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冷雨似箭

    回答這個問題,要清楚書法對繪畫有著緊密的關聯。一篇書法通常是用同一書體完成,字型大小相近,在書寫過程中,筋骨關節、肌肉可以進行相對整齊而而和諧的彈性伸縮運動、持速地訓練,就能合理地運用臂力、腕力,對毛筆的控制把握的得心應手。完成一幅作品用時較短,而完成一幅書畫創作則歷時較長。如果僅靠完成繪畫作品落款時練字,想寫好字幾乎是不可能的。反過來,一幅好的繪畫作品,如果落款字型很差,那麼這幅畫的品位與價值將大打折扣,甚至毀掉一幅好畫。

    一幅好的繪畫作品,不但繪藝高、意境好,落款字型也要好,落款在字型好的基礎上,有更好的寓意,那麼,這種落款一定會給整幅畫作錦上添花!所以,畫國畫的畫家們,在創作繪畫作品時,先要練好書法是非常重要的!

  • 2 # 尤年1

    簡單的說兩句。

    國畫源於書法,本是書法之後的餘事,後逐漸發展成獨立的藝術門類。有了隨類賦彩、傳神阿睹、經營位置等專業的要求和墨分五色的筆墨技法等,並出現了諸多的專業繪畫理論。對筆墨的應用和線條質量的標準做了重要的闡述。

    中國畫主張精神文化層面的寫照,而唯一能體現高尚文化層面的就是對筆墨線條的錘鍊,而這個筆墨的質量所在恰恰就只能來自於書法。所以,書法於國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學習國畫就必須先把書法練好。

    大師與畫家的區別、畫家與畫匠的區別,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筆墨質量的高低。如吳昌碩、齊白石等即是書法篆刻大師又是國畫大師巨匠!

  • 3 # 阡陌田間

    書法文字本身的組成非常漂亮尤其變形非常具有裝飾性,其抽象性和形式感更強,對於國畫形狀的可變性,它具有某些哲學性 “氣”,“骨”和“潛能”被轉化為純情感的形式。從美學上說,書法已經從具體變為抽象,從形式變為含義。稀疏佈局、直線彎曲、高低、垂直和水平形成結構美的規律,這些定律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直接影響著國畫的風格,

    書法在繪畫中被轉化為筆畫,並直接用作提撥。它在構圖和情緒上起了更大的作用,在國畫的佈局中,題詞和附言可以解決平衡問題。

    繪畫的領域通常是深刻的,可以使用詩句以加深繪畫中的意境。書法在繪畫的構成中產生了詩意,字的顏色和線條的形式感可以是縹緲的。例如,為了襯托畫面的美感,鄭板橋的竹枝之間的文字具有竹葉的含義,使書法成為風景的一部分。

    線條是書法之美。古人經常要求繪畫有書法。“畫致書為高度,書至畫為準則“筆直的構圖不僅是一種美感,也是一種力量感,傳達了作者的感受。平淡的繪畫,如果加上精美的書法,將使它看起來很新。從美學上說,書畫是其中之一,很多大師的作品常常令人驚訝地是書法。因此,書法筆跡在中國繪畫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總的來說,我們可以在構圖中注意畫面的修飾,但有時會感覺畫面中缺少些什麼。在這種情況下,用幾句書法文字裝飾是非常合適的,這可以使畫面更生動。因此,在書寫時,根據畫面的意境、顏色來確定字形。考慮整體效果,確定排列形式,字型大小,順序,變化和統一。

    書法文字是抽象形式的運用 同樣的字在不同的字型間會產生不同的美感 題跋對於國畫來說是構圖的一部分 所以古人有“書畫本同源”的說話 書法可以脫離繪畫獨立成體,而對於國畫來說 如果不善於書法很難提高國畫的藝術性,而且書法對於國畫用筆 線條的流暢同樣具有潛在的作用!

  • 4 # 塗之人995

    書畫同源——技法同、材料工具同、文化基礎同。

    習中國畫的人不會寫毛筆字是笑話,寫不好毛筆字是硬傷!

  • 5 # 木子園藝

    練書法可以不學繪畫,繪畫必須要先學好書法才能事半功倍。如果說繪畫有什麼捷徑的話,那就是先練好書法。因為寫字是訓練用筆的最好方法。當你能夠熟練地駕馭毛筆的走向,做到使筆而不為筆使。恭喜你!你就離成功不遠了。……

  • 6 # 紅梅工筆佛畫

    國畫畫家練習書法肯定是有很大的好處,但看到一些說法,畫國畫必須練習書法,或者有說書畫同源所以書畫不能分家,就有點誤解書畫的關係了。

    一書畫的確有著至少四千年以上的親緣關係。

    一種認為書畫同源的立論,始於河圖、洛書的傳說。

    兩千多年前的文獻記載指出,黃河有龍馬揹負圖象,洛水有神龜揹負符號,被聖人發現,成為八卦卦象的母本。最早發現這類文物而加以演繹的聖人,是生於天水、葬於淮陽的伏羲。

    唐代以前,有學者認為圖與符承載著三類相關聯的物件:圖理、圖識、圖形。圖理指易卦的卦象,圖識指漢字,圖形即繪畫。其中,卦象是抽象的象徵性符號,早期漢字是線描的圖畫式符號,繪畫則是線描的圖形。

    另一種是與相傳漢字創始人黃帝的大臣倉頡有關,當時的書畫,混為一體:書寫的文字就是畫,畫出的圖形就是文字。倉頡鑑於卦象過於簡略,難以傳達聖人的意圖,於是創制文字以便表意;難以顯示特定卦象的具體形態,於是讓圖畫與書法分離。

    直到公元前11世紀前後的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圖畫式的文字仍然佔有較大的比例,它們是書畫同源論的事實依據。

    此書畫非彼書畫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問題中的或者說現在的書畫肯定與那時不一種概念了,應該是現代都以筆墨為工具的書法和國畫藝術,但也的確有很多共性。

    現在的書畫同源論含有三層意思:一是書畫都源於易學;二是兩者都是造型藝術,基本原理和法則相同;三是兩者的工具相同,都以毛筆為本,進而形成相同的用筆方法和風格。

    但唐代張彥遠一方面認為書畫的淵源相同,一方面又認為書畫發展的線索不同,兩者不能混為一談。清代學者朱履貞認為書畫混一的證據只是象形文字,到了隸、楷、行、草等書體,書法就脫離了繪畫;而畫家筆下的著色的花鳥、草蟲、山水、人物,同書法也完全是兩回事。

    而且真正提出方知書畫本來同的趙孟頫已是元代,國畫的歷史肯定要比這久遠的多,當然書畫同源觀念的形成也比這要早。

    書畫同源的觀念盛行於唐宋之際,正值中國文人畫興起之時。文人通常要經過科舉考試,書法正是考試的內容之一,因而文人無不擅長書法。

    作為業餘性質的文人畫家,為了有別於工匠畫家,或者說為了避免同工匠畫家比繪畫技巧,於是在眾口一詞地貶低工匠畫的同時,將文人擅長的書法式筆墨放在畫事的首位。

    文人畫畫,重筆法而輕形象,重墨色而輕顏色,強調寫而不強調畫,而畫史又始終是文人筆下的歷史。

    三書法肯定會對國畫有幫助

    當然也不能否認,書法的練習肯定會對國畫有幫助,這一點大家都應該清楚原因,就不贅述。

    尤其是中國畫又已經形成詩書畫印四絕的審美,至少也要在畫上題款才算完整的作品,這對畫家的綜合素養要求顯而易見是比較高的,起碼書法要經過專門訓練,否則斷難完成。

    而且很多書法比較好的畫家,也將書法的理解用於國畫,明代文人王世貞在描述畫竹時指出,竹竿象篆書,竹枝象草書,竹葉象楷書,竹節象隸書。

    他還指出,郭熙畫的樹,文同畫竹,溫日觀畫葡萄,用筆的方法都來自草書的筆法。

    清代畫家鄭板橋將畫蘭竹的筆法等同於草隸,認為宋代黃庭堅寫字如同畫竹,蘇東坡畫竹如同寫字。

    清代畫家周星蓮認為書與畫的相同之處在於寫,進而提出書中有畫,畫中有書。

    總之基於這樣的認識,學習書法可以對繪畫一竅不通,學習繪畫同樣可以對書法一無所知。繪畫的問題還要繪畫自己來解決。

    不過若真於畫有心得有功夫,學學寫字用於題款,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不很難,而這於繪畫實在也是大有裨益。

  • 7 # 張明川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繪畫就是以線條作為繪畫造型和表達的一種重要方式,用線表現物象,也是中國畫區別於西方繪畫的一個明顯特徵。書畫同源,用毛筆,用水墨這種特殊的繪畫材媒,也是中國繪畫的主要藝術特徵,一個畫家的水平高下,往往也體現在他對線條對水墨操空的技術難度,線條甚至可以獨立於色彩之外,單獨成為中國繪畫的一種表現形式,如白描等。線條本身所體現的輕重徐疾,抑揚頓措,還有墨分五彩,濃淡乾溼等等,在宣紙上產生出畫面的韻律。中國畫的線甚至被稱為畫面的"骨″,"生死剛正謂之骨″。書法本身所體現的韻律,與中國畫的審美是一脈相承,有異曲同之妙。不僅是材媒和表達過程的接近,更重要的是體現在中國傳統審美的同一性。中國傳統繪畫與書法都是強調骨氣,強調勢,強調氣韻,另外,中國繪畫還強調詩書畫印融為一體,所以,所以作為中國畫家,書法不僅是繪畫基本功訓練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時也是提升畫家全面修養、筆墨表現乃至藝術追求的不可分隔的重要部分。

  • 8 # 藍天雲一朵

    中國的文字是從形而成的,所以又叫"象形文字"。這種象形文字的"形",實際上就是一種圖畫。先民用簡單的線條將所看到的東西描繪下來,成為了寫實的畫,便是象形字,(如圖所示)此時開始書與畫形影相隨,又稱書畫同源。

    同源的書與畫又都是同以線為表現方法的,二者同源共命,行成一體。繪畫以線為間架,也就說以線為骨來表達物像,骨氣形似,歸於用筆。用筆講究"錐畫沙","屋滴漏","折釵股"。否則,線條乏力無質感,缺內涵,少骨氣。因此,學習中國畫修練書法是必修課。知畫者,必知書。

  • 9 # 武漢學到老

    我覺得應該是先學書法 後學國畫。國畫畫家肯定是從小先學寫字,練書法,畫國畫一般是書法學到一定的水平後才開始畫。

  • 10 # 一隻小杜鵑

    因為國畫上面要題字,題字的好壞與畫的整體效果息息相關?題字好則與畫相得益彰錦上添花,題字不好,則毀掉了一幅畫?

  • 11 # 翊墨軒

    書法和繪畫的關係是中國藝術史中最重要的命題之一,很多名家都有過論述。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係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這就是所謂的“書畫同源”。早期的人類,用簡單的符號和圖形傳遞資訊,在陶器上繪製魚紋、蛙、鳥、花葉、人形等,這是最早的繪畫作品,而最早期的象形文字也是用線條畫成的一個個小畫,逐漸演變成如今的漢字。圖畫與文字作為先祖們記事的工具,自是擁有相同的起源;而分別以圖畫和文字為基礎而產生的中國繪畫與書法藝術必也應有相同的起源了。

    對此,早在唐代,張彥遠在其《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也為我們做出了精闢的概括:“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

    中國書法與繪畫的藝術追求不僅在於形式美,更在於蘊含抒情的藝術意境,“書畫同源”的“源”字,不是僅停留於表面的表現形式和筆墨運用上的同源性,而是深入到了書法與繪畫藝術的內在,二者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

    傳統中國畫追求重點並不在於形貌,而是神韻。宋代著名書畫家蘇軾曾有詩云:“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無論是寫意山水還是寫意花鳥,都是以貴在得其神髓而被世人推崇。如果畫無神韻,那就只是一紙水墨,不能稱之為畫。而書法藝術在創作上也往往要借物象以創意,最終以文字本身抽象的形——間架、筆劃、章法等來表達意境。由此可見,書法與繪畫藝術不過是以其不同的形式,來追求事物共同的意趣和神髓之源——天地不言的大美,亦可謂二者具有相同的神髓、意趣之源。

    古代很多宮廷裡的工筆畫家,畫完畫後都不落款,為什麼呢?因為他的書法不過關,拿不到檯面上來。而事實上,如果書法不過關,在中國畫的創作方面要想達到頂峰是非常難的。反之,在中國美術史上,有很多知名畫家同時也是優秀的書法家,如宋代蘇軾、王詵、米芾、宋徽宗趙佶、趙孟堅,元代的趙孟頫、倪瓚,明代的文徵明、唐寅、徐渭、董其昌,清代的朱耷、金農、鄭燮、吳昌碩等等。華人民大學教授、藝術評論家陳傳席曾經說過“寫意畫家如果不懂書法,永遠也畫不好,繪畫格調也上不去。可以說書法功底有多深,繪畫格調才能有多高,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一個都不例外。中國的寫意畫,如果有所謂捷徑的話,那就是練字。”

    那麼,練字對畫畫有什麼幫助呢?顯然不僅僅是為了讓你的畫有個漂亮的落款,更主要的還是練習對毛筆的駕馭能力,讓指腕筋骨肌肉在特定的彈性伸縮範圍內得到訓練。中國畫的核心是筆墨,運筆的方法十分講究,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了“骨法用筆”,強呼叫筆有力度,有骨氣,心隨筆轉,意在筆先。具體說來即提按、順逆、正側、藏露、快慢等。用筆要沉著、痛快,講究提按、順逆、快慢、轉折、正側、藏露等變化。只有透過大量的反覆練習,才能熟練掌握運筆方法,如前所述,這其中的捷徑就是練書法。

    我們知道,一篇書法通常是用同一書體完成,字形大小相近,在書寫過程中,筋骨關節肌肉可以進行相對整齊而和諧的彈性伸縮運動,持續地訓練,就能合理地運用你的臂力、腕力,你對毛筆的控制也才能得心應手。

    也有人會說,我畫畫不是一樣可以練筆力、筆法?沒錯,這也行,可是畫畫是慢功夫,通常來說,畫一幅畫比寫一篇書法用的時間要長得多,因為你要構思佈局、考慮構圖,要層層渲染,對於專業學畫者來說,這是可以的。但對於一些業餘書畫愛好者,用在學畫上面的時間本來就有限,在學畫的最初階段,如果每天抽出來那麼半小時、一小時的時間,下功夫認真地練習書法,學習用筆,學起畫來,面目和沒有書法基礎的自然會有所不同。山水畫名家陸儼少先生曾說過“—支毛筆,用好它必須經過長期刻苦的訓練,而寫字是訓練用筆的最好方法。要做到使筆而不為筆使,要筆尖、筆肚、筆根都能用到,四面出鋒。要做到這點,是一輩子的事。所以老輩告訴我們,畫不必天天動筆,而寫字則不可一日間斷。”

    最後結合個人的心得體會,來說說怎麼樣練書法,畫家練字和書家練字的目的不一樣,所以訓練角度不盡相同。畫寫意畫,講究的是縱橫揮灑,所以剛開始練書法時,儘量多練練大字,之後循序漸進。陸儼少先生總結出來的畫家練字方法非常實用:“宜先致廣大,再求精微;然後再致廣大,再求精微。在以後的階段,就要大字和小字兼練,工整的和隨意的字兼練。”另外也不能拘泥於一家一體,要遍學諸家、熟悉各體,勤臨多看,揣摩其筆法、領悟其筆意,推陳出新,形成自己個人的風格。

  • 12 # 吳自強書畫藝術

    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六法論"中將不同的畫家劃分成為了六個不同的等級,然後又從六個方面進行評論和總結,這六個方面分別是: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以及傳移模寫。其中的骨法用筆,如折釵股,屋漏痕,錐劃沙等筆法章法技巧,運用到國畫創作上去,可大增畫作線條美與氣質之美。

    以近現代的吳昌碩以″苦鐵畫氣不畫形",篆籀之法入畫,隨意之中彰顯獨具著大匠之心。對於大器晚成典範的齊白石更是以″白石體"以書入畫,雅俗共賞,妙趣天成。潘天壽則用他自己的印語來概括:“強其骨”、“一味霸悍”。“強其骨”就是以力勝。骨力、骨氣是中國書畫陽剛美的審美標準。他們無不應了趙孟頫″書畫同源"的理論。山水大家陸儼少更是講到″畫可不必天天畫,字不可一日不練″。可見,若沒有了以書法作功底的骨法用筆線條,國畫的品質必將孱弱無力無趣,淪為下品矣。

    真正的藝術家,唯有書畫同修,恰如有健全雙腿行走攀登,登頂藝術險峰觀雲海終會有時……

  • 13 # 可臥聽夜雨可笑看雲起

    在此引用一個人覺得寫得很好的來自自新浪網《四書章句集註的部落格》,原標題:談談中國畫用筆的情感價值的文章。如下:

    傳統中國畫,尤其是文人畫,講求筆墨意趣,用墨之法是建立在筆法之上,正所謂無筆便無墨,所以說中國畫歸根結底是用筆。中國畫用筆的規範與法度,即是書法用筆的規範與法度,所以說中國畫是什麼,中國畫就是書法。若問書法是什麼,書法即是線條的藝術,深層次地講,是藝術家心靈的流淌,即線上條之中包括著畫家和書法家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表達了他們的喜怒哀樂,此時畫中的線條不再是單純的一種表現物象外在形式的工具。換言之,中國畫和書法作為一種高階的藝術表現形式,包含著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所有構成要素,中國畫和書法的線條具有著更為豐富多樣的表達,完全可以脫離於藝術形象和文字內容而可以獨立成為審美物件。例如,中國的元四家和日本的書道,他們所追求的線條已經上升至萬物本源的道的境界,蘊含著萬物存在和構成之理。南朝謝赫在“六法”中提出“骨法用筆”,“骨”不是一個形容詞,而是單純的名詞,是講線條如同人一樣包含著筋骨氣肉和思想精神,這便是講“筆墨精神”的由來。

    所以說,中國畫和書法中的線條是具有靈魂的,像東晉王羲之《喪亂帖》,其中線條所傳達出王羲之當時的悲傷哀喪之情,現於筆端,明顯異於其所書《蘭亭序》的輕鬆和歡快。這都是可以透過藝術薰染和修煉,從而一眼看出。總而言之,既然書法線條具有豐富性的特徵,所以,我們要在書畫的學習過程中認識線條所表現出的的形象和技法這種“熱鬧”,又要看到其中所包含的“門道”,即畫家和書法家透過線條從而傳達出的豐富的思想情感。

  • 14 # 老沛說書

    《為什麼國畫家要練習書法》

    自古以來國畫大家沒有不善書法者,唐代吳道子本來是學繪畫的,卻拜書法大師張旭為師,苦練書法,終於創出堪稱一絕的“蘭葉描”畫法,被後人尊為百代畫聖。

    趙孟頫則說:“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須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可見自古以來畫家都主張以書入畫。

    趙孟頫畫作

    那麼,國畫畫家為什麼要練習書法?

    一是因為國畫是依靠線造型,更準確的說是依靠書法線造型。南朝謝赫在其著作《古畫品錄》中提出了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其中“骨法用筆”指的就是線條要有骨力,說白了,線是中國畫的骨架。那麼如何才能使線條有骨力呢?練習書法是不二法門!

    其次,如果翻開國畫史,你會發現每個名家都有自己獨特風格的線,吳昌碩有吳昌碩的線,齊白石有齊白石的線,而國畫中線質的不同,正是區分一個畫家風格的重要標誌。而透過學習書法,可以形成自己獨具一格的線。比如,想要圓勁的線質可以練小篆;想要稜角分明的線質可以練魏碑;想要渾厚的線質可以練金文漢隸;想要流暢的線質則可以練行草。

    吳昌碩作品 墨色處處見“筆”

    其三,中國畫的高峰在於寫意畫,而寫意畫的重點在於一個“寫”字,也就是說,無論是顏色還是水墨,每一筆都必須是以書法用筆的方式寫上去的,而不是西方式的塗抹。

    因此,國畫畫家必須練習書法,否則畫出來的作品必然徒有其表,墨色虛浮,缺乏精神氣韻。

    齊白石的畫作——全是“寫”出來的

  • 15 # 轟一20藍天嬌子

    作為一個國畫愛好者,為什麼要練習書法?我個人認為,有三點:一是藝術是相通的。國畫是透過墨的淡與濃、將萬千山水、花鳥蟲獸渲染到紙上,需要的是畫家的豪情和藝術功力!而書法則是作者將自己礪練多年的寫字技巧、躍然紙上,二者都必須有藝術的激情和藝術功底。二是追求更完美。往往美術愛好者,畫畫的很好,已經達到一定的境界,而且構思國畫布局有時要深思熟慮、更多的是注重畫面細節的把握與寫真,可以說畫國畫是以靜為主。而書法則以動為主。往往醞釀一幅字時,時間較長,但只要拿起筆,幾乎是一氣呵成!畫國畫者練書法個人認為,是畫者為了提高創作激情。三是實際需要。每幅畫必有題款、而畫與字是相通的,畫畫的再好,題款一塌糊糊,必然讓人失望、所以,畫畫者十有八九都會練習書法,為的是讓藝術更完美!

  • 16 # 倪煥洪

    一幅好的國畫作品,當具備著畫,題款的字,作者的詩,句,和印章這才是一幅完美的國畫作品。

    為此,題字很重要,如果沒有書法的紮實基礎,字會影響整個畫使畫品質大打折扣,如果字寫的有品味,不僅榮耀自己,也給畫面增輝,可見書法在國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記得書法大師啟動先生,生前首先是以國畫所享盛名,但畫好後不得不請他人題款,後來他改功書法,再後來成為一代大師,供我們學習和敬仰。

  • 17 # 趙順

    書法和繪畫的關係是中國藝術史中最重要的命題之一,很多名家都有過論述。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係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這就是所謂的“書畫同源”。早期的人類,用簡單的符號和圖形傳遞資訊,在陶器上繪製魚紋、蛙、鳥、花葉、人形等,這是最早的繪畫作品,而最早期的象形文字也是用線條畫成的一個個小畫,逐漸演變成如今的漢字。圖畫與文字作為先祖們記事的工具,自是擁有相同的起源;而分別以圖畫和文字為基礎而產生的中國繪畫與書法藝術必也應有相同的起源了

  • 18 # 博睿堂徐全舉

    書法和繪畫的關係是中國藝術史中最重要的命題之一,很多名家都有過論述。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係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這就是所謂的“書畫同源”。

  • 19 # 原創詩書

    因為國畫的精準雅稱叫【詩書畫印】,也就是說【國畫=詩書畫印】。一幅標準的國畫除了畫面外,缺少書法、乃至詩句/詩意、印章中的任意一種,都只能叫半成品!

    所以,國畫家必須要練書法。

  • 20 # 小漁先生

    書畫本是一家。筆法是相通的。再有國畫講究詩書畫印。書還是排在畫前面的,畫畫的再好,一手爛字寫在上面,也是拿不出手的。十年為書,三年為畫。畫畫好畫,字難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人想打算幹個物流專線,雲貴川,需要投資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