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牧
-
2 # 放飛的花貓
孩子兩歲的時候通常是他們第一個叛逆期,這時候他們剛剛能夠有獨立的認知,有了自我的認識,常常和大人唱反調“我不”“不”,讓大人覺得抓狂,生氣,覺得他們像個小惡魔般。這也許是他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表現的一種方式,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可以適當聽聽孩子的意見,敢於發覺和探索!
-
3 # 學跳舞的楊語涵
卻是是一個頭疼的年齡
我記得我姑娘兩歲時跟她說什麼都聽不懂!
今年我學了育兒知識後才知道
3歲以下培養的是情感
孩子打人就抱在腿上看著他,如果再打,就捉住他的手看著他,看久了他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然後慢慢跟他解釋那樣做是不對的!
如果去商場是因為沒有買玩具而鬧脾氣,你就把他抱回家,放在臥室讓他隨便哭!
等他哭夠了,你在跟他說為什麼不給他買,那樣他能聽進去!
希望可以幫到你!
-
4 # 途言辰語
兩歲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會有自己的想法,家長會覺得有些難帶,但並意味著孩子一定要“聽話”。孩子為什麼要聽話呢,聽誰的話?小時候聽父母的話,上學時聽老師的話,工作時聽領導的話。入果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聽話”,那他必然是失去自我的個體,同時也失去了他的獨特性、創造性、突破性,如果從小讓孩子一味的聽話,那麼孩子只是被訓化為一個平庸且毫無自我的人。這也是為人父母都不願意看到的。
但是兩歲左右的孩子確實想法太多,有時候搞得家長不知所措,這種情況我們不是要扼殺孩子的自我,讓他聽話,而是給孩子建立規則,讓孩子清晰規則,在規則的前提下自由的發展自我,建構自我。
家庭三大規則: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傷害環境。在這個大前提下讓孩子自主選擇和決定做什麼,怎麼做。成人只需要在孩子觸碰到規則時出現並提醒,這樣成人對孩子少一些控制和和要求,多一些空間和自由,同時還能讓孩子行成規則意識和界限意識。
最後,我想說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是他自己的主人,成人要有意識的覺察自我,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孩子,並無意識的操控孩子。成人只是孩子成長中的協助者和引導者。
-
5 # 上官清菡
兩歲的寶寶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次叛逆期,這個時候不管是吃飯也好,洗臉刷牙也好,穿衣服也好,有時候都是撒潑耍賴的,稍微有點不滿意就是撒潑打滾,摔東西。
孩子的這些行為都是因為孩子具有初步的自主意識。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他們的思維大多都是單向的,不會變通。想一出是一出。
還有就是兩歲孩子出現了執拗期,只要違揹他的想法和意圖,情緒就會劇烈的變化,然後發脾氣哭鬧。
還有到了這個階段,孩子有了物權意識,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東西,作為家長儘量去引導,不要去強求孩子。
我們要理解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並耐心的引導,切不可打壓孩子,學會放手,信任孩子,媽媽也要不斷的學習,給予孩子充分的智慧引導,給予孩子該有的權利,充分尊重孩子。
叛逆沒有錯,而是孩子一生中總要經歷的一站曼妙風景,是孩子的寶貴財富。
-
6 # 胖媽讀書育兒匯
我覺得不用怎麼辦,兩歲要是特別聽話不會很可怕嗎,如果一個兩歲的孩子家長讓做什麼就做什麼我覺得家長才需要真正的著急
這個年齡段有些淘氣再正常不過了,不用特別擔心,其實一點都不可怕,很多時候孩子是想吸引大人的注意力,家長千萬不能打罵孩子,更不需要講道理,因為他們聽不懂,講了也白講,還把家長氣的夠嗆
保證安全的前提條件下,淘氣的孩子才聰明,家長真的不用過於焦慮,不要總讓孩子聽話,其實從小聽話的孩子長大了以後大部分或多或少都會出一些問題,有的甚至是非常可怕的。
舉個孩子淘氣的例子,比如孩子往地上倒了一杯牛奶,好多家長的反應是這樣的:你怎麼往地上倒啊,那是給你喝的不是給你倒著玩的,最後拿起抹布自己去擦地,一邊擦還一邊跟孩子說浪費是可恥的,這還算好的,更有甚者抓起孩子就是一頓打,一邊打還一邊罵,什麼爺爺奶奶祖宗十八代都能罵出來,這樣的後果的什麼呢,孩子也學會了打人罵人,然後家長就再打再罵,如此惡性迴圈。孩子倒了一杯牛奶可以給他一個毛巾家長也拿一個,兩個人一起擦地,如果是個兩歲的孩子能把地擦乾淨並不容易,這時他會覺得有點累可能以後就不倒了,同時他還能體驗到一種物理現象——毛細現象,毛巾吸水,所以能把牛奶擦乾淨,他雖然說不出來這個話,但他有可能就記住了這個事,這不比打他罵他好麼
-
7 # 飯妞滴飯
寶寶進入兩歲後,各種技能大增。有的語言能力突飛猛進,原來只會說單字,現在可以說出一串串的字來回應你;有的行動變得更加靈活,爬上跳下,一刻也不停;有的自理能力變強了,時不時能幫你幹些小活兒。
這個時候的寶寶有可愛的一面,也有令人崩潰的一面,經常把父母氣得七竅生煙、哭笑不得。
這是為什麼呢?
1、因為兩歲後的寶寶自我意識已經開始萌芽,他們喜歡自己做決定,會變得相當執拗。
他會把自己的東西看得特別緊,不許別的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很多父母會認為孩子自私小氣,會要求孩子分享,可大部份的寶寶是不願意的。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這麼跟寶寶說:對,這是XX的小汽車,我們借小朋友玩一下吧!先肯定這是寶寶的東西,如果他回答不願意,那家長不必再勉強,應當尊重寶寶的意願。
2、這個年齡的寶寶,也進入了最讓家長不適應的秩序敏感期。比如,寶寶每天進門後,先脫鞋,再洗手,然後坐下來吃點心。有一天是另外一個人帶他,改變了這個順序,寶寶就會要求重來,無論你怎麼哄都無濟於事,父母若是著急趕時間的時候,絕對要抓狂。
所以,當寶寶進入秩序敏感期的時候,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儘量配合寶寶做好每一件事,畢竟這個時期對寶寶邏輯思維的誕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最後,父母可以多看一些相關的育兒書籍、資訊等等,對孩子的成長規律會有更多的瞭解。推薦孫瑞雪的《捕捉兒童的敏感期》,特別適合家有小齡娃的家長。
-
8 # 雨竹清韻
孩子進入兩歲正是招人喜歡的時候。怎麼能說可怕呢?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好奇心很強,有了自己的小主意,可以根據自己的好惡來取捨。但是還是比較聽話的。說話也非常的有意思。所以是懂事又好玩的時候。
-
9 # 筱澀牛
小孩子這麼大的時候他自己就會有一些自己的思維和想法,如果他的想法沒有什麼不好的話就儘量讓他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假如他的想法是錯的就要阻止他的錯誤行為,給他講講道理說這個不能這樣,如果這樣了就會有什麼什麼後果,讓他明白以後不能這樣了。要改。只有這樣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才不會誤入歧途。才能夠健康成長。
-
10 # 蒙氏教育踐行者
在這一階段,寶寶是否聽話?與它具有的能力有著密切的關係,要服從某些命令,就必須達到一定的成熟程度,具有一定的能力。比如讓一個不會寫字的人去寫信,是很荒謬的,因此我們必須首先了解兒童發展水平是否允許兒童去服從某些命令。
對於三歲以前的兒童來說,除非命令符合他們的內心需求,否則他們是不會服從的,這些孩子要達到一個新的發展水平,才能變得聽話,那是三歲以後的事情。所以我們根本就不能期望一個兩歲的孩子服從我們。
如果讓這一年齡的兒童不要做某件事情,則必須對他們下達帶有一些暴力性質的命令才能起效。
對於一個三歲以後的孩子來說,它在服從命令之前也必須具有一定的能力,他不可能突然之間就會服從你的意志,也不可能突然瞭解我們的意圖。所以我們就不要為孩子不聽話而困擾。
但願我的回答能解決你的問題。
-
11 # 純金豆子
棟果媽認為,孩子處於“可怕的兩歲”這個階段,父母可透過尊重和引導孩子,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給孩子足夠的關愛這三種方法來幫助孩子度過這一時期。
“可怕的兩歲”都有哪些表現?一位母親曾這樣深有體會地說:“你以為兩歲的孩子什麼都不懂嗎?他可不是一臺只需要你輸入程式的電腦,恰恰相反,他總是和你唱反調,讓你頭疼不已。”唱反調、總是說“不”已經成為孩子達到兩歲年齡的行為標籤,除此之外,孩子還有哪些行為表現呢?
1. 以自我為中心
細心的父母會發現,兩歲的孩子對孩子的東西總是有著強烈的“佔有慾”,不允許別人來分享,他們認為每一件物品都是自己的,總是把“我的”、“我要”作為自己的口頭禪,不會分享,更不懂得體諒他人,總以自我為中心。
2、總是和自己“對著幹”
兩歲的孩子總是會違背自己的意願,做出和自己“對著幹”的行為。比如說。明明喜歡白色,卻偏偏要黃色;本來想讓家長抱,卻又“撒潑打滾”做出拒絕的行為。
3. 行為表現極端“一致”
這個年齡的孩子還有一個明顯特點是對周圍的一切要求“一致”,通俗點講,就是“強迫症患者”。不管什麼事情,什麼地方,什麼行為,都必須按照他們的規矩來,每天穿什麼衣服,凳子應該放在哪個地方這些細小的事情,也必須“固定”。稍微做的不合他們的心思,就會情緒爆發,讓家長為之頭疼。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出現這麼多“異常”的行為,孩子行為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我們接著往下看。
“可怕的兩歲”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任何事物背後都有它的原因,孩子“叛逆”的背後也有不為人知的秘密,這些導致孩子“叛逆”的原因,家長要知道。
1. 處於“成長交織期”
其實孩子的情緒總是處於平穩和波動的迴圈中。當孩子經歷了一段平穩的時期,就會接著進入一段波動的時期,這種情緒的變化被稱作“成長的交織”。這種交替現象的出現,會讓孩子的成長呈現出一種好壞交織,螺旋上升的局面,這其實是孩子正常的生理發育,家長可以放心的是,這種可怕的狀態不會一直持續下去,孩子總會達到最終的穩定狀態。
2. 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當你的孩子到達兩歲的年齡,是否能夠開始獨立吃飯,嘗試自己穿衣了?很多父母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出於溺愛的心理,總是幫孩子解決所有的問題,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對孩子的生活包辦代替。當孩子懂事之後,稍微一點不滿意就會引發孩子情緒的失控。這和家長沒有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
3. 缺乏安全感
兩歲之所以被稱為“Terrible Two”,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是“可怕”的,“小霸王”、“小魔鬼”通常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對兩歲的孩子來說,他們認為能堅持做自己的事情,就可以找到安全感。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他們說“我要”,又會聽到他們說“不”,兩歲的孩子正是在固執中不斷自我徘徊,來尋求安全感。
面對可怕的兩歲,難道就沒有辦法了?其實不然,掌握這三個方法,幫助家長順利引導孩子度過“叛逆期”。
如何把“可怕的兩歲”變成“乖乖的兩歲”當孩子出現“叛逆”行為時,家長不要總是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如何乖,而是要記住“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根本沒有可比性,與其羨慕別人孩子的乖巧,不如掌握這三個方法,讓你的孩子也可以從“可怕的兩歲”變成“乖乖的兩歲”。
1. 尊重+引導,學會和孩子相處的技巧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
在兩歲孩子的群體中,有一些孩子對媽媽的依賴性特別強,他們會緊緊的黏著媽媽不放手,而另外一些孩子則非常獨立,他們離開媽媽可以獨自盡情玩耍。家長要明白的是,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個性特徵,你怎麼對待他,關乎到他以後的成長。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可以理所應當的去“製造”孩子的性格,你需要做的是尊重並引導他。
其次,要接受孩子行為的“一致性”。
家長要接受並允許兩歲的孩子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都要求“一致”的行為,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兩歲年齡段的孩子,傾向於“重複”和“一致”,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儘量保持孩子的玩具和物品擺放的位置,這會讓讓孩子養成收拾自己東西的習慣。甚至連每天固定時間段該做什麼,也要按照孩子的習慣進行,當他們慢慢了解到自己可以“掌控”生活時,他們會特別開心。
最後,要學會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兩歲的孩子對一件事的專注力不高,注意力是很容易被轉移的。當孩子遇到鑽牛角尖的情況,家長要做的不是斥責孩子,而是想辦法把他的關注點轉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可以採取轉移話題或者帶孩子離開“事發地”,讓孩子把注意力轉移到對他有新鮮感的事物上,以此分散他的不耐煩。
轉移注意力和轉移“戰場”是和兩歲孩子相處的秘密武器,當孩子哭鬧不止時,家長要做的是幫他從多變的情緒中解脫出來,讓孩子從無休止的哭鬧轉變為愉悅的心情。
2. 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需要從小培養,家長要在點滴生活中堅持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當堅持變得順利應當時,孩子的習慣自然就形成了。
引導孩子自主入睡
兩歲的孩子對睡前活動的要求很強烈,這是造成他們不願意睡覺的原因之一。因此,家長要制定規則,在準備睡覺的前半個小時,先和家庭成員一一“道晚安”,然後進行洗漱、脫衣服、睡前遊戲(講繪本、聽故事)。家長要讓孩子明白規則是不應該被打破的,若孩子不小心把規則的程式打斷,那麼家長要記住,不要從被打斷的地方接著進行,而是重新再來一次。
制定“規則”能讓固執的孩子乖乖上床睡覺,也為孩子以後樹立了規則意識。
引導孩子自己洗漱
制定一個洗漱流程表,表中的內容有:洗臉——刷牙——用毛巾擦臉——抹潤膚露。家長需要陪同孩子早晚進行洗漱的程式,這會有助於孩子養成自覺洗漱的好習慣。家長要在洗漱的過程中,引導孩子,比如刷牙的時候,可以邊刷邊進行講解,並鼓勵孩子模仿大人的行為,即使孩子做的不好,家長也不要表現出不耐煩,而是要耐下心來,手把手教會孩子。
引導孩子自覺進食
你的孩子還在被你喂著才能吃飯嗎?有的家長害怕孩子吃不飽,面對孩子的吃飯問題,總是親力親為,這樣在無形中養成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壞習慣。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家長要和孩子共同進食。孩子會模仿家長吃飯的行為,吃飯的時候家長不要玩手機,不要說話、唱歌,甚至做各種動作,這樣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進食概念,他們會覺得吃飯=玩手機+說話+做動作,這會對孩子培養自主進食的能力產生影響。
3. 給孩子足夠的關愛和照顧
阿諾·古塞爾博士常說的一句話:“心智顯現其真貌。”兩歲的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開始產生,他們往往會因為自己的“固執”而哭鬧不已,但是家長往往猜不透孩子哭鬧的原因,就會產生抱怨:“真搞不懂他的小腦袋裡到底怎麼想的?”這其實是孩子心智不成熟的表現。
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每一個動作和行為都是自己心智的外露,家長不必刻意做一些事情去探索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心智是不需要家長特殊“幫助”的,只要每天刻意抽出一點時間,多給孩子關愛和照顧,孩子的心智自然就會健康正常的發展。當孩子心智成熟之後,就不會再出現“胡鬧”的行為,也不會再尋找所謂的“安全感”了。
結語:
兩歲的孩子出現“叛逆”的行為,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說明孩子心智、腦力、行為都在進行飛速發展,家長要順應孩子的發展特點,懂得尊重引導孩子,懂得用愛呵護孩子,懂得放手鼓勵孩子,這樣才能順利幫孩子順利度過這一時期。路漫漫其修遠兮,家長的路任重道遠,用心陪伴孩子,靜待花開。
-
12 # 浩澤體育
孩子在進入校園以前,家長是孩子最主要的導師,這個時候如果你出現可怕的心理狀態,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任何事情從無到有都有一個過程。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幼兒期間,是孩子重要階段,關乎於他的未來,在這個階段,家長必須加以正確的引導,幫助他茁壯生長。
正常2歲的寶寶,已經有了一定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並且開始進入探索時期,雖然不能完全聽懂大人說話的意思,但是能進行一些簡單的判斷,知道哪些東西會對他帶來傷害,知道哪個東西能讓他快樂。
有的時候大人認為的孩子不聽話,不一定是寶寶真不聽話,而是他對好奇的探索,他堅持要做這件事,證明他對這件事與物產生了好奇感,要探索他,這個時候家長不應該限制他的想法,而是幫他做出範圍來讓他發揮。例如:小孩喜歡撕紙,那麼你就專門準備一個小本本讓他撕,但不能讓他撕範圍以外的。例如孩子喜歡亂畫,那就給他專門準備一張畫紙,讓他在上面隨意畫。家長要給孩子一個充分的發揮空間及範圍,要讓他知道,範圍以內可以隨意,出了範圍堅決不行。
-
13 # 噢特慢的媽媽
早就聽說孩子發育的過程中有一個“可怕的兩歲”階段,即孩子到2歲左右會有一個反抗期,對父母的一切要求都說“不”,經常任性、哭鬧、 難以調教。英文中對此專門製造了一個片語——“Terrible Two(可怕的兩歲)”。
首先,有些兩歲的小孩子可能還不會說話,在日常的生活中可能最會說的就是喊爸爸媽媽,對於這種情況的,家長一定要留有足夠的時候足夠的耐心去陪伴引導孩子慢慢學著說話,這個時候如果不加以重視,很容易就會造成孩子語言發育遲鈍,那就是很嚴重的事情了。
其次,對於很多兩歲的小男孩來說,可能會非常的俏皮,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會比較喜歡搞破壞,其中有些脾氣比較大的孩子可能會喜歡摔東西,對於這種情況的,家長就要在生活中給孩子做好一定的榜樣,同時慢慢帶領孩子去改正不好的習慣,從而讓孩子更為健康的成長。
對於一些比較嬌氣的兩歲小孩,可能就會比較容易哭鬧,特別是想得到一樣東西卻沒有辦法得到的時候,往往會習慣於用哭鬧來迫使家長妥協。對於這種情況的,家長就要能夠堅持好自己的原則,並且能夠用還是可以接受的方式去跟孩子進行溝通,這樣會更加完善孩子的性格。
由於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那麼在一定程度上就會比較的自我,特別是兩歲的小孩子,在跟別的小朋友相處的時候,不但會不懂分享,更是會出現爭奪的現象,這種情況下就非常需要家長及時的引導孩子,這對以後踏入幼兒園開始集體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兩歲一般是個相對比較叛逆的時期,對於比較叛逆的小朋友,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長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幫助孩子。雖然說兩歲的小朋友並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但是他們卻有很強的接受能力,這就需要家長能夠堅持正確的去引導。
對於每個兩歲的寶Bora說,都有自己的個性,所以作為家長想要更為從容的對面對,千萬不能夠照搬別人的經驗或是眉毛鬍子一把抓等,更不能隨意去兇孩子。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很多種,適合自家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三、簡單的3招,幫孩子穩定渡過“可怕期”1、允許孩子按自己的想法來鑑於孩子在這一時期就是這種心理特點,要做的就是堅持好自己的原則,把握好孩子行為的底線,其餘的就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想法來做,給孩子一個自由探索外界的機會。孩子如果不願意做什麼不要強求,孩子不吃某一樣東西也可以,只要保證孩子的身體不缺乏需要的營養就行。2、站在孩子的立場接納孩子的壞脾氣由於孩子的心理發生巨大的變化,處於重建和構造的時間,孩子往往在這一時期有許多不良的情緒,情緒波動較大。你應該站在孩子的這一角色看問題,學會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當你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就能明白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讓別的孩子玩他的玩具,下次再發生這種情況,你就不會錯誤的強制孩子讓出自己的東西了。3、讓孩子學會表達由於這一時期孩子的表達能力還有待提高,在遇到問題時往往不能夠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所以透過一些逆反的行為和抗拒的動作來表達自己。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如何正確的和爸爸媽媽溝通,表達自己的意見。家長這樣做就會減少孩子因為得不到認可或者得不到理解而做出不良的行為了。各位家長朋友們,您家的孩子在兩歲時有什麼突出的表現嗎?您是如何幫助他度過這一特殊時期的呢?我是奧特慢的媽媽,也是一位家有萌寶的寶媽,每天都會跟大家分享很多育兒知識歡迎大家與奧特慢的媽媽一起探討! -
14 # 薯片話梅
有的認真觀察孩子的家長可能會發現,孩子本來還是一個可愛的小棉襖,但是到兩歲這個年齡段,忽然就變成了討人厭的小惡魔。家長做什麼都不對,還沒怎麼著他就哭鬧不止,可怕的讓家長膽戰心驚。
鄰居家的可可目前正處於這一狀況之中,可可現在一歲8個月了,聽她的媽媽說,最近發現可可越來越不聽話了。她的東西一旦被碰就會哭鬧不止,怎麼哄也沒有辦法。可可有一個心愛的洋娃娃,每天睡覺都要抱在懷裡,吃飯玩耍都要放在旁邊。有一天可可的媽媽覺得洋娃娃有點髒了,就趁可可不注意把洋娃娃洗了洗。等可可找洋娃娃的時候,洋娃娃還沒晾乾,媽媽怎麼和她解釋都不聽,就是不停的哭鬧著非得要洋娃娃。可可媽媽說當時忍了又忍,才忍住沒有大聲吼孩子。可可媽媽說,這只是其中一件小事,還有很多令她頭疼崩潰的問題幾乎每天都在上演,讓她疲於應付。
相信和可可媽媽類似的情況非常多,很多家長也很迷茫,不知道為什麼原來天真可愛聽話的孩子突然變成了一個大麻煩,實際上這是對孩子生長髮育心理特點不清楚的表現,孩子到了這個年齡時期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一、為什麼說孩子的兩歲很可怕?
1、第一個逆反時期到來
有的家長可能只知道孩子到了13歲左右,逆反心理嚴重,是逆反時期的到來。但實際上孩子到兩歲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個逆反時期。隨之而來的還有6歲上學左右這個年齡是他的第二個逆反時期。孩子進入兩歲以後就會表現出對父母教育的牴觸。任何事情都開始學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執行,不聽從父母的意見。
2、最愛說的是“不”
兩歲孩子最顯著的特徵就是經常說不。“媽媽我不要睡覺,我還要繼續玩。”“不,我不要吃青菜,我要吃肉。”“不行,這個玩具是我的,誰也不能玩。”不管父母和他說了什麼,最有可能得到的迴應就是一個冷冰冰、強烈的“不”,家長怎麼勸說也不能讓孩子改變主意,變“不”為“可以”。
3、自我意識逐漸冒頭
近代最有名的兒童方面心理專家皮亞傑認為從2歲開始,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看待問題是從自我為出發點,幾乎不考慮他人的。
這是孩子個人意願開始出現的直接表現,孩子意識到他和這個世界不是一個整體,他是一個有思想的獨立個體,自我的意願開始慢慢冒頭。在這個時候為了表現自我,就會對他人的影響非常抗拒。
孩子有了自我意識以後這個時期是孩子心理發育的第一個關鍵節點。家長要根據這個時期的兒童心理特點,採取相應的有效措施,幫助孩子平穩過渡。如果父母在這個時期教育不恰當,容易給孩子的心理成長帶來一些負面作用。
二、這個時期父母教育不恰當會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1、沒有主見
如果在這一時期父母教育不當,讓孩子沒有能夠順利的形成自我意識,孩子在後天的過程中容易沒有主見,受他人的意見影響比較大,容易被別人的話牽著鼻子走。如果在別人問一個孩子你敢不敢從樓梯上跳下去,你敢的話就是勇敢的,不敢就是個膽小鬼,一個自我意識強烈的孩子他能夠堅定的相信他,即使不跳下去,他也不是個膽小鬼。而那些內心沒有主見的孩子往往會被激將,為了證明自己不是膽小鬼,會做出從樓梯上跳下去的危險行為。
2、逆反心理嚴重
我們都知道物極必反的道理,孩子正在兩歲這個時期容易不聽家長的意見,如果家長這個時候採取錯誤的教育方式,打罵孩子,用強迫式的、暴力的手段來鎮壓孩子的行為,很有可能會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熊孩子,往往是因為在兩歲這個階段沒有正確的引導,以至於孩子養成和父母對著幹,不聽話的習慣。
孩子是堅強的,同時孩子也是脆弱的,需要家長精心的呵護才能夠健康成長。家長如果在孩子兩歲的敏感時期用一下簡單的三個辦法,就能夠事半功倍,幫孩子簡單、穩定度過這一時期,也能夠減輕自己的負擔。
三、簡單的3招,幫孩子穩定渡過“可怕期”
1、允許孩子按自己的想法來
鑑於孩子在這一時期就是這種心理特點,要做的就是堅持好自己的原則,把握好孩子行為的底線,其餘的就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想法來做,給孩子一個自由探索外界的機會。孩子如果不願意做什麼不要強求,孩子不吃某一樣東西也可以,只要保證孩子的身體不缺乏需要的營養就行。
2、站在孩子的立場接納孩子的壞脾氣
由於孩子的心理發生巨大的變化,處於重建和構造的時間,孩子往往在這一時期有許多不良的情緒,情緒波動較大。你應該站在孩子的這一角色看問題,學會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當你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就能明白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讓別的孩子玩他的玩具,下次再發生這種情況,你就不會錯誤的強制孩子讓出自己的東西了。
3、讓孩子學會表達
由於這一時期孩子的表達能力還有待提高,在遇到問題時往往不能夠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所以透過一些逆反的行為和抗拒的動作來表達自己。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如何正確的和爸爸媽媽溝通,表達自己的意見。家長這樣做就會減少孩子因為得不到認可或者得不到理解而做出不良的行為了。
實際上,孩子的兩歲並不是可怕的兩歲,而是一個非常棒的兩歲。孩子在兩歲開始學會建立自我意識,這是孩子心理成長的第一個階段,也意味著孩子逐步的邁向成熟,理智。只要家長根據這一時期孩子的心理特點對症下藥,就能夠幫助孩子穩定的度過這一時期,讓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再跟你分享下我家寶寶識字的經驗吧,我家寶寶兩歲半的時候我就已經教他去認識簡單的漢字,但是自己教的又有點含糊,畢竟不是當老師的,之後我就在網上買了些帶圖的卡片和書本讓他認識,不過效果不明顯,花費大量時間,還容易損壞,
而且寶寶什麼都想往嘴裡塞,有些比較小的拼圖什麼的,就怕寶寶吃了,後來發現了一款APP【 貓小帥識字】,真心推薦大家使用,裡面有很多的冒險故事,還有把漢字變成有趣的動畫和圖形,我家寶寶特別喜歡聽,平常特別好動的他,一看這個就安靜的聽故事。各種遊戲關卡讓寶寶重複學習漢字內容,加深記憶,讓我這個陪寶寶玩的麻麻都覺得好玩有趣。所以極力推薦你去試試。
-
15 # 知知爸爸
恭喜你的孩子有一個正常的進階,孩子懂了拒絕,說“不”,是他一個進階的標誌。每個家長也都會經歷這個階段,我記得我那時就上網看看熊孩子的影片,回來對比一下自己孩子,還不是接受不了,接著就繼續忍受了。你可以試試。孩子在學習著長大,家長也應該在育兒裡學著陪伴他們長大。
-
16 # 小不點育兒說
如果你真是站在理解孩子的立場看,2歲的孩子其實是非常可愛的,牙牙學語 ,似懂非懂的話語,妙趣橫生,何謂可怕呢?家長如能站在同理心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一切,傾聽、理解孩子,其實這些都是普通孩子會做的事,沒什麼可怕的,只要在與孩子進行溝通時 ,多掌握一些方法、技巧即可。一、以肯定式精簡的語氣與孩子溝通,2歲的孩子們下意識傾聽,只會聽到話語的後半句,你想要達成什麼結果,以肯定句式並把主要內容簡縮,放在最後,再與孩子溝通,事半功倍,如:今天我們在動物園玩的真開心啊!我們看到了河馬!看到了鱷魚!還看見了駝鳥,現在都餓了吧!走,我們去吃肯德基!說了這麼多,可能孩子就聽到一句,吃肯德基,所以和2歲的孩子溝通要簡單、明瞭,假如你說的是不要吃煎餅,不要吃油條,好不好,她可想都沒想就回答了,“不好”,而你直接說“今天我們去吃包子了”,他可能會跟著說,“吃包子,吃包子”,所以,家長只有掌握了孩子的年齡及心理特點,引導式的讓孩子朝著我們的規定的方向行走,我們和孩子的溝通才能更通暢。二、給孩子權力和自由,提供孩子可選擇的建議,而不是強制性命令孩子,經常用命令式地語氣和孩子溝通,會讓孩子覺得我是被父母主宰並控制著,易產生逆反心理,而換種方式大不同,如:吃飯時間到了,“你是選擇先看5分鐘電視再吃飯,還是選擇現在就去吃飯?”這樣孩子即自己作了主,你也達到了目的,兩全齊美。
孩子就像一張純潔的白紙,他所呈現出的圖畫都是你描繪的,所以當你發現圖畫不堪時,你懲罰這張紙,埋怨這張筆,有意義嗎?難道我們不是應該自我檢討嗎?
回覆列表
孩子都不聽話,聽話的孩子是機器人了。2歲的寶寶,慢慢開始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了。家長需要的是鬥智鬥勇。只有你越來越聰明瞭,孩子才會越來越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