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盈眉

    上學的時候讀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只是覺得老夫子般的迂腐形象很好笑。成年後再讀《孔乙己》,才發現“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

    在魯迅創作的眾小說中,他也最喜歡《孔乙己》,有外國翻譯者請他推薦自己的作品,他也是首推這篇《孔乙己》。學生孫伏園曾問及緣由,他說:“在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寫出來,諷刺又不顯露,有一種大家風範。”

    不管是封建社會還是現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總能發現有孔乙己這樣的人,時時刺痛著我們的神經,在追求夢想的路上警醒著每一個人。也正因此,孔乙已的藝術形象不是刻板的,而是鮮活的,在現代文學史上有著很高的地位。

    《孔乙己》創作於1918年冬天,五四運動前夕,意在抨擊封建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讓人們從孔乙己的身上反省當時的教育現狀,得到救贖。

    孔乙己善良,迂腐,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話來形容,最貼切不過。他的一生彷彿就是為讀書而存在的,讀了幾十年的書連秀才的資格也沒有考上,導致孔乙己只會滿口的“之乎者也”。

    他的眼裡只有書裡死板的知識,不懂得變通。孔乙已渴望得到出頭之日,在世上覓得知音,在受到身體和精神的戕害後悲慘死去。孔乙已的悲劇不能只簡單地歸結於封建社會的科考制度,還有他自己的原因。

    縱觀孔乙己的一生,他是讀書人中的一個典型代表,前途無望,又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痛苦地遊離在社會的邊緣,找不到存在感。孔乙己從讀書人到竊書,只能在精神世界裡孤獨的尋找自我。

    1

    不被人認同,淪為別人眼中的笑柄

    魯鎮的咸亨酒店不僅僅是一個供人消遣休憩的地方,更是社會的一個縮影,當街曲尺形的大櫃檯分出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孔乙已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寥寥數語就寫出了孔乙己這個人身上的矛盾特點。雖然孔乙己貧困潦倒,沒有社會地位,但是他有著讀書人的清高。

    他不屑於和那些短衣幫坐在一起,降低了身份,從精神上感覺高人一等。他的這種個性做法,註定融入不了群體,成為看客們的笑柄。本來是個體面的讀書人,面對生活的窘迫,孔乙已一開始也能靠寫得一手好字,替人家抄書寫字,換碗飯吃。可是,由於他好吃懶做,不懂得營生,把自己落到將要討飯的地步了。

    “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在壓抑的社會環境下,孔乙己的身份成為了酒店看客們的談資。在喝酒閒聊中,孔乙已的出場彷彿就是舞臺劇上的小丑,就是為了供大家一樂,沒有一點兒地位和尊嚴。

    讀書沒有出路,脫掉長衫去做工,又做不到。生存都成了問題,他也不願放下身段去謀生。“短衣幫”尚且能透過自己的雙手努力活下去,可是他崇拜上層階級,對勞動人民是鄙視的。

    孔乙己無法和酒店裡其他人聊天,只能和孩子去說話,在他們面前展示出自己的優越感。可是就連小孩子們也是看不起他的,認為這個討飯的人不配和自己交流。

    曾經孔乙己也有著躊躇滿志的夢想,渴望光宗耀祖,擠進長衫客的行列。當他從懵懂的少年活到頭髮花白的年齡時,仍把“學而優則仕”當做人生的目標。夢想破碎後,孔乙己仍不願面對殘酷的現實,被社會排擠到了社會的邊緣。他不被人理解,無人願同他真心交流,他也只能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說著別人聽不懂的話孤獨苟活。

    2

    從讀書人到竊書,在精神世界中裡孤獨的尋找自我

    《說文》一書中說:“偷,苟且也。”偷,指的是行苟且之事,不正當的男女關係,見不得光。

    而竊字,古書上是這樣解釋的:

    《說文》 :“竊,盜自中出曰竊。”對竊字的描述物件,是限於財物或者物品之上的,並沒有偷人、偷情的意思。

    孔乙己對偷、竊的概念有著清晰的劃分,所以他用了竊書而不是偷書這個概念。在小說中,對於竊書的行為有兩次描寫。

    第一次,別人在酒店大聲宣揚孔乙己偷了何家的書,只見他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說:“竊書不能算偷,讀書人的事算偷麼?”

    第二次,他因為到丁舉人的家裡竊書,被抓住後打斷了腿,面對酒店掌櫃的嘲笑,他沒有第一次那般盡力地辯解,而是懇求掌櫃,不要取笑他。

    同樣是讀書人,丁舉人之流爬上了社會的頂端,而孔乙己只能被他踩在腳下。讀過書的丁舉人對他沒有絲毫的同情心,甚至在家裡私設公堂,下狠手處罰他。這樣一個悲慘的小人物,即使死了也沒人在乎。

    有人說孔乙己竊書是為了換取錢財,可我並不這麼認為。在當時的境遇下,孔乙己連飯都吃不飽,為什麼不直接偷取更值錢的東西,偏偏要去竊書呢 ?縱觀整篇小說,書是孔乙己生活的希望,是精神世界的支柱。

    美學家劉再復曾這樣評價孔乙已:“貧賤而悲慘的多餘人,失去人的尊嚴與資格,被社會所恥的下層知識分子。”

    從孔乙己幹過的抄書的營生中不難看出,孔乙己想看書但是買不起書。他和別人爭辯時用晦澀難懂的話回擊,足以證明孔乙己是個書痴。

    他對書有著瘋狂的痴迷,在現實的世界裡被人踩踏,毫無尊嚴。處在一群熱鬧的人中間,卻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孔乙己太空虛了,被人疏遠和排斥,只能寄希望於精神世界,孤獨的尋找自我。彷彿這是世間救贖他的唯一稻草,心存著一絲幻想。

    3

    兩個暗示揭示了孔乙已的悲慘結局

    小說的結尾這樣寫道:“大約孔乙己真的死了。”因為這句矛盾的話,對孔乙己的結局很多人持不同的態度。我認為,從文中的一些細節來看,有兩個暗示揭示了孔乙己死去的悲慘結局。

    第一個暗示:孔乙己一開始出場的時候,“身材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長夾些傷痕”;被打後“他臉上黑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

    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成了殘疾,連走動都非常困難,在沒有營生的前提下,除非靠乞討養活自己。可是讀書人的清高讓他不會這麼做,那麼只能在瑟瑟寒風中悄然死去。他活著的時候別人不惦記他,死了更不會被人想起。

    第二個暗示:“孔乙己在店裡,品行比別人都好,從不拖欠”,即使沒有現錢,也是在一個月內就能還清的。可是斷腿後的孔乙己,好久沒有到咸亨酒店裡去了。唯一惦記他的酒店掌櫃,是因為孔乙己還欠著十九個錢。

    年關和第二年端午的時候,掌櫃還在嘮叨著孔乙己欠的酒錢。可是到第二年的中秋,掌櫃已經不再提孔乙己這個名字了。

    孔乙己這一生幾十年都在求取功名中度過,一肚子的學問沒有用武之地。留給世人的只是在咸亨酒店留下的笑料,如路邊的一棵孤零零的枯草結束了悲哀的一生。

    4

    人要認清現實,不要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成為現代的“孔乙己”

    在現代的社會中,很多人的身上都有著孔乙己的影子。他們一心想找個體面的工作崗位,但實際上並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很多人有著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態,好的單位沒有能力進去,對底層的工作又看不起。

    他們在工作中端著架子,不願意和讀書少的人來往,說著君子固窮的話,又融不進集體。和孔乙己一樣,固守著心中的那份清高和執念,淪為了親戚朋友眼中的笑柄和反面教材。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自命不凡,卻活成了孔乙己的模樣。

    對比現在的教育,經常聽到有的家長勸告孩子要好好讀書,將來考一座好大學,找一個好工作。於是,我們都禁錮在這個“好”字的表面,渴望將來出人頭地,光耀門楣。從來沒有人教給孩子,在這個社會學會“能屈能伸”更重要。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已悲慘的命運曾經震撼我們的心靈,如今我們在享受現代化教育的同時,要明白人不管在什麼時候,都不能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腳踏實地,認清現實才不至於成為現代的“孔乙己”。

  • 2 # 啊金簽名設計手寫語錄

    上學的時候讀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只是覺得老夫子般的迂腐形象很好笑。成年後重讀《孔乙己》,才發現“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

    在魯迅創作的眾小說中,他也最喜歡《孔乙己》,有外國翻譯者請他推薦自己的作品,他也是首推這篇《孔乙己》。學生孫伏園曾問及緣由,他說:“在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寫出來,諷刺又不顯露,有一種大家風範。”

    不管是封建社會還是現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總能發現有孔乙己這樣的人,時時刺痛著我們的神經,在追求夢想的路上警醒著每一個人。也正因此,孔乙已的藝術形象不是刻板的,而是鮮活的,在現代文學史上有著很高的地位。

    《孔乙己》創作於1918年冬天,五四運動前夕,意在抨擊封建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讓人們從孔乙己的身上反省當時的教育現狀,得到救贖。

    孔乙己善良,迂腐,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話來形容,最貼切不過。他的一生彷彿就是為讀書而存在的,讀了幾十年的書連秀才的資格也沒有考上,導致孔乙己只會滿口的“之乎者也”。

    他的眼裡只有書裡死板的知識,不懂得變通。孔乙已渴望得到出頭之日,在世上覓得知音,在受到身體和精神的戕害後悲慘死去。孔乙已的悲劇不能只簡單地歸結於封建社會的科考制度,還有他自己的原因。

    縱觀孔乙己的一生,他是讀書人中的一個典型代表,前途無望,又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痛苦地遊離在社會的邊緣,找不到存在感。孔乙己從讀書人到竊書,只能在精神世界裡孤獨的尋找自我。

    魯鎮的咸亨酒店不僅僅是一個供人消遣休憩的地方,更是社會的一個縮影,當街曲尺形的大櫃檯分出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孔乙已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寥寥數語就寫出了孔乙己這個人身上的矛盾特點。雖然孔乙己貧困潦倒,沒有社會地位,但是他有著讀書人的清高。

    他不屑於和那些短衣幫坐在一起,降低了身份,從精神上感覺高人一等。他的這種個性做法,註定融入不了群體,成為看客們的笑柄。本來是個體面的讀書人,面對生活的窘迫,孔乙已一開始也能靠寫得一手好字,替人家抄書寫字,換碗飯吃。可是,由於他好吃懶做,不懂得營生,把自己落到將要討飯的地步了。

    “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在壓抑的社會環境下,孔乙己的身份成為了酒店看客們的談資。在喝酒閒聊中,孔乙已的出場彷彿就是舞臺劇上的小丑,就是為了供大家一樂,沒有一點兒地位和尊嚴。

    讀書沒有出路,脫掉長衫去做工,又做不到。生存都成了問題,他也不願放下身段去謀生。“短衣幫”尚且能透過自己的雙手努力活下去,可是他崇拜上層階級,對勞動人民是鄙視的。

    孔乙己無法和酒店裡其他人聊天,只能和孩子去說話,在他們面前展示出自己的優越感。可是就連小孩子們也是看不起他的,認為這個討飯的人不配和自己交流。

    曾經孔乙己也有著躊躇滿志的夢想,渴望光宗耀祖,擠進長衫客的行列。當他從懵懂的少年活到頭髮花白的年齡時,仍把“學而優則仕”當做人生的目標。夢想破碎後,孔乙己仍不願面對殘酷的現實,被社會排擠到了社會的邊緣。他不被人理解,無人願同他真心交流,他也只能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說著別人聽不懂的話孤獨苟活。

  • 3 # 黃小瘋

    好的作家在成功塑造一個人物時會揉合進很多典型的性格,經歷,我們兒時讀的都是別人的故事,隨著自己的成長,慢慢發現自己越來越像故事裡的人,這時再讀,更是酸甜苦辣湧上心頭

  • 4 # 樂見花

    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志存高遠,當然不會也不屑於理解窮困潦倒、一事無成的孔乙己。

    待人到中年,歷盡滄桑,方知世道艱難,生活不易,少了銳氣,多了無奈……對孔先生才能產生某種程度的同理心。

    沒有共同的經歷就不會有同感,只有不幸的人才會同情不幸者的遭遇,這就叫同病相憐。誰生活過,誰就不會輕視世人。

    這裡關鍵不是年齡,而是經歷。一個春風得意的中年高官或土豪,是不可能懂得孔乙己的。

  • 5 # 包強中

    孔乙已是魯迅先生短篇文章,塑造的一個未落社會產生地,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人,孔是封建社會封建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四體不勒五穀不分地,只精於孔孟之道的不舉秀才,無法及第的,封建社會讀書人,他除書寫字文外別無一技之長,生存問題受到鹹協,魯迅先生以真實尖刻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會育人方式的缺陷與教育制度的腐敗性,一句話,封建社會的教育制度育出的都是象孔乙己一樣的知識分子和隊伍,對社會和國家一點好處也沒有。

  • 6 # 陳新

    少年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感到生澀難懂,文章大都帶有諷刺行、針砭時弊等特點。年少生活閱歷淺薄 ,沒有對當時社會有過多瞭解,所以讀魯迅先生的文章不能領會到時代的弊病。年齡大了閱歷深了,對當時先生的吶喊才逐漸明白。才明白先生為祖國的未來而吶喊,為喚醒麻木的國民而吶喊!

  • 7 # 優智謀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孔乙己》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小說的視角是從咸亨酒店的小夥計的所見所聞來描述的。小說所處的時代和環境是20世紀30年代的紹興咸亨酒店,這裡是正處在現代化發展道路上的江浙一帶,人們幾乎都是近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而孔乙己是一個被整個社會所遺棄的舊知識分子的形象,沒有社會地位。小說中說:在酒店大堂裡喝酒的都是短衣幫――即勞動群眾,文人們都是要了酒菜端到包廂裡面慢慢吃。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是一個頹唐落寞、沒有前途的老書生的形象。舊社會殘酷無情,把他逼到了窮途末路,變成“討飯一樣的人”了,可是孔乙己不願意正視現實,依然固守著一份病態的自尊,不願意拋棄那件象徵知識分子形象的“破長衫”,還要擺出“讀書人”的臭架子,窮酸相,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以表示自己比別人高明幾分。但人們從內心看不起他和他的那種生活方式,把他作為逗笑取樂的物件,故意當眾揭他的瘡疤,刺痛他,說他因偷何家的書被吊著打的時候,孔乙己一面“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一面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接著就說了些‘君子固窮’、‘者乎’之類似通非通的話,於是,便引得眾人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問他為什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手,這就使他“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回答不出,於是,“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這是一幅可笑而又可悲的畫面,一面是災難、痛苦和不幸,另一面是無聊的逗笑和取樂,封建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和無情,透過這幅含著眼淚的“可笑圖”,以喜劇的形式表現了悲劇的內容,這是魯迅獨特的藝術風格。

    孔乙己在無聊的酒徒中找不到人間的溫暖。於是,把自己真誠的感情轉移到孩子身上。“有幾回,鄰居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於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裡走散了。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 ” 他真心誠意地考小夥計“茴”字的四種寫法,並用他的長指甲沾著黃酒在櫃檯上一筆一畫的寫。每次喝完酒,從口袋裡排出四文大錢,放在櫃檯上,或是認真仔細的記賬賒欠。這些地方使我們看見他個性中的誠懇和善良。可是即使在孩子們中間,孔乙己也還是找不到絲毫人間的溫暖。

    孔乙己是被封建科舉制度奴役、摧殘、毒害的一個犧牲品,是一個被侮辱與被踐踏的卑微的小人物,一個孤苦、落寞的靈魂。他念了一輩子書,到了鬚髮花白的年紀,還只是個“童生”,連個秀才都不是,既不能進學,又不會營生。雖然已經淪落到社會的最低層,但是生活的希望沒有完全破滅,還自得其樂,滿口“詩云子曰”,表示自己至少是個讀書人,比別人高出一頭。在一定程度上有點阿Q精神。

    魯迅用他銳利的筆墨,透過孔乙己的形象,把封建文化、科舉制度及其道德文明的虛偽與無恥,以及它對當時知識分子的嚴重精神戕害,冷靜而深刻地進行了剖析。在描繪這個被舊社會扭曲了靈魂的“多餘的人”的悲慘一生的時候,交織著愛和恨兩種複雜的感情。對他身上善良、誠實的品性寄予深切的同情;對他沒落階級無可挽救的命運,魯迅給以嚴厲的鞭撻,並毫不留情地葬送了他,替他唱了一支無限辛酸的輓歌。

    至於有人說:“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這話也有一定的道理:“年少不懂《孔乙己》”,是說:年輕人的生活閱歷太淺,又加上世事環境滄桑變遷,沒有了那種環境,也沒有那種切身的感受,就很難理解孔乙己這個形象。“讀懂已是書中人”是說:要真正的理解孔乙己這個形象,必須經歷一定的生活坎坷,特別是要在逆境中去體會,你才能理解這個人物形象的意義。

  • 8 #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有一些長大了才能讀懂的書,就像是周星馳的電影,讓我們年少時只會記得笑點和精彩。等長大了再看,卻又讓人多出幾分感動,才發現當時年少閱歷淺薄。

    孔乙己看不起底層人民卻又擠不進上流社會。就像韓寒寫的三輪車一樣,比汽車少個輪,比腳踏車又多個輪,是一個尷尬的存在。孔乙己是自負而又自卑的一類人!他穿著長衫卻又會紅著臉和別人爭辯。他會欠酒賬,但人品又比別人好,有錢就還。

    1.笑聲中“粉墨”登場, 笑聲中強自表演, 笑聲中慘然謝幕.

    孔乙己是穿著破長衫、站著喝酒的迂腐老書生。他沒有好家世,也沒有足夠的本事,偏又不肯放下讀書人的面子,頂著自以為是的清高,喝著最便宜的酒。短衣工人嘲笑他,長衫先生嘲笑他,連孩子、夥計都嘲笑他。他知道自己落魄。可他不想承認。不認只是受別人嘲笑,認了自己會嘲笑自己。

    孔乙己真可笑,打趣他真好玩兒。長衣幫、短衣幫、掌櫃、夥計……誰沒笑過孔乙己呢!他像個馬戲團的小丑、動物園的海豹,自費進場、任人取樂、從不發火、笑料十足,雖然他演的都是悲喜劇。悲是悲的,可誰能看著他哭呢!能怎麼憐憫他呢!誰能伸手去幫他一把什麼呢!沒有!他只適合做個吉祥物,只適合供大家圍觀取笑。畢竟可憐人多了,可笑又可憐的人難找,不趁著機會多看兩眼熱鬧、多笑兩聲便沒有機會了。

    孔乙己在笑聲中登場,最後又在笑聲中走向死亡,“笑聲”貫穿著全篇。這陣陣笑聲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它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冷酷,同時也批判了群眾的麻木。這種以喜寫悲的寫法,使小說的主旨表現得更突出、更深刻。這些“笑”,深刻地暴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表現了科舉制度的罪惡,揭示了造成悲劇原因的眾多性。可見,這種“笑”,叫人心酸,比哭更有魅力,更能感動人,催人淚下,使人憤恨,促人自省。

    你我都是看客,在街邊圍觀老人暈倒、在路上圍觀打架、在網上圍觀別人精彩或淒涼。我們圍觀不傷害人,也絕不讓圍觀侵害自己,只取些笑料、看看熱鬧。冷漠麻木嗎?人人如此時,誰也沒發覺自己冷漠麻木。

    2. 成年人的悲哀,莫過年少讀書不知味,讀懂已是書中人。

    年少時,我們嚮往光芒萬丈、驚心動魄,懷揣的都是一呼百應的英雄夢或絢麗華美的公主夢,想成為俠客豪傑、將軍帝王、超能力者、豪門貴族,或者想成為貢獻卓著的科學家、軍人、運動員。再不濟,也要做個正直優秀、有能力掌控人生的人,最厭惡的就是魯迅筆下那些瑣碎悲慼、麻木冷清、可憎可鄙、可有可無的小人物。

    少年人的世界是彩虹糖,中年人的世界是苦蕎茶,我們一路長大,所見所聞從甜美變成了苦澀,但社會始終是那個社會,變的是我們。但少年被光陰推著長大,才發現成年人的世界沒有水晶宮和英雄劍,只有滿地狼藉,而我們,不偏不倚剛好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當我們成了在社會中討生活的人,都學會了一邊諷刺別人冷漠一邊自己冷漠,一邊嘲笑別人無能一邊自己無能,一邊洗腦別人一邊洗腦自己,一邊嘲笑少年的自己無知一邊嘲笑成年的自己世俗,我們都成了魯迅筆下那些人。

    一些人質疑魯迅先生在國內過譽了,但在筆者看來,魯迅先生不僅沒有過譽,甚至是被低估了。他成為了一個圖騰、一種精神象徵,於是被高高掛起,卻很少有人會細細品味先生精妙的思想。

    他成為了課本上文字的教化工具,成為了不會被學習的精神象徵。儘管我們年少不懂,但隨著我們慢慢的長大,那些曾經錯過的也會顯得愈發珍貴。

    正如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裡寫到: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僚深情,在人的一生之中也只有少年期有。

    成年人之間的關係真的是殘酷的。有時候告別都是悄無聲息的,關係的脆弱,令人悵然若失。

    3.中國教育在培養現代“孔乙己”?

    有這樣一種說法,當下的中國教育在培養新孔乙己,中國的高考在以一種“新八股”的方式選拔人才。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知道茴香的“茴”字有幾種寫法,當下的新孔乙己知道千奇百怪的奧數題有幾種解法;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有著讀書人的名分,當下的新孔乙己有著大學生的稱號。許多孩子用美好的青春投入高中的題海,考上大學後也沒有學到有用的本領。

    ①讀書能改變什麼

    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是,新孔乙己故事的背後,是中國大學生就業的嚴峻現實,是新讀書無用論的回潮,是中國教育讀書與能力脫節的矛盾。當代青年上大學的目的是什麼?難道僅僅為了得到一紙文憑?如果找不到工作,他們手中的大學畢業證書又有什麼用!

      不久前,中國青年報曾發表長篇報道《寒門夢碎:讀書改變了什麼?》9年前,陝西農民韓培印的兒子韓勝利考上西安的大學,成為全村第一個大學生。那個時候,瘦弱、文靜的兒子是韓培印最大的驕傲。可是,當兒子大學畢業,作為父親似乎終於可以停止奮鬥坐下享受的時候,韓培印卻吃驚地發現,大學畢業的兒子每月工資根本沒辦法還掉之前欠下的債 兒子的收入甚至還比不上當農民工的老韓自己。“我現在覺得上大學也沒什麼用,是不是?”韓培印說。曾經籠罩在他面頰上那種驕傲的神色不見了,這位58歲的農民盯著屋頂的牆角,皺著眉頭,很久沒說一句話。

    ②教育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矛盾

    面對這種“上大學沒有用”的現實,有人提出來,農村的孩子要認清現實,不一定非要考大學,不必把考大學作為人生的目標。考大學是一種高成本的投資,農村的孩子在幼兒園、小學、初中階段的學習環境就難與城市的孩子相比,他們拼命在題海里奮鬥,考上大學又需要高額的學費。結果大學畢業後,他們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現代孔乙己的故事反映了中國勞動力市場不健全的問題,也反映了書本知識與實際能力的矛盾,後者是許多大學畢業生存在的問題。

      前不久,針對中小學教育中存在學生負擔重、擇校熱等問題,由國務院參事室等部門主辦的“為了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教育論壇在京舉行。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巡視員朱慕菊表示,中國高考招生制度、中考招生制度都屬於高利害的選拔、淘汰制,具有激烈的競爭性,成為中國教育體制的顯著特徵。“升學率已成為教育領域的GDP。

    據統計,中小學生日均睡眠只有7小時37分。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黨委書記、教授褚宏啟表示,由於過度追求升學率,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損害,睡眠也嚴重不足。“我在網上看過一個圖片,高三的一個教室的黑板上有一副對聯,叫"生時何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意在鼓勵學生加班加點”。在北京,超半數小學生參加補習班。

    經歷人生百味,才讀懂書中滋味。我們成為了書中人,懂得了道理,卻再也走不出來。現在想想,如果真的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種豁達的心態,人生大概會輕鬆很多吧!

    但既然懂了,那也就代表我們回不去了,當然也無需過度傷心或感懷,因為這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要經歷的人生,人人如此。

    4.狗尾續貂,附錄教師版《孔乙己》,太有才了!大笑之後引人深思

    魯鎮的酒店格局,和別處不同: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檯,櫃裡面放著碩大的啤酒桶,桶上裝有水龍頭,可以隨時倒啤酒。

    做工的人,晌午傍晚散了工,三三倆倆地聚一桌,每每花上百來塊,一條魚,一盤肉,再加上幾碟小菜,熱熱地吃了休息。

    倘若肯花上五塊錢,買一大碗酒,就著飯菜喝下去,打個飽嗝,空氣中都有麥芽的香味,甭提有多滿足。

    現在的小工一天兩百塊,大師傅能拿到三五百,許多人每頓都要喝上兩大碗酒。

    我從十二歲起,便在鎮口的咸亨酒店裡當夥計,老闆娘說我樣子太傻,就在外面做點跑腿的事罷。

    雖然沒什麼失職,但總覺得有點單調和無聊。老闆娘一股潑辣勁,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只有老包到店,才可以笑幾聲。

    老包是個老師,身材高大,神色疲倦,鼻子上的眼鏡片每年都要厚一圈,牛仔褲洗得發白,腳上的運動鞋大約是五六年前的款式,破舊的公文包鼓鼓囊囊,裝的都是作業和試卷。

    聽人背地裡談論,老包曾經是村裡唯一的大學生,不知道怎生淪落到這般光景。旁人問起名字,他一概不應答。

    據說除了教書,他還要下鄉扶貧、控輟保學、入戶走訪、資訊錄入、防艾宣傳、文明建立、雙高雙普、秸稈焚燒、防止溺水、關注App、做各種調查、造各種檔案、填各種資料,迎各種檢查……彷彿無所不能無所不包,我們便把他喚作“老包”。

    做工的人對老包有點敬畏,因為他是讀過大學的人。但又對他有些輕視,他們的收入是老包兩倍。

    倘若有長舌婦說什麼“老師一天上兩節課,紅包收到手軟,補課一年買套房”,他們照例是要鬨笑一番的。

    老包是戴著眼鏡喝酒不點葷菜的唯一的人。

    老包一到店,所有人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老包,聽說你又犯事了!”他不回答,對櫃裡說,“一碗酒,一盤青椒豆腐”。

    有人故意高聲嚷道,“你一定又體罰學生了!”老包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

    “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賠何家三萬塊,因為打了孩子一戒尺。”

    老包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用戒尺不能算體罰!……何家小子抽菸,老師教育學生,能算體罰麼?”

    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什麼“成才先成人”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老包喝過半碗酒,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旁人便又問道,“老包,你當真讀過大學麼?”老包看著問他的人,只是不說話。

    他們便接著說道,“你怎的連套房都買不起呢?”

    老包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了一層灰色,嘴裡說些話;這回可全都是“教師收入不低於公務員”之類,一些不懂了。在這時候,眾人也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老包就是這樣地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覺得無所謂,反正想當老師的大有人在。連鎮子東方那個辦培訓班的賴皮俞,都覺得自己比老包要教得好。

    有一天,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老闆娘正在慢慢地結賬,取下粉板,忽然說,“老包長久沒有來了。我一個月都買不了幾次豆腐了!”我才也覺得他的確長久沒有來了。

    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麼會來?……他被開除了呢。”

    老闆娘說,“哦!”

    “他總仍舊去管教學生。這一回,是自己發昏,丁家兒子夥同別人欺凌同學,他竟然拿笤帚抽打。丁家的孩子,能管教得麼?”

    “後來怎麼樣?”

    “怎麼樣?先登門道歉,接著停職反省,再就是通報批評。”

    “後來呢?”

    “後來丁家仍然不滿意,學校索性把他開除了事。”

    “開除了怎樣呢?”

    “怎樣?……誰曉得?許是流浪去了,他不當老師,還能做什麼?”

    老闆娘不再問,仍然慢慢地算她的賬。

    冬天來了,北風一天涼過一天,我裹緊衣服,靠在火爐邊,昏昏欲睡。

    大家漸漸忘了老包。老包讓人快活,但沒有他,日子也照樣過。

    直到某天中午,大約是“大雪”前後,一個從外面打工的人回來,神神秘秘地說道,“你們知道嗎?老包去了沿海一所私立學校,年薪二十萬,足足是他以前四五倍哩。那裡的家長挺客氣,還送了他一根戒尺,說什麼孩子不聽話只管打。”

    一個人立馬跳將出來,痛心疾首地說:“外面人怎能這麼頑固不化?孩子要用愛心去感化,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用戒尺來管教學生,都是老師無能的表現。”

    幾個人大聲叫好,“如果有老師敢打罵我孩子,我定要叫他傾家蕩產,生不如死。孩子長大後自然會懂事,只有被愛包裹的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長。”

    大家照例又是鬨笑一番,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不遠處幾個學生在抽菸喝酒鬥地主。

    我替老包高興,又覺得有些不妥。想起前不久那個把母親砍死的12歲孩子,想起前幾天那個毆打同學自己猝死的孩子,心裡尋思:老師不敢管,真的好嗎?

    如果家裡不能管,學校不敢管,難道孩子要在社會上吃虧了才懂事?進了監獄才悔改?

    但我又不敢說,如果說出來,鐵定被批判,說不定還被別人當作老包一樣的傻子。

    老包性子有點急,但心思總歸是好的。如果用聖人的標準去要求他,他自然不合格。可我們又有誰是聖人?

    道德上的高標準難道不是用來約束自己的麼?

    看著店裡那幾個中午逃出來抽菸喝酒打牌的學生,我再一次問自己:老師不敢管,真的好麼?

    一個地方,如果老師成了驚弓之鳥,還會有未來麼?

    參考文獻:慄佔勇,中國教育在培養現代“孔乙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秦始皇和漢武帝?他們是否有共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