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奇趣玩
-
2 # 寧劍
東漢儒教的天下,沒有什麼正緊武將,多是文人當的。兩次結盟的也只是地方官員,和平時代的地方官哪會打戰,會打的只有孫堅這老兵和曹操。
董卓戰略後撤,靠地勢自保。而盟軍拿下洛陽,初有戰績就不思進取勾心鬥角
-
3 # 歷史百家爭鳴
這裡要澄清一下,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是出自《三國演義》,並非正史所記載,當然正史中也有諸侯討董卓的事件,只不過沒有十八路之多,大概也就是十一路左右。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有明確的記載:初平元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濟北相鮑信、山陽太守袁遺、同時俱起兵,眾各數萬,推紹為盟主。太祖行奮武將軍。加上曹操大概也就11路諸侯的樣子,看起來有十幾萬大軍,實際上各自為政。
這11路諸侯並沒有合併一處攻打董卓,而是分別把守,紹屯河內,邈、岱、瑁、遺屯酸棗,術屯南陽,伷屯潁川,馥在鄴。董卓的軍隊戰鬥力強,袁紹等人的軍隊都不敢進攻,曹操在此時發怒了,批評這些人在佔據大義的情況下不敢進攻,於是獨自進攻,只有張邈跟隨曹操前往,也就是說只有兩路諸侯攻打董卓,不出意味,曹操大敗而歸,自己也中箭,回到酸棗卻發現這些人整天飲酒作樂,於是脫離他們去揚州募兵。就在討董卓的關鍵時刻,袁紹還有心思另立皇帝,要求大傢伙立劉虞為皇帝,沒有得到大家的贊同,就連劉虞自己都不敢當這個皇帝,讓大傢伙瞧瞧,就這樣的盟軍怎麼能討伐董卓呢?不失敗才怪,最後還是王允和呂布殺了董卓,當併為傷其根本,其部下李傕,郭汜又禍亂了京師。就看這些諸侯的行為,也知道他們成不了大氣,最後也只有曹操才擁有霸業,其他的諸侯都隨著時間推進而或被殺,或死亡。 -
4 # 亂神虎
當初宦官作亂,大將軍何進只是給董卓一家諸侯寫信讓他進京鋤奸。結果讓董卓抓住機會,成為了保駕大功臣,成為了中央首腦,有大權廢立天子,以中央之名賞罰地方官吏。而遭到諸侯的羨慕嫉妒恨,借曹操矯詔之名趁機討伐董卓,擴張自己的實力,反對中央的干涉。
諸侯出兵之後,也只是表面出兵討董,實際上也是不願意出實力。更有小人暗中坑害盟友。尤其是華雄和呂布的神勇讓諸侯更加畏懼。雖然劉關張三兄弟幫忙清除了阻礙。但是西涼鐵騎的勇猛讓諸侯產生了畏難情緒,不願意再冒險進攻。
這裡也只有曹操和孫堅一心除董卓,可惜結果都不好,被董卓軍隊打得大敗,損兵折將。更是對同盟寒心。
而董卓帶天子逃到自己地盤,諸侯不敢追擊,再加上曹操和孫堅的離去,更是人心不穩。更有諸侯為了地盤相互爭鬥,同盟已經名存實亡,失去了價值。
-
5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失敗原因是這樣的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董卓專權,欺君害民,天下人皆欲除之。曹操在刺殺董卓未遂後,回鄉招集義兵,併發檄文於天下諸侯,共伐董卓。天下十八路諸侯紛紛起兵響應,諸侯共推四世三公的漢朝名相之裔、兵多將廣、實力雄厚的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眾諸侯歃血而盟,約定共聽袁紹調遣,“同扶國家”。出兵後先後與董卓部下華雄、呂布交戰。雖遇挫折,但終歸斬華雄,敗呂布,迫使董卓“遷都”於長安以避其鋒,如果眾諸侯合力追擊董卓,董卓敗局巳定,“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然而袁紹卻按兵不動。儘管曹操說破厲害,袁紹和眾諸侯皆言不可妄動,曹操被迫引本部軍馬追擊董卓,和董卓軍交戰後,由於勢單力薄,被呂布等擊敗,十八路諸侯各懷異心,逐漸離散。
十八路諸侯結盟後,袁紹實力雄厚,聲望高,無形資產也十分可觀,成為盟主。袁紹任職後,“次日築臺三層,遍列五方旗幟,上建白旌黃鋮,兵符將印”,諸侯鄭重其事的請袁紹登壇宣讀盟詞。盟詞痛斥董卓作亂,表明了眾諸侯同赴國難,共討董卓的決心。眾諸侯見袁紹辭氣慷慨,都禁不住“涕泗橫流”。開始人事分工,首先安排其親弟袁術為“後勤部長”,“總督糧草,應付諸營,無使有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糧草官是個肥缺,是個極重要崗位,應該選擇一個責任心強,辦事公道,德高望重的人擔任,可袁紹一掌權就任人惟親,安排其無才無德的弟弟擔此要職,為後來離心離德埋下了禍根。
袁紹任命其弟擔任要職後,即選任另一個重要職務:先鋒。孫堅素有“江東猛虎”之稱,勇猛善戰,部下人才甚多,願為先鋒大將。有個濟北相鮑信,惟恐孫堅奪了頭功,“暗撥其弟鮑忠,先將馬步軍三千,徑抄小路,直到關下挑戰”。結果被華雄一刀斬於馬下,活捉其將校極多。致使十八路諸侯初戰失利。且長了董卓,華雄的囂張氣焰。
孫堅在鮑忠被斬的不利形勢下,仍主動向華雄挑戰,斬殺其副將華軫,並乘勝攻汜水關,被華雄兵馬憑關擋住。孫堅一面報捷,一面向袁術催糧。然而袁術卻聽從小人之言,惟恐孫堅打破洛陽,殺了董卓,成了氣候,故意不發糧草,欲使孫堅部渙散,致使孫堅部兵士心亂,被華雄趁機襲寨,大敗孫堅兵馬,殺其大將祖茂。華雄斬殺祖茂後,乘勝向諸侯挑戰。又連斬俞涉,潘鳳兩將,致使諸侯失色,袁紹也只能嘆氣說:“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在此,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
此時,幸虧關羽挺身而出,願意去斬華雄之頭獻於諸侯。可是,袁術一見關羽地位低下,即怒斥關羽欺諸侯無大將,要將關羽趕下去,袁紹也說讓一個馬弓手出戰會讓華雄看笑話。多虧曹操力排眾議,關羽堅持出戰,方才得以斬華雄。關羽斬殺華雄後,張飛大叫要乘勝追擊,殺進關去,活捉董卓。然而袁術還是執迷不悟,怒斥張飛為“縣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揚威?”甚至說:“都與趕出帳去!雖然曹操強調論功行賞,不要計較貴賤。袁術還執意不聽,甚至以“退股”相威脅。結果搞得大家不歡而散,曹操也只好暗中使人犒勞撫慰劉關張三人,如果不是曹操如此搞些小動作,恐怕就沒有三英戰呂布的好戲了。
本來張飛的建議是完全正確的,這也確實是進攻董卓的一次好機遇,然而身居高位的袁術卻思想僵化,無可救藥。華雄被殺後,董卓、呂布率大軍同諸侯對陣,呂布武藝高強,連敗諸侯幾陣,幸虧劉關張三英戰呂布,奮不顧身,竭盡全力,方才扭轉戰局,殺得呂布,董卓大敗而逃。
董卓、呂布逃入虎牢關後,據關死守。袁紹令孫堅進兵。孫堅則帶程普、黃蓋二將至袁術寨中相見,孫堅義正詞嚴的說:“董卓與我,本無仇隙。今我奮不顧身,親冒矢石,來決死戰者,上為國家討賤,下為將軍家門之私,而將軍卻聽讒言,不發糧草,致堅敗績,將軍何安?”袁術無言以對,只好命令斬進讒之人,向孫堅賠罪。孫堅這樣做,不僅是出了一口氣,也打擊了奸佞小人。他能帶動人們不畏權勢,仗義執言。
董卓敗退關內後,又派心腹將領李傕來收買孫堅。李傕對孫堅說:“丞相所敬者,惟將軍耳,今特使來與將軍結親,丞相有女,欲配將軍之子”。孫聞言大怒,據理痛斥董卓,李傕。嚇得李傕抱頭鼠竄。董卓一夥無奈,只得遷都洛陽,以避諸侯之鋒。
董卓遷都後,孫堅和諸侯先後驅兵入關,本當乘勝追擊。袁紹卻和諸侯按兵不動。儘管曹操挑明厲害,指出董卓是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是天亡之時。”力主追擊,袁紹和眾諸侯還是說不可輕動。曹操只得引本部軍馬追擊,結果中了董卓的埋伏,曹軍勢單力薄,被殺得大敗而歸。
曹操的意見和動機本來都是好的,可惜袁紹和眾諸侯未能響應,使得一場本來可以大獲全勝的競爭發生了轉折,以失敗而告終。曹操以大局為重,雖敗猶榮。袁紹和眾諸侯後來在競爭中逐漸被淘汰,孫堅在率兵救滅宮中餘火時,偶然得到傳國玉璽。以為有當皇帝的福份,於是藏匿下來第二天向袁紹“託疾辭歸”。不料卻被人向袁紹告密,當眾對證,弄得孫堅和袁紹幾乎相殺,結果孫堅強行率軍回長沙。曹操回來後,以諸侯的行為為恥,引本部軍馬投揚州去了。公孫瓚等諸侯也逐漸離散,各回舊地。
得人心者得天下。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正是順天應人,民心所望。然而不但未得到天下,反而以失敗告終:其原因何在?原因在於他們在大的行動決策時是順乎民心民意的,而在許多具體行為上卻大失民望;袁紹不帶上將顏良,文丑參加這次大行動,鮑信破壞軍紀欲搶頭功,袁術扣發孫堅糧草。袁術,袁紹先是壓制關羽,後又不論功行賞,在取得重大勝利後又不團結一心,乘勝追擊。後來連孫堅也藏匿玉璽,託病回江東。這一系列的具體行為都是不得人心的,是和總的行動決策相背離的。它使得總的行動決策無法貫徹下去,只能以失敗告終。
-
6 # 笑看風雲在際
十八路諸侯實力不強,無法與董卓抗衡;他們之間又內訌,做不到一致對外。由此,人多勢眾也抵不過董卓“孤家寡人”。
一、十八路諸侯的實力被誇大,董卓實力被低估。
這十八路諸侯的來歷名號顯得有點虛、過分誇張了,即實際上參與討伐董卓的軍隊根本沒有十八支。當時的漢天子還在位,董卓也只是挾天子令諸侯,如果四方諸侯造反起兵,名不正言不順,要被史家記上很大的過錯,因此真正位高權重的人都不願意做這種大不韙的事情。十八路諸侯的名號,是袁紹於他們起兵之前奉賞的,除了孫堅和曹孟德,其他諸侯稱得上是[“烏合之眾”。
董卓雖然看起來沒有強大的合作伙伴,處於弱勢,但他的西涼軍隊不是吃素的。西涼軍隊一直駐守在漢朝邊疆,每天都得迎戰敵方干擾,實戰中展現出來的驍勇不是一般軍隊能匹敵的。如果之後董卓的內部沒有被瓦解,他的餘威還會延續很長時間。
二、諸侯間人心各異,一盤散沙怎會成功?
十八路諸侯起兵的意圖非常明顯,表面是要除去奸臣董卓,本質是要打仗分地盤,即每個人想要除去董卓,又想要成為第二個董卓。這支討伐隊伍是袁紹和曹操牽頭組織而成,但事事爭強好勝的袁紹根本沒有領導才華,曹操懼怕袁紹的實力,暫時也不敢顯露實力。因此,人心各異且無領頭羊的十八路諸侯,可能在沒有攻擊董卓之前就已經因為內訌自損八千了。
-
7 # 五金員工陳可為
因為是一盆散沙,沒有凝聚力量,不團結一致,各懷鬼胎,只有孫堅的部隊敢挑戰董卓,所以十八路諸侯等於擺設,打不過董卓。
-
8 # 國史拾遺
並非打不過。
論地盤、兵力,十八路諸侯都是遠遠勝過董卓的。但十八路諸侯根本就是各懷心思,想的都是讓別人先出力,自己好漁翁得利。所以大多都按兵不動。像實力很強的袁紹、袁術兄弟,根本就沒有跟董卓交過手。
然後各家諸侯還忙著爭權奪利、互相殘殺。比如袁紹奪了冀州,並殺死了原冀州牧韓馥。袁紹與袁術兩兄弟也鬧翻了。關東反董聯盟很快就破裂了。
真正去打董卓的只有曹操、孫堅、王匡(河內太守)等少數人而已。王匡、曹操都被董卓打敗了。孫堅剛開始也被董卓擊敗,但後來又接連擊敗呂布、董卓,並斬殺了大將華雄(《三國演義》說是關羽殺的,不符合歷史)。董卓被迫遷都長安,孫堅攻下了東漢都城洛陽。
可見,僅僅一個孫堅,就擊敗了董卓。如果十八路諸侯齊心,董卓早就被滅掉了。
-
9 # 魚包同學
各個“諸侯”有心無力很尷尬
“十八路諸侯”聽著感覺好像聯合國軍碾壓北韓一樣,可是這就只是小說戲曲舞臺喜歡的說法,真實的情況是什麼樣的?我們來一起推敲一下。
這些天南地北來的割據勢力,他們的實力極其有限,所帶來的主要就是一群沒有經過訓練的雜牌軍,缺少訓練、缺少武器、缺少軍糧,這樣的部隊就是一群炮灰。
募兵一向是東漢中央政府的權力,由於無法控制黃巾之亂,所以才將募兵的權力下放到各州,各郡,也就是說各個割據勢力才剛拿到的募兵權利,剛剛開始做自己的戰爭籌備,他們沒有競爭的資本和條件,行軍打仗絕不是靠著英勇無畏,不怕死就能夠取勝了。
大家看到了拼命的下場,才噤若寒蟬各路諸侯可不是人人都是慫包,有人衝上去跟董卓玩命的,結果是怎麼樣的呢?
河內太守王匡是個實在人,擺出一副要和董卓拼命的架勢,並且真刀真槍和董卓幹了一架,結果幾乎全軍覆沒,自己苦心經營的資本,在這一仗灰飛煙滅。
再看孫堅,孫堅有自己帶來的子弟兵,規模大概萬餘,這是一直訓練時間比較長,作戰經驗比較豐富的部隊,並且孫堅北上討董的路上,逼死了荊州刺史王睿,殺掉了南陽太守張諮,做了非常充足的戰略物資、人員的補充,可是結果呢?董卓是回了長安,可是孫堅積累的資源被一掃而空,幾乎成為光桿司令。
這些前車之鑑,各路諸侯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董卓這麼強橫,我還要上?我還敢上?
大家到底在想什麼?很多人都提到了,各路諸侯人心不齊,這是肯定的,那麼大家都在想什麼?
兩件事,一是儲存實力,而是搶奪地盤。
儲存實力很好理解,繼續跟董卓拼下去,收穫是很難的,但是損失是很大很快的,那麼不去拼爭,讓其他的競爭對手先上,這就是一種勝利。
搶奪底盤,就要說到當時的背景。由於連年災荒,黃巾之亂,兵權下放,其實全國的州郡已經全部失控,中央政府自保尚且無暇,更不要談管控地方了。那麼孫堅可以殺荊州刺史,我為什麼不能殺青州刺史?我來掌管青州?我搞不定董卓,難道還搞不贏那些吃喝睡的地方州牧?
所以很明顯,大家都在做自己的戰略規劃,心裡的小算盤敲的邦邦響,又有誰真正在乎董卓是如何的作威作福?大漢皇帝是如何飢餐露宿呢?
-
10 # 小院之觀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是漢末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在《三國演義》裡用了兩回的篇幅來描述,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等流傳千古的精彩橋段也出自這段故事。演義中共有十八路諸侯,不過在歷史上,滿打滿算也最多隻有十一路諸侯,而且其中袁氏的勢力就佔了七路,不如說是袁氏討董卓比較恰當,而這場戰爭,也只是各路軍閥披著正義面具的一次爭奪利益的軍事行動。
為什麼這麼說?
董卓和聯軍在戰爭中的損失董卓集團除了損失了華雄、胡軫、趙岑等幾員將領和一些兵馬,丟失了幾座關隘,將都城從洛陽遷到了長安以外,別無太大損失,到了長安之後,董卓不但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諸侯對他更加沒有辦法,從董卓方面來看,聲勢浩大的討董之戰對他的打擊微乎其微。
在戰爭中,聯軍的鮑信、祖茂、俞涉、潘鳳、方悅、穆順、武安國等多員將領被斬殺,孫堅、曹操分別被擊敗,險些喪命,可以說是損兵折將,從交換比上來說,要遠遠大於董卓軍。
而真正受害的,是廣大人民,除了兵荒馬亂的戰禍導致平民的死亡和流離失所,還有洛陽的十室九空,數百萬人口被遷走,宮室被焚燒,連陵墓都被髮掘一空。
李傕、郭汜盡驅洛陽之民數百萬口,前赴長安。每百姓一隊,間軍一隊,互相拖押;死於溝壑者,不可勝數。又縱軍士淫人妻女,奪人糧食;啼哭之聲,震動天地。如有行得遲者,背後三千軍催督,軍手執白刃,於路殺人。卓臨行,教諸門放火,焚燒居民房屋,並放火燒宗廟宮府。南北兩宮,火焰相接;長樂宮庭,盡為焦土。又差呂布發掘先皇及后妃陵寢,取其金寶。軍士乘勢掘官民墳冢殆盡。董卓裝載金珠緞匹好物數千余車,劫了天子並后妃等,竟望長安去了。
戰爭的結果從戰爭的結果來看,到了長安之後,董卓不但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諸侯對他更加沒有辦法,從董卓方面來看,聲勢浩大的討董之戰並沒有對其造成太大的打擊。
從討董聯軍方面來看,諸侯離心離德,無人肯真正出力,最後盟約破裂,諸侯也撕破了麵皮。
袁術嫉妒孫堅,不給供應糧草,兩人結怨。曹操孤軍追董,袁紹等人不肯出兵,天下寒心。孫堅因私藏傳國玉璽與袁紹反目。
這只是表面上的衝突,私底下更是暗流湧動。
演義中的十八路諸侯在解散以後,怨恨孫堅的袁紹修書劉表,導致了隨後孫堅與劉表的衝突並最終陣亡,對江東格局影響巨大。
袁紹與公孫瓚爭奪冀州,兩人交惡,長期交戰後,公孫瓚最終不支,兵敗身死。
袁術又與哥哥袁紹翻臉,隨後又與曹操交戰。
曹操又進攻孔融,想搶陶謙的地盤,最終被劉備佔了個便宜。
冀州刺史韓馥,本來也是袁氏門生,最終還是被袁紹奪走了冀州,連妻兒都沒來得及帶走,就去投奔了張邈。
東郡太守喬瑁,因為不肯借糧給兗州太守劉岱,被劉岱引兵殺死,部眾被吞併。
總而言之,曾經聯合討董的聯軍諸侯亂成了一鍋粥,互相攻殺,無人能置身事外。
諸侯的各懷私心,導致了隨後即使董卓被殺,也無人能夠有足夠的威望統領天下大勢,直接導致了各地的軍閥割據,這都是這場討董戰爭帶來的後果。
當然,這也只是表面現象,實際是在漢末軍權逐漸轉移到地方的情況下,中央又沒有足夠的實力來對地方進行控制,特別是“廢史立牧”之後,州牧實際上成了一州的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再也不受朝廷控制,成為了實際上的軍閥,軍閥與軍閥之間必然存在著利益衝突。所以,不管有沒有討董戰爭,漢末的天下割據已經是在所難免。
-
11 # 品茗論三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上下五千年裡,三國無疑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歷史。展開三國的卷軸,先有東漢末年諸侯割據戰火紛飛,而後無數英雄豪傑挺身而出。
而發生在三國初期的,關東十八路諸侯聯軍,共同討伐董卓,是不可或缺的一幕。在這一幕中,曹操、孫堅,作為主力出現在了歷史的舞臺上,而劉備三兄弟, 也登上了大雅之堂。十八路諸侯到底有沒有能力,打敗董卓,那麼我們首先來看看十八路諸侯,都有哪些人。
不過,十八路諸侯裡, 劉備三兄弟,還算不上數呢。那麼十八路諸侯,北、東、南三路聯軍,都有誰呢?
北路聯軍,5家渤海太守,袁紹,屯兵河內孟津,盟主
河內太守,王匡,屯兵河內孟津
匈奴單于,於夫羅,短暫加入
西園司馬,張揚,湊數的一家
東路聯軍,9家袞州刺史,劉岱,屯兵陳留酸棗
陳留太守,張邈,屯兵陳留酸棗
廣陵太守,張超,屯兵陳留酸棗
東郡太守,橋瑁,屯兵陳留酸棗
山陽太守,袁遺,屯兵陳留酸棗
濟北相,鮑信,屯兵陳留酸棗
驍騎校尉,行奮武將軍,曹操,綜合實力不強,此時也只能算個湊數的
青州刺史,焦和,人未到,聯軍已敗
豫州刺史,孔伷,屯兵潁川
南路聯軍,3家長沙太守、行破虜將軍,孫堅,屯兵南陽
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屯兵南陽
潁川太守,李旻,屯兵南陽
尾聲
北路5家,東路9家,南路3家,一共也就17家。可惜,十八家諸侯,十八種想法,更是十八種做法。要想打敗董卓,首先要齊心,而這正是諸侯聯軍最欠缺,可謂是一家一副算盤。所以,回到題主的問題,就是十八路諸侯聯軍,最終也必然不會是董卓的敵手。
-
12 # 千古名將英雄夢
首先要說的是,反董聯盟並沒有十八路,總共也不過十四路罷了,其中孫堅和曹操、鮑信還各自依附於袁術和張邈,嚴格來講都不能算諸侯,那麼就只有十一路。
首先,渤海太守袁紹及其親信河內太守王匡屯軍在司州河內郡(今河南省武陟縣),組成華北方面軍。冀州牧韓馥則留守鄴城,為他們供應軍糧。袁紹因被推為盟主,所以又自己封了自己一個車騎將軍,以示自己乃大將軍何進的接班人,現在領導全國武裝力量反抗奸賊董卓,名正言順。
後將軍袁術屯兵在南陽郡(為當時天下第一富郡,也是天下第一大郡,接近於徐州或兗州人口,其當時之實力應為群雄中最強)北面門戶魯陽縣(今河南省魯山縣),與手下猛將、長沙太守孫堅組成華南方面軍(孫堅是武人出身,還曾跟董卓一起戰鬥在西北,因而跟士人集團有些疏遠,尤為盟主袁紹所厭棄,故只得“掛靠”在袁術門下。)豫州刺史孔伷(好清談,號稱高談闊論,噓枯吹生)與潁川太守李旻則屯兵在潁川郡(今河南禹州),組成華中方面軍。
更多的反董勢力則會聚到了陳留郡酸棗縣(今河南延津西南,西距洛陽不到四百里),組成華東方面軍。群雄包括:
一,兗州刺史劉岱,漢室宗親,根正苗紅;跟袁紹還是姻親,袁紹北渡黃河之前,特意將妻子送到劉岱這裡為質,作為聯合的基礎。
二,陳留郡太守張邈,本地長官,威望甚著。
三,廣陵郡(今江蘇揚州)太守張超,張邈的弟弟。特意從南方敢來相助哥哥。
四,東郡太守橋瑁,橋玄族子(太尉橋玄已於七年前去世),甚有威惠,為此次會盟的發起人,同時也是袁紹的親信。
五,山陽郡(今山東省鉅野縣南,與陳留、東郡同屬兗州)太守袁遺,為袁紹的堂兄,在袁氏家族中以勤學聞名,號稱“登高能賦,睹物知名”,乃當世著名的大學者。
六,騎都尉鮑信,少有大節,寬厚愛人,沈毅有謀。此時剛從老家泰山招來士兵兩萬,騎兵七百,糧草輜重五千餘輛。實力雄厚。袁紹於是給他簽發了一個破虜將軍的職位,讓他掛靠在張邈麾下。
七,曹操。由於曹操原先的西園軍職已撤銷,董卓任命的驍騎校尉他又沒接受,所以此時並無官職,甚至還是朝廷的通緝犯。最後還是袁紹賞臉,讓他暫代奮武將軍之職。不過各軍軍馬都有數萬人,曹操手裡卻只有可憐的五千,未免寒酸,所以群雄對曹操都不十分看得起。而且曹操沒有自己的地盤,又沒有正式的官職,就這可憐的五千軍隊還歸在陳留軍中,實際等於是張邈的部將,而張邈又是袁紹的小弟,所以曹操可以算是袁紹的小弟的小弟。總之,酸棗七股人馬中,曹操地位是最低的,實力也是最弱的,甚至不能以同等地位與盟,並且由於沒有官職,會盟時的盟誓中也沒有曹操和鮑信的名字。曹操最後居然能脫穎而出,也可算是一匹黑馬了。
總之,在當時,名豪大俠,富室強族,飄揚雲會,萬里相赴,在今天河南省這片區域內,一時集結了河內、酸棗、魯陽、潁川四大反董基地共二十餘萬兵馬,以及洛陽董卓控制下十餘萬西涼兵馬,雙方總共近四十萬兵馬。整個中原戰雲密佈,局勢極其緊張,也不知誰會打響這中原第一槍。
董卓兵油子出身,又代表中央,這中原第一槍本該他先放。但有人勸他,說關西兵將征戰多年,乃虎狼之師,比關東那些犬羊之師強太多,根本不用怕他們。董卓很高興,心想打仗這是我本專業啊,隨便發揮一下都比袁紹張邈這些業餘的要強。不過這樣帶著個洛陽朝廷拖油瓶實在麻煩,好不容控制的中央被搶去了更麻煩,為免麻煩,乾脆把都城遷到長安去,甩掉包袱,輕裝上陣!
於是董卓忙著遷都去了,他要把洛陽附近能帶走的全帶走,一點兒雲彩也不想給關東盟軍留下。
董卓不放槍卻忙著搬家,這卻是關東盟軍放槍的好機會。可這時關東盟軍也蔫吧了,大家互相推讓,賽比謙虛,總之都不肯放這第一槍。
結果,最後,只有依附諸侯的幾股勢力跟董卓打了幾場硬仗(沒地盤,就只能搶風頭),但曹操鮑信慘敗,孫堅雖收復洛陽卻被袁術斷了糧草,結果都只能草草了之。
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來,東漢王朝後期,隨著對羌戰爭與黨錮之禍愈演愈烈,關東士人與關西武人也遭到宦官與外戚連番打擊、排擠、壓迫,連綿近百年,可謂苦大仇深,值此鉅變,他們當然要趁機走上軍閥化、去皇權化的道路。有些話雖然說不出口,其實大家潛意識都認為:宦官外戚們的幕後黑手、這個討厭的大漢王朝早就該完蛋了,董卓做了他們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剩下的就等此人失盡民心自取滅亡好了,至於那“勤王討董”,不過為搪塞世人耳目的口號罷了。
於是,諸將的內心裡,有股新的慾望在滋生。不知不覺中,大家已經喜歡上了這種擁兵自重、據地稱雄、自由自在、天高皇帝遠的軍閥感覺,又豈願一下回到“解放前”呢?“權力”是一種病,染上了就戒不掉癮。這正是,大澤龍方蟄,中原鹿正肥,天下初亂,當先求自立也。
一句話。忠於漢室,這個口號要喊,而且要大聲的喊,別人都是漢賊,只有我是大忠臣,只不過要我動真格的支援漢帝,對不起,做不到,我只是喊喊而已,心裡卻巴不得讓漢帝被其他人幹掉,然後我再打著為漢室報仇的旗號幹掉其他人,問鼎天下,這樣才是最妙的。
看來,清流名士一旦成為軍閥,也不會是什麼好鳥了,他們早已了泯滅了自己的純真與道義,沉浸在利益與權欲的嗜求中,就想等著別人軟下去,自己硬起來,從而再升級成奸雄,把天下摟在懷裡強姦一下,等天下流著血一次次顫抖著把刺痛扛過去,終於被某一位幸運的軍閥搞大了肚子,生出一個新的王朝來。
-
13 # 檸檬愛跳舞
190年1月,各地群雄起兵,打出討董的旗號,當中包括: 勃海太守袁紹 後將軍袁術 冀州牧韓馥 豫州刺史孔伷 兗州刺史劉岱 河內太守王匡 陳留太守張邈 廣陵太守張超 東郡太守橋瑁 山陽太守袁遺 濟北相鮑信 當時袁紹與王匡屯兵河內,張楊亦率數千人投靠;張邈、劉岱、橋瑁、袁遺與鮑信屯兵酸棗,曹操則屬於張邈軍下;袁術屯兵魯陽,孫堅從長沙趕往與袁術會合;孔伷屯兵潁川;韓馥則留在鄴城,給與聯軍軍糧。各群雄都支援袁紹,一起推舉他為盟主,但只有鮑信認為曹操才是最有能力推翻董卓。袁紹自號車騎將軍,其他人都有被假授官號,如曹操就被授行奮武將軍。 而其他地方軍的態度因不同原因沒有明確表態: 公孫瓚:並未表態。 陶謙:與董卓保持關係。 劉焉:與張魯只是保州自守。 孔融:著手於打擊黃巾餘黨。 馬騰:於西方與韓遂建立勢力,與董卓保持關係。 公孫度:於遼東自立為侯,與董卓保持關係。 劉虞:並未表態。 焦和:雖曾起兵,因為青州黃巾復起,所以沒有參與會盟,不久病死。 陳溫:並未表態。 王睿:本來也有起兵,因為和孫堅有私怨,被其逼死。 面對關東軍的勢力,董卓大為震驚,又董卓女婿牛輔以兵三萬征討伐河東白波軍大敗,擔心兩方連絡,便先在癸酉日,派李儒鴆殺了廢帝劉辯,又與眾臣議論要發大軍對抗關東軍,但被鄭泰勸阻。後提議遷都到關中的長安,楊彪、黃琬一再勸阻,被董卓在2月乙亥日以因災異免去黃琬、楊彪等的職務,伍瓊、周毖仍認為不能遷都,董卓便以向敵通訊而殺死了當初舉薦袁紹、劉岱等升官的周毖與伍瓊等。但董卓又後悔殺死了二人,便重新任用黃琬、楊彪。 但遷都一事並沒有停止,在丁亥日開始,董卓以車駕先送獻帝西遷。又以步兵、騎兵逼徙洛陽數百萬人到長安,百姓被人踩死、被馬踏死、飢餓而死、遭搶劫而被殺的堆滿道路。董卓則留在洛陽畢圭苑,下令捉拿富翁,以罪名將他們殺害,沒收財產,死者不計其數。又派呂布掘開先帝帝陵及公卿以下的冢墓,沒收內裡的珍寶。 最後放火燒了洛陽宮廟、官府、居家,洛陽二百里內,建築物全毀,連雞、狗也沒有,董卓便留守在洛陽圬附近。3月乙巳日,獻帝到達長安,因董卓未到,便以王允輔政。而董卓在戊午日,因袁紹起兵而殺了其叔父袁隗、袁基及家人,涉及五十多人,包括嬰孩、婦女。 雖然如此,聯軍仍畏懼董卓軍強,所以不願先行,只有曹操認為既然起兵討董,就應有所行動,所以便率兵向西,準備進駐成皋,張邈亦派衛茲領兵隨軍。軍到滎陽汴水時,遇上董卓大將徐榮,雙方發生戰鬥,曹軍因兵少不利,曹操更被箭射中,坐騎也受傷。曹操堂弟曹洪將馬給了曹操,曹操不接受,曹洪便說:“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便讓曹操上馬,自己徒步追從,趁夜逃走。而徐榮見力戰了一日,酸棗又不是易攻,便率領兵馬回去。 曹操回到酸棗後,見聯軍雖有十多萬人,但每日都只在設宴聚會,不圖進取,曹操十分不滿,便向他們進計:只要袁紹領河內兵到孟津,酸棗將領進駐成皋,佔據敖倉,在轘轅、太谷建立營塞,控制險要,袁術則由南陽到丹、析,入武關偷襲關中,那時形勢便可大定,又認為如果只是在此不圖進取,只會失去天下名望,是一種恥辱。但張邈等人不接受,曹操便帶夏侯敦等到揚州募得千多兵,屯兵河內,轉屬袁紹。 另一方面,孫堅由長沙北上,殺了荊州刺史王睿,又殺南陽太守張諮後,終於與袁術會合,被表為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部屬袁術,準備北攻。冬天,孫堅派長史公仇稱回州督促軍糧,於城門東外設帳幔,邀請官屬為仇稱設宴送行。剛好董卓軍數萬步、騎突然出現,但孫堅仍在行酒令、談笑自若,整頓部曲,命他們不可妄動。後來董軍騎兵漸到,孫堅才起來,徐徐率軍入城,對他們說:“向堅所以不即起走,恐兵相蹈藉,諸君不得入耳。(我所以不立即起來走避,是怕士兵互相爭先,令各人反而不能入城。)”董卓軍見孫軍整齊,不敢攻勢而歸還。 後孫堅改屯梁東,而董卓派徐榮、李蒙四出虜掠,與孫堅在梁縣發生遭遇戰,孫軍大敗,孫堅與數十騎突圍而走。因為孫堅喜歡用紅色的頭巾,被董軍認出,便脫下來給了近將祖茂戴上,引開徐榮軍騎兵,孫堅則由小路逃出。祖茂被敵軍追得困迫,便下馬將頭巾放在一條燒過的柱上,自己則隱藏在草堆中。騎兵看見頭巾,以為是孫堅,便將頭巾重重圍繞,到近看才發現是柱,便離去。孫軍大多兵將被俘,更以殘酷手段所殺,如潁川太守李旻就被烹死,其他士卒則以布纏裹,吊起倒立到地,用熱油灌殺。另外,屯兵河內的王匡亦派泰山兵屯河陽津,準備進攻,董卓便派出疑兵擺出要由平陰渡河,暗地裡派遣精兵從小平北面渡河,繞過王匡軍,在後方攻擊,在津北大破王軍,死者甚多。 後來,韓馥懼怕袁紹危及自己,便一步一步減少對河內、酸棗聯軍的糧食輸送,軍糧耗盡後,聯軍各自回到守地,但各軍仍保持盟友關係。同時,劉岱與橋瑁二人一向交惡,劉岱便殺了橋瑁,以王肱領東郡太守。而董卓見盟軍撤退,便派韓融、陰修、胡母班、吳循、王瑰想與袁紹等人議和。眾人到河內後,王匡告知袁紹,袁紹不答應,要王匡殺死胡母班、王瑰、吳循等。袁術亦殺了陰修,只有因韓融有德名以倖免。 袁紹與韓馥以獻帝年幼,而且被董卓控制,相隔關塞,不知獻帝是否平安為由,想立劉虞為帝,曹操拒絕參與,而袁術亦反對。袁紹又得到一個玉印,在座位中舉向曹操手肘 ,暗示已經準備一齊,可以立劉虞為帝,但曹操只是大笑,暗地裡卻對袁紹十分厭惡。不過袁紹仍與韓馥等仍於2月推舉劉虞為帝,於是派張岐等邀請劉虞討論事宜。 劉虞怒叱張岐:“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戮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誤邪!(現今天下大亂,國君失去政權。我受重恩,但未能清雪國恥。各位據有州郡,應一起合力,盡心為報王室,反而在造反謀反,是互取恥辱呀!)”便堅辭不受,韓馥等又想請劉虞領尚書事,但劉虞仍拒絕,更斬殺使者,袁紹等唯有罷手。 同時,在2月孫堅收復散兵,屯兵陽人,董卓便派胡軫為大督護、呂布為騎督及其他多位都督,率五千步騎攻擊孫堅。胡軫便揚言要斬殺一個長官,軍隊才算整齊,各都督聽到後都十分討厭他。當到達離陽人城數十里的廣成已是黃昏,兵馬疲乏,又受董卓節度,便下扎餵馬、休息,準備在夜裡出發,次日早上攻城。各將領討厭胡軫,想要破壞他的計劃,呂布等便揚言陽人計程車兵已走,應立即追擊。胡軫立即出兵,但原來孫堅軍已整頓守備,董軍無奈,加上吏士飢渴,人馬疲乏,唯有就地休息。呂布又大喊敵人偷襲,全軍混亂,棄甲逃走,騎失馬鞍。逃出十多里外,才發現沒有敵人,剛好天亮,便舍回兵器,想再攻城,可是軍隊已被孫軍發現,加強了城池防守,胡軫等唯有撤退。孫堅出城追擊,大敗敵軍,斬殺都督華雄等人。 袁術見孫堅大敗董卓軍,有人便向袁術進言:“堅若得雒,不可複製,此為除狼而得虎也。(假如孫堅得到洛陽,便無法制衡他,這是除去狼而反得虎呀。)”袁術心疑,便不運軍糧給孫堅。孫堅便連夜趕回魯陽,嚴辭切責袁術,袁術慚愧,立即調發軍糧,孫堅亦回到陽人。董卓亦聞孫堅如此厲害,便派李傕遊說孫堅和親,更稱可以令其子弟們擔任刺史、郡守,但孫堅大罵董卓,一口拒絕。立即進軍大谷,董卓親自率兵與孫堅在先帝陵墓間發生戰鬥,董卓敗走,移屯澠池,另在陝集兵。 孫軍便進入洛陽宣陽城門,擊退呂布。孫堅掃除宗廟,祭祀天地,分兵出函谷關,到新安、澠池防禦董卓軍。董卓對長史劉艾說關東軍就只有孫堅才是值得注意,要各路人馬留意。便留董越屯兵澠池,段煨屯兵華陰,牛輔屯兵安邑,其他將領留守各縣,對制衡山東,自己則出發向長安。而孫堅修塞各陵後,便率軍還魯陽。洛陽因破壞嚴重,只成為董卓與關東軍對抗的屯兵地方而已 雖然孫堅攻進了洛陽,但聯軍中的各群雄在這戰役中大多都結下仇怨,由一起對抗董卓,轉為開拓自己的領土,董卓討伐戰中在沒有得到大的成果下,便告結束。 這次戰役,令各群雄結下仇怨,各軍已完全交惡,討伐董卓中兩個最有人望的群雄袁紹、袁術是挑起內鬥的人。袁紹首先用計奪取了韓馥的冀州,與公孫瓚開戰。而袁術擁有南陽,與新任的荊州刺史劉表關係緊張,戰爭一觸即發,令討伐董卓中的英雄孫堅戰死。最終袁家兩兄弟產生決裂,掀起了群雄割據的局面。 而董卓到了長安後,並沒有減少恐怖的統治,反而變本加厲,自稱太師,更欺壓大臣、殘殺百姓、奢侈揮霍、獨裁兇殘等。這令朝中大臣憎恨不已,司徒王允連同黃琬、士孫瑞、楊瓚等密謀要殺死董卓,連絡上董卓貼身侍衛呂布,在192年4月丁巳日,王允、呂布等人以書詔刺殺董卓,結束董卓的統治。可惜,董卓屬下李傕等人率兵攻破長安,殺死王允,呂布兵敗逃亡,李傕等繼續董卓的暴政,最後更逼獻帝逃出長安,漢室名存實亡。
-
14 # 嶽劍
因為這十八路諸侯心懷鬼胎,不願出力只想坐享其成,都想儲存實力從中撈到一些利益,能夠分得一些領地才是最重要。大多數人都按兵不動作壁上觀,所以討伐董卓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
十八路諸侯之所以參加主要還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名聲,而當時漢室已經對他們沒有什麼顧忌,各諸侯都想稱王稱霸。所以董卓撤退時曹操提議追擊而沒人理,他只能自己帶的本部人馬追擊,結果兵少寡不敵眾中埋伏失敗而回。
-
15 # 北風同學的vlog
十八路諸侯固然強悍,但是他們最大的問題就是不齊心,而董卓卻是鐵板一塊,上下齊心。
十八路諸侯分別為: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驍騎校尉曹操、西涼太守馬騰、徐州刺史陶謙。
雖然十八路諸侯號稱“正義之師”,推舉袁紹為盟主,但是盟軍內部卻是心懷鬼胎,除極少數真正想要匡扶漢室的諸侯之外,其他諸侯大多想要乘機撈點好處。
例如袁紹,見董卓將領個個彪悍無比,竟捨不得讓自己愛將出陣。例如掌管糧草的袁術,孫堅所部在前線作戰,竟斷其糧草,使得孫堅前線打大敗,損兵折將,所以諸侯們大多貌合神離。
況且董卓佔據地勢之力,且手下華雄、呂布個個勇猛無比,與其相較,十八路諸侯只是一群烏合之眾罷了。
-
16 # 梨叔說史
一、十八路諸侯並不強
十八路諸侯會盟,從名號上來看,確實規模龐大,實力不俗。但是,在董卓眼中,這只是一群烏合之眾。早在黃巾起義之時,各州的地方軍隊,大都在鎮壓黃巾軍的過程中拼耗掉了,實力大損,雖然後來組建了新軍,但是缺少戰鬥力。董卓的西涼軍,是唯一在鎮壓黃巾軍起義過程中儲存實力的。西涼軍屬於邊軍,戰鬥力連當時的御林軍也無法匹敵。
二、董卓的手下並非只有呂布
董卓的西涼軍,手下能人極多。呂布是董卓後來收服的,但是戰力是最爆表的。除了呂布,他手下還有李傕、郭汜、華雄、樊稠、張濟、牛輔等人。單單一個華雄,已經令十八路諸侯棘手。呂布手下也能人輩出。他手下有八大健將:張遼、臧霸、郝萌、曹性、成廉、魏續、宋憲和侯成。其他人算不上多出眾,但是張遼的實力不下於關羽。而呂布的大將高順,實力更在張遼之上。除了這些武將之外,董卓更有賈詡、李儒等謀士,計謀都十分了得。可以說董卓手下,有能征善戰的大將,又有出謀劃策的謀士,兩翼展翅,一飛沖天。
三、十八路諸侯貌合神離
十八隻手再多,但是形不成拳頭,也難有殺傷力。董卓等眾雖然被天下人視為逆賊,但是,他們團結一心,一致對外,攥成一個拳頭,極有殺傷力。
-
17 # 喬江寶
謝謝邀請!東漢末年,朝政混亂,漢靈帝重用宧官集團把持朝政,迫害朝中正直官員,對民眾則橫徵暴斂,最終激起民變,爆發了黃巾大起義。公元189年,靈帝劉宏去世,以外戚集團首腦大將軍何進與宦官集團的權力鬥爭進入到白熱化階段為了剪除宦官勢力,何進不惜將地方軍閥的軍隊調入京師。就這樣,董卓走上了歷史舞臺。
董卓(一公元192年5月22日),隴西郡臨洮縣人,現今的甘肅岷縣,字仲穎。東漢末年時期的軍閥、權臣、殺皇帝劉辯,改劉協為漢獻帝。東漢政權名存實亡。
董卓進京後,逼走了司隸校尉袁紹,強迫何太后下詔度黜皇椅還沒捂熱的劉辯。這個何太后此時才真正的感覺到什麼叫後悔,她同她的老公漢靈帝劉宏一樣偏袒維護重用宦官集團,結果不但害死了自己的哥哥,外戚集團的首腦何進,也使自己喪失了可以倚靠的一棵大樹,將脆弱的皇權袒露在眾目睽睽之下,成為待宰羔羊。董卓很不耐煩的殺掉了何太后母子,在京師進行大規模的燒殺劫掠。董卓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天下群雄的共憤東郡太守橋瑁偽造一份文書,傳送到全國各地,揭露聲討董卓的罪惡行徑。
各州郡群情激憤,推舉袁紹為盟主,準備討伐董卓。參與起事的有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內太守王匡、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長沙太守孫堅,以及曹操和袁術。
表面上看,這十幾路大軍聲勢浩大,旌旗獵獵,戰鼓隆隆。可是他們各懷心腹事,出工不出力,誰都怕自己先出頭,拼的家當老底玩完,好處和功勞卻被別人搶去。於是就出現了一個滑稽的場面,眾多的軍隊駐紮在京師周圍,擺開架勢,卻沒有人出面向董卓挑戰。這個場景著實出乎董卓的意料之外,他將城外那些義軍稱為烏合之眾,並不放在心上,繼續魚肉百姓。而那些義軍整天只知道喝酒吃肉,也不幹正事,坐吃山空,耗光了糧食補給,只能全部撤退,各回各自的地盤,偃旗息鼓。
所以說,只有敢擔大任者,才是英雄豪傑。曹操挺身而出,試圖說服各路豪傑共同討伐董卓,可是無人理睬。他只好帶領自己的本部五千人馬進攻董卓,在滎陽與董卓人馬激戰一場,由於勢力單薄,曹操抵禦不了董卓的大軍,曹操戰敗逃亡。
聲勢浩大的討伐大軍未與董卓進行交戰便虎頭蛇尾地結束了,這些小人物終究缺乏長遠的政治目光和把握時局的能力。不經意卻將曹操推上了歷史舞臺,使曹操成為東漢末年動盪時局的一顆政治名星。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第五回講到曹操“發矯詔諸鎮”號召天下興義師討伐董卓,“檄文去後,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忽啦啦就17支人馬: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加上曹操自己一共是18路,大家兵力“多少不等,有三萬者,至有一二萬者”,如果按這個推算其總兵力應該在30萬人左右了,“各領文官武將,投洛陽來”。30萬大軍,裡面有曹操、袁紹、公孫瓚、孫堅、馬騰、陶謙這些猛人,還有在他們手下效力的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這些虎將,共同對付一個董卓肯定不在話下,然而這麼熱鬧的局面竟然沒過多久就曲終人散了。心不齊則兵不勇,百萬大軍亦有何用?原因是什麼呢?演義和史書給出的答案基本上一致,那就是關東聯軍心不齊,大家各懷私心,都不願意衝在前面,結果被董卓各個擊破了,如果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滅董卓不在話下。但真實的情況未必如此,即使當時大家心很齊,不發生內訌,就一定能消滅董卓嗎?這倒未必。據《三國志》等史書的記載,所謂“十八路諸侯”其實並沒有那麼多,算起來大概只有11路,分別是: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郡太守袁紹、陳留郡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郡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代理奮武將軍曹操。他們的職務多是刺史、太守,是地方上的行政官,按照漢朝制度,“州郡不典兵”,他們都沒有軍權,袁術雖然有後將軍的頭銜,但本也是虛職,此時又已被董卓控制的朝廷免了職,根本不掌握軍隊,曹操的代理奮武將軍一職也是袁紹遙拜的,不合法。而且這些刺史、太守大都是不久前何進、袁紹為在地方奪權而任命的官員,任職時間稍長些的韓馥到任也頂多一年多,其他人多是幾個月,他們雖然有朝廷頒發的委任詔書,但在豪強大族左右地方政局的漢末時期,他們在地方上的影響力十分有限。這些刺史、太守為參加會盟都帶來了一些人馬,《三國志》說“眾各數萬”,這個說法比演義還誇張。像張超、袁遺、孔伷這些人手裡如果真有“數萬”人,那就是陶謙、公孫瓚一級的角色了,他們充其量只有幾千人,“眾各數萬”一句應該當“眾數萬”理解,指的是酸棗諸軍的總數。曹操後來在酸棗看到“諸軍兵十餘萬”也略有誇張,或者是把各支人馬負責後勤保障運輸的人數都計算進去的結果。更要命的是這些人馬都是臨時召募的新兵,缺乏訓練,曹操在已吾募兵一下子就召來了數千人,也根本來不及訓練,讓這些人上戰場與強悍的涼州軍正面交鋒只能是送死。長沙郡太守孫堅是個老牌軍人,很有軍事才幹,手下的人馬戰鬥力也最強,但他是後來參加討董的,關東聯軍會盟時並沒有主動聯絡他。另外,聯軍在酸棗會盟的時間是初平元年(190年)正月,這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突然有許多人馬聚集在一塊,軍糧供應就是個難題。由於聯軍首領大多缺乏自身積累,大部分人只能靠作為“東道主”的冀州刺史韓馥、陳留郡太守張邈提供後勤供應,他們二人顯然也沒有這麼大的能力。也就是說,面對總兵力10萬左右、以騎兵為主且久經戰陣的涼州軍,關東聯軍不僅在素質、裝備和後勤上沒法比,就連數量上也不佔明顯優勢,涼州軍在守、關東聯軍在攻,攻守之勢也有利於涼州軍。這就是劉岱、張邈、張超、橋瑁等人每天“置酒高會”、“莫肯先進”的原因, 不是他們成心耍滑頭,而是他們知道根本打不過。曹操在《嵩裡行》中寫“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但當他聯合鮑信率先出擊汴水時,卻被徐榮殺得一敗塗地,上萬人馬幾乎全軍覆沒,應該此時的曹操沒有張邈等人清醒和明智。當時真正的實力派是徐州的陶謙、幽州的劉虞和公孫瓚、遼西的公孫度、荊州的劉表和益州的劉焉,他們都手握重兵,倒是“眾各數萬”,佔的地盤也都很大,他們如果一塊參加會盟,董卓恐怕連放手一拼的信心都沒有了,沒準會乖乖退回涼州去。他們雖然沒有公開反對關東聯軍,但也沒有參加會盟,他們仍然尊崇洛陽的天子,表明他們事實上在給董卓站臺。他們的態度之所以與袁紹等人不同,是因為他們已經擁有了一定實力,是既得利益者,對他們來說保住已得到的利益比冒險更明智。雖然號稱有“十八路”之多,雖然英雄如虎、猛將如林,但實力遠不如人,真正的實力派也沒有來參加,這才是“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失敗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