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冷清先生

    【宋朝的人口和經濟發展狀況。】

    【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的人口】

    《宋史•地理志》記載:“崇寧元年,戶二千二十六萬四千三百七,口四千五百三十二萬四千一百五十四。”崇寧元年是公元1102年,北宋的戶籍達到2026萬,人口卻只有4532萬,平均每戶人口只有2.25人,問題出來了,怎麼才這麼點人口呢?原來,宋朝的稅賦很重,成年人還要繳納“人頭稅”,戶部統計人口時只統計成年男女,未成年人和60歲以上老人不統計。《宋史•食貨志》:“諸州歲奏戶帳,具載其丁口,男夫二十為丁,六十為老。”

    宋朝是中國稅賦很重的一個時期,儘管宋朝的工商業比較發達,但是宋朝依然是以農耕為主的社會,農業人口占據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農業稅、人頭稅是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宋朝的百姓在沉重的稅賦重壓下,普遍沒有能力多養孩子,一對夫妻只養育二男一女。古代夫妻沒有有效的避孕措施,第四個孩子出生立即溺死,如果第三個生的是女孩都不養。因此,宋朝民間男多女少,家庭以四五口人的小家庭為主流。

    蘇軾《與朱鄂州書》:“嶽鄂間田野小人,例只養二男一女,過此輒殺之。尤諱養女,以故民間少女,多男子。初生,輒以冷水浸殺,其父母不忍,率常閉目背面,以手按之水盆中,咿嚶良久乃死。”

    【遼國鼎盛時期的人口】

    根據《遼史》記載:“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隸兵籍。每正軍一名,馬三匹,打草谷、守營鋪家丁各一人。”契丹人15歲至50歲,是要服兵役的,每名正式的騎兵,配置馬3匹,打穀草養馬的和看家護院的家丁各一人。遼國有精銳騎兵50萬,大帳皮室軍30萬,番漢屬珊軍20萬。說白了,就是契丹、女真等遊牧人口,挑選出年輕力壯的男子,做常備騎兵外,另外的兩個男人還得搞牧業生產,但是隻要這個歲數的男子都算是服兵役的。

    測算下來,契丹人、女真人等族的可服役男子在160萬左右,15歲以下、50歲以上的男子總數至少有200萬,男性總數大約360萬。男人另一半是女人,那麼女人的數量大約也是360萬。遼國統治的契丹、女真、室韋等族的總人口720萬左右。遼國還有很多附屬國,這些附屬國的人口是沒有統計在內的。《遼史》:“大帳皮室軍;太宗置,凡三十萬騎。屬珊軍:地皇后屬,二十萬騎。”

    【西夏鼎盛時期的人口估算】

    元朝沒有給西夏作傳,但是西夏的情況,在《宋史》《遼史》還是有一些記載的。西夏在宋遼兩個大國中轉圜,多次戰敗宋遼,除了党項人勇猛,也和西夏的人口經濟是分不開的。西夏建國初期,党項人僅有100多萬,西夏境內的漢人至少有300萬。西夏強盛時期,党項人、吐蕃人等達到300萬,漢人超過600萬,西夏總人口在900萬至1000萬之間。西夏擁有党項精銳騎兵30萬,還有漢人鄉兵60多萬,據遼史記載,西夏兵力最多時,有95萬兵。

    公元1100年的時候,中國的總人口確實達到1.2億以上,但是這個數量是北宋、遼國、西夏的總和,並不是北宋一家的人口數量,北宋人口9000萬左右。當時,全世界的人口在3.6億—4億之間,中國(北宋、遼、西夏)人口1.2億,佔據世界人口的30%。

    【安格斯•麥迪森的世界經濟千年統計資料】

    安格斯·麥迪森 (1926--2010)出生在英格蘭泰恩河畔的紐卡斯爾,早年在劍橋大學、麥吉爾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先後求學,之後曾短暫執教於蘇格蘭的聖安德魯斯大學。其建立的“麥迪森資料庫” 惠及很多研究者。其代表作有《世界經濟千年史》、《世界經濟千年統計》等。安格森的《世界經濟千年統計》中,公元1000年時,CHINA(中國)的JDP佔當時世界的22.7%。CHINA一詞指的是當時的中國,當時的中國包括北宋和遼國,後來又從北宋分裂出西夏。

    在公元1000年到公元1200年,遼國的影響力遠遠的超過了北宋。至今,斯拉夫人及其東歐人的語言裡契丹khitiy,是專指中國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耶律阿保機於907年建立契丹,契丹逐漸強大雄霸在中國的北方200多年,1123年,宋金滅遼後,耶律大石在西域建立西遼又存在了100年。遼和西遼存在的300年間,絲綢之路東段一直是契丹人把持著,中國的絲綢貿易基本壟斷在契丹人的手裡,所以契丹遼國在世界的影響力遠大於兩宋。

    公元1000年是宋真宗時代,北宋尚未對外進貢,財政壓力不太大,尚未開始對百姓的殘酷壓榨,老百姓還沒有因為養不起孩子而殺嬰的惡習,北宋人口處於自然增長中,一對夫妻平均生育五六個孩子,那時候的戶籍都是七八口人的大家庭。當時的北宋有戶籍741萬戶,人口大約5000多萬。而這時候的遼華人口也就1000多萬,CHINA(中國)的總人口是7000萬人左右。當時世界人口總數3億左右,華人佔據四分之一。

    根據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統計》估算,中國(CHINA)的JDP總量佔據世界的22.7%,印度的JDP總量佔世界28%。當時的印度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當時印度的概念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阿富汗等等。中國(北宋、遼國)還沒有完全脫離戰亂,社會經濟尚處在恢復發展階段。佔據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佔據世界經濟總量的22.7%,具體分析來看還是合理的。

    【宋朝為防止武將篡位,以文制武嚴重削弱國防力量】

    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而黃袍加身建立了宋朝。趙匡胤得國不正的政治問題,從而影響到了宋朝的國防建設。趙匡胤為了嚴防武將篡國,對帶兵將領“杯酒釋兵權”,文官凌駕在武將之上,領兵權和練兵權分離,指揮權和領兵權分離,這些政治軍事舉措,都大大地降低了宋朝軍隊的戰鬥力。宋朝初期,北宋在和遼國的大規模軍事對抗中,始終處在失利和失敗的境地,只有在小規模的邊境衝突中,還能佔到一點便宜。

    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平滅北漢,對遼國發動北伐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曾經一度攻佔了易州和涿州,在攻打幽州時的高粱河戰役中,宋太宗趙光義中箭受傷,北伐戰爭以最後失敗而告終。

    公元986年,宋太宗趙光義發動第二次北伐,派潘美、楊業、曹彬、田重、崔彥進率領三路大軍北伐。曹彬指揮的東路軍在岐溝關,被遼國名將耶律休哥打敗,三路大軍不得不撤退。西路軍在後撤時,潘美指揮失誤,楊令公陷入重圍被浮,絕食而死。雍熙北伐失敗,宋朝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

    北宋兩次北伐失敗,加上北宋對党項人定難軍處置不當,導致的結果是李繼遷反叛。

    北宋走向緩慢衰敗的拐點是《澶淵之盟》,1004年,遼國30萬大軍進攻北宋,遼國為什麼要發動這場戰爭呢?遼華人口少,養兵卻很多,經濟壓力非常大,攻打北宋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經濟來源。戰爭開始後,遼國很快的攻佔了河北、山西,進軍到澶州城下。寇準鼓動宋真宗到澶州前線,宋軍用牛弩射殺了遼軍元帥蕭撻凌,取得了一個小小的勝利,但是宋軍沒有能力擊退遼軍,宋遼雙方展開了和平談判。

    遼國提出來的撤軍要求是,宋朝每年給遼國300萬兩銀子。宋朝的談判代表曹利用出發前,宋真宗給出的底線是100萬兩銀子,寇準給曹利用的底線是30萬兩銀子。宋遼兩家和談,宋朝30萬兩的底線和遼國300萬兩的要求相差太遠。遼國和曹利用互相配合玩了一個貓膩,宋朝每年進貢歲幣10萬兩,歲絹(絲綢)20萬匹,當時遼國把持著絲綢之路的貿易,他們對絲綢的價格非常清楚,一匹中上等的絲綢(絹),在邊境貿易中可以交換一匹馬,價值10兩銀子左右,而宋真宗並不知道絲綢的真實價格。

    曹利用不但欺騙了宋真宗,還欺騙後來的歷史學家們。後來的歷史學家們,都誤以為一匹絲綢僅值一兩銀子。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趙冬梅,曾經做客央視百家講壇,她說《澶淵之盟》,北宋用30萬兩銀子獲得百年和平,這個買賣很划算很值得,而30萬兩銀子對於年財政收入一億五千萬緡的北宋,那簡直就是毛毛雨灑灑水。事情果真如此嗎?當然不是,20萬匹絹(絲綢)價值200萬兩銀子,而北宋最好時期的財政收入才1400萬兩石。每年送給遼國20萬匹絹、10萬兩白銀,實在是北宋的一個沉重負擔。

    【宋朝對党項人戰爭屢屢失敗,西夏從北宋分割走80萬土地】

    1004年初,党項人李繼遷去世,李德明繼承夏王,遼國為拉攏李德明,七月,封李德明為“西平王”,隨後發動對宋朝的戰爭,9月,遼宋達成《澶淵之盟》。1006年,李德明派牙將劉仁勖上表宋朝,願意歸附宋朝。宋真宗封李德明定難軍節度使,夏、銀、綏、宥、靜等州處置使,加封李德明為“西平王”。 而且賜銀一萬兩、絹一萬匹、錢兩萬貫、茶兩萬斤,並允許在保安軍設立榷場。

    李德明確定“西進戰略”,首先攻滅西涼吐蕃部,殺死吐蕃大首領潘羅支,奪取了西涼府(武威)。1028年,李德明派兒子李元昊帥兵西進,攻取了甘州回鶻,兩年後,又奪取了瓜州和沙州(敦煌),西夏的勢力直抵玉門關,控制了整個河西走廊。1032年七月,西州回鶻攻取了涼州,李德明很憤怒派兒子李元昊攻打西州回鶻,9月奪回了涼州。10月,準備稱帝的李德明突然去世,李元昊即位“大夏王”。

    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銀川)正式稱帝,建立大夏國史稱西夏。宋朝和西夏不可避免的爆發了戰爭,1040年在延州的三川口戰役,1041年在寧夏隆德的好水川戰役,1041年的麟府豐之戰,1042年在寧夏固原的定川寨之戰,四大戰役均以北宋戰敗告終,北宋損失數十萬人。宋朝軍事上失敗,西夏連年作戰損耗過大,西夏國內經濟凋敝物價暴漲,西夏急需輸血休養,李元昊向宋朝索要鉅額的財物。

    雙方經過一年多的談判討價還價,1044年,達成了《慶曆合議》,宋朝每年進貢西夏絹15萬匹、銀10萬兩、茶葉3萬斤。雙方各自釋放對方的俘虜,掠奪的人口等等。而宋朝每年價值160萬兩白銀的歲貢,使得宋朝再一次的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澶淵之盟》和《慶曆合議》兩項歲貢,總價值接近400萬兩白銀,而宋朝最好年份的財政收入才價值1400萬兩銀子,如此沉重的經濟負擔,宋朝不得不轉嫁給宋朝的百姓,宋朝變成了“世界的血汗工廠”,宋朝表面繁榮之下,是宋朝人民的困苦和水深火熱。

    【宋朝的緡錢就是紙幣,宋朝的年財政收入到底是多少?】

    宋朝的稅賦一共有五大類:公田之賦、民田之賦、城郭之賦(宅稅、地稅)、丁口之賦、雜變之賦(工商稅)。歲賦之物有四類:第一是糧食、第二是絲綢布匹、第三是金銀銅鐵、第四是物產。糧食有七大類:粟、稻、麥、黍、稷、菽、雜糧。絲綢布匹有十大類:羅、綾、絹、紗、絁、綢、雜折、絲線、綿、布葛。金、銀、鉛錫、銅鐵錢。物產有六種:一類六畜,二類動物牙齒、皮革、翎毛,三類茶、鹽,四類動物飼料,五類果、藥、油、紙、薪、碳、漆、蠟,六類雜物。

    宋朝的稅賦八成以上都是用糧食、絲綢、布匹、各種物產、雜貨繳納的,僅有兩成是用銅錢和銀子繳納的,主要是工商稅和關稅。宋朝從事工商業的人口僅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八,手工業畢竟不是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工商業的產值是有限的。《宋史》沒有記載工商業提供稅賦的具體資料,宋朝把雜變之賦(工商稅)列在五大稅賦的最後,說明工商稅不是宋朝稅賦的主要來源,只佔有財政稅收的十分之一,也就是140萬貫左右。

    宋朝的關稅佔據稅賦總額的一成,宋朝的關稅來自兩個部分,陸路榷場和海路市舶司。北宋每年對外進貢絹35萬匹,南宋對外進貢絹25萬匹,絲綢之路的絲綢貿易量基本飽和了,沒有大宗絲綢貿易的陸路榷場,除了少量出口茶葉和瓷器,榷場貿易基本上是進口貿易。邊境榷場貿易的交易量萎縮,榷場收取的關稅至多50萬貫。宋朝初期在沿海設定市舶司,市舶司的稅收佔據關稅的大半,宋仁宗時期市舶司年入50萬貫,到宋高宗時期,市舶司年入110萬貫。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高宗對大臣說:“廣南市舶,利入甚厚,提舉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來,動得百十萬緡,皆寬民力也。”

    宋朝八成的稅賦是糧食等物產,財政統計會計結算,貨幣是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糧食物產的統計結算必然以貨幣來計量。《宋史•食貨志》分別用會計、錢幣、會子三個獨立章節,宋朝的會計制度不甚嚴謹,會計結算中,有時候用銀錢糧食布帛的單位貫、石、匹、兩定規制,多的時候用緡錢定規制,那麼這個緡錢到底是指銅錢、鐵錢還是指紙幣呢?宋朝的會計制度,對金銀用兩、銅錢、鐵錢用貫,那麼這個緡錢就不是指金銀銅鐵錢,而是指會子、交子等紙幣。

    北宋真宗初年997年,《宋史•食貨志•會子》:“會子、交子之法,蓋有取於唐之飛錢。真宗時,張詠鎮蜀,患蜀人鐵錢重,不便貿易,設質劑之法,一交一緡,以三年為一界而換之。六十五年為二十二界,謂之交子,富民十六戶主之。後富民貲稍衰,不能償所負,爭訟不息。轉運使薛田、張若谷請置益州交子務,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仁宗從其議。界以百二十五萬六千三百四十緡為額。”

    由於發行會子、交子缺乏足夠的金屬貨幣做本金抵押,導致的結果就是紙幣氾濫貶值,正常年份的時候,一緡紙幣的價值僅值七八十個銅錢,宋徽宗大觀年間,由於根本沒有金屬貨幣做本錢抵押,一緡的紙幣僅值十幾個銅錢。《宋史•食貨志•會子》:“大觀中,不蓄本錢而增造無藝,至引一緡當錢十數。”宋史記載,宋神宗天禧末年既1021年,歲入緡錢一億五千萬,以一緡紙幣價值80個銅錢計算,宋神宗天禧五年的財政收入僅有1300萬兩左右。

    《宋史•食貨志•會計》:“天禧末,上供惟錢帛增多,餘以移用頗減舊數,而天下總入一萬五千八十五萬一百,出一萬二千六百七十七萬五千二百,而贏數不預焉。”

    根據宋史記載,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宋朝的戶部記載了這一年宋朝的財政收支情況,而戶部的會計結算方式,是以銀、銅錢、糧食、絲帛的單位:貫、石、匹、兩核算的。熙寧六年,戶部支出了1103萬,收入了1396萬。這就是宋朝真實的年財政收入,宋朝最好的年份財政收入1400萬兩。北宋九千萬人口,年財政收入僅1400萬兩,和漢唐相差甚遠,更不要和後來的明清相比,你還會認為宋朝是中國最富裕的朝代嗎?

    《宋史•食貨志》戶部言:「準詔諸路常平可酌三年斂散中數,取一年為格,歲終較其增虧。今以錢銀穀帛貫、石、匹、兩定年額:散一千一百三萬七千七百七十二,斂一千三百九十六萬五千四百五十九。比元豐三年散增二百一十四萬八千三百四十二,斂增一百三萬四千九百六十三;四年散增二百七十九萬九千九百六十四,斂虧一百九十八萬六千五百一十五。」詔三年四年散多斂少及散斂俱少之處,戶部下提舉司具析以聞。

    【宋朝對外進貢的絲綢,是怎麼榨取來的呢?】

    絲綢在古代統一稱呼為絹,絲綢也分三六九等,絲綢分為蜀錦、綾、羅、綢、緞、綃等等品種,蜀錦、綾羅屬於中上等絲綢。宋朝的絲綢有兩種規制,用於外貿的絲綢一匹長100尺,重24兩以上;用於內銷的絲綢一匹長50尺,重12兩。一匹上等的絲綢,可以交換一匹良馬;一匹中等的絹,可以交換一匹中馬,一匹下等絹,可以交換一匹劣馬。當中國的絲綢被運送到中亞時,一匹絲綢的價格就成了10兩金子,波斯阿拉伯人再把絲綢賣到歐洲,一兩絲綢的價格就值一兩金子。

    我們來看一下,四川等地生產一匹蜀錦,需要花費多少成本呢?根據《宋史•食貨志》的記載,生產一匹蜀錦徵收300個鐵錢的工商稅,10圍(捆)桑葉徵收20個鐵錢的稅,一圍(捆)桑葉價值150個鐵錢,150圍(捆)桑葉養殖的蠶吐得絲才能織造一匹蜀錦,徵收300個鐵錢的桑葉稅。生產一匹蜀錦的成本需要23000個鐵錢,4000個鐵錢摺合一貫銅錢或一兩銀子,折算的結果生產一匹蜀錦,不算人工的成本需要5.75兩銀子。而宋朝政府收購一匹絹,只給農民兩石大米,價值二兩銀子,不用幾年植桑養蠶的、繅絲織錦的,全都破產了。

    《宋史•食貨志》:“大觀三年(宋徽宗年號1109年),言者論西蜀折科之弊,其略謂:「西蜀初稅錢三百折絹一疋,草十圍計錢二十。今本路絹不用本色,疋折草百五十圍,圍估錢百五十,稅錢三百輸至二十三千。東蜀如之。仍支移新邊,謂之遠倉,民破產者眾。」

    紹興六年八月(宋高宗年號1136年),預借江、浙來年夏稅紬絹之半,盡令折米:兩浙紬絹各折七千,江南六千有半,每疋折米二石。”

    宋朝是一個非常奇葩的朝代,對外戰爭屢屢失敗,對外鉅額進貢,對內殘酷掠奪和剝削,破產的農民只能造反起義。北宋初期993年,四川爆發了王小波李順起義,規模達到數十萬人,還建立了大蜀政權。兩宋在274年當中,總計爆發了434次農民起義,佔據自秦朝至清朝2000年間,1000多次農民起義的四成。宋朝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不勝列舉,宋江、方臘、鐘相、楊么等等。兩宋319年時間,對外鉅額進貢了220年,農民起義了274年。

    1127年北宋滅亡了,宋朝有15年時間沒有對外進貢,而這一時期也是兩宋軍事最強的時候,產生了岳飛這樣的民族英雄,矢志北伐的岳飛被趙構和秦檜給殺掉了。宋高宗們只要保住趙宋朝廷,對外鉅額進貢在所不惜。南宋100多年間,爆發了205次農民起義,1234年南宋爆發了最後一次農民起義,張魔王被殺、陳三槍被浮,同年,宋蒙聯合滅金,南宋對外進貢停止了,從此南宋直到滅亡的45年間,再也沒有爆發農民起義。儘管如此,對外進貢220年的宋朝,已經非常的虛弱了,45年後的1279年,南宋終於滅亡了。

  • 2 # 雄鷹展翅長空

    北宋的人口據現代歷史學家考據有1億左右。據《元豐九域志》記載,元豐(1078年—1085年)年間,全國有戶1,600萬。另據《宋史-地理志》記載,崇寧元年(1102年)全國有戶2,000萬(實際各路相加為1,730萬)。我們根據戶均5人計算,可以推算出宋朝的人口在1億左右。

    至於北宋經濟約佔世界的1/4,或許是誇大了。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麥迪森在其專著《世界經濟千年史》,為宋朝的經濟總量給出一個相當驚人的估算。麥迪森認為,在宋真宗鹹平三年(1000年)時,中國GDP總量已達到265.5億美元(當然GDP是現代經濟學概念,對古代封建王朝的GDP值評估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這個只能做一個大概的估算),約佔全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但是這個22.7%估算值還包括當時中國境內的遼與西夏等政權,並不是僅僅是指北宋。當然北宋王朝是國富民窮,向中國北方封建地方割據政權交納沉重的“歲幣”與龐大的政府官僚機構耗費了大量的錢財,讓老百姓不堪重負,國內農民起義時有發生。

    至於宋朝的軍事力量很弱,被周邊的遼、西夏、金吊打,原因有以下幾點:

    1,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由於宋太祖是從後周皇族周氏的孤兒寡母手中利用手中的兵權而奪權的,宋太祖怕別人仿效他的做法而削弱、限制武將的權力。透過“杯酒釋兵權“將主要將領都封為節度使,但節度使都是虛職,手中的軍權受到了很大的節制。

    宋朝非常重視讀書人,科舉取士非常多,只要考取上了就是官,還會掌握實權。宋朝還經常利用文官節制武官的權力。

    2,宋朝的軍事體制不行。宋朝設驅密院為軍事最高機關,管理部隊調動;設三衙管理部隊日常訓練;將領由皇帝臨時指定;徹底分權,兵不知將,將不識兵,自然戰鬥力就大為減弱。不過這樣做的好處是將領想造反會很難。

    在徵兵制上宋朝實行“募兵制”:在發生天災時,擇災民、罪犯等為兵,一直到60歲才退役。簡單試想一下,在部隊當30-40年兵,不說身體原因,精神狀態就可想而知了,這樣的兵能打仗嗎?當做不能,那怎麼辦,就只有不斷募兵。到仁宗時,部隊由開國之初二十萬到了一百二十萬,軍費開支佔朝庭收入幾達六分之五。這就是“冗兵”問題。

    3,地理上的劣勢。由於失去了燕雲16州,宋朝在華北平原上無險可守,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隨時可以長驅直入南下深入中原腹地威脅宋王朝的存亡。

    丟失了河套平原使得宋朝失去了優良戰馬來源地。中國有四大天然草原:內外蒙古草原,東北科爾沁草原,河套平原,新彊那拉提與伊犁河谷。可惜上述這些草原沒有一個被宋朝掌握,導族宋朝軍隊只能以部兵為主,在封建冷兵器時代部兵面對騎兵部隊會處於極大的劣勢。

    4,宋朝的統治者大部分都是無能之輩。除了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之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是無能昏庸與貪生怕死之輩,而在封建集權時代統治者個人對整個國家的影響卻很大。

    5,宋朝的對手都比較強大。由於唐朝強枝節杆讓胡人內遷,讓胡人慢慢地座大。到了宋朝時中原周邊的政權大多都是半遊牧半農業社會,文明程度很高。遼、西夏、金等中國地方割據政權在政治體制上效仿中原,生產方式上並不落後,使得他們兼備農耕與遊牧的雙重屬性。從客觀上來講宋朝所面對的敵人會比唐朝面對的敵人更為強大,更難以對付。

  • 3 # 四川達州人

    這個問題有很多歧義,一一給予說明。

    第一,北宋人口沒有1.2億。

    這個1.2億的資料是指整個中國包括北宋遼國西夏,但不含吐蕃資料。整體看,北宋真宗時期管轄人口大約7000萬,北宋末期大約9000萬。

    第二,北宋經濟總量約佔世界的23%。

    這倒是真的,西方學者估算如此。

    第三,北宋的確富裕。

    由於不禁止工商業,北宋商業特別發達,娛樂至上,國家財政收入也以工商稅為主。

    據記載,城市居民戶均日用200文。

    同樣,宋仁宗規定,天寒下雪,開封府給城市居民每日每人送錢20文,三日一捆柴,作為不能出外謀生的國家補貼。

    此外,蘇東坡在杭州知州任上,首創官方醫院安樂坊,為平民貧民提供免費醫療服務與藥物贈送,領先世界800年以上。此舉得到太皇太后高氏贊同與推廣。

    第四,北宋並沒有被虐。

    實際上,北宋被虐只是影視文學作品,真實的北宋對外戰爭勝率超過7成。但...由於沒有合格的馬匹,軍隊只能結陣打呆仗與守城,也就是用士兵的血肉之軀對抗遼國西夏騎兵,獲得勝利後卻無法擴張戰果,強行追擊反而可能被敵人反殺。而遼國西夏退縮回去,三五年就能休整,再次入侵。

    第五,北宋滅亡是綜合因素。

    北宋滅亡,是意外,也是諸多因素合成。

    重要的原因在於王安石變法。變法強行撕裂了統治階層,導致近百年黨爭。加之宋神宗哲宗徽宗三代皇帝始終無限制信任新黨,最終耗費國帑,窮奢極欲,折騰得官員百姓麻木地看著國家滅亡。

    嗚呼,受恩養200年的東京,200萬人口的天下第一城,連守城牆的志願者都招不齊。

  • 4 # 風塵講歷史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的巔峰時期,國家富得流油,還有說法宋朝的GDP佔據當時世界總量的80%,不過這種說法沒有確切的資料佐證,但GDP世界第一是肯定的,不只是宋朝,其實中國古代任何朝代的GDP都是世界前列。宋朝的工商業也十分發達,四大發明中的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術或是在宋朝發明的,或是在宋朝發揚光大的。而宋朝的也文學繁榮度不亞於唐朝,歷年來唐詩宋詞都是齊名的,宋朝的程朱理學也讓儒學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宋朝的人口增長速度也十分快,從建國初期的三千七百一十萬激增至1124年的一億兩千六百萬。國學大師陳寅恪也曾說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可見宋朝的文化發展是多麼登峰造極。

    但是宋朝繁榮的背後卻沒有一支實力強大的軍隊來保衛國土。高梁河之戰宋軍大敗,宋太宗乘坐驢車慌忙逃跑;澶州之戰前宋真宗想要南逃,若不是寇準極力相勸,宋室南渡要早一百多年,寇準勸宋真宗去澶州督戰,宋軍這才軍心鼓舞大勝遼軍,之後宋遼兩國簽訂澶淵之盟,約為兄弟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到了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宋朝又與西夏進行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皆戰敗,宋軍元氣大傷。1127年則是宋朝乃至漢人歷史上最為恥辱的一年,金軍南下俘虜了徽欽二帝,皇親貴族、宮人、內侍、倡優、工匠、百姓男女不下10萬人都被金軍擄走,各種禮器、古董文物、圖籍,包括宋朝多年的府庫蓄積皆落入金人手中,史稱“靖康之恥"。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文化如此繁榮、經濟如此發達、工商業如此興盛的宋朝的軍事實力孱弱不堪呢?

    首先就是因為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方式太過極端,有些強幹弱枝。宋朝是在亂世之中建立的,為了吸取唐朝及五代十國時期各割據政權滅亡的教訓,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把地方的兵權財權都收歸中央,改派文官去地方擔任最高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如此一來地方沒有重兵坐鎮,雖然不會出現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卻也造成了地方沒有能力抵禦外敵。

    其次就是因為宋朝中央軍的戰鬥力日漸衰落。雖然地方上的軍隊不多,但宋朝的中央禁軍起初實力還是很強大的,不然也不會先後滅了楚、荊南、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七國,統一中華大部,可是隨著時間的發展,長久的和平腐化了朝廷內的有些官員,有能力的將領被一個個奸臣所害,精銳部隊大多在對外作戰中消耗殆盡,軍隊實力也就越來越差。而且宋朝皇帝十分怕武將坐大,岳飛不就是宋高宗與秦檜合謀害死的,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宋朝根本不會有一支實力強大的軍隊,就算有也被自己人給毀了。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宋朝皇帝多軟弱無能之輩,一次次戰敗、一次次求和,只想著花錢買和平,卻不想著壯大自己的實力把別人打服,最終的結果就是那些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用宋朝奉送的歲幣養起一支支強大的軍隊,宋朝則在長久的和平中迷失自我,忘記了居安思危。當然宋朝也不乏明君,但基本上只集中於建國前期,到了北宋末年宋徽宗天真地以為與金國合作滅亡遼國後宋金兩國可以交好,結果釀成靖康之恥這樣地大禍,可謂是昏庸至極。

    所以說,軍隊的強弱與國家是否富有、文化是否繁榮沒有多大關係,在封建時期,越是富有,享樂主義就越盛行,文人墨客在這樣的環境下雖然能寫出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佳作,但對抗敵人只抓筆桿子不抓槍桿子是不行的,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提升軍力,否則只能像宋朝一樣空有繁榮的外殼,被敵人一擊即潰。

  • 5 # 魯遼一家親

    北宋,經濟、人口、科技遠超遼、西夏、金,這是地理決定的。地理是歷史之母!在封建社會體系中,農耕文明遠超遊牧文明,這是生產關係決定的。宋,農耕文明遠超漢唐時期,人口增長,經濟繁榮,科技更加發達。宋擁有華北平原一江漢平原區域,地理上是最容易發展經濟的區域。今天,這個區域人口同樣眾多。每個朝代均將帝都置於發祥地、根據地附近的軍政中心。周秦漢唐,發祥於西北,均立帝都於關中。宋,起於河南,立帝都河南。元清北方少數民族立帝都於北京。明,起於南方,立帝都於南京。朱棣奪嫡則遷都根據地北京。為什麼東南政權均不能強大?核心還是地理!前面講,每朝均立都在發祥地、根據地,其中還有一個特點,每朝的上層均有地域性,帶有濃厚的地域特性。王朝從一個小區域開始成長壯大,這個小區域參於人員早廣多,人脈體系已成,將來取得政權的上層就以這個區域為主。東南地區,重商輕文武。注意,文不是指詩詞賦畫八股文,重點是如周禮秦典隋制,道法儒釋之類。東南沒有產生重大文典,不能稱重文。武,東南難出將,歷史上只在幾個抵抗外族時期,有名將。沒文沒武重在經營的商利體系決定了宋經濟繁榮的狀況。官商勾結的利益關係,必然是經濟繁榮人口眾多科技發達奢文成糜。時時以當前奢華為基,決不拼死爭後世千秋發展。重兵於帝都,防範重點是民眾,不求進取,以塞關駐守。以歲錢濟敵求目前平和,以弱資守關恐邊將建功。一方面恐出巨資拓邊,另一方面恐邊將奪爵,以小利誘惑強敵,以小惠敷衍邊將。其本質是官商勾結的享樂主義。發展經濟科技為奢糜的生活,以浮華的樂章詞畫充為文。先毀邊塞武功,再辱道禮釋儒,沉迷於紙金,樂陶於浮文。如圈養牛羊,肥而溫順,熄滅了烈烈胸火,養成了逆來順受,一層層奴顏上位,一輩輩吸血雄蝨。敗家子,以一朝奢糜毀幾代根基!漢,積一世艱辛,累甲子對匈奴用兵,北匈西遁,通西域華文遠播,拒西文於碎頁之西。宋,龜於塞內,圖一世浮華,西文乘隙而入,華文東遷。

  • 6 # 鐵木真165163663

    北宋的經濟那麼發達人口過億為什麼會被遼國、西夏、金國經常入侵吊打呢!我想跟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有關係,大家都知道宋朝得來不易,也是在士兵的擁戴下發動陳橋兵變取代後周得到的江山,宋太祖趙匡胤為了不讓歷史重演開始實行了文官統治制度,讓文官去監督武官當監軍,地方的將領經常調來調去有時讓士兵都不知道將領是誰大大的消弱宋朝的戰鬥力,因為宋太祖知道地方割據潘鎮太強或者將領在一個地方待太久容易搞山頭主義出來,對於中央政府的危害特別大,對於封建王朝中央集權很不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宋太祖制定了完整文官監睿武官制度,再加上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社會文人的地位大大提高,武將武槍弄棒的地位被社會所貶低,讓那些為了當官升遷的人棄武從文,造成了北宋時期,文官治國出類拔萃但是武將抵禦北方遊牧民族時難擔大任難以抵擋一面,才出現了遼國入侵金國滅亡北宋的現象,這一切都跟宋朝的皇帝制定的文官監督制度有關係,宋朝的皇帝雖然為了保大宋趙氏江山長久穩固,但是忽略了軍事人才方面的建設一味的重文輕武,才造成了北宋時期武將短缺能爭冠戰獨擋一面的人才,面對的北方強悍的騎兵遊牧民族,宋朝一味地退讓以求和,讓那些武將們已經垂頭喪氣喪失了抵禦之心,對於他們這些武將的打擊也是很大的,在戰場上流血犧牲卻換不來文官耍耍嘴皮子或者說詩詞歌賦這樣討皇帝歡心,就能升官發財寒了那些武將的人的心,北宋安能不敗呢。

  • 7 # 王曉平30735543

    不知道悟空問答是人在提問還是機器人自動生成問題?!你的問題本身就是個錯誤你知道嗎?從網上看了點不知道誰胡騶的資訊就當成史實,你提問前不查查資料核實一下?!告訴你,沒有資料顯示北宋的人口過億!北宋的經濟也沒有佔到世界的四分之一!意淫強國不是個褒義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若虛的《春江花夜月》為何被稱為"孤篇蓋全唐"有何文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