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峰峰說史
-
2 # 安殊意
受人恩果千年記。
十常侍對何太后不錯,何太后自然有感情,不願意雙方廝殺,所以出面做個和事佬。
何太后要知道十常侍敢殺何進,第一個跳出來弄死他們了。
-
3 # 路遙lgy
何太后本是漢靈帝的皇后,南陽宛縣人,其父何真是屠羊出身。何氏進宮後,透過巴結宦官才接近漢靈帝,之後生下兒子劉辨。被封為貴人。靈帝的皇后宋氏不受寵,何氏在中常侍王甫等宦官的推崇下,公元180年坐上了皇后的位置。
何氏一當上皇后,父親被封車騎將軍,舞陽宣德侯,母親封宣德君。何後對宦官更是恭敬有加。
漢靈帝有一沒人生下兒子劉協(後來被董卓立的漢獻帝)。何後心生嫉妒,明目張膽的毒死了王美人。漢靈帝大怒,欲廢何後。何後急忙找張讓等人幫忙,平時何後對張讓等人十分尊敬,張讓等人將平時敲詐勒索的錢財都送給漢靈帝,漢靈帝就此作罷。
漢靈帝的母親董太后與何後積怨很深。加上漢靈帝常想起王美人,董太后想立劉協為太子,何後想立兒子劉辨。加上此時何後的哥哥何進因鎮壓黃巾軍被封大將軍。
漢靈帝沒有輕易立太子的情況下,公元189年病世了。臨死將劉協託付給了宦官蹇碩,蹇碩當時是上軍校尉,掌管京師禁軍,儘管何進有很大勢力,但也是他的手下。
蹇碩欲立劉協,試圖除掉何進,結果暴露。只好任有何後立自己的兒子劉辨,史稱漢少帝。何氏成了皇太后。劉協被封渤海王。
蹇碩擔心何進報復,於是密謀先下手,就聯絡了中常侍趙忠,希望聯手殺何進。可是信被何太后的親信宦官郭勝得知,他與趙忠一起報給了何進,很快蹇碩被殺。
何進在與蹇碩鬧翻後就一直心裡不安,總覺得有宦官暗算他。聽聽從了佐軍校尉袁紹(八校尉之一)意見,不隨意進宮裡,夜不給漢靈帝送葬。
當何進把殺宦官的想法告訴何太后時,何太后卻否決了。何太后說:“宦官統領禁省,乃祖宗家法,不可費改。再說靈帝屍骨未寒,我一個寡婦人家,怎好直接與那些士大夫相對公堂處理政事,還得依靠宦官替我出納詔令”。
其實,何太后反對何進殺這些宦官,一是考慮宦官長期以來勢力極大,無法從根本上動搖與清除。其次,她自己多年來依靠張讓,趙忠等宦官,才有瞭如今太后的地位和勢力。依賴宦官的生活,早已成了習慣。
乃至何太后的母親,弟弟何苗都常收取宦官的賄賂。母子還提醒何太后要注意何進的動態,說:“大將軍專權作威,善擅殺左右,有害於社稷”。何太后由此,更是反對何進殺十常侍。
殺羊出身的何進,剛愎自用,最終還是被袁紹忽悠了,“引狼入室”,招董卓,橋瑁,丁原進京,最終使自己死無葬身之地。
-
4 # 枕千古
因為當初何太后是十常侍提攜才能進宮做了皇后的,不然何進一家屠戶出身怎麼能夠發達呢。再加上張讓等人各方面打點運作,最後何太后就相信他們了。
-
5 # 阿杜談古論今
因為何家和太監關係一向很好。何家能夠從屠戶走上權力之巔,有太監們很大的功勞。
比如何皇后,她曾經毒殺過皇子劉協的母親王美人。漢靈帝一怒之下要廢掉她。賴太監們求情,並把身家財產捐給了皇帝,漢靈帝才網開一面,放了何皇后一馬。何太后因此很感激太監們,不支援對他們趕盡殺絕。何進的弟弟車騎將軍何苗,同樣手握兵權,他也反對誅殺宦官。另外‘十常仕’等太監勢力龐大,並不是那麼容易對付的,想弄死他們不容易的。
宦官勢力在東漢中後期得到了大發展,出現了眾多權傾朝野的大太監。比如曹操的祖父,就是大太監曹騰。如張讓、趙忠等人,已經掌權三十多年,勢力很大。
-
6 # 四季文史
何太后為什麼反對何進殺十常侍?
何太后之所以反對哥哥何進殺十常侍,主要是出於政治目的,主要在於制衡各方力量,加之十常侍對自己有恩,所以身為幼母太后,他自認為十常侍也忠於自己,所以反對何進殺十常侍。從三個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
一、十常侍的角色在中國歷史上,“十常侍”特指東漢(公元25年—220年)靈帝時期,操縱政權的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十二個宦官。他們都任職中常侍。
在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裡,十常侍指的是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稱為“十常侍”。在東漢時期,十常侍宦官當權,禍害百姓,橫行鄉里,無官敢管,老百姓身處水深火熱之中,不堪壓迫者,紛紛起義者甚眾。
二、一代女流執政朝綱,不可盡滅身邊勢力既然十常侍如此禍害百姓,如此惡貫滿盈,可以說人人得而誅之,那麼當初為什麼何太后會阻止何進殺這群宦官呢。我們試從《三國演義》裡的情節來分析這個問題。
我們知道,漢靈帝死後,何太后所生兒子劉辨繼位,是為漢獻帝。國舅何進隨即也被封為大將軍,手握重權。期間,由於十常侍之一蹇碩想立劉協為帝,何進知道以後,便先下手為強,將蹇碩殺死。十常侍感覺威脅隨即而來,可幸好何太后為自己撐腰,才免於被團滅。
首先,何太后認為,自己包括哥哥何進能進入皇宮大院,直至能有今天執掌天下的首席,十常侍在其中幫了很大的忙,何太后告誡何進,不應忘了知遇之恩、過河拆橋、恩將仇報。
其次,何太后也自我反思,因為皇帝年幼,外戚與宦官之間力量此消彼長,二者完全制衡,若是削弱哪一方,都勢必會失衡,而導致朝廷專權難控,我一介女流,如何能應付自如呢。
第三,十常侍目前重權在手,而且沒有足夠理由置他們於死地,何況他們還經常在何太后身邊各種賣乖、示好。
第四,何太后雖然貴為太后,可畢竟是一個女人,所謂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一個女人難以完全掌控時局,何況當時有董太后與自己有隙,而十常侍正好能為己所用,使得權力自由發揮。
三、外戚和宦官總是一對特殊矛盾翻開中國古代歷史不難發現,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的更迭都離不開內、外因共同作用,而推動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原因有很多,諸如皇室腐敗、自然災害、異族入侵等,但還有一種原因就是外戚和宦官擅權、鬥狠。
外戚干政也好、宦官專權也罷,都是造成皇室內部失衡、爭權奪利的重要原因,也是葬送一國基業的幕後推手。不難看出,何進干政、包括引董卓誅殺十常侍,還有十常侍無惡不作、讒言誤國都加速了東漢的解體。
-
7 # 好好工作吧
採選制度
首先翊之大略向大家介紹一下東漢的採選制度,再細說何太后與宦官的關係。
根據《後漢書·皇后紀上》記載的采女標準為:“漢法常因八月筭人,遣中大夫與掖庭丞及相工,於洛陽鄉中閱視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已下,姿色端麗,合法相者......所以明慎聘納,詳求淑哲。明帝聿遵先旨,宮教頗修,登建嬪後,必先令德,內無出閫之言,權無私溺之授,可謂矯其敝矣。”
大家可以看出主要有四點:(1)年齡在13歲以上,20歲以下;(2)姿色端麗;(3)要合於相法,這是相工的工作,大體不過是指形體和相貌符合一定的標準,即是要有“大富大貴之命”,這一條就非世家大族之女莫屬;(4)要求“詳求淑哲”、“必先令德”,也就是需要“德才兼備”,而這也只有功臣及貴族之家才有能力保證對子女的儒學教育,使之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所以這些就基本上保證了世家大族對皇后之位的壟斷權,那主要是哪些家族呢?
壟斷後位
眾所周知,光武帝在奪取天下時所依靠的兩支軍事力量分別是南陽陰氏和河北郭氏;再加上光武帝先後與有功之臣如鄧禹、馬援、竇融和梁統等家族互結姻親,使之成為統治的中間力量。所以東漢自光武帝到桓帝朝的11個皇后,有10個都出自這五大家族。只有安帝的閻皇后例外,而這完全是鄧太后為了專權,所以她不希望皇后有一個顯赫的家世背景。
何氏上臺隨著竇氏外戚在靈帝建寧元年(168年)的垮臺,五大家族便失去了繼續壟斷皇后之位的能力。翊之認為這是兩個原因造成的,一是因為宦官勢力成長起來了,經歷了兩次黨錮之禍,外戚和官僚的勢力備受打擊,但是官僚總能憑藉制度賦予的權利和宦官鬥爭,所以宦官為了爭取外戚的支援,即便不支援,最起碼也不能讓外戚和官僚聯合;加上靈帝亦懼怕外戚勢力增大威脅自身安全,所以也不希望立各大家族之女為皇后。這樣雙方一拍即合,想將一個地位低下的女子立為皇后,但是大家都知道“飯要一口一口吃”,不能太著急,所以就先立宋氏為皇后,做一個過渡。因為宋氏不僅滿足靈帝和宦官的部分要求,也滿足官僚的要求,因為宋皇后畢竟出身扶風,是章帝宋貴人從曾孫,她的家族雖說不顯赫,但也有一定的影響力。這樣立宋皇后使得三方都能滿意。但是因為宋皇后畢竟還不是宦官的中意人選,所以其皇后之位是不穩定的。
接下來才是何皇后登場。何皇后身為屠戶之女,本應該連入選資格都沒有,可是她為什麼就能入宮?又為什麼能夠當皇后呢?想必經過翊之剛才的分析與引導,大家也就能明白這其中的故事。這自然是由於宦官的幫助才能實現。
何皇后劇照
為什麼何皇后傾向於宦官?何皇后入宮之後就受到靈帝的寵愛,更是在熹平五年(176年)生下皇子辯,更因“母以子貴”升為貴人;接下來高潮來了,宦官於光和元年(178年)陷害宋皇后,採用的罪名大家都熟悉:用“巫蠱之術”詛咒靈帝。靈帝於是廢宋皇后,立何氏為皇后。大家說,何皇后是不是會更感激宦官呢?
漢靈帝
還有一件事,靈帝寵愛的王美人於光和四年(181)年生下皇子“協”。但是何皇后鴆殺了王美人,靈帝查出之後決心“廢后”。可是宦官又豈會讓靈帝如意。以張讓為首的所有權宦拿著貪贓枉法得來的數千萬錢財在靈帝面前痛哭流涕乞求靈帝饒過何皇后。不知是看在錢財的面子上,還是宦官的堅定意志影響了靈帝(靈帝畢竟還需要宦官平衡官僚;也需要宦官來給他斂財)。靈帝妥協了。
這兩件事的發生,加上何皇后初入宮廷,也沒有心腹,更沒有外戚可以依靠,大家說她能不感激宦官嗎?又怎麼會讓何進殺宦官呢!
-
8 # 尋根拜祖
十常侍之亂是引爆東漢帝國的炸彈,是東漢帝國政治鬥爭的集中爆發點。不過說實話,“十常侍之亂”這個名稱並不恰當,準確來說應該叫“何進之亂”,或者叫“袁紹之亂”。
何太后反對何進誅殺十常侍,就是內部矛盾複雜性的體現,不能簡單看做是何太后個人的私利。實際上,包括陳琳、曹操在內,都反對何進的這種極端做法。
十常侍之亂的背景及過程十常侍(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之亂源於帝位及外戚權力之爭。
漢靈帝有兩個兒子,何皇后生嫡子劉辨,王美人生劉協,劉辨雖貴為太子,但不為漢靈帝喜歡,他想改立劉協。西園上軍校尉,宦官蹇碩建議漢靈帝,如果想要立劉協,就要殺掉大將軍何進(何皇后的哥哥)。這就是第一次權利鬥爭的起因。
結果得到報信的何進沒有上當,躲過了暗殺,漢靈帝駕崩後,劉辨在何進的支援下被擁立為帝。蹇碩失敗後,依然企圖謀害何進,在太監郭勝、趙忠的幫助下,何進提前下手,殺掉了蹇碩,併吞並了西園軍。
隨著蹇碩的死,本來鬥爭該結束了,但是風波再起,以漢靈帝的母親董太后為首的董氏外戚,與以何太后為首的何氏外戚之間,又爆發了激烈的權利鬥爭。
董太后為了爭權,提拔自己的族弟董重為驃騎將軍,來對抗何進,自己則在張讓的支援下,與何太后公開奪權,雙方甚至到了公開對罵的程度。
這個董太后原本也不是什麼好餅,漢靈帝公開賣官鬻爵,董太后難辭其咎。但是她忘了,自己的兒子已經死了,就該自覺退出歷史舞臺。利慾薰心的她不甘心,公然叫囂,要讓董重砍了何進的腦袋。
殺豬出身的何進顯然不是吃素的,他以董太后是藩王王后,不該留居京城為由,強迫給董太后搬家。原來漢桓帝駕崩後,因為無子嗣,漢靈帝是以藩國宗室子弟身份,承繼大統的。按照宗法制,漢靈帝被過繼給漢桓帝為子,從法統上講,漢靈帝與董太后不再是母子關係,所以何進這麼做不違法。
何進一面在發配途中,毒殺了董太后,一面發兵圍困了董重的府邸,董重驚恐之下自殺。自此,隨著董氏外戚的落幕,第二次權力之爭結束。
兩次政治鬥爭後,何氏外戚成了最大的勝利者,完全掌握了朝政,本該安心治國,可惜爭端再起。
以中軍校尉袁紹為首,對何進說,國家之亂都是因為宦官惹的禍,因為他們的存在,大將軍您差點遇害,當年竇氏因為猶猶豫豫,結果反被宦官所害,現在形勢這麼好,應該一鼓作氣,把宦官們都殺了,改用郎官代替他們,從此永絕後患!
何進覺得有道理,準備對以張讓為首的常侍動刀。但是以何太后為首,堅決反對,十常侍也聽到了風聲,挖門盜洞積極展開自救。何進鐵了心,堅決要殺,何太后也鐵了心,堅決要保。得不到何太后的支援,何進左右為難,這時候袁紹出了個餿主意:引進外援,不用自己動手,藉助外力幹掉宦官集團,比如董卓。
這就是董卓被引狼入室的背景。
十常侍得到訊息,知道與何進之間已經不存在媾和的可能性,他們也終於面露兇相。張讓等人以何太后名義,騙何進入宮,在宮中誅殺了何進。
何進一死,等在宮門外的袁紹大怒,打著為何進報仇的旗號,帶領大軍衝進宮中,對所有宦官展開無差別屠殺。史書記載,很多不長鬍子的郎官被誤殺,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宦官,不長鬍子的年輕人,見到大兵就嚇得脫褲子驗身。
這一場屠殺,血流成河,董卓就在此時,趁亂進入洛陽城,十常侍或被殺或自殺,朝政全部落入董卓之手。這就是十常侍之亂的背景及經過。
三大政治勢力演變成敵對的兩派在這動亂中,明視訊記憶體在三大政治勢力:宦官集團、外戚集團和隱藏在身後的豪門士族集團,其中外戚集團又分為何氏與董氏兩大陣營。表面上看,士族集團不見身影,其實他們才是始作俑者,袁紹就是其首領。
這四大勢力,又分成明顯的兩派,一派以何氏為核心,包括何氏集團和豪門士族集團,一派叫反何氏集團,包括漢靈帝、部分宦官和董氏集團。這兩派的爭鬥,其本質是什麼?權力!權力的核心體現在誰身上?皇帝。所以產生了圍繞劉辨的何氏集團,和以圍繞劉協的董氏集團。
豪門士族集團為何選擇支援何氏集團,而不是董氏?兩個原因,一是何氏集團向士族集團主動靠攏的趨勢,二是董氏集團的“非法性”。
外戚向士族集團的靠攏是一個歷史大趨勢,在兩漢皇權的支撐勢力中,先後出現過外戚勢力、宦官勢力和士族勢力。其中士族勢力是誕生於西漢末年的新興集團,東漢開國就是靠這個集團支撐。
外戚勢力存在其先天不足,皇帝換了,老外戚就得倒臺,所以外戚士族化是保持家族勢力的必由之路。這就是何進與袁紹等人打得火熱的原因。
董氏外戚為何不行?因為按照法律,董氏外戚不合法。前面講過,董氏本是藩國外戚,不是皇室外戚。士族集團的根基是儒生集團,他們當然不能接受這麼一個非法存在的外戚,何況董氏集團名聲太臭,太過利慾薰心,又更何況士族集團依附外戚本就迫不得已,選擇何氏總比要選擇董氏“更白一些”。
宦官集團呢?其實,宦官就不存在集團!如果非要說集團,莫不如說他們是“寄生集團”,皇權的寄生集團。也就是說,宦官從來不具備政治勢力獨立生存發展的土壤,他們只是依仗皇權狐假虎威的一群個體。
比如所謂的“十常侍”,這些人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政治目標,更沒有統一的政治圖謀,他們之間也存在激烈的鬥爭,請問這怎麼能叫“政治集團”?又怎麼能把他們歸於一類?
比如蹇碩,他只效忠於漢靈帝,比如張讓他更偏向於董太后,而趙忠、郭勝則是何進的鐵桿粉絲。所以,準確地說,十常侍不是政治勢力集團,而是有一定政治實力的個體,由於權利鬥爭,他們各有各的打算。
何皇后與何進的矛盾焦點到底在哪裡瞭解了以上背景,我們就可以解答何氏兄妹的矛盾在哪裡了。
何進堅決誅殺十常侍,其實是被袁紹“忽悠”了。作為豪門士族集團的代表人物,袁紹當然希望自己這個集團能掌控朝政。但是東漢外戚政治的特殊環境,導致士族集團必須依附外戚勢力,這是豪門士族集團的突破不了的牢籠。
同時,對豪門士族集團來說,宦官集團卻是永遠不能媾和的勢力。原因有兩個,一是宦官的身份讓士族集團鄙視,二是宦官勢力只效忠於皇權,士族集團要跟皇帝分權,二者存在根本的利益衝突。
因為這兩大因素的存在,不管宦官效忠於漢靈帝還是劉辨、劉協,也不管他們支援何氏還是董氏,他們都是豪門士族集團的對手!
何進恰恰認識不到這一點,誤以為自己和宦官集團也是這種關係,其實不是,何氏集團不等於豪門士族集團,何進本可以與部分宦官和平共處的。
所以,十常侍之亂,其實是豪門士族集團,把何進忽悠上自己的賊船,借何進的刀替自己殺人的陰謀!
何太后跟何進的視角不一樣,作為皇宮大內的女人,她的身邊除了宮女,真正能為她效力的“男人”只有太監,而且事實上,十常侍中的大多數人,在當年漢靈帝廢黜何皇后事件中,為力保何氏,做出了大貢獻。
何太后對何進提出過一個實際問題:太監都殺光了,你不能讓我一個寡婦,整天跟郎官們混在一起吧?太監們全天候服侍,郎官們大半夜跑到太后房間裡算什麼?
是啊,不談政治,就說最實際的問題,也不能一刀切殺了所有太監。更何況還有何家其他人的反對,何進的母親和弟弟,也激烈反對何進的做法。同時十常侍們又展開自救,一邊託情請求何進,一邊跟何太后哭哭啼啼。
有人說,何太后目光短淺,看不到政治層面的深度。確實有一定道理,不過,何進不也沒看清本質嗎?何太后雖然不是從政治層面看清了問題,但是她起碼知道一個道理:宦官不都是我的敵人!
這就是兄妹倆的矛盾,哥哥被士族集團忽悠,誤以為自己跟宦官勢不兩立,妹妹出於最現實的需求,和對宦官們的情誼,不贊同無差別屠殺。
誅殺十常侍到底是誰之過十常侍之亂這段歷史,我一直認為袁紹是罪魁禍首!他要麼是愚蠢透頂,要麼是心懷叵測!甚至十常侍之亂應該叫“袁紹之亂”,或者叫“何進之亂”!
當初,包括陳琳、曹操等士族精英就提出了反對意見,陳琳說:
“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此猶鼓洪爐燎毛髮耳。但當速發雷霆,行權立斷,則天人順之。而反委釋利器,更微處助,大兵聚會,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祗為亂階耳!”陳琳認為,以何進的實力,誅殺宦官就像用大火爐燎幾根毛,引外兵入京,無異於把刀柄交到別人手中,不光起不到作用,反而會引發動亂。袁紹不聽,曹操又反對說:
“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至紛紛召外兵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曹操認為,宦官就是皇權的依附品,不給他們權力,他們就沒法作亂,如今只需要殺一兩個首惡就夠了,何必詔外兵,這麼做必敗無疑!
袁紹和何進依然不停,尚書鄭泰氣氛地說:“何進不是個能輔佐的人!”掛印辭官跑了!
由此可見,除了袁紹和何進兩個人一意孤行,所有人都認為,引進董卓等外部兵力入京誅殺十常侍,就是個愚蠢透頂的行為!尤其曹操,說的非常透徹,宦官根本談不上勢力,分分鐘就能廢掉,這麼做明明就是存在私心!
什麼私心呢?袁紹急於奪權嘛!幹掉宦官,以郎官代替,郎官什麼人,讀書人,儒家子弟,大多出自豪門士族子弟和勳貴子弟。這個如意算盤打得好,宦官沒了,伴隨在皇帝身邊的全部是士族子弟,今後外戚都不是士族的對手!
綜述縱觀十常侍之亂,就是一件不該發生的事件,是由袁紹一手挑起的戰端,一手推翻了搖搖欲墜的東漢政權。何太后的反對,其結論正確,但是其理由沒有看到政治本質,只是從現實需求和情感角度出發,所以她說服不了何進。
另外需要補充說明,史書是站在儒家立場來寫的,認為十常侍是罪魁禍首,其實不是這樣。不是說十常侍有多正義,東漢敗亡他們也有責任,但這場動亂,顯然袁紹和何進才是罪魁禍首!
-
9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說這個問題前,我們要理清幾方勢力。
何進是何太后的哥哥,何太后有一個兒子,叫劉辯。
何太后是漢靈帝的嬪妃,起初是何皇后,後來漢靈帝駕崩,兒子劉辯被立為漢少帝,於是何皇后成了何太后。
另外有一個王美人,為漢靈帝剩下一個兒子,叫劉協,也就是後來三國時的漢獻帝,當時何皇后嫉妒王美人,就害死了王美人。
漢靈帝知道這件事後,大怒,要廢了何皇后,幸虧宦官中的張讓等常侍幫忙,才使何皇后逃過一劫。
何皇后和宦官的交往由來已久,當初何皇后登上皇后之位也是透過中常侍等人的幫忙。
失去了母親的劉協,漢靈帝託付給了董太后來養育。
當時何皇后想立自己的兒子劉辯為太子,而董太子對何皇后厭惡,欲立劉協為太子。
漢靈帝在還沒有冊立太子的情況下就駕崩了。
臨死前,劉協被託付給了宦官蹇碩,蹇碩掌管禁軍,權力很大。
但是何進在部下的協助下,幹掉了蹇碩。
當時何進部下袁紹等人,對宦官專權深惡痛絕,慫恿何進趁勢剷除宦官勢力,將權力掌握手中。
想做專權外戚的何進心動了,準備對宦官下手。
聽到訊息的十常侍嚇壞了,於是跑去找何太后。
何太后和十常侍們都是老交情了,加上何太后在很多事情上需要依賴這些宦官,所以便答應幫他們跟自己的哥哥求情。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10 # 希望星晨58298869
漢靈帝駕崩後,何皇后的兒子劉辯即位,成為漢獻帝(非三國時期的漢獻帝),何皇后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何太后。何進是何太后的哥哥,成為了國舅爺,被拜為大將軍。
漢靈帝還有一位王美人,儘管名不見經傳,但是肚子爭氣,她也為漢靈帝生下一個兒子,叫劉協;這個劉協就是後來董卓擁立的三國時期的漢獻帝。而何太后還是何皇后的時候,因為嫉妒王美人母憑子貴持續受寵,就想方設法地利用宮鬥術害死了她。這在《三國演義》第二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中透過董太后的話被提了出來:
董後大怒曰:“汝鴆死王美人,設心嫉妒。今倚汝子為君,與汝兄何進之勢,輒 敢亂言!吾敕驃騎斷汝兄首,如反掌耳!”。
漢靈帝知道這件事後,覺得何太后是位心狠手辣的女人,盛怒之下,要廢黜她的皇后職位。幸虧中涓宦官們如張讓、蹇碩等後來的十常侍等人從中斡旋,才使何皇后逃過了一劫。
由是,何皇后對宦官們充滿了感激之情,所以,後來自己的哥哥屢次三番地要對十常侍痛下殺手,何太后都極力予以阻止。
何皇后在風口浪尖上能為眾太監所庇護,是因為何皇后平日注重與宦官們的交往,當初何氏由嬪妃晉升為皇后之位時,這些中常侍也幫過她說過話。何太后沒過河拆橋,她是知恩圖報的!可惜,用錯了物件。
王美人撒手人寰後,劉協沒有了母愛,漢靈帝為防不測,就託董太后來養育劉協。而何皇后在想立劉辯為太子時,董太后因想讓劉協成為儲君與何皇后發生了矛盾。而漢靈帝還沒來得及冊立太子就掛了。靈帝臨死前,把劉協被託付給了宦官蹇碩,當時,蹇碩掌管宮中禁軍,權力很大。但是後來,何進在成為大將軍後,派部下袁紹等人幹掉了蹇碩。
袁紹後期昏庸,早期還算英明,屢勸何進趁勢剷除宦官勢力,而想做專權外戚的何進後來終於心動了,他準備對宦官下手。
事到臨頭,這些常侍們就跑去找何太后。何太后自然想起了自己過去崢嶸歲月中的點點滴滴。於是,總用太后的身份來阻止哥哥!最後,何進聽了袁紹的話,引西涼軍閥董卓進京,目的就是想借董卓之手殺了十常侍!可惜,事與願違!卻給奄奄一息的東漢政權來了個最後一擊,引起了天下大亂,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回覆列表
十常侍作為漢靈帝的身邊人,手握重權,肆意胡為,身無寸功,卻都官封列侯。天下百姓無不對其恨之入骨。
漢靈帝死後,何進之妹所生之子劉辨即位,是為漢獻帝。何進之妹進位為太后,何進也因國舅的身份被拜為大將軍,掌握重權。
十常侍之一的蹇碩想要廢掉劉辨,改立其異母弟劉協為帝,以便再掌大權。但要廢立,首先要除掉何進。何進得知後,反而先下手為強,將蹇碩殺掉,又率兵衝進皇宮,要盡誅十常侍。
十常侍中張讓等人立即去找何太后哀告,說自己等人並無惡意,當初想設謀暗害大將軍者只是蹇碩一人,和他人無干。何太后立即找來何進,說:“我和你出身寒微,如果不是張讓這些人盡心侍候抬舉,怎麼能享受這等榮華富貴?現在蹇碩不仁,已經伏誅,你又何必聽信他人之言,要盡誅宦官呢?此事決不可行。”
何進聽了妹妹的話,就決定放過張讓等人。當時在何進手下任司隸校尉的袁紹就出 來勸諫說:“我們的意圖已經暴露於廣天化日誌下,現在如果不對宦官們斬草除根,將來必然遭受禍害。”這是袁紹的第一次勸說,但何進沒有聽進去,反而恐嚇袁紹等人說:“我意已決,你們再多言就斬首示眾。”
此後,何太后和董太后因爭奪權力發生矛盾。何太后仗著弟弟何進的勢力,讓何進將董太后鴆殺。這件事傳出去後,對何進的聲譽造成了很壞的影響。而已經對何進恨之入骨的宦官們更是抓住這一事件,大做文章。袁紹聽到一些風聲後,就第二次來勸諫何進:“現在張讓、段珪等宦官又在外面傳言說主公您鴆殺董太后,將要謀取大事。如果您這個時候不殺閹宦,久後必然為禍。當年靈帝時竇武就想誅殺宦官,因為計謀被洩而死於宦官之手。你可千萬不要重蹈覆轍啊。現在正是大好良機,趕快動手吧。”
竇武的慘案,眾所周知。袁紹用前朝的這一例項加以勸諫,說服力較強,何進有點心動了,但卻還是猶豫不決。他是個沒有主見的人,就進宮去問妹妹何太后的意見。張讓等人早就在何太后身上做好了功課,何太后當然是力保張讓等人。何進於是再度作罷。
袁紹追問何進為什麼沒有對宦官動手。何進說:“太后不同意啊,我也沒辦法。”袁紹又出了個主意:“您可以徵召四方英雄之士,率兵來京師,借他們之手誅殺閹豎,這樣就不容太后不從了。”何進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就採納了他的建議。
張讓等人聽說此事後,知道自己難以倖免,也知道很難改變何進的想法了。相安無事已經成為不可能的事情了,既然無路可走,那麼還不如先下手為強,也許能為自己換來一條生路。宦官們在長樂宮嘉德門內預先埋伏下五十個刀斧手,然後對何太后說:“現在大將軍徵召各路軍民進京,要誅殺我等,望太后垂憐。如果能夠倖免一死,我們情願歸田養老。”
何太后說:“你們可以到大將軍府去請罪啊,我會為你們說話的。”
張讓等人說:“如果到大將軍府,我們哪裡還能保命啊!萬望太后降下手詔,宣大將軍進宮,我們在宮裡向他請罪吧。”
何太后同意了,當即下手詔宣何進進宮議事。何進得到詔書,不假思索,就要進宮。何進手下的主簿陳琳勸諫說:“太后此詔,一定是出自十常侍的陰謀。將軍千萬不可前去,去必有禍。”
何進說:“太后宣我,有何禍事?”何進潛意識中認為太后是自己的親妹妹,絕對不可能對自己不利,而幾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宦官,又怕他們何來?
袁紹第三次出來勸諫,說:“現在宣召外力誅殺宦官的訊息早已經走漏,宮內已經非常危險,將軍為什麼還要親入險地,進宮議事呢?為什麼不早作決斷呢?事久必變啊!”
何進說:“一切都在我掌握之中,他們又能有什麼變化呢?又能變到哪裡去呢?”
在一旁曹操認為袁紹的判斷是正確的,也幫腔說:“我覺得,必須先把十常侍叫出來,將軍您才可以進宮去。”
何進笑道:“你這真是小兒之見!我現在執掌天下的大權,十常侍又敢拿我怎麼樣?”
袁紹還是不放心,說:“主公您如果一定要進宮,那麼,我就和孟德一起披堅執銳,帶著甲士五百,隨身保護您吧。”
袁紹等人護送何進來到長樂宮前。黃門傳旨說:“太后在禁宮深處,要和將軍商議國家大事。持兵器者,不可輕入。”袁紹曹操等人都被擋在門外。
何進旁若無人,昂首挺胸,直入後宮。到了嘉德門外,張讓段珪迎出,左右圍住,大聲呵斥何進為什麼對他們苦苦進逼,不肯放他們一條生路。何進這才發現大事不妙,但已經來不及了,十常侍安排下的刀斧手一擁而上,將何進砍為兩段。
何太后不讓何進殺十常侍的原因是這些宦官仍然手握重權,雙方還有所制衡,而且得了人家的好處,主要是何太后需要透過這些內侍來確保並行使自己的權力。用這些宦官牽制外戚跟朝臣!最終中了這些宦官們的計,也怪何進堂堂一個人物手握重權但是沒有一點主見,狂妄自大,不聽良言,最終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