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腳貓HP
-
2 # 娛樂圈大咖秀
據史料記載,真正造成成吉思汗沒能征服印度的理由源於蒙古騎兵適應不了當地的氣候,以及當地特殊的地理環境。
首先,當來自蒙古的大軍踏上印度土地的時候,這裡正值盛夏時節,高溫高溼的氣候讓蒙古軍隊很不適應,很多士兵在這裡汗流不止,出現了嚴重的中暑現象,這讓原本彪悍的蒙古士兵喪失了鬥志,軍心也有所渙散,然而長期居住這裡的印度士兵卻早已適應了這種氣候,自然對於抵抗外族的入侵很有幫助,無奈之下,蒙古軍隊無法長期作戰,只能搬師北歸。
另外,從地理環境來說,印度東北方向有著喜馬拉雅山脈的阻隔,想必即使蒙古軍隊想從北邊入侵印度,後勤補給也很難跟上,徹底征服印度的計劃自然很難落實。當然不管怎麼說,當地的氣候炎熱、溼度又高是蒙古軍隊未能最終征服印度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
3 # 史海悠遊閭春暉
首先,印度次大陸並不是成吉思汗西征時的預訂目標,只是在1221年八魯灣戰役蒙古軍意外慘敗於花剌子模札蘭丁王子糾合的康裡、哈剌魯及當地阿富汗部落的聯軍後,蒙古軍將札蘭丁列為主要打擊物件,對其窮追不捨,終使得其流竄進印度北部區域。成吉思汗親統大軍追至印度河畔後,主力沒有渡河,究其原因,一些典籍裡出現過耶律楚材勸諫、河中顯出怪獸云云,這些不過是後世文人牽強附會之說,未能客觀反映此決策的內在緣由。
我以為主要原因有三:一,就是上文提到的,廣袤的印度次大陸,對於成吉思汗及蒙古貴族階層來說,是陌生、神秘的國度,他們沒有在西征攻伐的計劃中涉及於此,並無絲毫準備。參與西征的蒙古軍隊已分拆成數路,正在中亞、西亞及阿富汗地區掃蕩反抗勢力,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傑出的、久經戰陣的軍事統帥的成吉思汗是絕不會冒冒然孤軍深入的。
二,當時對大蒙古國還存在威脅的一些敵對政權依然存在。大金國由於女真、漢族地主武裝的興起,使得成吉思汗委以重任的木華黎國王的五投下軍在中原各戰場上逐漸陷入僵局;陽奉陰違的西夏政權正窺測一側。這些都亟待成吉思汗西征大軍回師予以解決。更有當時花剌子模穆罕默德沙藏於何處尚未可知,哲別、速不臺的先鋒軍還遠征未歸,這些因素都迫使成吉思汗無法投入大軍進行另一場勝負未決的遠征。
三,氣候和地理因素,作為摸清敵情的需要,在蒙古大軍回撤阿富汗南部的同時,成吉思汗派朵兒伯•朵黑申(Torbei Toqshin)率倆土綿蒙古軍渡河追擊札蘭丁。該蒙古軍沒有找到已投奔德里王宮的札蘭丁,於是洗劫了拉合爾和木爾坦一帶,但幾次圍攻木爾坦城,都因天氣炎熱而失利,最終被渡印度河,在阿富汗伽色尼與成吉思汗班師大軍匯合。
從以上所述三點外,當時的北印度已經由分裂割據趨於統一,德里蘇丹國奴隸王朝的在位蘇丹伊勒杜迷失是一位卓有建樹的統治者,國力頗為不弱,其明智地拒絕了札蘭丁企圖以拉合爾地區為復國基地的建議,並派兵驅逐其出境,以不給蒙古人繼續興兵的口實。。。。在後來的歲月中,德里蘇丹國的歷任蘇丹頂住了來自察合臺汗國蒙古軍的多次攻伐或突襲,限於篇幅,這裡就不一一描述了。
-
4 # 青年史學家
打是打過,就是沒打下來。蒙古鐵騎一度兵臨多瑙河,整個東歐和西亞都在蒙古鐵騎的統治之下,但是有兩個國家,蒙古大軍一直未能戰勝,一個是日本,另一個是印度,關於蒙古軍隊如何敗於日本幕府的原因和經過已經有非常詳細的介紹和描述,而蒙古大軍為何沒能打敗印度則一直以來介紹相對較少。
首先是氣候原因,印度處於南亞亞熱帶區域,氣候常年高溫溼熱(就是現在每年都會熱死很多人呢),而蒙古人則是生活在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幹寒地帶,他們一般會懼怕溼熱,不耐高溫。這一點在攻佔南亞、東南亞一帶的戰役中就已顯露無疑了。所以蒙古大軍不能適應東南亞和南亞的氣候應該是成吉思汗從南亞撤軍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次,印度的特殊兵種也是導致蒙古大軍處於劣勢的一個重要原因,當時的印度是德里蘇丹國時期,印度有一個特殊的軍種就是象兵,每頭象的背上揹負一個戰樓,樓內有戰士12~14人不等,他們以箭為武器,居高臨下,蒙古騎兵或者步兵即使再厲害,射箭再快,在象兵面前也會處於劣勢的,因此,除非持續不斷的進攻,否則很難短期內攻佔印度,所以最後成吉思汗放棄了攻佔印度的計劃。
14世紀末,成吉思汗的後裔帖木兒在中亞建立了帖木兒帝國,也曾經想要繼承先祖遺志,完成成吉思汗沒能完成的佔領印度的計劃,但他遭到了同樣的困境,最後也歸於失敗。
-
5 # 凡人的歷史世界
成吉思汗在位期間,曾屢次發起降服戰爭,降服地域非常寬廣,西達黑海海濱,東括簡直整個東亞,樹立了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固然這個帝國非常龐大,但有一點是令人疑惑的,蒙古的鐵騎征戰到了歐洲,唯獨沒有侵佔離本人較近的印度國。這不得不惹起別人的留意。襟懷大志的成吉思汗怎樣可能放棄征伐一個離本人近而又富有的帝國呢?歷史上有很多學者對此提出了本人的見解。
蒙古騎兵也有兩大弱點。一是善騎好射、策馬急襲的蒙古騎兵在江河湖泊面前便顯得毫無用武之地,為了抑制這一弱點,1220年,成吉思汗就樹立了水軍。有相關史料記載,在西征時,蒙古軍就曾在一個月內造船百艘、載蒙古騎兵渡過漠蘭河。但是另一個弱點卻是蒙古騎兵處置不了的,即他們先天存在的問題。生活在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幹寒地帶的蒙古人懼怕溼熱,不耐高溫。這一點在攻佔南亞、東南亞一帶的戰役中就已顯露無疑了。所以有人推測,真正促使成吉思汗班師的緣由也可能是蒙古騎兵順應不了印度的氣候以及天文環境。
酷熱的氣候使得剽悍的蒙古兵頓時喪失了鬥志。而印度兵卻對這種氣候視而不見。迫於環境的限制,蒙古兵在這裡完好失去了優勢,他們在印度這塊土地上再也沒有在高原草地上縱橫馳騁的氣勢和戰役力了。根據記載,當時正值盛夏,暑氣逼人,蒙古軍隊只行進了數里路,就覺得氣喘神疲、汗流不止,有不少戰士還因中了暑不能行軍作戰。酷熱的氣候使得剽悍的蒙古兵頓時喪失了鬥志。而印度兵卻對這種氣候視而不見。迫於環境的限制,蒙古兵在這裡完好失去了優勢,他們在印度這塊土地上再也沒有在高原草地上縱橫馳騁的氣勢和戰役力了
氣候緣由可能是促使蒙古軍隊折回的主要緣由,但還有一點很可能就是耶律楚材知道印度戰象的可怕。
印度的大象很多,在那裡大象不只可以用來勞作,而且人們還將大象組織成軍隊以輔佐戰爭,印度人對大象懷有很特殊的感情,他們稱謂大象為“哈第”。在印度人看來,這種動物是力氣、聰明和藹良的意味。經過鍛鍊,大象很容易就能成為人們的好朋友。而在戰場上,大象常常仰仗它們的身高、體積和力氣優勢佔領戰場的主動權。
沒有人曉得蒙古騎兵要是強行攻進了印度,歷史將怎樣續寫,但最後成吉思汗決議從印度撤軍,從而保住了蒙古軍的主要力氣,大元王朝最終得以在東方聳立才是真正的史實!這就要講講我們眾所周知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他帶領著蒙古軍隊橫掃歐亞大陸,一直攻打到歐洲多瑙河。成吉思汗不僅僅是華人民心中英雄,也是歐洲人民心中的“黃禍”。成吉思汗曾經帶兵打到印度西岸,但是最後卻退回了阿富汗,這是為什麼呢?
蒙古騎兵為何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是因為他們“出入只飲馬乳,或宰羊為糧”。蒙古騎兵是以戰養兵,他們是打到哪裡,就在哪裡補充給養。蒙古人喝馬乳、吃羊肉,基本可以自給自足,就可以減少輜重的供給,加快軍隊的行軍速度。但是蒙古騎兵自己的身體素質也限制了他們不能攻列印度,蒙古人生活在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幹寒地帶,這些地方常年氣溫低下,甚至是嚴寒。所以說蒙古騎兵不適應印度地區溼熱天氣。蒙古騎兵攻列印度之時,正是盛夏,天氣炎熱,蒙古騎兵不過行軍幾十裡,士兵就累的氣喘吁吁,甚至是很多人中暑,所以蒙古騎兵只得撤退
在歷史記載中對成吉思汗沒有攻佔印度,還有一個神話故事。《元史·耶律楚材》中說,成吉思汗帶領蒙古騎兵攻到印度河時,遠遠地就看見印度河中水汽磅礴。蒙古將士們早已口乾舌燥,就紛紛下騎飲水,但是河水因為熱度似沸,根本不能入口。而且連日的高溫天氣,蒙古騎兵早就恨不得離開這個鬼地方。蒙古騎兵怨聲載道,成吉思汗的決心也開始動搖,在這個地區蒙古騎兵早已失去了所向披靡的能力。成吉思汗的諫臣耶律楚材正要進言,印度河中一怪獸突然出現。怪獸嘶吼著“汝主早還”酷似人音的四個字,成吉思汗阻止士兵們彎弓射殺,百思不得其解。耶律楚材就告訴成吉思汗說,這種怪獸名叫甪端,是上天派來警告成吉思汗的,不能攻列印度。成吉思汗就順應天意,班師回朝。雖然這個故事確實是帶有一定的傳奇色彩,但是也告訴我們並不存在什麼戰無不勝的人,所有的人都有缺點。
-
6 # 回憶還是要忘記
成吉思汗名為孛兒只斤·鐵木真,他是古代蒙古的首領,在他的領導下蒙古各部落最終實現了統一,他是世界歷史上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1206年,蒙古高原百餘個大小部落先後敗亡,韃靼、克烈、篾兒乞、乃蠻和蒙古五大部均統一在鐵木真的旗幟下。鐵木真遂在斡難河(今鄂嫩河)之源舉行大聚會,建立也客·蒙古·兀魯思,即蒙古汗國,順理成章,他便被推舉為蒙古汗國的大汗,被尊為成吉思汗,這個稱號在蒙古語中有“海洋”或“強大”之義。成吉思汗在位期間,曾多次發動征服戰爭,征服地域十分廣闊,西達黑海海濱,東括幾乎整個東亞,建立了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儘管這個帝國十分龐大,但有一點是令人疑惑的,蒙古的鐵騎征戰到了歐洲,唯獨沒有侵佔離自己較近的印度國。這不得不引起他人的注意。胸懷大志的成吉思汗怎麼可能放棄征伐一個離自己近而又富有的帝國呢?歷史上有很多學者對此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據《元史·耶律楚材》記載,促使成吉思汗班師的原因跟成吉思汗在印度河遇到的一種叫“甪端”的怪獸有關。史料稱,成吉思汗為了追擊扎蘭丁一直攻到印度河北岸,但是成吉思汗的大軍並沒有攻進印度境內,而是很快撤回到了阿富汗。
八剌率領的兩萬蒙古軍進入了印度境內,並沿途攻下了一些城市,但經過幾個月的盤查,始終未找到扎蘭丁的蹤跡。當時耶律楚材便婉言勸說成吉思汗放棄追擊,從印度撤出。但是成吉思汗不但要繼續追擊扎蘭丁,還想乘機攻下印度這塊陸地。這時傳來哲別部隊進軍高加索山,戰勝欽察援軍,進兵阿羅思(俄羅斯)的好訊息。於是成吉思汗更加堅決地下令渡河南行,接應八剌,平定印度,儘快完成他的帝國大業。但為什麼強大的蒙古騎兵未能踏入印度境內,很快撤軍了呢?
據《元史·耶律楚材》記載,當年決意要攻取印度的成吉思汗的部隊在攻到印度河時,遙見河中水汽磅礴,日光迷濛。將士們口乾舌燥,紛紛下騎飲水,可是河水熱度似沸,根本不能入口。這使得將士上下怨聲不斷,恨不得立刻馳歸。耶律楚材正想再次進諫,忽見河濱出現一大怪獸。成吉思汗遂命令將士準備彎弓射殺,忽然聽到怪獸發出響聲,酷似人音,彷彿有“汝主早還”四字。耶律楚材立即阻止弓箭手,乘機對成吉思汗說這種怪獸名叫甪端,是上天派來警告成吉思汗為了保全民命儘早班師的。成吉思汗於是順應天意,沒有行進。八剌亦即日北歸。會師後,成吉思汗立即率軍返回了蒙古國。
從這段史實的記載來看,頗似一個神話,但也有歷史學家認為,奇形怪獸是可能存在的,而且印度有些獸類蒙古人並未見過這也不足為奇。至於把怪獸的叫聲說成是“汝主早還”的話,估計應該是耶律楚材的牽強附會之辭,耶律楚材本有勸主早歸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他很可能借題發揮,假借怪獸的叫聲來規勸成吉思汗班師。當時的實際情況多半是這樣的。耶律楚材很可能考慮到蒙古兵在印度不可能討到好處,所以借怪獸之名假傳天意。那麼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蒙古兵的情況和當時印度的狀況。
蒙古國的確是個能征善戰的國家,它僅憑藉著100多萬的人口和十多萬人的軍隊竟戰勝了擁有幾千萬人口及數百萬大軍的金國、南宋、花剌子模以及歐洲聯軍。蒙古騎兵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必然有它優越的條件。
首先,蒙古人的飲食習慣決定了他們在任何地方都能很快適應。蒙古軍隊“出入只飲馬乳,或宰羊為糧”。也就是說,只要有供馬匹和畜群食用的水草,蒙古人就可以自給。其次,蒙古人好騎射,這不僅有利於他們在平地上作戰,而且也可以彌補糧草的不足。因為即使在戰爭中,一時缺乏馬乳和羊肉,他們還可以以射獵作為補充。在作戰中,蒙古騎兵就是依靠馬匹和畜群來補充給養的。這在後勤上大大減少了軍隊行進的輜重。在行軍作戰的過程中,糧草往往就是一個軍隊的咽喉,然而敵人卻很難遏制住蒙古兵的咽喉,這也就決定了他們比別人少一個致命的弱點。
但蒙古騎兵也有兩大弱點。一是善騎好射、策馬急襲的蒙古騎兵在江河湖泊面前便顯得毫無用武之地,為了克服這一弱點,1220年,成吉思汗就建立了水軍。有相關史料記載,在西征時,蒙古軍就曾在一個月內造船百艘、載蒙古騎兵渡過漠蘭河。但是另一個弱點卻是蒙古騎兵解決不了的,即他們先天存在的問題。生活在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幹寒地帶的蒙古人懼怕溼熱,不耐高溫。這一點在攻佔南亞、東南亞一帶的戰役中就已顯露無疑了。所以有人推測,真正促使成吉思汗班師的原因也可能是蒙古騎兵適應不了印度的氣候以及地理環境。
根據記載,當時正值盛夏,暑氣逼人,蒙古軍隊只行進了數里路,就覺得氣喘神疲、汗流不止,有不少士兵還因中了暑不能行軍作戰。酷熱的氣候使得剽悍的蒙古兵頓時喪失了鬥志。而印度兵卻對這種氣候習以為常。迫於環境的限制,蒙古兵在這裡完全失去了優勢,他們在印度這塊土地上再也沒有在高原草地上縱橫馳騁的氣勢和戰鬥力了。
氣候原因可能是促使蒙古軍隊折回的主要原因,但還有一點很可能就是耶律楚材知道印度戰象的可怕。
印度的大象很多,在那裡大象不僅可以用來勞作,而且人們還將大象組織成軍隊以協助戰爭,印度人對大象懷有很特殊的感情,他們稱呼大象為“哈第”。在印度人看來,這種動物是力量、智慧和善良的象徵。經過訓練,大象很容易就能成為人們的好朋友。而在戰場上,大象往往憑藉它們的身高、體積和力量優勢佔領戰場的主動權。
高的戰象可達米,這使得架在它背脊上的塔樓可以居高臨下地向敵軍射箭、投槍。在眾多的動物中,大象力大無窮,而且又可以馴化,如果在戰場上排開象陣,那將會所向披靡。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軍事力量就已經依靠戰象了,現在出土的當時的錢幣上就有戰象的圖樣。據記載,孔雀王朝還支援伊朗王朝和亞歷山大大帝500頭戰象,幫助他們戰勝馬其頓王朝。
而戰象和戰馬的配合就更是天衣無縫,象馬並肩作戰,由象開道,戰馬就能衝鋒陷陣;而有了馬衝鋒,象就可以衝殺踐踏。根據印度文獻記載,當時印度的部隊包括四種,象兵名列旗手,其次才是馬兵、戰車兵、步兵。可見印度是將象兵放到了制勝的地位。如果兩軍交戰,蒙古騎兵很可能要遭遇象戰,蒙古騎兵將很難應付,這一點成吉思汗的後代就嚐到了印度象兵的苦果。
1397年,成吉思汗的後代帖木兒決定完成先祖的大業,排除眾議發兵印度。他先命令其孫賈汗吉率領三萬騎兵作為遠征軍的先鋒隊,賈汗吉在1397年成功渡過印度河,並於1398年5月攻佔了木爾坦。隨後,帖木兒親率十萬遠征軍,橫越興都庫什山脈到達了喀布林。1398年9月,帖木兒特意選擇了當年扎蘭丁過河的同一地點渡過印度河,意為完成成吉思汗未完之事業。帖木兒與賈汗吉會師索特里粟河,然後繼續前進,一路上所向無敵,直到遭遇了印度的象兵。
當時印度軍派出了120頭戰象,每頭象的背上揹負一個戰樓,樓內有戰士12~14人不等,他們以箭為武器,處在幾米高的戰象上可以居高臨下地從戰樓中向腳下和遠方的敵人發箭。印度軍的這種作戰方法蒙古人從未見過。蒙古軍隊的戰馬見到這等龐然大物,任憑怎麼鞭打也不上前。頓時軍中一片混亂,象背戰樓裡的箭如雨飛,蒙古騎兵死傷不少,不得不馬上回頭撤退。帖木兒見識到了戰象的威力,他的進軍計劃遂被這種龐然大物打亂了。儘管之後他想出了用火攻的方式來制伏象群,但之前的戰鬥在蒙古騎兵中已留下了陰影。所以說如果當初成吉思汗的騎兵強行攻進印度也勢必會遭遇象戰,那對於已十分疲倦的蒙古騎兵是不是致命的就不知道了。
沒有人知道蒙古騎兵要是強行攻進了印度,歷史將怎樣續寫,但最後成吉思汗決定從印度撤軍,從而保住了蒙古軍的主要力量,大元王朝最終得以在東方屹立才是真正的史實!
第一道遺囑
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因花剌子模帝國(烏孜別克撤馬爾罕)一再挑釁,連續殺掉了他所派的一百名商隊人員及多名使者,非常憤怒,決定親自出徵。此時,成吉思汗早已統一了蒙古,建立了強大的帝國,並沉重地打擊了西夏與金國,奪取了金國的中都(北京),但這一次卻是他發動的第一次西征。所以,成吉思汗此次出征,帶有很大的風險,妃子也遂向成吉思汗進奏:
“大汗您,越高山,渡大河,長途遠征,只想平定諸國。但有生之物皆無常,一旦您大樹般的身體突然傾倒,您那織麻般團結起來的百姓,交給誰掌管?一旦您柱石般的身體突然傾倒,您那雀群般的百姓,交給誰掌管?您所生的傑出的四子中,您託付給誰?這事該讓諸子、諸弟、眾多下民、后妃們知道。謹奏告所思及之言,請大汗降旨。”
於是,成吉思汗降旨說:
“也遂雖是妃子,但她說的話很對。弟弟們、兒子們,孛斡兒出和木合黎,你們誰也沒有提出過這樣的話。而朕因為不是繼承祖先的汗位,(是自己打的天下,)竟沒有想到(確定繼承人)。朕還沒有遭遇到死亡,竟忘了老死這個事。兒子們之中,拙赤你是長子,你怎麼說?你說吧。”(《蒙古秘史》第254節)
這便是第一道遺囑最初的源頭。
成吉思汗有39名后妃,地位最尊貴的是他的結髮妻子――大皇后孛兒臺旭真。孛兒臺旭真生了四個兒子:長子拙赤、次子察合臺、三兒子窩闊臺和幼子拖雷,他們都在蒙古帝國中擔任要職,均帶領著相當數目的蒙古騎兵,並在四處征戰中樹立了權威、增強了實力。
“成吉思汗替他們各自選擇了一項特殊的職務。他命長子拙赤掌狩獵,這是蒙古人的重要遊樂,很受他們的重視。次子察合臺掌札撒和法律,既管它的實施,又管對那些犯法者的懲處。窩闊臺他選擇來負責智力、謀略的事,治理朝政。他提拔拖雷負責軍隊的組織和指揮,及兵馬的裝備”(《史集》)。可以說,成吉思汗的這四個兒子分管了蒙古汗國的禮樂、司法、朝政、軍事四方面的大權。
儘管蒙古汗國沒有立嫡長子為太子的傳統,但四兄弟當中,拙赤畢竟年長並功績卓著,所以,成吉思汗首先詢問他的意見。然而,拙赤還未回答,察合臺搶先大聲嚷嚷起來:“父汗讓拙赤說話,莫不是要傳位給他?我們怎能讓這蔑兒乞惕野種管治?”
察合臺稱自己的兄長為“蔑兒乞惕野種”,這句話如針尖一般刺激了拙赤。原來,拙赤的出身一直很有爭議。當年,鐵木真(成吉思汗的本名)的力量還不夠強大的時候,孛兒臺旭真被蔑兒乞惕人俘虜,並被收娶為別人的妻子。數月後,鐵木真藉助札木合、王汗的大軍消滅了蔑兒乞惕部,孛兒臺旭真得以返回成吉思汗身邊。而拙赤本人,就是孛兒臺旭真在返回的歸途中所生。
因為時間的湊巧,正好是九個月的時間,拙赤究竟是孛兒臺旭真在被俘前所懷還是被俘後懷上的,一直眾說紛紜。這關係著拙赤是不是成吉思汗兒子的重要問題。儘管成吉思汗對待拙赤和對待其他三個兒子沒有任何差別,但無論拙赤本人,還是另外三個兒子,都免不了有自己的想法。
拙赤也是個血性的蒙古漢子,怎受得了察合臺這樣當眾的侮辱,站起來就揪住察合臺的衣領,說:“我從來沒有聽到父汗有對我另眼相看的話,你怎麼能把我當成外人?你有什麼本領勝得過我?你只不過脾氣暴躁而已。”
接著,拙赤提出了挑戰:“我同你比賽遠射,如果我敗給你,我就割斷拇指扔掉!我與你比賽摔跤,如果我敗給你,我就倒在地上永不起來!”
說到這兒,拙赤向成吉思汗請示:“兒臣願聽父汗聖裁。”
兩人就這麼僵持著。成吉思汗卻沒有馬上表態。.
旁邊的闊闊搠思出面勸說,他雖然表面上指責察合臺魯莽,不可以這樣責怪熱愛你的母親,令她傷心。但暗中卻點出拙赤並非成吉思汗之子。闊闊搠思是成吉思汗的老部下,但現在正受命輔助察合臺。
成吉思汗這才說道:“怎麼可以這樣說拙赤呢?拙赤不是朕的長子嗎?以後不許說這樣的話!”
察合臺聽父汗說話了,不再揪扯,轉而笑著說道:“拙赤的氣力、本領,就不用說了。父汗的長子,是拙赤和我兩人。我們願意一起為父汗效力。誰如果躲避,大家一起把他劈了。誰如果落後,大家一起砍斷他的腳後跟。”他雖是這麼說,但還是暗中下套,不願意拙赤成為新汗王,於是提議:“窩闊臺敦厚謹慎,我們大家都推舉他吧。讓他在父汗的身邊,接受繼位者的教育。”
成吉思汗的兒子們當中,察合臺與窩闊臺之間有著親密的情誼。窩闊臺本人,則以公正、堅強、寬宏大量、聰明能幹而著稱。成吉思汗要為帝國確立新的元首,其基本原則就是從諸子中挑選最賢能者。他認為窩闊臺確實是合適的人選,但仍然不急於表態,他問拙赤:“你是什麼態度?”
這種情況下,即便拙赤不服氣,又怎能再為自己說什麼話呢,只好回答:“察合臺已經說了。我和察合臺二人,願意一起效力,共同推舉窩闊臺。”
接下來,成吉思汗問窩闊臺:“你是什麼意見?
窩闊臺自然非常高興,說:“父汗降恩讓我說話,我能說什麼呢?我能說自己不行嗎?今後我儘自己的能力去做吧!”
成吉思汗對窩闊臺的表態很滿意,點頭說:“窩闊臺,你的話正合我的心意。”
然後,他將目光轉向小兒子拖雷,問拖雷有什麼意見。
拖雷毫不遲疑地回答:“我願輔佐父汗指定的繼位者。我會在他的身邊,把他忘記的事告訴他,在他睡著的時候叫醒他。我願做應聲的伴從,做策馬的長鞭。願為他長途遠征,願為他短兵搏戰!”
成吉思汗發出爽朗的笑聲:“說得好!”於是鄭重地降旨:
合撒兒的子孫讓一個人(繼承)掌管,阿勒赤歹、斡惕赤斤、別勒古臺的子孫都讓一個人(繼承)掌管,朕的子孫也讓一個人(繼承)掌管。大家如果不違背朕的旨意,不毀掉朕的旨意,你們就不會有過錯,不會有失誤。(《蒙古秘史》第255節)
就這樣,成吉思汗把繼承人擬定為窩闊臺。
成吉思汗在立下這些遺囑後,就開始了第一次西征。在其強大的攻勢下,花剌子模被征服了。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終於在征伐的途中病倒。一天晚上,他忽然做了一個奇怪的夢,據此,他意識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於是派人將駐兵於附近的兒子窩闊臺與拖雷召到身邊,鄭重地立下臨終遺囑:
“吾兒,父殆至壽終矣。賴長生天之助力,吾已為汝等建此大帝國。自國之中央達於四方邊極之地,皆有一年行程。設若汝等欲保其不致分解,則必同心禦敵,一意為汝等之友朋增加富貴。汝等中應有一人承大位。吾死後,汝等應奉窩闊臺為主,不得違我遺命。察合臺不在側,應使其勿生亂心。”
此時,成吉思汗的四個兒子中,拙赤已去世,窩闊臺最大的威脅者消失了。察合臺一直擁護窩闊臺,成吉思汗死後仍然如此。拖雷本人也多次強調自己對窩闊臺的擁護。所以,窩闊臺的繼位似乎是毫無懸念的。
但是,按照遊牧民族“幼子守產”的習慣法,在成吉思汗逝世後,小兒子拖雷實際上繼承了成吉思汗本人所統領的諸部及大部分軍隊。就以漠北12.9萬的漠北自由民騎士為例,成吉思汗諸子諸弟共分得2.8萬,其餘的10.1萬人都屬於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死後則全部屬於拖雷。
這便意味著,雖然按照成吉思汗的遺囑,窩闊臺將成為整個帝國的汗王,但其本人實力卻遠低於弟弟拖雷。這一看似矛盾的處理,體現了成吉思汗的另一觀念,即:他認為汗位是屬於整個黃金家族的,而不只屬於自己。所以,在自己的財產繼承上,他遵循“幼子守產”的習慣法。但在汗位的繼承上,他不願意以“幼子守產”的方式進行,而採取以賢能而定的方法。如此處理,在成吉思汗看來,就是將公與私分別按各自的原則處理,是最妥當的。
第二道遺囑
成吉思汗一生髮動的最後戰爭,就是對西夏的戰爭。當時他生病,但仍然不顧自己的身體狀況,一定要攻下西夏。
成吉思汗於1225年冬天開始做出徵西夏的準備,1226年秋天率大軍出征,在途經阿兒不合地區的時候,時間已到了冬天。有一天,成吉思汗所騎紅沙馬突然受到一群Mustang的驚擾,將成吉思汗摔了下去。成吉思汗被摔得很重,他的兒子及部屬們建議回師,等成吉思汗身體好了,再去征討。但成吉思汗不同意,說:“如果我們這樣回去,唐兀(即西夏)百姓會認為我們膽怯。我們先派使者去,看他們有何話說。”這其實是西夏免除兵禍的一個好機會。
按照成吉思汗的命令,使者責備西夏國王不僅不履行諾言發兵,而且惡言挖苦,如今蒙古大軍要和他們算賬。
西夏國王聽了,有所畏懼,說:“我沒有說過挖苦的話。”
但他的掌權大臣阿沙?敢不又冒了出來,挑釁地說:“我是說了挖苦的話,你們又能怎麼樣?若想與我廝殺,就到賀蘭山來戰。要想得到金銀緞匹,就到我們西涼來取!”說完,就把使者打發回去。
成吉思汗聽了使者的彙報,覺得受了侮辱,說:“他們竟敢說這樣的大話,我們還怎麼能回去呢?哪怕是死,也要攻打他!”馬上降旨:“把勇猛敢戰、有地位的唐兀人殺掉!戰士們可以各取其擒獲的唐兀人。”
緊接著,成吉思汗扶病率軍進發,直攻西夏,勢如破竹,將駐紮在阿拉善的阿沙?敢不擊敗,並俘獲了這位屢次挑釁的西夏大臣,使其淪為奴隸。
大軍繼續進發,攻陷西夏重鎮西涼府。西夏國王獻宗驚憂而死,其侄南平王即位,是為西夏末帝。
當年十一月,蒙古大軍已奪取靈州,進圍西夏首都興慶府。被圍半年後,興慶府糧盡援絕,西夏末帝被迫遣使乞降。而在這個時候,成吉思汗的病情也加重了,天氣炎熱,他不得不到六盤山避暑。
眼見著自己將一病不起,這都是不忠的西夏人導致的。成吉思汗憤恨不已,他決心要把出爾反爾的西夏消滅乾淨,殺死!而他本人卻不能親手做到了。所以,他留下了第二道遺囑:一方面令部屬隱瞞自己的死訊,使西夏人不再改變投降的主意,使其國王親自來到蒙古大軍的營帳,另一方面,他又密令,要將唐兀人,自父母及其子孫,全部斬盡殺絕,作為他遺體前的祭品
1227年8月18日,成吉思汗死於六盤山附近的清水縣,終年66歲。成吉思汗的部下嚴格執行他的遺囑,秘不發喪,等西夏最後一個皇帝來到大汗帳篷外行禮時,以為成吉思汗只是生了病不能見他。三天後,西夏末帝被殺。蒙古大軍進入興慶府(即今寧夏銀川)後,大肆屠殺。
在成吉思汗的第二道遺囑下,西夏被滅,從此再未復甦。
第三道遺囑
《元史》卷一中記載了成吉思汗的第三道遺囑:
成吉思汗臨崩謂左右曰:“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遽破。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則下兵唐、鄧,直搗大梁。金急,必徵兵潼關。然以數萬之眾,千里赴援,人馬疲弊,雖至弗能戰,破之必矣。”言訖而崩,壽六十六,葬起輦谷。
成吉思汗臨終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恢弘事業。他令人驚奇地在嚥下最後一口氣前,竟如此清晰地說出一個關係著蒙古、金、南宋三個大國的生死存亡的作戰方略。這一道最後遺囑是非常完備的,其主要策略是避實擊虛、以逸待勞、聯宋滅金,而隱含的策略還有假道滅虢,即先借宋朝的道路滅掉金國,然後返回頭來再滅宋。不僅如此,成吉思汗還非常具體地指出了出兵的路線,並按照南宋與金國的關係,指出方案可以實施的現實依據。
金國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崛起於黑龍江流域,曾一度輝煌,滅遼國、滅北宋,同時也迫使蒙古各部落向其稱臣,接受其苛刻的領導與無情的摧殘。成吉思汗的祖先就曾被金人所殺,所以與金國有不共戴天的世仇。
-
7 # 燃燒的島群
成吉思汗的子孫打下了,莫臥爾帝國就是蒙古化的,這個問題本身也是奇葩,成吉思汗本人壽命有限,打西亞的花刺子模已經是老年人,不久就死了。後來打歐洲,中東和南宋的都是他的子孫,印度更是幾十年後的事。
-
8 # 四十五度說
成吉思汗南征北戰,他的威名響徹歐亞大陸。儘管領土向西擴了又擴,成吉思汗始終沒有把印度拿下。
人們的共識認為北方民族的戰鬥力要比南方強悍許多,北方遊牧民族攻佔南方地區勢不可擋,但印度打破了這個斷言。印度同中國一樣,歷史源遠流長。在公元前就誕生了印度河流域文明,這個文明被信仰蒙上了神秘的色彩。那是什麼力量阻擋了成吉思汗南下的腳步呢?有人說是大象。在很早之前印度就已經開始馴養大象作為軍隊的一部分,就像北方遊牧民族馴養戰馬一樣。大象的體格要比戰馬大上許多,力大無窮,在騎兵面前幾乎碾壓,印度的大象軍隊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成吉思汗的騎兵固然強大,但是在長時間的奔波勞累之後,後勤共計以及水土不服等一系列因素導致戰鬥力大大下降。再加上面對如此強大的對手,最後很可能落得一個兩敗俱傷的下場,這樣對於兩方來說都是不值得的。況且即使攻佔下來印度河流域,由於戰線過長,沒有辦法進行集權管理,很有可能發生叛亂。與其攻列印度倒不如領兵返回,調養生息,鞏固勢力。
成吉思汗死後,他的後代倒是有意向將印度納入自己的版圖之中。一路南下,直到遇上戰象軍隊,蒙古騎兵遭到了滑鐵盧,最終放棄了強攻印度。史料中記載,亞熱帶天氣炎熱,長途奔襲的將士們口乾舌燥,遠遠的就看到了印度河的水汽蒸騰,整個軍隊想要整頓休息。就在這個時候發現了怪物,這種怪物就是大象。當時的蒙古人可沒有見過這個物種,更驚奇的是大象還能發出警告的聲音,彷彿是上天的旨意。其他下屬也有意志不堅定的,趁此機會勸說將領班師回朝。這僅僅是一個傳說,具體原因不詳。
-
9 # 楚丘黎小滿
長年生活在最高氣溫不超過17℃的蒙古草原,去攻打最高氣溫40℃以上的印度,不是不敢,而是大部分蒙古軍隊都被熱死了,所以放棄了。注:那時候兩極冰川很厚,而且是小冰期,夏季涼爽短暫,冬季漫長酷寒。
-
10 # 沂藍書院趙月光
成吉思汗追殺花剌子模王子扎蘭丁時,曾經追到印度河畔。
花剌子模被蒙古滅亡後,扎蘭丁仍然集結了10 萬軍隊,在八魯灣川,打敗失吉忽禿忽3萬蒙古軍。成吉思汗親率大軍討伐扎蘭丁,大敗扎蘭丁。
成吉思汗看到扎蘭丁孤身騎馬從懸崖上跳入印度河,奇蹟般地游到對岸,逃到了印度,不禁大為感慨:
“天下英雄誰敵手?花夏(花剌子模、西夏)。生子當如扎蘭丁。哦,耶律愛卿,中國哪位叫啥來?”“陛下,是孫仲謀。”“哦。”
扎蘭丁的母親是印度公主。當時印度的主要國家是德里蘇丹國,與成吉思汗幾乎同時建國,實力強大,有蒙古未曾見過的象軍。
史書記載,“有一角獸,形如鹿而馬尾,其色綠,作人言,謂侍衛者曰:’汝主宜早還。’帝以問楚材,對曰:’此瑞獸也,其名甪端,能言四方語,好生惡殺,此天降符以告陛下。陛下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願承天心,以全民命。’帝即日班師。”
大概蒙古人在印度河邊看到了一隻造型奇特的獨角印度大犀牛,剛從綠藻泥塘爬出來,在呦呦叫著。蒙古人都沒見到犀牛,成吉思汗就問耶律楚材這是啥玩意。耶律楚材看到:蒙古雖然到了印度,此時印度是涼季(11月),平均氣溫在16度,正好廝殺。但是印度是個大國,德里蘇丹國有三十萬大軍,象馬車步四個兵種齊全。印度處於熱帶,河流縱橫,蒙古軍無法速戰速決,一旦戰爭持續到雨季,氣溫高達40度,就會變成一個大泥潭,把成吉思汗陷進去。
耶律楚材眉頭一皺,計上心頭:“大汗,這是神奇的瑞獸啊,長生天降神下來,是告訴陛下,上天有好生之德。咱們還是回老家,好好祭拜一下長生天,西夏和金國還在背後搗蛋呢,木華黎都快累死了。”
成吉思汗也沒把握能在短短的三個月內滅了印度,一旦到了夏季只能撤回阿富汗,印度就會和花剌子模殘部反撲。所以成吉思汗借坡下驢,打道回府。
-
11 # 在野武將
《元史》說,成吉思汗看到了一種很萌的動物,耶律楚材說這表示我們該回去了,於是他們就回去了。
這當然是說說的。
直接原因是成吉思汗已經實現了追擊花剌子模餘部的作戰目標,這就不展開了。深層原因則是印度腹地氣候土壤與歐亞大陸很多其他地方不同,不適合牧草生長,這樣一來,如果蒙古大軍深入德里以後,馬就不開心了——好吃的草沒有了,我們會拉肚子!這樣一來,蒙古軍自然不高興去了。
先來看一張當代環境研究機構釋出的世界草原分佈圖。我們可以注意到,從中國東北、內蒙開始,經過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一路向西進入中亞直到東歐,至今仍然有大量草原分佈。南亞次大陸根本就沒有草原!
我們還可以根據植物特點,做更細緻地區分,如下圖。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從中國西部開始,一路向西,植被的特點基本相仿,數字標的都是7,即溫帶草原的植被,7a的部分則是荒漠化後的狀況。巴基斯坦仍然有一些溫帶植被,到了印度腹地以後,就都以熱帶為主了(數字2)。印度的作物和泰國寮國之類的地方比較接近,所以咖哩都是那些地方產的,別的地方需要問他們進口,大體也是這個原因。
這裡我們已經看到,印度腹地、泰國一帶的植被和歐亞大陸其他地區很不同,這一點很重要,下文中我們就會看到,蒙古軍隊大體只駐足今天巴基斯坦、旁遮普大部,但很少深入印度腹地,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氣候不同,植物不同,馬能吃到的東西就不同了。那麼,馬到底吃什麼呢?印度到底有沒有呢?我們還可以做更細緻的分析。
我們知道,我們知道,梯牧草是一種優良的牧草,現在要培養優秀的競技用馬,還是需要這種牧草。那麼,這種草長在哪裡呢?如下圖。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雲貴高原是主要產地——所以我們以前茶馬古道,就從雲南買馬。巴基斯坦、伊朗、甚至中東的一些地區,也能提供優秀的牧草。但印度腹地是沒有的!所以,別看印度牛很多,優秀的牧草是沒有的。這就是為什麼,蒙古軍能以這條線一路向西,而不進入印度。
瞭解了歐亞大陸草原、牧草分佈圖,我們就能重新審視成吉思汗時代蒙古的擴張。我們可以看到,其路徑、版圖,基本和草原、優秀牧草的分佈吻合。一直要到成吉思汗的孫輩,才可以突破草原、牧草的限制,向其他地區展開持續性地進攻,並進行一定程度的統治。
這是因為,蒙古擴張初期,蒙古騎兵是其主要甚至唯一戰鬥力輸出,所以蒙古戰馬不適應的地區,蒙古軍也很難深入。隨著蒙古帝國的發展,逐漸吸收了不同的作戰方式。尤其在統治伊朗、中國北方以後,積累了一定行政經驗,可以策劃多兵種、大規模戰役,並組織起長執行緒補給。
-
12 # 蘇綻
在成吉思汗時代,蒙古第一次崛起,先後統一蒙古草原各部、降服西夏、收畏兀兒、破金朝、滅西遼和花剌子模,將蒙古帝國由蒙古草原向西擴張到了黑海北岸。
1227年,成吉思汗死於甘肅六盤山。其在世時,蒙古完全征服的地方除了蒙古草原以外、主要在黃河以北、甘肅、新疆、中亞一帶,未能大規模向南推進到印度一線,其主要計劃征服方向還是在西方。
成吉思汗死後,其後代先後滅亡了西亞諸國、中東諸國、金國、南宋、大理等地,將蒙古帝國擴張到了極致,但是也未曾攻入印度。直到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滅亡兩個蒙古汗國以後,其子孫才南入印度,並在印度建立了莫臥兒王朝理,但帖木兒已經不屬於成吉思汗一系了。
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為什麼不取印度?《元史》記述,蒙古人曾從阿富汗南下進入印度河沿岸,準備攻取印度。但是河水太燙,引起躁動,又見對岸有很多怪獸,因此,蒙古人撤離了這個地區,未南下攻取印度。
實際上,蒙古人及其歸附蒙古的北方各部族,主要活動範圍在天寒地凍的北方,就氣候而言,印度與北方有天壤之別,蒙古人短時間必然不能適應。
此外,蒙古人能夠橫掃亞歐的基礎之一就是蒙古戰馬,而蒙古馬在面對高大的印度象時,完全處於劣勢。
再則,蒙古人前期的主要攻滅物件還是遊牧或部族國家,對農耕國家如金夏先期都是降服為主。
鑑於這些因素,成吉思汗最終沒有南取印度也在意料之中了。但是到了後期,蒙古帝國在亞歐大陸站穩腳跟以後,倒是有條件攻取印度了,不過蒙古帝國很快又陷入了瓦解。印度於是得以倖免。
-
13 # 楊俊德3
記住,人這一輩子不是想做什麼就能做成功的,各種各樣的因素決定它的成功與否,設想與結果是不同的兩個版本,追求也不等於現實,現在的人們總愛問這問那刨根問底,本人認為毫無意義,今日之社會人們確不問個究競,確不去硏究它,急待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太多了,這些不去探討把時間都用在沒用的地方,本人認為是當今的一種悲哀!換言之國民要是這樣發展下去,所等待的則是西方的附屬國和西方國家的殖民地,不知奮發圖強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只有一心一意為這個民族去負出奉獻,才能贏得民族覺醒和復興。
-
14 # 桐關洞主
領士大國擴張的認為鐵木真應該拿下印度。為鐵木真思考直取印度的可能性,沒有談蒙古貼木爾汗貴族建立莫臥爾王朝。就是論事:談吉思汗有歷史與現實原因首先看蒙古汗西征程序,年齡心理從陸地上印度東、北、西來講地理戰線太長,資訊缺少,氣候變化,兵源與物資供給都有可能沒有取印度。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大漠南北諸部在澣難河建立蒙古汗國,其國力處於上升階段並不是想打誰就能征服誰。此後遠交近攻女真大金與西夏,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中國北方,絆住成吉思汗西征的步伐。此耗廢了成吉思汗畢生大部分精力,人生由青壯年步入老年階段,鋒芒在不知不覺中漸漸腿去,征服南宋和西域留給兒孫。西征最後一戰:1219年蒙古派出使者團隊經費爾幹盆地的花拉子莫(阿富汗)交涉,花拉子莫訛答海爾汗殺死750人的和平商隊與其國王因蒙弊並擊殺成吉思汗派出正使。於是成吉思汗以蒙古大軍西征富遮強悍的花拉子莫國,蒙古精銳哲別的大軍利用雲梯,滾石,土炮和工兵輪翻戰術花了九流二虎之力才將強大花拉子莫滅國,其王子東遷古印度河流復國攔住蒙古繼續南下。“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買賣不划算”為此蒙古大軍至成吉思汗時代在帕米爾(蔥嶺)南就嘎然而止,兵疲刀鈍未及印度河流域。從三個地理區位看帕米高原、喀喇崑崙山,興都庫什山脈地形複雜,克什米爾錫亞琴冰川,炎熱的印度河流域讓蒙古人鞭長莫及;同時蒙古成吉思汗樂於土蕃(西藏)“不戰而納貢”;面對空氣稀薄而缺氧青藏高原如此,往南翻越喜瑪拉雅山的印度諸多小邦也可能抱有此期望。另外當時蒙古大軍未拿下雲南大理國跨越瀾滄江,翻過野人山去孟加拉三角洲征服天竺是非常遙遠的事兒。更不用看從海上來攻列印度各土邦。此外長期的南亞各不隸屬,從未統一的土邦沒有影響與威脅到蒙古汗國的利益。或許蒙古成吉思汗鐵木真根本沒有認真考慮攻列印度諸國。
-
15 # 歷史系旅法師
各位請注意一下,你們所知道的那個橫跨歐亞,有三千萬平方公里土地的蒙古帝國實質上是個內部分治的帝國,帝國是有領土極限的,在那個沒有火車也沒有飛機的時代你不能指望馬匹就能傳令一個龐大帝國,帝國最終還是要分治然後分裂,走到這一步以後擴張的步伐就會變慢然後停止。
而且我們在地圖上看到的四大汗國和元帝國組成的蒙古,是在成吉思汗死後數十年間才征服得來的,成吉思汗死的時候領土不及巔峰蒙古的三分之一,宋朝尚在,何談印度?
而且你說13世紀的蒙古軍隊翻越喜馬拉雅雪山去進攻印度?帖木兒方面攻擊印度北部是因為他的老巢就在中亞,而當時蒙古的統治中心還在蒙古草原,你讓成吉思汗死後多年的旭烈兀的伊兒汗國自己去征服印度?在其他汗國虎視眈眈的情況下?
最後一點,估計蒙古當時真的打下印度你又要問我為什麼不征服東南亞了,合著100萬蒙古人還能征服世界咋的?
-
16 # 禾木草原禾木炊煙
1、意志的消漲。再強勢的霸主梟雄也有能力限度,不是想怎樣就能怎樣,想佔有哪裡就能佔有哪裡的,人類歷史波瀾壯闊戰爭時期的前期強勢一方往往都是四周環境給予了他稱霸的客觀條件,在戰爭消耗裡以及雙方意志消漲中,被迫的一方往往更能持久和壯大,何況只是馬背上只識彎弓射大雕的一代梟雄而已。歷史上世界還沒有哪個大帝或者梟雄能帶領一個部族或者民族能長期保持統一、強盛的意志和精神面貌維持著對其它國家的奴役,首先他們自己就會享樂和分化,蒙古族就是這樣分化衰敗的。
2、地域的限制。一隻北方的狼可以擅長自己的戰法,也可以學習和壯大自己打到中原和南方以及歐洲去,但要客服自然環境道限制,或走青藏高原或走西部蔥嶺繞道恐怕再強大的蒙古軍隊打過去也只是強弩之末疲憊之師了吧,想必成吉思汗想都沒有想過會這樣去打一仗。
3、價值觀的完全不一樣。任何戰爭狂人發動戰爭都有他的價值目的,北方草原與喜馬拉雅以南的熱帶叢林,即使是今天也是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冷兵器時期,再強盛和狂妄的霸主也不會勞民傷財去索取自己無法獲取利益和有效控制的區域。如果歷史上成吉思汗真勞民傷財去征戰印度,那麼亡他的就不是中原義軍了,而是大自然本身。
不要認為成吉思汗和蒙古大軍就是勢不可擋的天兵天將了,想要打哪裡就能打贏哪裡,其實他們那個時候強盛是因為周邊及歐洲各國都正好處於一個相對較弱和腐敗的時期,一旦劍拔弩張後,世界上還沒有哪個是不死的血肉之軀。二戰德日從強勢、技術先進的一方最後轉化為被摧枯拉朽的一方就很能說明問題。
回覆列表
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騎兵其戰鬥力的確是無與倫比的。但是蒙古騎兵的數量卻的確是歷代蒙古高原上建立的帝國當中數量最少的。匈奴人鮮卑人,柔然人,突厥人當年最強盛時期就都號稱控弦之士40萬。但是到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的時代,成吉思汗蒙古人經過連年的戰爭,草原上已經沒有那麼多的戰士了。尤其是像花拉子模進攻的時代,各種版本的技術吾雖不盡相同,但是加上後勤人員應該不超過14到15萬人左右。總數量的進攻無法穩固的對後方進行統治。當時對中亞的戰略性屠殺就是這種人數過於少的情況下所發生的。因此,以一個人口不滿百萬的民族對廣大地區進行征服其實雖然在戰場上勝利了,但是卻往往對其統治下的土地是有心無力的。尤其是當時成吉思汗的作戰方向是四面開花的。在東方仍有強大的金國存在,在其腹心有西夏王朝的存在。成吉思汗對西方的第一次西征是一次懲罰性地西征。摧枯拉朽的結果是其沒有預料到的。哲別與速不臺的前鋒軍團甚至與欽察人在南俄草原上進行了一次大戰。過於寬廣的戰場使其兵力過於分散。可以說征服了花拉子模之後,成吉思汗已經達到兵力運用的最高上限。其實就像當年日本人侵略中國,進入相持階段是一種必然一樣。再一次在有限的兵力條件下進攻一個不亞於花辣子饃的,具有眾多人口的國家,其實是並不明智的。我想作為軍事戰略運用大師的成吉思汗很清楚的看到了這一點,因此,他放棄了這次軍事冒險。而且木華黎在中原地區的經略出現了很大的問題,這直接威脅到了蒙古根本的安全。因此,成吉思汗回軍進攻真正的敵人,即西夏和金,而放棄印度攻略一種顯而易見的選擇。但是成吉思汗並沒有放棄對印度的進攻打算。任命長子朱赤建立的欽察汗國你基本戰略方向是俄羅斯草原方向及中亞西北地區。次子察合臺建立的察合臺汗國進攻方向主要是伊朗和阿富汗地區。以後幾百年的歷史,可以告訴我們。蒙古人尤其是西察合臺汗國進入的主要方向就是印度。莫臥兒帝國就是蒙古帝國的音譯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