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洣水閒意
-
2 # 金道論國學
聞一多先生曾經稱讚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這首詩何以受到如此高的評價?唐朝是詩歌的國度,一般的作家作品能在唐詩中佔得一席之地就已經是非常不錯的成就,而張若虛何以單憑此篇力壓全唐?我們不妨一起看一下。
一、 音韻之美
《春江花月夜》本為樂府舊題,從創作之初就極具音韻靈動之美。“逐解轉韻”,不僅僅是現代大家都知道的押韻,而且在古音中平仄也是非常講究的。整首詩韻腳為e,配合清麗幽寂的意象意境,讀來如吳儂軟語,吟誦之間音韻繾綣和諧。
月長皎潔下的迷離、朦朧;深邃思考時的深沉、寧靜;怨婦離人的幽怨、煎熬;落月搖情時的惆悵、迷惘……這樣一系列的感情都抒發的恰到好處。整首詩乾淨清麗,大氣典雅,寫到了遊子思婦卻並不哀怨低迷,寫到宇宙人生卻並不故弄玄。
二、 結構之巧
整首詩主要寫“月”,因月而生,因月而落,用時間的線索串起全詩,結構精巧完整。
春江潮水句寫了“月生”;月照花林句寫了“月升”;轉而皓月當空、孤懸如輪,可見是“月至中天”;所謂物盛則衰,月至中天了自然要西落,於是江潭落月而後沉沉藏於海霧之間;最後一句結尾“落月搖情滿江樹”,則極盡爛漫旖旎的寫出了月落之景。
三、 畫面之秀
畫面之秀實際上就是指意象的運用和意境的創造之成功。如果有人問這首詩寫了些什麼景,那麼我們只需要把它的題目拆開:“春”“江”“花”“月”“夜”,將它分為五個意象——張若虛在一個春天的夜晚來到江畔,看江水繞芳甸,看明月照鮮花。開頭兩句春江潮水與海上明月共同鑄成一種闊大卻又十分清麗的意境,一下子就將人帶入一個氣勢宏偉,流光溢彩的畫面中去。
四、 哲思之深
這樣美妙絕倫的意境最能催生一個人的哲思。“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月色如白霜,所以即使在空中流動,也似乎是靜止的。江天一色,沒有些微灰塵。這樣的美景最適合引發作者哲思: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開始照耀著人?我們在很多的詩歌中都能看到寫景抒情的成分,作者卻在這裡引發了對人生以及宇宙的思考,這就把整首詩的境界和格調提高了一個層次。
縱觀全詩,最具有深意的當屬最後兩句:江岸邊究竟是誰最初見到這曼妙的月亮?這月光最初籠罩的又是何人呢?此一句振聾發聵,有一種亙古的大宇宙意識。那麼這樣的問題答案是什麼呢?張若虛自己也是一笑置之。“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太複雜的他不知道,但人類和江月的存在都是綿延長久的。他的問和答都是從宇宙的意識出發,宏觀而偉大。
這樣的一首詩,“孤篇壓全唐”或許有些誇張,但因其“孤”,張若虛一生傳世之作寥寥,而只因這一首便足矣,生於初唐,這以後大神輩出,成為中華文明的無盡寶藏。
-
3 # 晉唐風骨
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於《全唐詩》中,分別是《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閨夢還》。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豔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春江花月夜》的流傳非常坎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被人遺棄。因為這首詩沿用了宮體詩的曲調,在反對宮體詩的唐代它就不為人所重視,在唐代的詩歌總輯選本,還有雜記小說中都不見流傳。真正讓這首詩流傳下來的是宋代郭茂倩的《樂府詩集》,把這首詩收錄在《清商曲辭·吳聲歌曲》當中,也僅僅是存目而已。
直至明代,這首詩才逐漸被人賞識。明嘉靖年間,李攀龍選編《古今詩刪》收錄張若虛的《春江》詩,萬曆年間的三種選本《唐詩所》、《唐詩解》、《唐詩歸》,崇禎年間的《刪補唐詩脈箋釋會通評林》七言古詩、《石倉歷代詩選》,明末成書的《唐詩鏡》都選錄了此詩。
及至清代,有關唐詩的重要選本,如成書於康熙年間的季振孫《唐詩》、徐增《而庵說唐詩》、《御製全唐詩》(卷十九和卷一一七),成書於乾隆年間的沈德潛《重訂唐詩別裁》、管世銘的《讀雪山房唐詩鈔》等等,都收錄了他的《春江》詩,有的還附錄有關此詩的評論。晚清時期,王闓運就稱這首詩為“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真正讓《春江花月夜》走上神壇的是民國時期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他在《宮體詩的自贖》這篇文章中,將它稱作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認為“一切的讚歎都是饒舌,幾乎是褻瀆”,自此《春江花月夜》才獲得了它“孤篇壓全唐”的地位。
《春江花月夜》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藉對春、江、花、月、夜的描寫,讚歎大自然的清新美景,歌頌世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尋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又遙遠的意境。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就其宇宙精神而言,足以站在時代的峰巔,回眸天人關係的文化原點,引領靈魂的經典走向不朽。這正是它“以孤篇壓全唐”“竟為大家”的魅力之所在,也是它的文學史價值之所在。
-
4 # 何夕少年
在眾多的詩篇中,張若虛的《春江花夜月》有著獨特的魅力,富有盛名,為歷代文人所稱讚。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夜月》從“孤篇蓋全唐”到王闓運的“孤篇橫絕,竟為大家”,一直到聞一多先生的評價“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無不顯示著它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地位。
初唐張若虛、劉希夷七言古,發源於此。那麼,張若虛的《春江花夜月》究竟有著怎樣獨特的文學價值呢?我們接下來就具體地從多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01、詩中有樂,樂中有詩: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詩情與樂韻本是樂府舊題的《春江花月夜》,本身就是被作為一種詩歌體而流傳於世,特指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名稱。張若虛首次將這一舊題改為七言歌行,演繹出一首以“月”為中心的九重奏,堪稱一首情思哀婉的月光小夜曲,一首Teana之音。
樂府者,聲依永。律和聲也。《春江花月夜》將詩樂融為一體,詩歌 《春江花月夜》的句法特點是“頂針”,全詩緊緊圍繞題目的五個字 迴環盤旋,句與句之間上下、首尾相連,環環相扣,形成曲折迴旋 的韻律。而樂曲則採用“魚咬尾”的旋律發展手段,全曲共十段, 以第一段為主題旋律,之後透過九次主題變奏的迴圈衍展來闡述樂意,九曲連環,層層遞進。詩與樂相互滲透,不愧是聞一多先生所說的那樣“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
02、文字靈動,意境開放: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敘述與描繪《春江花月夜》中運用文字靈動,語言富有意境。比如,從第一句到最後一句,每一句都有動詞,每一個動詞和下一 句又彼此呼應。此外,全詩第一句的動詞“生”和最後一句的動詞“落”還形成一種首尾呼應,完成對月升月落整個過程的描繪。
如今,人們聯想起描繪“月亮”的詩句,總會想到《春江花月夜》詩文中的那幾句感傷般的“問月”。“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中的意境如電影般呈現出來,那般絲絲入扣、扣人心絃。這也恰如,徐增在《說唐詩》中 評價的《春江花月夜》那樣:
此詩如連環鎖子骨,節節相生,綿綿不斷。……詩真豔詩,才真豔才也。縱觀全詩,詩中的意境是開放的,透過移步換景,由景到人,由景到感嘆人生,靈動的文字、變換的視點、蒙太奇一般的組接,賦予詩歌意境的豐富與變幻。正如,當代知名學者蔣勳稱讚的《春江花月夜》那樣,整首詩具有了一種“宇宙意識”。
我一直覺得《春江花月夜》是初唐氣派最遼闊的一首詩,希望跟大家交流這首詩所表現 的真正的宇宙意識。綿綿情、深深境源於千千結、密密織。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在文字與意境兩個方面,充滿了靈動與生趣,敘述與描繪同樣顯得讓人印象深刻,那般純粹與自然,那般有情與永恆。
03、哲理深奧,人生感慨: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情理與深思在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能夠讓我們感受到一種超時空的永恆觀念 ,這無關乎敘述與表達,只在乎感受與真情。可以說,《春江花月夜》 這首詩即是將濃烈的情思與宇宙人生哲理的深刻思索全部融進了春江月夜的優美意境之中。在面對無窮無盡的宇宙時,相比之下青春的生命是那麼的短促而有限。春江月夜,只關乎情理與深思。
詩中的江水奔流不息, 正是作為一種象徵永恆的意象而存在。在月的襯托之下,“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不僅寫出了水的永恆, 還恰到好處地與“人生代代無窮已”進行呼應。江與月這兩個主題在《春江花月夜》中反覆出現,不斷深化。江流、江天、江畔、江潭、江樹和著樓頭月、鏡中月、斜月、落月等,一夕江月在作者筆下璀璨生輝,也被打上情感的烙印,寄予了複雜的人間之情。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春江花月夜》透過意象的連線與表達,繼而傳遞出一種層次性極強的情感。淺層次的是離人情、相思意,是此在時空的情思;深層次的是對無垠空間、無限時間、無數人生的哲思。這深層次的哲思,或許正是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詩中最具有價值的深奧道理。讀完全詩,不禁之間讓人感受到了兩個方面:第一,個體人生的短促與宇宙的宏大久遠;第二,整個人類生命的繁衍不絕與個體生命的只爭朝夕。
04、宮體自贖與七言自振: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歷史與發展“宮體詩”在唐代已經變得“境內化之,浸以成俗”, 這首《春江花月夜》正是張若虛從外部出發對宮體詩作出的“救贖”。“宮體詩”是什麼?在《大唐新語》卷三“公直第五中有記載:
梁簡文帝為太子,好作豔詩,境內化之,浸以成俗,謂之宮體。晚年改作,追之不及,乃令徐 陵撰《玉臺集》,以大其體。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幫助人們重新檢視與釐清了所謂“宮體詩”的概念與範疇,不能僅僅根據其文 辭的“麗靡”與否,也不能僅僅根據其內容是否在談男女戀情,更不能僅僅根據其音樂來源,需要作具體分析。這或許也是《春江花月夜》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貢獻。
至於七言體的“自振”一說,正如有學者提到的那樣:從文學史上來看,七言詩只有到了《春江花月夜》, 才“一洗萬古凡馬空”。就像五言詩到了阮籍,才從哲理的高度思考人生問題。她既開發了我們的理效能力,也培養了我們更細微的感官。到了他們這兒,無論是五言詩還是七言詩,在品格上都徹底擺脫了閭里歌謠的傳統。 《春江花月夜》這首七言的和諧韻律,恰好振奮了整個七言詩文的圈子。
05、一首詩文、一曲相思、一段哲理,道不盡的是文人內心的綿綿情意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短短的幾句詩文,便讓人感觸良多,我們讀懂的不僅僅是駢句排比的修辭,悟透的更是詩文作者的那般“感同身受”。
時間流逝,歲月無常,人生短暫,青春枯榮,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古人是這樣,如今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所以,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現在聽起來,依舊振奮人心!或許,這便是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精神價值吧!
-
5 # 木山文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婉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絕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清風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梳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春天的江上漲起的潮水和海面一樣平。大海生出潮水的同時,生出了一輪明月。江海相通,潮水渙渙。月光隨著海潮湧進江來,潮水走到哪裡月光隨到哪裡,哪一處的春江沒有月光的閃耀呢?江水繞著生滿鮮花的郊野曲折流過。明月隨江水而來,把他的光輝投到花林上。彷彿給花林撒上了一層雪珠兒。月色如霜,空中的霜飛反而不能察覺了。潔白的月光之下,江灘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江天一色,連一粒微塵,也看不見。只有一輪孤月,高懸在空中。顯得更加明亮。在江邊是誰第一個見到這輪明月呢?這江月又是哪一年開始把她的光輝投向人間呢?人生易老,一代一代無窮無盡地遞變著。而江月卻是年復一年沒有什麼變化。她總是生於海上,懸於空中,好像在等待著什麼人,可是總沒等到。長江的水不停的流著,什麼時候才把她等待的人送來呢?白雲一片,悠悠飄去,本來就足以牽動人的離愁。何況是在浦口。青綠的楓葉點綴其間,更增添了許多愁緒。月光下是誰家遊子乘著一葉扁舟在外飄蕩呢?那家中的思婦又在哪座樓上思念著他呢?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婦作伴。在他的閨樓上徘徊著不肯離去。想必已照上他的梳妝檯了。月光照在門簾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了卻又來。她是那樣依人又那樣惱人。使思婦無法忘記在這同一輪明月下的遠方的親人。此時一輪明月,相照兩地。就和我想念你一樣,你一定也在望著明月想念我。有明月像鏡子似的懸在中間,我們互相望著。但彼此的呼喚是聽不到的。我願隨著月光投入你的懷抱。但我們相距太遠了,上有廣袤的天空,善於長途飛翔的鴻雁尚且不能隨月光飛入到你的身邊。下有悠長的流水,潛躍的魚龍也只能泛起一層層波紋,而難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怎麼能與你相見呢?恩婦回想昨夜的夢境。閒潭落花,春過已半。可惜丈夫還不回來,江水不停的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邊。想借明月來寄託相思,也幾乎是不可能了。斜月沉沉,漸漸淹沒在海霧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漸漸隱去了。這整夜的相思,如夢的相思怎樣排遣呢?遊子思婦,天南地北。不知今夜有幾人,趁著月華歸來,看那落月的餘暉搖動著照滿江樹,彷彿懷著無限的同情。"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吳聲歌舊題。據說是陳後主創制的。隋煬帝也曾寫過這個題目。那都是浮華豔麗的宮體詩。張若虛這首詩雖然用的是春江花月夜的舊題。題材又是漢末以來屢見不鮮的遊子思婦的離愁,但張若虛還是以不同凡響的藝術構思。開拓出新的意境。表現出新的情趣。使這首詩成為千古絕唱。詩人把遊子思婦的離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襯出離愁之苦。又以江月和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裡,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雖然帶著些許感傷和淒涼。但總的看來並不頹廢。他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現了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那種對於宇宙和人生的真執的探索,也有著深長的意味。春江花月夜,題目共五個字,代表五種事物。全詩便扣緊這五個字來寫,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圍繞著月做陪襯。詩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後就月下的思婦反覆抒寫。最後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的配合著。構成完整的詩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藝術境界。這首詩對景物的描寫,採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斕的色彩,很能引人入勝。同是月光,就有初生於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如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光,有梳鏡臺上的月光。有搗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麼富於變化。詩中景物的色彩雖然統一在皎潔光亮上,但是因為襯托著海潮,芳甸,花林,白雲,青楓,玉戶,閒潭,落花,海霧,江樹。也在統一之中出現了變化,取得斑斕多彩的效果。
-
6 # 耐嚼妙手
我並不認為張若虛【春江花夜】很好。
因為唐代詩風有缺,
特別是平仄格律,詞律的出現。
詩歌是自由的,天成的句子,妙手偶得之。
-
7 # 晨凱sunny
《春江花月夜》是詩人僅存的兩首名詩之一,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運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的圖,抒寫了遊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現了迥絕的宇宙意識,創造了深沉、寥廓、寧靜的境界。該詩受到文壇關注始於明代,在清代更是被抬升至“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素有“”之譽。
這首詩到底好在哪兒呢?《春江花月夜》這個題目美的有南朝範,而事實上這個題目也確實是一個來自南朝的樂府舊題,相傳是陳朝的亡國之君陳叔寶所創。但是陳叔寶的春江花月夜並沒有流傳下來,真正流傳下來的倒是隋煬帝的春江花月夜,將暮靄沉沉、春江浩浩、春花怒放、星月交會,春江花月夜這5個元素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副寧靜而又壯美的畫卷。
《春江花月夜》
隋朝:楊廣
暮江平不動,
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
潮水帶星來。
而張若虛這首春江花月夜,其實正是從隋煬帝這首詩生髮出來的,可是他的寫法絕不僅僅是把五言改成七言,把短篇改成長詩這麼簡單。他是把一幅畫變成了一場夢,把一個美女變成了女神。
春江花月夜
唐朝: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這首詩好在莫可名狀的美,莫可名狀的婉轉、流暢,就像一場不期而遇的夢境。一首穿山渡水而來的山歌,一聲從最蓬勃的年代、最年輕的心裡流淌出來的深深嘆息,他永遠魅力十足,也永遠無法複製,所以他才孤篇橫絕,所以他才是詩中的施秉峰上的頂峰。
-
8 # 茶知事
首先我們都知道,春江花月夜有一個讚譽,叫做【孤篇蓋全唐】。
這不是胡亂封的。
在我的學生時代,老師上課讓我們瞭解一篇古文詩詞的時候,往往非常刻板,比如步驟一,理解詞句描寫的事物,步驟二,代入作者的時代背景和當時的狀況,步驟三,從平仄押韻上去感受詩句。
其實這沒有錯,但是太生硬了,它不該是這樣的硬式。
當然我回答的重點不是我們該如何理解,而是它的價值。
相信大家都能知道理論,比如作者描寫了春,江,花,月,夜五種景物,然後代入了人生的哲理等等,這些百度一下就有了。那麼我們需要明白的到底是什麼?
其實就是一種感覺,一種情境,一種共鳴。
而春江花月夜,恰恰能給大多數人這樣的感覺。
記得知乎以前有人問一個問題,大概是說哪句詩詞很悲傷,有人貼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的這一句,結果有知友回覆卻不是悲傷,他大概說的是“這明明是過的很好啊”。
確實,普通人家的女子,能有這麼多首飾和華美的衣裙嗎,雖然很多人感受到的是一種身不由己的悲涼,但也有不少人會覺得是一種紙醉金迷的生活。
反觀春江花月夜,它的文字清麗,溫柔婉轉,又有一種非常高雅的哀傷氣息,不是絕望的悲傷,只是淡淡的傷懷,全文充滿生活氣息,卻與“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的氣息不同,自有一種沉重的感覺。同樣是淡薄嫻靜,”晚來天欲雪“和”獨釣寒江雪“自然是不同的。從文字之間,去體會那種意境,然後與自身共鳴,從悠久的過去,仍然能讓現在的我們砰然心動的力量,大概就是古文詩詞的文學價值吧。
前幾天晚上我一個人從教室回宿舍,我新來這個地方,晚上很黑,江邊的風很大,吹的我不由加快了腳步。在轉彎處的江濱,我看到了這麼一輪圓月,雖然在我一個陌生的地方,但月亮還是這個月亮。那時我的心裡就只有這句詩: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春江花月夜所宣召的,正是一種很多人不願意面對,或者覺得殘酷的現實,那就是個體的生活永遠是個體自身,你死了,我死了,但還有更長久的生命,更廣博的存在,蒼茫日月,浩瀚星河,永恆與片刻之間,我們有著相對的感悟,有著各自的喜悲。也許殘酷,也許溫柔,但天地只是天地,只是靜默,因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
9 # 尋詩歲月
《春江花月夜》這個題目,據說是創始於陳後主—一也就是被稱為“全無心肝”的那個陳叔寶。但他到底在這題目下寫了些什麼?因為詩已失傳,我們無從知道。
張若虛這首《春江花月夜》有別於“宮體詩”,也不象聞一多所推崇的那樣是“宮體詩的自贖”。它既吸取了南朝民歌內容和風格上的長處,更發揮了齊梁以來講求形式美的成就,它把這兩者都加以豐富了;而又有意於清洗宮體詩的汙濁。
在這點上,張若虛和陳子昂作為先驅者,為後來唐詩注入一股新風。
下面談談這首詩的意境。
海,是廣闊而浩蕩的,潮水,也是廣闊而浩蕩的。
江水也是浩蕩的。江和海已經分不開來,連成一片了。
跟隨潮水湧起來的,是一輪又圓又大的月亮。它那光亮閃爍動盪,隨著波浪的漲湧,閃爍動盪的幅度越展越闊,越闊越遠,彷彿飄到無邊無際的遠處。
在這美麗的春夜,哪一條江流沒有你的光華在翻騰飛躍呢!
江水曲折地繞著開滿香花嫩草的土地,月亮照在林子上面,看上去就象綴滿了一顆顆的雪珠。
月亮已經在高空升起了。整個天空一片白茫茫的,恍如鋪開了凝滯不飛的白霜。再看那沙灘呵,只有一片雪亮的月飛光,哪裡還有沙礫的影子!
如今,江水和天空是一樣顏色,再也分不開了。天上連微塵也不復存在。月是更加光明皎潔。它孤懸在空中,彷彿就是這世界唯一的主宰。
“唉!在這漫浸的歷史長河中,是誰首先站在江岸上發現你的存在呢?而你,又是在哪個年代第一次把你的光華給與人類的呢?” 這個問題就跟“宇宙究竟是先有雞蛋還是先有母雞”一樣讓人費解。
如今,江水和天空是一樣顏色,再也分不開了。天上連苦悶微塵也不復存在。月是更加光明皎潔。它孤懸在空中,彷彿就是這世界唯一的主宰。
然而,大自然是光景常新,而人生卻非常短暫這一客觀事實,無論如何是引起許多人的感慨和迷惘的。這好象是永恆而又無法回答的題目。一代代的詩人哲士,不怕重蹈故轍地再三再四把它提出來,而又付之於無可如何。所以,先前既有劉希夷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後來又有李太白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頓問之。”
人是一代一代過去了,江月依然是那個樣子。它好象要座花等待什麼人而又永遠落空似的。千萬代的人都過去了,它到底打算等待什麼人呢?只有長江永遠送走滔滔的流水。
同樣是一個明月之夜,是哪個遊子還飄蕩在一葉扁舟之中;又是哪家的女兒在樓頭想念她的遠地飄零者?
樓頭的明月總是在思婦的心頭眼底徘徊。它也許一直要照射到她的妝臺旁邊吧!任憑她放下簾子還是捲起簾子,它總是不肯走開;任憑她把搗衣石拭抹了再拭抹,它的光華仍然不斷地重現。
他連夜做著美夢。夢見花落春殘,該是回家的時節了。
不料一覺醒來,自己依然身在遠地。儘管江水不斷地奔流,好象要連春天也帶走似的,但其實,不過是月亮向西傾斜下江月何去,到了該退潮的時候罷了。
月亮淹沒在海霧之中,逐步落下去了。這一夜,到底有多少相思的人呵!他們有些遠在碣石,有些隔著瀟湘,道路是如此遙遠。有幾個人能夠乘著月色歸家去呵!眼前看到的,不過是殘月餘輝帶著那人間離別之情,搖曳著,散落在江邊的樹林裡罷了!
在詩裡,春、江、花、月、夜、人這幾個密切與主題相關的特定的詞,透過單詞或片語的伸縮變化,錯落層疊,交替出現,構成了令人目迷五色的奇幻形象。這些形象的開展、糅合、分離、出沒,一步一步地加強“春江花月夜”的複雜而又統一的印象,讓人從一種印象、一組印象逐步進入到融化的境界。
然而張若虛畢竟只從形式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績。跟他差不多同時的陳子昂,則在另一面拿出他的理論和實踐來,彌補張若虛所未曾致力的另一個方面。
-
10 # 槑姐侃聚
以“孤篇蓋全唐”被千古傳頌的名篇《春江花月夜》,究竟是誰給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是否過譽?
首先,我們先說一下作者,張若虛。他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如此有名之人,可生卒年竟不可考,字號也不詳,只知道唐玄宗開元年間尚在世。而且他寫的詩《全唐詩》裡僅存兩首,其中之一的《春江花月夜》就成了千古名篇。這些無疑都給這首詩帶來了神奇的色彩。
其次,在《春江花月夜》出現以前,詩人們作詩,要麼詠物,要麼言情,內容情感單一。而《春江花月夜》打破常規,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意境空明,想象奇特。雖然沿用樂府舊題,但是摒棄了樂府宮體詩矯情、濃豔、辭藻堆砌的特點,富含生活氣息和空間美學,清麗可人。
最後,說一下“孤篇蓋全唐”的說法如何得來。對這首詩的高評價來源於兩個人,一個是晚清經學家、文學家王闓運,他評價《春江花月夜》:孤篇橫絕,竟為大家。但是注意,他沒有提到“全唐”二字。另一個人是近代文學家、詩人聞一多,他評價《春江花月夜》: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綜上可知,“孤篇蓋全唐”只是後人們在王闓運和聞一多先生的評價基礎上,進行了綜合。並沒有被哪個名人具體提出。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春江花月夜》極高的審美價值,以及對後世詩歌創作的影響。
-
11 # 清悠初見
在盛唐的李白、杜甫之前,在盛唐的邊塞詩、田園詩到來之前,我們還必須仰望一座唐詩的豐碑,這就是被聞一多先生稱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的《春江花月夜》,正是“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張若虛的這首偉大的詩,確實是不能、也不可以繞過的偉大豐碑。
其實這樣美的《春江花月夜》也曾經在歷史中被埋沒過很長一段時間,根據程千帆先生的考證,在今存唐人所選的唐詩選本里根本沒有這首詩。
最早收錄這首春江花月夜的是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一直到明嘉靖年間,也就是前後七子復古運動興盛之後,各種唐詩選本才開始紛紛收錄這首唐春江花月夜,尤其是到民國時期從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孤篇壓全唐之說到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這一首春江花月夜才逐漸受世人重視。
“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句終於盡顯大唐氣象,盛唐氣象,盡顯中國文學與藝術的巔峰氣象,同樣盡顯中國的文化歷史與文化的巔峰氣象,也深刻表現出詩人對生命的終極思考,因此春江花月夜才有這樣的評價!
-
12 # 灞水之南
一是為什麼是“孤篇”?因為張若虛大部詩作已散佚,僅有兩首收於《全唐詩》,其中一首即《春江花月夜》。
二是為什麼“蓋全唐”?因為該詩語言清新,韻律優美,抒寫了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慨,洗去宮體詩的濃脂豔粉,給以澄清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在初唐詩風轉變中有重要地位,對同代及後世詩人影響巨大,如李白、杜甫等。
三是有何文學價值?開後世詩風。
回覆列表
《春江花月夜》之所以有孤篇壓全唐的美譽,原因如下:
第一,文辭足夠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美不勝收,其優美程度不輸任何其他優秀的唐詩作品。
第二、容量足夠大,全詩共36句,屬於長詩,從寫景到寫人,再到天地宇宙,意象眾多,內容極其豐富。
第三,立意高遠,聯想翩翩,既有對人生的感慨,又有對天地宇宙的思索和追問。如: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等。
第四,詩意濃厚,引人入勝。全詩營造了春江浩蕩,花月柔美,夜色朦朧,情人相思的詩情畫意之境,足以讓人流連忘返,沈醉其中。
要說其文學價值,應該是中國詩歌的巔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