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容千色

    江湖出自莊子:相掬以溼,相如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本意就是指江河湖海。辭海上有簡單解釋:1、舊時指隱士的居處“或遁跡江湖之上”,2、泛指四方各地。人們常說的走江湖。而江湖中人,就是遊走四方的各路隱士高手。據說走江湖,最早源自於禪門,江西及湖南,形容行者尋師參訪,來往於各大禪師門下,稱為走江湖或者跑江湖。

    何謂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人多錢財不多,為了錢財,所以就有了江湖險惡,江湖救急。

    金庸書裡的江湖指各大門派,綠林豪傑,行俠仗義,門派之爭,刀光劍影,恩怨情仇,風生水起。武俠小說所講述的故事就是古代社會的縮影,其實也是屬於社會邊緣人物,浪跡天涯,朝不保夕,充滿冒險暗流湧動的生活狀態。這些俠客們不受朝廷管轄,自由瀟灑,隨心隨性,金庸小說裡的令狐沖,既行俠仗義,又個性不羈,俠客的標準就是忠義,但是自古以來,俠客們都是屬於社會不穩定因素,不被統治者所接受。自然,日子都不太好過。

  • 2 # 野山樵

    “江湖”一詞出自<莊子.大宗師篇>:泉涸,魚雙與處於陸,相掬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什麼是江湖?人即是江湖。

    什麼是江湖?恩怨即是江湖。

    金庸的江湖離不開朝堂家國權天下。

    金庸本身作為武俠小說的元祖級別的宗師,卻也對於其通俗小說的身份地位耿耿於懷,想要藉助俠與人合,正與邪對,表現廟堂高寡反襯江湖低濁。其實,反射出來的是,對於主流文學地位的渴望。所以,金庸的江湖,你能看到俠之大者,內憂外患,強虜侵擾,強行插入歷史的人物,生硬沒有人氣,卻能討好評論人和主流媒體。

    江湖之於廟堂,就像童話之於紀實。本應是春蘭與秋菊,各放異彩,何必硬套雜交?所以,徐克鬼才,拍出來的《笑傲江湖》,俠骨痞氣更勝懲奸除惡;家衛偏鋒,拍出來的《東邪西毒》,長鏡短鏡,獨白氛圍,卻更像是古龍大師的肉與骨。

    看江湖,還得是輕歌瘦馬,斜陽雲照。老外說華人的童話是武俠,而武俠中的江湖,你只能在酒色古龍的小說裡,才能看得到。

  • 3 # 古梁鏞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江湖一詞最早出現在那裡?金庸的書裡江湖指的是那些人?小哥詳細解答。

    “江湖”一詞的最早出處

    “居廟堂之高,則優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這四句詩是愛國詩人范仲淹所做,很多人認為這是“江湖”一詞的最早出處,其實不然,“江湖”一詞的最早出處在《莊子》。

    莊子作為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道家文化繼承和發揚者,在其著作《莊子》裡面,一共用了五次“江湖”,這也是目前為止中國文學裡面,“江湖”一詞的最早出處。

    古典名著《莊子》中,包含“江湖”一詞的名句。

    《莊子·內篇·逍遙遊》: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

    《莊子·內篇·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莊子·外篇·至樂》: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棲之深林,遊之壇陸,浮之江湖。

    《莊子·外篇·山木》:夫豐狐文豹,棲於山林,伏於巖穴,靜也;夜行晝居,戒也;雖飢渴-隱約,猶旦胥疏於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於罔羅機辟之-患。

    《莊子·內篇·大宗師》: 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

    金庸武俠之江湖

    金庸先生作為現代武俠小說泰山北斗,在武俠小說界地位超然,其一生共創作十五篇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佳作,深受廣大讀者追捧。

    在金庸先生武俠世界,江湖其實不遠,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大千世界,人心各自不同,有人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心思理念,不同的追求,有不同,必然有衝突,有衝突,必然有爭鬥,牽一髮而動全身,世間不同地方不同時間不同人物所發生的事情,它們猶如一張大網的線,共同繪製成“江湖”這張大網。

    金庸武俠小說中,江湖指的是那些人?

    金庸武俠小說中,江湖指的是人心,也就是說,所有的人,都可以看做江湖中人,除非一個人能夠做到隱居桃源之外,孤身一人,那麼這個人才不算江湖中人。

    在《笑傲江湖》中,劉正風舉辦金盆洗手大會退隱江湖,可是最終卻導致全家慘死,江湖包括了武林,還包括了很多其他的內容。

    在金庸武俠中,江湖人士有我們平常看得到的武林人士,也有看不到的達官貴人,因為金庸武俠中,江湖再大,大不過廟堂,所以在《天龍八部》中,有西夏元帥郝連鐵樹,大理皇室段氏,遼國國君耶律洪基,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這些人都有各自的追求,他們的人心各不相同,所以他們雖然不是武林人士,卻都屬於江湖的一部分。

    簡而言之,金庸武俠中,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人人都可謂江湖人士。

  • 4 # 蕭晗之十二子門

    江湖最早出現在《莊子-大宗師》裡面,表述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這裡是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已成天下大亂,大爭之勢,所以這時候墨家已經聲名顯赫,而秦國意圖吞併六國,並且這時候有韓非子的《解老》《喻老》名篇,這說明秦國研究過道家,而魏國為了應對自身鄙臨秦國的危局,所以派惠子前來請莊子前往魏國議政,但是莊子本身是可以勝任的,但是他卻不知道秦國研究道家能夠達到什麼樣的水準,一定是很高,假如隻身貿然前往,勢必是身陷進退兩難之危局,並且當時養客成風,刺客遍地,所以莊子考慮再三,沒有同意,不是他不願意,只是他有自知之明,並且那些墨家弟子也是慕道家的聲名,所以莊子出於自身的尷尬,才說出“相濡以沫,不如相望於江湖”以此來平息別人對自己的誤解,這裡還有其道家立場的考慮,然後是對那些不明就裡的俠客的告誡,他這樣說至少他對墨家是很瞭解的,而這裡所談及的江湖不是一個生造的詞彙,而是說在老子的時候,就已經知道這些人已經跑出了現有的疆域,而望之四海而旨在控制朝局,所以莊子是心裡有底,然後出於自身安全,再者警告墨家弟子不要輕易招惹他,這裡是放出來的狠話,所以莊子說這話還是有分量的,就是沒事別來找茬,讓那些無聊的閒客走遠一點,這裡你也可以看出當時百家爭鳴,道家的影響力也是舉足輕重的!有了以上的瞭解,你再看金庸的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裡面就是以這句話為原版的故事編排,然後到了《射鵰英雄傳》裡面,就成了司馬遷在《史記》裡面的不類俠客的身影,然後是他們的後人,再往後就是《笑傲江湖》裡面的武功卓絕的霸王、梟雄乃至不可一世的英豪,到了《天龍八部》裡面,才是俠之大者救國救民的蓋世無雙的墨者,《鹿鼎記》裡面事實上是俠客的影響力,在平民百姓那裡因為歷史反覆太多,所以就會是沾染俠氣的例子,而這裡金庸的武俠小說都是根據歷史上的所有的俠客的影子以及事例乃至其存在於詩詞作品包括大眾認知的武俠故事情節,以此可以看出金庸裡面的武俠小說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並不是他自己編排出來的,而是有據可查有現實的影子和例證的,以此來看,很多時候那些為非作歹的人的精神動力是來源於這樣的古詩詞的描述,這裡可以說對於俠客,認知還是有講究的,這樣的講究就是必是歷史上的事件末端的無聊猜想,以此而成了犯罪的不滿發洩,比如對莊子的誤解,不知道的還真以為是一個有官不弟的沒有才學的人,再比如范仲淹也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這都是人們無聊的談資,什麼江湖不江湖的,有事可做了,這些都只是精神冥想,與現實來講也無妨,但是話說回來了,言辭說話還是要注意措辭,江湖本身就是無聊多事,再言辭滋生禍端,則就是自引其咎了!?

  • 5 # 社會生活博覽

    那些見過大世面的人經常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天子管不著的地方”通常被戲稱為“江湖”,可見“江湖”是指更為廣闊的民間社會。“江湖”就是個是非之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些走南闖北的人,常被稱為“闖蕩江湖”之人。

    所謂“江湖”,從字面來說,就江河湖海,天南地北。它最早出自《莊子.大宗師篇》:“泉涸,魚雙與處於陸,相掬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其意思大概是,賴以生存的泉水已經乾涸了,與此相互扶持、苟延殘喘,不如相忘於自然,各自去找自己最適宜的地方;“辭海”中,對江湖一詞有兩種解釋:一、《南史·隱逸傳上》:“或遁跡江湖之上”,其意思大概是隱居起來或隱世;二、杜牧的《遣懷》詩:“落魄江湖載酒行”,也就連是現在人所理解的“走江湖”,“行四方”的意思。

    可見,現在的“江湖”一詞包含著諸多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以及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等等意思,它還總是與“俠客”“俠女”“英雄”“義士”等等緊密的融合在一起。於是,關於江湖的豪情俠義,關於江湖的愛情故事,關於江湖的一個個傳奇,總是那麼的令人心馳神往,津津樂道……

    難怪武俠泰斗金庸的每一部作品都那麼火——“一讀金庸深似海,從此江湖是夢鄉”,在他的“江湖”裡,幾乎人人都是江湖人士,三教九流,不但有綠林豪傑,還有行商坐賈,武林高手,世外高人,還有豪門邦派等等,總之都是一些浪跡天涯的社會邊緣人物……那裡的人都可以縱橫笑傲,可以俠骨柔情,可以豪氣干雲天,從而成就了神秘的江湖傳奇——於是,當金老爺子去世之後,人們便嗚呼“金庸之後,再無江湖”!

    其實,對於“江湖”這個概念,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裡,將其色彩渲染的更加酣暢淋漓,在無邊苦難的社會生活中,人們居然可以“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去過那種爽直而又歡樂無羈的簡單生活,這恐怕就是“江湖”令現代人向住的原因之一。

    而如今,“江湖”一詞雖然與我們已經漸行漸遠,但它卻也早已經成為了“社會”的代名詞,因而我們若想真正的逃離它,拋開它,又談何容易?試想,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之中有誰離開了社會,能獨立生存與發展?所以現在的你我仍然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 6 # 大黃哥兒

    江湖 所謂江湖,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東西,關於江湖的愛情故事,關於江湖中的豪情,義氣,關於闖蕩江湖的點點滴滴讓人刻骨銘心,小說裡面一個個經典的故事讓人們對它充滿了嚮往,很多人們都受到它的影響,也因為這樣,傳奇一類的江湖遊戲才會在中國那麼火。

    相濡以沫不如相望江湖有人的地方 就是江湖 江湖一詞出自:泉涸,魚雙與處於陸,相掬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什麼是江湖?人即是江湖。 什麼是江湖?恩怨即是江湖。江湖是美麗的,在深夜的街頭獨自揮舞著刻著自己名字的劍,像風一樣瀟灑,江湖是無奈的,看著自己的師友至愛喋血黃沙,為報仇也只能十年面壁。

    這就是江湖。在江湖裡,你可以和你的愛侶雙劍合璧,共奏一曲“笑傲江湖”。也可以憑著自己的絕頂聰明,找尋傳說中的秘籍,練就絕世的武功。 或者開山收徒,成為受人景仰的宗師。也可以打一把自己的劍,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成為傳說中的孤獨劍客。

    等到完成了一些近於苛刻的條件,你就可以拜風清揚、張三丰、達摩祖師、王重陽、楊過這樣的傳奇人物,學到令人豔羨的武功。 江湖的稱謂最早是由莊子提出的,出自《莊子 大宗師篇》,原句為“泉涸,魚雙與予處於陸,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原文意思是:泉水乾涸後,兩條魚未及時離開,受困於陸地的小窪,兩條魚動彈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潤對方,使對方保持溼潤。此時,兩條魚便緬懷起往日在江河湖水裡自由自在,彼此不相識的生活。

    而後古龍在一本武俠書中借殺手燕十三之口說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更成為驚世之言,至此,江湖的稱謂為更多的人接受,也有了更深更廣的內涵。 最終,還是由古龍先生為江湖的稱謂做了總結: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

    誠如斯言,記得徐克版的《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那個令人難以忘懷的水墨山水、純真作品,因為任我行“只要有人,就會有恩怨”變得沉重。 追溯莊子,歷來以寓言的形式闡述玄妙的真理,可謂寸字寸金。江湖,而非溪海,正因為溪水不能容納更多,給人的感覺更是潺潺細水、清澈見底,我們不能忍心看到渾濁;海,又失之巨大,猛烈而駭人,心中只有敬畏,感覺望而卻步。

    只有江湖,才能真正表現意境,江有溪之雋永綿長、且有奔渤之勢,複雜的水境泥沙混雜;湖,另有海之深沉,無窮的生命蘊涵之中。人之悲哀,就在於江湖。“江湖”的詞源 ——從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談到江湖文化第一元典《莊子》 張遠山 當代大陸學者的著作,我若非翻兩頁就看不下去,便是劃上許多否定-性槓槓,以備一旦需要撰文批評,查詢證據方便。

    然而陳平原先生所-著《千古文人俠客夢》,我不僅一口氣讀完,還劃了不少肯定性槓槓-。此書勝義頗多,如論俠客為何必佩劍、俠骨為何香如許,均予人啟-發。妙句也不少,如“‘山林’少煙火味,而‘江湖’多血腥氣”;-“‘山林’主要屬於隱士,‘綠林’主要屬於強盜,真正屬於俠客的-,只能是‘江湖’”;“中國文人理想的人生境界可以如下公式表示-:少年遊俠—中年遊宦—老年遊仙”。

    只可惜此書有一個不大不小的-尷尬:言必稱“江湖”,卻未能找到“江湖”的真正詞源。 一 此書第七章《笑傲江湖》開篇曰:“談武俠小說,無論如何繞不開‘-江湖’……‘江湖’屬於‘俠客’;或者反過來說,‘俠客’只能生-活在‘江湖’之中。

    這種近乎常識的判斷,其實大有深意。 只是人們-很少深入探究為什麼‘俠客’非與‘江湖’連在一起不可。”隨後對-“江湖”一詞進行了詞源學探索。 陳平原對“江湖”一詞的釋義是:“‘江湖’原指長江與洞庭湖,也-可泛指三江五湖。

    ”這一浮泛釋義的癥結在於,他找到的最早出處是-秦以後的《史記》:“《史記·貨殖列傳》述范蠡‘乃乘扁舟浮於江-湖。 ’”他顯然知道,這不可能是“江湖”的詞源,於是又自己加以-否定:“其中的‘江湖’即指五湖。

    故《國語·越語下》又稱范蠡‘-遂乘輕舟,以浮於五湖,莫知其所終極。’” 由於沒能找到“江湖”一詞的源頭,陳平原的以下解說就不得要領了-:“有感於范蠡的超然避世,後人再談‘江湖’,很可能就不再只是-地理學意義上的三江五湖,高適詩‘天地莊生馬,江湖范蠡舟’,杜-甫詩‘欲寄江湖客,提攜日月長’,杜牧詩‘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其中的‘江湖’,就隱然有與朝廷相對之意,即隱士-與平民所處之‘人世間’。

    ‘江湖’的這一文化意義,在范仲淹如下-名句中表現得最為清楚: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1〕 從並非“江湖”一詞之源頭的西漢《史記》(儘管所述的是春秋末年-的范蠡),一下子跳到八百年後唐代詩人高適、杜甫、杜牧帶有“江-湖”字眼的詩句,再跳到三百年後北宋范仲淹關於“江湖”的名言,-時間跨度千載以上,陳平原依然沒能找到“江湖”的真正詞源,因為-他找錯了方向。

    他應該到《史記》以前去找,而不是到《史記》以後-去找。所有元素型的文化觀念都必須到先秦典籍中找到源頭才算數,-這應該成為學界的基本常識。先秦之所以被稱為軸心時代,就因為它-提供了後軸心時代的一切文化元素。

    由於找錯了方向,又實在無計可施,陳平原只好把“江湖”的詞源問-題悄悄擱過一邊,回到“笑傲江湖”本題:“《史記》為遊俠作傳,-沒有使用‘江湖’這個詞……唐人重新把俠客置於江湖之中,這一點-很了不起,基本上奠定了武俠小說的發展路向。

    ……唐代豪俠小說中-已出現‘江湖’這個詞,並把‘江湖’作為俠客活動的背景。”〔2-〕由此一路向下,一直論到二十世紀的新派武俠小說,論到金庸小說-《笑傲江湖》。由於對“江湖”的詞源語焉不詳,陳平原就給了讀者-一個錯覺,似乎“江湖”一詞是遲至唐代豪俠小說才正式出現的。

    二 “江”、“湖”兩字分開使用時單獨成詞,作為專名固然特指長江和-洞庭湖,作為共名固然泛指三江和五湖,然而“江湖”一詞既不是“-江”、“湖”兩個專名分開解釋後的簡單相加,也與“三江”、“五-湖”的共名無關。

    在中國文化中,“江湖”是一個意義特殊的專名,-“江”、“湖”兩字僅僅是詞素,不能單獨成詞,也不能分開釋義。 -更重要的是,“江湖”這一專名的特殊意義,決非從唐代豪俠小說到-當代武俠小說對此詞的事後追加,而是唐代以前的先秦時代早就有的-:民間社會的江湖文化與專制朝廷的廟堂政治相對。

    因此並非先有“-俠客”,後有“江湖”,而是先有意義特殊的“江湖”,後有縱橫笑-傲的“俠客”。 這是因為,此詞的真正詞源出自始終不被儒家中國承-認為正式經典的中國文化第一元典《莊子》。

    在《十三經》和所有先-秦典籍中,都沒有出現過“江湖”一詞——不過說有易,說無難,海-內外碩學博聞者若有異議,切盼教正。 《莊子》全書使用“江湖”一詞凡七處,是漢語中最早出現的“江湖-”,按順序依次如下: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內篇·逍遙遊第一》)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內篇·大宗師第六》,重言又見《外篇·天運第十四》) 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內篇·大宗師第六》) 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棲之深林,遊之壇陸,浮之江湖。(《外篇·至-樂第十八》,重言之異文又見《外篇·達生第十九》) 夫豐狐文豹,棲於山林,伏於巖穴,靜也;夜行晝居,戒也;雖飢渴-隱約,猶旦胥疏於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於罔羅機辟之-患。

    (《外篇·山木第二十》) 以上五條(兩條略)中哪條是“江湖”的原始出處?容我偷懶抄一段-拙著中的舊文: 莊子與韓非是針鋒相對、不共戴天的兩個先秦思想家,儘管莊子死後-數年韓非才出生。

    但他們兩個人的巨大天才,造成了中國兩千年曆史-中最大的兩種力量:莊子左右了江湖文化,韓非主宰了廟堂政治。 —-—順便一提,與廟堂相對的“江湖”一詞,也源於《莊子·內篇·逍-遙遊第一》的這個大葫蘆寓言。

    被人視為〃江湖〃一詞出處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倒是出自《莊子·內篇·大宗師第六》。-兩個“江湖”雖然語意相近,畢竟還是第一個更符合後世通用的“江-湖”。〔3〕 拙著《寓言的密碼》之所以僅引兩條,因為《莊子》內篇為莊子本人-親撰,外篇為親炙弟子據莊子遺稿與聞見整理編纂,雜篇為再傳弟子-與莊門後學所發揮。

    而且只有第一條直接論人(惠施),後四條(加-重言二條)皆以物(魚、鳥、狐、豹)喻人。所以我認為首條出現最-早,是“江湖”一詞的真正詞源。江湖中國的通天教主莊子,無可爭-議地擁有“江湖”一詞的智慧財產權。

    三 陳平原說:“‘江湖’的這一文化意義,在范仲淹如下名句中表現得-最為清楚: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實際-上是把偽經當成了真經。 出自《岳陽樓記》的范仲淹語,固然是關於“廟堂”、“江湖”的最-大名言,但它不僅不可能是“江湖”的詞源,而且范仲淹的儒家立場-使他更不可能把“江湖”的文化意義解釋清楚,而是一定會對“江湖-”的真正文化意義進行歪曲和篡改。

    儒家廟堂所推銷的政治人格是忠君牧民的“君子”,道家江湖所弘揚-的文化人格是傲視王侯的“真人”。 “江湖”的文化意義,與范仲淹-的儒家思想根本無法相容,所以范仲淹對“江湖”的解釋完全不足為-據。

    范仲淹筆下的“江湖”並非文化中國的真江湖,而是政治中國的-偽江湖——這個政治中國的偽江湖立意要消滅的才是文化中國的真江-湖。“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揭示的只是因失意而暫處江湖的真-儒家的卑瑣政治人格,卻遠未揭示那些安居江湖、樂處江湖、傲立江-湖的真道家的偉岸文化人格。

    那些“每飯不忘君恩”的儒家,即使因不被帝王接納或失寵於帝王而-暫處江湖,也不是真道家,充其量是偽道家,所以時刻想著鑽營夤緣-進入廟堂。真正的道家不可能“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而是“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莊子·雜篇·讓王第二十八》),“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於萬物”(《莊子·雜篇·天下第三十三-》)。

    江湖新解:在現代的年代,江湖兩個字遠遠不是表達狹義的地方了。現代人說的江湖,往往是說的黑社會秩序。 混在黑社會,就是喋血在江湖。小說中,電影中所塑造的黑社會英雄,在現實中根本就不存在。

  • 7 # 木山文

    江湖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意思是:泉水乾了,魚就一同困在陸地上,用溼氣互相噓吸,用口沫互相溼潤。倒不如在江湖裡互相相忘。此處的江湖,就是江河湖海的江湖,適於魚生存的有水的環境。

    金庸小說中的江湖,是一個特別的社會環境,它的產生,首先是韓非子所說的"俠以武犯禁",在那個冷兵器時代,有武藝的俠士,可以越過社會秩序,去除惡揚善,社會上總有一些"行走江湖"的江湖人士,這些人逐漸形成了一種"江湖道義",並約定俗成地遵守著"江湖規矩"。但在舊的武俠小說中,他們的最後歸宿往往是幫助官府捉拿一些會武藝的"飛賊",所以,他們的格調有了侷限性,擺脫不了一個"俗"字。

    金庸小說中的俠士大大地提高了人生的境界,郭靖的信條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倽命守襄陽的義舉,為了國家,也為了天下蒼生。張無忌帶領明教推翻暴政,是救民於水火。而且他能夠對唾手可得的大明皇帝寶座不顧而去,真正實行著古人讚歎的"功成身退"。蕭鋒為了阻止一場會使生靈塗炭的遼宋之間的大戰,血濺雁門關前。這些,不僅是提高了武俠的品味,而且達到了"殺身成仁,捨身取義"的很高的境界,就連很多知識人士也喜歡上了他們。

  • 8 # 另類文史

    另類君解題

    “江湖”一詞,最早出現於《莊子》: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意思是說大雨過後,兩天條魚在車轍積水的小溝裡面,水乾了,兩條魚相互用唾液揪住對方,此等溫情脈脈,遠不如在江湖之中相互遺忘。

    後人演化出所謂“更寬廣”“更深厚”“更達觀”的意蘊:苦難夫妻,不如一拍兩散,各過各的幸福生活。

    這是個謬論,說多了偏離題目,暫停。

    現在繼續切題。後世劉禹錫《寄黃幾復》: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現代金庸小說中,人心就是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哪裡逃得出去?

    時至今日,國際政治和另一種政治亦是如此。

    另類君言盡於此,告辭!

  • 9 # 沉思沼澤

    金庸筆下的江湖,是俠義肝膽的江湖,義薄雲天的江湖,快意恩仇的江湖。江湖的本意是指廣闊的江河、湖泊,後衍生出“天下”的意思,與河流、湖泊就沒有關係了,此詞最早見於《莊子·大宗師》:“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後來也泛指古時不接受當權控制指揮和法律約束而適性所為的社會環境。因此,江湖一詞逐漸演變成較為多面或特定的用語。金庸筆下的江湖有哪些人呢?比如紅花會,為了反清復明一個共同目標走到一起。紅花會十四俠在首領指揮下一同奮力救人、抗敵、行俠仗義,處處表現出英雄虎膽,結義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即使在大漠之中,清兵重重圍困之下,興高采烈的商量要殺掉多少清兵才甘心赴死。不但視死如歸,簡直輕鬆愉快。丐幫也是江湖,杏林子之變,波瀾四起,兇險重重。喬峰的蓋世武功、智慧、威信在應付叛變中表現無疑,處變不驚,冷靜分析,最後儘管退出幫主之位,氣勢猶在。“那竹棒一擲而至的餘勢不衰,直挺挺的插在地下泥中。”除此之外,明教、天地會等也是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以前華人最好的夢想是當皇帝,金庸改變了人們這個想法,當個快意恩仇的大俠行走江湖,可比當皇帝自在多了。

  • 10 # 戲說古今l

    江湖一詞最早並不是出現在武俠小說中。是出現在佛門禪宗公案裡。古時,江西和湖南,分別有兩位著名的大禪師。其中,馬祖道一在江西,石頭希遷在湖南。參禪的人,不是跑湖南就是跑江西。或者江西湖南一起跑。簡稱跑江湖。所以江湖這個詞是這麼來的。莊子雖然也有,“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之言。但莊子這個江湖,指的是真正的江河湖海,並非是指跑江湖。

  • 11 # hyg陌上花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江湖”,一說出來彷彿就感受到了刀光劍影,快意恩仇;就看到了俠客馳騁天涯,演繹兒女情長,豪歌縱酒,起伏跌宕的故事。

    詞語的出處:

    “江湖”,是春秋時道家所用的哲學名詞,最早出現於《莊子•大宗師篇》“泉涸,魚雙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這也是成語“相濡以沫”的出處。

    釋義的演變和多解

    “江湖”,本義指“江河湖海”,後來又引申為“天下,四方各地”;再後來又解釋為:舊時流浪各地靠賣藝、賣藥、占卜等謀生者,也指這種人從事的行業。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裡的就“江湖”則是指民間社會,有與朝廷相對的意思。又因為高人隱士不甘於受當權者掌控,以睥睨傲然姿態,逍遙於廣闊天地,故又被近代武俠小說賦予了新的意義:那就是豪傑俠客所闖蕩的不受朝廷管控的社會,非正常生活秩序,常有暴力衝突,自成體系,自有規則;延續到現在,有了較為負面的含義:黑道。而“老江湖” 指見多識廣閱歷多的某一領域的人物;“江湖險惡”,又指是非紛擾之地。

    我的理解的江湖,是一個人所處的空間環境。當官也好,百姓也罷,都自有江湖;白道也好黑道也罷,都自有江湖規則。

    詩文中的“江湖”

    "乃乘扁舟,浮江湖。變姓名,話齊為鴟夷子,之陶為朱公 "——《漢書•貨殖傳•范蠡》

    "高士想江湖,湖閉庭植蘆"——王貞白《蘆葦》

    "綠酒醉眠閒月,白蘋風定釣江湖"——呂岩《七言》

    這,是灑脫自在的江湖。

    "風捲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這,是壯志未酬悲涼的江湖。

    "還家夢繞江湖闊,薄醉醒來句忽成"——查慎行《寒夜次潘岷原韻》

    這,是有家未歸淒冷的江湖。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黃庭堅《寄黃幾復》

    這,是世事變遷的江湖。

    "遨遊半在江湖裡,始覺今朝眼界開"——王安石《狼山觀海》

    "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王維《送邢桂州》

    這,是豁達豪邁的江湖。

    "利慾驅人萬火牛,江湖浪跡一沙鷗"——陸游《秋思》

    "豈知因謫宦,斑鬢入江湖"——錢珝《江湖無題一百首》

    這,是繁華落盡終歸寂寞的江湖。

    金庸書裡的江湖

    題主問金庸書裡的江湖指的是哪些人?應該提作“金庸書裡的江湖是哪些人的江湖”或者“金庸書裡的江湖人是指哪些人吧”,這樣,似乎更確切些。

    我的回答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越女劍》,這十五部書中的人物都身在江湖。一定有人說我回答的太絕對了,會問為什麼呢?

    按照狹義的說法,“江湖”可以用電影《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裡古烈和凌風的對話來解釋:古烈問凌風“江湖是什麼”,凌風答“江湖就是我們武林人出出入入的地方”,可你看武林人出出入入的是什麼地方?名川大山,居家市井,酒肆妓院,寺廟庵堂,甚或官府皇宮。塵世間哪有他們不去的地方?

    按照廣義的說法,“江湖”可以用《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任我行的話講解“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麼退出?”。可是,世界上什麼地方沒有人呢?

    就拿《天龍八部》來說,喬峰是丐幫幫主,武林人物;可因為他是契丹人,只能請辭;他失手打死深愛的阿朱,後來又和阿紫痴纏;他被耶律洪基封為南院大王,最後卻有自盡於雁門關前。他的江湖終結了,可他身後的江湖還在繼續。

    慕容復行走江湖,卻以興復祖業為己任,放棄青梅竹馬的王語嫣,想娶西夏公主;為了復國不擇手段,可謂用盡心機,在他瘋了之後,還自導自演著皇帝夢。他的人瘋了,心裡卻還是對天下江湖念念不忘。

    段譽,身為大理鎮南王之子,卻也是有意無意地混進了江湖;最終王位壓制了江湖身。可是,那朝堂之上後宮之內,何處不是江湖?家國天下,文韜武略,勾心鬥角,更大的一個江湖。虛竹,逍遙派掌門,最後卻和公主隱居靈鷲宮;了悟擊退了江湖心。可是,那靈鷲宮裡,就是世外桃源麼?徒弟侍女,尊卑名分,遠近高低,別有一處小江湖。

    我們的江湖

    金庸老先生的江湖在書中,我們閒暇之餘偶爾做做的夢;我們自己的江湖卻在生活裡,逃躲不了躲避不開的現實。

    其實,我們的江湖又何嘗不是刀光劍影?而且因為無形更驚險刺激。比如你看不到的劍,口蜜腹劍,尚方寶劍,項莊舞的劍,磨了十年的劍;比如你沒看出的刀,兩面三刀,笑裡藏刀,借來殺人的刀,殺人不見血的刀。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詹姆斯退役,他所帶來的影響力能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