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戰艦百科
-
2 # 半口先生
有句話說得好,歷史是過去的政治,現在的政治是未來的歷史。
所以,讀歷史更多的是對古代政治的瞭解和學習。並且學習古人的經驗,用於現在的生活。但歷史不完全是政治,更多的是經驗。
比如,你走路被一塊石頭絆倒了,然後你寫了一本書記錄了這個事告訴大家:“在某某地方有塊石頭,會絆倒人。”之後,讀過你這個書或者瞭解你這個人的“歷史”的朋友們,再路過那裡時就知道,嗯,這有塊石頭我要注意一下。
看,這就是讀歷史的作用。
人類的發展離不開歷史,對於一項長久的工程,一個宏偉的目標,人類的壽命是很短暫的,如何做成這個工程,完成這個目標。需要前人的記錄和努力,這樣後人才不用又把前人的路再走一遍,而只需繼續前人的腳步即可。
歷史本來就沒那麼複雜,也沒那麼高深。
過去的一切都可稱之為歷史。關鍵在於怎麼讀歷史,怎麼從歷史中讀到有用的東西。
-
3 # 草竹道人
首先,我要引用一句哲學家培根的名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這句話第一段就強調“讀史使人明智”,為什麼?
因為歷史就是一面鏡子,不僅能夠讓人瞭解過去,也可以讓人讀懂未來。歷史是一部充滿規律和辯證的社會科學。在中國古代的歷朝歷代,都是非常重視史官。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史官剛剛出現的時候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很長時間,這兩者是不大分別的,後來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歷史。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讀歷史,很多時候是出於一個旁觀者的姿態,甚至以現代人的視角去看古代事件,這樣就會發現,其實承載歷史的史書,就像我們需要不斷複習的錯題集,只要牢記並區分這些歷史得失,對現實生活是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尤其是中國曆代王朝反覆出現的興衰“迴圈史”,其實都蘊含著一個重要的社會規律在裡面,只是古人對這些歷史文獻的研究都不夠深刻,都沒有對現實社會產生指導意義,以至於我們輝看到封建各朝代都會陷入初期繁盛,中期發展,末期朝廷分裂、農民起義、朝代更替的“怪圈”。
對於今天史學界的研究,尤其是兩千年的封建史的研究,就是需要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找出人類文明穩固發展的方向。
簡單的說,我們今天所經歷的一切,都是明天的歷史。讀史可以使人明智!
-
4 # 東山客
這個問題問的好,唐太宗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史是最好的鏡子,我們經歷過的,未來要經歷的,都能在浩蕩的歷史長河中找到相似的地方。所以才有以史為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
5 # 福自福地來wjf
讀歷史是在讀什麼?這個讀應視作找。我們讀歷史,一是求知識,二是找證據。
人間歷史數萬年。但有物證的歷史可有萬把年,農耕醫藥和符號等歷史可有五至八千年。有實證文字記載的歷史也就是三千五百年上下。
人類從猿到近代人的上下幾百萬年的演化歷史均為傳說的演義歷史。從近代人到現代人的幾萬年曆史均為模糊傳說的記憶歷史。
歷史就是知識。不懂歷史不知興衰存亡的演變,不讀歷史經驗無從吸取。只有讀懂歷史,分析歷史,運用歷史,通過歷史來掌握人類社會的需求,才能繼續推動人類社會的生存,發展與文明。
所以我認為讀歷史就是讀知識,讀證據,讀興衰,讀人類的生存之道。讀人類過往的悲喜哀樂。讀過往的經驗教訓,讀人類的聰明與智慧。讀人類掌握自然,關愛自然,運用自然,共享自然的生存法則。讀歷史讀懂了人間的善與惡,美與醜的共存世界。也讀懂了男女,陰陽,讀懂了人與物,家與國,國與國,天與地的不可或缺的生存與發展之路程。
-
6 # 史大大歷史課
上學的時候,我們的語文課本上時常會出現古代的名人故事,有些是戰爭,有些是勵志故事,甚至有些是哲學故事。但是當我們真正翻閱一本歷史書的時候,我們該如何讀歷史?當我們在讀歷史的時候,我們在讀什麼呢?我們為什麼讀歷史?
孔子講學
在古代,我們的民族受到儒家文化深刻的影響,我們在這一套思想文化之下,規規矩矩的生活了兩千多年,我們有過長達近千年的輝煌時期,我們曾經讓世界膜拜,但是我們也曾經差點被外族打垮,我們也曾經差點被滅族。那支撐我們生存了兩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到底是對還是錯呢?
可能你會說,這個問題跟今天討論的如何讀歷史的問題不沾邊啊。可是事實是,儒家思想甚至道家思想以及百家思想,是我們民族生存乃至思考的方式,是歷史的根基。只有站在對我們的古文化認同的立場,我們才能真正地理解歷史,理解古人。如果認同我們的儒道百家思想的先進性,至少不否定,那我們再深入討論。
從司馬遷開始,我們的文化中才出現了一個名詞,叫做“正史”,而我們所謂的正史,基本上就是俗稱的“二十四史”。作為“二十四史”前四史之首,被評價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不管是對歷史的態度,還是敘述的方式,還是繼續內容的選評,都是整個“二十四史”的先師,後世所有的歷史,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其影響。
而當我們在讀《史記》的時候,我們進入的其實是司馬遷的世界,因為不管是選材還是敘述手法還是感情傾向,都是司馬遷自己的。所以我們在讀《史記》的時候我們就需要對司馬遷這個人進行一定的瞭解,瞭解司馬遷所接受的文化教育,瞭解司馬遷所生活的政治環境,瞭解司馬遷的人生境遇。為什麼?因為這所有的條件,都會影響司馬遷的世界觀。
同樣的,我們看《漢書》的時候,我們會受到的是班固的世界,裡面有班固的文化思想體系,裡面有班固對前朝人物的感情。而讀《三國志》乃至《後漢書》的時候,我們就應該瞭解陳壽或者范曄的生存環境,他們所接觸到的社會名流,他們所受到的社會待遇等等。
我們讀歷史有很多原因,但無非就是,對古人先賢的崇拜,想了解其生活的環境,想了解其一生傳奇人生事蹟。或者是想了解歷史,增加自己的知識見聞,至少吹吹牛也好啊。亦或者是,想從古人身上學到點什麼,不管是一身正氣還是誠信正直智慧才能。再或者,研究歷史文化,傳承文明精神。
然而在我們讀歷史的時候,我們往往會陷入到一些誤區中。我們讀歷史到底是想了解歷史真相,還是瞭解歷史人物本身?我們到底是想知曉過去,還是批判人物是非?我們是想以史鑑今,還是去考慮因果論去做假設說如果?
現今網路上有很多人讀歷史說歷史總是帶著自己很強的感情傾向,當然喜歡哪個歷史人物這無可厚非。但是為了站在這個人物的同陣營,而對其對立陣營詆譭謾罵等等行為,真的是在讀歷史是在愛歷史嗎?我想不是的,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三國曆史,有人說劉備有知人之明,也有人說劉備籠絡人靠的是假仁假義。
但是我以為,我們讀歷史讀《三國志》的時候,我們應該讀的是那段歷史中,到底發生了什麼,歷史的真相是什麼。而不是揣度古人,為了賺足眼球,刻意站在大眾的對立面,創造一個離經叛道的說法,甚至將古人妖魔化。即使這是事實,劉備就是這樣的人,但是那也不是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學習的。如果你非得說,那正是我們要避免的,那我無話可說,因為,你為什麼會以這樣的思想去推斷古人人品?非得站在腹黑的立場,才感覺歷史是真實的嗎?
-
7 # 伊人素素
我覺得歷史就是一面鏡子,它既可以看清過去,又可以照亮未來。怎麼說呢,因為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得到經驗,得到教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讀的不是純粹為了看以前人怎麼生活,怎麼打仗,覺得好玩,而更多的是從中得到好的經驗,或者是教訓。讓好的東西可以繼續傳承下去,不好的東西就不能再要了。
-
8 # 土豆pai
歷史是時間、空間上雙向跨越的緯度,而作為我們總歸會成為歷史。我們從小學就開始接觸歷史課,也耳濡目染聽到很多歷史的傳說。當代的科學家也在不斷地透過各種文獻,考古去揭開歷史的真相。我想歷史也許沒有真相,我們讀歷史應該去學習歷史的經驗教訓及殘存的一些道理。
歷史有宇宙,世界,國家這些大史觀,也有我們家族,家庭,個人這些小史觀。我想都是很有意義,很奇妙的東西。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對歷史很感興趣,我想這就是其存在的美妙之處。劃過歷史長空,我們總歸化為滄海一粟,我想屬於我們的這一段歷史渺小而偉大,我們從父輩延續,家族的希望,而又把希望傳遞給我們下一代。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就成了我們的家族史,這樣千千萬萬的家族史就組成的真正的歷史。我們每個人都終會是歷史的一部分,我想我們應該成為一個好的舵手,我們應不斷地汲取一些為人,生存的道理,把正能量的也就是我們的家風傳承下去,我想這就是我們正確的史觀
-
9 # 慢行老嫗在路上
可以讀到經驗,在輝煌中,汲取優秀,在失敗中,汲取教訓。可以讀到傳統,傳承優良傳統,讓歷史的長河發揚光大。可以讀到文化,詩詞歌賦,激勵美化人生。培根說,讀史明智,只要用心讀,不同的人都有不同收穫!
-
10 # 今朝風華談生涯
私以為讀歷史可分為不同層次。
最基本的一個層次,所謂“太陽底下無新事”,讀史則知史,知史可鑑今,這時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去讀歷史。
第二個層次,將自己代入歷史,去感受某個事件、去替換某個人物、去重構某個朝代,這時是從自我的角度去讀歷史。
第三個層次,當達到某種高度後,可以概括總結不同朝代、不同文化、不同國家的發展軌跡、興衰成敗,進而演化出人類的發展規律,這時是站在聖賢的視角去讀歷史。
對於這一點,兩千多年前的司馬遷老爺子已說出了極具代表性的史家觀點,即“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我再狗尾續貂加一句,成聖人之道。
-
11 # 月天水瓶小慶
讀歷史,旨在明理。理不明,則讀再多也無用。
所以我們經常說要以史為鑑,就是要明白其中的道理,以應用到現在生活中去。
-
12 # 偶爾上火
讀歷史應該是讀的是對古代政治的瞭解和學習。並且學習古人的經驗,用於現在的生活,更多的是經驗。也使你更加明白懂得失,明事理!
-
13 # 天山來客在旅途
讀歷史我認為不光是記住歷史情節,更重要的是吸取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前車之鑑。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這就是一本教科書。
-
14 # 稽聖
讀歷史,究竟在讀什麼
這個問題很好,作為一個長期寫歷史文章的人,感觸很深。
對於讀歷史是為什麼這個問題上,很多人都有著不同的見解。有些人認為讀歷史是為了消遣,有些人認為讀歷史是為了學習歷史知識。我們要明白,做一件事情,背後都是有著深層次的原因的。讀歷史這件事情也是如此。我所認為的讀歷史,就是為了總結過往利弊,更好看清現在,努力成就未來,簡單來說,就是為了經世致用。
我們知道,歷史是不能完全重複的,但歷史與現在又十分相似。太陽底下無新鮮事,一旦熟讀了歷史之後,現在所發生的很多事情,都能夠看得懂,看得深。讀懂了春秋戰國,現在國際上的大國紛爭,很容易就看出當中的端倪與脈絡。讀懂了吳起與商鞅的變法,也就讀懂了改革。讀懂了權謀,也就讀懂了現在的朝堂。讀懂了鹽鐵論,也就明白了官營與私營之間的爭鬥。讀懂了商鞅,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改革總是有危險的。
都是一樣的。為什麼呢?因為歷史的主角,自古到今,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人。
人與人之間,必定是存在利益關係的。利益相同了,大家就可以一起合作。利益相悖了,大家就走向分裂。特別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從來都不會存在什麼推心置腹,相反,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處處都是利益,處處都是爭鬥。為什麼說弱國無外交呢?看看前期的秦國,由於地理位置偏僻,民風彪悍,整個中原沒有人把秦國當做一回事,認為秦國都是些蠻夷,養馬的。大家開會也從來都不會叫上秦國的人,見到了也都是嗤之以鼻。魏國還霸佔了秦國河西之地,成為了秦國人的恥辱。不僅如此,六國還召開聯合會議,商討如何瓜分秦國,你一點,我一點,把秦國蠶食掉。
但是,在商鞅的變法之後,秦國富強了,軍事實力大增,在秦孝公的支援下,收復了河西之地,把魏國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大家開始重新審視這個國家,開始重視這個國家。這時候,沒有人再把秦國丟在一邊了。等到了嬴政時期,秦國的富強與壯大,已經無人能敵了,大家都反過來被秦國操控住了。
試想,如果國家不富強,哪裡有外交呢?就算餓死街頭,也不會有人看一眼。把這樣的思想放在清朝末年,抗日戰爭時期,也就能夠看懂了。
讀歷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透過史料,去走回到當時的情境中去,去分析事情發生的時候,有哪些階級,有哪些人,有哪些利益群體。他們之間,是如何進行利益的爭鬥的,是如何進行聯合與分裂的。當養成這樣的習慣之後,讀歷史就變得生動了,不再枯燥了。而且,還能夠大幅度地鍛鍊自己的思維能力。不僅如此,還能夠幫助自己,更好地看清現在。
看清了現在,就猶如一個站在高山上的人,對山下發生的事情,自然就一目瞭然了。這邊的利益群體一有動靜,你就能夠預測出,他們接下來會走向哪個方向。知道了他們的行為之後,就可以佈局了,就可以操控了。對於這一點,是可以應用在讀書、做人、做事上面的。
當然,讀歷史,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要讀經典書籍,特別是先秦諸子的書。讀懂了他們的書,相當於在高山上再加上一個梯子,可以幫助你看得更加長遠。
人與人的差異,最終還是落在了眼光的長遠。
歷史使人明智,經典使人通達。領略歷史魅力,感悟先賢智慧。
-
15 # 涼生bh
歷史確實除了搞這個的人能有飯吃外,大部分人不能把它當飯吃。但與歷史類似的有很多,例如娛樂。整個社會科學都面臨這個拷問,社會科學都不能當飯吃,而且評價標準也不統一,沒有自然科學那麼簡單明瞭。1就是1,2就是2。
但歷史的價值卻可以幫助個人、集體、國家、民族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的途徑或思考方式;可以告訴你目前正在做的是對還是錯。
我們讀歷史有很多原因,但無非就是,對古人先賢的崇拜,想了解其生活的環境,想了解其一生傳奇人生事蹟。或者是想了解歷史,增加自己的知識見聞,至少吹吹牛也好啊。亦或者是,想從古人身上學到點什麼,不管是一身正氣還是誠信正直智慧才能。再或者,研究歷史文化,傳承文明精神。
然而在我們讀歷史的時候,我們往往會陷入到一些誤區中。我們讀歷史到底是想了解歷史真相,還是瞭解歷史人物本身?我們到底是想知曉過去,還是批判人物是非?我們是想以史鑑今,還是去考慮因果論去做假設說如果?
現今網路上有很多人讀歷史說歷史總是帶著自己很強的感情傾向,當然喜歡哪個歷史人物這無可厚非。但是為了站在這個人物的同陣營,而對其對立陣營詆譭謾罵等等行為,真的是在讀歷史是在愛歷史嗎?最出名的一句話當屬唐太宗李世民的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我想不是的,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三國曆史,有人說劉備有知人之明,也有人說劉備籠絡人靠的是假仁假義。
但是我以為,我們讀歷史讀《三國志》的時候,我們應該讀的是那段歷史中,到底發生了什麼,歷史的真相是什麼。而不是揣度古人,為了賺足眼球,刻意站在大眾的對立面,創造一個離經叛道的說法,甚至將古人妖魔化。即使這是事實,劉備就是這樣的人,但是那也不是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學習的。如果你非得說,那正是我們要避免的,那我無話可說,因為,你為什麼會以這樣的思想去推斷古人人品?非得站在腹黑的立場,才感覺歷史是真實的嗎?
歷史是連續的,是必然的,就像當年李傕控制長安城,獻帝東逃,而後被曹操所救這件事。也許獻帝只是想脫離李傕等人的控制,不想當一個傀儡皇帝。他東去也許是去找公孫攢,去找孔融呢?只是,歷史就是歷史,在獻帝東逃路上,是曹操派人救了他。就像關羽丟了荊州,然後身首異處,進而導致蜀國衰弱,最後被曹魏徹底顛覆。
我們必須時刻清醒,不僅僅是做事情,讀歷史時也應該時刻清醒。歷史沒有什麼如果,如果霍去病當年沒有英年早逝,漢朝會怎麼樣?如果關羽沒有丟荊州蜀國會不會統一三國?如果諸葛亮沒有累死,蜀國還有沒有希望等等。這些如果,只能夠作為我們飯後談資,茶後牛侃,上不得大雅之堂,也不應該是我們讀歷史的正確方式。
-
16 # 瑪法達菲
我就喜歡看歷史書,什麼勵志的書我覺的每個人的人生軌跡不同,處境不能自律能力不一祥,看完只是覺的不可思議,然後就是羨慕,他們的成功確實是努力奮鬥和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得來的,但是書裡不會告訴你背後有貴人相助還有就是運氣,有人就是努力然後運氣又好,所以借鑑的意義不大,還不如開闊自己境界提升自己的談吐讓自己更具氣質這樣能吸引人,有什麼好的事情別人會找你,我是這麼認為的!
-
17 # 珍珠媽媽愛小歡寶寶
讀歷史不單單只是看過去的人的故事,更是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自己沒有的東西,審視自己是怎樣的人,學習他們的經驗,也避免重蹈他們的覆轍。
-
18 # 小馬的搞笑日記
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絡。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歷史是人類智慧的涵蓋,讀懂了歷史你也就讀懂了未來。
-
19 # 張永海
讀歷史,就是讀人類的過去,就是總結過去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從這些歷史的興衰成敗中尋找社會發展的規律,給我們的未來提供參考和警示,一句話:瞭解過去是為了預見未來。
-
20 # 善良才是自己的風水
歷史,有許多品種,正史,野史,包括小說演義等等!先把讀歷史的人進行分類,才能更好的回答讀史到底讀的什麼!歷史學家(大多數)讀的是歷史的真實性!因為職業所在,必須還原歷史真相!這是他們的初衷!歷史愛好者讀史一半是真實性,一半是學知識,長見識!一般人讀歷史,很可能只是為了聽聽故事!當故事去讀去看!
不同意讀史為了讀它的真實性!因為歷史的真實性是有待商榷的!後人所知道的歷史大多數是記載而來,但是有好多朝代的歷史是下個朝代編撰的,中間隔著百八十年!其真實性有多高?自己掂量!那麼讀史讀的是什麼?個人意見感覺讀的道理!
以史明鑑,這個成語最能說明一切!囊螢映雪,鑿壁偷光,草船借箭,司馬光砸缸!這些歷史故事有多真實?其實真不真影響不大,囊螢映雪鑿壁偷光是為了告誡大家不要浪費時光,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努力奮鬥吧!這不是道理?草船借箭司,馬光砸缸不是告訴我們邏輯思維問題?沒箭只能造?救不了人,不會砸缸?不是道理嗎?而且這些故事真實性還真不高!但是這些道理確實真實存在的!
歷史有迴圈,所有歷史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總結(去掉天下大勢四個字更貼切)!因為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不是在讀道理嗎?
回覆列表
我覺得意義就是在時代裡找到自己,摸清自己這一生在歷史上處在一個怎樣的位置,把握我們和他人的關係,和時代使命的關係。
我們每個人來到世界,一無所知,但卻已經落在了歷史的某個時刻裡,這一生必定只能生活在漫漫歷史裡一個片段了。
那我們所處的環境是怎樣的一個時代呢?怎麼定位自己,讓自己適應這個時代?
那就要看歷史發展到哪個程度了,未來還會怎麼展開,我們處在承前啟後的一瞬間,怎麼把自己塑造成剛好承擔這一角色,推動歷史前進,或者適應時代呢?從一個一無所知的人,到全方位適應當代法律、文化、習俗和當代科技水平、倫理和起居住行、語言語義構成方式,成為一個這個時代的人,我們有很多事可以做,就是知道睜開眼,怎麼處在已經存在的這個時代了。
什麼樣的人適應時代。假設兩個人類生出在相距一千年的中國,他們從一張被格式化的磁碟到被寫上新內容,內容肯定是不一樣的。
但是現實會有點複雜,時代造就人們的智識觀念,人們的觀念書寫明天的歷史,我們落在這個時代,就相當於強行被放在了已經書寫了一部分的位置,而且,橫向看,你身邊全是處在這位置的人,想要生存,你要掌握這個時代的生產技能,還要能瞭解其他人,順便還要和同時代所有人一起,創造歷史。
怎樣才能更好的理解、適應、引領這個時代,這個時代裡的人、物、情、法(或者說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呢?有一個方法就是讀歷史。
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可塑的,而且學習能力超強,隨便把我們的“記憶體”格式化,放在歷史哪個階段,我們總能透過一定的實踐方式對當代有基本的瞭解,並融入其中。但是並非所有人都能做到這一點,總有一些人,不是落後於時代,就是超前於時代,和主流格格不入,因為現實會有點複雜。
由於域寬,人又多,資源分佈差異存在,就算是同一時間點上,社會或世界在各方面也會存在一定跨度,先進到落後,高貴到卑賤,開明和壓制,我們只能是橫向和縱向中的一個點,在這一個點上,橫向來看,就是所有的現實了,這些現實是我們從中獲得幸福的基礎,有人所謂的想改變階層,說白了,也只不過是在這一個橫面上向“高階”遊一遊。也有人想要超越時代,帶領全部的文明前進,他們是在縱向上往前遊。
讀歷史的好處是:1、在漫漫歷史長河裡,在寥寥眾生中,找到自己所處的點(橫座標,縱座標);2、我們學習能力強,適應基本的倫理習慣不在話下,可以在所處區域性活得好,但在處理更復雜的現象、和不同的外物進行資訊互動時,一旦生活圈有所不同,眼界不同,就難以定位對方所處的點,勢必影響自己的發展。
就算是以上的第一點,就會有各種分化,有的人不理解當前的習慣規章,人情世故,他們向哲學心理學求索,有人乾脆與世無爭也不去承擔歷史賦予的使命,進深山老林修禪道,悟真理,有的人則處處超前時代,理解能力驚人,理解自己也理解他們,他們受大部分人歡迎,引領人們創造,帶著歷史縱向革新。(絕不是幾個烏合之眾形成的圈子,投機倒把,不能容納外界的低俗圈子,而是掌控著世界大部分發生著的事,理解大多數人和現象,具備一定改造思想的同等高度覺悟的人呆在一起形成的圈子,他們高尚,淵博,有智慧和視野,不是因低俗、愚昧而結在一起),這些人瞭解現在是怎麼來的,沿著怎樣的路徑,其中遵循的規律,從而知道怎麼做。歷史在變,人性裡也有不變或變化很少的東西,讀歷史可以讓人明白,隨著時間向前推進,哪些變得快,哪些不怎麼變,有人不瞭解歷史,但是在橫向上非常精通,對所處的時代在橫向上非常瞭解,領略了遠近高低,相當於蒐集了很多現成素材,他們再去讀歷史,就會全了,他能理解萬物的存在,透過橫縱比較,甚至還可以預測某些較落後的區域性文明會的發展趨勢。就算是你能帶領一些較落後的思想向橫向裡已佔領至高點的思想移動,你也會成為英雄,不愧於是歷史中沒白活。
要做成可以實現的事,明規律,歷史是很好的教科書。一旦你走到了別人前面,那麼,在同一時代裡,你知道別人身上的歷史軌道,知道他人身上發生的前因後果,但是他們理解不了你,除非他們知道你的經歷,這種經歷的秘密,全部或大部分藏在歷史裡了。
由於縱向來看,我們每個個體近100年的存在相當於只是一瞬間,在這裡,我們能改變的總有限,而且,對一個時間段(比如100年)進行橫截分析,我們在橫向層面上進行改造顯得更有意義,歷史所有的存在都被定格在一個橫截面上,所以我們的改造無非是改造這個截面,想獲得幸福,就算是瞭解這個截面恐怕會讓人殫精竭慮了。畢竟我們太渺少,精力和學習能力有限,只能放棄很多細節 或者知曉冰山一角。假設我們個個是超人,可以迅速把所有知識和事實存進腦子裡,還有超強的分析和計算能力,那這些就變得很有效果了。現實裡,許多人說知道得越多反而不好,書讀多了反而不好,實際上我們知道得越多肯定越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我們讀的書越多越好,他們說不好,僅僅是因為時間有限,我們只能知道一部分,而知道的太少有時反而不好。從而來討論又一個維度了——時間。我們的時間有限,很多事一考慮到時間,它的意義甚至會完全變樣,時間太重要了。你如果要花一生去懂得歷史的全部,橫縱面上的資訊做到了無限拓寬,那估計也沒有精力和時間去實踐,去踐行已有的思考了。馬克思讀一萬多本書,寫成了《資本論》,同時,他也老了,走不動了,雖然很智慧了,但只能由後人繼續這種認識改造了。所以,學歷史會不值,它的時間成本太高,而只有懂得大量的歷史材料後才能總結出那麼一點規律,於個人,為了整個時代作這樣的犧牲,代價太大。
讀歷史。包括大多數的一根筋性質的實踐,都是有意義的,只是要量變才能引起質變,為自己帶去回報和有效反饋。而這一切,到底有沒有意義,取決於: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