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隔夜的粥
-
2 # 小陌逢春
漢武帝對司馬遷施以宮刑,是因為漢將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司馬遷替李陵辯解,漢武帝遷怒於司馬遷,故司馬遷受辱宮刑。
李陵是西漢名將。漢武帝時期,西漢國力達到了鼎盛。於是一改漢初對匈奴的和親政策。開始大規模對匈奴反擊。當時大漢名將李廣利帶著3萬騎兵攻打匈奴,漢武帝就任命李陵押運糧草,協助李廣利。但是,李陵也想建功立業,就拒絕了這項任務。反而向漢武帝請命,願意帶領5千精兵,從側翼攻打匈奴。
漢武帝很欣賞李陵的勇氣,就答應了李陵的要求。後來李陵在浚稽山與匈奴的主力相遇,被匈奴騎兵重重包圍。但是李陵面對敵兵毫不膽怯,追殺匈奴無數。迫使匈奴單于召集來更多人馬,將李陵及部下團團圍住。雖然李陵及部下奮勇殺敵,但敵軍太多。在糧草耗盡,箭矢用完,外無援兵的絕境下,李陵戰敗被俘,被迫投降了匈奴。
漢武帝知道李降投降匈奴之後非常憤怒,後來又傳來李降在為匈奴練兵的事情。朝廷上下皆聲討李陵,漢武帝下令滅了李陵三族,李陵就再沒回到漢朝。
在李陵投降匈奴這件事中,大臣們都譴責李陵貪生怕死,只有史官司馬遷說:“李陵侍奉親人孝敬,與士人有信,一向懷著報國之心。”意思是說李陵是戰敗迫於形勢才降敵的,其以區區5千兵馬,殺敵數萬,其功可以抵過。李陵未必真心降敵,他也許是想活下來,尋找機會回報大漢王朝。
但是,漢武帝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護,是有意貶低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將軍,是存心與朝廷做對,便把司馬遷下獄。司馬遷本想一死了之,但要寫部有關歷史書的夙願,只能忍辱負重,接受了宮刑。
-
3 # 魯江散人
司馬遷,字子長,今陝西韓城人。司馬遷生於公元前145年,死於公元前90年,是西漢著名的史學家和散文家,他父親是漢武帝時的太史令,自幼受父親的學術影響,對歷史感興趣,十歲就通讀了《左傳》,《國語》等史籍,青年時,曾經師從文學家孔安國學習《古今尚書》,還跟隨大儒董仲舒學過《春秋》,《公羊》學。他涉獵廣泛,精通天文曆法、史學、儒學等各家學說。公元前110年,他父親司馬談去世,他繼任大史令一職,但由於替李廣的孫子李陵求情,被漢武帝施以宮刑。
司馬遷被施宮刑的歷史背景
公元前100年,被衛青,霍去病打敗的匈奴被迫向漢朝求和,並釋放了以前扣壓的漢使,漢武帝為了表達禮尚往來的善意,派蘇武出使匈奴,誰知蘇武被捲入了匈奴內亂被扣押,漢武帝大怒,派大舅哥二師將軍李廣利率兵三萬攻打匈奴,被匈奴打的幾乎全軍覆沒。同年李陵請求參戰,漢武帝只給了李陵五千步兵,李陵的軍隊不幸碰到了匈奴的主力,李陵邊戰邊走,殺死了大量的匈奴騎兵,但由於寡不敵眾,又沒有援兵,被匈奴俘虜,投降了匈奴,李陵的本意是緩兵之計,但漢武帝卻殺了他全族。
司馬遷被施以宮刑的原因
李陵被俘投降的訊息傳到漢朝後,滿朝文武都譴責李陵投敵,漢武帝也是大怒,把李陵全家都關進了監獄,準備等訊息確實了殺他全家。一來司馬遷家和李陵家本來就是世交,其二司馬遷覺得李陵很冤,就向漢武帝求情,他對漢武帝說:“李陵只帶著五千步兵,卻深入匈奴腹地,並殺死了成千上萬的匈奴人,他肯定是假投降,然後給匈奴人一擊,將來李陵肯定會立功贖罪的”。漢武帝本來就大怒,別人可以投降,你李陵家族是我漢室的門面啊,你投降影響太大,太壞了。再說你為李陵求情辯解,這不是含沙射影的諷刺我大舅哥,諷刺我嗎,漢武帝這下更是怒火沖天了,他命令把司馬遷關進監獄,交給廷尉審問,最後判了宮刑。
結語:司馬遷被判宮刑,讓他的身心都受到了極大的摧殘,對一個男人來說也是極大的恥辱。但為了寫《史記》,他堅強的活了下來,當時的李陵被圍還沒有投降,司馬遷作為李陵的好友,對好友知之甚深,相信李陵不會投降,實際上也確實是匈奴人故意散發的反間計,在明知漢武帝怒火沖天的情況下,他依然為李陵求情,可見司馬遷是一個很正直剛正的人,但李陵後來的真降打了他一個重重的耳光,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
4 # 知常容
漢武帝與司馬遷都沒有錯,錯在哪裡呢?錯在兩個對的人在錯誤的時間點相遇。
漢朝自眾劉邦被白登之圍之後,西漢內部一直瀰漫著一種恐匈奴的傾向。比如劉邦死後,單于對呂后說,你沒了老公,我沒有老婆,你可以嫁給我做老婆。收到這樣的信,呂后是氣死了,她將信拿出來給大家看,商量怎麼辦?
樊噲第一個跳出來了,臣願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大家都紛紛表態,一定要打擊匈奴,不打不行。
這個時候季布說話了。
季布說:“樊噲可斬也!夫高帝將兵四十餘萬眾,困於平城,今噲柰何以十萬眾橫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陳勝等起。於今創痍未瘳,噲又面諛,欲搖動天下。
當年劉邦帶著四十萬都搞不定,你樊噲帶著十萬就能搞定,你這不是胡說八道嘛,所以要斬殺。
這樣一說,原來主戰的人臉色都嚇白了。呂后覺得也是,嚥下這口氣,然後寫了一封自己年老色衰之類的自貶的話回覆了。
這事情就算了了,這憋屈就算過去了。
文景之治時也沒有與匈奴發生什麼大的戰亂,中原經過休養生息之後,糧食都爛到穀倉裡了,錢財太多繩子都爛了,老百姓的生活也安定了。
此時漢武帝上臺了。
漢武帝覺得內部已經搞定了,有錢了就有底氣,該去掉恐匈奴這種輿論了,討伐匈奴。所以他就將當年呂后這封信重新拿出來作為激勵,然後準備討伐匈奴。
當時恐匈奴派還是佔上風的,大家覺得以和為貴比較好。不過當時大行令王恢提出一個建議可以利用漢匈和平的情況設伏匈奴,派了三十萬大軍,結果卻被一個叫武州尉史的傢伙洩漏了軍事機密,最後雙方都白跑了一次。王恢手握三萬精兵也沒敢追擊匈奴,顯然心中還是怕匈奴。
最後漢武帝就借了王恢這顆腦袋錶達抗擊匈奴的決心,西漢與匈奴之爭從此拉開。
漢武帝定調之後,自然想用和親,和平的方式與匈奴相處的言論就越來越少了,大家轉而變成支援對抗匈奴,當然代價是很大的,最終家底打窮了,老百姓的生活陷入痛苦之中,對外作戰當然也打贏了。
從長遠看是對的,但這種痛苦由當時的老百姓承受著。
這是整個西漢當時的大背景。
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李陵投降了匈奴。如果換成別人投降倒沒有什麼大的影響,李陵所在的李氏家族就是以抵抗匈奴,忠誠揚名天下。李陵投降傳回西漢對士氣打擊當然很大。
漢武帝從全域性的角度考慮,希望李陵是戰死而不是投降,戰死更容易激勵士氣,這是當時漢武帝的心態。
上欲陵死戰,召陵母及婦,使相者視之,無死喪色。後聞陵降,上怒甚,責問陳步樂,步樂自殺。
司馬遷他沒有站在漢武帝的全域性觀在考慮這個問題,他是站在個人,從李陵一個人的表現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情。
所以他列了以下幾點理由為李陵開罪。
1、李陵人品沒問題,有國士之風。
2、那些貪生怕死衹顧保全身家性命的臣子,任意構陷,誇大其罪。
3、客觀情況,李陵領不到五千人的步兵,長驅直入到達匈奴腹地,面對數萬敵軍,箭盡路絕才被俘,這一點就是古代名將都不如他。
4、李陵的投降是假投降,他肯定會找準機會報效國家。
漢武帝希望以李陵之死統一征伐匈奴的輿論。
群臣皆罪陵
這就是當時的輿論。
司馬遷這樣的論斷從理性的角度來說是對的,但投降是鐵的事實,這種影響太壞了,這讓漢武帝受不了。
司馬遷的言論在當時的情景看來十分不合時宜。漢武帝都可以借王恢的腦袋,當然也可以借李陵的腦袋,這一點司馬遷他不懂,也沒有看清當時的情勢。
所以司馬遷獲罪,但從《李將軍列傳》中可以看出他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而且李廣連個侯爵都不是,單獨列傳顯然有司馬遷的私人感情在這裡。
站在後世的角度看司馬遷這個言論是對的,我們也很同情司馬遷,但如果沒有這一篇《李將軍列傳》呢?
西漢當時是可以花錢免罰的,比如出使西域的張騫曾經就花錢買過,他與李廣出去無功而回,而且損兵。
漢法,博望侯留遲後期,當死,贖為庶人。廣軍功自如,無賞。
司馬遷拿不出那麼多錢,只有選擇宮刑,所以他在《報任安書》中說出了自己的痛苦。司馬遷受刑之後領中書令這個高官。這對於司馬遷來說是辱上加辱。
當然他還有一種選擇,就是像李廣一樣自殺,但是《史記》沒有寫完,他不可以死。
漢武帝和司馬遷都是令後人敬仰之人,但當這兩個令後人敬仰之人相遇時,未必就是1+1=2,可能是1+1=負2。
熟讀歷史有一個好處那就是知道一個道理,一個正確的觀點在錯誤的時候拿出來也是錯的。對,不光要結論對,而且時間也要對,這是讀史的好處啊!
這個道理再往深裡說就是一陰一陽為之道也!
回覆列表
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漢武帝的功績,在他的治下,漢朝不論文治武功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眾人都將他與秦始皇並稱為秦皇漢武,他在位50多年,對外擴大了漢朝的版圖,對內解決了諸侯紛爭,漢朝的經濟達到鼎盛,百姓富裕安康,但就是這樣一個皇帝,在他晚年時候卻聽信巫蠱之言,給漢朝造成了很大的禍患,而且只是因為司馬遷直言進諫便將其處以宮刑,實在是讓大臣們心寒,也算是他人生當中不多的汙點了。
司馬遷是漢朝時期著名的史學家,他的祖上一直都是從事與歷史相關的工作,所以他有很多機會去瀏覽各類史書,年輕時候的他因為家境殷實,也不用考慮生活的問題,便到處遊山玩水,這樣一來,司馬遷的眼界更加開闊,也瞭解到了很多地方資料,為他以後編寫史記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他父親去世後,他便接替了父親的工作,進了宮之後,得以閱覽到很多珍貴的典籍,之後他便每天在閱讀這些書籍,積累了大量的史學知識,沉浸在書海中的司馬遷卻沒有想到他人生中最大的打擊即將到來。
漢武帝時期,邊境的匈奴時常來打秋風,於是漢武帝便派遣李陵去攻打匈奴,沒想到卻打輸了,連李陵自己也被俘虜,而且這個李陵也不知道咋回事兒,竟然投降於匈奴,還負責幫他們訓練部隊,漢武帝聽到這個訊息後,自然是非常憤怒,差點氣的吐出三升老血,下旨要滅李陵上下三族,大臣們自然不敢反對暴怒的漢武帝,但此時司馬遷卻站了出來為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他認為這些都是李將軍的權宜之計,日後必能找到機會為漢朝立功。
正在氣頭上的漢武帝哪能聽得下這種話啊,自然也就懲治了這個為李陵說清的史官,本來要處死他,不過那時候的漢朝有個制度,有兩種方法可以免去死刑,第一種是上交50萬錢,第二種就是接受宮刑,司馬遷一介史官自然拿不出50萬錢(當然,能拿出來我估計他也不敢上交給朝廷),為了活命和完成自己的理想,無奈之下只能選擇接受宮刑,此後,司馬遷便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在獄中完成了史記的創作。
直到太史元年大赦天下,司馬遷才得以從監牢中解脫,漢武帝覺得司馬遷雖然腦子一根筋,但不可否認他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便還是讓他做了中書令,之後9年,漢武帝身體越來越差,而此時史記已經完成,且漢武帝已經全部閱覽完畢了。臨死前,漢武帝單獨召見了司馬遷,他們談到史記的內容,裡面有很多指責漢武帝的話,但是漢武帝並沒有叫司馬遷修改或者刪減,可見其寬廣的胸懷,當談到處死鉤弋夫人這件事情的時候,他問司馬遷對此事有什麼看法,司馬遷也很耿直,搖頭表示不知,之後漢武帝便給他說了8個字“子弱母壯,必亂天下”,當時的司馬遷不理解這8個字,大臣們也不理解,可是後來2000年的歷史卻無一不在證明漢武帝超絕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