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淚殘痕
-
2 # 太愚1
所謂國學,是指周易衍生出來的,以周易基礎理論作為指導思想並貫穿始終的古代中國文化體系。
這個概念有兩個要點,一是“周易衍生的”,二是“以周易理論作為指導思想並貫穿始終”,如何理解?
第一,古代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源於周易。文字、建築、人們的信仰是判斷古代早期文明的三個基本要素,而中國的古文字源於周易,早期的建築(如陵墓)以周易理論為基礎,早期以的信仰以《周易》為經書,以周易理念為理念。
關於中國文字的發明,過去的說法是,文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這個說法是那些號稱革命的學者出於政治的需要所作的胡扯,缺乏嚴謹的論證。中國文字的發明期,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古文)時期,從時間上來說,跨度長達數千年,且有一種貫穿始終的邏輯體系,而勞動人民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在長達幾千年間,他們無法把一種始終如一的邏輯貫徹到文字發明之中去,何況古代早期勞動人民生存不易,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搞“無用的”文字發明。伏羲發明周易(模型)之後,成為王族的秘器(代代相傳),各代王的官員,就用它來抽象概念,最終演繹出文字和規範文字。所以,文字是周易創造的。文字是文化的基礎,所以,中國的古代文化是周易派生出來的。
考之於整個古代中國文化,周易理論作為指導思想並貫穿始終,毋庸贅言。
人們一直不能準確定義“國學”的概念,是因為此前人們否定中國文字是周易所創造的這個基本觀點。拙著《中國古代宇宙理論研究》對這個問題作了深入的論述,並透過一系列的文字演繹和解析,確證早期的文字是周易發明的。這個基本事實確認之後,“國學”概念就清晰了。
-
3 # 杜新1
據史學家說,“國學”這個概念出自在日本避難的康有為。康的國學範疇包括170餘部典籍。後來王國維對此做了刪減,刪簡為130餘部。所以我曾經質疑人民大學的“國學學院”,我的質疑是:國學的範疇,一個是170餘部典籍,一個是130餘部典籍,那麼,四年本科,究竟能學多少部典籍?
-
4 # 泥水勞人
國學,就是當前教育課件設計的一切軟體知識,就是國學。易經是古代的一門知識,國學是方方面面的學識,而不是一門知識。任何國家不能用一門知識代表是國學,國家需要的是多門知識,而且還需要創新改革,開拓發展,才能實用於時代人類與國家的需要,這就是國學。清王朝以八股文為國學,如果我們不發展改變,仍以八股文為教育題材,我國早已亡國矣!現代人們認為國學就是傳統文化,那麼現代高等教育就不是國學嗎?敝敝傳統文化能強國嗎?易經能強國嗎?敝人是專門研究易經的,但不能把易經說成是萬能的,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萬能的事與物,更沒有萬能的一門知識。錢!也不是萬能的,但比起其他事宜,倒是多了許多方便罷了。
-
5 # 考貳拉
時下國學又成了時髦的名詞,甚至國學中最為冷僻的經學也日漸熱鬧起來。有的刊物、網站以國學名之,有的大學還辦起了國學班,據說要生產大師。最熱鬧的是一些以聖人傳人自命者發起了少兒讀經運動,已有近千萬少兒參加過讀經。反動也因之而起,一些有西學背景的評論家斥之為“矇昧的文化保守主義”。個別理工科大學也把儒家經典的學習列為公共必修課。作為一個與之相關的史學工作者,對此本應當感到欣慰的,實則卻困惑不已。
困惑之一,何為國學?民國時期,曾經有過關於國學的討論,對國學(亦有國粹、國故等稱)的定義,也有許多爭論。從範圍上說,一些認為是古代中國的學術,另一些則認為可不論古今;從內容上看,有認為包括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的,也有認為經學是中國學術的主流,則國學與經學同義……凡此種種,不一而足。許多當時著名的學者也在這紛紜的爭論中發出感慨:所謂國學,實難界定。按照章太炎的說法,古代的經、史、子、集部都可算在國學的範圍內,如此則國學範圍太廣,失去了學術分類的價值,各以其現代分類如中國之哲學、史學、文學等進行分類足矣,何必徒增煩擾?如果視國學為經學,就頗為荒唐了。中國自來文化、學術就有多源、多流的特點。經學是,史學、文學又何嘗不是?即令是儒學,也還存在著不同時期的差異。文化沒有交流和融合,甚至衝突,就沒有文化的發展。我們的文化中,來自異國的內容很多,且源源不絕。在某個特定時期,回頭審視本民族文化遺產,固然可以說,何者乃我民族固有者,可從歷史變遷的眼光看來,則並非如此。至於範圍上的不論古今,自然無須多費紙筆辯駁。然則何以會有國學之名?從鴉片戰爭開始,以中學、國學名稱與西方學術進行比較即已開始,西學之名亦相伴而生。在民族危難之際,這樣的比較是很自然的。但由此也可以看出,所謂國學實在不是一個純學術的名詞,而是民族主義思潮在學術思想方面的副產品。自卑的民族心理除了會有“全盤西化”的強烈衝動,而從固有的文化中尋求資源以維持自尊,又何嘗不是一種選擇?今天的國學熱潮,自然亦不脫民族主義本色。國學之名,實在是民族主義帶來的。這樣一個看起來很神聖的名詞的存在,反而使人容易虛浮起來,不如直稱中國史,中國文學,中國哲學,來得更為清晰,也可充分表明文化的客觀立場。困惑之二:國學真的可以填補國人的價值真空嗎?雖然不認同國學的提法,但並不意味著問題不存在了。自打倒孔家店以來近百年的歷史,亦可謂斫喪傳統文化的歷史。今天看來,西方的價值觀儘管有不少已為國人所接受,但距離整個系統照搬式的接受,又相去甚遠。傳統的價值體系已在一次次棄之如敝屣的歷史運動中與我們漸行漸遠,西方價值觀又難以為民族心理完全接受,造成了長久的價值真空。直接的結果,即不免於道德底線的一次次被突破。當然,嚴苛的道德約束被突破,未始不是一個社會日漸寬容、開放的表徵,但道德底線與社會正義的普遍訴求之間的鴻溝,最終會造成社會亂象。這也是歷史上不爭的事實。如何化解危機?全盤西化既然已被歷史證明為不可行,人們轉而向傳統文化尋求思想資源,於是才有了所謂的國學熱。過甚其辭者如以當代大儒自命的蔣慶,對儒家政治和少兒讀經的提倡可謂不遺餘力,並躬行實踐,其核心不外乎讓人的思想重回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時代或漢朝。只是孔子的時代可謂亂弒相尋的亂世,“寧為太平犬,不作亂離人”的悲慘呼號也發生在施行儒家政治的漢朝末年。至於後來的中國歷史,儒家道德理想的背後,又隱藏了多少“以理殺人”、“吃人”的事實,也不用我們在這裡一一擺出來了罷?所謂救國的夢想,就更令人發笑了:宋明兩朝古董先生們的儒學當比現今鼓吹儒學的先生們道行來得深些吧?可結果怎樣,國家一齊亡了。讓人奇怪的是,蔣先生是真的不瞭解歷史,還是有意為了自己的學說掩蓋事實呢?總有一些人認為西洋人強大的原因不過是他們的科學技術和制度,在思想層面上,將來的世界總還是要靠東方的中庸思想。正如有人所言,由我們來教訓洋人怎樣治國安邦,還是太早一點吧?蔣先生們自然可以辯解說道德理想和歷史事實總會有距離,不過把自己的主張裝扮的如此神聖、純之又純,只怕難脫非詐即妄的嫌疑。還有一層疑問,也是不得不問的:世變時移,窮變通久,乃歷史通則,何以蔣先生們可以抱殘守缺而以聖人嫡傳自居呢?偏偏孔夫子曾說過:“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顏淵問為邦,夫子又說:“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 孔子好像並無蔣先生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自負,反倒是謙虛得很,知道歷史是在不斷變化和繼承中演進的。與孔子如此大異其趣,真不知道蔣先生們的聖人書是怎樣讀的?讀經的蔣先生們如此,凡張口閉口國學的大人先生們,恐怕也脫不了虛妄的干係罷!困惑之三:我們該怎樣復興國學?對國學、提倡國學、經學者的辯駁,並非對他們努力的否定,但其中的虛妄卻不得不加以討論和辯駁。至於基於民族自卑心理的虛無態度,比如動輒以封建專制的大帽子扣在傳統文化的頭上,似乎可以簡單地一句話概括,是極度缺乏理性的表現,也是不負責任的。錢穆先生曾說過,中華民族得以從小到大,終於發展成世界最大的民族,傳統文化功不可沒。日常生活裡想要管理幾個人都不是容易的事,何況如此龐大的族群?這其中凝聚的數千年來無數人的心力、智慧,豈可因某些人的無知或狂妄而輕易地被抹煞?沒有一個民族能夠把自己的文化之根齊根砍斷還能發展壯大的。因此,對傳統文化是否需要振興的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偽問題。沒有要不要復興的問題,只有如何復興的問題。蔣慶先生提出的辦法是,強迫兒童3-12歲時背誦他挑選的12冊《中國文化經典基礎教育誦本》,不管理解不理解,先記住再說,以後會慢慢理解,在心中生根發芽,直至成為純正的孔子傳人,大同之世自然可期。甚至說不識字也沒有關係。這可與中國儒學的傳統相違背了,讀書須先識字,自古皆然,比較而言,倒是古人的做法更靠譜些。其他提倡國學、儒學或經學的先生似乎還沒有這樣霸道。可如何復興傳統文化的問題仍然存在。傳統文化自然是糟粕和精華並存、真偽雜陳,其範圍很廣,所涉及到的版本、校勘、辨偽、目錄、聲韻、文字、訓詁、考古等知識技能,對於許多專門研究的專家來說尚且不易,更何況是對此完全無知無識的兒童?進一步推論,專家尚不易懂,包括王國維這樣舉世公認的國學大師,尚且說《尚書》他能懂的只有一半,《詩經》則有十分之一、二不懂,更何況那些教幼兒的老師,和他們的老師?如此“神聖”的經典,如果誤讀,或者讀歪了,豈不如不讀?想想上述蔣先生對孔子的理解,不禁有些恐慌。聖人之徒尚且如此,何況他人?所以胡適曾經說過,我們還不配讀經。民國時期,人們傳統文化的修養自然要好過今天,胡適先生尚如此說,我們怎可不小心一點?另一層的疑惑是:目前討論國學或讀經者都在價值層面討論,或者說,大部分並非深於傳統者,那些真正從事國學研究者很少發出聲音。民國時期則正好相反。這也是一個非常奇怪現象。如此說來,復興傳統文化,使之成為中國多元新文化的重要一維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其實不然,胡適所說乃高深的研究領域的規範,與普通人的讀書有很大不同。對於傳統文化來說,不能採用所謂群眾運動的方式,更不能把傳統文化中的某一部分神聖化,變成對其他部分、外來文化的拒斥和自我封閉的藉口。開放的文化系統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因此,還是魯迅先生說得好,要用拿來主義,不同的是,不單要從外國拿來,也要從傳統文化那裡拿來。把什麼聖人經典、世間大法、民族意識這些嚇人的名詞放到一邊,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在潛移默化中漸漸領悟祖先的智慧、趣味和成就,何患乎傳統文化不能復興? -
6 # 陽光空靈
背過《論語》,感覺裡面說的許多東西是可以古為今用的。但是,社會是發展的,如果只死摳經典,只知尋章摘句,抱殘守缺,就會自縛其心並阻礙發展。
要不要學國學,竊以為作為中國人,學點國學是非常必要的。畢竟國學中的思想,已經融入到國人的骨子裡了,學點國學,有助於自己更好理解社會,理解中國。
由於國學中很多能古為今用,導致許多人把國學推崇得無以復加,這個大可不必。放心,好的,優秀的一定不會失傳。這點我還是覺得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不錯。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不斷髮展變化的,因此,唯物辯證法就反對抱殘守缺。一個真正接受唯物辯證法的人,不會死抱經典不放,這就是接受唯物辯證法的人能不斷修正錯誤並不斷髮展的秘密。
-
7 # 零落成詩
國學並非是國家之學或者治國之學。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國學”之名,始之清末。其時歐美學術進入中國,號為“新學”、“西學”等,與之相對,人們便把中國固有的學問統稱為“舊學”、“中學”或“國學”等。 國學指的就是中國古代學說.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諸子,先秦。諸子的思想及學說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它們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這些思想從各個不同的方面論述如何治理國家。對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有很深遠的影響,慢慢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
-
8 # 興文192025802
國學以儒釋道為代表,我不懂釋,比較瞭解儒道。儒家尊崇伏羲為中華人文始祖,伏羲以廣義陰陽為基礎發明八卦,因此,儒家以八卦為最高學問。道家尊崇盤古為中華人文始祖,以廣義陰陽、狹義陰陽、個體陰陽為基發明了"無為而無不為”這個幸福人生行為準則,老子將這行為準則簡稱為“止”,“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大學》就是根據它制訂出來的道家教方針。《中庸》是根據“多聞數窮,不若守中”制訂出來的幸福人生準則,即“無為而無不為”。道家以“無為而無不為”為最高學問。
-
9 # 範鯉學社
不要把國學理解為古代文言文,其實你把國學理解為語文就對了,國學就是中國漢語學,古文,現代文,古人思想,諸子百家,儒道法兵墨縱橫,董子陽明,民國散文雜文,都是國學,我以為只有這樣理解,才能發揚光大,才不會把國學高高貢起來,只會膜拜,不會使用,最後只能丟棄。
-
10 # 豆逗77263269
中國已離開傳統文化太久遠了,以致我們引以為豪的國學魚龍混雜,使許文化騙子搖身一晃成為所謂的國學大師泰斗,得以在各種媒體、公共場合,對大眾招謠撞騙,呼風喚雨,而許多受騙百姓因為無知,不僅被蒙弊,不能識別真偽,分辨是非,且視這些文化騙子為神明,被騙子們玩弄於股掌,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實令人痛心!
-
11 # 劉皇叔講作文
我是麻辣語文劉老師,專注中國文字,解讀文學魅力。
經常遇到家長們問,孩子是否需要學習“國學”。
其實我們都知道,他提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連“國學”的基本含義都不清楚,更不知道“國學”是相對“西學”而叫出來的。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國學”,“西學”,及“國學教育”、“西學教育”的相關問題。
首先明確一個概念,“國學”的對立面是“西學”,我們現在在校學習的基本上除了大語文類科目,其他的,都屬於西學的範疇,比如物理、數學、化學、外語等。
那麼,到底,什麼是“國學”呢?在我的理解裡,國學分為“廣義國學”和“狹義國學”。“廣義國學”指的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而“狹義國學”則簡單的多,指的是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既然明白了這個道理,其實我們就已經知道了,“國學教育”其實一直都存在,比如我們的語文,和中國歷史。但因為“西學”的內容太多,體系也多也雜,就顯得“國學”的內容太少,所用的時間也少,進行深入學習和研究的就更少了,所以,專門的“國學教育”機構出現了,也就有了家長們的疑問。
那麼,“國學”和“西學”在本質上有什麼區別嗎?我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解釋這個問題。
中國曆代以來,“國學”注重的是“道”,比如做人的“仁義禮智信”,做事的“忠公義”,做人的“修身齊家”,做事的“治國平天下”;各種角色的要求“君臣上下尊卑”,“夫妻父子綱常”等。當然,“國學”也有講究“術”的,比如怎麼寫文章。但這不是主要的。
而“西學”更注重的是“術”,什麼是“術”呢?簡而言之,就是“規律、方法、公式、定律”等。
所以,“國學”更主要個人的內心自我的修為,而“西學”更多注重解決事情的能力。一個講究“向內”,一個講究“向外”。
講到這裡,您應該已經明白了吧,我們現在經常遇到的那些講“國學”的,更多其實是‘狹義國學’的範疇,因為“廣義國學”,我們在校生每天都有在學習,古文,詩詞,駢賦等傳統文化。
那麼,回到“孩子是否接受專門的國學教育”這個問題上,我認為,如果有時間,有精力,可以接受專門的“國學教育”。
為什麼呢?因為“狹義國學”教育,更多是讓孩子認識傳統文化,對於自我認知,和修養培育,是有好處的。他是一個“感性思維”開發的過程,能讓孩子的情商更高。西學教育,更多是“理性思維”開發和教育,他更多是在邏輯思維方面進行開發和教育。
所以,一定的“國學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我們畢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只是一個單純會學習的人,而希望他是一個智商情商都很高的人,是一個社會型的人才,而不是一個容易被群體“拋棄”的戰士。
-
12 # 阿婆講故事
我們的生活細節,構成的日常。所需要的文化和思考,都有一種文化慣性。重複的多了,幾乎不需要思考。這是整個民族社會的慣性,是在文化背景中形成的。關健是人們都認可,認為就應該這樣。這種慣性和細節,是經過時間淘汰後,所存留下的。是國學文化與時間的共同作用下的最好選擇,並且不斷的淘汰著,增添著。我們學習了國學後,會使這些細節更有連貫性,也會更實用,提升細節的文化性,使日常有文化和文明的充實感覺,並在各種事務中,更受到人的尊重和理解。國學是國家的生成紀錄,起源的水平,決定了以後的發展。代表人類文明的只有文化這一衡量,每個國家的學問,都是那個國家的國學。因此中國的國學,就在表現方式上區別於別的國家,形成特有的氣質和內涵。今天的一切,都是由國學奠定的形式。生活方式決定思維邏輯,對待國學的態度,是尊崇而思後傳習。學習的最好方式就是創新,不掌握全面,沒有創新的可能和動力。這是增減的理由,和不可否認的內在精神。
-
13 # 每日讀書A
首先,不能把國學狹隘化。第一,國學不只是漢民族的學術文化,它包含了歷史上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學術文化及其與漢民族的交流史;第二,國學不只是上層精英傳統,還包括小傳統,如民間民俗文化,各時段各地域各民族的傳說、音樂、歌舞、技藝、建築、服飾、禮儀、風俗、宗祠、契約、行會、民間組織等,有如今天的某些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三,國學還包括歷史上中外地域文明的交融,如外域文明的傳入,西域學,佛學及其中國化,西學東漸與中學西傳的內容與歷史過程等,都屬於國學的範圍。其次,必須明瞭國學、經史子集等並不是漢民族的專利其中包含、匯聚了歷史上多民族的智慧與文化,是中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共同擁有的文化精神資源。中國文化非常博大,攝取吸納的力量與融匯包容性非常強,善於學習外域文化並融化成為自身新鮮的血液。漢文典籍中包含了歷代多民族的智慧。就人種與文化的傳承來說,現在的埃及不是古埃及的延續;印度民族的歷史有一千年的錯簡,而中國的歷史是連綿不絕的。我們在古希臘雕刻中看到的英俊的、黑頭髮的希臘人,其人種已經消散到斯拉夫的族群中了。儘管經歷了坎坷、滄桑,但與其他原始文明相比,中國的人種、文化還是一以貫之地發展著。這當中,有許多機理,但至少有個“和而不同”吧。周公制禮,當中有一條“同姓不婚制”,雖是講財產與權利的繼承,也蘊含了優生的原理;而歐洲皇室到很晚近還有血友病。從人種的健康繁衍到文化的多樣傳承,中國人都有自己的智慧,如和合性,和而不同,多樣統一,以及許多尚未發現的機理,這就是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原因。再次,國學的歸趣在義理,國學還有生命力。國學確實博大、繁複,但也並非雜亂無章。清末民初面臨亡國滅種的時勢,章太炎等講學時飽含民族的熱情、愛國的衷腸;而今天講國學,更重在其內在核心的價值與精神的弘揚。從義理、考據、辭章的三路向來說,沒有考據的義理是虛妄的,但沒有義理的考據則是盲目的,沒有辭章的義理行之不遠,沒有義理的辭章則是浮華的。以義理統率考據、辭章,三者相融合才得以正人心,傳世代。可見,義理是考據、辭章的靈魂。因此,在國學的多層面中,核心層是道德價值,最高層面還是國魂,即中華民族的主體精神,也就是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中國文化之所以為中國文化的根本特質。這些特質,可以為我們活用,不斷開發,創造性轉化,成為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資源。國學,有多個層面,如常識層面、學術與技藝層面、道德價值與人生意義層面、民族精神層面。國學中有知識系統,即學問或學術;有價值系統,即道德文明,包括士人與百姓做人的道理、生活的指南;還有信仰系統,即精神信念,國民的安身立命之道與終極關懷,具有中華民族的精神特性,是國魂、民族魂。第一,常識層面,即國家民族歷史文化的ABC。針對我們幾代人的國學素養不足,特別是現在媚俗文化的衝擊,對國民特別是青少年進行國學的初步教育是緊迫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要配合起來。第二,學術與技藝層面,即傳統文化各門類各方面包括地方文化、民間技藝、學術傳統之傳承。很多都需要細緻的搶救、整理、繼承絕學,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這需要國家和社會的投入,培養一些甘於坐冷板凳的專門家,尤其是要培養一些新生代,使得這些文化代代相傳。日本政府不太管具體的學校教育,然而為了京都歌伎這一傳統劇種的傳承,規定每一個小學必須組織學生每年至少看一場歌伎,以培養受眾。在奈良,我們可以看到相當於唐代時期的建築;在京都,我們可以感受到各種各樣的文化在交融。現代化的日本有許多人在從事非常古樸的事情,如打火鉗、剪刀,製陶器,把古代的技術、藝術很好地儲存下來。第三,道德價值與人生意義層面,國學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梁啟超說過,《論語》《孟子》等“是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支配著中國人的內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聖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們全社會形成共同意識,我們既做這社會的一分子,總要徹底瞭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識生隔閡”。做人之道的根本,決定我們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身行規範。當下急功近利、唯利是圖、個人主義片面膨脹等導致了人文精神的萎縮和失落,因此,國學這個層面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楊振寧曾用兩個暑假來讀《孟子》,他說自己能把《孟子》全背下來。楊國樞是臺灣非常著名的社會學家、心理學家,他說,以儒家文化為基底的中國文化其實是形塑中國人的心理和行為的非常重要的精神資源。我覺得讀“四書”一點壞處都沒有,“四書”有的可以揚棄的東西自然地隨著時代而揚棄了,而孔子講君臣、父子、夫婦之道,並不是講單向度的,盲從的,而是相對相關的要求。如果我們的中小學教育中適當多一點文言文,古代名篇,並不會增加學生的負擔。打一點古文基礎,對我們做人、做事、修養都是好事。第四,民族精神,或國魂與族魂層面。提倡國學與吸納西學並不矛盾。對於祖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生存智慧、治國方略,我們體認得越深,發掘得越深,我們擁有的價值資源越豐厚,就越能吸納外來文化的精華,越能學得西方文化之真,這才能真正使中西或中外文化的精華在現時代的要求下相融合,構建新的中華文明。魯迅在《文化偏至論》中寫道:“外之既不後於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陳寅恪在為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寫評審報告時說:“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另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任何民族的現代化都不可能是無本無根的現代化,都有內在的基礎,因此,我們走向世界,必須要有自己的本己性。學習國學更重要的是把握中華人文精神與價值理念瞭解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融會的過程,及其可大可久的所以然,堂堂正正地做一箇中國人。所以,國學並不只屬於文化精英,實際上,國學具有平民化與草根性的特點。“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滲透在蒙學讀物、家訓、族規、鄉約、譜牒、善書,以及大眾口耳相傳的故事、俚曲戲文、常言俗話,都成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言行軌範,今天我們依然應該繼承下來。討論國學,還要注意國學與儒學的關係。國學範圍甚廣,儒學是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學滲透到全社會上下,適應、調節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並指引人們的生活,落實在政治制度、社會風習、教育過程以及私人修養與性情陶冶之中,是中國乃至東亞人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情感方式和價值取向的結晶,是朝野多數人的信念信仰,極具草根性。另外,討論國學,還要了解國學與漢學的關係。所謂漢學,又叫中國學,是外國人特別是西方學者研究中國歷史與現實之文化學術的通稱。我們尊重、借鑑海外漢學家與漢學的研究成果,但要注意,那主要是外國人的遊戲,多為餖飣枝節,沒有內在精魂。外國人視漢學為純客觀物件,而本國人對國學自然地投入主觀情感,懷抱溫情與敬意的心態,而且身體力行。
-
14 # 槓精低能量
國學應該是注重“德智體”全面發展:克己愛國,仁禮忠孝,相互誠信,民族友好,平等相待,天下太平。國學只能為國民服務,若是隻圖個人觀點出發,還能稱為國學麼?起碼也要提高學生的愛國素質才是國學的宗旨,品德第一,學道第二。要不然再好的學業水平也難以為國家效力。
-
15 # 戲品聊齋
首先,國學定義尚無明確的界定。一般來講,國學可以稱為“漢學”或者叫做“中國學”,主要指的是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按這樣來劃分,那麼我們就可以這樣理解:國學是能夠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很多方面的。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國學”的提法,實際上產生於十九世紀,當時 “西學東漸”改良之風非常火熱,張之洞、魏源等人提出“中學”(即中國之學)這一理念,並倡導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目的是想學習西方文明,恢復兩漢經學。但後來的兩百年,國學經歷了多次政治震盪而大起大落,實際上是經歷了一個跌宕起伏的過程,因此,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定義與現代人提出的國學的定義有著本質的區別,而且至今沒有準確的定論,這是需要專家進一步研究確定的。
其次,國學是以古典文學為根基的。先秦時期和後來的諸子百家,產生了大量的經典之作,成為國學的根基,為國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它囊括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需要指出的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是共存共鳴的,不存在誰主誰從,也就是說地位是平等的。再查閱《周禮》、《漢書》、《後漢書》、《晉書》,都有關於“國學”的表述。南宋朱熹把白鹿洞書院建成“四大書院”之一,所開設的基本上就是國學的課程。
再次,國學值得注意的兩大焦點問題。第一,國學的基本定義到底是什麼?其實,我們完全可以這樣理解:“國學”實際上是“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來說的,我們完全可以確定為國學就是“中國固有的文化學術”。第二點,國學到底有沒有主從之分?關於這個問題我在前面已經表述過了,所以這裡不再贅述。
-
16 # 語文教師謝雨濛
國學一詞始盛於20世紀初至40年代,人們開始關注悠久豐富燦爛的中國傳統文化。國學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智慧與創造力結晶,它以獨特的東方氣質與形態加入人類文明的創造的行列,成為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精華。
國學存在的形式便是無數包含了豐富的資訊的文學、文化類作品,內容豐富包羅永珍,流傳最廣的幾十種國學經典都是代代相傳而百讀不厭的優秀作品如《百家姓》、《三字經》、《增廣賢文》、《幼學瓊林》、《詩經》、《唐詩》、《宋詞》《孝經》、《弟子規》、《孫子兵法》、《莊子》、《道德經》等等,這些優秀的作品都蘊含了前人無盡的智慧,富有哲理給人以無限的回味和啟迪。
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國學最早是以先秦的諸子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各朝各代的代表性學說和著作,這些寶貴的文化匯聚成中華文明知識寶庫中的不竭源泉,如今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國學,可以提高我們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增強我們的愛國主義情懷,提升人們的道德修養和人文素養。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國學是我們一代一代的炎黃子孫神聖職責。
-
17 # 自由小小影
1、夏商周時代
夏商周時代也有國學,那個時候叫管學,因為都是政府辦的,一般老百姓的子弟是無法去學習的,沒有這個學習的機會。
2、孔子時代孔子是有教無類,只想你想學習,就可以去學習,沒有身份限制,所以那時候也叫平民之學,相當於孔子開啟了一個私人辦學的歷史先河。
3、近代從鴉片戰爭開始因西方列強的踐踏,我們就面臨一個問題,西方人先進,我們卻是捱打,我們到底怎麼了,我們的未來在哪裡,後來就有先進的知識分子向西方學習,就有了西學,而向西方人學習的東西就叫西學,我們自己的文化就叫國學。
北京大學季羨林先生對國學有一個非常智慧的定義:國學就是中華民族所創造的文化和學術思想的整體,這就包含56個民族的文化,如苗族的舞蹈,藏族的藏密等,所以總結一句話就是儒釋道,書法,繪畫,藝術,中醫,武術等,只要是發生在中華民族大家庭裡的都屬於國學。
4、面對今天和未來我們提出大國學,大家應該把眼界要放寬,我們要以中國文化為主體,吸收西方那些優秀的文化和思想,所以今天的大國學概念應該擴大到全世界,全人類來看,美國好的收納進來,法國好的收進來,德國好的收進來等,只要是有利於人類的都可以歸納到大國學範疇來。
-
18 # 閱書習字
中國國學包羅永珍,任何一個事物,都有內涵、有外延,不能看外表,要透過表面看本質和本質以外的東西.國學的外延無所不包,凡是中國的學問都可叫“國學”。我們可將國學分一下類,最簡單的分類就是四庫全書的分類,把國學分為四個類:即經、史、子、集。經部———就是十三經,先有五經,後來是九經,最後發展到十三經。史部———就是歷史庫,所有歷史類的書都在這裡邊,如二十四史。子部———就是諸子,如《老子》、《莊子》、《孫子兵法》等。集部———就是文集,如李白、杜甫、蘇東坡等文學家的文集。其中易經是最博大精深的. 這樣的分類是對的,但還不夠。從內容上再進一步分類,基本上可分為五類或三類。這是古時候傳統的分法,很有經典性。國學又包括三個方面:義理之學———講道理的,也就是哲學;考據之學———從事歷史考據的,就是史學;辭章之學———寫文章的,就是文學。這三個方面的排列順序是哲、史、文,我們現在顛倒了,叫文、史、哲。其實哲學是老大,義理之學應該是第一位的。後來又有人認為分三類還不夠,還可以再加兩個:經世之學———就是政治、經濟、法律,相當於現在的社會科學,治理世界的;科技之學———包括中國的科技,如四大發明、《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等。所以,中國國學包括內容很多,經、史、子、集的分類還不是太精確。義理之學、考據之學、辭章之學、經世之學、科技之學這樣的分類就很精確,而其中打頭的應該是哲學。義理之學來源於經典,所以經、史、子、集也把經放在首位。這就是國學的外延。
-
19 # 使用者6092886654
近代以來,所謂國學,無非是相對西學而言,本土固有之學術文化。可謂包羅永珍,涵蓋文史經哲諸多方面,諸子百家許多流派。五千年以來,先祖們留下了太多的智慧,縱有些許糟粕,也並不妨礙我們批判地繼承。譬如百家爭鳴時激揚至今的哲學思辯,大到治國理政,小到為人處世,都有可汲取之營養。譬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放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無可置疑的藝術瑰寶。譬如農學建築學水利學中醫學等諸多實用之學,迄今仍有不低的學術價值。譬如史記漢書等歷朝歷代史書,乃是我中華傳承的見證。身為華人,自當學習國學。只是也當與時俱進,未必需要全盤照搬,擇其善者而從之。
-
20 # 侃大山河
中國之文化皆為國學。分為經學緯學兩類,經緯相連,緯生於經。古文兩者關係明顯,多以緯學訂闡釋經學,經學訂證緯學,本末之關係也。現代難以看出,且西學東漸。華人不學經學,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長不高,流不遠。老外說中國無哲學,非也,經學即哲學,比老外之哲學更含蓄形象而已。說中國民國之後無大家,正在於丟了經學,被盲目地掃了,減了,刪了,實乃罪過,華人無華了。
回覆列表
國學國學,何為國學。所謂國學便是一國所固有之學術。
國學和文學數學的意思不同,並非是國家之學或者治國之學。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國學”之名,始之清末。其時歐美學術進入中國,號為“新學”、“西學”等,與之 國學奠基人——孔子像
相對,人們便把中國固有的學問統稱為“舊學”、“中學”或“國學”等。 國學指的就是中國古代學說.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諸子,先秦諸子的思想及學說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它們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這些思想從各個不同的方面論述如何治理國家。對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有很深遠的影響,慢慢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 國學,可譯做“guoxue”(音譯)、“Sinology”(意譯,指中國學或漢學)。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中國古代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易學、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