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風暴
-
2 # 執墨史事
要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首先來看看當時的歷史環境。
事實上,整場戰役從頭到尾,秦軍都遠遠強於趙軍。所以長平之戰前期,趙國主帥廉頗的堅守拒戰策略並沒什麼不妥。但是,這場戰役,秦國投入了60萬軍隊,趙國則投入了45萬軍隊。如此龐大的軍隊,每天糧食消耗肯定是非常巨大。而當時兩國國內絕大多數男子都被髮往了前線,國內農業生成力嚴重下滑。秦國由於當時生產力要領先於其他六國,軍隊的糧食供應尚能勉強維持,而趙國則有點捉襟見肘。整個長平之戰前後共打了兩年時間,到了後期,趙國國內幾乎到了無糧可食的程度。同時,秦軍還不斷騷擾趙軍的糧道,使得長平一帶的趙軍完全陷入了被動的局面。
所以,趙王和趙國的那些王公大臣們對廉頗的堅壁不戰策略非常不滿,不是他們在後方不瞭解前方情況,而是趙國已經再也拖不起了。
在萬分危急的形勢下,趙王任命了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來替換廉頗成為軍事統帥。史料上記載這是因為趙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但事實上,透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看出,趙國當時根本沒有其他選擇。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改變作戰方針,和秦國放手一搏。
可以說,趙括上任後,選擇主動出擊的作戰方針,是趙國當時上下都已經認可的辦法。趙括只不過是個具體的行動負責人。
由於趙軍糧食捉襟見肘,趙括急於求戰。秦軍主帥白起就利用這一心理,誘使趙軍深入,陷入秦軍包圍圈。於是,中國歷史上慘絕人寰的一幕就這樣上演了:趙軍主帥趙括戰死沙場,剩餘趙軍全部投降。但秦國也沒多餘的糧食去負擔那麼多趙國降軍,於是白起就下令將降軍全部坑殺。
平心而論,趙括是否是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官二代”我們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但當時,趙王能將舉國之兵都交予他手上,而趙國國內除了廉頗的“好基友”藺相如之外,也沒其他人有什麼異議,至少可以說明,趙括的能力,在趙國還是普遍被認可的。至於長平之戰的慘敗,只能說明他運氣不佳,冒著斷糧的風險,對手又是秦國的戰神白起,註定會慘敗!
-
3 # 天晴愛睡覺
趙括並不是真的只會紙上談兵,他在上戰場之前曾經讓他的母親去勸趙王不要讓他上戰場,以規避嫌疑,因為按照趙國律法,將軍兵敗喪軍,家人要受牽連。趙國換將是因為國力不能支撐了,不能繼續熬下去了,要速戰速決,廉頗堅守尚且多吃敗仗,他去又有什麼用呢!他上戰場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上戰場是因為趙王要他上戰場,君要臣死不得不死,哪怕是敗仗他沒辦法拒絕,只能盡能力保全家人。
-
4 # 魚羊讀史
摘要:後人將趙括作為紙上談兵的典型案例,實際上是一種誤導。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是大勢所趨,是歷史規律的必然,即使長平之戰中趙王不替換廉頗抑或另用李牧、田單、樂毅等人也無法改變趙國滅亡的命運。也是因為一句“紙上談兵”,後人便將亡國罪名安在了趙括的頭上。客觀全面的剖析這段歷史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趙括、白起,以及王齕、廉頗都不過是這一大盤棋局中的棋子而已,秦趙兩國決策層才是真正對弈的棋手。趙國在這場戰役中慘敗,其決定性因素主要在於趙國君臣的決策性失誤。首先,趙孝成王選擇接受上黨地區並沒有獲得絕大多數臣民的支援。
◆上黨地區本為南韓領土,因面臨被秦國吞併的危險,南韓無力抗秦,等同放棄了上黨。上黨郡守馮亭選擇將上黨獻給與南韓有三晉之誼的趙國,意圖尋求趙國的庇護。對於趙國來說,實際上也面臨著兩難的選擇,上黨位於趙國西側,互為唇齒,況且不戰而得十七城,確實非常誘人。
▲上黨郡與戰國形勢示意圖
◆但如果接收上黨,必然會同秦國開戰,秦軍,虎狼之師也,趙國沒有必勝的把握。趙國朝堂上反對的聲音佔了多數,但是年輕的趙孝成王最終選擇聽從趙勝和趙禹的建議接收上黨。 這一決策從一開始就埋下了隱患,趙國朝堂上意見並不統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趙國基層軍民存在同樣的矛盾。
◆對於直接參戰的軍人來說,無論是保家衛國還是開疆擴土都可以拼死一戰,但是接受別人不要的燙手山芋,似乎就不是那麼心甘情願的拼命了。
其次,決策層舉棋不定,朝令夕改也是導致長平慘敗的重要原因。◆在決定接收上黨之前,趙國君臣就制定了勞師以遠,以逸待勞的戰略方針,選擇善守的廉頗來阻擊秦軍,意圖達到消耗秦國,迫其退軍的目的。 但趙孝成王顯然對於戰事的進展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僅僅過了六個月就對廉頗的防守失去了耐心,甚至多次派人催促廉頗出戰,犯了戰場大忌。
◆況且,廉頗已經成功的將秦軍拖住,使其無法前進一步。秦國使反間計要替換廉頗也可以看出趙國的防守戰略已經開始收到效果。可以大膽推測,即使白起親自到場,也無法攻破廉頗據守的故關。
◆在戰局焦灼的關鍵時期,趙王反而幻想透過求和來停止這場讓自己承受不起的消耗戰,結果中了秦國將計就計的圈套,致使盟國放棄了對趙國的支援意圖。年輕的趙孝成王在戰場之外的對弈中。被老謀深算的秦昭襄王嬴稷玩於鼓掌之中。
◆趙孝成王選擇趙括也未必是中了秦國的反間計,之所以選擇趙括, 最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將領雖然也覺得廉頗作戰不利,但還是支援堅守以消耗秦軍的防守戰略。這就需要趙國繼續以舉國之力支撐前線,這是趙孝成王不希望看到的。而趙括是主戰派,主張與秦軍決戰,迅速結束這場消耗戰。
◆當然趙括之所以敢主張速戰速決,有信心獲勝,前提是趙軍的對手是與他同齡的王齕,而不是白起。在趙括看來,王齕的戰術很簡單,靠的是秦軍強大的戰力與趙軍硬拼, 在長平復雜的山地中,胡服騎射的趙國騎兵無法發揮優勢,根本不是秦國重甲步兵的對手。
◆並且廉頗主要的意圖是防守,但在東西壘壁和光狼城這種沒有絕對地形優勢的關城中據守也只能被秦軍完虐。因此,當趙括率領二十萬趙軍精銳接替廉頗之後,立即轉守為攻,與王齕正面決戰。此時一直疲勞作戰的王齕所部肯定不是士氣正盛趙軍精銳援軍的對手,因此無論王齕是否真的用的是誘敵之策,趙括選擇進攻是最佳時機。
◆趙括仔細研究過王齕的戰法,因此他判定在初戰告負之後。王齕肯定會在丹河南岸重聚重兵,依靠丹水和光狼城與趙軍決戰。而這正是趙括希望看到的,以三十萬趙軍牽制秦軍主力,再因皮牢、長平之軍對秦軍形成包圍之勢,王齕失去戰略優勢自然會選擇退兵。
再者,全力以赴的秦國和消極殆戰的趙國,註定了戰鬥的結局。◆按照趙括的部署,王齕肯定會處於不利地位。當時白起讓王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圖對付趙括,為的就是摸清趙括的戰略意圖,同時也完美的隱蔽了自己。趙括始終相信對面的總指揮就是王齕。
◆初戰告捷之後,趙括髮現戰局形勢完全按照自己設想的在進行,因此冒險率大軍出故關,脫離百里石長城,進入晉城盆地主動接近秦軍主力。
▲秦軍與趙軍進攻線路圖
◆當趙軍完全進入程序盆地北部,與秦軍主力交戰之後,趙括突然發現秦軍陣營的旗杆上升起了“白”字大旗。當白起從幕後走到臺前的時候, 他已經徹底看清了趙括的戰略意圖,並且已經安排了反制措施---阻截趙軍,並實施了一個更加大膽更加冒險的策略,對趙軍實施反包圍。
◆首先派軍阻擋住了趙括的外部援軍,孤立盆地之中的趙括大軍;其次派司馬梗率兩萬五千人迂迴偷襲趙軍的大後方陣地---百里石長城,趙國守軍措手不及,天險失守;更為冒險的是派大將王陵率五千精銳偷襲了小東倉河谷,並佔領戰略要地,將趙括三十萬大軍與其後勤軍糧供給基地大糧山的聯絡。
◆這三步棋又準又狠,處處打在趙括的七寸之上。此時的趙括立刻意識到自己已處於“死地”,他所能做的之後拼死一搏,殺出重圍。
◆白起的三招險棋,依靠秦軍的強悍戰力都收到了預期效果,但秦軍也已是強弩之末。白起也把自己逼上了懸崖,他必須站出來親自激勵自己的將士用血肉之軀抵擋住趙括髮瘋般的進攻。長平之戰秦趙兩軍投入的兵力相當,冷兵器時代的近身搏殺導致秦軍也死傷慘重。
◆儘管白起基本完成了對趙括所部的包圍,但是憑藉手中分散的三十萬部隊,要殲滅趙軍三十餘萬困獸猶鬥的精銳是不可能。趙括的攻擊強度不斷加大,即使戰神白起也已經感到自己的防線即將崩潰,一旦秦軍防線被趙括撕開一個口子,秦軍陣地必然崩潰。
◆仗打到這個地步,就看誰能夠扛得住,誰能堅持到最後一秒。 白起和趙括此時都在期盼著他們身後的王,期望在自己的身後能出現決定勝負的援軍。最終,白起等到援軍,秦昭襄王徵召河內地區所有十五歲以上的男子編入軍隊,親自率領這支秦國最後的戰鬥力量馳援長平,這一仗秦昭襄王賭得是秦國的命運。
◆在秦王積極馳援的同時,趙國君臣卻陷入了出奇的沉默之中,我們相信他們決不可能真的沉默,也不會無所作為,只不過他們的行動對大局無關痛癢,以至於史官覺得不值一提。
◆被圍困的46天,趙括身披鎧甲親自上陣激勵將士們做最後一次衝殺,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死,混亂中屍骨無存。趙括死,趙軍降,二十餘萬趙軍被坑殺,趙軍敗,趙國自此一蹶不振。
▲長平之戰
◆趙括以身殉國,值得世人敬重,也贏得了對手的肯定,白起在戰後命人急尋趙括屍首不得,竟失聲痛哭。也許,趙括正是白起一生中遇到的最為強勁的對手。
◆經歷此戰,白起也認識到了趙國軍隊的強悍戰力,一年後因拒絕掛帥攻打邯鄲而被迫自刎。 白起死前思忖良久,長嘆道: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
客觀剖析整個戰局, 秦國對於長平之戰志在必得,甚至不惜舉全國之力奮力一搏。相比之下,趙國君臣的左顧右盼、朝令夕改甚至消極殆戰也早已註定了趙國的敗局。因此將戰敗的罪名安在趙括的頭上確係千古奇冤。參考文獻:1、《史記·白起王剪列傳》
2、《戰國史》
3、《長平之戰時間考辨》
4、《關於長平之戰的時間》
5、《中國史綱要》
-
5 # 文青聊史
長平之戰中,趙括是否真的只會紙上談兵?
長平之戰中,趙括是否真的只會紙上談兵?
雖然對面的將軍是白起,但從趙括的戰績來看,真的是洗不白。
長平之戰可以說是戰國時期最大規模的戰爭之一了,參戰雙方秦國和趙國共投入士兵將近百萬人,可以說是決定生死存亡的一場戰爭,最終雖然是秦國勝出但也傷其根基,而趙國就此一戰後雖然沒有立刻亡國,但是也差不多了。
此戰中出現了很多名人,但最出名的無疑是趙括了,因為趙國國君臨時換將,讓沒有一點作戰經驗的趙括上陣,最終釀成大敗讓趙軍四十萬降卒被殺,趙括也被安上了一個“紙上談兵”的名號,那麼,趙括是真的一無是處還是我們對其有所誤解呢?
剛開始就犯了兵家大忌當時趙國是唯一可以威脅到秦國的存在,就算秦國沒有找趙國的事,總有一天趙國也會對秦國發動戰爭,但是因為趙國接受了南韓的上黨郡從而導致這場戰爭提前爆發,而此時的秦軍已經經歷過幾場大戰,全體都士氣高昂。
當時的主將廉頗自然明白秦軍這時候是不可抵擋的,只有避其鋒芒才可從長計議,但是打消耗戰對於秦國非常不易,於是秦國丞相就去趙國宣傳秦王害怕趙括的言論,最可怕的是趙國國君竟然相信了,真的派趙括上前線了。
趙括來到前線後就直接對廉頗曾經的佈局進行了更改,戰略計劃全都換成自己的理想狀態,這按照兵書上說可以兵家大忌,首先臨時換將不說,在沒有看清對面形式的情況下就貿然更換計劃,由此可得趙括的失敗是從開始就註定的。
懸殊不大卻被全軍包圍包圍戰我們都知道,都是用大於對方計程車兵幾倍的數量形成包圍從而逐一殲滅,但是秦國和趙國兩方的總人數是不相上下的,根本不足以形成包圍的條件。
但是因為趙括的求勝心理,故意一步一步進入到了白起的陷阱中,而誘餌僅僅是戰前的幾次小勝,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趙括決定乘勝追擊,最終被白起成功形成合圍。在這樣的情況下都能被形成包圍,可見趙括的軍事判斷能力是真不行。
被圍長達四十多天很多人在這一點上產生了分歧,認為能在包圍的狀態下還能堅持四十多天已經非常不多了,但是我們需要弄清楚一點,趙括此時手下可是有四十萬的人,就算是四十萬的豬恐怕一時半會都殺不完,更何況是有四十萬之多且有戰力的人呢?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趙括是怎麼做的呢?原地待援,沒錯就是等著援軍來解救,等到了最後發現實在沒有援軍的時候才選擇突圍,並且數次突圍都不曾成功,最終趙括本人更是被亂箭射死,可見趙括的領導能力也是實在不行。
結語雖然這場戰爭跟後面的國君也有很大的關係,但毋庸置疑的是趙括的更方面能力實在是不行,如果只是作為一個軍師的恐怕趙括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但歷史沒有如果,但是非要說趙括優點的話,那就是自信吧!
-
6 # 小明論壇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
長平之戰,趙國之所以失敗,最終全軍覆沒,不全是趙括自身的原因,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不能把過錯全都推給趙括。
長平之戰的相關情況
時間: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
地點;趙國的長平一帶。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最後趙國最終戰敗,秦國獲勝,成功進據長平。此戰秦國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秦國也傷亡20餘萬人,雙方可謂是“兩敗俱傷”。
長平之戰趙國失敗的原因
①從客觀上看,趙國在士兵素質,綜合國力,武器裝備上都弱於秦國。
②趙國中了秦國的離間計,在被奸臣進讒言後,趙國決策層撤下了名將廉頗,換上了經驗不足的趙括。
④趙括戰爭經驗不足,不是秦國名將白起的對手。在交戰時,趙括對於軍事指揮策略上,被白起摸清狀況,卻沒能隨機應變。
趙括真的只會紙上談兵嗎?
我認為,趙括不是隻會紙上談兵。
實際上換上趙括時,長平之戰趙國幾乎是註定要失敗的了,最好的結果無非是多給秦國帶來些損失,讓趙國多儲存一些元氣。
我們要知道趙括是從小就熟讀軍事策略的。他或許有著重理論輕實踐的毛病,但他肯定是有軍事才能的。
我們只需要讓他多鍛鍊幾次,那麼就很可能成為一代名將的。
只是他很不幸,一開始就遇上長平之戰這樣的大戰和白起這樣狠辣的對手,一下子就夭折了。
《大秦帝國》趙括
還有就是,戰爭既然失敗了,那麼就要有人來承擔責任的。而這不能是趙王等決策層,已經死亡的趙括就是最好的物件。
趙括的其他表現:趙括在被秦軍包圍圍的時候,他並沒有因為身臨絕境而屈膝投降,而是一直依據地形節節阻擊,不斷實施突圍。
從這一點來看,趙括還是一個非常有骨氣有頭腦的將軍。
趙括親自帥軍突圍
趙括是在指揮突圍失敗後,自己親帥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失敗被秦軍亂箭射死。
從這一點來看,我們要清楚:那就是趙括作為一個將軍,他是真真正正的倒在向敵人衝鋒的戰場上的。
總之,我認為長平之戰趙國的失敗是有各種方面原因的,趙括或許有不足之處,但不能將失敗完全歸罪於他。
-
7 # 葉子寫實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一場最著名的戰爭,發生在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起因是因為秦國攻打南韓的上黨郡,結果上黨郡卻先歸附了趙國,這本身就是一塊燙手的山芋,趙國卻真的接了。秦國也就把矛頭轉到了趙國,並在長平展開了對峙。
在戰國時期,最有能力同意天下的,按照時間算曾經有魏國、齊國、楚國、秦國。長平之戰時的魏國早已失去霸主地位,被秦國奪取了一部分土地。公元前284年樂毅為燕國伐齊,連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只剩下莒、墨二城,後來齊國迅速復國,受到的重創的齊國在短時間裡根本就不能恢復。作為老字號的強國楚國,也在公園前278年被秦將白起攻下都城郢都,被迫南遷,也沒有了昔日的輝煌。公園前307年趙國的君主趙武靈王,為了讓趙國強大起來,力排眾議決定實行“胡服騎射”。強大起來的趙國在公園前296年滅掉了善戰的中山國,使國力達到鼎盛。秦國自商鞅變法後,經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其實力也是最高的。
長平之戰,是當時兩個勢均力敵的強國的較量,如果勝利了將會成為霸主,有絕對優勢壓倒其他六國;如果敗了,也就在沒有崛起的機會。在將近三年的對峙戰爭中,雙方都押上了全部精銳。在這三年中雙方也消耗了大量的後勤物資。
秦國更是拉長戰線,攻打趙國,其後勤保障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趙國的主將廉頗也是看到了這一點,採用了以守代攻的軍事策論,想用主場優勢拖垮秦國,誰是秦國卻支撐了三年。這樣大的軍事對壘,使得雙方的後勤供給都很吃力。相比較來說戰線長的秦國更需要一場速戰速決,雖然其他國家沒敢在背後搗亂,如果他們進攻也必然會造成巨大的威脅。
範睢就採用了離間計,派人到趙國軍營裡散播秦國最怕馬服子趙括的資訊,急於求成的趙王就換下了廉頗,由趙括擔任主將。秦國得到訊息後,偷偷的把主將換成了白起,並封鎖訊息。此時秦國對趙國的軍事情況瞭如指掌,而趙括連自己的對手是誰都不知道。以至於剛一開戰,白起就派出一支部隊直接衝散了趙軍的主力部隊,始料未及的趙國軍隊,自己亂了陣腳,最終慘敗,並葬送了40多萬軍士的性命。
趙括戰敗固然有他實戰經驗少的原因,也與趙王急於求成的心態有關,秦國的軍事策略勝了趙國一籌。趙括死於亂軍之中,到死他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和哪位秦軍主將在對戰。
趙括,在沒有實戰經驗的情況下,就擔任如此大的責任,趙王應該承擔很多的責任。不是趙括太弱,而是一開始就遇上了最強的對手,直接葬送了性命。如果趙括能夠經過歷練,應該也會是一個有名的將領。
-
8 # 寒家小子
長平之戰是一場決定天下大勢的戰爭。這場聲勢浩大的戰役中,成就了一個人,那就是武安君白起,但同時,它也毀掉了一個人,那就是趙括。
這邊戰役之初,秦趙雙方主將分別為王齕和廉頗。趙軍主將廉頗,認為雙方實力差不多,拼個兩敗俱傷不值得,便採取守勢,以待把秦軍拖垮。如此一來,戰爭便陷入了膠著的狀態。此時,拼的可就是國力和兩國君主的耐心了,要說在國力上,秦國還稍遜一籌。可是,趙王畢竟還是太年輕了,他屢次命令廉頗主動出擊,妄圖一舉殲滅秦軍。但廉頗不聽,趙王生氣之下,變中了秦國的反間計,把趙括派去當了主帥。
但趙括不知道的是,秦軍主將換成了名將白起,若是知道,估計他就不會輕敵冒進了吧。具體戰鬥過程就不敘述了,都能查到。
但敗了就是敗了,勝者即是正義。那他就活該被黑,誰讓他輸的太快,兩個月的時間,輸的太慘,全軍覆沒!
至於趙括水平到底如何,史料上記載不多,都是不利於他的記載。但我認為,趙括還是有一定水平的,否則趙王也不會不聽從勸告,一定要讓其為主帥。
當然,我也不是為趙括洗白,只是覺得用“紙上談兵”四字來否定一個人的一生,有點可悲。
-
9 # 劇透歷史
成敗論英雄,長平之戰的全軍覆沒,讓趙括不可避免地成為了“紙上談兵”的千古笑談,2000多年來一直是理論脫離實際的本本主義反面教育題材。
論戰術廝殺,趙括的確要為45萬趙軍冤魂負責任,再怎麼開脫他都是全域性的指揮者。
但論戰略和外交,趙括又真的很冤,這場戰換哪位趙國將軍來打都難,不是將領有問題,而是趙國統治層對此戰的決策本身就存在不足之處。
咱們先來看一下長平之戰的前後始末。
趙國與秦國的糾葛由來已久,公元前270年,秦軍越過南韓進攻趙國,被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趙奢擊敗。
閼與之戰是前所未有的勝利,在此之前,無論哪一國都沒單挑打贏過秦國,秦軍不得不正視“胡服騎射”戰略武裝起來的趙軍強勁戰力。趙奢本人,也因此戰功躋身名將行列,並被封為馬服君。
這位趙奢,就是趙括的父親。
秦國當然不肯善罷甘休,但當時秦國採用的是范雎的“遠交近攻”之策,閼與之戰的失利,恰好證明捨近求遠的作戰行動的確難以成功,於是秦軍的進攻方向重回近處的南韓,離秦國較遠的趙國得到了一段時間的和平。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佔了南韓所佔的河南沁陽,南韓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絡就此被截斷,成了一塊飛地,只等秦軍慢慢消化。韓王十分驚恐,為求得秦國退兵,也就順水推舟把上黨獻給秦國。
但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謀劃著把上黨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目的很明確,就是拉趙國入戰局,借用趙軍的力量對抗秦國,緩解秦軍對南韓領土步步緊逼的蠶食鯨吞。
趙王渴望強兵富國,有擴大疆土的機會自然十分高興,於是也就不管那些反對意見,欣然收下上黨。設想到秦國可能的報復性進攻,趙王命老將廉頗率軍駐紮在離上黨不遠的長平防備秦國。
之後秦王果然派出秦將王齕,調集大軍直逼長平。
就秦國來說,本來就對趙國虎視眈眈,現在有這個藉口,更決定給趙國點顏色看看。從君主到百姓,全國上下有志一同,不但要拿下上黨,更要藉機打殘趙國。
而趙國,顯然對此戰的嚴重性估計不足。前面提過,朝中很多大臣反對接收上黨,長平之戰因上黨而來,他們便有厭戰情緒,天真地以為只要本國退讓,秦國就會退軍。
趙王在這些大臣的影響下,竟然派使者去跟秦國議和。當時有位虞卿極力反對,他認為秦國會熱情接待趙國使者,讓楚、魏等國以為兩國已經議和,也就不會出兵相助,那麼趙國就孤立無援了,而且秦國知道趙國的這種處境,更不可能議和。
結果都被他說中了,秦國把趙國當猴耍,一方面殷勤接待趙國使者,向各國宣揚兩國已經和好,另一方面積極備戰,做好了持久戰的準備。等趙王發現上當,已經失去了最好的戰備時間。
別的不說,就說糧草,秦王親臨關中,從那裡籌集了大批糧食,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趙國也差不多是同樣的操作,但趙王遇到的阻力很大,相比於秦國關中、巴蜀兩塊沃野千里的產糧區,地處山西地區的趙國農耕產量沒法相比,因而糧食供應並不充分。
時間一長,趙軍糧食供應的短板越來越緊張,外交層面又爭取不到別國的兵馬或糧食支援,於是趙王不得不調整戰略,換下老將廉頗讓趙括領軍,由深溝高壘防禦固守改為主動出擊。
其實趙括也有自知之明,趙王向他徵求意見時,他說如果統領秦軍的是白起,自己不一定打得過,但現在是王齕,打敗他不在話下。
從這裡可以看出,趙括的頭腦還是比較清醒的,他知道自己和白起的差距。但他沒想到,秦王會偷偷將主帥換成白起,趙括還以對付王齕的招式對付白起,自然要中圈套。
趙括最大的失誤,是放棄廉頗“修築壁壘、堅守不出、消耗秦軍”的戰術,主動進攻秦軍。但他有不得不這樣做的理由。
首先,趙王催促得很急。廉頗之所以被換下,就是因為他只守不攻,趙王看不上這種打法,認為他過於懦弱。趙括要是不想重蹈廉頗的覆轍,就得改守為攻。
趙王催戰也有苦衷,四十多萬大軍脫產待戰,每一天的消耗都是驚人的。秦軍的消耗也很大,但秦王耗得起,趙王耗不起。接收上黨是趙王做的決定,每拖一天,彷彿都在證明他錯了,只有迅速打敗秦軍,才能挽回他的顏面。
其次,趙括一直在研究王齕的戰法,經過多次推演,擬定了針對王齕的戰略部署,對此他很有信心。
這兩個理由加起來,促成了趙括的主動出擊。可惜對手換成了白起,白起久經沙場,很快洞察趙括的意圖,將計就計,誘出趙軍,大敗之。
趙括髮現中計後,反應也很快,立刻就地建造壁壘,轉為防禦,擇機突圍。然而後勤沒跟上,趙軍主力斷糧四十多天,很多士兵被餓死,餓到極點時還相互殘殺為食,軍心已渙散。趙括在這種情況下還組織了四、五次突圍,最後戰死。
單從秦趙雙方傷亡上看,秦軍傷亡過半,至少也是20來萬。趙軍戰死也是20多萬,剩餘的20多萬是投降後被坑殺。可見真正的戰場傷亡比例接近於1:1,戰鬥廝殺層面趙括也是不落下風。
可見趙括的失敗,雖有後勤被截斷的失誤,但即便他打通糧道,趙國顯然也已經沒有了糧食供應前方。故而,促成趙括最終棄守為攻的根源,依然是胡服騎射下趙國軍事發展快,但配套經濟跟不上的畸形發展模式。 -
10 # 凡事科普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需要先捋順另外一個人,那個人叫做馬謖,大意失荊州,主人公是三國時期的馬謖,紙上談兵,說的是今天我們的主角,趙括,司馬遷一杆筆:括軍四十萬降武安君盡坑之。成就白起殺神之名,趙括亦成無能之號,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先來看史書上的趙括,父親馬服君趙奢,能在歷史上留下名號的,絕對不是庸人,更何況是被賈誼(就是那個寫過秦論的)東方六國八名將之一的趙奢,話說趙括和趙奢討論戰陣佈設之道,雖然兒子回答的頭頭是道,可是做老子的仍然不看好,趙括之母不服氣了,兒子這麼優秀,你也難不倒他,為什麼覺得他不行呢?你是不是對他太嚴格了?趙奢說你懂個啥,戰爭關乎國家盛衰,將士存亡,他說的那麼輕鬆,以後國家不用他做主帥還好,一用就玩完……做母親的雖然心裡不承認,但也記下這些話,等到趙括真的為將出徵秦國時候,做母親的給趙孝成王上書,大王不可啊,使不得啊,老趙問,為啥?其母就說了,當時他老子做將軍時親自捧著飯食侍候吃喝的人數以十記,當做朋友的百十人,您賞賜的東西他都給同僚下屬,接受軍令時候就不再以職務之便過問家事了,現在小的不是這樣了,剛做官就頭仰的很高,戰友啥的都不敢抬頭看他的,您賞的東西,他都帶回家藏起來了,您看他一點都不像他父親,您就別派他出兵了,趙孝成王聽了以後說,您別管了,我意已決,其母問,您要是執意用他,以後出簍子了,能不能別牽連我?孝成王,ok,成交!
然後呢?秦國以白起為將去打趙國,廉頗只守不攻,白起沒辦法啊,老傢伙又臭又硬,找個只會白話的人打吧,就派人散播謠言,說白起怕的是馬服子趙括,趙括一來,白起就嚇走了,孝成王一聽,這麼好的事,廉頗下來,趙括上…
白起知道趙奢為將,就假裝戰敗潰逃,然後從背後偷襲趙括的糧草輜重,把趙國軍隊斷為兩部分,然後再把趙軍餓了四十多天,趙括受不了餓,親自帶兵突圍四次都失敗了,中間還被射死了,然後大家一看主帥都嗝屁了,投降吧,白起一看,這麼多,坑殺了得了,這就是長平之戰
最後,趙括他媽因為提前跟孝成王打過招呼,有言在先,免於處罰
-
11 # 寒星針
從來都是以成敗論英雄,如果趙括在長平大敗白起,史書上對他的評價就是另一種說法了。然而他敗了,還差點斷了趙國的國運,才被釘在恥辱柱上,為後世警戒。
趙括很聰明、有才氣,要不然名聲也不會傳到秦華人耳朵裡。才氣與才能之間,雖一字之差,距離卻相差何止萬里。未經過時間、實踐檢驗的才氣,都不能稱之為才能。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因家世耳濡目染,在軍事上比其他人多幾分見識,談論兵法時連父親名將趙奢都辯不過他。趙公子也是洋洋自得,認為自己所差的只是一個證明的機會了。
打仗是個系統工程,排兵佈陣、水源地勢、氣候風向、補給士氣等等,任何一項都會影響戰局的走向。這些內容在兵法中有的詳細說明,有的一筆帶過。書本中提到戰法、案例、經驗,都是曾發生過的,未發生的就需要主帥隨機應變。趙奢、廉頗、白起,哪一個不是從低層做起,在戰鬥中積累經驗,在戰爭中樹立威信,而經驗閱歷就是能力,趙括缺的正是經驗,戰局瞬息萬變,對手是不會給他留下翻書本的時間。
趙括覺得自己才堪大用,但別人卻認為不堪一用。
首先是他的父親趙奢。趙家是貴族,靠的就是軍功,趙奢對兒子嚴厲,卻不會刻意貶低。當時想要做官,一看家世,二看名望,三看能力,趙奢對兒子的評價若是傳出去,會影響仕途,可他還是給了個很差的評價。
其次,是趙括的母親。趙括被委以重任,趙母不但不支援、鼓勵,反而急忙忙劃清界線。如果不是對兒子真實本領知之甚深,也不會做出這樣自損家族名聲的對策。
最後,是秦華人的態度。如果趙括真的有才能,白起何苦給自己找麻煩,散佈謠言讓趙國換將?有時候,最瞭解你的,恰恰是你的敵人。
趙括可能真的是一位好的軍事理論家,但想成為真正的軍事家,一代名將,還須沉下心來,有好長的一段路要走。陸游的四句詩可能是最好的註解:詩為六藝一,豈用資狡獪?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
-
12 # 疾風講故事
趙括之所以長平之戰失敗原因有很多,一,當時秦強趙弱,二,趙括對手是殺神武安君白起,不是一個級別的。三,秦國當時有滅趙的決心,傾國之戰。四,紙上談兵成語來自趙括,顯然走失偏頗,趙括雖然比不得父親趙奢,但是肯定是有一定軍事素養的,只是對手太過強大。還有就是當時政治環境及各國國君的決策也有影響。
-
13 # 金甲戰象
趙括是"新手",說他指揮軍隊尤其是大規模軍隊作戰經驗不足是一定的,但說他只會紙上談兵就不公正了。
戰爭其實打的都是國家綜合實力,其中最主要是後勤保障。秦是農業強國,非趙所能比。與秦相持三年,後期趙的後勤供應尤其是糧食出現了危機,既使不出戰也會出問題的。只不過廉頗在這個關鍵時刻被換掉,沒有得一個敗將之名。那種認為換將之時勝利的天平已向趙傾斜的論斷簡直不知所以!
其實趙軍之所以換將並不是中了什麼反間計,而是國內經濟保障確實出現了問題,讓趙括領兵就是要速戰速決解決這個問題。而趙括臨戰經驗不足,又碰上老道的白起,對於戰場上突發的情況判斷失誤被困也是必然。
能包圍45萬大軍,秦軍數量應在100萬上下。太史公曰:秦死傷過半。能使秦軍死傷過半的自然不是堅壁不出的廉頗,而是英勇頑強的趙括!這樣的人能只是紙上談兵嗎?
我們做一個假設:如果繼續堅壁不出會出現什麼情況。那就是在城和壁壘內互相殘食!歷史上這樣的事情還少嗎?
-
14 # 陽光下嫩草上的露珠
當然不是,趙括是趙國在名將輩出的環境下橫空出世的一顆冉冉升起的將星。紙上談兵是後人為了從中解讀一個側面,用這個側面來教育後學的一個典故,但是任何事情的真相,都是很多方面決定結果的,而不是一個面,我們在辯論中同樣很多時候是擷取事情有利於自己論點的一個面是闡述自己的觀點,有時候這個面是主要的面,那麼這當然可以用比較“正確的以偏概全”達到在“複雜全面的事情”的分析中的正確結果和結論的目標,但是更多時候不是這樣,如果用次要的一個面去解釋整個事情,得到的就是一個偏頗的結論,更何況東漢蔡倫才發明了紙,這時候是在紙發明的幾百年前,所以就算從“紙上談兵”這個成語也可以看出,這是幾百年後的人去解讀這個結論,就像你去解讀明末戰爭,你覺得你能說準確嗎?對於趙括,我們可以看到的史料記載,白起戰後的評價是秦軍雖然戰勝,也是慘勝,國內十六歲以上男丁全部投入戰場,糧草供給消耗殆盡,雖然斬殺趙軍二十五萬,加上坑殺趙軍俘虜,使趙國一戰損失四十五萬精銳部隊,耗盡國力,如果不是因為投降,從戰損比來說,白起說了秦軍四十萬也是損失過半,也就是說基本上和趙軍是一比一的戰損比,而白起更是評價此戰最大收穫是斬殺了趙括,否則趙國難滅。由此可見,1.趙國戰敗是因為國力實在支撐不起持久戰了,必須有個瞭解;2.趙軍戰力是相當強悍的,幾乎可以和趙軍打成平手;3.趙括指揮的第一場戰爭,面對戰神白起,可以說表現是極為出色的;4.秦國的戰心強於趙國,趙國如果不打,不損失四十五萬軍隊,這些軍隊回國而沒有糧草,會不會釀成兵亂不好說。所以此時的趙軍和趙括,只有2個結果,要麼戰勝秦軍,並且取得給養,趙軍完勝,要麼全軍覆沒,否則對趙國和秦國來說都是隱患和累贅。這些想必趙括是明白的,所以戰爭的走向只能是這樣,不是一兩個人能左右的,是兩國的國情,國力,現狀決定的。只能說趙括有責任,但是紙上談兵的鍋他不應該背,就像你第一次考試就去高考,你考不好就是弱智嗎?
-
15 # 多臻貴
我的看法在於,趙國失去與秦國繼續對決的毅力!而非主將趙括之過!
秦國與趙國僵持,雖然佔據優勢,但秦國跨地域打擊,後勤補給的損耗遠超趙國,即便是傷亡運送都異常艱難!
而趙國此時,邯鄲城內依舊歌舞昇平,勳貴依舊醉生夢死,如果肯拿出財富分與百姓,或者與列國結交,只要後勤供養不斷,取得最後勝利的必然是趙國!
但短視的趙國君臣,不願與秦國過分的消耗,以使列國得利,又貪婪吝嗇,導致平民艱苦,卻將責任推到主張防守反擊的廉頗身上!
對廉頗而言,秦國千里出征,為的便是建立功勳,這份迫切與趙國的鬆散形成鮮明的對比,以這樣計程車兵,即便能夠擊退秦軍,損傷將是難以承受!
堅守不出,即便秦國能取勝,可保趙國元氣不損傷!打和談判,至少也處於有利的態勢,如果運氣好,秦國斷糧,防守反擊取得勝利,不僅可以吞併上黨之地,還能削弱秦國!
因此廉頗的決策應當是最好的選擇,攻防兼備,唯獨忽略了趙王的感受,趙王既無能又短視貪財,命廉頗快速結束戰鬥,廉頗不服從,就認定廉頗有反心而被撤換!
無論任何人接替廉頗,只要不主動出擊,就要等著被撤換,趙括只是那個能力更高,更適合的人選!
首先,出身趙氏宗族,忠心可以得到保障!其次,過往隨軍獻策,取得過輝煌的戰果,最後,只有趙括願意領兵出戰,而餘將更支援廉頗的做法!
所以,趙括領兵出征,在不熟悉將領與配合的情況下,再被圍困期間,保持軍隊士氣不散,並能身先士卒率眾突圍!可以說趙括做到統帥能力所及,值得被後世銘記!
更應該譴責的是趙國君臣,廉頗,樂毅,李牧全都信不過,堆積如山的金銀,卻不肯與列國結盟共同應對秦國!
可惜趙括一身本領,真的生不逢時,若非此等昏庸無道,必將能創造屬於他的輝煌!
-
16 # 明太宗
趙國最為悲慘的一戰-長平之戰,舉國兵力四十五萬投入戰場,僅剩二百餘人回國,四十四萬多人死在長平。此戰,趙國元氣大傷,從戰國時期唯一可以媲美秦國的國家,淪落為像韓、魏一樣的弱國。長平之戰戰敗,後人用紙上談兵來取笑趙國的主將趙括。長平之戰的真實原因:趙括的確有脫離不了的關係,但關係其實並不大,而是當時秦國方方面面都略勝於趙國。
首先是糧草
長平之戰雙方對峙三年,趙國糧草已經全部投入戰場,包括國庫裡的糧草。此時的趙國朝廷已經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不知如何是好。秦國的丞相范雎見勢,立刻派人來趙國宣傳謠言,“秦軍害怕馬服君的兒子趙括”。訊息傳入宮中後,范雎又買通趙王的寵臣郭開添油加醋。求勝心切的趙王,頭腦一熱,撤回廉頗,換上趙括替代。秦國的糧草雖然跟趙國一樣告急,但秦國的糧草稍微略勝於趙國。趙國君臣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時,秦國正在巴蜀之地籌糧準備運到戰場,而此時的趙國已經消耗不起。
然後是主將
秦軍的主將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一生歷經七十餘戰,從未有過戰敗。在秦國的軍功爵制度下,一步步升到大良造,成為戰國時期赤手可熱的大將。戰國時期,各國一聽聞白起,無人不聞風喪膽。趙國的主將趙括,長平之戰之前從未有過一戰,整日呆在家裡和老爹馬服君鬥嘴。連他老爹馬服君都打心眼裡鄙視這個兒子。一個連仗都未打過,只會耍嘴皮子的將領,能和歷經七十餘仗,從未有過一敗的將領白起相比嗎?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錯在於趙王,而不是趙括。趙王明知鬥不過秦國,還敢拿下上黨這一塊地。長平之戰的戰敗,大部分原因在於趙王的貪心,少部分原因在於趙括。
-
17 # 薩沙
不是紙上談兵,而是戰爭經驗不足。
大家記得電視劇《兄弟連》嗎?
裡面有一集,有一個西點軍校剛畢業的年輕軍官瓊斯中尉,被上面安排到E連擔任排長。
但幾個月後,尤其是執行了一次近距離戰鬥任務後,瓊斯中尉就被調走了,回到師部繼續做參謀。
那麼,師長為什麼這麼做?
主要是讓瓊斯中尉接觸實戰,積累一些戰鬥經驗。沒有戰鬥經驗的軍官,是不能做好手頭工作的,哪怕是參謀。
為啥?
因為書本是書本,現實是現實。
沒有經歷過實戰考驗的軍人,他在軍校的成績再優秀,其實都是扯淡的。
這就類似於在陸地上學習游泳,學的再好,你跳入水中也可能馬上會被淹死。
就比如馬謖,平時談戰略、談戰術,都能說得諸葛亮啞口無言,甘拜下風。
結果跑到街亭實戰,竟然把軍隊擺在沒有水源的山上,連麾下副將,身為大老粗的王平 都不如。
趙括倒黴的地方在於,他並不是像瓊斯中尉一樣,去執行一個無足輕重,失敗也可以接受的小戰鬥,而是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中,趙國是傾全國之力而來,大部分青壯年男人都在戰場。
一旦戰國戰敗,恐怕就要亡國滅種。
就算秦國的將軍很弱,趙括突然接受如此重任,也難以獲勝。
更別說,對手還是老辣沉穩的白起,就算廉頗也未必能夠打贏。
結果就是,趙括擅自出擊,被秦軍誘敵深入後包圍,自己也被射死。
其實,趙括自己並沒有什麼錯,他就是一個菜鳥。
真正傻逼的是趙王,竟然敢在如此重要時刻,用一個菜鳥。
-
18 # 貪戀長安韻
實際上趙括並不是個沒有真本事的人,除了出擊秦軍這個唯一的錯誤,其實這也是趙王換將,趙括能當上將軍的唯一原因。趙括其實只是趙王錯誤的戰略方針的一個具體執行者,此外他還真沒任何破綻,秦軍圍殲這支趙軍的艱難困苦和付出的巨大代價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白起指揮的秦軍的攻擊之下,還沒有哪個國家的軍隊擁有趙軍這樣堅韌的戰鬥力,這實際上是戰神白起一生中指揮的最艱難和代價最慘重的一次戰役,趙軍能擁有如此強大的戰鬥力,跟主將趙括的能力有直接的關係!這支趙軍主力的被殲,趙王的責任其實遠比趙括要大得多,秦王一聽說白起圍住了趙軍主力,立刻進行了竭澤而漁的徹底的軍事動員,發秦國15歲以上,60歲以下的男人全數從軍,從而徹底的圍死了趙軍.趙王做了什麼?顯然沒有像秦國一樣進行徹底的軍事動員.否則趙括就不可能會如此的孤立無援!後來在長平之戰後,動員起來的趙國的老弱病殘的趙軍在廉頗的指揮下竟然能把60萬落井下石的入侵燕軍殺得個幾乎片甲不還!這說明趙國沒有動員起來的軍事潛力還相當的巨大!而且仗打成長平那樣了,女兵都該動員起來!從《墨子》上看,在春秋戰國時期,壯婦都是要參加守城戰鬥的正規兵員!誓死救出兄弟,兒子,丈夫,父親的女兵的戰鬥力,不會比男兵差得了多遠!
只有英雄才能識英雄!國君的水平的高低,才是決定國家強弱的決定性的因素,才最事關國家的興衰!而且在整個中國先秦時期,所有的名將無一例外無不是先研究兵法有名氣了,然後立刻從一介布衣立刻拜卿拜將的!姜太公,管子,吳孫子,吳子,龐涓,齊孫子,樂毅,尉繚子等等等等數不勝數,幾乎所有的先秦名將,無一不是如此!白起雖出身行伍,但絕對不是個大老粗,是春秋戰國時期培養出來的一個標準計程車!也就是說是個標準的知識分子!而且同樣是一代兵法大師!華夏民族的軍隊之所以能夠威震八方,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就是我們的軍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站在整個華夏民族數千年的軍事實踐的知識,智慧,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之上在看世界,站得更高自然會看得更遠也更清楚,也才可能擁有巨人的視野和思維!這是軍事學專家之間的鬥爭,只是智力和學術水平有高下的區別!而且他對陣的是整個人類歷史上最卓越的將領白起!更險惡的是他對此還完全不知情!秦國為此做出的戰略欺騙不可謂不用心良苦,先是偽裝武安君病危,這種偽裝甚至騙過了六國無孔不入的各色間諜,繼而秦王傳令:敢言武安君至者斬!趙括根本沒想到過他會面對戰神白起,他一直以為他對陣的是個泛泛之輩!否則給他一萬個膽子他也絕對不敢出戰!徹底輸掉了情報戰的軍隊,其實失敗是必然的結果。反之,如果輸掉情報戰的是秦國!長平之戰被圍殲的那支軍隊也完全可能是白起指揮下的秦軍!從身處絕境仍然能夠給秦軍造成如此慘重的傷亡的趙括的指揮水平看,他完全有這樣的本事!請大家一定要記住,白起一生殲滅的數以百萬記的四國軍隊的指揮官,無一不是身經百戰,功勳卓著,曾經有過輝煌戰績的一代名將!沒有一個是白給的草包!而且趙括可是從廉頗,樂毅,田單,李牧這四位中國國力最強盛的戰國末期,最頂尖的第一流的一代名將中脫穎而推出的統軍人選!是所有這些名將公認的最好人選!而且是資歷最淺的一位!英雄才能識英雄!你們真以為這麼多英雄都會看走了眼?他不可能是個泛泛之輩的!就是前無古人,後也不可能有無來者的戰神白起也只能用數量上的巨大優勢,用秦軍的屍山骨海堆砌出來的戰神白起這一生最悲慘的一場勝利!在長平之戰中人類歷史上最卓越的將領戰神白起的指揮水平在趙括面前也沒有佔到過一絲一毫的便宜!一員讓整個人類歷史上最傑出的將領戰神白起的神光都完全褪盡的將領!僅此一點就足證:趙括很有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個人能力僅次於白起的一名非常優秀的將領!而這和他對自己個人能力的估計完全一致!趙括是白起一生中最年青的一位對手,但卻是白起一生中最頭疼的一位!這仗只能算慘勝,贏得一點都不漂亮!這和白起往日的風光完全不可以同日而語!
可悲的是如此優秀的一名將領卻被兩千多年的白痴們整整嘲笑了兩千多年!所以那些但凡嘲笑趙括是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草包的人,其實自己才是最愚蠢最不學無術的草包和白痴!評價一個將領的能力,不僅僅要看勝負,還要看他對陣的是什麼樣的將領.什麼樣質量的軍隊.面對戰神白起這樣的將領,和秦軍這種戰術素養極高,戰鬥經驗極其豐富,和士氣極為高昂的常勝之軍,就是把整個人類戰爭史上的所有名將都搬過來,只要是出擊,只要是被白起切斷了退路,甚至只要是不知道他面對的是白起這樣的將領.其結局也不可能比趙括表現得更好!他們也只會自毀英名!即便把我們今天無知的妄稱為兵聖的吳孫子搬來也同樣如此!吳孫子如果和白起是同時代的人,如果是由他來統領趙軍,只要他出擊,只會輸得更慘!而不可能有更好的結果!這隻需要看看吳孫子指揮的漏洞百出的滅楚之戰就完全足以證明這一點。吳孫子的指揮的確有所創新,沒有走常規的捷徑,而是進行了戰略迂迴,可這也應了那個軍事常識,試圖迂迴別人的人,也同樣容易被別人迂迴!這把吳軍的側背全亮給了楚軍!趙括所以會指揮趙軍傾巢而出,甚至連守老窩的兵力都沒有留下,是因為趙括非常清楚,趙軍沒有秦軍多,只有最大限度的執行兵力的最大限度的集中使用,才可能擊敗秦軍。在秦軍詐敗誘敵的時候,也敢於指揮趙軍實施追擊,因為已經最大限度的集中使用趙軍了,趙軍本來比秦軍就少不了多少,眼前還有規模巨大的秦軍在潰敗!有這麼多潰兵做人質,他根本就不擔心再有任何秦軍再冒出來!最大限度集中使用的趙軍有能力在追擊中像海嘯一樣撕碎任何敢於抵抗的非集中使用的秦軍。只是沒想到白起早在縱深深處秘密的構築了壁壘。其實白起也很清楚這點,兵敗如山倒,即使是主動誘敵也同樣如此。所以才以事先構築的防線來抵抗乘勝追擊的趙軍的海嘯,而不敢用軍隊硬抗。即便如此,主動誘敵的代價仍然是巨大的,被斬秦軍首級達整整五萬餘級!趙括只是被白起暗算了。他的指揮並無不當之處!
-
19 # 太極0220
我覺得不是:
1、分析一下這個時候換將的背景,首先換將是大事,趙王就算再獨斷,也不可能不和大臣們商議,而商議的結果就是除了廉頗不同意外,其他人都還比較贊同換趙括,當時趙王還特地問過樂毅,此時樂毅已經回到了趙國,也比較瞭解趙國的將領,樂毅給出的是肯定的答案。
所以在這個事情上說明趙括是知兵的,並非一般酒囊飯袋的武將。
2、趙括是跟隨趙奢打過仗的,也不是隻會紙上談兵的人。趙奢一直不太願意將趙括推到主將的位置,為何?因為趙奢其實很明白,自己兒子是有能力的,但是因為過早展現出了自己的才能,所謂年少輕狂,過高的榮譽會讓年輕人驕傲,與其這樣不如慢慢打磨,琢出美玉。
當然,長平之戰的時候趙奢已經不在了,沒有了趙奢的壓制,趙括自然就出頭了。
3、趙括並非沒有能力,而且統帥能力也很強。長平之戰雙方兵力達到八十萬,趙括被圍後,趙軍一直在突圍,並沒有顯現出混亂的跡象。要知道,當時的趙軍已經斷糧四十餘天,還能有條有序的突圍,沒有成為亂軍,足以說明整個趙軍上下對趙括的認同,對於趙括統帥能力的認同。
4、只是很可惜,趙括遇上的是白起,白起依託強大的秦國打敗了趙括,最終笑到了最後,但是就趙括而言,並非“紙上談兵”之人。
5、所以,歷史對於趙括的評價卻是有所偏頗的,趙括如果只是“紙上談兵”,那麼趙王也不會將趙國的命運交到他的手裡,趙國的其他將領也不會任由其胡來。之所以會說趙括“紙上談兵”,只是因為遇見了更加厲害的白起,亦或是命運使然,讓趙括成為了背鍋先生。
回覆列表
如果趙括只是一個誇誇其談之輩,趙軍就不會全軍覆沒。
長平之戰趙軍出動了四十多萬人馬,這相當於現代社會一座中等大小的城市人口了。
一座四十幾萬人口的城市,至少得有幾十平方公里吧。而為了管理這幾十萬人口,保證他們的健康、教育、治安,並且保證公共設施的正常執行,得有數以萬計的人為之服務。
如果這樣的一座城市沒有強有力的政府領導,就很容易變成罪惡之都,在墨西哥就有很多這樣的城市。
管理一座城市難,管好一支軍隊讓他們令行禁止就更難了,雖然士兵們紀律性遠強於普通人,但是他們有更強大的反抗能力,需要更加強有力的約束。
顯然,初出茅廬的趙括就有這樣的能力。
趙括在擔任長平前線指揮官的時候,軍旅生涯的空白使他在軍中並沒有威信,他只是一個熟讀兵書的理論家,能否知行合一沒人知道,而他的母親甚至對他的能力充滿懷疑到絕望!
但是沒有想到,趙括來到長平前線的之後,很快掌控了手下的數十萬大軍,這才讓長平之戰中白起能夠有機會引誘趙括率領的趙軍進入自己的口袋陣。
但是,即使被圍困數十天,趙軍仍然沒有垮掉,在趙構的指揮下竟然多次突圍,雖然沒有成功,也看得出來,趙括的管理能力是極強的,甭管大家服不服,反正聽話。
其實,如果趙括只會紙上談兵,沒有管理能力,是一個誇誇其談之輩,趙軍反而不好全軍覆沒了!
試想一下這個場景,趙王把趙括派往前線,趙軍中的將軍們不想服從這個毛頭小子的。
那麼,很可能趙括的命令估計連帥帳都出不去。而前線的將軍們由於失去了統帥,就很容易陷入各自為戰。
結果就是,趙括命令士兵們攻擊秦軍,由於軍心渙散,士兵們不是追擊秦軍,而是趁著秦軍後撤的機會跑回趙國了,前線可能只剩趙括哥一個跟秦軍較勁!
於是,白起的計策也不會起作用,因為當白起讓秦軍撤走之後,他會驚奇的發現趙軍往相反方向跑了。
即使是白起派出騎兵追擊,也不可能將四十幾萬趙軍全軍殲滅,畢竟這可是趙國整整一代的青壯年男子,而秦軍也只不過有1萬多沒有馬鐙的騎兵,把趙軍逼急了反擊秦軍騎兵還真不見得打得過!
最後,趙王面對潰散的趙軍也不可能將這些人全都給斬首,最多殺幾個帶頭的將領,絕大多數人會被重新編入隊伍中抵禦秦國軍隊。
趙王一看趙括只會誇誇其談,會冷靜下來召回廉頗,那時雙方會再次陷入對峙,白起也只好退兵了!
所以你看,如果趙括真的沒有管理能力,只會紙上談兵,趙軍反而不會全軍覆沒。
白起的誘敵深入之計,也會成為一場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