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忘憂電臺

    司馬懿的綽號,冢虎。盤伏在石冢中的猛虎,用以比喻待時而起的絕世之才,冢在此意為墳墓。

    前文說過,三國裡面只要姓司馬,這個人就絕對不是一般人,司馬家族的發跡和曹魏的發展史是同步的。

    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兄長司馬朗都在曹魏任重要官職,司馬家的巔峰就是司馬懿,如果說諸葛亮是可敬可佩,司馬懿就如同他的綽號一樣,是可畏可怖。

    少有奇才,卻深藏不露。曹操曾夢到三馬食槽,以為是西涼馬騰一家,其實是司馬懿一家。曹操在世之時,還可用梟雄之力壓制住司馬懿,曹丕與司馬懿也屬於相愛相殺,等曹丕死後,曹家再沒有強人。

    司馬懿這條猛虎,真的就把一生英雄曹氏父子的天下送進了墳墓。

  • 2 # 天之行

    曹操

    (1)曹操統一北方的積極作用。

    前已敘及,東漢王朝後期,由於政治黑暗,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無法生活,終於爆發了轟轟烈烈的黃巾大起義。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農民起義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繼之而來的是東漢王朝的解體和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就是打著勤王旗號的東方將領也“縱兵鈔掠”。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這種情況的造成,除了應當歸罪於東漢王朝的反動統治外,鎮壓農民起義和破壞社會生產的軍閥,自然也是不可饒恕的罪首。但相對的說,各軍閥之間,畢竟還是有所差別的。拿曹操來說,他雖然鎮壓過農民起義和濫殺過無辜人民,但從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表現來看,他比被他消滅的那些軍閥還是勝過一籌的。比如他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這些都將在談論經濟時再介紹。

    曹操一開始走上仕途就試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豪橫行的情況。但由於禍害根子在中央,操無法施展自己的意圖。到他自己掌握政權以後,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如果把袁紹和曹操在冀州先後推行的治術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情況:“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在袁紹的寬縱政策下,“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併,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這樣,自然不能使“百姓親附,甲兵強盛”。所以袁紹雖地較大、兵較多、糧較足,終為操所敗。操得冀州後,立即“重豪強兼併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較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我們只要翻看一下《三國志·魏志》,就可以看出在操統治下,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面貌和社會風氣都與以前有所不同。朝中既少有傾軋營私的大臣;地方上恣意妄為而不受懲罰的官吏和豪強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司馬光說操“化亂為治”,並非無據。而且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的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操還提倡廉潔,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於是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與推行法治政策相輔而行的是操力圖集權於己,不容許臣下有結黨行為。他下令說:“今清時,但當盡忠於國,效力王事,雖私結好於他人,用千匹絹,萬石谷,猶無所益”。操為了監視群臣,設定“校事”。這件事受到大臣反對,認為“非居上信下之旨”。操對此加以解釋說:“要能刺舉而辦眾事,使賢人君子為之,則不能也”。所謂“賢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們累世為官,枝連葉附,名望和勢力很大。操對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籠絡,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實權;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賤的校事來檢查他們的行動。至於這樣做有無必要呢?我們可以用日後孫權的話來回答。孫權說:“長文(陳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頭,畏操成嚴,故竭心盡意,不敢為非”。孫權也仿效操設校事一職,可知在當時情況下,設定監視大臣行動的校事,以防漢末和袁紹集團內大臣結黨拉派的重演,還是不無道理的。從曹魏政權的內部結構看,世家大臣最多,潛在的危險也較重。曹操為自身及子孫計,設定校事以伺察大臣,雖有些苛刻和搞權術,但不這樣,是難以制服他們的。史稱:“曹公性嚴,掾屬公事,往往加杖”。操還令諸將家屬居鄴,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與屬下存在著隔閡與矛盾的反映。

    總起來看,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所以我們說操之統一北方及其相應採取的一些措施還是具有積極作用的。

    (2)曹操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

    首先,操善於馭將;如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東擊孫權,退軍時,留下張遼、樂進、李典三將及護軍薛悌鎮守合肥。次年,操於出軍西擊張魯前,派人給薛悌送去教令,封面寫明:“賊至乃發”。不久,孫權親自率領大軍十萬來攻合肥,薛悌等開函看教,乃是:“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這時合肥守軍總共才七千餘人。敵眾我寡,如果分兵出戰,是否上策,諸將疑惑。張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李典聞言,當即表示贊同。於是遼、典當夜招募敢從之士八百人,殺牛犒饗。次日天亮,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己名,直衝至孫權麾下。權見遼來勢兇猛,大為驚恐,其左右亦不知所措,只好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呼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兵少,聚眾圍遼數重。遼一再突圍,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早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遼等乃還修守備,眾心遂安。權軍經此一戰,銳氣頓失,守合肥十餘日,即撤軍退。大眾既去,權和數將尚留逍遙津北。張遼從高望見,即率步騎前來捉權,極將甘寧、呂蒙、淩統等竭死格鬥,權始乘駿馬逃去,幾被活捉。史家對操教令,頗為讚揚,胡三省認為操以“遼、典勇銳,使之戰;樂進持重,使之守。”孫盛認為操之本意是勇怯調配,“參以同異”。我以為:張遼作戰固極勇銳,樂進也以“驍果”顯名,常先登陷陣,“奮強突圍,無堅不陷”。如果把樂進說成是“怯”者或僅能“持重”的人,恐怕是不妥的。操的本意,料知孫權來時必自恃人馬眾多,合肥守兵寡少,必然驕忽輕敵。正可乘此給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襲擊。即如張遼所說“及其未合,折其盛氣”,如此而已。蓋兵貴神速,掩其不備,操之知將料敵,固極高明。

    由於孫權經常進兵侵犯合肥,所以曹魏一些靠近合肥的州刺史也帶兵屯戍於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操令屯戍在合肥的兗州刺史裴潛等作好行軍準備。因這時合肥方面並無軍事氣氛,故裴潛等動作不速。揚州刺史溫恢暗自對裴潛說:“此必襄陽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為急會者,不欲驚動遠眾。一二日必有密書促卿進道,張遼等又將被召。遼等速知王意,後召先至,卿受其責矣!”於是裴潛趕緊作好快速行軍準備。果然不久接到快速進軍的命令。接著張遼等也收到詔書。說明操對諸將約束甚嚴,不容有忽慢詔令和動作遲緩的事。

    由上可知,操善於用將,對之要求也很嚴格,但能得到他們的擁護。甚至連孫權都說操之“御將,自古少有”。證明操是善於御將的。

    曹操還富有韜略、足智多謀,在戰略、戰術方面,常能應付裕如。操在戰鬥時,常能根據敵我情況,臨機決策,變化多端。如前所述。操在對於毒農民軍、呂布、張繡、袁紹、馬超、韓遂等一系列戰爭中,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突襲、離間、劫糧、攻彼救此、棄物誘敵等方法,譎敵致勝,轉弱為強。在戰略方面,操能集中部屬智慧,擇善而從,少有失誤。例如當操與呂布爭奪兗州,相持不下時,徐州牧陶謙病死,操欲乘機襲取徐州,然後再擊呂布。荀彧勸阻之。操乃改變主意,以全力擊敗呂布,平定了兗州。接著徐州也歸附了。建安六年(201年),即官渡戰後下一年,操因糧少,不足略定河北,欲因紹新破,以其間擊劉表。荀彧說:“今紹敗,其眾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兗、豫,遠師江、漢,若紹收其餘燼,承虛以出人後,則公事去矣”。操從之,終究平定了冀州。

    由上可知,荀彧在戰略決策方面屢次糾正操的疑誤想法,因而對操的成敗存亡起了很關鍵的作用。其他謀臣如荀攸、郭嘉等亦有同樣功勳,為操所稱譽。足證操對戰略部署極為重視,事先都與群僚仔細商討。他能採納別人的正確策略,說明他的判斷力是很強的。

    當操與袁紹起兵討伐董卓時,紹問操:“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操曰:“足下意以為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操又對別人說:“湯、武之王,豈同土哉?若以險固為資,則不能應機而變化也”。操之所以能克敵致勝,主要原因之一是如同他自己所說的“任天下之智力”,即充分發揮臣下的智慧和將士的戰鬥積極性。所謂使“賢人不愛其謀,群士不遺其力”。

    無論曹操在戰略、戰術上做得怎樣出色,如果其軍隊沒有較強的戰鬥力還是不行的。呂布的軍隊號稱勇悍;袁紹的軍隊人數最多,經過多次較量之後,都為操所敗,說明操軍的戰鬥力是很強的。操軍戰鬥力之所以強,乃由於操一貫採取精兵、簡政、重視糧食生產及運輸等措施。操曾說:“孤所以能常以少兵勝敵者,常念增戰士,忽餘事,是以往者有鼓吹而使步行,為戰士愛馬也;不樂多署吏,為戰士愛糧也”。操自言當官渡會戰時,袁紹有鎧甲一萬領,他只有二十領;袁紹有馬鎧三百具,他連十具都不到。操軍人數雖少,裝備雖差,但操治軍帶兵,比較重視紀律,賞罰比較嚴明,結果打敗了袁軍。一次在行軍途中,操傳令不得讓馬踐踏麥地。如有違犯,一律斬首。於是士兵皆下馬步行,惟恐踏壞了麥子。可是操自己所騎的馬卻因吃驚而踏了麥田。於是操即拔劍割下自己一撮頭髮,做為處罰,這雖只是做做樣子,但也可說明操在軍中持法是比較認真的。操起兵初期,打過不少敗仗,但軍隊始終沒有潰散,就是因操治軍嚴整,而且在政治、經濟各方面也能較好地配合和支援軍事。所以終能轉危為安、變弱為強。其他軍閥如袁紹則“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呂布則“勇而無計”、“輕狡反覆”;劉表則“不習軍事”、只“保境自守”;袁術則“奢淫放肆”、“無纖介之善”。所以操終能將他們各個擊破。

    由此,我們說曹操可以稱得上古代卓越的軍事家。

    (3)曹操的為人和作風。

    操在中國歷史上是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們對他的看法紛紜錯雜,譭譽不一。毀者把他說成白臉的奸臣、專門玩弄權術、“寧我負人,勿人負我”的極端利己者:譽者則目之為命世英雄、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有關史書記載,既善惡錯出,真假難辨。我們如果片面地依據某些記述,斷章取義,縱然再多發表評論文章,亦無濟於事。評論歷史人物,應當從有關的可靠記述中歸納出居於主流的東西(如德、才、功、過、善、惡、作用、影響等),從而得出確切的結論。不僅要把這一人物與他同時的人相比較,也要放在歷史的長河中與同一型別的人相比較,這樣便不難估計其在各方面的價值,以確定其歷史作用。比如曹操的忠與奸的問題,我們在前面已經做過分析,曹魏政權是曹操在農民起義的影響下,自己苦心經營出來的。當時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漢朝還有什麼可供曹操篡奪呢?曹操確實是玩弄了一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但這樣做,還是為漢朝延長了二十餘年的名義上的國柞。假若操是奸臣的話,那末,二袁、劉表、劉備、孫權……誰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個能維護漢政權的忠臣來,還能說操是奸臣嗎?

    至於曹操對人是否奸詐?專門傾人利己呢?傳說中曹操所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話是否真實呢?據《三國志》卷1《武帝紀》注引《魏書》:

    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字刃擊殺數人。

    《武帝紀》注又引《世語》:

    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武帝紀》注又引孫盛《雜記》:

    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根據《魏書》的說法,操殺人繫於被劫之後,這種殺人,不能說是負人,而只是懲罰歹徒的行為。《雜記》所說操夜殺人,乃是怕別人殺害自己,所以先下手為強,這還可以說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行為。但操過後,還是很快就感到悽愴傷懷,說明這次殺人是屬於誤會,並非操本性即安於做負人之事。而且,“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之語,只見於此書,其他二書均未道及。可知這話是不可靠的。從當時實際情況論,操恐懼出奔,方逃命之不暇,安能輕易做殺人惹禍之事。他當時如畏人圖己,就應趁人無備時逃走,何必殺人以增罪累而稽行期?以上三書所記大相徑庭,陳壽既不採用,裴注雖引出,但未置評,僅備遺聞。所以我們不宜視之為真實材料,與其在這個問題上多做糾纏,遠不如從操許多比較確鑿的行事中尋找答案。比如:陳宮,原來是擁戴操為競州牧的有功大員,操“待之如赤子”。但後來陳宮趁操東征徐州牧陶謙之際,叛操而迎呂布為兗州牧,使操幾遭滅頂之災。後來陳宮與呂布一起被操禽獲,“宮請就刑,操為之泣涕”,頗有故人依戀之情。宮死後,“操召養其母終其身,嫁其女,撫視其家,皆厚於初”。又如建安十九年(214年),蒯越病死前,託操照料其家,操報書曰:“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孤少所舉,行之多矣,魂而有靈,亦將聞孤此言也”。可見操對死者的囑託,並無揹負之事。王粲的兒子因參與魏諷謀反,為曹丕所誅,操聞嘆息曰:“孤若在,不使仲宣無後。”操以金璧從南匈奴贖回蔡文姬之事更為人所熟知。操還自言:“前後行意,於心未曾有所負”,可知他是怕負人的,似不可能說出“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話。呂思勉謂:“操之待人,大致尚偏於厚”。這種講法,是符合事實的。那些述說操詐騙傾人的傳聞、軼事,多非歷史的真實。但這種講法從何而來呢?首先,操用兵善“因事設奇,譎敵制勝”,呂布與操作戰時,曾告誡部屬:“曹操多譎”。因此,有人就把操用兵時的“多譎”,擴大到其為人和作風上;其次,陳壽說操“少機警,有權術”。“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他在政治上搞的權術,趙翼言操用人系以權術相馭。操在用人上,確實有用權術的地方,但說他用人全靠權術,就以偏概全了。封建政治首腦有幾個不用權術的?有幾個沒有濫殺過人?袁紹早就讓操殺楊彪、孔融、梁紹。就以孔融為例,他何嘗不隨意殺人!當他任北海相時,僅因“租賦少稽”,就一朝殺五部督郵。孔融既不能自力保境,又不肯同鄰近州郡合作,因此,左承祖勸他“自託強國”,僅因這個建議,就被孔融殺害。至於歷代開國帝王,因剷除異己,而濫殺錯殺的更史不絕書,如果只責操譎詐負人,是不公允的。

    操的汙點,首先是他參與鎮壓黃巾起義,關於此事,前面已多處提及,不再詳述。其次是他有過屠殺徐州人民的罪行,此事前面也說過。關於操攻徐州牧陶謙的原因,各書說法不一。即使操父真為陶謙所殺,操也不該大量屠殺無辜人民。陳壽於《三國志》中敘述曹操之事,從不做過分的貶抑,對操攻徐州的暴行,所述亦較他書為簡,然亦不能不承認:“所過多所殘戮”。操還曾有“圍而後降者不赦”的法令,操及其手下諸將常有“屠城”之事,這是不應寬恕的。其他如當操攻圍呂布於下邳時,關羽屢向操求取布將秦宜祿之妻杜氏,操“疑其有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在此事稍前,操在宛收降張繡時,亦曾納張繡的從叔母,以致引起張繡的叛變。諸如此類的事,在當時雖算不上什麼很壞,但總是欠缺的。陳壽在評論曹操時,極稱讚其謀略、權變、法術和用人、創業的功績,從無一語贊及他的品德。陳壽論到劉備時,認為備“機權於略,不逮魏武”。可是極力稱頌劉備的“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說明陳壽是善於抓住曹、劉在德才上各自特色的。

    許多人認為曹操是中國古代卓越的軍事家,我很同意。有些人還認為曹操是中國古代卓越的政治家,我覺得有點偏高。因為曹操有過濫殺無辜人民的暴行。一個卓越的政治家應當不這樣。另外,在個人品德作風上,曹操也有些欠缺,不足為後世法。既然稱作歷史上的政治家,就應當對後世能起榜樣作用,曹操在這方面還不夠規格。

  • 3 # 軒轅軒家紅

    《三國演義》劉備三顧茅廬!才恭請出了掐指能算:生死勝敗,翻手為雲,復手為雨,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善使計謀,先發掣人於死地而後快的,軍事天才,奇才,諸葛亮!三國戰亂時期他發明了軍事奇書《三十六計》用於實戰大獲全勝,為劉備贏得了美麗富饒的荊州大地,和廣梟的長江流域,在諸葛亮發明的《三十六計》中其最著明的就是《空城計》傳說當年諸葛亮一人在城樓之上,眼看著司馬懿的千軍萬馬巳兵臨成下,十萬火急,已是此城危急存亡之秋,只見諸葛亮操琴吟詩頌唱,氣宇先昂,聲音鏗鏘宏亮,兵不厭詐,司馬懿見壯,不知是計,被嚇得魂飛膽破,速令全軍撤退,諸葛亮一人,不費一槍一彈,單槍匹馬,逼退戰勝了,司馬懿的千軍萬馬,保住了城池,保住了犁明百姓的生家性命,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空城計》也被後人們津津樂道傳頌致今。

  • 4 # 回望歷史的青年

    公元220年,三國一代梟雄曹操在洛陽病逝,終年65歲。曹操作為三國時期最強大的霸主,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名義,統一了北方,建立了巨大的功業。但也因此在史書上留下了奸雄的罵名。

    曹操臨死前說“死不可怕,死是涼爽的夏夜,可供人無憂地安眠。世人,昨日看錯我曹操,今日又看錯了,也許明日還會看錯,可是我仍然是我,我從來不怕別人看錯我。”

    如何正面評價曹操

    毛澤東對曹操持正面評價,他不僅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的詩句,還在1954年公開讚揚曹操說:“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那時黃河流域是中國的中心地區。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那麼寫,戲裡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所製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

    魯迅說:“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

    曹操做了哪些貢獻

    曹操是一代軍事大家,對中國軍事思想作出重大貢獻;曹操謀求集權,禮刑並用,唯才是舉,不信天命等主張,和行屯田以資軍食、抑刑並用,唯才是舉,不信天命等主張,和行屯田以資軍食、抑兼併無令弱民兼賦等諸多經濟主張,以及力除社會陋習、以先王之道為教和文學主張,都是對中國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一、政治方面

    1、懲辦豪強。2、穩定局面。3、唯才是舉。4、尚禮重法。

    二、軍事方面

    1、統一北方。2、精通兵法。3、治軍嚴整。4、愛惜將才。

    三、經濟方面

    1、施行屯田。2、改革戶籍。3、興修水利。4、提倡廉潔。

    嚴格來說,曹操雖然挾持漢獻帝,依然是維持了最基本的君臣之禮。曹操晚年,手下有很多大臣勸進,慫恿其稱帝。曹操卻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如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周文王姬昌是商朝最大的諸侯,他死後,兒子周武姬發取代商朝,建立大周天下。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曹操死後,兒子曹丕即位魏王。不久之後,他逼漢獻帝把皇位禪讓給他,建立了魏國。如果按照正統歷史觀唸的話,是魏國終結了大漢四百年王朝。

    曹操為什麼能成功

    曹操,終其一生奮鬥在自己理想的道路上,並且,越走越遠。

    漢臣的忠心

    漢室將傾,諸侯割據,亂賊紛起,37歲的曹操坐守兗州,亂世之中,自保尚且不易,曹操金戈鐵馬,揮斥方遒,南征北戰,擊潰黃巾軍,擊敗黑山賊,擊退南匈奴。

    當聽到漢獻帝逃出長安,落難洛陽,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時候,41歲的曹操,第一個星夜連馳,策馬奔騰,趕去護駕,而袁紹卻嗤之以鼻,眾諸侯側目斜視。

    掌舵人的果敢

    官渡之戰,袁紹潰敗,但勢力猶存,格局分散。本該一清餘勢,曹操卻看到了漢室更大的威脅——望中原紛爭,想趁火打劫,恢復祖上榮光的烏桓。

    曹操的軍隊無視環境的惡劣,無視道路的艱難,直逼烏桓老巢,斬殺蹋頓單于,使得大漢北境百年無憂,征戰途中,興致所來,留下千古名篇《步出夏門行》,此時曹操,52歲。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鼎盛時期的曹操,將目光望向中原,將中原一統作為己任,甚至不惜赤壁之慘敗。

    子女的教誨

    曹操雖征戰沙場,家教卻一刻可沒有落下,他頒佈《諸兒令》

    兒雖小時見愛,而長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兒子亦不欲有所私。

    曹操一生有25個兒子,雖偏愛曹植,但任然理性看待問題,從公正公開公平的原則上唯才是用,並最終選擇曹丕繼位。

    曹操臨死前的遺囑,沒有大談攻謀之策,卻在遺孀上大做文章,想改嫁者均可改嫁,並建議她們

    勤習女工,多造絲履,賣之可以得錢自給。

    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懊悔,這就是曹操。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 5 # 閒魚解說

    三國裡個人比較欣賞曹操。

    曹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坐擁東漢可以稱得上是亂世中的一真正奸雄 ,脅天子以令諸侯, 可以說東漢的政治權利都集於一身。

    善於洞悉人心收買人心也善於利用人,利用人物的各種心理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善於用兵也打了很多勝仗,如官渡之戰隊,以少勝多,但為人也剛愎自用,赤壁之戰就吃了大虧,但在逃跑過程中善於利用關係, 最終逃脫了關羽的把關, 而後休養生息,統一北方,最終統一整個王朝 。

    他也很有詩詞才能 《觀滄海》《短歌行》等都是經典之作,他的經歷可以說是後世王朝拿來借鑑的明鏡,也是我們現代人為人處事的一個表率!

  • 6 # 我不是森林狼

    大家好,還是老規矩,先回答問題,我最欣賞的是孫權。至於為什麼,接下來分享原因: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喜歡曹操,喜歡他的憂不屈不撓,喜歡他的雄才大略。也有的朋友可能喜歡關羽喜歡他的重情重義,義薄雲天。還有朋友可能喜歡諸葛亮,司馬懿這樣的謀略家,喜歡他們的談笑風生,內藏乾坤。確實都是響噹噹的人物,喜歡誰都有理由,可我偏偏喜歡孫權。

    我不會因為喜歡孫權就去吐槽曹操徐州屠城,冒世界之大不違違揹人類的底線,完全是變態的人屠。我也不會吐槽劉備虛偽卑劣,借刀殺人,忘恩負義。對待呂布,對待劉璋全都暴露出一個人的人品,簡直違背了做人的原則。我更加不會吐槽關羽目中無人,驕傲自滿,罵人家吳狗,害得整個江東人人慾殺之而後快。更加不會吐槽諸葛亮,司馬懿這樣的謀略家,為了一己之私,將數萬將士生命看作兒戲,拿著數萬將士的生命瀟灑自若的談笑。我喜歡孫權完全是因為孫權的個人魅力影響到我。

    翻開書或者電視劇都能看到多多少少孫權的生平,很小時候老爹就死了,跟著哥哥東躲西藏,四處為家。稍微大一點了,哥哥也死了,留給他的爛攤子是剛剛成型的江東,對外四方不寧,八方不服。地方勢力動盪不安,廬江太守李術,廬陵太守孫輔,丹陽太守孫珝等分分作亂。對內人心不穩,離心離德,相互猜忌,程普周瑜為代表相互勾心鬥角,相互爭鬥,以小兒視之,這個時候孫權才一十八歲啊。要對內籠絡人心,加強核心領導力建設,對外要四方臣服,八方來朝,這種難度不是你我能理解的。隨便舉個例子,孫權十八歲,程普不服你,你怎麼辦能使他服你?代入感對吧,任何事情要有代入感,如果是你,你能搞定孫權所面臨的哪怕一件事嗎?也許不能。可是孫權就是憑藉自己的左右斡旋,人格魅力終於使得內外雙贏,一個小孩子在一群老江湖面前,任何一個小細節都會被看在眼裡,借題發揮。所以他必須小心小心再小心,哪個元老不高興,他都不好混,弄不好父兄三代基業就完了。正式由於孫權的左右斡旋,知人善任,平衡利弊,才使得原本風雨飄搖的江東在短短數年間穩定下來。後面收荊州,收交州使得江東領土達到盛極一時,開闢航海時代,讓我們大陸歷史性的瞭解到了臺灣這個小島。而且孫權本人活了七十多歲,在三國所有領導人裡面最長的。合理來說孫權在三國中近乎完美(老年時候我們不去討論),後期蜀國動盪,魏國內亂不堪,我們大膽猜測如果給孫權足夠的時間,恐怕最後統一三國的有可能會是他……

  • 7 # 大河向西

    劉備!

    出身貧寒,讀書很少,毫無背景,白手起家,闖出一番天地。

    要人沒人,要錢沒錢,要地沒地,卻有一群死黨死心塌地跟著他,從不背判。

    一敗再敗,走到哪裡把黴運帶到哪裡,卻是人人誇讚的“劉使君”,幾乎每個人都幫他。

    這樣的人誰比得了?!

  • 8 # lgm李大帥

    高順

    1忠義,對呂布忠心耿耿,最後為呂布而死,反而呂布不信任他,動不動奪他軍權。

    2勇猛,陷陣營800可破萬,最強陸軍,當時的特種兵!

    3自律,清廉不飲酒,不好色,處處為呂布找想。

    可惜孫策,曹操,劉備都未得到此人,英年早逝!

  • 9 # 牛郎哥7

    雖然三國演義貶損了曹操,但曹操的形象還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若問我誰是英雄?那曹操是三國時期當仁不讓的第一大英雄!

  • 10 # 採菊南山下666

    三國 這段歷史作為華人大多都比較喜歡眼睛琢磨。我個人最欣賞,一 曹操,二 司馬懿,三漢獻帝,四 黃忠,五 周瑜 ,六 諸葛亮!

  • 11 # 大蘋果53255391

    潘鳳,職場裡的業務骨幹,高階主管,高階工程師,出生就根紅苗正。

    “吾有上將軍潘鳳,可斬華雄!”領導吹牛逼的資本,不過結局卻“啪啪打臉”。

  • 12 # 雙驅020

    曹操,看三國要用現代科學價值觀看,史書記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國賊,是說不通的,屬於封建思想。國家是天下人民的國家,能者得之,在當時情況下,曹操不取之,別人也會取之,董卓,袁紹等都有機會取之,正因為有曹操這樣的能人在,皇權才沒旁落。至於後來出現改朝換代的局面,是發生在曹操死後。綜合各方因素考量,曹操號稱“一代梟雄”不是徒有其名,乃真英雄也

  • 13 # 穆如清風53509524

    才能不可少,主要需長壽,司馬懿對諸葛亮,勝算不多,但就是能活,熬死曹操,諸葛亮,,孫權,能笑到最後才是王者!

  • 14 # 姚鳳君

    一部三國演義,詮釋了上百位之多的主要人物的人生故事,其感染薰陶的程度和範圍也不會少於百味人生的。對此,人人的欣賞角度也會各有不同。從我這個角度來說,我最欣賞關公:

    一,他不光英武超群,而且義字當先。絕不同呂布,忘恩負義。同樣是以武見長的人,而且呂布還略顯優勢,稍占上風,但呂布卻沒有給人留下好感。而關羽,關雲長,卻經過漫長時間的考驗與悠久歷史長河的洗禮,逐漸地被人尊崇為武聖,關公,甚至財神爺。最初剛看《三國演義》這部電視劇的時候,他給我留下印像最深的是溫酒斬華雄與過五官斬六將及單刀赴會、千里單騎尋兄弟那些英雄事蹟;後來漸漸有感於他的掛印封金和新恩不掩舊時襟……也就是他們兄弟戰敗以後,為保皇嫂的人身安全,關羽不得以暫時降槽。但他身在槽營,心在漢,時刻不忘與劉備張飛的手足之情、結拜之義。有這麼一個情節,很是耐人尋味:一日,曹槽為了籠住關羽的心,繼而確保留住關羽這個人,他透過諸多方法的努力之後,又給關羽買了一件大綠錦緞子的鏤金團花大戰袍。關羽恭謹地收下後,就穿在了身上。

    按常理,一般人都是把新衣穿在外面、把舊衣套在裡面的。比如過年和節慶之時,我們都這樣的。而關羽卻擇其道而反行之,恰恰把槽操送給自己的新褂子穿在了裡面,而把原來的舊褂子依然穿在外面。別人還以為關羽發了什麼精神病呢,但槽操卻沒這麼樣認為,他在識人方面獨有一套,覺得關羽這樣的豪傑不會輕易蹦潰內心世界,一定藏有什麼貓膩。那日宴會,槽操指著關羽的反常穿著,不無嘲瘋而又帶著幾分奸詐地微笑說:關愛卿,今日之舉,這是為何呀?問完,槽操指點了兩下關的大褂,然後兩支手指來回一捻,裡外換了一個姿式,像趙本山演小品扯蛋一樣指著那桌酒菜來回亂顫,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很到位。然後,槽操收回手臂,用他貫有的姿式捻著鬍鬚,面含奷詐地凝視著關羽,微笑中透露出咄咄逼人的味道。常人望之,無不畏其徹骨生寒。但關羽看來,則是泰然處之。

    槽操見關羽遲遲未答,又饒有興趣地很有耐興地問了第二遍:關壯士,何故這般節儉耳?

    關羽這才不卑不亢而又慢條絲理地回答:某非儉也,舊袍乃劉皇叔所賜,某穿之如見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賜而忘卻兄長乏舊賜,還望丞相多多海涵。說完報拳,恭敬槽丞相:關某這廂有禮了!

    對著丞相,恭恭敬敬地深施揖禮。

    槽操心裡油然羨慕起劉么德來,嘴上卻不禁自言自語地誇讚起關羽來勒:嘖責,真乃義士耳。

    二,有鑑於此,後來槽操在赤壁熬戰中不幸誤用徐術的鬼計,把戰船全部用大連環鎖連成一體,結果被火燒敗。逃跑路過華容道時,關羽念及舊情,才放過了槽操一馬。年輕時,看過這段情節不以為然,以為是羅老先生或者編導們虛構的故事。但現在重新觀看這集影片,卻領悟到了一層深深的含意。

    三,關羽心地還非常善良、仁慈。水淹七軍以後,被孫槽夾攻走麥城,自身傷勢又很嚴重,眼看救援無望,敗局已定,他不忍心拖累手下仍然緊緊相隨計程車兵,便做出瞭解散殘部舊班隨從人馬的決定……

    隨著年齡的增大和閱歷的漸多,我越來越欣賞關公的人品和美德:

    義博雲天彰舊衫,仁慈不累倖存全。

    山川永載華容道,有口皆碑讚美髯。(2019.1225)

  • 15 # 喝濁酒斷是非

    這個問題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想從兩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為君者我欣賞劉備,為臣者我當然欣賞諸葛亮。當然提起這兩個人來說如同捅了馬蜂窩,因為他們兩個爭議性太大了,不過有影響力才會有爭議嘛!首先為君者劉備從無到有,在封建社會里從社會的最底層爬上了最頂層,從古至今屈指可數。作為一個政治家他的“仁”真也罷假也罷都起到作用了,所以沒有必要硬去按個“虛偽”的罪名或者非要往人品上去扯,品學兼優的大儒有做皇帝的嗎?另外一個“中山靖王之後”“劉皇叔”的名號用的很好,不管怎麼的人家是有出身的人,苗紅根正;當然光有“仁”和“出身”不見得能成事,他還有“韌勁”鍥而不捨屢敗屢戰(不做贅述),他還能做到禮賢下士三顧草廬,求得了臥龍鳳雛關張趙馬黃等等等等的能臣武將,最後再說一點他作為一把手的果斷與遠見,果斷的借刀殺掉呂布,果斷的接手西川,果斷的賴下荊州。作為一個懷抱著皇帝夢想的人,他一直都思路清晰並且從一而終的執行著他的路線方針。再說為臣者諸葛亮,至始至終忠於漢家天下,先是為了光復漢室選定了劉皇叔做他的主子,隆中對制定了三分天下的路線方針,從無到有幫助劉備三足鼎立,聯吳抗曹的路線方針,白帝城託孤,六出祁山,病死五丈原,無論是他權傾朝野的時候還是軍權在握的時候,仍然是君是君臣是臣,著實令人欽佩。再說諸葛亮為自己的營銷方略,童謠宣傳,自比管仲樂毅,三顧乃見視其誠意。不選曹操,因為曹操手下人才濟濟難以施展身手,再者曹操要麼屠城,要麼搶人妻女,要麼放任手下,這和諸葛亮這麼一個很“正”的人也玩不到一起去,當然最主要的是曹操是搶奪漢家天下的亂臣賊子與諸葛亮“興復漢室”的中心思想有背。不選劉表,雖然劉表是他的姨丈,但劉表胸無大志,難成氣候,在亂世之中被人吃掉是個必然。不選孫權,因為孫權是家族企業難以插足,當然也是因為與諸葛亮的“興復漢室”的中心思想有背。所以說諸葛亮的思路清晰,目標清楚,一往直前,還有諸葛亮的口才也是值得我們欣賞的(在此不做贅述),再說說諸葛亮的管理水平,用易中天的分析來說,諸葛亮建立的蜀漢政府是最像政府的政府,甚至有現代政府體制的模板,作為生在兩千多年前封建帝制的時代,能有現代政府的模板的確思想是很前衛的了,也可以說作為一個管理者也是很無私的。綜合起來看,劉備也好,諸葛亮也好,我最欣賞的是他們至始至終都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該幹什麼,思路清晰,目標清楚,並且認準路線一直走下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人想學滑板,什麼樣的滑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