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YE河裡的海豚YE
-
2 # 何言汲汲
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
一是這個問題的出現主要是翻譯的環節上出了問題,首先每種語言的表達方式尤其獨特性,有特有的表達定式,但這些往往與漢語有很大差距,比較典型的就是英文的"倒裝句",如果單純從語義角度翻譯,往往語言表達上就會出現問題,這對翻譯者的中文水平提出很高的要求,並不是每個譯者都有足夠的文化水平。
二是讀者在國外文化知識方面掌握的不夠,比如九尾狐在中國和日本都是著名妖怪但含義有很大的差別,再比如聖誕節每個國家都不一樣,如果描寫到一些細節,如果對相關文化不瞭解恐怕是難以理解的。
三是思維方式不同,最典型的就是美式幽默,很多美國人笑的斷氣的梗,在我們看來毫無笑點,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
3 # 老外二三事
欣賞文學作品,其實就是欣賞痛苦。好的文學作品,就像糖衣炮彈,外面甜,核心的東西會把你的內心炸得粉碎。當我們年少時,就像《悟空傳》裡面的說的一樣,“我要這天,再也遮不住我的眼……”,年少的我們有一種想改變世界的夢想,且鬥志昂揚,遇到不公平的事,先過過嘴皮上的癮。到後來我們走上社會,被社會無情的風浪打得血氣翻湧,受了心理的傷,然後我們像祥林嫂一樣,把自己的傷口展示給別人看。然而,在別人眼裡,你的傷口只是“蝴蝶傷口”,和“喇叭傷口”的區別。在別人眼裡,你的痛苦,只不過是人家茶餘飯後消遣的話題。當然了,人家還是夠意思的,安慰你一下,說什麼“我以前受的苦比你多多了”。
再以後,我們發現,人之痛苦,就像《圍城》一般。你說“圍城”外面的人,羨慕“圍城”裡面的人,那麼,究竟哪個是圍城裡面,哪個是圍城外面呢?你不知道。很多時候,你既處於圍城裡面,也處於圍城外面。人生就像迷宮一樣,當你認為走出去了,實際上還在裡面。當你還在裡面,很可能你已經出去了有的痛苦就像面板上被劃傷的傷口一般,是顯而易見的。別人理解你也很容易。黑白分明嗎?
王蒙曾說,小三是個侮辱女性的詞彙,建議取消。王蒙說,小三並不都是可恨的,他見過那種心裡特別善良的小三。我們看待小三,不能一棍子打死。可是,有些事情說說容易,因為說,比做,容易多了。被列在不道德的標籤上的人,其痛苦,只能埋藏在心裡。就連父母也會踩上幾腳。看文學作品,我覺得不需要太高的素養吧。當然有的人只是欣賞純粹的文學藝術,所以講起來也一套一套的,把中西文學理論都用上。
-
4 # 磊叔
我認為兩個原因
1 沒有相關的背景積累和了解
2 翻譯問題
首先
任何的文學著作,他必然是有深度的,要麼描繪一個時代,要麼點評一個現象,要麼諷刺一個社會。比如,有個外國朋友小A
沒有接觸過中國的古代歷史,政治體系,時代背景,
不瞭解皇帝是啥,太監是什麼官,
那麼西遊記在他眼裡就是個探險日記
紅樓夢就是一個愛情小說。
第二:翻譯就是一次二次創作,原汁原味的呈現出來,太難了You jump, I jump——你跳,我也跳。You jump, I jump——生死相隨。to be or not to be——你逃我也逃to be or not to be——繼續還是放棄to be or not to be——生存還是毀滅這是選取的兩句經典臺詞,一個選自《泰坦尼克號》,一個選自《哈姆萊特》。
仔細品,不同的翻譯是不是帶來的感覺也是完全不同。
你永遠也不知道,譯本中的哪一句會突然破壞之間建立的所有意境。
總結一小下其實我們度外國的名著,本身就是一件很費力的事情,
先不說各種拗口的人名和地名,
我們還要付出更多的時間,
更多的心血去了解他們的文化,歷史,和人物,
每一條西方俚語的巧妙,每一段市井流傳的傳說,
每一座宮廷深處的秘密,
往往被作者細膩地包裹在每一個字母當中,
等待著屬於他的讀者去用心品味。
其實說到底,
多讀書多學習,才能瞭解更廣闊的世界。
以上,感謝。
-
5 # 大才21
一、傳統文化不同。
外國人的傳統文化比較開放,直率。中國人的文化比較含蓄,委婉。比如:外國無工作的人叫“失業”,中國人叫“下崗”;外國軍人在彈盡糧絕時可以選擇投降,以保全性命,中國人則是人在陣地在;外國人吃西餐,常用刀叉,中國人吃中餐,常用筷子等。
二、稱呼不同。
外國人稱朋友為“親愛的”,以示關係好,中國人直稱朋友姓名,以示親密;外國人對親戚的稱呼與中國人也不同,外國人對父母與中國人對父母的稱呼也各有所異等。
三、感情不同。
外國人對人淳樸,中國人對人兩面三刀;外國人對妻子不忠,花心,中國人講求從一而終;外國人喜歡發明創造和冒險,中國人喜歡耍小聰明和保守等。
四、與作品的質量也有關係。
外國人的作品也有好有差,好的作品也很有吸引力,讓人難以懷記。比如:小時候我讀的日本連環畫《鬼姐》、《小雪》;俄國作家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西班牙的《小癩子》等作品讓我記憶頗深,至今難以忘懷。
由於以上等原因,當然,這當中也有例外。我們閱讀國外文學有時不能進入作品狀態,情感無法沉浸其中,也很正常。
-
6 # 小王的後花園
文學作品有三個基本特點:
第一:作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段把從生活中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熔鑄成活生生的藝術形象。
第二:始終離不開想像(幻想、聯想)和虛構。
第三:始終伴隨著強烈的感情活動。
最終反映生活,表達作者對人生,社會,的認識和情感,具有啟發性和美感。
為什麼讀不下去呢?
1:讀一本作品之前先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創作背景。
比如《麥田裡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剛剛贏得了二戰的勝利,成為了一個政治、經濟和軍事大國。在這樣的時期,“紐約”就是美國實利主義社會的一個代表。它象徵著最“假模假式”的一切,人們的精神生活是一片荒原,沒有人在意別人的感受。
有了這個前提,就不難理解書中所表現的青少年一代孤寂、彷徨、痛苦的內心。
在閱讀一部作品之前,相關的這些我們也需要了解。比如大量的作品,詩歌當中都會引用《聖經》中的章節。海明威的《太陽照常升起》的名字就來自於《聖經》。而歌德的《浮士德》,則融匯了宗教、神話、民間傳說等題材,形式也變化多樣。如果這些我們提前都不做功課的話,就會覺得晦澀難懂又突兀。
3:透過聯想和想象對相同的故事進行歸類和核心提煉。
等閱讀量到達一定階段,對故事的接受能力會增強,因為故事的基本結構就那些,等在大腦中形成框架之後,便會很好理解。推薦一本書《經典情節20種》,大家可以看看。
4:文學作品和其他暢銷書還是有區別的,作者都是精心規劃,佈局的,我們要抓住其中的細節。比如,對話描寫,環境描寫,動作,神態都是值得細細體會的,對整個劇情的走向和主題的塑造都有重要作用。從小事入手,透過主人公的視野,去觀察和體會當中的世界。
還有我們英文水平有限,讀到的基本都是翻譯版的,中間可能會有一丟丟差別,但對不做深究的我們應該影響不大。
做好閱讀前的準備工作,相信我們會收穫閱讀的樂趣!
-
7 # 小馬拾圖
先說語言的障礙。翻譯的最高境界用三個字來概括:信、達、雅。信就是嚴格依照原文,忠實傳達作者意思。達就是語言流暢,文字通曉明白具有可讀性。雅就是選詞得體,追求文章的簡明優雅。同時做這三點並不容易,實際上同時具備“信達雅”的外文譯本可以說是鳳毛麟角。語言的障礙讓非母語讀者總有一種“隔靴搔癢”之感,這也是讀者無法完全沉浸到作者的情感裡的原因之一。
再談文化的壁壘。每一種文化都有著豐富的內涵,向西方人解釋“先天下憂而憂”與向東方人解釋“領主的領主就不是我的領主”一樣困難。讀者在閱讀非母語文字時常遭遇文化壁壘,如果對文字文化沒有深入的瞭解,往往會發現難以領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真實用意,進而導致不能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
-
8 # XZY高安
東、西方文化差異使然!語言是世界上各種文化的載體,我們從呱呱墜地就受漢語文化薰陶,言行舉止、思維方式、待人接物、生活習慣等都浸染在漢語文化中,即使那些移民國外幻想國外的月亮比國內圓並定居國外的人也無法真正融入外國社會,時間久了還是會覺得國內好,因為骨子裡還是流淌著黃種人的血液。
復旦大學王德峰教授說,世界上各種文化的差異其根源是語言不同造成的,基督教文明,東正教文明,伊斯蘭教文明,中華文明等等不同的文明特性形成各種不同文化差異,由於不同語言承載著各種不同的文明文化,它們對事物、情感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不一樣的,在中囯三個互不相識的人走到一起我們認為是偶然也是必然,茫茫人海10幾億人口就你們三個遇到了一起,這不是偶然是什麼?但是哲學家說這是偶然中的必然,因為你們三個有共同訴求一致想辦的事情,所以你們三個人必然會走到一起,所以就出現了偶然中的必然關係。偶然與必然,這是一對矛盾體,在基督教文明中,他們是不理解的,他們認為偶然就是偶然,必然就是必然,這是截然相反兩個矛盾的東西,不可能同時存在,在西方語言當中也沒有任何一個詞語能表達這樣一種既偶然又必然的意思。
因此,從語言是世界上各種不同文明載體的角度理解,我們在讀國外文學類書箱時,是無法沉浸到作者的情感裡的。
-
9 # 泥人32
文學類書籍本身是一種用文字形象化的反映客觀現實,它一定程度上刻畫了作者的內心世界,通常是用詩歌、散文、小說、劇本、童話等表現作家心靈世界。
人思維的活躍性就代表了文學內容的多樣化,作家對這些文字透過藝術加工,形成了我們所見到的文學類書籍。
國外文學類書籍同樣是表現作家內心情感,他們的生活方式、習俗、甚至是價值觀念都與我們有所差別,更何況,他們的文學書籍是透過翻譯進入到我們視野,這時候,為了翻譯的暢通,翻譯家難免又會帶上自己的一些翻譯特色。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國外人的名字都很長,每次讀書名字都記不住,搞不清楚誰是誰,就沒耐心去研讀了。
-
10 # 藏地風俗
為什麼外國文學書會讀不下去,因為三個方面的理解隔閡
一、翻譯後的語言異化一部文學作品被譯成另一國文字後,經過文化過濾、加工、轉譯後從語言風格到思想內容都發生了變化,變得此文非彼文。例如雪萊的《西風頌》裡面對於雪萊來說西風是溫暖的,所以對它頌揚,但在我們眼裡西風就是寒冷、窮酸的象徵。同樣我們的《紅樓夢》翻譯到外國他們也不能理解裡面的隱晦表達。另外外國文學作品在遣詞造句和修辭方面與我們的習慣不同,外國文學作品一個句子裡往往喜歡用大量的修辭語句,顯得冗長,與我們的閱讀習慣有衝突,我們喜歡簡潔精煉。
二、讀者對外國的文化的隔膜風俗習慣、信仰道德、價值觀的差異也影響了我們理解外國文學作品。如西方人以自我為中心,強調個人利益高於集體利益,文藝復興時期個人利益被抬到空前高的地位,我們則是舍小家為大家,集體利益高於一切。
三、創作視角的不同西方現代主義作品注重審美感知,如《牆上的斑點》以看到一個斑點引發的內心活動來向讀者敞開內心世界,與我們的閱讀習慣有很大差異,我們的小說注重情節的連續性,規範我們言行的儒家文化提倡內斂中庸,較少在作品中事無鉅細展露心理活動。
-
11 # 江沐
同感,我也想過這個問題,可能有下面幾個原因:
1,翻譯的問題,不知道你是讀英文原著,還是翻譯版,如果書籍的翻譯水平不高,對閱讀體驗很大,詞義的準確性,語句通暢方面都會大打折扣。
2,國外的作者由於思維習慣,生活環境和我們差異巨大,閱讀時代入感較低,拿一些名著距離,比如《百年孤獨》,僅僅是裡面的名字就把能把人繞暈,堅持看完整本書,也沒徹底搞清楚誰是誰,名字非常長,而且看起來都一樣。再比如《呼嘯山莊》,裡面描寫的莊園場景等,由於我們生活的環境從小就沒有這個東西,閱讀時大腦裡面無法模擬出相關的畫面來讓自己帶入其中,整本書下來,我居然有一種很“暗黑”的感覺,無法體驗書籍所要表達的情感。
3,國內作家的書籍更能引起我們共鳴是因為所描述的人物,情景,故事情節等,相對來說都是我們比較熟悉的,閱讀時腦海裡能浮現出響應的畫面。這個非常神奇,我也是最近看一本時突然意識到的,這本書的作者是豆豆,書名叫《遙遠的救世主》,電視版本名字叫《天道》,王志文主演的。我並沒有看過這部電視劇,只是以前偶然在網上看到有人推薦,於是看了一個幾分鐘的片段而已,影片中王志文說了一段話。於是在我看整本書的過程中,丁元英在我腦海中的人物形象就是王志文,抹都抹不掉,書中的很多情節,我閱讀時,腦海的畫面都是以王志文這個人來模擬完成的。
所以我意識到,當我們看書時,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以腦海中模擬的畫面來形成記憶,並不是純粹的文字,因為圖片和畫面對在人腦中留下的記憶比文字要強很多。所以當我們看到中國文學書籍時,會根據自己的經歷和周圍的環境,來模擬書中情節,而且大部分時間能對得上,引起共鳴。而不像看外文書籍那樣,腦海裡拼湊的情景畫面自己都覺得很勉強,所以無法體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最後推薦兩本近期看完感覺很不錯的書,麥家的《人生海海》,阿來的《塵埃落定》。
-
12 # 以為年少
我認為迥然不同的文化習俗,還有語言修飾的不同使閱讀變得乏味,無法代入其中。
我也曾懷著崇敬的心理拜讀過國外許多大家的作品,但都激不起濃厚的興趣。作品都世界公認的一流大家所做,怎敢說不好?而我也確實喜歡文學。究其原因,是文化的不同和自身的侷限性所造成的。
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一樣,老是記不住書中各種角色的名字,看了半天,還是混淆不清,總感覺所有的名字似乎都長一個樣。為此,我曾經還專門做筆記寫下每一個人的名字和角色之間的關係。
雖然各種道理都是殊途同歸,但是我們的理解方式似乎不太一樣。尤其是表達方式的不同,讓那種代入感變得很少。我可以對那些晦澀難懂的中國古文興致勃勃,鑽研不止,可對國外的名著,卻難以深入。我想這可能和我所受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因為從小到大的耳濡目染讓歷史和文化融入了骨血,所以一切都變得水到渠成。而他鄉之作無法領悟,可能是因為自身的侷限性,沒有了解和關注過外國文化,所以在內心造成了牴觸感。
反之,相近的文化就會變得很容易接受,日本受中國影響千年,文化之間大同小異。我記得以前因為憎惡日本,所以絕對看它們的書,直到在書架上偶然翻到那本《挪威的森林》。從此便開始閱讀日本的各類小說,我想他們之所以吸引我的原因便是文化的共通性。
可能足夠的包容性和廣泛的學識是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文化之間相互的堡壘需要我們自己去平衡取捨。 -
13 # 海海文化閒談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很多世界名著經典,當我們去讀的時候卻感覺讀不下去。
我認為這種情況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翻譯作品往往無法做到原作品的最確切表達比如經典影片《楚門的世界》,原來的英文片名是Trueman,這個詞有雙關意義,既表示的是電影中主人公的名字,又表示真人秀的意思,大概指出了影片的含義。但是翻譯成楚門的世界之後,只能表達一層意思,那就是楚門僅僅代表影片中男主人公楚門的名字。
再比如說電影《當幸福來敲門》,原英文名稱是Pursuit of happiness,指的是追尋幸福,他體現了男主人公為了追追尋幸福所做的一切努力,而改成當幸福來敲門之後,就完全失去了這一層的意思,變成了一種被動的狀態。
翻譯作品存在較大的文化差異我們在看俄國經典作品的時候,就會發現俄國文學作品中主人公的名字特別長,讓人看得眼花繚亂。而且文化的差異往往都容易形成不同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在經典名著《飄》中,主人公斯佳麗表現出了一種生機勃勃、積極向上、有韌勁兒、有勇氣的女性形象,但是就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說,斯嘉麗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渣女和利己主義者。為了利益,她跟不同的男人結婚;為了利益,他可以無惡不作,不擇手段。這樣的人是很難符合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的。
國外作品中對於情感的表達更為直接我們中國人歷來是含蓄而婉轉的,我們喜歡的故事是郎情妾意、曲折婉轉而又蕩氣迴腸的,但是在國內很多作品中,對於情感的表達是熾熱直接而粗暴的,很不符合我們的審美觀。
-
14 # 一蓑煙雨崔俊平
之所以覺得外國文學讀不下去,無法沉浸到作者的感情中去。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是語言不通。外國語言和中國語言的傳統習慣、表達方式、歷史淵源、人文地理等等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會對作者的創作意圖感知不清,會對作者的思想感情捉摸不透,會對作者的表達方式不能認同,故而覺得難懂、費解、吃力。
其次,來自翻譯的外國文學作品,其本身的質量沒有保證,海量的文學作品誰優誰劣,本國讀者尚且弄不清楚,何況是外國人。讀不通,很可能是作品本身太過差勁。
至關重要的是,譯者的文學修養和文字功力。作品的內容,需要是譯者所熟悉、所擅長的領域。翻譯作品,甚至可以看作是原作品的再創作,很大一部分來自譯者的同化、潤色、發揮,翻譯作品幾乎代表了譯者各個方面的水平。
看外國文學作品,拖沓冗長是通病,狂話連篇是特點,不知所云是常事。那可能都是翻譯的原因,沒有很好地變通,沒有恰當地轉化,沒有大刀闊斧地修剪。
作品給人的印象如何,與譯者有直接的關係。幾種譯本一對照,優劣立顯。上學時課文中學過的一些外國文學,至今回憶起來還印象深刻,比如法布林的《蟬》,莫泊桑的《項鍊》,譯得非常好,比後來見到的其它譯本不知要好多少倍。
感覺外國文學作品艱澀難懂讀不下去的,多半是譯者還處於翻譯的幼稚期,說不定就是在搬著英漢字典一字一句地直譯,當然不堪入目。
-
15 # 我承認我不再年輕
他們有他們的情感認知,我們有我們的情感認知, 我們是東方五千年文明薰陶下的情感認知。總而言之,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
16 # 原來可以改名字呢
相反,我喜歡外國的多過中國的,不知道為什麼,可能翻譯的更斯文,文化上更多元,理解更有差異對比,而且更有哲理性和異域感。你可以代入到更為廣闊的海洋中,讀懂不同背景時間思維裡的一切,猶如脫離魚群跳出水面的異類,和鯨龜鳥蠍對話,完了在用我們的思維語言處理給自己人——雖然是二手的文字,但卻是更多觸感的啟發。相反我們的白話文盛行不過百年,很多文字是有政治立場的工具,而且近十幾年來主流偏向娛樂化了,所以少有佳作,老經典立意高度都蓋過新時代作品,少有沉澱,所以有點遺憾
-
17 # 古法傳承
因為社會風情不一樣,文化習慣也不一樣,中國的一般是帶入或站在上帝視角,而西方一般是站在他人的視角看故事情節的發展
-
18 # 西村劍客
讀不下去的原因有兩點:首先是文化背景不同,導致你不能很好地理解書中內容。其次,你可能沒有與作者相似的經歷。作者是經歷後,會寫出某些情感,所以沒有類似經歷,很難感同身受。
你既然提出這個問題,也是想讀外國文學的。推薦兩種方法給你。一、可以去找同名的聽書節目,帶著你讀書,通俗易懂。然後你可以再自己去讀原著。(可以到十點讀書、樊登讀書、得到等平臺)二、可以參加讀書會,學習如何閱讀,學習如何從書中挖到寶藏。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可能是每個人的喜好不同,我最近讀外國文學讀得入迷。
-
19 # 山海博圖
這就好比把中國四大名著譯成外文一樣,意思雖有,意境全無。把外國的火雞按照中餐方法烹飪,想來味道也好不到哪去!文化背景不一樣,理解方式不一樣,言有盡意無窮,聽其言無其意。所以讀國外文學最好要掌握外語外國,讀中國傳統名著要理解傳統文化,不然就是食西不西,食東不東。
-
20 # 逆水未寒
恰恰相反,有一段時間,大概是文藝荷爾蒙最濃的時候,我那時只讀外國文學。實話實說,論長篇小說的成就,只說長篇小說,中國除卻幾個高峰,無論質量還有數量,略有不如。且不說歐美文學,其實近現代文學基本是歐美作家引領的吧,各種百花齊放,各種思想,各種理論噴湧而出。再看看俄羅斯,單單一個國家足以對抗整個世界的文學,我估計也和他所處的位置有關,地廣人稀,天又冷,造就了他們深邃廣闊的文學。當然,我們東北也冷啊,地兒也大,造就了一批段子手,二人轉也是喜聞樂見的藝術,就是有點發展偏了。再者說另一個鄰國日本,有自己獨特的私人性質的氣質,刻畫人物心理,窺探人性,入木三分。
在長篇小說這一領域,我有點崇洋媚外。讀的大多數的長篇小說,多是國外小說,並沒有感覺有什麼隔閡。經典的小說,情感是共通的,所闡述的人生哲理是高於意識形態的,寫作技巧是牛×的。
整個大學四年,幾乎泡在圖書館三四樓——三四樓幾乎全是日本文學,俄羅斯文學,歐美文學,讀了很多很多,確實滋潤了我荒蕪的心境,讓自己不至於一直墮落。
國外作品實在太多太多,很難一下子想起來我到底看過哪些。能一下子想到的,我非常喜歡的有加繆的《局外人》《鼠疫》,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海明威的《太陽照常升起》,《乞力馬紮羅的雪》,錢德勒的《漫長的告別》,夏目漱石的《心》,村上春樹《發條鳥編年史》,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如果真能說下去,應該這一夜也說不完。
等到我意識到中國文學也是有舉足輕重的作品時,已是大四了。我最喜歡的散文家是梁實秋,汪曾祺。散文,有趣是靈魂。喜歡充滿趣味的散文。喜歡陳忠實的壓棺之作《白鹿原》,喜歡餘華的《在細雨中呼喊》、《許三觀賣血記》、《活著》,喜歡賈平凹的《浮躁》、《秦腔》、《病相報告》,也是太多太多。
演員演繹人生,作家創造人生。真正的作家,會是世界的良心。
回覆列表
文化不同,所以不能很快的被代入生活,還有就是和翻譯有關,如果遇到好的翻譯文,外國的文學名著可讀性還是很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