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每天五分鐘讀歷史
-
2 # 晨曦
劉邦和朱元璋比較相似,很多人也都把二人聯絡起來。而出生時間來看,他倆都是草根人物。劉邦起義前只是一個亭長,而朱元璋當時也只是一個遊僧。而他倆的創業之路,都是充滿挑戰的。劉邦的敵人除了秦朝軍隊,更有以項羽為首的各路諸侯。而朱元璋就更別提了,他從一個和尚,靠著馬大腳的關係,加入起義軍,再到成為一個領袖,其間的辛酸苦辣,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而這兩位皇帝坐上龍椅後,都誅殺了不少功臣,這可能就是二人最大的缺點吧!
朱元璋一直自比劉邦,想要像漢高祖學習,而除了這些,朱元璋還有很多自己的東西。尤其是在對抗外敵入侵中,朱元璋那可謂是絕對不妥協!而劉邦在死前,給後世留下了七子遺言,那就是:“安劉氏者必勃也!”而之後,制止呂氏擾亂朝綱的,也正是周勃,可見他多有先見之明啊!而朱元璋當上了皇帝之後,去世前的幾天,他還在批閱奏摺,可見她有多麼麼的勤於政事。朱元璋知道自己大限之日不願了。而他卻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孫子朱允炆了。此時的朱允炆才20出頭,了無任何經驗,肯定是鬥不過那些“老江湖”的。為了防止有人圖謀不軌,朱元璋也下了一道命令。就是在他死後,各地的藩王都要在自己的地盤上好好的待著,不許到京城裡奔喪。但是,朱元璋的遺詔害死沒能阻止朱棣,朱棣在朱元璋死後不久就發生了叛亂。而他也奪下了朱允炆手中的江山。不知朱元璋如果泉下有知的話,會作何感想呢?
所以,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劉邦和朱元璋雖然在不同的年代,面對的局勢不同,但還是有很多相似點的。從之後明朝和漢朝的走向來看,劉邦還是略勝一籌。
-
3 # 成功始於勤奮9
劉邦,農民出生,始皇時期擔任泗水亭長。說起來,秦帝國的建立與漢朝建立,兩者只有十多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始皇帝、李斯、趙高、秦二世、劉邦、項羽是同一時期的人。由於秦朝建立在橫徵暴斂,連年戰爭的基礎上,人民內心求安定、求發展的願望沒有實現,所以大澤鄉一聲號角,全國反秦力量迅速雲集,最終滅亡了不可一世的秦帝國。
漢朝建立後,最瞭解底層人民生活的劉邦,迅速制定頒佈了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的黃老政策,得到了全華人民的廣泛擁護,社會生產力迅速恢復和發展,國家安定團結。為了強化國家治理,劉邦學習西周的分封制,積極分封兄弟、子侄、功勳將領前往全國各地建立諸侯國、封地,拱衛中央集權的統治。
朱元璋,這個從放牛娃一步步成長為帝王的皇帝。他領導起義軍實現推翻蒙元統治之後,逐步肅清了其他反抗勢力,積極鞏固政權。在國家機構的設定上承襲元制,經濟上大力發展農業,大修水利,開展移民搬遷,輕徭薄賦,恢復和發展國家經濟。
在文化的傳承上,積極興科舉,抓教育,復興漢文化,制定嚴格的禮儀標準。同時,大力肅貪,對貪汙等行為零容忍,執政期間國家清明,經濟社會向好發展。由於太子朱彪英年早逝,給了朱元璋極大的打擊,使其遷都長安計劃落空。
晚年之後,為了給皇太孫朱允炆創設一個良好執政環境,朱元璋透過各種手段,定罪處死了一大批軍事素養高,打仗手腕硬的軍事將領,去除了反叛的可能。但是,誅殺有功之臣,乃王秦之續耳。當朱元璋駕崩之後,建文皇帝朱允炆急於削藩,逼的燕王朱棣反叛。最終,燕王獲勝,建文皇帝遁逃。
這兩個農民出生的皇帝,一上位就做了做正確的事:輕徭薄賦,發展經濟。同時,採取措施,引進專門人才,積極鞏固政權。這都是人們喜歡他們的原因。
-
4 # 朱旭升zxs
中國歷史自秦漢以來,歷代王朝始終圍繞一個問題在糾結,那就是在建藩和削藩之間搖擺不定,分封諸王的目的,是以為屏障,使王室不孤立,但這要建立與一個幼稚的前提下,即是分封的諸王沒有個人野心,關於分封制從秦過成立就開始就一直在吵,因為每個朝代都會總結前朝滅亡的原因,這個制度總是拿起又放下迴圈重複,比如西漢的劉邦,為了鞏固江山,一面消滅異姓王,一面分封自己的子孫為王,但是很快在景帝時期就爆發了七國之亂,危機朝廷。
魏繼漢立國,對兩漢的前車之鑑印象深刻,一是杜絕宦官外戚干政,二是為了防止藩王割據,而採取以士族為核心的體系,所以魏國始終沒有這些煩惱。但是正所謂水裡的葫蘆,按下這個,又浮起來那個,士家大族又開始崛起,司馬家又開始把持魏國朝堂,最後終於逼迫曹家交出了朝堂,建立晉朝,司馬家又開始總結魏國滅亡的原因,司馬家認為魏國是“禁錮諸王,王室孤立”導致江山拱手相讓,吸取了這個教訓於是司馬家就分封了皇族27個人,給土地、百姓還有軍隊,可結果不到四十年,就引起八王之亂,晉朝也因此玩兒完了。
歷史長河滾滾向前,到了有明朝一代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朱元璋,朱元璋考慮的是鞏固朱家的江山,他思前想後還得分封諸王,朱元璋雖說沒上過學,但是後來在行軍打仗中也是學會了認字,而且他自己也是讀史料的,他當然知道藩王制度的危害性有多大,但是他選擇分封制也是出於他的自信和無奈,所謂的無奈是指,朱元璋為了建立一個萬世帝國,就要排除一切威脅帝國的因素,所以將開國有聲望的元勳除盡,廢掉宰相制度,嚴禁內官干政,實施了一切措施,但是這麼做的後果就是皇室變得孤立,沒有屏障,缺少幫襯,那怎麼去填補這個空缺那,只有建藩。藩王好歹是一家人,血管裡流的是一樣的血,在重大利益面前,大家一損俱損,終歸較外人可靠。
那建藩的害處怎麼辦那,老朱認為他有辦法,他認為過去建藩的結果之所以大壞,不在建藩的本身,關鍵在於教育和家法不嚴才導致,對沒錯,朱元璋自信的就是他的教育,他認為只要只要抓好教育,提升藩王的思想覺悟,這樣就額可以保證國家長久,現在看這種想法覺得很是好笑,朱元璋一定沒想過,的確第一代人的親和力非常強,隨著時間的推移可是到了第三四代人的時候你的子孫之間的粘合力就沒有那麼緊湊了,那時候誰還能保證其他藩王沒有別的歪心思啊。其實本來朱元璋完全可以杜絕這事,因為在很早前就有人已經預料到,靖難之役”一類的事件的發生,而且提醒連朱元璋,可是朱元璋沒有聽。
洪武九年,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就預言了“靖難之役”一類的事件必然會發生。那年星變(一種天文現象)照理朱元璋下聖諭裘直言,這時候有個山西平遙“儒學訓導”葉伯巨應詔上書,內容直指,朱元璋的封建諸王,為國藩屏的路線有很大問題,直接挑戰了朱元璋的“骨肉理論”他說”您說諸王都是您的親生骨肉怎麼會抗衡朝廷,我不這麼想,漢朝晉朝的事情,史書上可是記的明明白白的,隨後又說出一句“援古證今,昭昭然矣”這還沒算完,而且直接給出預言”臣恐數世之後,尾大不掉,然後削其藩而奪其地,則必生不滿,甚者緣間而起,防之無及矣。他不僅公然反對朱元璋的理論,葉伯巨還指出朱元璋的立場根本就有問題,國家的希望還是在於用士,就是要依靠忠臣義士。
這封奏摺交上去後,以朱元璋的性格可想而知,他看到奏摺後,一下就把奏摺扔到地上,說:此人竟敢離間我的骨肉,把他帶到京城,我親手用箭射死他,後來在大臣的求情下,葉伯巨總算撿了一條命,最後死在獄中。禍從口出是古代知識分子歷來不改的命運,因為讀書多了,又以獨立思考為樂,一旦心裡有點兒話,總是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據說葉伯巨在上書之前跟他的朋友說現在朝廷有三大隱患,其中兩件事容易發現,但擔心發現的太晚,一種是難以發現,但是擔心它來得太快。一事難見而速患指的就是建藩之害。他寫奏摺的時間是洪武九年那時候諸王只建藩號,還沒分封土地,局勢還不像葉伯巨所說的那樣,但是他卻窺見了,建藩的後果,如果不及時制止,肯定會重演漢晉之事。後世史學家這樣評價葉伯巨:燕王▪▪▪▪後因削奪稱兵,遂有天下,人乃以伯巨為先雲也,有這句評價葉伯巨地下估計也可以欣慰了。
朱元璋靠流著功臣的血來締造朱家王朝的安全,而又想靠著血管流著相同的血脈來維繫朱家王朝穩定,只能說他用錯誤的的出發點,來解決他自己的難題,結果難題沒有解開,反倒成為了一個死結,在他朱元璋死後短短一兩年朱家王朝在一次陷入混亂,1399年大明王朝的主題曲就是鮮血,不過這次不再是功臣的血而是朱元璋非常信賴的朱家王朝自己的鮮血。可以說劉邦和朱元璋絕對是有著相同的想法,只是做法不同,但是出發點錯誤,結果一定是錯的。
-
5 # 天上人間文史鑑
首先確定,治理國家這一塊朱元璋指定比劉邦治理的好。
從治國的能力上來講,朱元璋比劉邦強了不少,朱元璋和朱棣父子都堪稱是雄才大略的皇帝。
劉邦的優點就在於善於納諫,其手下又有那麼多能臣猛將,比如蕭何、張良和韓信等人。
漢高祖劉邦在統一天下以後實在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作為,國家也沒有在他的治理下變得更好。
先說明太祖朱元璋,這可是一位在治國理政方面精力旺盛的主。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第二位以平民身份崛起的正統王朝的皇帝,在位三十一年,其間可謂勵精圖治,國家也算是蓬勃發展。
但朱元璋卻做了不少好心辦好事的事情,最不應該的就是廢相。
宰相在中國歷史上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朱元璋以【元政廢弛】為教訓而廢相,不免有因噎廢食之嫌。
朱元璋廢相實為中國政治之惡化。
自秦漢始,宰相的存在就將宮廷與政廷一分為二,皇帝是宮廷首腦,宰相是政府首腦。皇帝與宰相無論在權力還是在政治上都形成相互輔助和制約的關係。
秦漢以來中國政治相比於先秦封建時期的進步在於政府逐漸脫離皇室的獨立性增強。
即便在家天下的專制集權體系中,宰相作為政府首腦也能對皇帝的權力形成制約。
王室代表貴族特權之世襲,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進退,而宰相作為政府領袖,君權、相權互為節制--錢穆《國史大綱》皇帝與丞相的共存在傳統專制集權的政治體系中是一種較為合理的存在,也是維持政治清明和政府穩定的有效手段。
然而人類對於權力的慾望是無限且不可遏制的,皇帝總是想從宰相手中奪權。
在歷史的程序中,由於皇帝擁有相較於絕對的權力,宰相的權力就不斷的被削弱。
由於帝王的權力慾望和私心,往往更加信任同姓藩王、宦官乃至外戚。
在漢代皇帝與宰相相安的局面也沒有維持下去,外戚與宦官專權讓王朝走上了下坡路。
相權一旦被制約和瓜分的結果就是政府的政治決策能力下降,在各個集團的權力鬥爭中導致政治的惡化。
宰相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近兩千年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明代並沒有完成制度和社會上的有效變革就廢除了宰相,必然就惡果無窮。
很明顯,明朝也嚐到了廢相的惡果。
自朱元璋廢相始,中國歷史便進入了專制集權的巔峰,皇帝掌握了近乎絕對的權力,由此宦官也獲得了極大的權力。
傳統下的宦官不得干政是有道理的,因為宦官總體上是沒有什麼文化的,而且深居宮廷而不知世事變遷,讓其參與政治實則一大謬誤。
然而明代廢相以後就讓宦官參與了政治,還獲得了決策權,其司禮監掌印太監的權力依然超過了宰相的權力。
政府文臣與宦官總是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既是因為傳統,也是因為權力的爭奪,更是因為宦官的確不宜干政。
政治上的惡化就為明朝走上下坡路埋下了禍根,廢除宰相是一種違背歷史潮流的行為,因為宰相是適應當時社會形態的存在。
朱元璋是經歷旺盛,但他不能保證他的子孫也一樣精力旺盛,所以明代如宦官專權等各種亂象皆因朱元璋種下的惡根而生長出了惡果。
其次便是漢高祖劉邦,他是中國第一位以平民身份崛起為皇帝的人。
劉邦的貢獻在於打擊了封建制度的復辟,鞏固了專制集權制度的確立。
但劉邦在漢初依然在部分地區實行封建制度,這雖是不得已而為之,卻也為後世“七王之亂”埋下了伏筆。
漢高祖劉邦為了鞏固政權而再行封建,此舉確實不如秦始皇高明。
封建制的實行必然會損害中央的權力集中,而劉邦妻呂氏又極為兇悍,在劉邦死後,對呂姓再封王,就造成了漢初的政治混亂。
漢代的外戚專權也相較於其他朝代更為嚴重,也與開國君主劉邦的才能有限有一定關係。
總的來說,明太祖朱元璋要比漢高祖劉邦更擅長治國理政。
對於百姓來說朱元璋算是個好皇帝,因為太祖朝政治較為清明,但朱元璋卻不能算是個好人。
漢高祖劉邦也誅殺功臣,那是因為要消除不合理的封建制度。
而朱元璋更加兇殘,與其子明成祖朱棣都堪稱殺人狂魔。
明朝的帝王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元璋可稱雄才大略,然而這兩人可謂是殺人狂魔。
無論是以怎樣的目的,一個嗜殺的人所做出的惡行絕不應該被歌功頌德。
有人將朱元璋和朱棣的殺戮視為解決政治和社會問題的有效手段很明顯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開國帝王進行權力的回收與清算不必然要以殺人為途徑,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就是最好的例證。
朱元璋父子倆不僅殺人,還比以往君王殺得人更多,這種屠殺必然是其人生的汙點,再雄才大略也無法掩蓋。
胡惟庸之獄,株連被誅者三萬餘人。又藍玉之獄,株連一萬五千人。太祖懲元季貪冒,重繩贓吏。戶部侍郞郭桓,贓七百萬,而自六部侍郞下連只省諸官吏,系死者數萬人。據明詩綜,如汪廣洋、魏觀、高啟、朱冏、蘇伯衡、張孟兼、王彝、揚基、張羽、徐賁、王行、孫賁、黃哲、郭奎諸人鹹死非命。如李仕魯、王樸之死,尤暴殘。太祖又有「士大夫不為君用。」之科。靖難之變,方孝孺夷十族,坐死者八百四十七人。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屠殺都是令人類歷史蒙羞的殘忍行徑,而朱元璋父子倆就幹了這樣的勾當。
歷史上沒有盡善盡美的皇帝,要是但拿劉邦和朱元璋相比,在治國理政方面還是朱元璋更加優秀。
-
6 # 調侃歷史的幻苦君
你好,顯然朱元璋沒有劉邦治理國家更成功。
看兩個人的出身,都比較低,但是劉邦有一種,雖然類似流氓作風,但是很灑脫,很Sunny自信大氣的感覺,建國後,也沒有大開殺戒,百姓也逐步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後代積累了國力,也把匈奴打的屁滾尿流。
朱元璋是那種極度自信和自卑混合在一起的感覺,不相信任何人,怕被別人諷刺出身,高階將領大半都被找藉口殺掉,對浙江的大族也屠殺的很乾淨,他很勤奮,每天都在批奏章,對貪汙也處理力度很大,可是效果並不好,土地還是被大族把持,不夠重視工商業,制定了一些不合理的制度,也為明後來的衰弱埋下了禍根。
-
7 # 情商第一課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兩位布衣天子,劉邦的歷史貢獻在於結束秦末亂世、承上啟下延續大一統思想,朱元璋的歷史貢獻則在於驅除韃虜、恢復漢家江山。我認為,在功業方面,兩人不相上下,但在歷史貢獻方面,劉邦無疑要高出朱元璋許多。
功業方面,兩人不相上下
劉邦和朱元璋可以說都起於微末,最終成功建立王朝,坐上皇帝寶座,其經歷也大體相似。
一個恰逢秦末天下動亂,一個恰逢元末民不聊生。
同樣的遇到群雄並起的局面,同樣的在爭霸當中不佔有任何優勢,劉邦時期六國貴族仍具有相當號召力,朱元璋起兵時其他義軍早已發展壯大。
兩人早期同樣選擇了韜光養晦,劉邦投靠了楚王熊心,朱元璋投靠了紅巾軍。
兩人崛起中都曾戰敗諸多群雄,劉邦先後戰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卬、趙王趙歇、代王陳餘、齊王田廣,又拉攏了燕王臧荼、常山王張耳、衡山王吳芮、九江王英布,最終更是戰敗了一代霸王項羽。朱元璋則戰敗了兩大主要競爭對手陳友諒和張士誠。
兩人都曾推翻前朝統治,劉邦西入關中,秦王子嬰出城投降,秦朝滅亡;朱元璋兵進上都,元朝皇帝撤往草原,元朝滅亡。
兩人都善於選賢任能,劉邦手下有著名的“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還有陳平、陳豨、曹參、盧綰、樊噲等文臣武將;朱元璋手下同樣有有徐達、李善長、劉伯溫、常遇春、李文忠等。
……
透過以上種種,不難看出,劉邦和朱元璋的經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同樣以布衣之身建立王朝,登上皇帝寶座,從這一點上來說,兩人在功業方面是不相上下的。
歷史貢獻方面,劉邦要高於朱元璋
在歷史貢獻方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對比。
1、目光長遠方面: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雖然建立了一系列先進制度,但秦國的統治僅僅維持了十餘年,可以說是個失敗的例子。因此在秦末亂世當中,恢復周朝舊制的呼聲極高,而劉邦恰恰看到了秦國制度的先進性,在“漢承秦制”的基礎上,汲取秦國滅亡的教訓,有選擇性的予以施行,並以此影響了後世兩千餘年。而朱元璋在這方面並不明智,直接體現在廢除丞相制方面,他看到了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但沒有考慮到廢除相權之後帶來的影響,可以說直接導致了明朝中後期皇權與外廷之間的劇烈矛盾!
2、治國理政方面:漢朝和明朝建立之後,都面臨著戰爭創傷嚴重的問題,在這一方面兩人都選擇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策略,這一點兩人算是打個平手。但在維持統治方面,劉邦做的顯然要比朱元璋好,劉邦在漢初平定異姓王之亂後,雖然也分封了同姓王,但那是在天下仍存有分封思想,朝廷無法有效統治全境的情況下做出的妥協,而之後國家也基本維持了穩定的局面。而朱元璋卻在分封制已經廢除一千多年的情況下,再次分封實權藩王,最終釀成了身後的靖康之難。此外,在治貪方面,朱元璋雖然下了大力氣,但並沒有找到官員貪汙的根源,從而導致了越治越貪的結果。
因此,我認為在歷史貢獻方面,劉邦是要遠超朱元璋的。中國之所以能夠基本維持大一統的局面,秦漢兩朝的貢獻,功不可沒,在這一點上,我認為劉邦的貢獻不亞於秦始皇。而朱元璋的貢獻則相對要小一些。
-
8 # 讀歷史很好
劉邦總體來說能力不如朱元璋,而朱元璋父子雖然偉大為歷史做出過巨大貢獻。無奈子孫不爭氣,主要是出了一個明英宗,讓明王朝由盛轉衰。反過來看劉邦建立的漢朝,四百年江山,我們現在人口最多的漢族也是從他那時候開始的。劉邦很大程度上能夠打敗項羽,目的在於他會用人,知道哪個人是人才量才而用。朱元璋的對手陳友諒等人力量也不含糊,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才掃蕩了群雄,奪取了天下。老朱經常拿他和劉邦相比,都是布衣帝王。但小編感覺老朱更偉大,劉邦好歹也是個小小亭長。據說有一次,劉邦為了自己活命,在逃亡路上拋棄自己的兒女,被項羽逼得走投無路,他要把其父親煮了。劉邦說記得分他一杯羹,如此厚顏無恥之人才能當上皇帝。同樣是平民老朱做不到,相比劉邦而言他就要光明磊落的多。在元朝末年那些割據軍閥中只有他的軍紀最嚴明,深受老百姓愛戴。這也是為什麼只有他奪天下的主要原因,而且劉邦沒朱元璋會打仗。很多場戰役老朱都是身先士卒,曾經有人評價他的軍事才能自古以來皇帝裡面除了唐太宗,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綜上所述,朱元璋個人能力強過劉邦,但是王朝後世影響力肯定沒有漢朝強!
-
9 # 歷史飛凡觀
我是飛凡看歷史,非常高興回答“朱元璋有劉邦治理國家治理得好嗎”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劉邦與朱元璋二人在歷史上的地位,作為開國皇帝二人都是平民出身,只不過劉邦是以泗水亭長的身份招攬部下,而朱元璋則是乞丐出身,就二人後來所取得的成就來看,朱元璋要比劉邦高明一些。劉邦的厲害之處在於秦末亂世之時迅速掃平群雄建立漢朝,只用了七年時間就基本平定天下,在歷代開國帝王統一全國的進度之中算是速度相當快的,要知道秦朝滅六國還用了九年時間。
劉邦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休養生息積蓄民力,漢朝後來又經過文景二帝的承前啟後,方有漢武大帝北擊匈奴的國力和錢糧。
如果只從治國方面來看,劉邦的建樹並不多,畢竟劉邦只在位了七年時間,並且基本上都是在平定各種叛亂,開始是掃平項羽的殘餘勢力,後來是掃除剿滅項羽有功的勢力也就是劉邦封賞的那些異姓王,最後劉邦也死於討伐英布的戰爭創傷。
劉邦到了生涯晚期的時候,已經對朝政失去了控制,本來他嫌棄太子劉盈性格懦弱不像自己,喜歡戚夫人生的兒子劉如意,但是劉盈的生母呂后有大批的老鄉支持者,而且劉盈還得到了“商山四皓”的支援,劉邦最後也不得不就此罷休,哪怕他已經預料到了呂后不會放過戚夫人母子他也徒嘆奈何,最後他派周勃等人去賜死呂后妹夫樊噲也未能成行,可見最後劉邦對大臣們已經基本沒有什麼影響力了,尤其是在與呂后面對面競爭時。
雖然治理國家與對朝政的控制沒有絕對的關係,但是一個皇帝如果對朝政失去了掌握,那麼他是絕對治理不好國家的。
朱元璋就是一個掌控能力超強的人,與劉邦一樣他也遇到了繼承人性格軟弱的問題,於是他就像一個砍柴人一樣,為朱標將木棒上扎人的尖刺都去掉,後來朱標不幸去世,繼承皇位的太孫朱允炆能力更弱,朱元璋悍然對大臣們發動了政治清洗,造成了號稱明初四大案的“郭恆案”、“空印案”、“藍玉案”、“胡惟庸案”等,開國功臣幾乎被清洗一空。
而且為了防止丞相弄權,朱元璋在處理完“胡惟庸案”之後徹底廢除丞相一職,從此有明一朝雖然有內閣大學士號稱“丞相”,但是比開國時期的丞相職權還是有所不如,唯一例外的可能只有得到後宮支援的張居正。
朱元璋在位時間較劉邦要長,奪取天下的時間比劉邦要長,考慮到二者面對的敵人不一樣這點不太好比較,但是朱元璋在位時期就取得了大治,人稱“洪武之治”,並且為後來的“永樂盛世”和“仁宣盛世”打下了堅固的基礎。
就連後世的康熙皇帝在祭拜明孝陵時也不得不承認朱元璋治理的明朝“遠邁漢唐”、“治隆唐宋“。
所以,劉邦在建立帝國的速度方面比朱元璋要厲害,朱元璋在治國方面的本領要強於劉邦。
-
10 # 桃逃小小生
劉邦和朱元璋治理國家可謂是兩個相對的風格,但朱元璋治國要比劉邦相對高一點。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兩人的性格,劉邦各項能力不高,他自己也說過領兵不如韓信,治國不如蕭何,但有一點,他會用人,也敢用人。而朱元璋,生性警惕,對誰也不放心,雖然也用人,但是遍佈全國各地的錦衣衛可謂將官員監視的明明白白。
其次,兩人的建國機遇也不一樣,劉邦是撿了秦朝的便宜,秦朝實現大一統、書同文,車同軌,只要天下太平,賦稅合理,很快就可以發展壯大。而朱元璋則是撿了元朝的爛攤子,一點一點恢復經濟,最終成就了大明王朝。
最後,劉邦治國大政策採用黃老之術,即無為而治,啥也不用操心,讓百姓自己發展。而朱元璋,重點整頓貪官汙吏,可謂雷厲風行,剝皮實草那可不是開玩笑,官員都得用業績說話,最終成就了大明王朝的輝煌。
總體來說,兩人所面對的國情不一樣,但最終漢朝和明朝,都成就了自己的輝煌。
-
11 # 于于123
朱元璋為了明朝千秋萬代,吸取歷代興亡經驗教訓,設計了一整套的制度,廢了宰相,強化皇權,建立一個不流動的社會,消除任何潛在安全隱患。他自以為完美,讓子孫後代按照這個程式走下去,可是,因為社會是發展的,子孫後代也是長於皇宮中,能力退化,按朱元璋設立的程式走只能走入死衚衕。劉邦吸取秦朝暴政滅亡教訓,施行黃老之術,與民休養生息,從最初的給皇帝駕車的馬匹都找不到同樣顏色的,到後來的馬匹成群,都是黃老之術的妙用。而且,劉邦善於用人,採納部下意見。相比較而言,劉邦略勝一籌。
-
12 # 歷史與嬌娥
感謝提問,你的問題挺有意思的,和劉邦相比,朱元璋治理國家很好嗎?
其實我個人覺得這個問題的本質就是:和「雞」相比,「蛋」會更好一些嗎?
如果想清楚了這個問題,那麼下面的文章也沒有必要看了。
因為如果懂了的話,還看這個幹甚?把寶貴的時間留下來去花刷一會兒綜藝或者玩一盤遊戲,還可以樂一把。或者說沒有看懂的話,更沒有必要看了,因為連這個都看不懂的話,想必生活中的「麻煩事」不少,畢竟智商不夠。劉邦在位時如何治理國家在政治上,劉邦吸取了「秦朝滅亡」的經驗教訓,採取的是「郡國並行」制度,即「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因為劉邦認為「分封制」可以有助於消除對立的情緒,穩定群臣名將,而「郡縣制」可以避免出現諸侯割據,群雄爭霸的分割局面。在經濟上,劉邦透過減輕田租,並且讓士兵復員歸家,還給予他們土地和住宅,使他們從事生產勞動,於是迅速恢復提高了國民經濟。在文化上,劉邦採取的是「寬鬆無為」的政策安撫了百姓,促進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根基,將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統一起來。朱元璋如何治理國家?在政治上,朱元璋清理權臣,打擊貪官,並且敢於從自己身邊的「高幹」下手,據悉他還發明瞭「剝皮食草」的殘酷刑罰處置貪官。在經濟方面,朱元璋奉行「勤政廉政」的標準,十分節儉,在歷代皇帝中也堪稱是「登峰造極」。在文化上,朱元璋規定以八股文作為取士的標準,以四書五經為題,不允許有自己的見解,限制人們的思想。總結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秤,孰是孰非,或者說誰更牛逼?自己心裡都有一個答案。
在我看來,時代背景不同,經歷的事情也不一樣,兩位皇帝的應對策略也各有千秋,著實沒有辦法相提並論,你覺得呢?
-
13 # 拉佛閣
兩個人有一些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是一個朝代的開創者,評價他們無法僅僅從行政能力出發,還要去看他們所建立的制度與執行情況。
先說劉邦,劉邦行政能力其實並沒有特別突出,他在執政的時候訴掌控的範圍僅僅是漢帝國的一小半,而且面臨匈奴的威脅,所以他更多的需要為後世考慮,而實際政務很多都交給了呂后以及蕭何、陳平等人去處理。
但劉邦厲害的地方在於,他對現實的判斷非常準確,他明白自己能幹什麼,幹不了什麼。所以他在位掃清了諸侯王,建立了非劉氏不得為王的盟約,這直接保證了漢朝四百年的延續。而一些自己幹不了的,比如平定匈奴,就交給後世去做。
因為他取消了丞相,完全依賴自己的能力,所以他的後代如果沒有這種能力馬上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就是直接不理朝政,這就導致了文臣報團。而宗室制度是典型朱元璋沒學好數學,讓明代中期開始宗室負擔全面爆炸,最後壓垮了財政。
綜合來看,朱元璋在當時的行政能力更強,但很難說是一個合格的開國皇帝,明朝滅亡的各種原因你都能在《太祖實錄》裡找到依據。而劉邦行政能力差一些,但非常紮實,立足長遠,更適合做統治者。
以上為個人觀點,希望可以互相學習。
-
14 # 閒來無事聊聊歷史
劉邦作為一個亭長為了生存而戰。僅僅用了七年時間就統一了國家,建立了漢朝。朱元璋作為一個窮人為樣了生存而戰,並在15年內建立了明朝。劉邦參軍時47歲,登基時54歲,逝世時61歲。他統治了7年。朱元璋參軍時才25歲。他登基時40歲,去世時70歲。他統治了30年。
劉邦成為皇帝后國家的制度基本上都是延用的秦朝的制度,國家基本採用無為而治。而朱元璋統一全國後,在位三十餘年,“在位期間對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政治上廢丞相和行中書省,設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嚴懲貪官和不法勳貴;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文化上緊抓教育,興科舉,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 ;對外加強海外交流,恢復中華宗主國地位 。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洪武之治被後世廣泛高度評價,連康熙都稱“治隆唐宋”。在洪武時期奠定的各項制度框架下,一掃自唐末以來近500年的漢人國家頹勢,恢復了中國的盛世。
明朝國祚276年,是中國大一統王朝裡最長之一,僅次於唐朝,而且唐朝國祚水分很高,可以說明朝實際有效統治國土的時間要長於唐朝。(唐末最後幾十年,實際上已經沒有有效統治了,都是地方割據局面了。明朝直到覆滅前,還是有效統治)。
想象一下,要是沒有朱元璋和明朝的長期穩定,我們今天的中國可能完全不會是現在的格局。(清朝的版圖只是在明朝基礎上的延續。)
而明朝能延續這麼多年的有效統治,哪怕中後期很多皇帝都比較無能,哪怕皇帝幾十年不上朝,也沒有影響到國家的統治,這難道不是因為朱元璋時期已經將各項制度奠定好了基礎?
至於說朱元璋不仁,濫殺功臣,我覺得用這個來評價皇帝的話,參考意義不大。
要說不仁,朱元璋僅僅是對權貴不仁而已,並沒有對老百姓不仁。
朱元璋殺功臣,僅僅是一種高層政治權力機構內部的政治鬥爭而已,沒什麼仁不仁的。
評價皇帝,應該用實打實的政治功績,如統一國家,開疆拓土,施政措施,建立制度,促進國家和社稷發展,老百姓日子是否過得更好這些。
自己在位的時候,開創了洪武之治。而設立的各項制度,又保證了明朝兩三百年的發展和穩定。所以,我認為朱元璋治國能力也是BUG級的,不輸漢武唐宗。
回覆列表
論個人能力朱元璋遠勝劉邦,就軍事而言,劉邦屢戰屢敗,但後方經營得當,使項羽始終吃不下劉邦,朱元璋是打到哪裡,吃到哪裡,終於吞了整個天下;政治,雖都是開國皇帝,但是朱元璋實現了洪武盛世,劉邦沒有(或許因為朱元璋在位時間比劉邦長的多)。不過要論統籌能力,我認為劉邦要高明一點,自己雖常嘆“為之奈何”,但能讓最善於內政的蕭何,最善於謀劃的張良,最善於軍事的韓信為他所用,這就了不得了。朱帳營中雖也有這類的人,但算不上最好的,李善長勤於內政,可私心很重,劉基善於謀略,卻喜歡賣弄,徐達很會打仗,朱元璋比他還會打;要說玩手段,我認為劉邦是皇帝中玩手段的祖師爺,換句話說就是先有劉邦,然後才有帝王權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