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再回頭
-
2 # 笑的N次方
個人估計有百分之六十是真,百分之四十是假。
1、什麼是烽火戲諸侯?簡單來說就是西周周幽王,為褒姒一笑,點燃了烽火臺,戲弄了諸侯。一個朝代發展到一定階段,必定會出現昏君,比如周幽王、秦二世、隋煬帝等等,不一一細數。因此有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的說法。
2、為什麼說有百分之六十是真,百分之四十是假?因為歷史記載不是電腦記載,而是人,人做事做不到絕對公平,也做不到絕對不摻雜感情,而且記載歷史的都是後人,也就是經歷過戰火,或者被不公平待遇的人寫的,記載的時候,多多少少會偏激,或者是勝者為王,新的君王為了名正言順掌握權利,必須把末代君子抹黑,這樣的結果導致後人判斷出現差錯。
3、比如,秦始皇,以前都說他是暴君,為了權力,焚書坑儒。為了統一,剿滅六國。現在有人為之平反,焚書坑儒,坑的只是邪書,殺的只是騙子。統一六國,更是功不可沒。還有隋煬帝,歷史、電視劇都說他是昏君,但大運河的開鑿,到現在還造福著後代人民,其他的不再多說。
因此,周幽王戲弄諸侯,有百分之六十是真,百分之四十是假。
話說回來,英雄難過沒人關,這也再正常不過。
-
3 # 史海魅影
烽火戲諸侯雖然有歷史記載,但是估計不是真的,為什麼這麼說?
烽火,是在長城上才放的,最早的長城是在春秋時期才建的。再延伸一步,烽火在戰國末期出現的,到了漢朝防禦匈奴在大規模登場,烽火戲諸侯,最起碼缺少烽火。
周朝規定王城周圍千里的地域由天子直轄,不設諸侯。先不管諸侯在千里意外能不能看見烽火,我們就假設能夠看見,那麼諸侯們集結軍隊開始出發,千里之外,即便是最快的也要十天半月,難道褒姒在烽火旁能夠等這麼久。
從這兩方面就可以看出烽火戲諸侯根本不可行,那麼就沒辦法談是不是真假,沒辦法操作就是假的,所以歷史上根本就不存在烽火戲諸侯。
-
4 # 魚小糖吖
烽火戲諸侯這事只是訛傳,從現實角度去看也是不能成立的,所以這件事就是以訛傳訛,越傳越離譜,所以烽火戲諸侯就是假的。
關於周幽王寵溺褒姒而搞得烽火戲諸侯,以前從小學歷史課本上都能看到。這段故事,《史記》和《呂氏春秋》等都有記載,不過《呂氏春秋》裡記載的是用鼓而不是烽火,《史記》裡記載的倒是和我們經常聽到的版本一樣,是烽火。
這個故事講的是周幽王為了逗褒姒笑而點烽火召集各諸侯軍,不管是烽火吧還是鼓吧,周幽王召集的是諸侯軍而非京城禁衛軍,周幽王和褒姒坐在烽火臺等著看諸侯軍的囧樣。一個常識我們都知道,那時諸侯一般都是分封到地方去了,距離都城一般都很遠,近些的二三百里地,遠的話千里之外,那時出門沒有公路,行走也是靠馬,幾百裡的距離,最近的諸侯軍個個都騎馬,要跑到烽火臺下也得有個一兩天吧,古時急行軍一天也就百里了,周幽王和褒姒就坐在牆頭等上一兩天的可能性大麼?如果換成京城禁衛軍那麼這倒是有可能了。
關於這段事情,戰國竹簡沒有記載,只記載了周幽王攻伐申後外家申國,申侯聯絡戎族打敗周幽王,西周滅亡的事,關於烽火戲諸侯卻是沒有記載。戰國竹簡是前些年北京清華大學獲贈的戰國時期竹簡,相比西漢司馬遷《史記》和秦呂不韋《呂氏春秋》時間上要早些,也更可信些。
所以,烽火戲諸侯根本不可能是真的,或許是用來鞭笞後世君王莫要沉迷女色杜撰出來的故事。
-
5 # 曉窗讀史
我認為烽火戲諸侯的可信度不高
“烽火戲諸侯”是這個故事的出處是《史記·周本紀》: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則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悅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在描述這段歷史之前,太史公還把褒姒的出身做了一番神話意味極濃的描述,稱褒姒是夏朝時二龍的唾液所化,似乎又是上天降下妖女禍亂國綱的套路,給這段歷史蒙上了一層戲說的色彩,因此其真實性引發了無數爭議。實際上,在《史記》之前,《呂氏春秋》也有類似“烽火戲諸侯”的記載:
戎寇當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悅,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子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至於後戎寇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於驪山之下。
對比《史記》中的記載,不難發現,《呂氏春秋》只說到“擊鼓”,而未言“烽火”,也許是太史公覺得光憑鼓聲不足以向數十里之外的諸侯軍隊傳遞求救訊號,因此在引述《呂氏春秋》時,把烽火加入進去,成了“烽燧大鼓”,成為大家所熟知的“烽火戲諸侯”。
除了這兩個版本外,翻遍史籍,再也找不到類似的記載。
為什麼說這個故事的可信度很低呢,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邏輯上講不通。首先要搞清楚這裡的“諸侯”指的是什麼人,許多人把“諸侯”當做秦、晉、鄭這些諸侯國,因為最後擊潰犬戎的是這些諸侯國,其實不然,從地理上看,這些諸侯國距離鎬京非常遙遠,根本無法快速反應。所謂的“諸侯”更有可能是王畿內的采邑領主,如西虢、東虢、周、召、蘇、檀、榮、蔡、康、毛等等,這些采邑主擁有族兵,常常受命征伐。然而,即便是畿內采邑主,也很難短時間抵達,這是因為西周王畿面積很大,為縱橫一千里見方,因此有“邦畿千里”一說,以古代的交通條件,極難在一天時間內到達目的地,想象一下,褒姒和周幽王在驪山乾等幾天不見人,心情想必是極其鬱悶,哪裡還笑得出來。
第二,缺乏考古證據支援。我國現存最早的烽火臺遺址年代為西漢,最早關於烽火臺的記錄為戰國,既沒有相關遺址也缺少相應記錄證明西周存在烽火臺。
第三,與其他歷史記載相左。前面說到,關於“戲諸侯”的記錄僅存在於《史記》和《呂氏春秋》,史料價值很高的《竹書紀年》關於周幽王執政期間的重要事件的記載,與史記基本一致,唯獨沒有戲諸侯這個段子,而楚簡《系年》更是給出了完全不一樣的記錄:
褒姒嬖於王,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師,回(圍)平王於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幽王企圖捕殺廢太子宜臼,宜臼逃到西申處避難,幽王還不死心,親自帶兵圍攻申,沒料到與申有族親關係的曾人(都是姜氏之戎)投奔犬戎,合兵反攻幽王,幽王和兒子伯盤兵敗身死,是一個殺人不成被反殺的故事。
基於以上幾點,我認為烽火戲諸侯的可信度不高,很有可能是戰國時期時人杜撰的一則故事,類似這樣不可證實也難以證偽的故事在諸子的經典中還有許許多多。不過,也不必為周幽王鳴不平,說周幽王是昏君一點也不冤枉他,死於政治爭鬥並不能把他洗白,《詩經》中做於周幽王時期的46首詩歌幾乎都傳達出對幽王的不滿,或是諷刺幽王親小人遠賢臣,或是表達對廢太子宜臼的同情,或是痛斥幽王統治時期的黑暗···
如果沒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這位3000年前的昏君可能早已在中國人的記憶中湮沒。所以,不妨把這則故事當做善意的寓言,平常心對待就好
-
6 # 使用者67724358697
不論是否真的存在,西安(豐鎬)被犬戎攻破,這在學界是毫無爭議的。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
7 # 不易君子
雖然《清華簡》中有關於此記載與《史記》記載相左,但不代表《清華簡》的內容就是完全真實的啊?
同樣,《史記》裡記載的也未必是真實的。
這就是歷史,你不知道他到底是真是假,但只知道,信的人多了,他就是真的了。
以下是摘自《史記》中,關於烽火戲諸侯來龍去脈的故事。
*本故事主要內容來自《史記·周本紀》(烽火戲諸侯畫作)
很多人應該都知道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只為博褒姒一笑的故事吧。
這一笑的代價就是西周滅亡,褒姒一笑真可謂是一笑傾國。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周幽王與褒姒發生了交集呢?
難道只是因為褒國人犯了罪,為求赦免而獻上褒姒?
(褒姒想象圖)
說到褒姒的來歷,我們還得再往前推一千年。
那時正值夏朝末期,王朝衰敗,其統治者為姒孔甲(以下簡稱孔甲)。
有一天,突然有兩條龍飛到了夏帝孔甲的庭院,並說道:“我們是褒國的兩個君主。”
這可把孔甲嚇壞了,一時間不知所措,孔甲就連忙叫人進行卜問,先是問:“可以殺嗎?”
卜象顯示不能,大凶。
再問:“可以趕走或留下嗎?”
卜象顯示大凶。
(姒孔甲雕像)
無奈下,孔甲又問:“把它的涎沫留下來可以嗎?”這次占卜顯示大吉。
於是,孔甲命人迅速準備儀式器皿,對兩條龍禱告道:“我會把你們的龍涎留下來的”。
結果龍真的走了,並且留下了涎沫,孔甲看到後終於放下心來,把涎沫盛在匣中收藏起來。
歲月流轉,時過境遷,夏滅亡了,匣子就傳到了商。
商亡了,又傳到了周。
接連三個朝代,歷經幾十代帝王,因怕有什麼不祥之兆,歷代君王都不敢開啟它,也不敢扔掉。
到了周厲王這代,好奇心爆棚姬胡(周厲王)竟然要開啟匣子看看裡面的龍涎到底是什麼樣子。
(周厲王影視劇形象,不好意思,亂入了)
厲王命人開啟匣子後,突然,那匣子內的涎沫自己飛到了庭院,整得到處都是黏糊糊的。
厲王被嚇了一跳,迅速地躲了起來。
過了一會卻什麼都沒發生。
厲王只好讓下人來清理掉這團黏糊糊的東西。
但奇怪的是,下人無論怎麼樣都清理不掉龍涎,厲王有點害怕,情急之下想了個辦法,他讓宮女赤身裸體對著龍涎大聲喊叫,不久,涎沫竟化為了一隻黑色的大蜥蜴,鑽進了後宮。
(周厲王)
當時剛好有個剛滿七歲的女童在後宮,蜥蜴看到後就擦著女童就跳走了,女童並未在意。
沒過幾年,厲王駕崩,太子靜繼位,即周宣王。
周宣王時期,民間流傳著“檿(yǎn)弧箕服,實亡周國”的童謠,意思就是“見到用山桑做成的弓和箕木做成的箭囊,周國將會滅亡。”
又過了幾年,當年的那個女童已經到了十五歲行笄禮的時候了,就在那天她突然懷了孕。
發現自己會意外懷孕後,女孩很是驚慌,但又不知怎麼辦。
直到她把孩子生下來後,因為沒有丈夫,又不敢把孩子留下,就把孩子放在木盆中順著皇宮裡的河流流出了皇宮。
(周宣王畫像)
碰巧的是,那天宣王剛好碰到一對夫婦在賣山桑做成的弓和箕木做成的箭囊,宣王很生氣,就叫人把他們抓起來殺掉。
夫婦倆知道有人要殺他們後,就立刻逃跑,躲起來後。夫婦倆聽見有嬰兒啼哭聲,於是就去尋找,而後發現聲音來自河灘邊的木盆,走近一看,是個小嬰兒。
夫婦倆不忍孩子死在河邊,就帶著她一起逃到了褒國,而這個孩子就是之前從皇宮流出來的孩子。
他們來到褒國後,一家就在此地定居了,夫婦倆就把女孩當作自己的孩子來撫養,並且女孩隨丈夫姓了姒,即以後的褒姒。
(古褒國地理位置)
十幾年過去了,褒姒也漸漸長大了,並且越來越美麗,周圍的人也都知道有這麼個非常好看的女孩子。
此時周宣王已死,其子宮涅繼位,即周幽王。
幽王繼位三年後,褒國因為犯了大錯,害怕周王室懲罰,於是就想進獻美人,以此求得幽王的原諒。
他們在褒國大肆尋找好看的女子,一天,搜尋的官員發現了褒姒,當他們見到褒姒時,驚為天人,因為實在太美了,如果不是要進獻幽王,他們都要據為己有了。
就這樣,褒姒被迫跟著他們來到了周王宮。
(褒姒想象圖)
終於,周幽王與褒姒見面了,此時的褒姒已是被褒國精心打扮後的褒姒了,周幽王見後,只覺其如輕雲蔽月,如迴風流雪,覺得此生再也不會見到別她還美的女子了,此時的幽王已深深的愛上了褒姒。
但是褒姒因為是被迫來到周王室,所以非常抗拒這裡,來到周王宮就再也沒笑過。
不久後,褒姒為幽王生下了一個兒子,叫伯服。
幽王為了讓褒姒開心,不顧朝堂反對,廢了申後和太子宜臼,立褒姒為後,伯服為太子,但褒姒依然是笑都沒笑。
(幽王與褒姒畫像)
為了讓褒姒能夠笑一下,幽王用盡了一切能想到的辦法,但都沒有成功。
一天,有個大臣來到幽王面前提議道:“天子可點燃烽火臺,戲耍諸侯,以此博王后一笑”。
為了讓褒姒笑,幽王已經不顧後果了,他真的點了烽火臺,欺騙諸侯來到烽火臺下,當諸侯知道原因後,個個都非常氣憤,但又沒辦法。
褒姒看見被戲耍的諸侯的表情後,終於笑了,笑靨如花,看得幽王已經痴了,只覺的諸侯的憤怒已經不重要了,什麼都不重要了,只要她笑就好了。
(烽火戲諸侯)
如此,幽王數次戲耍諸侯,最後使得諸侯不再相信了。
當申後的父親申侯與犬戎勾結攻到鎬京時,再次點燃烽火,諸侯也只以為是假的。
最後,幽王被殺,褒姒被擄,西周滅亡。
看完之後,是不是很意外?
西周的滅亡竟然和千年前的一團龍涎有關,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
8 # 史海尋蹤
“烽火戲諸侯”是一個古代版本“狼來了”的故事。
大意是周幽王得到了一個天姿國色的美人兒褒姒,作為王的女人,褒姒有個很大的缺陷不愛笑,為何?因為她是周幽王攻打褒國,褒國扛不住而獻出的女人。
這麼說就很能理解褒姒了,也許她在褒國還有家人玩伴,甚至可能還有戀人,因為周幽王的原因而不得不離開故國,離開親人,終日思念,哪裡還有心情對著周幽王笑呢?
(畫面裡的褒姒太驚豔了…~)
可是幽王特別愛她,因此很渴望能博美人一笑,古今男子都一樣,應了那句“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為了達到目的,幽王決定不計代價,搞個大場面。
不知是周幽王自己琢磨的,還是臣屬們獻上的餿主意,總之幽王派人把烽火臺點了。這還了得,周圍的諸侯得到警報,急忙拍馬來救,誰知到了才得知被耍。
援軍的心急火燎、氣急敗壞、滿頭大汗,以及現場亂哄哄的場面看在褒姒眼中,她終於憋不住“噗呲”一下笑了,笑容迷住了幽王,從此更愛她了。
這事記載於《史記》,之後各種演繹也許此有關。但始終有疑團縈繞,這事可能是真的嗎?
個人認為純屬虛構,如有雷同……
西周分封各諸侯國,它自己的領地應該是地盤最大、實力最強的。諸侯國有大有小,也有遠有近。為自己的安全考慮,諸侯封地離開王都至少也要保持一兩百里的安全距離吧。
而且各路諸侯得到訊息,即使立即出發,也不能同時抵達。就按最近的諸侯距離兩百里,那時候的交通道路、交通工具,最快的是馬,而且西周兵制馬拉戰車是主要戰力,速度比不上單純的騎兵。即使不帶步兵,兩百里,至少需要兩三天時間才能到。
除非周幽王和褒姒太無聊,吃住睡都在城牆上,才有機會一睹盛況,這得多堅持、多執著啊!關鍵是即使看到,看的也有先有後,這過程太漫長,超出了我作為正常人的想象力。
寫這個故事的緣由,估計是警醒帝王君主們潔身自好,不能耽於美色,女人是禍水之類的~~
-
9 # 小哎放映室
雖然後人都是這樣流傳著的,但是如果細心的去推敲的話,卻發現這件事情跟事實是不相符的。首先,周朝這個地方當時在那個朝代的時候經常會發生天災人禍。而且周朝的地域十分的廣闊。如果周幽王真的是烽火戲諸侯的話,在一個晚上的時間點燃烽火臺,諸侯們是不可能趕過來的。因為當時周朝的地域真的十分廣闊,一晚上的時間就算是快馬加鞭也沒有辦法趕過來。也就是說,我們的褒姒是沒有辦法到晚上週幽王點燃烽火臺的時候,欣賞的諸侯趕過來的華麗壯觀的景象的。所以說啊,後人說的都是傳說而已呀。就算周幽王是真的愛褒姒那也不存在烽火戲諸侯的。再就是司馬遷不是說過嘛,據他描述說的是因為周幽王幾次三番的戲弄諸侯,才導致在真的受到氣流的時候,硃紅們不願意趕過來救他,所以他才被滅了的。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的,當時犬戎進攻諸侯,根本就沒有時間趕過來去救周幽王。再後來的時候也陸續的趕到了,如果說諸侯真的是因為周幽王幾次三番的欺騙而不去救周幽王的話。那麼後來根本就不用多此一舉再說了這諸侯國作為周幽王時期的諸侯,如果周幽王真的滅了的話,那他們又有什麼好處呢?所以說啊,這些都是說不通的。那些傳說只是為了充滿傳奇色彩而已,傳到現在大家如果只是想要聽故事的話,隨便聽聽還是可以的,但是真的要的是符合歷史事實的還是不能隨便聽聽的,因為畢竟仔細推敲的話,歷史上是不會出現烽火戲諸侯這樣的景象的。
-
10 # 待盡易世樊花
小時候,聽過“狼來了”的故事,透過這個故事可以領悟到做人要誠實不能說謊的道理。但是第一個講述這個故事的人,是中國的歷史之父司馬遷。
對稍懂歷史典故的人來說,《烽火戲諸侯》都可以算作耳熟能詳的故事,而它與狼來了之間的聯絡,大家也都非常清楚,在此毋庸贅言。而關於這個典故的不真實性,近年來已有頗多論述。不過就筆者近年來所閱讀過的一些文章和書籍來看,仍有不少人甚至是一些學者將“烽火戲諸侯”作為信史言之鑿鑿的加以引述或評論,這就有了誤人子弟之嫌疑,因此我就再嘮叨兩句。
其一,將“烽火”作為傳遞訊息、特別是傳遞緊急軍情的手段,最早出現於戰國,不過當時的“烽火”還不能被距離較遠的人所看見,應該只是應用與城市之內近距離的示警。將烽火臺廣泛應用於國防建設的,應該始於秦漢時,所以,西周末年烽火臺應該還出現。
其次,即便是西周末年已經出現了烽火臺,也應是類似戰國時期的原始形式,不適用於遠距離傳遞資訊,而西周末年,即使距離周都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最近的諸侯國鄭國,也要在三百華里之外(周幽王即位之初,鄭國尚應在今山西華縣一帶,到了周幽王被殺的那年(公元前771年)才遷徙到今河南省滎陽一帶)。這個距離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已經算是很遠了,所以即便是隻將警報傳遞給最近的鄭國,也需要沿途修建大量烽火臺才行,而西周末年顯然是應該不具備這樣的歷史條件的,況且我們也沒有見到過類似的記載。
其三,退一步講,就算是諸侯看到了烽火,他們要出兵勤王,就需要徵發士兵,準備糧秣,還需要作祭旗誓師等一系列準備,這都需要時間才行。如第二條所述,即使是距離最近的鄭國距離鎬京也有三百華里左右的距離,其餘諸侯就更遙遠了。在當時交通極為不便利的條件下,諸侯即使趕來勤王也只能陸續趕到,距離近的如鄭國還好些,距離遠的如齊國燕國魯國恐怕要數月才能到。
既然司馬遷說幽王烽火戲諸侯是為博褒姒一笑,而褒姒又是個笑點極高的人,那麼從點烽火到諸侯趕到竟然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別說褒姒了,連幽王恐怕也等得不耐煩了,哪裡還有什麼可笑之處?何況《周本紀》的寫法是“諸侯悉至”,也就是諸侯是差不多一起到來的,這就更加不可能發生了。
-
11 # 南朝居士
這個可以斷定,百分百是假的,目的是醜化周幽王。
只說一點,西周時代,連路都沒有,以當時的交通條件,即使諸侯王帶兵趕來,至少一個月以後的事了,
現在這種時代,快反部隊可能幾個小時就可以趕到,大規模調兵,也得兩三天了,
周幽王類似於劉邦,太子宜臼威脅王權了,想廢太子宜臼,立小兒子為太子,也就是褒姒兒子伯服,
劉邦看到太子勢力太大,於是放棄了,不然劉邦的結果,可以想想?
周幽王強勢廢太子,太子的母親申後,是申國申侯之女,所以太子有強大的母族支援。
太子被廢后,逃到舅舅申侯那裡,申侯於是聯合犬戎滅亡西周,周幽王兵敗被殺。
周幽王被殺後,西周就滅亡了,於是諸侯擁立廢太子宜臼為太子,也就是周平王,東周開始了,
周平王得位不正,所以天子權威下降,才有春秋戰國諸侯爭霸。
-
12 # 楊若愚律師
應該是虛構的,以當時的交通條件來看,等待諸侯援軍來鎬京支援是不現實,點起烽火的主要作用應該是通知周朝的衛戎部隊有外敵入侵做好準備而不是專門用來通知諸侯入衛的。
-
13 # 香茗史館
“烽火戲諸侯”是出自於《史記·周本紀》的一個典故,講述的是西周最後一代君王周幽王的故事,乃是西周滅亡的一個重要事件。不過,近現代大量證據以及“烽火戲諸侯”的不合理之處表明,這個故事很有可能是虛構的。
“烽火戲諸侯”事件始末,周幽王成為西周滅亡罪魁禍首周宣王去世之後,其子宮涅繼位,是為周幽王。此時的西周已是動盪不安、國力衰竭,而周幽王卻又是個荒淫無道的昏君,重用佞臣虢石父,大臣褒珦反而因勸諫而被關了起來。褒族人為了將褒珦救出來,聽說周幽王好色,便將褒姒進獻給了周幽王。
周幽王得到褒姒之後,簡直驚為天人,立即將其立為妃,並將褒珦放了出去。幽王雖然對褒姒極為寵愛,然而褒姒雖然生的美若天仙,卻冷若冰霜,自進宮以來從來沒有笑過一次,周幽王為了博得美人一笑,不惜用盡各種方法,可是褒姒終日不笑。 為此,周幽王懸賞求計,誰能引得褒姒一笑,便賞金千兩,於是佞臣虢石父便出了個主意,提議用烽火臺一試。
周幽王採納了虢石父的建議,便帶著褒姒登上了驪山烽火臺,並命令士兵點燃烽火。一時間,狼煙四起,烽火沖天,各地諸侯一見警報,以為犬戎打過來了,立即帶著本部兵馬趕來救援,到了驪山腳下,卻連一個犬戎兵也沒見到,只聽到山上傳來奏樂聲和歌聲,卻見周幽王和褒姒坐在高臺上飲酒作樂。
周幽王派人告訴各諸侯,沒有外敵入侵,只是大王和王妃放煙火取樂而已,諸侯們這才直到被戲弄,滿懷怨恨而回。褒姒見千軍萬馬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如同兒戲一般,覺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賞虢石父千金。周幽王為此數次戲弄諸侯們,諸侯們漸漸地再也不來了。
周幽王為進一步討褒姒歡心,又廢除了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冊封褒姒為後,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並下令飛去申侯的爵位,甚至準備出兵攻打申侯。申侯得到訊息,聯合繒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於公元前771年進攻鎬京,得知訊息的周幽王急忙命令烽火臺點燃烽火,然而諸侯們以為周幽王又是故伎重施,因而沒有人帶兵趕來。
鎬京兵馬因對幽王不滿,外敵一來便立即一鬨而散,周幽王於是命令放火焚燒前宮門迷惑犬戎兵,自己則從後宮門逃走。然而很快便被犬戎兵追上,周幽王和太子伯服被當場殺死,褒姒則被擄走做了俘虜。至此,西周宣告滅亡。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烽火戲諸侯”極有可能是虛構的作為西周滅亡的催化劑,“烽火戲諸侯”成為了周幽王身上一個永遠也抹不去的黑點,然而近代以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近現代大量證據以及“烽火戲諸侯”的不合理之處表明,這個故事很有可能是虛構的。主要理由如下:
1、“清華簡”記載與《史記》相左。2008年7月,清華校友趙偉國向母校捐贈了2388枚戰國竹簡。2012年初,清華大學整理“清華簡”時,發現竹簡上的記述的西周滅亡原因與《史記》相去甚遠。根據“清華簡”的記載,周幽王主動進攻申後的母國申國,申侯於是聯絡犬戎打敗周王,西周因此滅亡,但並未記載任何關於“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劉國忠教授稱,史學界就此可以斷定烽火戲諸侯並非西周滅亡的原因,甚至可以斷定這個故事根本就是編造。
2、抹黑周幽王應該與“二王並立”有關。我們知道,西周滅亡之後,平王東遷建立東周,但實際上在西周滅亡到平王東遷這段時間內,其實還存在過一個“二王並立”的時期。西周滅亡之後,申侯、魯侯、許文公等擁立原太子姬宜臼即位,是為周平王;而虢公翰和周地百姓、王公貴族則立姬餘臣為王,是為周攜王。因攜王是周室所立,而平王則是與周室為敵的申國為立,因此周攜王才應該是正統。但在公元前750年,周平王聯合魯國、許國、申國、犬戎襲擊周室,而姬姓大諸侯晉國、魯國為了削弱周室實力,需要一位易於控制的周王,最終導致周攜王被殺,而周平王則將周室的根基之地關中平原贈與秦國,並率王室東遷洛陽以求得晉國、虢國保護。周平王畢竟有弒父嫌疑,要將其立為正統自然就要抹黑貶低周幽王,而“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極有可能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被編撰出來的,並因流傳甚廣而被司馬遷收錄進《史記》當中。
3、“烽火戲諸侯”故事有個天大的漏洞。我們知道,烽火臺作為防禦敵寇侵犯時傳遞軍情的訊號,通常每隔幾里地才會設定一座,這樣才能使得訊息迅速傳遍各諸侯國。然而,即使烽火臺傳遞訊息再迅速,由近及遠總需要一個過程,而各諸侯整頓兵馬前來救援更是需要時間,且由於各諸侯距離鎬京距離不同,因而各諸侯趕來的順序必然會有先後。試想一下,當週幽王點燃烽火之後,便和褒姒頂著山頂寒風等待數日乃至十數日,然後來一支諸侯部隊諸侯便笑一笑,等一會又來一支部隊,褒姒又笑一下……如果真是這樣,那褒姒不就是個傻子嗎?
綜上所述,西周的滅亡,應該是由周幽王寵愛褒姒,廢立王后、太子之後,引發與申侯之間的矛盾,結果申侯與犬戎聯合進攻鎬京導致的,至於“烽火戲諸侯”大機率只是杜撰出來的故事罷了。
-
14 # 老漁破船
作為“四大妖姬”唯一出現在《史記》中的人物,與傳說西施故事的真實存在,“烽火戲諸侯”是真實的傳說。同為歷史上早期的性賄賂,“烽火戲諸侯”裡的褒姒比起西施來說應該是最成功的“美人計”典範。史上西施與夫差的結果是吳王被西施的千般嫵媚,萬般多情迷得神魂顛倒,晝夜廝守與夫差形影不離,枕邊風吹散了吳國的君臣關係,竟能使夫差賜劍與伍子胥令其自殺。西施施與夫差的作用是,不理朝政直至亂了朝政。褒姒實施的美人計看起來玩的輕鬆,結果卻是近三百年曆史的西周毀於為博一笑的周幽王。話說周幽王荒淫無道,不思周朝於危亡,重用佞臣虢石父,盤剝百姓,激化了階級矛盾。大臣褒珦,勸諫幽王,周幽王非但不聽,反而把褒珦關押起來。褒族人為了救出褒珦。利用周幽王好美色,廣徵天下美女入宮之際,藉此機會尋訪美女。在褒城內找到一位姒姓女子,嚴格訓練後把她打扮起來,起名為褒姒,獻於幽王。 幽王見姒,驚為天人,甚愛,遂立為妃,褒珦也被釋放了。幽王得姒,甚寵。褒姒雖生得豔如桃花,卻冷若冰霜,進得宮來從未笑過。幽王為博褒姒一笑,不惜想盡辦法,褒姒依終日不笑。於是,幽王懸賞大臣求計,若引得褒姒一笑,賞金千兩,這便是成語“千金一笑”的來歷。佞臣虢石父提議用烽火臺一試。古代的烽火都是為軍事專用,都城到邊鎮要塞,沿途遍設烽火臺。若有敵情,值守的哨兵立刻在臺上點燃烽火,鄰近烽火臺也相繼點火,向附近的諸侯報警。 諸侯見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遂起兵趕來救駕。虢石父之計令烽火臺平白無故點起烽火,招引諸侯前來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一笑。猶如後世“狼來了”的開心形式娛樂美人。其結果可想而知。亡於“烽火一笑”的西漢最後讓褒姒背上了妖姬的黑鍋。史上“烽火戲諸侯”是真實的存在過。(圖片來自網路)
-
15 # 苟或
說幾個簡單的常識你就知道在不在了,現在真是什麼人都能瞎幾把亂答題
1、周幽王點燃烽火,諸侯最遲第二天就從關東到達了關西?其中有幾個諸侯當天就到?來勤王可是要帶幾萬兵馬的?這種行軍速度以現在的科技都很難做到。
2、烽火警示是漢朝才有的,相距幾百年的周朝竟然這麼早就用上烽火了,莫不是穿越了?
回覆列表
“烽火戲諸侯”是指西周時期的周幽王為了博取寵妃褒姒一笑,不惜點燃烽火臺戲弄諸侯的故事。
據說西周時期著名的冰美人褒姒平日裡從來不笑,直到有一天看見威風凜凜的諸侯們被周幽王以烽火臺的形式召之即來、呼之即去的樣子,褒姒才嫣然一笑。
後來犬戎大軍來襲,周幽王點燃烽火臺求援,各路諸侯以為周幽王又在戲弄他們,沒有一個諸侯趕來救援。
最終犬戎大軍攻破了西周首都鎬京,殺死周幽王。
後來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在洛陽即位,開始了東周時代。
這個故事簡直就是皇帝版的“狼來了”。長期以來它都作為周幽王昏庸的典型事例而被眾人口耳相傳。
但實際上,這個故事很有可能是是虛假的、是捏造的。
2012年,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在整理獲贈的一批戰國竹簡(又稱“清華簡”)時發現,這批竹簡上還記載了一些周幽王的事蹟,其中就有關於周幽王的最終結局。
根據這批竹簡記載,周幽王確實是被犬戎和申國聯合攻殺的,西周王朝也確實亡於犬戎之手。
但是關於申國為何要和犬戎聯合攻打西周的原因卻和傳統的“烽火戲諸侯”故事差異很大。
在傳統的“烽火戲諸侯”故事中,申國之所以要和犬戎聯合的原因是周幽王偏愛褒姒,強行廢嫡立庶、廢長立幼地廢掉了申後之子姬宜臼(即後來的周平王)的太子之位,而改立褒姒之子伯服。身為申後之父、太子姬宜臼之外祖父的申侯為了替外孫爭奪天子之位,不惜聯合外敵犬戎進攻西周。
而據“清華簡”的記載,申國之所以聯合犬戎的原因是周幽王主動進攻申國(具體什麼原因尚不知道),申侯為求自保而聯絡犬戎一起反攻西周,最終擊殺了周幽王,西周也因此滅亡。對於所謂“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完全沒有記載。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的劉國忠教授認為,史學界或許可以以此為依據斷定烽火戲諸侯並非西周滅亡的原因,甚至可以斷定這整個故事都是編造、都是虛假的。
雖然現在僅有“清華簡”這一份史料證明“烽火戲諸侯”故事是虛假的、是捏造的。但是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只要有關於周幽王的新史料不斷問世(史學界講究“孤證不立”),我們必然會越來越接近“烽火戲諸侯”這一故事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