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太黏家長以後可怎麼辦啊?
15
回覆列表
  • 1 # 好吧一起來

    不要緊,慢慢來,開始時讓孩子和熟悉的小朋友一塊和陌生的小朋友玩。開始時孩子可能不願意,彆著急,繼續。一般的孩子經過一星期左右的時間,就會融入到小朋友當中去。這樣的孩子一旦融入,就不容易改變。一定要有耐心,一旦放棄,等孩子長大了,也很難和別人相處。

  • 2 # 思雨yp

    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心性會漸漸地成熟起來,他們不可能永遠待在家裡,停留在父母的懷抱中,長大後他們同樣要有自己的朋友圈,要有一批能夠真正玩得來的夥伴,因而對於孩子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玩,父母應該瞭解具體情況,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問清楚原因,幫助孩子走出孤獨的困境,讓他們重新回到陽光下,置之不理的話,長時間下來孩子很有可能會出現自卑的情緒,這對他們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先要跟孩子談談心,問問他們在學校的狀況如何,觀察他們的情緒變化,開心和不開心孩子都是寫在臉上的,如果不開心的話就要慎重處理了,要幫助孩子開啟心結,告訴他們人都是要有夥伴的,不要等著別人來走進你的世界,要勇敢點,跟別的小朋友打招呼,跟他們一起玩耍,他們會很容易接受你,在學校裡面,同班同學都是自己的好朋友,不要對他們保持戒備心,跟他們玩在一起了就能夠體會到快樂。

  • 3 # 嬌女子143380430

    這其實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家長不要小視,因為會影響長大的社交能力。

    家庭是培養幼兒合群行為的第一搖籃家庭本身就是一個群體,家庭要憑藉“家庭”這個群體條件來培養孩子的合群行為。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首先,要引導孩子樂於與家中親人交往。孩子不僅要經常與父母說話、進行交往,還要經常同家人進行交流,使孩子對家中每一個人都保持親密關係,有同他們一起說話、做事、玩耍的願望。

    其次,要引導孩子與家中親人進行平等交往,不能以孩子為中心,應改變對孩子過分保護溺愛的態度。教育孩子尊重家中親人,而家長也必須尊重孩子,讓孩子在互愛、融洽的家庭氛圍中形成合群性格。

    再次,家長應引導孩子經常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協助家人做家務,以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

    2.培養幼兒與同伴交往的能力幼兒除了在家庭中與家人建立和諧關係外,還應該與同伴進行融洽的交往,幼兒園便是孩子體驗集體生活的最好場地。在幼兒園,教師要為幼兒營造一種溫暖、關愛、尊重和信任的心理氣氛和教育環境。創設幼兒需要和能幫助別人的情景,培養他們樂於助人精神,使幼兒感受到群體生活的優勢,這樣的群體容易使幼兒獲得交往動機與持續交往的興趣。教師還要創設幼兒與他人合作的機會,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一定數量的有利於幼兒開展社會性交往的玩具,讓他們在使用玩具的過程中逐漸學會等待和與他人分享、合作等。

    3.培養幼兒合群行為還必須要幫助幼兒克服膽小、怯懦的心理和行為膽小、怯懦往往是幼兒交往、合群的障礙,家長和教師必須耐心幫助幼兒克服。家園要積極配合、共同引導,對幼兒要經常愛撫、關心、尊重和認可,使他們產生安全感後,再逐步引發他們與人交往的興趣和願望。 培養孩子的合群行為,我們就應為孩子提供人際間互相交往、共同活動的機會和條件,並加以指導。培養孩子的合群行為,不僅能讓孩子的身心健康地成長,而且對他們今後的人生道路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培養孩子的合群行為應引起家庭和社會的高度重視。

    有很多一歲半的寶寶看上去好像不願意和別的小朋友玩,好像有點怕,比起一起玩他們更喜歡看小朋友玩,這個時期的寶寶還不知道怎麼和小朋友一起玩,他們只會模仿他人的動作,這時媽媽不要強迫他和小朋友玩,這樣只會讓寶寶覺得“和小朋友玩”是一種被迫性的,到二歲左右寶寶會在觀察中瞭解“玩”是什麼,這時就會玩了,媽媽不用擔心寶寶不會玩,現在他在學習。我家兒子前一陣子也是這樣,現在好多了。

    孩子的心理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孩子的每一個階段都要施以必要的關注。你家的情況主要就是因為長期缺少與孩子的交流,只是保證了孩子生活上的需要,沒有或很少考慮孩子的心理需要造成的。而父母由於忙於工作忽略了與他的溝通,他心裡曾經渴望與你們交流,但又不確定父母是否有耐心聽,是否有時間聽,慢慢地,他就不愛說話了。

      其實,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子溝通對於孩子的社會性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孩子的行為、態度、價值觀受家庭的影響很大,孩子與家長的溝通方式直接關係著家庭氛圍及孩子的認知、行為、情感等方面的發展。親子之間能比較和諧地溝通,就能避免出現一些孩子的情緒問題、行為問題。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表現出與家長溝通有障礙,那麼從小關注與孩子的溝通,與孩子平等溝通,養成溝通的習慣,就會有效避免以後出現在親子間的代溝。

    家長要養成與孩子聊天的習慣,可以在每天的飯後或睡前,讓孩子說說今天在學校都發生了什麼事,有什麼高興事兒,有什麼不高興的事兒。對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有所瞭解,也能保證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對於孩子的心理變化也能透過與孩子每天的聊天有所洞悉。  身體語言:孩子與家長之間的交流可以用身體語言進行,每天早上出門親一下,下午回家抱一抱,或是一個讚賞的眼神都是孩子需要的。如果家長沒有時間與孩子交流,用身體語言告訴孩子“媽媽是愛你的”,“爸爸在關注著你”,這也是很必要的,孩子能感覺得到你在關。

    與孩子傾聽:家長與孩子溝通不良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家長不考慮孩子的想法和需要,也沒有靜下心來去傾聽孩子的真實想法。孩子的想法有時是有他的道理的。家長應該用問答的方式瞭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指責、批評埋怨孩子,認為孩子做的總是不對;沒有考慮孩子有自己的空間和隱私,凡事都要問個究竟。如果以寬容、鼓勵的心態來聽一聽孩子的內心表白,能讓孩子感覺到家長對待自己的平等態度,孩子也就更樂於將自己的心裡話說出來。那麼孩子的性格也就會慢慢變得開朗。就想西方教育學家的一句話“放下你的手,哈下你的腰”——傾聽的力量真的很大!!

  • 4 # 藍藍湖

    孩子離不開家長,家長要檢省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平時包辦代替太多,孩子要星星不給月亮;是不是管的太嚴,孩子完全沒有自主權;是不是和其他孩子玩的時候,一點點磕碰就覺得大不了,連忙把孩子抱走。如果是這樣,孩子想和別人玩,也沒有機會啊?

    所以家長要從現在開始,改變自己的行為。首先在家裡讓孩子自己動手,適當放開對孩子的限制。其次是創造讓孩子與其他孩子玩的機會。多帶孩子到公園玩,參加親子活動,參加體育鍛煉,在過程中結實一些興趣相同的朋友。

  • 5 # 小王子愛上狐狸

    孩子離不開家長,特別黏人,這種情況下家長必須引起重視。你過多地呵護和關愛,導致孩子不願意接觸除你之外的其他小夥伴,這不是一個好現象。當然,家長也不用過分擔心,當孩子上幼兒園以後,你和老師的正確引導都會讓孩子的這種狀態有所改變。

    平時多帶孩子出去玩,鼓勵孩子與小夥伴們一起互動。孩子剛開始可能會不願意,因為他缺乏安全感,怕你離開。那麼,這個時候家長完全可以和孩子一起加入陣營。讓孩子充感受到這種互動的快樂,次數多了,他也會愛上那種熱鬧的氛圍。其實孩子的融入能力是很強的,家長不用太過擔心,但是也不要刻意勉強孩子,任何時候都是又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的,少一點急躁,多一份耐心就好。

  • 6 # 偶遇的娃娃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孩子“黏家長”的主要原因:

    一、性格

    每個孩子會有各自不同的特點,表現在性格上也各自不同,有的孩子從小不認生、跟人交往自來熟;而有的孩子則相對內向、性情怯懦,不敢接近陌生人。

    二、成長環境

    如果孩子所在的家庭人口少,主要是一個家庭成員承擔照顧孩子的責任,孩子的生活環境中,長時間只與一個人接觸,而其他的人則是不固定出現,或者,離開時間較長。孩子對於主要撫養人之外的其他人缺乏安全感。

    三、孩子的身體狀況

    如果孩子在健康狀況不佳的情況下,會表現的不願意與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這種情況是短暫的,會隨著身體狀況的改善,會表現的開朗一些,願意參與小朋友的活動。

    改善的方法

    如果條件允許,由主要撫養人陪伴孩子一起加入到小朋友群體中,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也可以邀請小朋友到家裡來玩,或者幾家人結伴一起出去安排活動,由小範圍內讓孩子和大人一起參與活動,逐步發展為在活動中,有小朋友們專門的活動,由小朋友們共同完成,讓孩子嘗試獨立加入小規模的朋友圈,小範圍幫助孩子建立與其他小朋友的友誼,進而向更大的規模引導。

    需要注意的是: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陪伴孩子一起參與小朋友的活動。

  • 7 # violet0221

    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心性會漸漸地成熟起來,他們不可能永遠待在家裡,停留在父母的懷抱中,長大後他們同樣要有自己的朋友圈,要有一批能夠真正玩得來的夥伴,因而對於孩子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玩,父母應該瞭解具體情況,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問清楚原因,幫助孩子走出孤獨的困境,讓他們重新回到陽光下,置之不理的話,長時間下來孩子很有可能會出現自卑的情緒,這對他們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 8 # 美羊媽咪

    我家妹妹就是這種情況,而姐姐跟誰都是自來熟那種。從小妹妹就蠻依賴我的,只要我不在身邊幾分鐘,就會到處找,而姐姐就好像要不要你都無所謂似的。我常常開玩笑說:“姐姐這樣最容易被人騙走,一點點的誘惑力都擋不住”。

    依賴父母也並不是不好的事,但過分依賴就有問題了。所以有時候我會故意把孩子扔下來給其他人帶,但事先和她們說好了自己要出去有事了,回來帶點東西賄賂一下讓她們在家乖乖的。

    我們家的爸爸自從她們懂得要出去玩,一個月也能帶我們出去一次,去孩子玩的地方,如動物園、小沙灘,偶爾還會和她們一起去踢球。這樣妹妹對我的依賴性就不像以前那樣那麼強了,慢慢也能接受其他人帶出去玩,也能和小朋友玩一會。

  • 9 # 湘137693173

    為了讓寶寶合群,我們要給他一個好的環境,不要在無意中創造了一個孤立的環境,讓寶寶孤立起來。再有,爸媽要鼓勵他們交朋友,給他們創造機會。

    培養寶寶的合群精神很重要

    因為兒時的陰影,所以對於我的寶寶小林,我一直很注意這一點,一個合群的寶寶才會是個快樂的寶寶,其實不合群的寶寶也渴望和別的小朋友們一起玩耍,只是他不知道要如何與其他寶寶相處。一個人如果不會和別人正常交往和建立起人際關係,他就無法立足於社會。因此,培養寶寶的合群精神是很重要的。

    多讓寶寶出門玩

    在小林開始懂得用自己思維去看世界的時候,我就有意識地經常帶小林出門去玩,幾乎每天都會帶小林出去接觸陌生人,每天到了傍晚,小區裡就有很多小朋友,帶小林出去玩的時候,我總是鼓勵小林和小朋友們一起,也積極引導小林如何與陌生的小朋友一起玩耍,這樣小林既從玩耍中得到了快樂,也培養了小林的社交能力,不再畏懼和陌生人交往。

    讓自己成為寶寶的榜樣

    同時,我也很注意自己在小林心中的榜樣作用,在小林面前形成積極的影響,和小林一起在外人面前時,讓小林養成有禮貌的好習慣。小林爸爸家的親戚之間喜歡經常走動,我堅持帶上小林一起去。每次做客時,寶寶總是特別的多,我喜歡看小林和其他寶寶融洽地相處,碰到寶寶們有矛盾有紛爭的時候,我會告訴他們要寬容待人,看到寶寶之間的一些好現象、好表現時,我總是會及時地表揚,讓他們有一種集體精神,知道在一起要團結互助。

  • 10 # 壯仔媽寶

    孩子離不開家長,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玩,家長一定要找找原因:

    1.家長過度的呵護孩子。家長對孩子過多的保護,使孩子不願自己做主,什麼事情都想讓家長幫忙做決定,這讓孩子很不願意自己去交朋友,什麼事情都想水到渠成,不願意自己費力就想得到結果,這使他離不開家長。

    2.家長有些強勢。強勢的家長都會有一個懦弱的孩子,這也導致孩子不敢自己交際,會唯唯諾諾,害怕離開家長的身邊,在交朋友的時候害怕受挫,孩子自己去交往、交流。

    家長一定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交往,否則孩子會越來越離不開家長。

  • 11 # 凌兒媽媽

    孩子小的時候多數會黏媽媽,有些是因為媽媽陪伴孩子時間太少,孩子總怕媽媽會離開。就象有些留守孩子,在媽媽隔天要離開,她當晚就不願意睡覺,生怕醒來就見不到媽媽了。

    有些是家長過度關注,把孩子保護得太好,總怕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會磕了碰了,久而久之,孩子就越來越黏家長了。

    不過這個不用擔心,孩子大了上了幼兒園以後,加以引導和鼓勵,他就會渴望有玩伴,就不會只黏家長。

    我家的孩子小時候也特別黏我,等到上幼兒園之後,都不要我了。只要有玩伴,一天看不到我都沒所謂。孩子會長大,我們只需要在適當時候加以引導就行了。

  • 12 # 糯米麻麻Coco

    孩子太粘人,離不開家長,不願意跟其他的小朋友玩耍,家長仔細觀察可能會發現有以下原因:1.孩子性格內向,一到陌生環境就沒有安全感,害怕。這可能是大人平時帶著孩子出門機會少,導致孩子只願意跟自己玩耍,不願意跟其他小朋友玩耍。

    2.家長過保護,事事都包辦,不給孩子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導致孩子過渡依賴家長,內心缺乏安全感,自己離無法獨立。所以家長要適當放手,估計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當孩子做好一件事情之後,家長要及時鼓勵和表揚,讓孩子更自信。

  • 13 # 瞄到喵小姐的貓

    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孩子對父母安全感不夠。很多家長喜歡恐嚇孩子: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孩子自然是害怕爸爸媽媽不要自己了的,所以內心會很害怕見不得爸爸媽媽,就不敢離得太遠。

    2.家長平時帶孩子出門少。孩子沒有接觸過陌生的環境,對於環境沒有足夠的安全感,也會產生對父母的依賴,所以家長平時一定要多帶孩子出門玩。

    3.家長管得太多。很多父母為了孩子不受傷、不生病,總是這不準動,那不許玩,自然孩子就壓抑住了天性,不願意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了。

  • 14 # 夜空中最亮的星77

    小時候,孩子都離不開家長,總是喜歡黏在家長身邊,這是一種對於親情天然的依賴感。隨著年齡漸長,孩子會滋生分離焦慮情緒,當與家長分離時,就會感到莫名的不安。

    我們經常會在小區裡見到一類小孩子,只要父母在他的身邊,小朋友就不會主動和其他小夥伴玩耍。遇到這種情況,父母要懂得多鼓勵和引導孩子參與到“小團體”中,一開始家長可以參與其中,慢慢地提升孩子的融入意識,時間長了,孩子對這個環境不再陌生,就會慢慢熟悉過來。

    平時,家長也要有意識地離開,嘗試讓孩子和不同的家人接觸,避免其對單一家人的依戀感,為下一步開展集體社交打下基礎。

  • 15 # 冉冉囡囡

    我來分享下我家寶貝的親身經歷,寶貝一歲半時為了謀生帶著寶貝到了外地,由於工作的環境的特殊性,寶貝每天接觸的人只有我和她的爸爸,天天如此,我和她爸爸忙時寶貝就自己一個人在家裡玩,看熊出沒,由於在外地我深怕把寶貝丟了,我時刻告訴寶貝不認識的人都是壞人,不可以跟別人走,要不你會永遠見不到爸爸媽媽,大概就這麼帶了半年,由於天氣變冷,爺爺奶奶要把孩子結回老家,我怕冬天這邊太冷把寶貝的手手腳腳凍了,所以同意了,回到老家寶貝一看見陌生人就哭,不願接觸任何人,奶奶帶她去串門,一進人家院子他就哭,一看見小朋友就跑的遠遠的,直到三個月後我回到老家,一天鄰居小孩又到我家來玩,她也看見了好幾次鄰居小孩,這才放鬆了警惕,和小朋友玩到一起,從哪開始她感覺到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的快樂,天天鬧的我要找鄰居小孩玩去,天氣暖和後又天天帶她到外面轉悠,這會天天鬧得要找小朋友玩。環境對正在成長的小孩影響挺大的

  • 16 # 堯媽成長記

    出現這種狀況多半是因為現在的家庭出現了“四帶一”、甚至有“六帶一”的狀況,對孩子百依百順,真的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所以就出現了孩子什麼都要依賴家長的心理!

    你看有好幾個大人陪著孩子玩,對他自己來說,身邊的大人對他都是百依百順,什麼都順著他,而當他們和小朋友玩耍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經常出現因為一個玩具吵的不可開交,意見還經常出現分歧,反正是有人陪著玩,幹嘛還去自尋煩惱,讓自己不開心呢?

    還有就是生活在當下,電腦、手機一些電子產品的出現也會促使一些孩子不願意出去和小朋友玩,經常窩在家裡,接觸的只有家長,長時間就會出現了依賴家長的狀況!

    記得我們小時候,爸爸媽媽根本就沒有時間陪我們,他們出去幹活就是一整天,爸爸媽媽又不讓看電視,我們自己在家待著太沒意思,只能去找小夥伴玩了!

  • 17 # 宸宸媽and豆豆爸

    你說的這種情況,我是親眼見過的,就在我帶兒子去小公園玩滑梯的時候,見過這種家長和孩子,具體過程我就不多說了,說下我的感受。

    媽媽先是抱著三歲多女兒,鼓勵她下來跟小朋友玩,女兒摟著媽媽脖子,不說話。後來好不容易說服孩子下來玩,整個廣場都是媽媽的聲音了,“乖乖慢點”“寶貝小心”“媽媽扶著來”……甚至對兩歲多的小男孩說,你別碰著姐姐啊!

    女孩子很多家長都是很寵愛,這個可以理解,但是媽媽這樣過度呵護,孩子的成長會缺失一些美好的東西吧。

  • 18 # 如玥之珩

    首先,搞清楚原因。要弄明白寶寶是因為身體不適、小朋友欺侮她,還是別的什麼原因,弄清楚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家長要花點時間弄明白,自家孩子是不喜歡這個“朋友圈”,還是,不喜歡所有的“朋友圈”,如果孩子屬於什麼人都不願意接觸,就喜歡纏著父母。

  • 19 # 靈犀呀咿呀

    如果三歲以內出現這種情況,應屬於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傷心、痛苦等情緒反應,表示拒絕分離。孩子儘管孩子離不開大人,會讓大人受不了,不過,“分離焦慮”是正常的成長過渡階段,除非孩子太依賴大人一直持續到5、6歲以上,甚至成為生活障礙,那就需要外界干預了。

    孩子的安全感還是相對不足的,每次分開的時候,跟他說清楚,告訴他你什麼時候回來,如果不能按時回來,一定要打電話通知孩子,讓孩子對你的情況有個確定的資訊!能減少他的焦慮;平時生活中,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多放手,告訴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儘量讓孩子有獨立意識,在他取得成績的時候,多鼓勵他;

    多組織些家庭活動,家長帶頭多參加集體活動,增加和外界的接觸,來慢慢帶動孩子!

  • 20 # 寶媽ouou

    孩子離不開家長,不願意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孩子應該年紀在3歲以下,一般上了幼兒園的孩子,已經度過了分離焦慮,所以問題應該不是很大。孩子離不開家長,其實是因為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存在與父母分離的焦慮,而這根本的原因,是孩子安全感的缺失。對於一個安全感不夠的孩子來說,要讓她提前知道自己將要去做什麼,對提升安全感是很重要的,同時,如果這件事情是孩子主動願意去做、願意參與的,那麼孩子就更容易去融入別的小朋友跟小朋友們一起玩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欠債20萬,親戚有能力卻不幫忙還,該不該怪罪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