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常棣tandy
-
2 # 大山裡的幼稚鬼
吐蕃社會發展到公元六七世紀的時候,已經處於奴隸社會的階段。
這時候的吐蕃執政者是第三十一代贊普達日捏聶司,從達日聶司開始,到他的孫子松臧乾布,經過三代人的努力,吐蕃一統高原,建立了西藏曆史上第一個王朝。
此時的吐蕃疆域北至吐谷渾、南至泥婆羅(尼泊爾)、天竺,東與唐朝相鄰,形成了有史以來吐蕃疆域最大的時期。
吐蕃從刀耕火種的部落時代發展到奴隸王朝,用了幾百年的時間,松臧乾布治理下的吐蕃國勢越發強盛,與大唐和親,迎文成公主入藏,大唐帶來的先進文化技術,使得整個西藏地區的農牧業生產飛快發展。
也是在這一時期,吐蕃出現了自己的文字,佛教在吐蕃廣泛傳播,成為了大唐難以征服,卻又在不斷擴張極具威脅性的王朝。
松贊干布死後,吐蕃的權力轉移到了大相噶·東贊家族手中。噶·東贊為人沉勇有謀、善機變,用兵節制,在吐蕃王朝中,聲名顯赫,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大相。
噶·東贊死後,他的兒子們相繼掌握王朝實權,持續50年之久。
也是在這50年的時間裡,吐蕃的實力有了很大的增強,對外不斷進行武力擴張。
670年(唐咸亨元年)吐蕃攻佔唐王朝安西四鎮,薛仁貴以10萬大軍攻吐蕃而兵敗大非川,此後,唐蕃之間的征戰日趨頻繁,吐蕃的軍事實力也達到了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
然而,看起來強盛的吐蕃,卻因起奴隸制的社會制度埋下了衰落的種子。
當噶·東讚的兒子欽陵在大非川擊敗薛仁貴之後,卻迎來了一系列的叛亂。
在吐蕃奴隸制社會中,奴隸主們豪華奢侈,以殘暴的刑殺維護其統治,甚至將奴隸殉葬,或作為盟會祭天的犧牲品。
吐蕃的貴族將領們在對外進行武力擴張的時,劫掠財富,虜獲人丁,奴隸的數量不斷擴大,長此以往,這些擁有封地和奴隸的將領們驕橫跋扈,擁兵自重,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大大不利於王室的集團統治。
從676年丁頡蟶芒成為贊普開始,貴族及地方豪酋,多擁兵作亂。這位贊普成年以後以霹靂手段駐紮噶氏家族成員,最後親自率兵討伐欽陵,欽陵並把自殺,欽陵的弟弟帶著兒子投奔了大唐。
王朝大權再次回到了吐蕃王室手中,但遺憾的是自丁頡蟶芒贊普之後,吐蕃再沒有出過一個雄主。
先是崇佛的赤祖德贊積極提高僧人的政治地位,使得僧人們能夠掌握王朝的行政大權,這立即引起了反佛教貴族勢力的反撲,赤德祖贊被貴族殺害,貴族們擁戴他的的弟弟達瑪即位贊普。
達瑪在位僅僅四年,這四年光景中,吐蕃發生了空前的瘟疫、霜雹和洪澇災害,反佛貴族把一切自然災害歸咎於信奉佛教所致,而達瑪又是一個“嗜酒,好田獵,喜內,且兇愎少恩”的人。
他本來就因貴族擁戴上位,所以自然為貴族們擺佈。這些反佛貴族們,慫恿贊普滅佛,下令關閉全吐蕃境內的佛寺,焚燬佛教經典、推到佛像入河,強迫僧人還俗。
結果達瑪被僧人拉隆·貝吉多刺殺身亡。
達瑪被刺殺前,王妃已經懷孕,王后為了爭權,假裝懷孕。843年(唐會昌三年),王妃生下一子,為防王后搶走,白天派很多人看護,晚上點很多鄧守護,所以他的名字叫歐松,光護的意思。
而王后從乞丐那裡買了個兒子,脅迫朝臣認可是她所生,取名允丹,母堅的意思。
達瑪死後,兩位王子被不同貴族集團所操縱,爭奪贊普寶座,雙方進行了長年的戰爭,吐蕃王朝自此走向分裂,各地貴族將領也紛紛加入混戰之中,各種屬民起義相繼發生,猶如“一鳥在空,眾鳥聚觀效仿”。
打著正統旗號的贊普歐松與允丹之間的戰爭一直持續到了公元923年,最終歐松系越發衰弱,不得不遠走西藏西部阿里地區,正式宣告吐蕃王朝的滅亡。、
吐蕃正統王朝滅亡之後,西藏高原又回到了吐蕃王朝建立前的情勢,群雄並起,紛紛各據一方,割據勢力有10個之多,自此,高原之上再不復存有統一的政權,直到公元13世紀薩迦政權成立,西藏高原方終止分裂割據的狀態。
-
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吐蕃是在南北朝時期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
南北朝的時候,中原發生了大動亂,中原的人進入青藏高原,和當地的人融合在一起。同時,印度等人的人也紛紛進入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上佛教開始興盛起來。
(松贊干布)
吐蕃迎來第一次大發展是松贊干布的崛起。他平息了各地叛亂,定都拉薩,建立了吐蕃王朝。
松贊干布崛起後,極力想獲得中原國家的認可。而恰好在那時候,中原國家也建立了統一的王朝大唐。松贊干布向唐朝求婚,想娶唐朝公主。但是唐朝拒絕了他。於是他一怒之下,就進攻吐谷渾、党項、白蘭羌等地。唐朝派軍打擊松贊干布,把松贊干布打敗了。松贊干布知道了唐朝的厲害,存心歸順,又向唐朝求婚。於是唐朝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入西藏。
文成公主入藏,再加上後來的金城公主入藏,便開啟了唐朝和吐蕃的廣泛交往。吐蕃大量派人到唐朝學習文化禮儀,唐朝人也大量湧入藏地,這使得整個吐蕃迅速就發展了起來。
不過,唐朝的安史之亂成了一個分水嶺。安史之亂爆發,也成為唐朝和吐蕃的一個分水嶺。吐蕃看到了唐朝衰敗,因此開始向唐朝發動進攻,向唐朝的藩屬國發動進攻。而唐朝需要抽調軍隊應付安史之亂,就算安史之亂平定以後,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能力減弱,因而無法應對吐蕃的衝擊,吐蕃於是發展起來,佔領了不少土地,以至於東面推進到隴山,北面推進到賀蘭山,南面把整個南詔都變成了它的藩屬國,甚至推進到恆河北岸,聲勢相當浩大。
(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
但是吐蕃的這種擴張,實際上是一把雙刃劍。雖然他們擴充了地盤,但是國力被極大地消耗掉了。再加上等到唐朝結束安史之亂,回過神來以後,又開始反過來打擊吐蕃,原先被吐蕃佔據的北庭、安西等地,很快又回到唐朝的手裡。
而且,吐蕃內部由於國力的大量消耗,因此發生了很大的變故。王室內部發生了鬥爭,大家爭權奪利,各自為政。而且再也沒有出現過鬆贊乾布這樣雄才大略的贊普,內部的控制能力逐漸減弱。
內部的控制力減弱,在國際上又處在唐朝的打擊之下,再加上國力消耗太大,自然內部的老百姓就不滿,就會起來反抗。
而且這種內部的矛盾,還不只是吐蕃土著人的矛盾,還有被吐蕃佔領的唐朝地盤上的人,對吐蕃統治者的怨恨。也因此,在唐朝大中二年的時候,沙州人張議起來造反。張議一起來造反,唐人就群起響應。畢竟這些地方本來是唐朝的地盤,被吐蕃佔去了,他們本來就不滿。而唐朝又衰弱,靠唐朝的幫助,他們可能等到望眼欲穿,也等不來。因此,不如自己動手,起來推翻吐蕃的統治。
(八思巴與忽必烈)
張議起義後,那些被吐蕃佔領的唐朝地盤上的人,就群起響應,很快,張議就攻下了十一個州。他們把這十一個州的地圖拿著,去唐朝朝廷找唐朝皇帝。唐朝皇帝當然高興,因此封張議為節度使。
這樣一來,吐蕃的內部,就更加衰敗了。
而這時候,吐蕃內部又發生了奴隸平民暴動,以及奴隸主貴族互相之間的廝殺爭鬥。一共發生了兩次大型的奴隸及平民暴動,整個國家在奴隸主貴族的分裂以及各地暴動下,分裂成了四塊。
到了宋朝的時候,宋朝與吐蕃並不直接接壤,不過他們的關係還算好,他們經常聯合起來,一起對付強大的西夏。只是那時候吐蕃再也沒有重新統一過,因而其力量是比較小的。
一直到宋朝末年的時候,蒙古人準備吞併南宋,於是蒙哥大汗派忽必烈前往西南,佔領大理。那時候那一塊已經不叫南詔,而是叫大理了。透過佔領大理,南北夾攻,滅掉南宋。
不過,蒙古人不方便從南宋境內走過,於是他們便和吐蕃聯絡,從吐蕃境內走過。也就在這種情況下,吐蕃比較重要的一支的宗教領袖八思巴投奔了忽必烈。忽必烈把八思巴奉為國師,並且拜在他的門下。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隨著蒙古對宋朝的吞併,吐蕃就完全進入了元朝的領土。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宋史》等)
-
4 # 敏敏的歷史枕邊書
在中國的歷史上,曾出現過許許多多的王朝。不過有些王朝,並不是統一全國地區的政權,而是建立在一些較為偏遠的地區,統治一方。與中原地區王朝之間的關係也較為複雜,時而保持著友好的姻親關係,時而兵戎相見,瞬間進入敵對狀態。
在這些偏遠地區的政權中,就有我們今天要說的吐蕃王朝。
吐蕃王朝在松贊干布執政時期,國力最為強大,松贊干布後來與唐朝的文成公主成親時,更是在當時傳為了佳話,也因此開始了與唐朝締結姻親的傳統。唐朝與吐蕃的關係開始逐漸密切,後來唐朝又將金城公主嫁給當時吐蕃王朝的棄隸縮贊贊普,使得唐朝與吐蕃的關係更加密切,吐蕃的實力也開始以更迅猛的勢頭增長。
令人可惜的是,強盛的吐蕃王朝最終還是滅亡了,究竟是因為原因導致了吐蕃王朝的滅亡呢?
吐蕃王朝曾經還是有過較為輝煌的時期的,松贊干布繼位後,松贊干布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是吐蕃王朝名副其實的開國皇帝,松贊干布執政時期,無論是軍事,還是經濟,以及文化和外交,都是吐蕃王朝最為強盛的時期,尤其是後來松贊干布在娶到唐朝的文成公主後,由於吐蕃王朝與唐朝保持著友好的關係,使得雙方往來頻繁,使得唐朝的一些先進的技術和文化,得以傳到當時的吐蕃王朝。
唐朝的文化和技術對於當時的吐蕃王朝有著較為深遠的影響,吐蕃王朝也正是在這種十分良好的關係,得以繁榮的發展,另外在赤松德贊執政時期,當時的吐蕃王朝始逐漸對外擴張,藏王赤松德贊執政時期,疆域大大的增加了,在當時的最遠的疆域已經到了喜馬拉雅山以南的恆河流域
赤松德贊和松贊干布執政時期,是吐蕃王朝較為鼎盛的兩個時期,後來吐蕃王朝便慢慢的走向了衰落,由於常年的對外征戰,使得經濟和其他方面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百姓們時常處在水深火藥的生活中,因此與朝廷的矛盾在所難免,百姓的暴亂也常常發生,不過在最後都被吐蕃王朝統治集團鎮壓了,雖然多次的暴亂沒有使吐蕃王朝因此而滅亡,但是受到的影響還是不小的。
而導致吐蕃王朝最終滅亡的原因,是因為連年的戰爭,和吐蕃王朝的統治階級內部的爭鬥,各方誰都不服誰,吐蕃王朝便開始走向了分裂,而吐蕃王朝軍隊的將領有著各自不同的擁立和支援的人,將領之間也是互相誰都不服誰,因此便產生矛盾,刀兵相見也是常有的事情。
尤其是在吐蕃王朝達瑪贊普去世之後,達瑪贊普一共有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均是由不同的王妃所生,在達瑪贊普去世後,兩個兒子為了爭奪吐蕃王朝的統治權,互不相讓,朝中大臣為了各自的利益,擁立不同的物件,因此也就形成了兩派,這兩派的鬥爭一直沒有消停過,各派為了各自利益相互爭鬥,自然無暇顧及其他,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原本一些歸屬吐蕃王朝的部落,開始趁機脫離吐蕃王朝的統治,與唐朝交好。
吐蕃王朝在滅亡之前統治環境十分黑暗,百姓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然是叫苦不迭,使得後來一些忍受不了的百姓們,發動了起義戰爭,由於很多人的響應,使得這場起義很快便席捲了吐蕃王朝,其中起義軍規模較大的有兩支。
一支是由吐蕃隨軍奴隸組成,在這支隊伍中包含党項、回鶻等其他族的人,而另外一支是由受壓迫已久的吐蕃人組成,這支起義軍的首領是韋闊竭勒登,這兩支起義軍雖然是由不同的首領的說領導,但是目的卻是一樣的相同,就是推翻吐蕃王朝腐朽的統治,這兩支軍隊的目的在最終達到了,這次起義,嚴重的打擊了吐蕃王朝,起義軍最終殺死了吐蕃王朝的貝科爾贊贊普,吐蕃滅亡,自此在西藏地區統治長達二百一十二年的吐蕃王朝,宣告滅亡。
到了宋朝時期,吐蕃的一個部落首領的後裔唃廝囉,建立了吐蕃王朝政權,但是這個吐蕃王朝政權已經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強盛的吐蕃了。後來建立的這個吐蕃政權,年年對宋朝進行納貢,宋朝賜予唃廝囉相應的官職,相當於宋朝在青海地區設立專門管理這個地區的行政長官,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統治者,宋朝這樣做也是為了唃廝囉及其屬下幫助宋朝抵禦西夏的進犯。
曾經強大一時可以與唐朝進行對抗的吐蕃王朝,最終因為統治階級的鬥爭和百姓的起義,走向了滅亡,令人既覺得可悲又覺得可惜,在可悲可惜的同時,也有著歷史的選擇,畢竟在歷史的選擇面前,逃脫是逃脫不掉的。
吐蕃王朝之所以最終滅亡的原因,除了以上的原因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吐蕃王朝真的走到盡頭了,因為畢竟沒有一個王朝,是可以保證永遠屹立不倒的。
-
5 # 只愛潘多拉
吐蕃王朝在7—9世紀的時候是超級霸權般的存在,厲害得不得了,東面吊打大唐帝國,西面可以虐殺阿拉伯帝國,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是當時東、西方世界的超級大國,但吐蕃王朝可以同時和這個兩個超級大國開戰,而且一直佔著上風,可見它的厲害。
上圖是吐蕃最強大時候的勢力範圍
但是吐蕃的厲害不是太持久,一百多年就崩潰了,原因就在於他太厲害了,消耗太大,青藏高原的經濟基礎是比較差的,靠青藏高原的河谷農業和遊牧經濟支撐一個超級軍國帝國,可以得志於一時,卻不能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帝國,因為他耗不起,天天打仗,財富消耗過大,而吐蕃所處的地理位置,由於遠離發達的農業區,又使得他打出去以後,佔的地方的經濟基礎也很不好, 吐蕃向東發展佔的西域、河西走廊,論經濟實力當然比不上江南,而向西獲得克什米爾一帶,也比不上中亞的河中地區,所以戰爭的勝利不能使他的綜合實力有迅速的提升。
著名的唐蕃會盟碑
由於一味地把國力用來對外擴張,吐蕃王朝的內政就比較慘了,國內老百姓的負擔重,生活困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吐蕃王室大力提倡佛教來安定人心,來讓老百姓在精神上得到滿足,這樣吐蕃形成了發達的佛教文化氛圍,佛教一發達,成了另一個消耗社會財富的東西,要知道“信仰”的花費是很貴的,沒錢你玩得起信仰嗎!這樣吐蕃人不但要負擔王朝的賦稅,還要負擔佛教繁榮的開銷,再加上青藏高原的經濟基礎本就不好,這麼一百多年折騰下來,徹底被掏空了,最後世俗貴族為了佛教僧侶集團奪取社會財富的控制權,發生內訌,這就加速了王朝的崩潰。
吐蕃王朝時代修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
-
6 # 尚宮女史
吐蕃王朝,一個統治青藏高原長達二百多年的王朝,自7世紀正式建國到9世紀四分五裂而滅亡,期間,8世紀末9世紀初,吐蕃王朝達到鼎盛時期,一度攻下大唐不少疆域,然進入9世紀之後,卻迅速衰落,進而滅亡,其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認為吐蕃王朝的立國之君為囊日論贊(松贊干布的父親),自他成為贊普開始,南征北戰,征服了很多部落,形成了日後吐蕃王朝的雛形,在他被暗殺後,松贊干布成為贊普,迅速平定內亂,然後遷都邏些(拉薩),建紅山宮(後來的布達拉宮的一部分),在這裡,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制定文字,修訂律法,吐蕃做為一個王朝正式走上歷史舞臺,松贊干布與大唐交好,娶文成公主,促進了吐蕃與大唐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為吐蕃帶來了文化和經濟等的繁榮。
之後到了八世紀,吐蕃和大唐的關係緊張,更在安史之亂中,吐蕃趁大唐無暇顧及,佔領隴右和河西的大部分大唐土地,疆域最大的時候,東面與大唐以隴山為界,北到寧夏賀蘭山,南面以南詔為屬國,還一度推進到喜馬拉雅山以南的恆河北岸。然盛極必衰,朗達瑪去世後,所有的社會矛盾集中爆發,各地起義不斷,派系鬥爭不斷,最終使得吐蕃四分五裂,然後滅亡。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吐蕃王朝的覆滅?四姑娘以為原因如下:
連年征戰戰爭是相當耗財力的,而在吐蕃歷史上,曾發動過數不清的戰爭,雖然疆域一度很威武霸氣,但實際上國內財力卻消耗過大,經濟完全跟不上戰爭,長此以往,國力越來越弱,就是一副強撐起的空架子。而且賦稅的重壓也會讓百姓苦不堪言,默默忍受到一定程度,其爆發的威力是很大的。
尊崇佛教松贊干布繼位後,對佛教很看中,青藏高原給佛教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不管是出於政治目的還是個人愛好,吐蕃最高統治者對佛教的宣傳出了大力,松贊干布、赤德松贊、赤祖德贊是“三大法王”,都為佛教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赤祖德贊時期一度實現了政教合一,然而佛教卻不被大部分舊貴族所接受。佛法盛行,用於建造佛寺的財政負擔加重,而赤祖德贊又實行七戶養僧制(七戶人家供養一個僧人),大量的人成為佛教徒,使得百姓的賦稅進一步加重,加深了矛盾,而且,佛教和原生苯教之間還存在著鬥爭,這都使得吐蕃王朝內部矛盾重重。
滅佛。朗達瑪被反佛勢力推上最高位,然後開始滅佛,針對佛教的佛、法、僧三Bora摧毀佛教,致使青藏高原的佛教遭到沉重的打擊。這遭到了僧人們的記恨,所以朗達瑪做了四五年的贊普,就被一個名叫拉隆多吉的僧人殺死了。
朗達瑪一死,所有的矛盾全部爆發,最後導致吐蕃王朝覆滅。
-
7 # 科普大世界
在歷史上,青藏高原一直被視為蠻荒之地,然而在中國唐朝時期,幾乎和唐朝興起的時間相同,吐蕃王朝忽然神秘地崛起於青藏高原之上,成為這裡幾千年歷史中最強大的政權。
疆域最大的時候,吐蕃東部邊界到大唐長安城不過千里,北面一度兵臨天山北部,東北到甘肅寧夏一帶的賀蘭山,南面越過喜馬拉雅山直達恆河北岸,東南以大理為屬國,西部直達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中部,儼然一個龐大帝國,東面經常跟唐朝打仗還互有勝負,西面也不斷跟阿拉伯帝國交手,對於南面的天竺和北面的一些西域小國,基本上都屬於吊打了。
吐蕃建國於公元618年,滅亡於842年,從松贊干布的父親囊日論贊開始到至朗達瑪延續兩百多年。 吐蕃王朝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松贊干布被認為是實際立國者,相當於秦始皇一樣的人物,青藏高原各部在他的帶領下凝聚成強大勢力,逐漸走出封閉的內陸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會第一次出現勃勃生機,而且他統一了青藏高原上的錢幣和度量衡等,還創造了文字,使得青藏高原上的各個部落開始融合並出現統一社會的形態。
松贊干布與唐朝採用友好的政策,所以唐太宗還嫁文成公主給松贊干布,並且生長幹部還接受了唐太宗的冊封,然而在松贊干布之後,吐蕃開始與唐朝交惡。
670年,吐蕃滅吐谷渾,又侵入屬於唐朝的西域,675年唐控制西域,687年-689年吐蕃再佔西域,692年,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大破吐蕃,又復收西域,唐朝重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駐唐兵3萬,唐朝長期控制安西北庭河西隴右,但是在唐朝經歷安史之亂後吐蕃又趁機擴張佔領西域多地,直到851年左右唐朝張議潮才又重佔隴右河西北庭,可以說吐蕃曾長期對唐朝形成軍事上的強大壓力。
吐蕃騎兵裝束和武器配備
吐蕃的衰落和滅亡有多種原因,下面簡單表述一下。
1.對外戰爭太頻繁。
吐蕃的衰亡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它長期對外戰爭的結果。不單是對唐朝,吐蕃對周邊國家一直戰爭不斷,9世紀以後,吐蕃開始由盛轉衰,不能再向外擴張。
2.內部矛盾愈演愈烈。
到了八世紀中葉以後,吐蕃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日趨激化,王室內部互相爭奪,使吐蕃陷於分裂。吐蕃將領之間又發生混戰,給人民帶來了更大的災難。比如吐蕃王朝自朗達瑪死後,其二子沃松和永丹各據一方,互爭權位,攻伐不己。
3.地方起義不斷衝擊吐蕃的統治。
中期以後,吐蕃各地都有大規模起義,起義軍中規模較大的有兩支,一支是東北部的隨軍奴隸在河隴地區發動的大暴動,自號“渾末”軍,這個起義軍的主要參加者是河隴地區的吐蕃奴部,除此之外還有受吐蕃奴隸主奴役的党項、回鶻、羌、漢和其他民族。另一支是發生在吐蕃本部的奴隸平民暴動,其從吐蕃東部開始爆發蔓延到吐蕃全境的平民和奴隸大起義,直接導致了吐蕃王國的滅亡。
-
8 # 飛海
吐蕃國應該是,農奴制度。而不可否認的是,青藏高原的生態非常脆弱,對人口的承載能力非常低。
這就說明,當時的吐蕃國,他們的制度,這個生產關係非常落後,生產力低下。當一個國家長時間太平的話,那麼它的人口就會出現爆炸式增長,從而對環境產生很大的生存壓力。
反過來,如果土地和生產力,無法養活,很多人口的時候,就會出現階級矛盾突然爆發的情況。
當人類沒有吃的時候,那麼就會出現,弱肉強食的情況。森林法則就會佔據主導地位,從而透過,自身來降低人口,雖然這聽上去非常殘酷,但這就是歷史的發展。
一片土地上,當生產力沒有長足發展的時候,那麼它的人口承載力,都是有一個極限的。如果超過這個極限,那麼不管是人類自身或者大自然,都會透過自我淨化來消滅一部分人。
螻蟻尚且偷生,所以大部分人並不會放棄自己生存的權利,哪怕這個權利非常渺茫,他們也會透過自身的努力來爭取到這一絲生存下去的權利,所以就會爆發各種衝突戰爭。
-
9 # 自然使者
圖片由提問者提供
吐蕃帝國,可謂當年頭號兇猛。東,與唐幹仗。西,與大食帝國爭鋒。可是,最後滅亡。以原因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
所謂主觀原因,就是內政混亂,賦稅太重,民不能忍受。統治者窮奢極欲。這,也是世界上很多帝國滅亡的通病。這裡,就不展開了。
再說客觀原因。吐蕃帝國,本民族人口數量不多,大多是被征服的民族。這些被征服民族,對殘暴的吐蕃帝國沒有任何忠誠度。打仗,本身就是消耗國力,消耗人口。每次對外戰爭,都消耗吐蕃帝國大量的國力和人口。而帝國的本土,經濟實力不強,基本是牧業,還是靠天吃飯。如何能持久呢?
相反,唐朝,其江南地區經濟發達,可以供給唐朝充足的金銀。因此,晚唐時期,即使唐朝經濟下滑,但由於有江南地區做支援,又苟延殘喘了幾十年。
其次,就是全球的氣候變化。青藏高原曾經有一段氣候溫和溼潤的地區,而這個時候就是帝國最繁華的時期。但是,全球氣候進入小冰河時期,糧食大規模減產,造成人口大規模死亡。吐蕃帝國扛不住了,最後滅亡。
那個時候,回鶻帝國滅亡,唐帝國衰敗,法蘭克帝國瓦解。
-
10 # 世界人文通史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在青藏高原上建立的奴隸制王朝,是唐朝的勁敵之一。唐朝時的吐蕃之強,遠非宋元時期的吐蕃諸部可比,史稱為“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尤其在安史之亂後,唐朝全面由盛轉衰,而吐蕃卻進入了全盛時期。為了鎮壓安史之亂,唐朝將安西、河朔等地的精兵大量內調,導致邊防空虛,遭到吐蕃全面入侵。“自肅宗以來,吐蕃接連入寇,盡陷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諸州,隴右之地不復在手”。
正是吐蕃的君主赤松德贊在位時期,吐蕃王朝的疆域達到極盛:其疆域西起帕米爾高原,南至恆河流域北岸,東至甘肅、四川,北越天山南脈。不過,吐蕃的強盛並未能持續太久,很快就步入了分裂中。那麼,強大的吐蕃王朝是如何走向滅亡的呢?
一、統治集團內鬥。8世紀末葉,吐蕃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日趨激化,王室內部互相爭奪,使龐大的吐蕃喪失了擴張力。
二、宗教事務糾紛。在一代雄主赤松德贊去世後,吐蕃內部因佛教和苯教之爭相互傾軋,宗教之爭成為制約吐蕃的重要原因。
三、對外戰爭失利。內亂不休的同時,吐蕃的對外戰爭也陷入不利局面。9世紀初,吐蕃在與唐朝、南詔的戰爭中遭到慘敗,大量的精銳力量被消耗在雲南、川西、隴右等戰場上,加速了吐蕃的沒落。
公元846年,吐蕃末代君主朗達瑪因為堅持“滅佛”政策,被憤怒的佛教徒暗殺。他死之後,吐蕃崩潰,國內甚至出現了諸貴族擁兵自立的局面。此外,唐朝則逐漸收回了在安史之亂後被吐蕃攻陷的河西、隴右等地。公元851年(唐宣宗大中5年),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驅逐吐蕃軍隊,收復了瓜、沙、伊、肅等11州,而此時的吐蕃已經名存實亡,瓦解為諸部了。
-
11 # 布夫舟
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以後,其後吐蕃又透過近百年的對外戰爭,極大的擴張了吐蕃的疆域。當時的吐蕃成為了歐亞大陸上的六大勢力之一,其餘的五個勢力分佈是大唐、回鶻、大食、羅馬和法蘭克。吐蕃從公元633年到公元842年滅亡,存在了200多年。對於吐蕃的滅亡,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吐蕃統治階層內鬥。吐蕃的統治者是贊普,贊普和吐蕃的貴族關係一直很微妙。比如當時吐蕃有四大家族,娘氏、韋氏、農氏、蔡邦氏。這些貴族實力很大,但在贊普權勢很大的時候是能夠維持平衡的。可問題在於王朝晚期的時候,這些貴族已經很難控制了。
比如吐蕃晚期的時候贊普常常被殺。牟尼贊普在位一年零九個月被自己的母后蔡邦氏所殺。次子繼位以後,又遭人殺害。
不光吐蕃贊普和貴族有矛盾,這些貴族自身也有紛爭。早期由於吐蕃推行軍事擴張,透過不斷的勝利掩蓋了貴族之間的矛盾。進入晚期以後,這些貴族的矛盾便激化了。為此,他們甚至還兵戎相見。比如擁立奧松和擁戴允丹的貴族之間便爆發了戰爭。
第二、宗教衝突不斷。吐蕃本原來的宗教是苯教,與後來傳入的佛教矛盾很大。由於上層喜歡佛教,很多信佛的官員得到任用,他們在吐蕃國內強行推行。這便與苯教產生了激烈的衝突。比如贊普主持佛教和苯教辯論,最後佛教獲勝,於是贊普禁止苯教的傳播。這使得苯教勢力非常不滿。
當然,佛教本身也不是鐵板一塊。佛教內部還有“頓悟派”和“漸悟派”的爭鬥。這些宗教衝突加劇了吐蕃的分裂,激化了國內各種矛盾。
第三、長期對外戰爭。吐蕃能夠強大是因為長期推行對外軍事擴張,但是百年的征戰使得吐蕃的國內經濟發展受到很大的破壞。畢竟槍炮一響,黃金萬兩,漢朝衰落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武帝打仗打得太厲害,所以“漢以強亡”。
長期以來,吐蕃靠著以戰養戰,掠奪大唐邊境地區的財富。比如吐蕃攻破了瓜州以後,在當地獲取了大量財寶。
但是我們知道,這種方式很難長期維持的。畢竟經濟才是一個王朝存在的根本。
第四、四面樹敵。吐蕃雖然很強大,但是他四面樹敵,使得自己陷入孤立,導致了其更快走向滅亡。
公元786年,吐蕃和大食在中亞爭雄。
公元787年,吐蕃藉著會盟之名,劫持了大唐文官武將近千人,並大肆入侵大唐。
公元789年,吐蕃和回鶻爭奪北庭。
公元793年,吐蕃壓迫西山八國,使得西山八國歸順大唐。
公元794年,吐蕃和南詔反目成仇。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
12 # 桃花石雜談
是什麼造就了吐蕃王朝的覆滅?公元7世紀到8世紀,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曾經強盛一時,不但曾在安史之亂後壓制唐朝,還曾經一度和阿拉伯帝國爭雄中亞。但在公元8世紀之後,吐蕃王朝迅速衰落,分崩離析,而在這之後青藏高原也再沒出現過比較強盛的王朝,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吐蕃王朝如何由盛轉衰?
說吐蕃由盛轉衰,當然首先要說說吐蕃極盛期是什麼樣。吐蕃的極盛期差不多就是赤松德贊贊普在位的時期,也就是公元755年到797年期間,而這個赤松德贊很有可能是唐朝與吐蕃和親的金城公主的兒子(不過這個問題現在有些爭議)。他在位期間吐蕃大軍曾經於公元762年安史之亂還未平息之時攻陷唐朝首都長安,甚至還將金城公主的近親李承宏立為傀儡皇帝。雖然不久後吐蕃退兵,但原屬唐朝的河西走廊地區被吐蕃佔領,安西與北庭兩個都護府從此成為飛地,最終也都落入吐蕃之手。
(吐蕃極盛期的赤松德贊贊普像)
而在西線,吐蕃大軍則多次力壓阿拉伯帝國,力阻伊斯蘭教的東傳,並曾先後佔領中亞地區的重鎮撒馬爾罕和喀布林,成為中亞一霸。所以當時的吐蕃也是亞洲最強盛的王朝之一。
(極盛期的吐蕃王朝)
不過吐蕃當時雖然強盛,但其內部卻一直還存在著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即從唐朝和印度傳入的佛教與吐蕃本土原生的宗教苯教之間的爭鬥。在吐蕃的前期和中期,佛教得到歷任贊普的支援,在吐蕃的上層佔據了優勢。但苯教在民間卻仍然勢力很大。到了吐蕃末年的可黎可足贊普時期,苯教支援的勢力發動政變,可黎可足被殺,而他支援苯教的兄長達磨被扶持上了贊普寶座。達磨上臺之後,在吐蕃境內開展了大規模滅佛運動,禁止佛教,殺死高僧,關閉寺院。
(末代吐蕃贊普達磨像)
而這些舉措又引起了佛教勢力的不滿,結果達磨又在公元842年被一個喇嘛給刺殺了,之後達磨的兩個兒子和其它一些將領之間爆發了內戰,吐蕃王朝陷入混亂之中。原本被其佔領的河西走廊也在張義潮等人的帶領下於公元848年發動反叛,脫離吐蕃的控制。而到公元869年,吐蕃各地開始出現農奴起義。8年之後,起義軍愈發勢大,甚至將吐蕃歷代贊普的王陵挖開,對吐蕃政權造成了顛覆性打擊。雖然最後各地起義相繼被鎮壓,但實力受到沉重打擊的各地領主再也無力重建統一王朝,吐蕃自此陷入分裂之中。
(莫高窟裡描繪張議潮歸義軍起事的古壁畫)
吐蕃衰落的客觀因素而除了吐蕃自己因為貴族內訌導致的連番內亂之外,一些客觀的因素也成為了促使吐蕃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而且最主要的一點確實是屬於“不可抗力”的。
(近年一項對青藏高原歷史氣候研究的圖表,圖中綠線代表青海湖地區歷史植被情況,中間的高峰期時間正好就是吐蕃王朝的鼎盛期,說明吐蕃王朝的鼎盛期和當時良好的氣候條件密切相關)
現在大家都知道,青藏高原雖然景色絕美,但生態環境確實不算特別好,生態體系非常脆弱,氣候比較惡劣。但青藏高原在歷史上卻並非始終如此的,隨著地球整個氣候環境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變化,青藏高原也曾有過溫暖溼潤,水草豐美的時代,當時甚至青海湖等地還出現過大片的森林。而這個時期就是吐蕃王朝極盛的時期,所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吐蕃王朝當時能夠強盛一時,跟適宜的氣候促使人口大幅增加,進而使其能夠大量飼養馬匹,建立起強大騎兵部隊有很大關係。
但不幸的是,在公元9世紀以後,隨著地球氣候的再次轉變,青藏高原的氣候也逐漸乾旱,無法再養活那麼多人口,吐蕃也就逐漸走向了衰落,甚至吐蕃末期的大規模農奴起義可能都跟這個氣候變化過程有很大關係。
所以總體上來說,吐蕃自身固有的宗教衝突,即不同宗教勢力之間不各調和的矛盾,以及自然氣候的變化,是吐蕃王朝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而在地球氣候變化之後,青藏高原長期無法養活大量人口,因此也就沒能再重現吐蕃王朝時的“盛世”了。 -
13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古代中原農耕文明最大的威脅一般而言都是北方的遊牧民族,然而在唐代在帝國的西部卻崛起了一股強大的勢力,事實上這股勢力曾在號稱當時全世界最強的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之間異軍突起,成為足以與兩大帝國分庭抗禮的強勁對手——這個對手就是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這個王朝最鼎盛時期成為和東面的大唐以及西面的阿拉伯帝國、拜占庭帝國、法蘭克王國並立的亞歐大陸一股強大的地緣勢力。
事實上吐蕃是青藏高原上第一個統一政權,其實也是唯一的一個。松贊干布統一西藏就向青海和湟地區的吐谷渾汗國擴張,為此還曾與唐朝爆發過沖突:松州之戰唐軍沉重打擊了吐蕃,松贊干布隨即與唐朝和親,接受唐朝冊封,吐蕃藉此從唐朝引入先進科技、工藝及曆法,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標。與此同時吐蕃開始控制周邊的泥婆羅(今尼泊爾)等小國並曾聯合泥婆羅援助大唐使節王玄策攻破天竺。
松贊干布死後論東贊、論欽陵父子成為吐蕃的實際執政者並開始和唐朝直接對抗:公元670年論欽陵率軍攻滅附屬於唐朝的吐谷渾並在接下來的大非川之戰中擊敗了唐朝名將薛仁貴,從此吐蕃盡佔整個青藏高原。此後為了奪取河西走廊、隴右、西域,控制絲綢之路,吐蕃軍多次主動和唐軍交戰:青海湖之戰論欽陵大敗十八萬唐軍;素羅汗山之戰論欽陵又大敗武周軍十餘萬人,乘勝奪取涼州。西域的安西四鎮也曾一度被吐蕃奪取。
正當論欽陵在和唐朝的戰爭中一再取勝之時吐蕃內部爆發了一場權力鬥爭:論東贊、論欽陵父子長期把控吐蕃國政,這令吐蕃王族及親王族的大臣十分不滿。698年吐蕃贊普杜松芒波傑與大臣論巖合謀託以狩獵之名前往論欽陵的駐地阿秦地區(吐蕃人對吐谷渾故地的稱呼),捕殺其黨羽兩千餘人。論欽陵欲發兵抗命,但部將卻忠於贊普,因此兵潰自殺身亡。此後吐蕃王族從權臣手中收回了權力。
704年杜松芒波傑在征討六詔期間病死於軍中,其子尺帶珠丹繼位。由於年幼,政權由祖母沒廬氏赤馬類執掌。尺帶珠丹即位之初吐蕃沒有強有力的統治者,且內無謀臣,外無良將,因此政局動盪不安。屬國起兵反抗,居心叵測的大臣們也紛紛叛亂。從705年開始,大臣岱仁巴農囊扎、開桂多囊叛亂於那拉山,西南的屬國尼婆羅、悉立也發生了叛亂。攝政的沒廬氏先後發兵征討叛亂,於709年平定了悉立。又先後處罰了一些大臣,基本鞏固了政權。
尺帶珠丹繼松贊干布之後再度迎娶大唐公主:707年唐朝以雍王李守禮女金城公主,雙方在大昭寺會盟。同時吐蕃透過用大量錢財賄賂唐朝官員楊矩,得到了青海東南部的九曲之地。714年吐蕃遣使赴長安,請求唐朝派使臣前來會盟,並要求以河源一帶為邊界。唐玄宗派遣左散騎常侍解琬前去會盟。但吐蕃對會盟的結果十分不滿,派大論乞力徐、大將坌達延率兵十萬,進攻唐朝,唐將王晙選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襲之,吐蕃軍驚懼混亂,自相殺傷,死者萬計,薛訥率唐軍夾擊,斬首一萬七千,獲馬羊超過二十萬,追擊吐蕃軍,戰於長城堡,又敗之,吐蕃軍相枕藉而死,洮水為之不流。唐軍前後殺獲數萬人,拆毀吐蕃建立的城堡和橋樑。之後吐蕃向唐請和,並要求用與唐朝平等的禮節,玄宗不許。
此戰後唐蕃關係惡化。吐蕃遣使通好於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突厥、突騎施等國,多次騷擾唐朝的西部邊境,皆被唐朝擊敗。715年吐蕃聯合黑衣大食攻打西域的費爾幹納盆地地區,介入拔汗那國的王位繼承鬥爭,但為唐朝所敗。同年吐蕃與阿拉伯共立阿了達為王,發兵攻拔汗那,拔汗那王兵敗,奔安西求救。孝嵩率軍出龜茲西數千裡,下數百城,長驅而進。是月,攻阿了達於連城。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攻,自巳至酉,屠其三城,俘斬千餘級,阿了達與數騎逃入山谷。孝嵩傳檄諸國,威振西域。716年吐蕃進攻松州。松州都督孫仁獻襲擊吐蕃於城下,大破之。吐蕃再次請和。717年隴右節度使郭知運大破吐蕃於九曲。此後同年又於與突騎施、黑衣大食入侵安西四鎮,戰於塔里木盆地西北,但戰敗。718年戊辰吐蕃奉表請和,乞舅甥親署誓文;彼此宰相皆著名於其上。719年唐蕃雙方會盟,停止了戰爭。
在對外擴張的同時尺帶珠丹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建立了紅冊木牘制,將各地的戶籍、稅收、兵籍等的管理收歸朝廷管理,並設立紅冊木牘典籍備案(744年起改用黃色藏紙記載)。同時對沒用的官吏大幅度裁員,削減支出;打擊強權大臣並多次巡視各地。他還下詔對貧困地區的稅收進行減免,以緩和階級矛盾。他消弭多次內亂,健全各項管理制度,使吐蕃社會井然有序,充滿勃勃生機。尺帶珠丹在位時期奠定了日後吐蕃強盛的根基。
安史之亂後吐蕃獲得了新的擴張良機:趁唐朝西域、隴右軍團東調平叛之機吐蕃陸續佔領隴右、河西。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吐蕃政權趁唐衰弱之際盡取隴右道。是年冬吐蕃攻佔了唐朝的京城長安,半個月後才撤離。此後十餘年吐蕃又奪去河西之涼、甘等州。
赤松德贊在位時期聽說摩揭陀國有如來佛祖的真身舍利,遂派大軍遠征天竺,欲奉舍利回吐蕃供奉。恆河北岸的各個小國得知蕃軍強盛,紛紛投降,成為屬國。蕃軍兵不血刃便佔領了恆河北岸地區,隨後渡過恆河攻入中天竺的摩揭陀國。摩揭陀人紛紛逃竄,蕃軍從佛塔中取出舍利,送往吐蕃供奉;同時又掠奪了大量佛像、佛經,俘虜了不少高僧。凱旋迴朝之前在恆河邊豎立大鐵柱以標明地界,並遣士兵看守。
公元763年吐蕃趁唐朝忙於安史之亂而無暇西顧的良機一度攻陷李唐王朝的都城長安,另立了親吐蕃的傀儡皇帝。從781年開始吐蕃趁機大舉進攻唐朝轄下的西域。唐朝為了牽制吐蕃,用離間計策反吐蕃屬國南詔,久懷不滿的南詔王異牟尋趁機投靠唐朝,攻擊吐蕃。同時用和親政策拉攏回鶻(即之前的回紇),並通好於大食(阿拉伯帝國),形成對吐蕃的包圍網。但吐蕃利用自己在西域的各個屬國抗擊阿拉伯帝國,並於790年策反回鶻屬下的葛邏祿各部,又派遣恩蘭·達扎路恭大破支援西域唐軍的回鶻主力,回鶻走向衰落。在792年吐蕃完全佔領了西域地區,將唐朝與回鶻的勢力徹底驅逐。同時吐蕃還將勢力擴張到雲南地區的南詔國境內,這一時期吐蕃同時對抗東面的大唐帝國和西面的阿拉伯帝國,成功佔據了整個西域。然而在吐蕃的擴張過程中其實就已潛伏下了日後衰敗的種子——在吐蕃國內問題和外部環境的綜合作用下最終導致了這支雪域雄鷹的折翅:
吐蕃內部的問題首先在於吐蕃從來就不是一個像唐王朝那樣的大一統帝國,而是以松贊干布的悉勃野部為核心透過壓服其他高原部族而形成的聯盟體系——在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的過程中並不是單純使用武力征服的手段,而是在各部族之間合縱連橫分化瓦解,松贊干布對歸附自己的部族往往選擇吐蕃王室子弟與之結成政治聯姻的策略,這樣一來原來的各部族首領就成為了吐蕃王朝的外戚貴族。在松贊干布這樣的雄主面前這些外戚貴族自然不敢造次,然而並不是每一代吐蕃君主都這麼強勢的,漸漸地在吐蕃內部就形成了王權和外戚貴族勢力之間的博弈。在王權和貴族博弈的同時吐蕃宗教界也正在進行一場大博弈——我們知道今天的西藏地區信奉的是藏傳佛教,然而在吐蕃王朝崛起之初這裡的原生宗教是苯教,吐蕃王朝時代恰恰正是佛教廣為傳播並逐漸取代苯教在這一地區的地位的時期,在這一過程中佛教徒和苯教徒之間是曾爆發過激烈衝突的。除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佛教徒和苯教徒之間的矛盾之外,在當時殘酷的奴隸制度下備受壓迫的奴隸對統治這個國家的上層貴族的忍耐也越發走向盡頭。
當吐蕃內部問題重重危機四伏之際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實際也處於極其不利的狀態:儘管吐蕃足夠強大,但長年累月的戰爭不斷消耗著吐蕃的國力——畢竟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而青藏高原的高寒自然環境在那個年代的經濟發展潛力本來就較為滯後,而戰爭則使吐蕃國內的農牧業生產進一步受到摧殘。更糟的是在長期的戰爭中吐蕃實際上已成功實現四面樹敵的格局:在西域吐蕃同大唐和阿拉伯帝國爭雄,同時西域本土部族也並非真心歸附吐蕃;在昔日的北庭都護府轄地吐蕃和回鶻展開了爭奪;在南部吐蕃曾侵入過天竺的恆河流域;在東南吐蕃極力想要控制南詔政權,導致南詔在公元794年選擇歸附唐朝對抗吐蕃。可以說吐蕃的東、南、西、北皆為敵國,可謂是真真正正的四戰之地。唐德宗時代的名臣李泌制定了聯合回鶻、南詔、天竺、大食等國共同削弱吐蕃的計策,最終吐蕃在周邊各國的共同打擊削弱下日漸衰落,與此同時國內也爆發了大規模的奴隸起義,最終統一的吐蕃王朝崩潰,青藏高原重新回到了各部群雄逐鹿的狀態。
-
14 # 沅汰
吐蕃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特殊的王朝。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吐蕃地處西陲。《舊唐書*吐蕃傳》說,“吐蕃,在長安之西八千里,本漢西羌之地也。”按照《新唐書*吐蕃》的記載也認為,“吐蕃本西羌屬,蓋百有五十種,散處河、湟、江、岷間,有發羌、唐旄等,然未始與中國通。”
相對於長久以來干擾中原王朝的北方草原民族來說,吐蕃與中原王朝長久以來沒有交往。為什麼吐蕃王朝可以自成一體而不和中原王朝有往來?這也是吐蕃王朝自身的特點造成的。從目前考古成果來看,西藏地區的昌都卡若遺址,以及拉薩的曲貢遺址作為新石器時代的人類生活遺蹟都可以證明在數千年前的西藏地區已經處於農耕文明的狀態。
卡若遺址距今有四千年,相當於黃河中下游龍山文化時期,處於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卡若遺址發現了房屋的遺蹟,還有很多石制的生產工具,以及穀物。曲貢遺址的生活時期略晚於卡若遺址時期。曲貢的考古發現顯示當時的西藏人過的是農耕畜牧為主的生活,併兼以狩獵。
下圖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作為禮器使用。
四千年前的西藏人已經過著穩定的定居農耕畜牧生活,並且手工業發達。四千年前的西藏原始社會已經有了發達的經濟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以上說到的這些都是吐蕃王朝所建立的背景,也是吐蕃王朝遠勝於西戎以及匈奴等北方草原民族所建立的王朝的根本原因。按照《新唐書》的記載,吐蕃其俗,“謂強雄曰贊,丈夫曰普,故號君長曰贊普”。吐蕃王朝真正的立國之君是第三十二任贊普,被稱為“囊日論贊”,這是一個尊號。他在位期間擴充套件勢力奠定基礎,以至於在被貴族中的反對者殺害以後他的兒子能在良好的基礎上征服諸部,真正建立起統一強大的吐蕃王朝。
囊日論贊的兒子,使吐蕃王朝強盛起來君長就是松贊干布。囊日論贊時破唐旄使吐蕃勢力擴充套件到拉薩河流域,而松贊干布時則征服了白蘭、党項、吐谷渾,使之紛紛臣服。
強大起來的吐蕃能使西域諸國共臣之,於是向東遣使朝覲大唐。早在太宗貞觀八年,松贊干布因為突厥、吐谷渾都得尚公主,所以也遣使齎幣求婚,但唐太宗不許。使者回去說是因為吐谷渾入朝,所以天子不許婚。於是松贊干布率領羊同部一起共擊吐谷渾,逼吐谷渾遠走青海之陰,而吐蕃取吐谷渾貲畜,接著又攻破党項、白蘭連連破之以顯示實力。並且揚言說,“公主不至,我且深入”。貞觀十五年終於聯姻成功。
在唐朝經歷安史之亂由盛轉衰的時期,吐蕃則大力開疆拓土進入鼎盛時期。吐蕃王朝一度東到賀蘭山、秦州、岷江與唐為界。但吐蕃王朝的奴隸制社會屬性並沒有隨著它的強大而有所提升,統治制度的欠缺反倒讓佔領了大片區域的王朝政權負累重重,這是吐蕃王朝最終滅亡的根本原因。白居易的《新樂府》裡寫過,“自雲鄉管本涼原,大曆年中沒落蕃。一落蕃中四十載,遣著皮裘系毛帶。唯許正朝服漢儀,斂衣整巾潛淚垂。誓心密定歸鄉計,不使蕃中妻子知”,這就是當時非常形象的寫照。
吐蕃的滅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為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宗教的內部的鬥爭,對於政權的影響舉足輕重。史載“達磨既死,吐蕃遂大亂”。達磨就是吐蕃的末代贊普,達朗*烏冬贊。《新唐書》說達磨的哥哥棄足德贊在位時已是三十年病不事,委政於大臣,對於中原王朝失去了抵抗能力。兄終弟及傳位給達磨時,達磨嗜酒而好畋獵,兇愎少恩,國政就更混亂了。達磨不喜佛法、摧毀佛教,最後被僧人殺害,從此吐蕃土崩瓦解。
下圖為唐代中期形式圖
-
15 # 豬背烏鴉
一句話,就是宗教,生產力低下的農奴制政權,從擴張型走向內省來世回報的宗教修為,青藏高原苦寒之地,沒有爆發力的政權又能存活幾時?
-
16 # 老叟蜀山散人
一個資源貧瘠人口又不算多的高原帝國可以逞強一時,不能逞強一世,年年征戰四處攻伐,就吐蕃那點經濟力量和人力資源經得起多少年消耗;再有一點,宗教信仰的沉重負擔也是吐蕃王朝垮臺的重要因素,不信的可以研究一下唐武宗為何滅佛,簡言之,過度興盛的宗教就如吸血鬼,超級大國唐都受不了,何況吐蕃。
回覆列表
一、僧俗統治集團鬥爭的爆發
1、贊普朗達瑪的繼位
朗達瑪,本名吾東木贊,是赤德松贊與沒廬妃拉傑芒木傑之子,與赤祖德贊熱巴巾系血親兄弟。據說其“形如黃牛,才學淺薄,性格倔強,故民眾稱其為‘朗達瑪’(即十達瑪)"。事實上,這其中既包含朗達瑪昏庸的一面,也有佛教史家因其滅法而刻意貶低該贊普的一面。
朗達瑪是在其兄赤祖德贊熱巴巾極力崇佛而被殺的情況下繼位的,反佛崇本的大臣韋·達納堅在其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執政後,任命韋·達納堅為內大相,那囊·嘉察赤松傑為外相,管理內外大事,二人均是反佛人物。但是,在最初執政的兩年時間裡,朗達瑪並未表現出對佛教的憎恨之情,甚至還對佛教的發展有所推動。史稱“其攝國政,兩年效法王法而行”。“建立祖拉康,其王妃贊莫潘修建雅隆如意樹、浦且瓦拉康”。
後來,在反佛崇本大臣的影響下,朗達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漢文史書稱,“達磨嗜酒,好畋獵,喜內,且兇愎少恩,政益亂"。朗達瑪反佛也有個人積怨的因素,身為兄長,但此前卻木被立為贊普,當政的是弟弟赤祖德贊熱巴巾,其支持者又恰好是信佛大臣闡卡·貝吉雲丹等人,這一點也促成了他的逆反心理。
此外,當時吐蕃農牧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自然災害,霜凍,冰雹、乾旱、洪水等接踵而至,繼之瘟疫流行,韋·達納堅等信本反佛的大臣們利用這一點為滅佛製造輿論,不信佛法的臣民百姓也將此歸咎於佛教,最終促使朗達瑪贊普走上興本滅法的道路。
2、僧俗集團的矛盾
自從佛教傳入吐蕃之後,佛教與本教之間的矛盾也就產生了,而且隨著佛教的不斷髮展而愈演愈烈。這種矛盾常常與吐蕃王朝內部的權力之爭,利益之爭結合在一起,使鬥爭更加複雜化和白熱化。赤祖德贊時期,雙方的衝突達到高潮,連贊普本人也在這場政教鬥爭中喪命。朗達瑪執政時,仍然面對著同樣的問題。可惜,他沒有從其弟赤祖德贊崇佛過極亡身中吸取教訓,從而重蹈覆轍,再次上演一出歷史悲劇。
朗達瑪時期的佛本之爭,不只是一個信仰之爭的問題,而且直接牽涉到僧俗貴族的根本利益。自赤松德贊人力興佛以來,佛教寺院急劇增多,勢力不斷業大。亦祖德贊時,向寺院供養土地,牲畜等財產,讓七戶人家供養一位僧人,增加了寺院僧侶集團的財富,僧相掌政,僧人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政治團體,為了維護這些既得利益.僧侶們曾經不遺餘力地去參與政治,尤其是扶持一個信奉佛法、支援弘揚佛教的贊普。
而擁有土地、百姓的世俗貴族,自然不容許僧侶們過多地插手政事,影響他們的前途,尤其不能容忍僧侶階層不受限制地掠奪本該屬於他們的社會財富與屬民。雙方的鬥爭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難以調和的。朗達瑪滅佛,即是這一斗爭的集中表現。
在世俗貴族的大力支援下,朗達瑪對佛教和信教者採取了斷然措施、他下達了具有煽動性的詔令:“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像是印度妖魔的像,它最初在印度時印度軍隊打敗仗,帶到漢地後漢地發生許多個吉祥的事,文成公主把它帶到吐蕃後,吐蕃也發生不吉祥的事。文成公主乃是魔女,她藉著觀測地勢風水,把吐蕃好風水處說成壞的加以毀壞,想讓漢人奪佔吐蕃江山。因此,我們要消滅佛教和寺院,讓僧人們還俗回家。”
他們從拉薩大昭寺開始破壞,將兩尊覺阿佛像投入水中,信佛大臣以佛像太重為託詞,將佛像埋入沙中,把繩子系在守門金剛手之脖子上,在寺院內繪製僧人飲酒作樂圖。贊普下令將各寺院關閉,用泥封堵,把佛教經典或者燒燬,或者投入水中,只有部分經典由信佛百姓隱藏而逃避了劫難。
拉薩大昭寺和桑耶寺等著名道場被毀法者變成屠宰場,後來竟變成狐穴,狼窩。瑪·仁青卻和娘·定增桑波等許多上層高僧被殺或受到迫害,中層僧人被流放,外逃至邊遠地區,不少人經阿里前往青海、甘肅一帶;一般僧人則成為負擔差稅的平民,不服從者被迫充當獵人,上山打獵,還有一些人被役為奴隸,給王臣充當馬蹬。
後弘期的藏文史書將此時的葉蕃形容成地獄一般:“今幕善業之福澤彷彿春季之冰融化消失,人主之福德則猶如枯海之波無影無蹤,整個吐蕃地方之國法則如暴雨毀牆一樣損失尤遺,眾僧眾失去戒律宛如衰老之知覺遲飩無明,一切善良功德猶如夕陽西下。……"
朗達瑪的激烈舉措,確實使當時正在強大起來的僧侶集團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但是,他的這一過激行為,不僅無助於解決當時社會上存在的各種矛盾,包括僧俗集團之間的矛盾,而且還火上燒油地加重了這一矛盾,必須指出的是,朗達瑪對佛教、對吐蕃王朝長期以來形成的以佛教為載體的文化成就,採取簡單拋棄與毀壞的做法,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可以說,使吐蕃文明向後倒退了一步,其損失是難以估量的。他的暴虐做法不僅引起廣大僧眾的強烈仇視.同時也引起了整個社會的不滿情緒。因此,後世佛教史家不論怎麼醜化這位末代贊普,人們都信以為真。
二、吐蕃瓦解的導火索——贊普朗達瑪遇刺1、贊普朗達瑪遇刺
贊普朗達瑪毀滅佛教、倒行逆施的行為,引起了廣泛的不滿情緒,信佛僧人更是恨之入骨。可是,面對暴力與強權,一般的信眾只能苦苦哀求贊普不要迫害佛教 ,毀壞佛像佛殿。這時,有一位在葉爾巴巖洞中修行,名叫拉隆貝吉多傑的僧人,為了維護佛法,使之不再遭受毀滅,決定鋌而走險。
據說,他經過精心準備之後,來到拉薩,藉著向讀碑文的朗達瑪贊普行禮的機會,拔箭射穿贊普前額,使其當即死亡。隨後他騎上用炭灰塗黑的白馬,穿著外黑內白的大氅,頭戴黑帽,臉塗炭油逃夫。當逃到止地之達冬地方,渡河時水沖洗了馬身上的炭灰,他又反穿大衣,讓追兵無法分辨,遂得脫身,回到葉爾巴巖洞不久,知此地難以安身,又輾轉逃到了朗達瑪被殺,對信奉佛教的眾生來說是一個福音,但對日漸凋零的王室來說,則增加了更大的變數。
朗達瑪死時,他的次妃蔡邦氏懷有繼嗣王統的遺腹子。長妃那囊氏擔心此事將危及自己及其家族的利益和地位,也以毛布纏裹,裝作有孕在身的樣子。次妃足月生下一王子,因擔心受到傷害,所以白晝有人守候身邊,夜晚燃燈守護,故稱為斡松(意為"光守")。此時,長妃買來一乞丐之幼子,稱為自己所生王子,儘管孩子已有牙齒,並非剛生之嬰兒,由於母親權勢大,無人敢於揭穿其偽,故稱之為雲丹(意為“母意”)。
2、王位之爭
史書記載和學術界對斡松系朗達瑪和次妃蔡邦氏遺腹子的說法,沒有什麼異議,但對長妃那囊氏所養之雲丹,究竟是一個乞丐之子,還是王室後裔則大有分歧,如《智者喜宴》的著者即認為雲丹也是王族後裔。《新唐書·吐蕃傳>記載:“會昌二年(842),贊普死,……尤子,以妃琳兄尚處力子乞離胡為贊普,始三歲,妃共治其國,大相結都那見乞離胡不肯拜,日:‘贊普支屬尚多,何至立綝氏子邪?"哭而出,用事者共殺之。"
即雲丹也非乞丐之子,而是長妃兄之子。這一記載得到藏文史書中一些記載的印證。如尼德·朗卡桑波所著《希奇歷史明鑑花束》稱:“朗達瑪之長妃從親兄處要來一子,聲稱系自已所生。大臣們說:昨夜所生之子不會有稚牙,但依順母后之意予以確認,故得名雲丹。"看來,這一說法似更具合理性。
在贊普王位繼承問題上的爭奪從朗達瑪被刺那一刻起即開始了,親子之爭即王位之爭。大相結都那因不肯拜而被殺,足見鬥爭的激烈程度。但是,雙方爭奪的結局又如何呢?
史書的記載不相同,按照上引《新唐書·吐蕃傳》的說法,應該是雲丹被立為贊普。依據布頓仁欽珠等人的說法,繼承贊普之位的是斡松。 事實上,此時已無統一的贊普,斡松和雲丹分別在各自母后、戚族及忠實大臣的擁戴下,自立為贊普,並無隸屬關係,也無正統之說。
《漢藏史集》說,雲丹後來佔據伍如,斡松佔據約如,“伍如和約如之間發生戰亂,一家王室分裂為兩派。他們的大臣由庫.託札香斯 俄·雅松札傑意、俄?嘉多日格巴等人擔任”。《智者喜宴》稱,當時“母后派系的臣民相互對峙,各自擁立二王子為主,雲丹佔據伍如,斡松佔據約如,伍,約之間時常發生火併。其影響波及吐蕃整個轄土。在各個地方也隨之出現了大政權、小政權;眾多派、寡少派;金枝系、玉葉系;食肉者和食精粑書等,相互進行爭奪戰”,大大動搖了吐蕃王朝賴以存在的基礎。
吐蕃在甘、青地區的守將也紛紛參與到王室鬥爭中去,陷於混戰局面。落門川討擊使尚恐熱,約三部得萬騎,擊鄭州節度使尚婢婢,略取渭州,又與宰相尚思羅戰於薄寒山。尚思羅敗走松州,與蘇毗、吐谷渾、羊同等部合兵 8 萬保洮州自守,尚恐熱離間諸部,使之歸已,兵員增至 10 萬,擊敗尚思羅而殺之。843 年,吐蕃因贊普繼立問題而內訌加劇。尚恐熱自稱宰相,以 20 萬眾擊鄯州節度使尚婢婢。 雙方的混戰大大削弱了吐蕃在河隴等地區的勢力,加速了吐蕃王朝的全面崩潰。
三、吐蕃平民大暴動吐蕃王窒內部為爭奪正統地位,擁戴斡松與雲丹的雙方展開了伍約之戰 ,各地守軍將領紛紛參與其中,整個吐蕃轄區陷入一片混戰之中。在戰爭中,受奴役,喪性命,或者無家可歸者,依然是處在社會最低層的平民和身份更低的奴隸。
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堪蹂躪的的廣大平民及奴隸,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相繼舉起義旗,把矛頭指向奴隸主統治階級和它的代表者一一吐蕃贊普及王室貴族。平民和奴隸起義在廣大地區蔓延起來。
吐蕃的平民和奴隸起義,首先在遠離木土的安多、康區爆發,為首者是韋·廓謝勒登。漢文史書中也記載了在河隴地區吐蕃奴部“溫末”人起義的情況,稱:“渾末,亦曰溫末,吐蕃奴部也。虜(吐蕃)法,出師必發豪室,皆以奴從,平居散處耕牧。”溫末的民族成分十分複雜,其中既有吐蕃人,也有党項、蘇毗、吐谷渾、羊同、白蘭等諸部人,也有吐蕃佔領下的漢人。他們是戰爭的最大受害者,還飽受民族壓迫之苦,所以,最先發動武裝起義,並很快波及吐蕃本土地區。
在韋·廓謝勒登首義之後,韋·洛頗洛瓊趁沒廬氏與貝氏在伍如爭戰之際,也發動了起義。此後,尚傑賽聶贊在約如殺死長官玉奈;修水渠的奴隸們因在山腰開鑿水渠不能迎奉王妃貝薩阿莫吉而造反,提出“砍山腰難,砍人頸易”的口號,由琛貢彌楚掃任首領。他豪放地告訴人們“去看夜間開放的核桃花吧”,遂即舉起火把號召眾人起義。接著,工域哲納地區也發生了起義事件。
起義的群眾,託言有先前被殺的信佛大臣闡卡·貝吉雲丹魂靈相助,有占卜師為之出謀劃策,他們在烏巴塘地方舉行集會,宣稱闡卡·貝吉雲丹騎著青色的鐵狼,用鐵棒指著土地,對眾神鬼說:要把王公達官斬盡殺絕,還要摧毀王朝的八座碉堡。
他們存消滅王公達官的同時,也任命自己的官員,試圖取代舊有的統治者。依憑仲巴拉孜贊巴城堡,沒廬氏和久若氏兩家族擔任瑪恰,在藏堆地區形成一組長官;依憑昌噶切贊贊巴城堡,娘氏和囊氏擔任瑪恰,在如倉秀奈地區形成一組長官;依憑薩湯董巴贊巴城堡,卓氏和瑪氏擔任瑪恰,在彭域薩康形成一組長官;依憑納莫雅孜和瑪孜二城堡,琛氏和尼雅氏擔任瑪恰,在上雅隆地區形成一組長官;依憑恰倉貢囊贊巴城堡,尼哇許布擔任瑪恰,在達木許洛扎地區形成一組長官;依憑普桂覺噶贊巴城堡,庫氏和尼雅氏擔任瑪恰,在“卻"地形成一組長官,等等,共有九種長官和長官家族,連同“卻郭晉”的一個小王,合計有十個。
在平民和奴隸起義後的第九年(火雞年,877)經過許布達孜等四名起義首領商議後,起義者將歷代贊普陵墓瓜分,並將其大部分挖掘,尼雅氏挖掘了敦卡達陵墓,蔡邦尚挖掘了傑欽陵墓(丁赤贊普陵),許布氏挖掘了僧格堅陵墓(都松芒波傑陵),珍卻庫挖掘了珠傑陵墓,尼哇得到俄謝陵墓(即芒松芒贊陵墓),未予開掘,使之得以保留。松贊干布的陵墓為沒廬氏和黨氏分得,也未發掘,故而完好儲存。
從上述記載來看,許多吐蕃貴族參與了吐蕃平民和奴隸起義活動,並在最後取得了起義的勝利果實。九族或十族,以及獲得發掘贊普陵墓權,分取其中財寶的家族,大多為吐蕃貴族,說明貴族們很好地利用了屬民起義,並以此達到了自己的最終目的。這可能與奴隸起義本身所具有的分散性和盲目性等致命弱點有關。
四、吐蕃的王朝的瓦解吐蕃王朝在朗達瑪被刺死後即處於危機狀念,復經斡松與雲丹伍、約之爭,以及軍閥混戰和奴隸起義,完全陷入土崩瓦解之狀態。
斡松王之子貝考贊,後來被達孜和尼雅氏殺死。他的二子因故地被雲丹奪去而逃向上部,統治阿里三圍。其中貝考贊長妃之子吉德尼瑪袞,前往阿里時,有大臣尚巴曹仁欽德和覺若勒扎拉勒二人相送,巴曹氏送給他一件狼皮斗篷,覺若氏送給他一頭騾子,灑淚道別。吉德尼瑪袞表示,他若在阿里掌政,將分別迎娶此二臣之女為妃,後來果如所言。
阿里三圍人迎他為地方之王,吉德尼瑪袞在佈讓建造尼松堡,娶二臣之女為妻。由於吉德尼瑪袞先行並統治上部諸地,故乃總稱該地為阿里。覺若王妃之子謂之“上三袞”,即長子貝吉德日巴袞據芒域,傳出拉達克王系;次子扎西德袞據佈讓,幼子德祖袞據香雄,傳出古格王系。貝考贊次妃之子赤扎西孜巴貝據拉堆。他們的一些後裔還轉至下部地區,成為多麥宗喀等地之主,確廝囉即是其中之一。
雲丹的兒子是赤德袞年,後者之子有赤德日巴袞和尼瑪袞。尼瑪袞之子尼斡貝袞,其後世子孫多居壠雪、彭域和多堆地區。赤德農年長了赤德口巴袞之子有彼波和多吉巴。其後世子孫分別在溫、俄、恰塘、桑耶和雅魯藏布江流域等廣大地區各據一方。發生在西藏本土的平民和奴隸起義,徹底動搖了吐蕃王朝的基礎,起義群眾殺王公貴族、掘王陵,使吐蕃王朝的基層政權組織完全癱瘓,舊有的等級制度和觀念頓時喪失,階級關係得到新的調整,一部分起義首領轉化為新的貴族。
長期無休止的戰爭,也使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吐蕃王朝賴以統治的經濟基礎已不復存在,自然災害和饑荒連年發生,各地封建主據地自守,互不統屬的局面已成不可扭轉的大局。
在遠離本土的安多和康區,邊將混戰、民族壓迫,導致各地人民紛紛起義,吐蕃王朝近百年的統治宣告結束。吐蕃落門川討擊使尚恐熱大略鄯、廓、瓜、肅、伊、西等州,所過捕戮,積屍狼藉,部下內怨不止,皆欲除之。尚恐熱揚言將請唐朝兵 50萬共定其亂,據渭州,求冊為贊普,奉表歸唐。唐朝並未滿足其冊封贊普的願望,尚恐熱再叛。
這一時期,唐朝西部邊鎮各節度使連連收復失地,鳳翔節度使李玭復清水;涇原節度使康季榮復原州,取石門等六關,得人畜數萬;靈武節度使李欽取安樂州,詔為威州;邠寧節度使張欽緒復蕭關;鳳翔節度使收秦州;山南節度使鄭窪得扶州。河隴地區千餘名年長老人來長安朝拜,唐宣宗御延喜樓,賜冠帶,這些老人們爭著解辮易服。
850年,沙州首領張義潮奉瓜、沙、伊、肅、甘等十一州地圖以獻。861 年,張義潮奉涼州來歸。866 年,北庭回鶻僕固俊擊取西州。吐蕃餘眾攻邠寧等州,皆被擊退。後尚恐熱被僕固俊所殺,吐蕃在河隴地區的統治完全消失。
吐蕃王朝以青藏高原地區的廣闊地理環境和遊牧業經濟為前提立國,在吐蕃轄區內活動著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不同經濟生產生活方式的人民,聯絡著他們的是吐蕃王朝的軍事奴隸制和軍事管理制度,維繫其統治的是不斷地向外擴張和密切的對外經濟貿易往來,當這種軍事擴張結束、貿易中斷之時,也就是王朝的危機和終結之時。
吐蕃王朝自身的脆弱性是顯而易見的,當王室內訌、守將混戰、奴隸起義和屬部反抗相繼爆發之後,沒有什麼力量能夠挽救它大勢已去的命運。接下來,便是400餘年的分裂割據。最後使之重新獲得統一的,則是蒙元統治者強大的外在力量。
這一點也側證出吐蕃王朝時期,除軍事征服之外,還缺乏一個強大的黏合力量,佛教在後弘期重新復興以後,當仁不讓地充當了這一角色,並在西藏地方民族及文化的發展方面起到巨大的凝聚作用。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