
(一)古代建築的優缺點
古代建築的最大的優點就是用材簡單並且建造速度快。同時因為大量使用木材,因時間久遠、加之自然的破壞、戰亂的影響,往往大量的古建築無法儲存下來。
(二)現代建築的優缺點
現代建築越發的趨向於高層化,有利於減少佔地面積,適合於解決現代都市住房問題。建築質量比較堅固。高層建築的週期往往會很長,從一年到十年不等,甚至會超過十年。工程量也會因為建築週期的變化而變化。
0
-
5 # 實話常說
建築是在時間的流逝中矗立於大地的空間存在,是一定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生活風貌、哲理思考和審美情趣的直觀反映,因而也是時代精神的一面鏡子。
遠古那些最原始的洞穴、最簡陋的茅舍,質樸無華中帶著人類早期文明萌芽的特徵。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的發展,人類建築和人類審美也在不斷提高,體現在古今建築上的審美意蘊自不相同。古代建築反映了古代的社會生產力和審美意識,現代建築是現代生產力、現代科技和現代審美觀共同作用的結果。隨著西方現代建築的大量湧入,中國傳統的建築技藝與建築結構都發生了劇烈變革,古今中外的建築文化快速融合。這使得中國現代建築在繼承中發展,形成了與中國古代建築大不相同的建築風格和美學追求。
在功能上,中國的現代建築與古代建築相比豐富很多,形制上顯著不同,細節上也發生很大變化。最明顯的表現是,建築外形上,除了維修維護和刻意仿建外,大量新建築已不再採用傳統的庭院式、大屋頂和飛簷斗拱、歇山重簷等古典造型,而是選擇佔地較少的大空間、集約式的高層建築。數千年一脈相承的土木結構,被現代科技新成果的鋼混結構所取代,也必然促使建築文化理念和建築審美意識隨之變化。古代土木結構的大屋頂厚重舒展、輕逸俏麗,現代鋼筋混凝土的高樓大廈剛毅宏闊、大氣磅礴。不論陽剛還是陰柔、莊重還是活潑、嚴穆還是優雅,中國現存的古典建築和大量現代建築,都有著共同的中華建築的文化性格和審美意趣,各自不同的建築美都洋溢著中華民族抒情的藝術風格。
說到建築美,不能不提到與之相對應的建築的醜。無論古代還是現代,都存在著一些粗鄙的建築。只不過滔滔歷史江河,早已將大部分古代建築無論美醜,一律淘汰殆盡,僥倖留給後代的往往都是一些經典。那些留存於世的和文獻記載中的古代建築所透露出的古典美,讓中華文明萬流景仰。古代的建築美能走進今天的生活,並在今天的現實中反芻、消化,給今天的建築增添一點古典元素,這也是中華民族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精神的體現。但是,任何一座建築都和它所處的時代相聯絡,建築美學也離不開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和時代精神。假如將古代的審美觀機械地套用到現代,就會像當年北京某些現代建築硬生生地加上一個傳統的大屋頂那樣不倫不類。穿西裝戴個瓜皮帽,那絕不是對傳統的敬重。
回覆列表
說到這個話題,要從漫長的建築史中去尋找答案。
長話短說,就是古代建築是基於華人自己的傳統審美,現代建築是基於西方建築設計體系,人們的建築審美也更西式。
古代建築不只是建築,更是一種文化符號。比如屋頂形式、大門樣式、建築顏色等等,等級森嚴的階層,形成了上述不同型別的獨特建築形態和審美。當然,古人還很注重風水理論,形成了獨特的建築景觀和人文風情,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建築的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