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林談心理

    春節不走親戚,這句話擊中了很多70、80、90後年代出生人的心。不是不想走,而是不知道走的意義在哪裡。

    小的時候很盼著過年,因為平日裡也沒是好玩的節目,也沒錢,過年的時候,大家可以扎堆一塊兒玩,哪怕就是在“扯閒篇”。

    現在不盼著過年了,就算是親戚之間坐在一起,也是各玩各的,都捧著個手機,彼此之間簡單的問候幾聲,就結束了。

    平日裡經常碰面的親戚,感情線“濃厚”,過年必定要走,就像回自己家一樣。一年碰不到一回的親戚,走一走,很多都是個“樣子”。

    難道真的只是感情淡薄了,才會春節不想走動嗎?這背後有著怎麼樣的心理呢,木林來說說看:

    第一:害怕親戚的多種打聽,問得心理發毛

    對於很多在外打工的人來說,最頭疼的就是過年回家,除了自己的老爹老媽外,其它的七大姑、八大姨不知疲倦的反覆問那幾個問題,年年如此。

    “小強啊,聽說你現在在大城市裡混得很好啊,年收入應該有百萬了吧?”

    “麗麗啊,這過年你都30啦,什麼時候給你爸爸媽媽帶物件回來,他們都急死了。”

    “小鵬啊,我們準備明年和你姨夫一起出國旅遊,你給你爸媽也報上旅遊團,我們一起出去玩”

    “小輝啊,你們結婚六年了,抓緊要孩子啊,你媽想要抱孫子都和我們哭了幾次了”

    。。。。。。

    這些家長裡短的問題,問得自己心裡很不是滋味。“這是我家裡的事情啊,你們管好自己的生活就行,幹嘛非要當著這麼多人面問來問去啊”

    恐怕,這句話會是很多被問到這些人的內心獨白。如果能選擇,寧願不走親戚,也不要聽到這些所謂的“貼心話”。

    第二:情感淡薄,攀比的味道已經沖淡了年味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科技越發達,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越來越淡薄。以前沒有網路的時候,還經常去串個門,回家探親必須去。

    現在有了豐富的網路,反而話越來越少了。其實,不只是和親戚之間,就算是和父母之間,我們的對話也越來越少。

    而走親戚就更不用說,很多都是問候聊兩句,然後就是各玩各的。不是沒感情,只是感情比不上自己手裡的手機重要。

    攀比,在國文化中,向來很重。年輕人有年輕人攀比的內容,老年人有老年人攀比的物件。坐在一起,話裡話外很容易帶出來。

    我記得去年走親戚的時候,老媽在談到我的收入,就和親戚說“你們的孩子特別的有出息,一年賺那麼多錢,我們家可不能比啊...”

    當時,我就在邊上,聽到簡直是心裡猶如很多羊駝奔跑而過。但是,也沒說。這種情況,不說話最好。只是心裡暗暗想“明年,還是別來走親戚了”。

    第三:走親戚慢慢地變成互換東西,僅僅是過場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經歷,春節走親戚拜年,一圈下來,發現自己當初購買的禮品又回到自己家裡了?

    我們家就曾經出現過這樣的事情。當時購買的春節禮包,上面有店家的LOGO,而整個春節走親戚下來,它又出現在我面前了。

    所以,走親戚被解釋為一個公式:一堆人拎著東西說著閒篇+東走西竄=到處遊蕩著換東西。

    除了吃喝、彼此換東西,其它的真正情感聯絡的地方,倒是沒有體現出來。已經失去了傳統文化走親戚的意義,更多的變成了一種樣子。

    當然,小時候自己心裡裝得事情少,所以這種換東西顯得也特別新鮮。而如今已是中年人,同樣的事情反而顯得單調、無趣。

    文章寫道這裡,就想到又要臨近過年了,又得開始應對走親戚。其實,我也不願意,這是心理話。你們呢,願意春節到處走親戚嗎?

  • 2 # 老友手札

    過春節走親戚,這是延續了很久很久的習俗。並且絕大多數人在得知需要過年之後,都會聯想到要走親戚,也都會覺得這是必要做的事情。

    包括我自己來說,也覺得這是需要做的。

    但是這個習俗延續至今,是否到了可以做一些必要調整的時候了呢?

    之前看到一個關於papi醬的採訪,她說自己結婚5年了,親家從來沒有見過。過年之後也是和老公各回各家。

    那麼理所當然的,兩個人回到自己家之後,就可能只在自己家的親屬這邊走動,而不去對方的親屬那邊。

    這看起來有違傳統觀念,甚至會被人認為是不孝。但保持與對方合適的距離,不過分親近,我覺得這是一種變相的尊重。

    畢竟即便立刻就進入婚姻,也不可能立刻就開始特別尊重對方的父母或親戚,與對方親屬的關係也不會離開就變的特別好。所以,逐步提高或保持距離,其實也是有好處的。

    當然,有積極的方面,也必然是有消極的方面。

    就比如,之前我遇到的一位朋友,他平時就不怎麼喜歡走親戚。用他的話來說呢,走親戚太累了,還不如在家看看電視,吃點自己喜歡吃的呢。

    這代表了什麼呢?

    他並沒有從走親戚這件事中感覺到快樂,反而感覺到了束縛、不舒服、不自由。這與近些年,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絡越來越少,有很緊密的關係。淡薄了,自然走親戚就成了任務,而不是開心。

    當然,也還有這種情況。

    因為自己已經忙了一年了。這一年裡一直在完成任務完成任務,所以到了年底,內心想要的只是休息、只是放鬆。

    於是走親戚就變的讓人有些抗拒了。

    不說醫療、公安等特殊行業,我們這邊有些企業從初三開始,忙到第二年初一。年假有時候也就是一天半。

    即便有錢拿,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這種強度的工作,尤其是在我們這樣的小縣城。

    所以,相對於走親戚,一些朋友可能更想要跟自己相處。畢竟過年對於一些成年人來說,要比工作的時候還忙。

    接著可能還有這樣的狀況。

    生活中確實存在一些性格比較惡劣的人。這種惡劣,已經到了身邊親戚都排斥的程度。

    小的時候我看到過鄰居家的長輩,將自己已經30多歲的兒子趕出家,因為他平時什麼也不做,還天天喝的醉醺醺的。

    我想在你的身邊,也可能存在這樣的人。

    這樣的人可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這樣有錯,或者意識到了也還是不想改變。但是周圍的人也不是能做到以身飼虎,所以,見他一直這樣,也就保持距離了。

    而感覺不到被理解,感覺到的只是排斥的這類朋友,走不走親戚也都無所謂了。

    情啊,理解啊,個人狀態啊,在這類問題裡還是蠻重要的。畢竟支配我們行為的從來不是習俗,不是我們是否覺得做,而是我們是否有多餘的心力,想要去做。

  • 3 # 潘哥在農村

    在這裡我發表一下我的觀點,春節走親戚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禮節,是應該提倡和發揚,親戚就是用來親近,互相走動的,農村有句話叫:”親戚越走越親。

    特別是逢年過節,家裡有事的時候,親戚顯得尤為重要和給力。如果親戚之間走動的很親,那一家有難,所有親戚都會幫忙,有錢出錢,沒錢出力,錢和力都沒有的,就是到家裡問候一下親戚,說上幾句暖心的話也是很好的。

    在農村我們經常看到,親戚經常互相走動,親戚關係網維護好的家庭,不論是過節、過紅白事,家裡都是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事情過的紅紅火火讓人羨慕。

    而那些親戚互不走動,親戚關係不好的家庭,平時家裡沒人去,逢年過節也顯得很冷靜,紅白事也過的不熱鬧。

    人是社會性群體動物,只要是活著就要和人來往交流,人和人之間只有不斷互相交流勾通,才能互相瞭解,關係才能維持和穩固。

    親戚是每個人在社會活動中最重要,也是最好處的關係網。如果一個人將有血緣的親戚關係都處不好,我認為是可悲的,也肯定在社會上混的不咋樣的。

    如果春節不走親戚,親戚也不會到你家來,家裡會很冷靜,這給一年都不會帶來好運。

    我認為春節不走親戚的人內心一定很狹窄、自私、怕麻煩、怕花錢、怕吃虧等心理吧!

  • 4 # 林蕩玲

    那些不喜歡熱鬧不喜歡走動不與人交往的人既不喜歡佔便宜也不想付出。因為他沒得到過別人的幫助也沒得到過別人的人情,所以他也不想假心假意討好別人買乖。在他的世界裡互不打擾獨守一方天地安靜的過自己的小曰子,既不打擾麻煩他人別人也不煩他是最高境界,假惺惺的你來我往麻煩多一套手腳省得還不清的人情債。他已習慣清靜安寧所以既使過節也不串門走親探友。是他歷來的生活習慣不是他小氣也不是陰陽怪氣,是他看透人生形成了習慣,在他的世界裡沒有對錯。這是最好的自律。

  • 5 # 李287275412李澤祥

    只講自已事。

    我是家中長子,雖下鄉回京上班已二十九歲在石化城,但年節回父母家。

    家父很講禮數,母親又積極備物還語言鼓勵去看望親的。我從小不違父母願望,和妻一同各家去看望親的多是長輩。

    縣城講的四樣禮,雖在不斷變換著還四樣。這樣堅持二十餘年,我早發現父母仁心,我還加錢購禮品。可少見對方派兒女前來,我弟們之前同我前去的,後來一個個退出隊伍,後妹也退出了,只我夫妻仍堅持,父過世後,我仍執行母命前去。

    還有老街坊不是很多,由我購物代母前去。

    前幾年的一次某親的家中我發現拿我們輕視,可能習慣年年收禮視我哥幾個比較好條件,他,她們打牌邊聊天,我還在外面不曾被如此輕視,自此再不聽母命前去,也解放了早就不耐煩的妻子。

  • 6 # 過河卒70

    其實我們如果是個有心人的話,你會發現這是個普遍的社會現象!我七十年代生人,我們小時候春節都走親戚,那時候人真的很純樸,去總會給點壓歲錢或留著吃點好菜,那時候過春節去拜年覺得是個快樂的事!再後來有了電話就流行電話拜年,這樣雙方都省事,你方也不要花錢買禮物,對方也不用包紅包變相來買禮物,這樣的形式大家都心照不宣,因此就流行了!再後來手機出現了通個話來個影片,禮貌形式上好象又進了一步!再後來什麼都不弄了,親戚家紅白事打個電話才想起某處確實有這門親戚!我家大伯有先見之明費了點勁,弄了個家譜!估計XX打來電話好查下,這是哪門子親?這些現象其實就透出了個人自私的本質,只管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人跟人之間己經沒什麼感情,有時你會發現坑你的就是哪些所謂的親戚,(我家有個親戚十幾年前借我家十幾萬,到現在都沒還,這些人良心誠信何在?)在你破落時嘲笑你的反而就是你最親近的人!恕我情感缺失,我沒覺了有什麼人間溫暖!只感受到過多的世態炎涼!

  • 7 # 天地人robin

    春節是中國的重要傳統節日,自古以來就有走親戚的習俗,走親戚是為了拉近與親人之間的距離,增強親情。中國是禮儀之邦,平時受到別人的恩惠,到了春節透過走動以表達感恩之情。

    在過去,人與人的交往靠書信,交通也是不發達,交流十分不方便,於是春節成為了走親戚的一個重要時機。隨著社會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春節親戚走動相對變少。當前,通訊資訊的發達把所有人的距離都拉的非常的近,平時就隨時可以聯絡,春節的走動也就自然減少了。另外,春節期間人員流動頻繁,造成交通不便。同時,當前春節也成為了人們旅遊放鬆的良好時機,也是走動親戚少的原因。

    一直以來,我都是在外地上學工作,親人都在老家。平時回家十分不方便,所以,這些年來往來較少。即使是春節,由於回家的時間較短,小時候喜歡走動的親戚也都沒什麼時間走動,只有有事了或碰巧遇到才會在一起敘敘舊。現在拖家帶口的,走動更不方便了,走親戚也怕給人添麻煩。過年基本就在自家過了,在不同城市的親戚電話問候。雖然不怎麼走動,但心裡一直掛念著每一個親戚,有事情找到我一樣會全力以赴。

    在春節走動親戚是一種形式,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好,走不走動只要你心裡飽含著溫暖的親情我想才是最重要的,走親戚不如多走走心。

  • 8 # 有緣人153832681

    親戚是彼此之間有著特殊關係的親情緣分,人們總覺得:你不親我不待,何必去熱臉貼人家冷屁股,無事不登三寶殿。自己總感到過好自己的生活,那才是重中之重。親戚關係再好,那也是各煙囪各冒煙。再說,去打攪人家平靜的生活,總覺得自己過意不去。是有事求助人家,還是去蹭飯。如今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覺得還行,走親戚那是不得以而為之,總認為是帶著歷史使命去的。這也是禮尚往來嘛,如果遇事再懶得去,那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

    那些春節不走親戚的人,都是什麼心理?

    如今不走親戚,己經形成一種趣勢。並不是某一個人所想,而是大家覺得太麻煩,囉哩囉嗦,勞師動眾,精疲力盡太費勁。

    過年是一個傳統節日,萬家歡樂,難得能閒下來休息幾天。說起禮尚往來應酬那是不可避免的,硬著頭皮還是要去。春節走親戚,大家都知道,禮多人不怪,如果親戚家有長輩,你總不能空著手去走親訪友吧,那也顯得太沒面子了吧!買禮如今也是一件頭痛的事,如何適合人家的胃口?這事得好好掂量掂量。

    一年不見,走親訪友,張家長李家短,讓你措手不及。攀比心理越來越嚴重,面子上有時讓你掛不了彩。貧富懸殊讓你無地自容。是不是一路人另當別論,各人的生活境界也有所不同,偏愛也有所差異。過年熱鬧非凡,人家捨命陪君子,找來幾個人陪你玩玩,三缺一,其實就是一種待客之道。你如果說不會,多掃興啊!說玩玩通宵達旦,精疲力盡,勞民傷財。再說過年菸酒也是待客之道,就是你不吸菸,二手菸也讓你暈頭轉向。酒就更不要說了,盛情難卻也這好拿自己的身體作賭注。

    幾天的親戚之旅讓你感悟挺深,回到家幾天神不守舍。唉,還不如天天上班,那樣雖累,也習以為常。走親戚反而成了累贅了,很多人深有感觸。再說,父母在,家在,親情不斷,這份愛永遠保持新鮮。"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而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都成了親戚。誰家沒有應酬啊!走動走動自然就少了,但走動走動也正常,誰身先士卒帶這個頭啊!你不來我不往己經形成趣勢。

    過年走親戚,中年人帶著任務去,小孩子走親戚誰都不願意身先士卒。

    大家都知道,七八十年代,走親戚還成了熱門話題。正月初一拜爹孃,正月初二走孃家,正月初三走親訪友。說起走親戚正月初一至十五都是年,是家家門前手一招,你來我往,確實非常熱鬧。如今走親戚卻成了負擔,帶著任務去,中年人那是帶著歷史使命去。為啥呢!如果他們再不身先士卒,那親戚這條路真的斷了。指望小孩子走親戚,那全是費話。你不走帶頭作用,誰還拋頭露面。

    結束語

    親戚你來我往,在家不睬人,出門沒人睬。禮尚往來親情是親近出來的,你不身先士卒,大家都有同樣的心態,你心裡感想如何!將心比心,不計較那麼多,還是珍惜眼前這份親情,讓他在你的手中傳承發揚下去。我是有緣人,大家覺得是不是這個理。

  • 9 # 萍水相逢皆是緣

    一個人喜不喜歡走親戚,給人的性格有關,給人的心理沒有關係。

    因為從小到大,我就是那個不愛串門走親戚的人,因為這個習慣,特別是長大參加工作後,每年因為春節、中秋節這兩個節日的走親戚問題,沒少挨父母的吵罵。

    記得有一年中秋節,我已經結婚並有了孩子,還要上班,忙的很,中秋節沒有去幾個舅家走親戚,(母親沒有親兄弟,所謂的舅舅其實是母親的堂兄堂弟,只不過家住的比較近,如果不去走親戚,見面不好看而已)二舅搬了一箱子蘋果去看了父母,因為二舅是母親的堂哥,母親一看二舅去看了她,趕緊說,哥哥你怎麼來了?

    二舅說,俺外甥女八月十五不去看我,我只有來看你了。

    等我下班回到家,氣得母親把我很很的大罵了一頓。

    從此以後,每年的春節和中秋節走親戚成了我的慣例。

    以前因為走親戚,我從心裡是牴觸的,並且非常煩。

    現在隨著年齡越來越大,也明白了一些事理,只要時間允許,我都會去親戚朋友家裡拜望一下。

    現在條件那麼好,出門有車也方便,為了不給親戚朋友添麻煩,都是到家後坐一會兒,放下禮物開車就走了,從來沒有在親戚朋友家吃過飯。

    去走親戚,並不是為了別的,只是為了增加彼此之間的感情而已。

    常言說的好,再親再好的親戚朋友關係,如果長時間不來往,感情也會變淡的,親戚之間也就沒有了所謂的親情。請問大家我說對嗎?

  • 10 # 鄒建奇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有大環境的影響,也有個人的原因。

    第一,金錢至上的心態。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好多人受利益的影響,執唯金錢至上的思想不斷侵蝕,好多人都認為只有錢能辦到的事情,就沒有必要經營各種關係。所以在平常的日子裡,只是與一些有利益關係的人走得近一些,對一些親戚越來越淡,逢年過節什麼的走動也就少了;

    第二,人情漸淡趨勢。網路世界,資訊時代,各種關係大都用網路來替代了,平常也是鍵對鍵的多,面對面的少,走動就更少了,這是人心漸漸地變淡,這種趨勢有越來越大的可能性,也許這就是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的表象;

    第三,養老機制的完善。在過去互助成為社會的主流,現在獨立的生活越加明顯,特別是養老機制越來越完善,所有人都有養老保險,依賴性越來強,人與人之間互助多,面對面交流多,感情也就濃厚。現在依賴性就小多了;

    綜上,走親戚少了,人情淡了,進步了嗎?鍵對鍵的結果就是人心與心的距離遠了,感情淡了。

  • 11 # 元青

    結婚十年,媳婦偶爾會朝我抱怨,你們家的親戚我都沒有見到過。的確像媳婦所說,除了在我們結婚時,她和我姑有過一面之緣,此後數十年間,竟無機會再見。前年,我姑去世,她們再次相見的可能直接就沒有了,遺憾。

    不用說我媳婦,就是我,見我姑的次數也寥寥無幾。姑去世前,我和她最近的兩次見面,一次是我的婚禮,一次是我父親的葬禮。除此之外,我和姑再無其他走動。

    除了姑,我還有大爺們。在中國的很多地方,每到春節,大家庭都會聚餐,聯絡感情。七大姑八大姨,叔叔大爺,齊聚一堂,歡聲笑語,開懷暢飲。而這樣的情景,在我們家庭從未出現過。永遠是關起門來過自己的日子,從未有過兄弟的幾個家庭聚在一起吃飯的情形。也可能是親情淡薄,也可能是風俗使然,因為別人家也是一樣的情形。

    如果有老人在,兄弟姊妹還有聚餐的可能。老人離世後,兄弟姊妹再聚首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我出生時,爺爺奶奶已經去世。所以,從我有記憶開始,我們和大爺姑姑家就沒有一起吃過飯。

    除了姑姑和大爺,我還有兩個舅和兩個姨。同樣,和舅姨的走動,也僅僅侷限於每年一次的春節拜年。每年的大年初三,我和哥哥就會帶上四箱酒,去舅姨家拜年。先去大舅小舅家,後去小姨二姨家。每家一箱酒,去了後給舅姨磕個頭,寒暄十來分鐘,就告別離開,下次探望又是一年後。

    去拜年時,兩個舅不會讓留下吃飯,小姨最多虛讓一番,真心實意的是二姨。無論真情也好,還是虛意也罷,我和哥哥都不會留下吃飯。臨出門前,老孃就囑咐路上注意安全,快去快回,不要留下吃飯。四個親戚一圈走下來,加上中間路程,基本就兩個小時。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人們對吃的已經不會太過看重和在意。一家人忙碌一年,難得春節那幾天,相聚在一起,說說笑笑,吃喝玩樂。不用說多,哪怕就是去兩個親戚家吃飯,一來一回,就得兩天時間。無形之中,就會削減了和父母團聚的時間。

    眾所周知,去親戚家吃飯很麻煩的。客人去後,親戚要忙裡忙外做飯炒菜,招呼這個,寒暄那個,很是忙亂。本來春節就是放鬆的時刻,反而因為親戚的拜訪,卻更是勞累。俗話說,客不走,主不安。

    當然,親戚越走才會越親。如果怕麻煩,疏於來往,親情就會漸漸淡漠。無論如何,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會有不同的想法和相處模式。在來往和麻煩之間,如何尋找到一種平衡,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如果要怪親情越來越疏離,就怪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大的工作和生活壓力吧。最後,祝願大家生活幸福,天下一家親。

  • 12 # 高瞻未必遠矚

    隨著時代的發展,走親戚的人越來越少,除非婚喪大事必須走一走,平時都“無事不登三寶殿”了。

    走親戚少了,不外乎下面幾種原因:

    1.生活節奏加快了,工作比前更忙了,因而無暇安排走親戚了。

    2.有不少人把走親戚改成親戚聚會。為了熱絡親戚關係,平時有空時把親戚召集起來,一起到酒店聚一聚。

    3.物質生活豐富也促進了精神生活的豐富。人們把富餘的時間安排出外旅遊,而不考慮走親戚。

    4.社會環境的影響,使不少人親情淡漠了,親戚觀也改變了不少。

    走不走親戚不重要,重要的是心中各有你我。

  • 13 # 橙汁今天也在努力

    我也不願走親戚,因為我窮,我和老公都屬於沒本事的那種人。我家親戚哪家都過的很好。總之,去了人家總有比人矮半截,被人看不起的樣子,心裡會很難受。

    記得有一次和父母去大姑家,我們去時,我拿了一箱奶,一些水果。我走在前面,去敲門,大姑父給開的門,他一看是我冷著臉問了一句“來了!”一點也不熱情,從進門到吃飯我一直很少說話,心裡很難受,都想哭的那種感覺。是啊,人窮了別走親戚,,去了好象去占人家便宜。其實,人家也不歡迎你去,也不稀罕你拿的東西,就怕沾了你的窮氣!

    所以我還是很少走親戚,除非沒法,但凡有一點法子也不去。

  • 14 # 沐浴陽光的雨

    那些春節不走親戚的人,都是什麼心理?

    個人認為,過年不走親戚的人,說文雅點是不懂禮貌、不講規矩,說難聽點就是不要臉,做人差勁。

    春節走親訪友是中國延續千年的傳統習俗,他是親朋好友聯絡情感的平臺。平時,大家都為生活為事業奔波忙碌,沒有時間走親訪友,利用春節假休時間帶上簡單的禮物到親朋好友家串串門,為他們送上祝福,彼此互通有無,交流加深感情。俗話說:禮多人不怪。親朋好友之間常走動不親也顯親,不走動是親也不親。因此,個人認為,親朋好友之間一定要經常走動,尤其是春節期間,更應該走動。

    春節期間走親訪友,不一定帶多麼貴重的禮物,也不一定帶很多禮物,親人們也不在乎客人帶多少東西,他們看重的禮節和禮貌。尤其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交通也便利了,利用春節的機會到他們跟前簡單的幾句寒暄,一聲親切問候,都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和內涵。如果時間允許能坐在一起吃頓飯,更能顯示出親情的濃重。

    其實,本人也不愛走親訪友。一是生性懶惰,不愛外出;二是口笨舌拙,怕失禮節。但每逢春節和中秋節,這兩個重大節日,我都會抽出一定時間到親友家裡串串門,拉拉家常裡短,彼此加深感情。

    有人說,現在通訊發達了,打電話、語音影片也可以互通有無,交流感情。但我感覺言動不如行動。親自到跟前看看更顯得隆重。

    以上是我對春節走親訪友的看法,在開篇之言中,如不妥,傷害了誰,敬請諒解,勿噴。

    曰:

    春節之俗延千年,走親訪友很關鍵。

    親朋好友常走動,感情加固親情綿。

    禮物多少不重要,基本禮節不能少。

    最好留下吃頓飯,情深義重人品高。

    一陣胡噴亂嘮叨,傷人之處請別惱。

    ——圖片網路,侵刪!

  • 15 # 情深深感濛濛

    曾經在我們很小的時候,我的父母過年是不走親戚的。一般的家庭姊妹都有三五個,都是大哥哥大姐姐帶著小弟小妹去走親戚拜年啦,那時,交通都不方便,外婆、姑媽、姨媽家在十幾二十公里的土路都樂於走路去拜年,

    從早上起來早早吃了早飯,梳洗好,換上過年才能穿上的新衣服,大的背禮,小的跟著一起走。走了2個多小時的路 ,腿也軟了,肚子也餓了。終於到了親戚家了,親戚就會拿出很多吃的來了:桂花糖、爆米花、油炸麵粉零食、白裡紅點的香甜米餅,先讓我們墊個肚,然後她又去炒香香的肉,弄好吃的菜,滿滿一桌。那時候吃得好香,覺得好美味,因為這是走親戚才能吃得到的這麼豐盛美食,

    在家裡時,父母是不會把這麼多好吃的讓我們姊妹這麼放肆的吃的,只是偶爾拿一點出來,其他的要留著家裡的的表姐兄弟妹客人到我們家來時吃的。客人來了 ,我們都不上桌了 ,讓客人吃好。

    回想那時我們是非常樂於走親戚的。

    現實的我們生活條件好了,平時想吃啥就買啥,現在有了手機更方便了,

    過年在手機上拜個年,發個紅包,彼此問候。覺得過年互相拜年走動還會給親戚彼此帶來勞累 ,煩忙。還不如讓雙方清閒一下好吧。

    我想那不走親戚的人,也許跟我們有同樣的心理吧!

  • 16 # 魚杜羹

    我過年不走親戚,除了雙方父母,其他的一概不走。心裡正常。

    我以前有一個同事,過年要走30幾家親戚,每家至少需要四種禮品,你想想這個費用有多高,而且這些東西有的為了圖便宜買的都是雜牌子,估計親戚家也不會吃,白白花了錢,買了一堆沒有用的東西。他自己說一年的光中秋、過年的費用就要三萬多。更有的以前送禮有:一刀肉,有的人做了個記號,最後轉來轉去又回到自己手裡,可是此時的肉已經發黃,早不能吃了。

    傳統我不反對,但有的可以,有的可以不再堅持。

    所以我不贊成這種走親戚送禮的,浪費。

  • 17 # 容妍

    個人覺得,春節是個難得的休息日,也許很多人和我一樣,希望有更多的時間讓自己放鬆。

    當然,春節在傳統意義上,是全家團圓的日子。對於平時不常走動和聯絡的親戚,我們也希望利用這段較輕閒的時間多聚聚。

    可是,問題就出現在這聚聚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理念,特別是年輕人,他們的很多想法與長輩不同,比如晚婚晚育,比如嫁給愛情。因此,面對席面上不斷地尋問和長輩地尊尊教導,反駁當然不行,那就選擇逃避吧。

    這也是很多人說自己有社交恐懼症的原因,也是不想走親戚的一個主要因素。

    如此一看,這樣的心理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的。

  • 18 # 龍眼看世界

    我春節喜歡去我家的親戚,可以侃大山,喝點小酒放鬆放鬆,紅包也是禮尚往來;不喜歡去我老婆家的親戚,因為給不起紅包,又特別的心累。

    我老婆是汨羅人,每年春節只要提到走親戚我就十分的惱火,說實在的想逃避都逃避不了。我大舅子的岳母孃家是寧鄉的,兩個女兒都外嫁,所以他們大年初二就過寧鄉去了,之後直接去長沙上班。所以他從來不走自己家親戚,他姑媽家的新房幾十年了在哪裡都不知道,都是讓我們兩個做妹夫的承擔。

    我們第一次帶我兒子去我老婆的舅舅家,大人小孩都給了紅包,走的時候我兒子一毛錢都沒收到,我女兒出生第一次去的時候也是如此,鐵公雞一毛不拔。他們家的親戚七大姑八大姨一天走完,就是為了送個紅包,連水都沒喝上一口,更不說談天聊感情了。平常過生日,紅白喜事不用說,只要紅包到位就行,你們家有什麼事都裝作不知道。而且連我大舅子的岳父岳母過生日也要我們送禮,真奇葩。

    我曾經跟我大舅子明說過:如果我老爸象你舅舅家的話,我爸一年到頭都不要幹活了,我有25個表姐妹、12個老表,過生日和春節一人送200元就行。春節走親戚本來是聯絡感情的機會,在他們這裡卻變成了赤裸裸的道德綁架,只要我岳母娘不死就得一直送禮送不停,真的累,傷不起。

  • 19 # 龍華中

    他們大多是年輕人,壓力大,失望,丟失目標,不去面對事實,孤獨,潔癖陰陽症,等多是這樣的人,

    天下的親戚,都是骨肉親情關係,親戚不是平風而起,他們都是血源上的系直,他是互助破憂解難的親情往來者,他是能與你風雨同舟親人,一二代親戚不是剛節日來住,平日裡也經常禮尚往來,隨便喝上幾杯開開心,一心一意的笑談風生,不能三心,等三代後才漫慢的少去親情感覺。

    有些人是父母來往不佳,留下了不良陰影。有的是因經濟方面配合不好,產生了矛盾。有是因窮富之差的問題,窮者自卑,富者不一定有欺之心,但走遠了。還有些家庭過於清潔衛生,父母他都閒棄,所以有很多不良事,也會造成親戚雙方不願意走下去的原因。

    社會壓力效應,在複雜的清況下,有些人仇視和討厭親戚,是一種不理致的方法。一歲年紀一歲心,等上年紀一切都明白了,可能還再去找親戚續舊呢。

    還有些是因煙酒不沾,話少,不喜歡客人的雜亂酒音,這多是陰性過重的人。

    現在確實有不少人,對親戚早以忘情冷對。招帶親戚一天經濟損失很大,感覺浪費了金錢時光,不對啤氣,小悄他人,所以厭惡親戚。這種思維的人,他是隻認金錢不親戚的人物,也是世間常說的吝嗇鬼之類。

    我經常在網上看到一些人,因親戚借錢鬧到法律上。還有些人直接就說有錢別借親戚,等等的言論?

    在前些年,那個家庭結婚建房,不用親戚朋友互幫互助能成事麼,有幾個上大學的學生沒借過親戚家的錢,恐怕現在他們有些成了上層人物,但他可能還不知道當年父母借親戚錢的真實故事,有的還忘恩負義節日間都無音信了,這些事實到處都有。

    因閨女長大了,成了人家的媳婦,這種母女分離的親情感覺,只有經過的人才懂的親戚的滋味。如對親近的,姐妹家,姑家,佬佬家,丈母孃家,一上這些都是直系親戚。平日工作忙,節日一定抓住機會看望一下。

    如有人對這些親戚他都不走動了,他一定出了大問題,可能失去了一切希望之心,或是少心缺肺的無情人。

    當人們與到這種人時,你會怎麼看帶他,請網友去評吧,?

  • 20 # 未能豆子

    1、面子問題這也是最主要的問題,其實中國的年就是為了增加親戚朋友的感情的,但是現在的年越來越傷感情,親戚之間貧富差距大了,自然感情會疏遠,貧的不願去富的家裡,因為高攀不上,富的也有部分不願再跟貧的交往,

    2、心理問題,這部分來自貧的自卑,不願走出去

    3、現在的過年已經變了方式了,一年難得休假幾天,所以帶家人出去遊玩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媽給我找了個後爸,母親給我看孩子,後爸也來常住,他的生活習慣我受不了,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