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恙耳
-
2 # 天元一星
初看《隆中對》,感覺諸葛亮就是一聖人,未出茅廬而三分天下,最後提到待天下有變,兩路出擊,成就霸業。規劃似乎很完美,但諸葛亮也許忽略了孫權的真實想法,東吳國力較弱,雖有長江天險,卻無力一統天下,為了穩固江東,孫權是不會讓曹魏或劉表(魯肅版隆中對是曹操、孫權、劉表三分天下)一家獨大的,曹魏強則聯劉抗曹,反之則聯曹抗劉,如果不平衡力量,對東吳就是滅頂之災。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就是劉備在漢中稱王,關羽水淹七軍,蜀漢如日中天時發生的變故,孫權不會做別人的嫁衣裳,諸葛亮想以孫權為外援,是一廂情願。此外,《隆中對》中提到南撫夷越,而諸葛亮掌權時,七擒孟獲,火燒騰甲兵,哪裡是安撫,用殘酷鎮壓來形容也不為過。《隆中對》也許太理想化了。
-
3 # 今說夕事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這是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提出聯吳抗曹的方針。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
這是諸葛亮要劉備要先取荊州,益州以為根本。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有了根本之後,要安撫戎狄,這是穩固根本。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是天下大勢有變,益州,荊州兩軍齊發,興復漢室的方法.
雖然已是將近2000年,如今看來,整體分針沒有問題。 如果非要找未完成興復漢室的原因,我認為在天下有變之前,關於大意失了荊州,又有後來夷陵之敗。出師表中: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及存亡之秋也。
說明天下有變,變的不是曹,吳,而是蜀國。
所以諸葛亮提出:親賢臣,遠小人;開張聖聽;賞罰分明等。 意在治理蜀國內政,以支援他心中的北伐。
-
4 # 業子148729163
儘管網路上流傳,毛主席說《隆中對》最大錯誤就是分兵北伐。這一點毛主席是否說過,本人沒有看到,不加評論。但仔細想想諸葛亮的戰略思想應該沒有問題,只是在執行的技術上需要細化。可惜的是,諸葛孔明沒有這樣的機會,這都是劉備的私心惹的禍。如果在沒有東吳的後顧之憂的前提下,諸葛亮和關羽二路出擊,以曹魏方面的人才來說,的確難以應對。畢竟,諸葛亮是無雙戰略大師,關羽是三國數一數二的戰術將才。
-
5 # 南方鵬
針對這一矛盾的因應,諸葛亮包括蜀漢方並沒有具體的解決辦法,史實上孫劉兩家也在此問題上摩擦不斷,多輪談判至湘水劃界都只是緩解問題而已,尖銳矛盾一直存在,至於後來守將人選等的選擇不當(也很難選),提前激發矛盾,孫權偷襲荊州,孫劉敗盟交兵。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回覆列表
這個瑕疵太祖爺說的好‘‘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這是最大的一個瑕疵。第二就是穩固的孫劉聯盟,這個太難了,自古佔據江南立國,必須要據有荊州,否則,國家安全無法保證,劉備佔著荊州三郡,等於卡著孫吳咽喉,這個矛盾是無法調和的。第三,條件太苛刻,天下有事才能兩路北伐,這都不是偏安王朝能等得起的,如果曹魏一直穩定,那不是坐等滅亡嗎?而事實恰恰是天下無事,曹魏繼起之君,曹丕曹睿都算明君聖主,只是天不假年,內部基本穩定,隆中對也就徹底沒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