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依楓的微博
-
2 # 紫龍表哥
我認為詩眼主要是找出最生動傳神的字,常常出現在描寫句中,且常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這類字(詞)以動詞或形容詞為主。
找出最能統領全篇的字(詞),全詩或明或暗地圍繞該字(詞)來寫,只是各有側重,此類字(詞)以形容詞或動詞為主。
一般詩的詩眼的就是從上述的字(詞)找出的。
詩眼是指詩中最能表現情感意味、精神內涵的字。或者說,詩眼,就是指在詩歌中起畫龍點睛作用的關鍵的字。
比如我自創詩歌舉例:
【老友誼】
昨日喜逢舊好友,兩人把酒醉通宵。
晨別未知何時遇,來日唯靠手機通。
第一句的詩眼是“逢”字
第二句的詩眼是“酒”字指詩中最能表現情感意味、精神內涵的字。或者說,詩眼,就是指在詩歌中起畫龍點睛作用的關鍵的字。
-
3 # 月夜的雪狼
個人一點拙見,與君分享。
找詩眼一般可從以下方面出發:
1、詩的主旨句
2、含有哲理的句子
3、有沒有特別好的詞,一般是動詞
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
-
4 # 伏牛山人25
所謂詩眼,古人指詩歌中的關鍵字詞,即著一字而境界全新。亦可以是全篇最精彩和關鍵性的詩詞句子,是一篇詩詞的主旨所在。由於有了這個字詞或句子,而使形象鮮活,神情飛動,意味深長,引人深思,富於藝術魅力,稱為一篇詩詞的眼目。例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首詞透過描寫晚春時節海棠花的凋謝,抒發了詞人的感傷情緒。最後一句“應是綠肥紅瘦”是這首詞的詞眼。“肥""瘦"形象的描寫了花殘葉茂。而詩高度簡潔凝練,因而它的語言更是高度個性化,經常透過比喻、通感、雙關等表達語意,從而使人感到含蓄、朦朧、多義。“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警策之言俗稱詩眼,它是詩中最凝練、最精神、最準確地傳達主旨的字句,最理清詩詞脈絡的盤節,是掌握詩歌各部分相互聯絡的關鍵句。
《江雪》中的“獨”字,勾畫出一幅“冰雪獨釣圖”:準確形象的刻畫出釣者遠離塵俗,清高脫俗、傲岸不群的個性特徵,也準確地表達了詩人不甘屈服的精神狀態。而現當代自由體詩,則大多重意,所以詩眼多為關鍵是句。如艾青《我愛這土地》中"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當為全詩詩眼。此句詩人借鳥兒對土地的眷戀和深沉執著的愛,表達了熱愛祖國併為之獻身的思想。
-
5 # 因你仰望星空
一、什麼是詩眼?
詩眼就是一首詩或某聯、某句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情感態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動性、或情趣性的能籠罩全篇、全聯或全句的詞語,它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具體闡釋如次:
1、能集中體現作者思想情感
這種詞語一般具有濃厚的情感色彩。
比如:陸游《書憤》中頸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許塞上長城、滿腔報國熱忱卻一直到老仍報國無門的深重的悵惘與悲憤,讀之令人扼腕,準確深刻地點明本詩主旨——抒寫悲憤之情。
2、具有概括性、準確性、生動性、形象性或情趣性
這一般指動詞,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其“綠”字詩思深沉,情思浩蕩:既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江南春風和煦、百草逐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綠之景,又在這盎然生機中展示出作者當時奉詔回京的喜悅,還流露出作者經歷第一次罷相之後,雖被再次徵召回朝,但不能不產生的重重憂慮,其高度的概括性,豐富的表現力,的確讓人稱道,難怪王安石不厭其煩,易“十許字,始定為綠”。
3、能籠罩或點染全句、全聯、全闋甚至全篇
比如:白居易的《比如:長相思》上闋:“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其中的“愁”字,就是全闋的詩眼。讀完前三句,尚不足為奇,就寫兩條河在流,流到瓜洲的一個古渡頭,但一讀出“愁”字,詞意就陡然變化,山水含愁,萬物齊悲,主人公的哀愁瀰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點醒全片,產生了撼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二、怎樣才能找準詩眼呢?
第一, 就一首詩而言,指某一聯或某一句,它們一般是:
1、 全詩的主旨所在;如:高適《山中留客》中“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溼衣”。
從詩題看“留客”是主旨,此二句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積極去誘導點燃客人心裡那要欣賞春山美景的火種,故應是詩眼
2、 含有某種哲理的詩句;如:朱熹《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二句。
3、 全詩最精彩和關鍵的詩句,尤其是精煉的動詞,形容詞所在的詩句。如:林逋《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以“橫斜”描繪梅枝稀疏的倩影,以“浮動”狀寫梅花縷縷襲來的幽香,再以朦朧的月色,清澈的溪水襯托,表現了梅花的高潔、優雅的氣質風韻,故為詩眼。
第二、就某一聯或某一句而言,詩眼一般是:
1、“句中眼”,即精煉生動的一個字,多指運用了一些修辭格的字或詞類活用的一個字。王安石《泊船瓜州》“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綠”字為詩眼。形容詞“綠”活用為動詞“吹綠”。它既描繪了江南美麗的春色,寄託了詩人浩蕩的情思,從春風吹過以後產生的奇妙的效果著想,從而把看不見的春風轉換成視覺形象極富有表現力。
2、對後世文學作品影響極大的一個字,尤其是點石成金的動詞。賈島《題李凝幽居》“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中的“敲”字,響中寓靜,反襯環境之幽靜,對後世詩歌錘鍊詞語影響很大。
-
6 # 遠木三二三
應該是這首詩中最能體現詩的意境,突現作者的感情的字眼。能透過它使整首詩境界得以昇華!(凡成名的好詩都不乏其例)
-
7 # 姓林字子涯
詩眼?原諒我不是專業的。我個人認為寫作也好,寫詩也罷,都理應有感而發,有感而發的作品,詩眼往往會驚鴻一瞥。反之,則亂序
-
8 # 文化課
詩歌中的詩眼該如何掌握?首先你應該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詩眼,然後你必須擁有締造詩眼的語感和烘托詩眼的語境。
(1)詩眼是整首詩的靈魂,而不是一句話的句眼。它需要一個恰當的位置,然後用優美的語境去烘托起來,有鶴立雞群、百鳥朝鳳之感覺方為詩眼。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這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詩還是他的詩,但語句改變了順序,原詩句從最後最後一句讀起。詩眼依舊是詩眼,光芒猶在,毫不遜色。原因是縱橫承接它的語境沒變,這就是語境烘托出來的語眼締造技巧的魅力。
(2)建立在語境上面的語感。郭沫若曾經說過:“大凡一個作家或詩人,總要有對於語言的敏感,這東西如水在口,冷暖自知,實在也說不出個所以然”。說這話的意思,要想寫點東西必須要有對語言的高度敏感,敏感什麼感受,什麼性質又不好定義。無非是怕語言生澀難懂,邏輯混亂,讀者不能入詩罷了。人家是謙虛,咱家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罷了。我們看臧克家在寫《難民》一詩時是如何煉句的。第一句:日頭墜在烏鴉巢裡,第二句……
a、黃昏裡搧動著歸鴉的翅膀
b、黃昏裡還辨得出歸鴉的翅膀
c、黃昏還沒融盡歸鴉的翅膀
這是臧克家《難民》一詩首句和第二句對景物的描述。黃昏蒼幕時分,景物模糊朦朧,怎麼才能交代清楚這句詩的含義是作者的事,讀者產生語言感受,如臨其境才是合適的表達語言。“搧動著”,“還辨得出”,“還沒融盡”都是這句詩的句眼,前兩個是定語,最後一個是模糊了的概念,三句詩都出自臧克家,定稿用的是第三句。就是那種狀態,至於到底什麼狀態,作者的意思是每個人對黃昏時分的認知不同,我所描寫的就是和你看到的大致一樣。這樣的處理手法不至於出現作者沉醉在詩裡,讀者歡樂在詩外。所以語感這東西,作者要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同時也要讓讀者明白你在說什麼,從而產生“語感交流”。作者用語感表達,讀者用語感吟誦。
(3)驅動語感去締造經典的語境。語境是詩歌整體的語言環境,首先用語感熔鍊過的多個詞或者多句詩,然後圍繞中心展開,這個中心即問題中的詩眼,當語境上下承接,左右聯合,一首詩的大致輪廓形成。
《成功的花》——冰心
成功的花
人們之驚慕她現實的明豔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鬥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成功的花》作為這首詩的靈魂或又稱為詩眼,單就這四個字什麼也說明不了,當她被語境氛圍襯托以後就變成一朵驚豔的花了,語境加力從“驚慕”開始,接著回望奮鬥的艱苦和犧牲的青春,每一句詩都經過語感浸潤形成獨立的語境個體,當所有符合詩眼的語境個體聚集在一起的時候,詩的靈魂就全部體現在詩眼上面了。成功與否由語境質量決定。
結論:1、語感是詩歌作者的基本能力。2、語境是詩歌作者的技巧體現。3、詩眼是詩歌的靈魂,是作者內心視力的結晶。
-
9 # 長河日圓1
請諸君看看
【斤斗山下】等的回答
就能滿足你
所需要的【詩眼】
還等什麼呢
-
10 # 魯中居士
隻眼須憑自主張,
紛紛藝苑漫雌黃。
矮人看戲何曾見?
都是隨人說短長!
一一 清 - 趙翼
詩,何由生"眼"?"眼"這一說,是一百年前"五四運動"時期,舊知識分子們從西方文學評論方法中借來的概念。如今人們不明內涵,只知採用,以為這樣定義很合適。然後拿著它,套至詩歌創作、評論、分析……。豈不知這麼做已經是渾然不覺時西方化了。再說了,中西文化不同,這麼做是自覺採用西方文化概念來″同"中華文化!中華文化裡怎麼創作、評論、分析詩先賢早有原則,請看《文心雕龍》《二十四詩品》《人間詞話》《惠風詞話》《詩說萃語》等歷代海量典籍為上上策!當心,一不留神跟那些"文學洋奴"學了洋人腔調!
"歌德拜倫果如何?
詩國新開碧眼科。
李杜蘇黃未必多。
你知嗎?
一半兒焉識(Yes),
一半兒挪(No)!
一一 《曲詞 - 一半兒》民國 - 盧冀野(曾任民國教育部長,譏誚學界裡風行外國詩傾向)
-
11 # 逢春186177958
詩眼,確有其說。一義是讀詩的眼光眼界。二義是詩中的關鍵詞或句,它是破解一首詩的視窗,抓住它你就可正確理解全詩的意思。如李商隱的《無題.其三》(相見時難別亦難)抓住絲(思的諧音,與淚兩字,理解這兩句(直到生命結束,思緒方止,眼淚才幹。進而知道這是一首寫愛情的忠偵不渝的詩。
-
12 # 陳永金
詩沒有詩眼,只有名句名詩。沒有詩眼讓你撐握,能作出寬對工對,就能直接作詩。能巧妙駕馭文字,造出妙句好詩,沒詩眼一說。
-
13 # 塗之人995
詩眼,詩中最精彩,最警策,甚至能讓讀者引起聯想,或者共鳴的地方。比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比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比如“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比如“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蘇軾說:“君雖不作丹青手,詩眼亦自工識拔。”
丹青有畫眼,文章有文眼。“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文眼。抱石先生山水獨具畫眼,其點景人物生動有趣,一幅畫因為人物精緻,頓時生動。宋雨桂見過先生畫山水,先寫人物。
畫眼似可經營。文眼,詩眼靠靈感,不易獲得。
-
14 # 中學教師李長虹
怎樣才能把握準詩眼呢?
首先要具備尋找詩的詩眼所具備的素質:
1、有鑑賞詩歌的一般常識,如瞭解作者的身世、流派、作品的風格及創作詩歌的背景,做到知人論世。
2、要準確把握詩歌所傳達出來的思想感情。
3、要仔細品味詩歌所用的修辭手法。
其次要懂得詩眼在句中的作用:
1、用以翻出新意。
2、藉以增添情趣。
3、靠它增強形象性。
4、有的詩眼關乎詩意的精確。
最後我們也按詩眼的含義,分別來找。
第一, 就一首詩而言,指某一聯或某一句,它們一般是:
1、 全詩的主旨所在;
2、 含有某種哲理的詩句;
3、全詩最精彩和關鍵的詩句,尤其是精煉的動詞,形容詞所在的詩句。
例; 臨洞庭上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是一首干謁詩,這首詩委婉地表達想入朝為官的願望,希望張丞相引薦。因此詩眼應該是頸聯“欲濟”二句。意思是說:想找到出路卻無人引薦,正如無船渡湖自己不甘心閒居無事,想出來做一番事業,出仕求官。與詩的主旨吻合。
例; 山中留客 高適
山光物態尋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溼衣。
從詩題看“留客”是主旨,因此詩眼是三四句。詩人採用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積極去誘導點燃客人心裡那要欣賞春山美景的火種。“入雲深處亦溼衣”,即也有小雨,人不留客天留客,扣住了主旨。
第二、就某一聯或某一句而言,詩眼一般是:
1、“句中眼”,即精煉生動的一個字,多指運用了一些修辭格的字或詞類活用的一個字。
2、對後世文學作品影響極大的一個字,尤其是點石成金的動詞。
例; 詠風 王勃
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詩眼應是“有情”表現在兩處:一在“加我林壑清”——秋風輕拂林壑,使林壑幽美清新;一在“為君起松聲”——在日落山靜、夜幕降臨之時,風又奏響大自然的樂曲,給人以寧靜之美,給人以娛樂。同時把風擬人化,構思尤新。
例; 泊船瓜州 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句中第三句的“綠”字為詩眼。形容詞“綠”活用為動詞“吹綠”。它既描繪了江南美麗的春色,寄託了詩人浩蕩的情思,又極富有表現力。據洪邁《容齋續筆》載:開初為“到”改為“過”“入”“滿”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綠”字最為精警。這是因為前四字都只從風本身的流動著想,粘皮帶首,以此描寫看不見的春風,依然顯得抽象,也缺乏個性;“綠”字則開拓一層,從春風吹過以後產生的奇妙的效果著想,從而把看不見的春風轉換成視覺形象——春風拂照,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綠。
如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分”“掛”字用得精妙,“分”使得野竹和雲氣相接的靜態動了起來,一線泉水,凌空飛瀉,“掛”字又把這幅動景化為靜景了。表現了山峰的陡峭和山泉直落的情景。“遙看瀑布掛前川”中“掛”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又杜甫《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滿”、“壓”形象準確展現了融融春意,勃勃生機,表現了詩人無比欣慰心情。蕭楚才改張乖崖“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閒殺老尚書”之“恨”為“幸”,“恨太平”是對天下太平的不滿,“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而詩意迥異。秦觀的“山抹微雲,天粘衰草”是取“抹”“粘”的動作勾畫出線條輪廓。孔尚任《哀江南》“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剩”字引人注目,是表被動,有“殘存”“殘餘”之意,另外“剩”字有時間感,給人無可奈何之感。
-
15 # 柒雪love情詩Q村故事
什麼是詩眼?詩眼就是詩的意像 。你為什麼要寫這樣一首詩?就是因為你找到了詩眼,或者你找到了詩的意像。我把最近寫的一首詩拿出來,一起看看意像在那裡。
回望為什麼總是那麼地憂傷?有一種愛叫做回望,
你離開了我的視線,
我還是能夠遠遠望見 ,
你那清晰的背影,
還有飄逸的長髮 ,
在愛的風中行走、飄揚,
像一面旗幟,
在我的心中搖晃。
在心靈的原野上,
因為你曾經的愛情,
它開滿了美麗的花 ,
如今還是那樣的芬芳。
你依然是我心中 ,
唯一美麗的風景 ,
我會把它永遠珍藏,
直到夕陽西下、明月升上。
我不怕雨霧迷茫,
也不拍山高露遠,
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阻擋,
我回望你的目光。
我的心原遼闊、蒼茫,
你根本就不能走出。
有一種愛叫做回望,
為什麼她總是那麼地憂傷?
-
16 # 致印良知
詩眼為全詩中一語道破天機(即作者寫這首詩的主旨)的字詞,一般在詩較為關鍵的位置。
詩眼的位置要根據不同的詩來判斷,由於每首詩的結構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論之。
怎樣找準詩眼第一,就一首詩而言,指某一聯或某一句,它們一般是:
1、全詩的主旨所在;
2、含有某種哲理的詩句;
3、全詩最精彩和關鍵的詩句,尤其是精煉的動詞,形容詞所在的詩句。
第二、就某一聯或某一句而言,詩眼一般是:
1、“句中眼”,即精煉生動的一個字,多指運用了一些修辭格的字或詞類活用的一個字。
2、對後世文學作品影響極大的一個字,尤其是點石成金的動詞。
詩眼所在位置的作用1、在首句或首詩的為的是總領全篇,為全篇定調。
2、在第三句或頸聯的為的是轉折或遞進,深化全篇。
3、在尾句或尾聯的為的是總結或收束全篇,使之凝練有力。
4、一般在絕句的第二句,或律詩的頷聯的較不多見。
回覆列表
所謂“詞眼”如“詩眼”,顧名思義,就是詩詞的“眼睛”。筆者稱之為“字眼”。通俗地說,它是詩詞句中最顯眼、最生動、最具有活力和色彩的“字眼”。詩詞的煉字,有所謂的“詩眼”、“詞眼”之說。
“詞眼”是詩詞創作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值得研究和探討。好的“詩眼”、“詞眼”,能增強詩詞的色彩和活力,使詩詞的生動性,趣味性、可讀性充分地發揮出來,從而達到最佳的效果。因此,詩詞“字眼”是詩詞愛好者的一門必修課。學好這門課,對詩詞創作和欣賞很有幫助。
(一)、“詞眼”的特點:
1、新奇而自然。孟浩然詩有“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淡”、“滴”輕靈自然,別有會心。再如秦觀《滿庭芳》中的名句:“山抹微雲,天粘衰草。”其“抹”、“粘”二字,《踏莎行》中“砌成此恨無重數”的“砌”字,都是出奇制勝,不落窠臼,又自然貼切,無雕琢之感的詞眼。
2、含蓄而凝練。杜甫《蜀相》頷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用“自”、“空”兩字寫出英雄身後的冷落、蕭條,是善用虛詞的例子。此聯中“自”、“空”又是拗救字,詩人在此聯中著意用“拗句”,既體現了他的用心,也反映了聲韻與內容的一致。
3、準確而形象。杜甫《遣興》;“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句中的“出”、“斜”,分別與“細雨”、“燕子”相呼應,如一幅幅畫面,姿態逼真,動感十足。杜甫還常以顏色字作句頭,使句子的色彩更加突出鮮明。如“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碧知湖外草,紅見海東雲”,“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秦觀也是個善於用顏色字來美化意境的高手。如“紅粉脆痕,青箋嫩約”,“碧水驚秋,黃雲凝暮”,“夕陽流水,紅滿淚痕中”等等。
(二)、詞眼在詞中的幾種表現形式:
1、在句中用以翻出新意。如蕭楚才改張乖崖“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閒殺老尚書,”之“恨”為“幸”,“恨太平”是對天下太平的不滿,“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而詩意迥異。
2、藉以增添情趣。如韓駒改曾吉甫“白玉堂中曾草詔,水晶宮裡近題詩”之“中”為:“深”、“裡”為“冷”,改動兩個字,使得原來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與“水晶宮”,轉眼顯得雍容高華,超凡脫俗。
3、靠它加強形象性。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用“綠”字而不用“到”、“過”、“入”、“滿”等字,是取“綠”字的色彩;韓愈幫賈島斟定“僧敲月下門”,是取“敲”字的聲音(上句為“鳥宿池邊樹”,已是關門上閂的時候,“推”是推不開的,只好“敲”了);秦觀的“山抹微雲,天粘衰草”是取“抹”、“粘”的動作勾畫出的線條輪廓。
4、關乎詩意的精確。如齊己詠早梅:“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將“數枝”改為“一技”,使“一技”與“早”意絲絲入扣。有的詞眼還有助於鑄就詩詞的意境。洪瑹《阮郎歸》詞寫春光,“綠情紅意兩逢迎,扶春來遠林。”憑著一個“扶”字,我們感受到了從樹林深處步步走近的春天。
(三)、怎樣去煉詞眼。
1、掌握句式的著力點。古人有所謂五言詩以第三字為眼、七言詩以第五字為眼的說法,如“孤燈然(燃)客夢,寒件搗鄉愁”(岑參),“危峰入鳥道,深谷寫(一作“富”)猿聲”(鄭世翼),“萬里山川分曉夢,四鄰歌管送春愁”(許渾),“鶯傳舊語嬌春日,花學嚴妝妒曉風”(章孝標)。因而主張五言詩要在第三字上著力,七言詩要在第五字上著力。這種說法是不無道理的。
五字句與七字句的節奏多作上二下三與上四下三,如“孤燈——然客夢”與“萬里山川——分曉夢”。而意義單位又往往與節奏單位相統一,在五言詩的完全句中,常常上二字是主語,第三字是動詞所在;在七言詩的完全句中,常常上四字是主語,第五字是動詞所在。動詞是敘事、寫景、狀物、抒情的關鍵字,因而自然成為鍛鍊字眼的重要物件。但若把詩眼定死在五言詩的第三字、七言詩的第五字上,則又未免偏頗。
原因在於,詩句的語法結構多種多樣,並不都取上述完全句的格式,而詩眼也並不侷限於動詞一個類別。“身輕一鳥過”、“白玉堂深曾草詔”,便是不受詩眼在第三、五字說法侷限的例子。這在詞裡,句於參差不齊,句法千差萬別,當然更無從咬死第幾字方得為眼,所以“綠肥紅瘦”(李清照)既不妨以二、四字為眼,“寵柳嬌花”(前人)又不妨以一、三字為眼。
應該說,鍛鍊詩眼、詞眼,並沒有什麼一成不變的條例可循。有的詩詞本來無需在字眼上追求,如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寫病後初見的春色,已是形神畢肖,就無需乎再加爐錘之功。韋莊的“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技春雪凍梅花,滿身香霧簇朝霞”,意境渾成,也就不必要再在字眼上煞費苦心。如果是有待鍛鍊的字句,那麼,最重要的是要處理好區域性與整體的關係。在意辭關係上,前人是有過不少精闢的見解的。《文鏡秘府論·南卷》提出“精練意魄”。杜牧《答莊充書》說:“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彩章句為之兵衛。”韓愈幫賈島推敲字句,正是從前後句文意的關聯上選定“敲”字的。
2、掌握多種修辭方法。修辭的格式不一,古人大致分為賦、比、興三類。現代修辭學分類細密,多達幾十種(見陳望道《修辭學發凡》)。辭格本身並無高下之別,運用之妙全在於恰到好處地敘事狀物、傳情達意。但就各種辭格相比較而言,在詩詞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則是擬人化的手法。詩人、詞家既“能以奴僕命風月”,又“能與花草共憂樂” (王國維《人間詞話》)。風月花草,在詩人、詞家眼中莫不可以被人格化,因而擬人的辭格被廣泛採用。“坐看黑雲銜猛雨,噴灑前山此獨晴”(崔道融《溪上遇雨》).“銜”與“噴灑”一經入詩,“黑雲”便具有生命,猶如神尤一般活動了起來。此外,誇張、通感等手法,在鍛鍊字眼時也常為詩人、詞家所矚目。“寺多紅葉燒人眼”與“紅杏枝頭春意鬧”之動人心目,給人以強烈印象,正是由於巧用誇張、通感,煉出了“燒”字、“鬧”字的結果。
3、大量掌握詞彙。精通詞類的活用,對於鍛鍊詩眼、詞眼也至關重要。在眾多的詞類中,動詞由於其特殊的效能,固然應該成為錘鍊的重點,但對於其他詞類,即使是似乎無足輕重的虛詞,也不可輕易放過。周邦彥詠薔薇:“長條故惹行客,似牽衣待話,別情無極。”用了一個虛詞“似”,便使薔薇處於與人似和不似之間,顯出無限情韻。陰鏗寫送行遲到,只見“泊處空餘鳥,離亭已散人”,虛詞“空”、“已”若不經意進入詩中,對於描畫詩人惘然若失的情狀卻有著畫龍點晴的妙用。
4.詞類的活用,有時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功能,在錘鍊字眼時也值得重視。“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蔣捷《一剪梅》),形容詞“紅”、“綠”,用作使動詞。詩人透過櫻桃變紅、蕉葉轉綠的動態,抒寫了對時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紅”、“綠”仍作形容詞用,說成“櫻桃紅,芭蕉綠”,就會味同嚼蠟。周邦彥的“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將鶯雛與梅子的變化與風雨聯絡到了一起,並且用疊印的手法清晰展現出變化前後的異同。由形容詞轉成動詞的“老”、“肥”,有如靈丹,在句中起到了點鐵成金的作用。
當然,要寫出好詩,要鍛煉出足以振聾發聵的詩眼、詞眼,最根本的還在於作者胸中有丘壑,眼底有性情。如果置真情實景於不顧,而只是在字句之間掂斤論兩。那麼,對於詩眼、詞眼的追求,對於好詩、好詞的嚮往,終不免象海市蜃樓一樣,會化為子虛烏有的。
(四)、“詞眼”的煉法與運用
從以上例析中可以看出,“詞眼”,不僅在句中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要煉好用好它也並非易事。因此,我們要在“字眼”的煉法和運用上狠下工夫。
1、“詞眼”的煉法
{1}煉字。煉字,主要錘鍊的是動詞,其次是形容詞。其所處位子,五言常為第三字,七言常是第五字。如:
王維:“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餘”、“上”)
李白:“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飛”、“結”)
杜甫:“孤燈燃客夢,寒杵搗鄉愁。”(“燃”、“搗”)
杜甫:“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驚鱗甲動秋風。”(“虛”、“動”)
另外,處於其他位子的字眼也有,如: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用力在第二字(孟浩然)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用力在第五字(王維)
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用力在第四字(白居易)
林花著雨胭脂溼,水荇牽風翠帶長。——用力在第三字、第七字(杜甫)
{2}推敲
反覆推敲,也是煉字常用的方法之一。推敲,最基本的作法就是要弄清“詞眼”所用字的本義、引申義和字在句中的神態與色彩,儘量把能表現詩意及最佳效果的“字眼”展現出來。在這方面,古人留下許多“推敲”的故事和趣聞。如常被人提到的有賈島“僧敲月下門”與“僧推月下門”的“推敲”故事。又如,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反覆推敲修改十餘次才正式定稿的。
魯迅曾經說過:文章是改出來的。因此,合理的好的修改在“字眼”的錘鍊中是十分必要的。如前述的王安石詩句改“綠”字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3)清人袁枚曾說:“(詩)不改則心浮,多改則機室。”正如任何事情都是辯證的,改詩也是一樣,詩不可不改,但也不可多改,更不能濫改和亂改。不改則已,要改就要改好,改出最佳色彩和效果。前人改詩失敗的例子也有。如滕元發《月波樓》詩中有“野色更無山隔斷,天光直與水相連”,周紫芝認為“直”字太俗太露,將句改為“天光自與水相連”,《竹坡詩話》從詩的精神貫注來看,改句並沒有超過原句,本可不改。清人何文煥再改為“野色曠無山隔斷,天光遠與水相連”,(《歷代詩話考索》)原句“無山隔斷”已寓“曠”意,“與水相連”也有了“遠”意,原來兩個虛詞“更”、“直”勁拔有力,頗有精神,如此一改再改,越改越弱,有失原味。
2、“詞眼”的運用
常言道,“煉”的目的為了“用”。怎樣運用?我認為,要堅持以下三條基本原則:
一是準確性原則。就是要準確把握“詞眼”的屬性、字義、用意和相關關係等。詩詞創作是一個系統工程,篇(首)、句、字融為一體,立意、命題、選材、用字、結構等相互關聯,缺一不可。強調“詞眼”,切不可丟了章法,顧此失彼。若單純追求“詞眼”,牟取“新奇”,那就會本末倒置,甚至會破壞詞意。正如劉熙載所指出的那樣:“若舍章法而專求字句,縱爭奇竟巧,豈能開闊變化,一動萬隨耶?”
二是創新性原則。創作實踐證明,詩文都貴在“出新”。同理,運用“字眼”也在於創新。創新,既要繼承前人好的傳統,吸取古典詩詞中的精華,又不能因循守舊,生搬硬套。要與時俱進,拓寬新思路,探索新方法,錘鍊新“字眼”。
三是靈活性原則。就是要根據詩詞創作的需要,靈活運用“詞眼”。要按照不同的詩詞內容,去挑選適宜的、最能展現其內容和神志的“詞眼”。尤其在挑選“詞眼”傷腦筋時,一定要講究技巧和方法,多思考、多比較,不要急於求成,濫竽充數。每當遇到難下手或不滿意時,最好進行“冷處理”,以期能跳出原思路,轉換角度,尋找最佳選擇。宋人唐子西寫詩,就是採取這種“冷處理”的方法,當寫詩被卡住時,先把筆放下,待次日再寫或再改,改了後再等幾日,取而讀之,如此反覆琢磨,直到自己滿意為止,方才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