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惡趣歷史談
-
2 # Hi吳先森
嘉慶,清朝第七位皇帝,乾隆帝第十五子。年號嘉慶,1795年~1820年在位。在位前四年是太上皇乾隆帝發號施令,嘉慶帝並無實權。乾隆帝死後才獨掌大權。他懲治貪官和珅,肅清了吏治。他在位期間是世界工業革命興起的時期,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內憂外患此起彼伏,國內爆發了白蓮教起義,清朝統治危機出現。他繼續推行閉關鎖國和重農抑商政策,導致清朝落後世界大潮,留下千古遺恨。
嘉慶帝為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做出了種種努力,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一是乾隆末年以來清代社會已弊端叢生,積重難返。二是嘉慶帝受時代的侷限,束縛於傳統觀念,祖宗家法,王朝利益,不敢,不願,也沒有能力從體制上做大的,根本性的調整,其對內政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整頓,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王朝的衰落。三是嘉慶帝個人的性格過於仁慈和謹小慎微,對貪汙腐敗等問題打擊還不夠有力,一些力所能及的改革也沒能推行。
說他仁慈,但不夠仁慈;說他昏庸,但不夠昏庸;說他霸氣,但不夠霸氣;說他軟弱,但不太軟弱。
中肯一點的評價就是平庸。因為嘉慶一朝上承康乾盛世,下啟鹹道衰世。
-
3 # 逃課的小壞
嘉慶本命永琰。在位的前幾年其實並沒有什麼實權,在乾隆死後有的實權。他很喜歡聽戲和打獵。嘉慶對貪深惡痛絕,整頓吏治,打擊貪官。最典型的就是懲治了和珅,但是為了維護政權穩定等懲治力度有限,所以整個統治階級並沒有觸動,效果不是很明顯。在他當朝的時候,不僅沒處理好,反而是更加嚴重。
平定了川楚教亂,但是這個事件也讓清朝元氣大傷,在此後清朝就開始走向了沒落。其實在這個時期,清朝很不太平,各地起義非常多,民怨沸騰,百姓生活也不好過。
嘉慶非常重視農業,但是並不是很喜歡商業,不準開礦。還豁免了許多貧困地方的稅負。
值得一說的是,嘉慶非常重視儒家文化,想透過封建禮教來更高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廢除了乾隆時期的文字獄。我覺得這是他做的挺好的一方面。在當時人民人多地少的情況非常多,人民普遍捱餓,但是嘉慶採取的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當時的皇族墮落,不思進取。有皇族的供養和庇護,甚至不受法律制裁。嘉慶開始出臺一些法律和政策,教育皇族。
在這時鴉片已經開始進入中國,嘉慶出臺了禁令等措施,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但是他又閉關鎖國,不與外國國家接觸。
我覺得嘉慶還是不錯的,在一些事情上做出了應有的判斷和舉措。但總歸沒有對當時的清朝有太大的幫助。不過,我覺得也並不是嘉慶的原因。在當時,清朝已經轉盛為衰,各地起義,民怨沸騰。加上他自己能力不足,所以導致了不堪的局面。如果在一個和平盛世或者相對環境再好一些的環境下,嘉慶應該不是為一個好皇帝。
-
4 # 新知傳習閣
一
當歷史浩浩蕩蕩走近十九世紀時,大清已建國一百五十多年,雖經康熙雍正兩代勵精圖治,但在敗家玩藝乾坤的好大喜功中走向了黃昏。對外大舉用兵,對內大興土木,吏治日益腐敗,農民起義的星星之火開始在全囯冒頭,然而矢志做十全老人的乾坤仍沒有收手的趨勢。
做了皇帝的嘉慶,仍小心翼翼的活在弘曆的陰影中,早請示晚彙報成了每日必修課,時時盼望著老皇帝昇天的到來。
乾隆的死訊終於傳來,永琰肅穆的表情下按捺不住興奮。
正式親政的第四天,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第一把:刀劈和坤,開始重組內閣。第二把火:全力整頓吏治,致力民生,鎮壓禍結七省的白蓮教起義。第三把火:全國肅貪,反腐大幕開演。
三十幾歲才登上皇位的嘉慶,年輕曾四處辦差、遊歷天下,對天下的癥結所在反覆研究,要點一曰吏治,二日民生,打倒天下貪官、重開世間民生成為他的執政思路。
二
風風火火、大刀闊斧的反腐在鎮壓完白蓮教之後全面開啟。
一時間各級官員,無論中央朝臣,還是地方吏員,無不膽羶心驚,惟恐明日睡醒項上人頭不保。
惶恐幾年過後,官僚階層開始反擊:第一招腐敗隱密化,第二招拉反腐人員下水,結攻守同盟,第三招全員懶政。
深知朝野複雜的嘉慶重新調整戰術,與大臣們鬥智鬥勇,怎奈貪官如煌蟲,一波未平一波又來!
壯志凌雲的皇帝不免有些失望。
三
一天清晨嘉慶開啟一份密奏:反腐反的多,然不能盡,必動搖大清執政根基,連執政合法性也會產生。如此大面積的腐敗,說明朝廷之爛已入骨髓。反則速亡,不反或可緩亡。
經過深思後,嘉慶開始更張,遍讀前清律法、聖旨,宣佈自此起一切朝政均參照前清推行,法古循故。
朝臣聞汛欣喜,開始私下慶祝,密探們火速報於嘉慶。嘉慶慘然一笑:由他!
四
象被鬥敗了的公雞一樣,嘉慶迷失了方向,進亦憂,退亦憂。萬里江山不如杯酒在手。
廣闊的北京皇城在嘉慶眼中不過是天下最大的牢籠,滿朝文武的眼神好像都在嘲笑他的嘉慶新政,數年的努力成了笑柄。
歸去來兮,心灰意冷的嘉慶搬進承德避暑山莊,遠離了令人討厭的京城,再不入朝,做了什麼,無人知曉。
五
月餘,大雨滂沱,幾騎快馬飛馳入京:皇帝駕崩。民間傳雲:一曰被雷劈,二曰被刺殺,三曰病死。
於是又一個新皇帝穿著打補丁的龍袍領著打更多補丁衣服的朝臣上朝了!
-
5 # 求之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1796—1820年在位),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第五位皇帝,年號“嘉慶”。
《清史稿·仁宗本紀》也記道:“初逢訓政,恭謹無違。” 與他的父、祖相比,嘉慶皇帝是一位既沒有政治膽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沒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於作為品格的平庸天子。嘉慶朝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代:上承“勵精圖治、開拓疆宇、四徵不庭、揆文奮武”的“康乾盛世”,下啟鴉片戰爭、南京簽約、聯軍入京、帝后出逃的“道鹹衰世”。
嘉慶本人碌碌無為,國內農民起義不斷。嘉慶元年,川楚陝邊境地區爆發了白蓮教起義,後波及川、楚、陝、豫、甘等省,歷時九載。白蓮教起義軍在歷時九年多的戰鬥中,佔據或攻破州縣達二百零四個,抗擊了清朝政府從十六個省徵調來的大批軍隊,殲滅了大量清軍,擊斃副將以下將弁四百餘名,提鎮等一、二品大員二十餘名,清朝政府耗費軍費二億兩,相當於四年的財政收入。這次起義使清朝元氣大傷,此後清朝的統治逐漸走向衰落。
顒琰即位後,傾盡全力,大舉圍剿鎮壓川、楚、陝農民大起義。更易統兵大員,嚴懲鎮壓不力的將吏。嚴密軍事部署,實行剿撫兼施的兩手政策,分化瓦解起義軍。實行寨堡團練的堅壁清野政策,割斷了起義軍與人民的聯絡。
在對外交涉中,嘉慶帝力主嚴禁鴉片,對英國侵略者在沿海的騷擾活動保持了高度警惕性,對英國提出的幫助清朝鎮壓起義軍,幫助澳門葡人抵禦法國的居心叵測的要求,明智地嚴辭拒絕。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拒絕了英國提出的建立外交關係、開闢通商口岸、割讓浙江沿海島嶼的要求。而閉關鎖國的傳統觀念,也使其對外來事物採取盲目排斥態度。嘉慶帝在內亂頻仍、外患漸逼中,傾力企圖維護清王朝的穩定鞏固,然而不可逆轉的歷史發展趨勢,使清王朝的敗落於嘉慶末年已完全表面化,並從此日漸走向衰亡。
-
6 # 歷史來揭示
嘉慶皇帝缺乏的,就是這樣的一雙能發現問題的眼睛和解決問題的勇氣。大清王朝的不幸,就在於需要偉大人物的時候,坐在這個位置上的,卻是一個平庸的好人。
如果綜合評價起來,嘉慶帝可能是清代帝王,甚至中國曆代皇帝當中私德最好的。
他是個禁慾主義者,不給個人享受留一點空間。甚至到木蘭圍場圍獵,都完全是“遵守祖制”的需要,而不是因為自己喜歡打獵。他嚴格按照先祖們的時間、路線,一點也不走樣,打上兩件東西,就立刻趕回去看奏摺,絕不因景緻優美而多耽擱一刻。“慾望”在他看來是最危險的東西。他的一生,從沒有被聲色、珍玩、不良嗜好所迷。
他也是清代除了康熙以外最有人情味的皇帝。他心地確實很善良,也很善於用小細節表現自己的愛心的溫情,為自己營造一個“親民”、“仁慈”的皇帝形象。
每次出巡路上,只要遇到百姓攔轎喊冤告狀,他一定停下來,細細詢問,批示有關部門迅速辦理。他說,老百姓敢於攔御轎,那麼一定是有比較大的冤屈,我再勞累也要及時處理。東巡盛京時,他甚至還親自審問民案,為百姓做主。
他待人非常平易。有一年提督湖北學政楊懌回京覲見皇帝,正值酷暑,皇帝正揮扇不止。一見楊懌進來,皇帝立即將扇子放在—邊,非常詳細地向他問起地方上的種種情況,雖然汗出如雨,浸透紗袍,皇帝卻沒再拿起扇子。因為按體制,大臣在皇帝面前不可以揮扇,所以皇帝寧願與大臣同甘共苦。楊氏晚年回憶錄中寫到此事時,仍然感動得痛哭流涕。
嘉慶皇帝的心非常之細。親政不久,他就下詔說,乾隆皇帝曾賜一些功高的大臣們紫禁城騎馬的特殊待遇。然而,滿漢大臣有所不同。滿洲蒙古大臣平常習慣騎馬,漢大臣卻很少會騎馬的。所以,他特意下旨,規定享受紫禁城騎馬待遇的漢大臣,特別是那此年邁力衰或體弱多病之人,可以乘車到紫禁城。
甚至在他最粗暴的一次表現中,仍然含有溫情的成份。雖然他對洪亮吉的奏摺十分惱怒,但是在洪亮吉被關進刑部大牢後,他不忘專門派太監到刑部,傳達一句“讀書人不可動刑”,讓刑部善待這個政治犯。這句話讓洪亮吉感動了一輩子。
在他去世後,朝中大臣們無不對他充滿懷念。
二
在二十多年的統治中,皇帝一直保持著良好的政治作風。
即使不說嘉慶皇帝是清代最勤政的皇帝,也得說是“之一”。他深得乾隆皇帝真傳,生活起居,如同鐘錶一樣精確。在位二十二年,沒有一天不早起。讀完《實錄》後,天往往還沒亮,他就秉燭批閱奏章。他事事躬已總攬。早膳後召見大臣,往往多達十餘人,披覽奏摺幾十件,常常是忙得忘記吃午飯。遇到外出巡視時,更要早起數刻,提前把一天公事辦完。在這點上,他頗有祖父雍正皇帝“事業狂”之作風。
從皇子期間養成的每天大量腦力勞動的習慣,使工作已經成了他的第一需要。一天不辦公,不理政,就渾身不舒服。嘉慶中期的一天,他早起參加一個祭祀典禮。典禮完成後,才上午十點鐘,他決定回到乾清宮接見大臣。不料一問御前侍衛,侍衛說今天沒有官員請求接見。皇帝有些懷疑,為何今日如此空閒?一問軍機,這才知道,本來是有幾名大臣要奏事的,可是睿親王考慮到皇帝參加典禮,已經很累,況且天氣十分炎熱,為了讓皇帝節勞,私自把他們安排到第二天引見。
得知此情,嘉慶皇帝勃然大怒。他申斥睿親王說:“朕年方四十,雖日理萬機,從不以此為勞。引見這麼幾人,本來也不足為勞。”睿親王如此大膽,擅自改動官員引見日期,意欲何為?一番訓斥之後,將他交宗人府嚴加議處,睿親王好心沒好報,被降職罰俸。
和其他皇帝不一樣的是,別人是“靡不有始,鮮克有終”,而嘉慶帝從來沒有出現“倦勤”的情況。他的耐性、毅力,古今無二,天下無雙。一直到臨死,他還是保持這樣的敬業精神,沒有出現過任何懈怠。
嘉慶十年十二月,他依照慣例到中南海的瀛臺觀看冰技。碰巧那日沒有奏摺遞進來。皇帝回宮後,無公事辦,十分生氣,下旨給大臣們說:朕每日孜孜不倦,勤求治理,即使外出,也必早起數刻,辦完事才出去。你們這幫大臣,怎麼能上行而下不效吸?我去看冰技,也是祖宗傳下來的規矩,大冷天的有什麼好看。你們倒趁機在家睡懶覺,畏避早寒,年長有尚可寬恕,年少者就大可恨。於是傳旨.將滿漢文武大小衙門的官員,—概嚴行申飭。
節儉也是皇帝堅持一生的品質,他牢記父親晚年的教訓,對奢侈浪費一直深惡痛絕。嘉慶十六年,嘉慶5l歲壽辰時,御史景德奏請依照前代皇帝做法,在皇帝萬壽時,於京城演劇十日,並請以後每年都以此為例。嘉慶覽奏,勃然大怒,說朕親政以來,惟以民生休慼為念,從無崇奈浮侈之事。況且朕就是真想大辦慶典,你做為言官也該勸阻才是,而景德反以這種事上奏,實在太可氣了。於是將景德以“溺職”罪革職,發往盛京(今瀋陽)去充當苦差。這個馬屁重重地拍在了馬腳上。
嘉慶皇帝二十餘年中,始終未曾仿效其父南巡,也沒有極盡奢華籌辦壽筵,他展示給臣民的只有一道道崇儉去奢的諭旨。嘉慶的節儉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名聲已經達於外國。出使清朝的北韓使臣徐龍輔記載,嘉慶朝“大抵以勤儉見稱。觀於宮殿之多樸陋,可謂儉矣。”
三
嘉慶十八年九月十六日黃昏,皇帝正在由避暑山莊返回北京,抵達北京城外的白澗時,接到了一個驚人的訊息:二百多名天理教教徒,兵分兩路,於昨天上午攻進了紫禁城。他們與一些信教的太監裡應外合,一直攻打到皇后寢宮儲秀宮附近。幸好皇子綿寧帶領守衛部隊全力抵抗,最終全殲起義軍。
皇帝很清楚,這樣天大的醜聞,一定會在歷史上永遠記載下去。這個汙點,是永遠洗不掉的,自尊心極強的皇帝深受刺激。第二天,皇帝向全國臣民下發了硃筆親書的《遇變罪已詔》。皇帝說,我大清國一百七十年來,列祖列宗愛民如子,深仁厚澤,我雖然能力平庸,卻也沒有做過害民之事。然而,這漢唐宋明未有之奇恥大辱,卻發生在我的任內。細細思量,問題還出在大臣們因循怠玩,不能體我的苦心,悠忽為政,怎麼教育都不能清醒!
從今以後,我當然要自我反省,改正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上答天命,下解民怨。諸大臣們,如果你們願意做大清國的忠良,就請你們赤心為國,竭力盡心,以匡正我的失誤,糾正不良的社會風氣。如果你自甘卑鄙,那麼就請你掛冠致仕,回家養老,千萬別在尸位素餐,增加我的罪過!
《遇變罪已詔》最後八個字是:隨筆淚灑,通諭知之!古今中外,如此動情,如此委屈的聖旨,獨一無二。
四
紫禁城之變是大清衰勢的一個特殊表徵。在它的背後,是大清深層次問題的不斷惡化:人口壓力沒有絲毫減輕,流民越來越多,土匪四起,邪教橫行。除了天理教之外,什麼靜空天主、老佛門、一柱香、紅陽教、清茶教、大乘法門等教門,接踵而出,目不暇給……
嘉慶皇帝實際上已經做到了他的觀念範圍內最大的努力。他對每一個問題的處理都是盡心盡力,既耐心又堅決。二十多年中,他就猶如一個唐吉訶德,一刻不停地和風車博鬥,然而卻絲毫於事無補。腐敗問題沒有絲毫好轉,政令出不了紫禁城。政府工作作風昏庸懈怠至極,種種離奇之事一再出現。
嘉慶晚期的一年,他去祭掃東陵,路上兵部尚書突然向他奏報,帶在身邊的兵部大印不知道被誰偷走了。皇帝大為震怒,部印失盜,不但不成體統,而且也極為危險,試想皇帝外出其間,如果發生意外,皇帝都沒辦法調兵遣將。皇帝下令調查,調查的結果更讓人吃驚:大印居然是三年前就丟了,一直被隨從的司員隱瞞到此時。雖然百般鞠問,最後此事仍然沒有結果,不了了之。
-
7 # 書生說歷史
在網上小編髮現一個現象,很多網友懷念大明朝,而十分厭惡滿清王朝。網上甚至流傳著滿清誤我中華三百年的說法。畢竟大明王朝是一個漢人政權。雖然有很多缺點,比如特務統治,宦官專權。但是大明天子個個有骨氣。然而等到滿清統治中國的時候,作為異族統治者,一直在防範和打壓漢人。
並且清朝末年,滿清統治者慈禧太后更是說出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麼賣國的話也可以說的很自然。
錦衣衛
第一,因為清朝皇權是確實達到頂峰了,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依靠的是皇族,八旗,漢人官員地位相對滿人官員低,皇帝以及周邊的皇族,能夠牢牢掌握政權,文官基本無法形成集團制約皇權。事實上直到太平天國運動,滿清依靠自身實力無法鎮壓,方才起用漢人曾國藩,李鴻章等募集湘軍,淮軍,發展地方團練。在這個過程中,地方大員,封疆大吏實力才逐漸壯大,漢人官員地位才逐漸提升。即使如此,在清朝未崩盤前,皇權仍然十分牢固。
再看明朝,最開始的錦衣衛其實是朱元璋清洗功臣,剪除異己的工具,朱元璋也深知這把雙刃劍的危害,用完之後,即裁撤。但朱棣是透過武力手段奪走侄子的江山的,於是重新起用錦衣衛。錦衣衛作為皇帝親信,耳目,為皇帝所器重。內閣逐漸完善以後,皇權受到制約,於是錦衣衛,太監集團成為皇帝維護皇權的利劍。
錦衣衛的產生與皇權息息相關。清朝皇權更加集中,無需錦衣衛也無妨。
第二,明朝的錦衣衛,在清朝改名為“鑾儀衛”。而鑾儀衛的職責主要是保護皇帝的安全,全部由滿族子弟擔任。
第三,清朝的特殊的民族政策,使得他們不需要特務機關;皇帝最信任的是宗室和八旗子弟,這是一個小圈子。皇帝依靠宗室和八旗軍隊控制全國,已經可以有效地監督和控制百姓。
-
8 # 遊戲宗師2019
第一,嘉慶皇帝不應該那麼快消滅和珅的,因為和珅一倒。表面上懲治了貪官汙吏,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原來有和珅在的時候,大小官吏們覺得想升官找和珅就行了。把所有的奇珍異寶都拿出來給了和珅和大人,只為升官。和珅一倒,事情就不是這樣的了。大小官吏們一看和珅倒了,升官機會沒有了。還不搞點錢幹什麼,所以就趁其機會大勢斂財。
第二,白蓮教起義,有乾隆的原因。但是主要原因還是第一個原因,乾隆沒有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意思!七下江南勞民傷財,乾隆聽和珅的一片祥和的假象所迷惑,以為是盛世來了呢!所以他堅決不讓位嘉慶,讓位以後,還主持朝政那麼多年的原因。江南地區大多是漢人,這一次的農民起義(白蓮教起義)主要是漢人發起的。一開始還報一下,到最後不敢報了。乾隆駕崩以後,才報出來實情已經很難處理了。只能用軍事鎮壓的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是嘉慶皇帝最不願意看見的結果。
第三,剛剛平定了白蓮教,不懷好意的英華人帶著最歹毒的東西—鴉片,英華人帶的鴉片來的。鴉片可不是好東西,英華人是居心叵測的。以至於他的兒子道光皇帝派林則徐殲滅鴉片。
嘉慶是個好皇帝,只是生不逢時罷了。在位前半生與他爹和和珅打交道,後半生和白蓮教、鴉片打交道。
-
9 # 倪說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當然在清朝的歷史上也是這樣,嘉慶皇帝算得上是一位比較平淡甚至平庸的皇帝。
嘉慶親政後,處理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懲辦權臣和珅,朝廷的局面為之一新,但結果除了少數財產留給了宗室外,絕大部分流入了嘉慶帝的腰包,以至於民間傳謠“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嘉慶帝在有限領域內進行了一些改革。 首先,是一改乾隆朝晚期的奢靡之風,嚴格限制臣下進貢。嘉慶帝本人較為節儉,他改變其父愛好巡遊的習慣,外出巡幸明顯減少。出巡時也時常叮囑一切從簡,不準修建新行宮。他多次釋出禁止臣下進貢珍奇物品的上諭,收到了一定效果。然而,官場積習很難快速根除,嘉慶三年八月福州將軍慶霖不顧禁令照舊進貢。
其次,是重振官場綱紀。嘉慶朝,各部院大臣貪圖安逸,在御門聽政前後幾日,能不奏事就不再奏事,許多事情集中在御門聽政日齊奏,被嘉慶帝屢次申飭。皇宮守衛也疏於訓練,平時多不帶武器,疏於職守。嘉慶八年閏二月,平民陳德手持小刀從皇宮順貞門直奔嘉慶帝轎前行刺,當時有侍衛百餘人,竟只有六人上前護衛。
最後是下詔求言。嘉慶帝曾下令“詔求直言,下至末吏平民,皆得封章上達”,王傑等官員的上疏針砭時弊,有利於清統治的鞏固。
但嘉慶帝鮮克有終,幾項有限的改革措施均未能長期繼續,效果不佳,腐敗反而日甚一日。軍隊的腐敗更是驚人。
所以說,嘉慶是一位較為平庸的皇帝。
-
10 # 茹叔敬
評價一個帝王文字實在太多,只說重點內容。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只不過是民間的一種顏言。其實,和珅的鉅款嘉慶用於賑濟災民,整治河防,治理漕運。嘉慶四年,乾隆皇帝去世,嘉慶帝才開始親政。嘉慶帝是一個守成皇帝。也就是說嘉慶他恪守祖制,為維護清朝統治,鎮壓了兩次農民起義:為了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他堅決趕走入侵澳門的英國兵船。他像先帝那樣重視治河,賑濟災民,繼續像先帝以往的閉關自守政策。他有挽救大清之大志,他一生勤儉,不奢華。嚴懲貪汙,崇獎清廉。他告誡大臣不要因循怠玩。然而,由於乾隆晚年官員貪汙腐敗,清朝的頹勢已成,腐敗的吏治依然故我,財政狀況沒有得到改善。總結他的一生,可以概括十六個字:謹勤守成竭盡心盡力,狂瀾既倒無可奈何!嘉慶帝他之所以在大臣面前公開承認:白蓮教起義是《官逼民反》,是貪官剝削農民無衣無食才造反!嘉慶心裡很清楚,他之所以加快速度要迅速誅除和珅,就是要為今後整飭吏治的開路,也同樣是為整飭吏治造成一種言論的聲勢。嘉慶當政20餘年,始終勤儉節儉如一。他首先以自己帶頭做起,他力圖以自己的行動,來感化官員,嘉慶用心可謂良苦。無奈,他的節儉之風並沒有感動文武百官,奢侈貪汙之風歷在嘉慶朝而有增加無減小。嘉慶帝再受人感動的是:他在皇子旻寧的密諭中,心痛自己無力除卻奢侈之風的不能以言之苦衷。他告誡子孫:必當除貪汙奢侈此弊,後世子孫若能體朕之心,法朕之行,成朕未竟之事,即我大清萬世,天下臣民之福也。嘉慶帝為糾正乾隆未年以來的腐敗吏治做了大量的努力,但是由於吏治腐敗在乾隆未年已病入膏肓,嘉慶帝就算最努力收效甚微,貪汙現象仍層出不窮。原因是有兩個哦:一是貪汙在乾隆未年已經形成氣候,二是打擊不力!例如:對於一些大貪的官員安大清律要殺頭的,開始是論斬,後來又赦免了,主要懲治不徹底,貪官汙吏就放肆。官員疲玩依舊。嘉慶為其無能為力而感嘆。總結一句話:首先乾隆晚年封建社會衰落疲敗的歷史必然性,也就註定再加註定《嘉慶》失敗的命運哦。
-
11 # 梁越辛
嘉慶皇帝世人皆稱之為平庸,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從個人角度來看,作為自稱“十全老人”的父皇的兒子,他確實平庸,但乾隆皇帝挑選繼承人的準則就是要符合中國傳統道德規範“中庸"二字。乾隆皇帝自從前面幾個嫡出的兒子早亡,只能從庶出的兒子中選擇。但是相比永璉永琮,這幾位都缺點多多,只有顒琰相對缺點較少,所以立他為儲。顒琰面相忠厚,面目清秀,五官端正;才學優秀,熟讀經史;人品仁厚,在朝野之中口碑較好,尤其和漢族文臣朱珪、董誥、劉墉、王傑等關係融洽。
-
12 # 海平線2020
一、他是一個好人
嘉慶皇帝的私德非常好。他是個禁慾主義者,不給個人享受留一點空間。他的一生沒有被聲色、珍玩、不良嗜好所迷惑。
他是清朝除了康熙皇帝以外最有人情味的皇帝。他心地善良,平易近人。曾將政治犯洪亮吉關進刑部大牢後,仍不忘囑託“讀書人不可動刑”。在他去世後,朝中大臣無不對他充滿懷念。
他是一位非常勤政的皇帝。生活起居如同鐘錶一樣精確,在位22年沒有一天不早起。天還沒亮,就秉燭批閱奏章,常常忙得忘記吃午飯,是個典型的“事業狂”。
二、卻不是一個好皇帝
嘉慶不能算是一個成功的皇帝。,歷史書對嘉慶皇帝的評價是“嘉慶中衰”。他前面連著“康乾盛世”,後面接著“鴉片戰爭”。正是在嘉慶皇帝的統治下,大清王朝完成了走向萬劫不復的衰敗的關鍵幾步。
在他的任內發生了好幾件大事,第一是誅和珅,這場戰役嘉慶皇帝其實準備了很長時間。他和和珅之間的恩怨情仇,也並非如一些野史所言,是因為和珅聰明反被聰明誤,送給嘉慶的那柄如意,也不僅僅是嫉妒和珅手中擁有的朝珠比皇帝還多。家境對和珅的痛恨,是基於大清王朝的責任感,體現了他對乾隆後期朝政的不滿,隨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腐敗鬥爭。二是鎮壓白蓮教。白蓮教始於川、楚、陝三省交界地帶的深山老林,隨著乾隆末年社會矛盾加劇,白蓮教徒不斷增多,清政府視其為邪教對其教徒進行大肆搜捕,這位名噪歷史的帝王傾其全力,也沒有平息這場動亂。嘉慶為了鎮壓白蓮教,調兵遣將,各處征討,整整花了十年時間,但也大傷元氣。
但是大清王朝還面臨著越來越多的難題沒有解決。一是前所未有的人口壓力,以及隨之帶來的吃飯問題。二是嚴重的財政危機。各級政府出現鉅額財政虧空,財政危機又導致地方官府亂收費的加重,社會矛盾空前激烈。
這讓責任心極強的嘉慶皇帝,幾乎夜夜不能安眠,他輾轉反側、苦思解決之策。他對貪官絕不手軟,發現一個,撤換一個,但是運動式的懲貪官已經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因為貪腐已經成了官僚體系的常態。一個人如果不貪汙,甚至無法在官僚體系中生存下去。所以朝廷打老虎已經演變成了“水過地皮溼”,震懾力越來越低。
三、高舉“守成”法祖”大旗
耐性極好的皇帝漸漸陷入焦躁。他執政初的“新政”已經挽救不了大清,那該何去何從呢?嘉慶十年,異常節儉的嘉慶皇帝率領宗室及眾臣東巡,此行祭奠了福陵和昭陵,認真參觀了先祖留下來的遺物在。次東巡嘉慶確定了大清未來的方針,那就是“守成”和“法祖”。嘉慶皇帝非常敬佩自己的曾祖父康熙皇帝,他認為有清以來的歷代君主都具有雄才偉略,已經樹立了一系列的良好作風,並建立了良法制度。後續君主只要遵照執行就可以了,因為這些智慧已經足夠借鑑和利用。他認為現在大清政局之所以萎靡不振,關鍵的原因就在於官員把列主列宗關於艱苦奮鬥、勤政愛民的教導忘於腦後。
站在今天這個角度,我們無論如何都無法理解嘉慶做的這個決定。因為嘉慶面臨的問題,比如人口龐大問題,是歷代皇帝都沒有遇到的,它源自社會封建社會高度發展的結果,更是用祖制舊法不可能解決的。
四、 緣木求魚的根源
為什麼嘉慶會會緣木求魚,做出這一歷史選擇呢?
一是由接班人心態導致的。嘉慶13歲被秘密立為儲君,直到35歲才真正接到皇帝玉璽。面對精明、敏感、苛刻、強大、犀利的父親乾隆皇帝,嘉慶一直表現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漫長的接班人生涯,也讓他養成了凡事四平八穩、面面俱到的性格。做事信條是“安全第一”,不犯錯誤,不留辮子。做人風格是中庸平和、不標新、不出格。瞻前顧後,畏狼怕虎。
二是傳統的皇子教育導致的。乾隆時期的皇子教育被後人稱為是最嚴格、最系統、也最成功的。作為一個在書齋中成長起來的皇帝,一登上帝位,他手中除了“聖人心法”和“祖宗舊制”,沒有任何新的武器。他手中唯一的牌就是修身養性,克己制欲,以及良好的學業水平。
這一方針並不能解決大清的問題,而且還尷尬地發生了兩起皇帝紫禁城遇刺事件。第一起刺客名叫陳德,之前在宮內做過內務下人,因為犯錯鬧事被辭退,不滿現狀遂計劃在神武門外皇帝的必經之路上刺殺嘉慶,神武門的侍衛一時沒反應過來,呆若木雞,無人上前救駕,陳德幾乎就要靠近皇帝。幸好六位大臣上前護駕,陳德最終滿門抄斬。第二起刺客起天理教林清等。林清帶領200人喬裝混入皇宮,在宮廷宦官內應的幫助下,以“順天保民”“順天開道”為號攻入紫禁城,由於嘉慶不在皇宮,皇子綿寧(即後來的道光帝)用宮中封禁的火槍打退林清等人,皇宮才得以保住。紫禁城之變是大清衰勢的一個特殊表徵,它的背後是各種交織的社會矛盾。
五、綜合評價
嘉慶皇帝雖然聰明敏捷有耐心,但卻缺乏對一個偉大帝王來說根本性的東西——勇氣和魄力。在父親屍骨未寒之際誅和珅完全是為了鎮壓白蓮教這個火燒眉毛的任務;實行一些有悖於父親的新政,也是危機情況下不得已的“特殊政策”。他不是不想改革,而是不敢改革。他熟讀經史,十分明白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改革是一項風險極大、成功率極小的選擇。北宋王朝的變法、明朝中期的改革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使繼承矛盾進一步激化,加快了王朝法人垮臺。嘉慶十分清楚大清表面上看起來還算體面,實際已病入膏肓。但他很怕自己一招不慎,使這個重病人死在自己手上,這是他絕對不敢承擔的歷史責任。
就是這麼一個仁慈聖明的皇帝,在位20多年,除了親政初期意氣風發過一陣外,後期就深陷無奈、愁悶、苦惱之中。他的“守成之法”並沒有使大清帝國恢復元氣,重現榮光。
歷史評價“”嘉慶帝是一位既沒有政治膽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沒有理政才能,又缺乏果敢作為的平庸天子”。對於大清王朝而言,時代呼籲偉大人物的時候,坐在這個位置上的卻是一個平庸的好人。
-
13 # 會飛的魚6814054553733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嘉慶皇帝是一位仁君,比如嘉慶二十二年,普免天下錢糧,各省歡騰。安徽民欠銀300萬兩,巡撫姚祖同懷疑上報數字不實,令府道州縣削減十分之四。各地苦之。上聞,硃批雲:“損上益下,朕之願也。存心刻薄,有傷政體。”姚大慚,以原冊600里加急報京。
但是他最可悲或者說最無奈的地方在於,與他的父親、祖父相比,嘉慶皇帝是一位既沒有政治膽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沒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於作為的平庸天子。“平庸”兩個字,是嘉慶皇帝的主要性格特點並且伴隨他的一生。
嘉慶皇帝胸中沒有大格局,掌上沒有大手筆。嘉慶不可能認識、也不可能改革社會存在的根本性的弊病,特別是制度性的弊病。
嘉慶的悲劇在於:認為天下的問題都是由於和珅不好、百官不好造成的,而沒有從自身找責任,也沒有從制度挖根源。其結果是,滋生百官腐敗、和珅現象的制度土壤沒有被剷除,因而這種現象也就無法根除。嘉慶在25年的皇帝生涯中,雖一件一件地解決乾隆盛世留下的危機,卻又一步一步地陷入更深的危機。乾隆朝盛世下的危機,到嘉慶朝更加深重。而他的平庸導致清朝統治危機又進一步加重了,到他的接班人道光皇帝時,則陷入內外交困、四面楚歌的境地!
-
14 # 古今中外歷史人物傳
嘉慶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第五位皇帝,名愛新覺羅·顒琰,原名永琰。公元1760年11月13日出生,去世於1820年9月2日 ,死後葬於清西陵的昌陵。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子。在位二十五年。廟號清仁宗,諡號清睿帝。生母是孝儀純皇后魏佳氏(漢族)。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為和碩嘉親王。永琰在位前四年並沒有實際權利,也就是還沒有掌權,四年後他爹乾隆皇帝死了他才掌權的。
乾隆皇帝死了後,嘉慶隨即對乾隆生前大紅人和珅開始整治。嘉慶比較討厭貪官汙吏,對那些人也是毫不示弱,但是他清除貪官汙吏力量有限(我猜測的可能是乾隆皇帝掌權時間太久,讓那些貪官汙吏已經很紮實了。沒有一定威懾力的領導人是不容易好對付他們的)。以至於嘉慶朝後期貪汙腐敗問題更加嚴重 。 嘉慶在位期間正是歐洲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這時期民間發生了白蓮教起義。由於滿清奉行的是“閉關鎖國”政策。這時候滿清經濟、軍事實力已經大大落後於歐洲工業強國了。鴉片也隨即慢慢流入中國。 關於後人是如何評價嘉慶皇帝的,有功有過,但事實上是過大於功的。功就是整治以和珅為代表等貪官汙吏,鎮壓了白蓮教,天理教的起義等等。
過就是有點懦弱,沒有先祖康熙,雍正的氣勢。還有就是使“閉關鎖國”的強制性執行下去,如果這時候他能清楚的認識到學習歐洲工業革命是最重要的,清朝可能還有迴旋的餘地。沒有把握好世界的大勢向資產階級革命發展的趨勢,以至於錯過了趕超歐洲工業強國的命運(即使超越不了歐洲強國,超越日本總還是可以的吧?)。
這種現象就造成了後期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侵略滿清的實力,對近代史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嘉慶皇帝
-
15 # 會會會210
對於嘉慶皇帝,我覺得用“英明的中庸之君,一生忙碌卻碌碌無為.”來形容.總體來說:嘉慶皇帝算得上是勤政愛民的明君.
嘉慶皇帝作為大清的第五位皇帝,前有康乾盛世,這是他無法逾越的巔峰,父親乾隆皇帝早期選儲君時並不看好他,但是嫡系幾個阿哥英年早逝,這使得他不得不從庶系中選擇.而乾隆皇帝選人看重的是“中庸之道”思想,嘉慶皇帝正好符合這些條件,更何況,嘉慶皇帝在朝天人緣較好,所以自然是儲君第一人選.
內政上,乾隆去世後,嘉慶皇帝火速懲罰鉅貪和珅等人,可以看得出來嘉慶皇帝是非常想改變朝廷風貌的,也是要立威信之心,但是他並沒有看清問題的根本原因所在,“鎮壓白蓮教”、“懲治漕運”等,可以看出嘉慶皇帝還是非常有能力的人,但是他性格優柔寡斷、思想中庸、不敢創新等這些主觀意識,又使得嘉慶皇帝不得不是一個“有心而無力”之人.一生忙碌卻有碌碌無為.
治國之道上,依然遵行“閉關鎖國”,這就註定了大清要走向落敗之道,因為“閉封自守”,自然就不知道外面世界的發展,“工業革命”的出現更是讓大清極速落敗.這也使得外界一致認為;嘉慶皇帝使清朝衰落的開始.
思想上中庸.其實這一點不能怪嘉慶皇帝本人,中國自古奉行“保守思想”、“中庸之道”,這在思想範圍內已經註定好了嘉慶皇帝必然是不敢越過這道“思想枷鎖”的.
總體來說;“中庸之道、優柔寡斷、勤政為民、固守自封.”使得嘉慶皇帝“家道中落”.
-
16 # 歷史兩三事
“康乾盛世”對應“嘉道中衰”。我認為造成此後果的原因百十之八十在乾隆。乾隆後半生犯下的錯誤,造成的後果都在嘉慶朝爆發了,在位二十五年,嘉慶一直忙著幫修補窟窿。再加上嘉慶本是中人之姿,只能守成,不能開拓,面對國內複雜的形勢無能為力,只能任由其發生。
1、官吏貪汙腐敗。執政後誅殺了和珅及其黨羽,但後續行動缺乏。
2、農民起義頻繁。1805年爆發於川、楚、陝的農民起義,1810年爆發於東南海疆的蔡牽起義,1813年爆發於北方的天理教起義。
3、繼續閉關鎖國政策,拒絕與外國交流,鴉片也偷偷流入了中國。
內亂頻繁除不盡,外患漸漸逼近中,面對滾滾歷史洪流,需要的不是嘉慶這樣的中庸之主,而是偉大的中興之主。
-
17 # 笑談文史
我們先講講當時大清國內部的問題。乾隆的時候,大興文字獄、吏治也很腐敗,鉅貪和珅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社會矛盾也愈發激化,在乾隆後期,各地出現了規模不等的叛亂與暴動,其中影響最大、知名度最大的就屬川楚白蓮教起義了。這些老子留下來的歷史遺留問題,自然就輪到嘉慶去擦屁股了。
嘉慶在乾隆死後,立即就拿和珅開刀,並在之後肅清了和珅一黨,同時整頓吏治,廣開言路,朝中貪腐的勢頭得到遏制,但效果也僅止於此了。而平定白蓮教卻並沒有那麼容易,嘉慶花了九年的時間,在嘉慶十年的時候,才算基本掃平了白蓮教,這期間清廷花在軍費上的錢就達到二億兩白銀。耗費與損失不可為不大。
不過嘉慶萬萬沒想到的是,白蓮教的餘患並沒有根除,屬於白蓮教系統的北方八卦教的部分勢力組成了新的天理教,並發動起義,值得一提的是,天理教教徒趁嘉慶熱河圍獵時,買通皇宮裡的太監,殺進了皇宮,雖然最終被剿滅,但家被亂匪給端了,對嘉慶皇帝的衝擊也是極大的,嘉慶甚至因此下詔罪己。而在此期間,東南海盜蔡牽的匪患也讓嘉慶頭疼了好幾年。
說完了匪患和吏治,在來說說民生。在康乾之世,由於社會穩定,百姓生活相對安定,在加之外國高產作物傳入,大清國的人口暴漲,到了嘉慶皇帝時,中國已經過了人口即是生產力的時代,此時人地矛盾愈發嚴重,僅有的土地已經無法很好的滿足人口的需要,嘉慶對此也並無良策,只是鼓勵種植糧食作物,鼓勵進一步精耕細作等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而且雖然東北有大片荒地,但為了守住大清的龍脈興起之地,仍然禁止漢人遷居東北。
最後,在說說對外事務的處理。嘉慶時代的西方工業革命正進行的如火如荼,資本的殖民與擴張也迅速開展。而大清國對世界大勢猶然不知,嘉慶帝尊儒重孝,嚴厲打擊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傳教,這也阻隔了西方文化的傳入,同時嘉慶對西方使團的態度也和他老爹出奇的一致,在嘉慶帝晚年時,英國來了個訪華使團,但雙方因文化禮儀的問題產生分歧,最後不歡而散,閉關鎖國的國策仍然被堅定的貫徹與實施。任他風雨千般,我自巋然不動。而後果,也就是中國與世界漸行漸遠。
說了這麼說,嘉慶是個啥樣的皇帝,大概也就那樣了吧,平庸的守成之君還是當得很合格的。
-
18 # 蘭臺
嘉慶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合格皇帝,但是我個人覺得他有一個嚴重的缺陷,嘉慶皇帝嚴重缺乏處理複雜事物的能力和興趣。
而他這種性格缺陷導致了中國最頂層統治階層資訊徹底落後,康熙、雍正、乾隆其實對世界有相當的瞭解和相當清醒的認識的,但是嘉慶沒有。
所以我認為嘉慶帝最應該為鴉片戰爭負責,他才是鴉片戰爭第一責任人。
我先說他作為傳統皇帝合格的一面。
首先,他不像他的父親,他不愛奇珍異寶,也不愛奢侈品,甚至就連他曾祖父康熙和父親乾隆最愛的木蘭秋獮也不熱衷,每次都是按照規定的線路去承德比劃兩下就趕緊回北京處理政事。甚至有一年他過生日,有御史上奏摺說雖然皇帝提倡節儉,但這畢竟是皇帝的生日,要不就小範圍,就在京城搞個慶祝活動,唱唱戲吧;結果嘉慶帝下旨把這個御史大罵一頓,說御史應該乾的事情是勸阻皇帝嬉戲,結果你這個御史還上奏摺讓我玩,有你這麼做御史的嗎?最後還把這個御史給貶官,趕出了京城。
其次,他真的很勤政,關於嘉慶勤政的例子太多了,我這裡舉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清代皇室有一個傳統的娛樂專案,就是在冬天的時候,讓一些太監以及從外面請來的藝人,在凍起來的湖面上表演花樣滑冰。嘉慶未必有多喜歡看,但是由於是傳統專案所以他也就看。有一年冬天,嘉慶帝又看了一上午後回去辦公,讓太監拿當天的奏摺,結果因為那年冬天太冷了,大臣們都覺得嘉慶帝受了一上午的凍,肯定不會工作了額,所以沒提交奏摺;太監把這個情況一彙報,嘉慶帝不但沒有感動,而且很生氣,還專門下了一道諭旨,申飭大小官員,說自己每天凌晨5、5點就起床工作,從來沒叫過苦,今天你們居然藉口天冷,不給我上奏摺,這怎麼行呢?讓後世的人怎麼看我呢?
最後,這個人對大臣比他的曾祖父、祖父、父親要親切的多,要善待的多。有一次,湖北學政楊懌向皇帝彙報當地的情況。當時正是大夏天,皇帝非常熱,但是一看到楊懌進門,他立即就把扇子給放下了,因為君臣奏對之間,臣子是不能揮扇的,臣子即使汗珠噼裡啪啦往下掉,也不能扇扇子,這是禮制。嘉慶皇帝為表示與大臣同甘共苦之意,即使汗溼重衫,但是也沒有拿起過那把扇子。湖北學政楊懌到了晚年一提起這件事都感動的不行。甚至在嘉慶四年,大臣洪亮吉上書嘉慶帝,把當時清朝具體情況說了一遍,也就是說朝廷上下爛透了,balabala。
前一年乾隆才去世,中國古訓是父死子三年不改其道,結果才第一年就遇到洪亮吉上書,把朝廷上下罵了一個遍,還把問題矛頭指向乾隆,嘉慶帝氣的不行,差點想殺他,但即使洪亮吉闖了這麼大的禍,被下大獄的時候,嘉慶帝還專門給刑部下了個諭旨,說讀書人不可動刑。
可以說,嘉慶帝是清朝很難得的守成之君,也是很標準的儒家所謂的“明君”。
嘉慶帝好的一面說完了,接下來我要說說嘉慶帝不好的一面,也就是性格缺陷一面。
嘉慶帝主政時,清朝是個什麼情況呢?當時清朝,確實如洪亮吉所說,從上到下爛透了。而且外部,已經發展成熟的西方列強正在大門外虎視眈眈。而清朝的體制又決定了,所有政務處理終端是皇帝,所以這個時間節點就要求一個對國內國際形勢很清醒的皇帝。
說真的,我一貫認為歷史一再向我們展示一條規律“選擇比努力重要“,而要做出正確的選擇,除了運氣以外就要靠掌握足夠多的資訊。這裡我舉一個乾隆的例子,大家都認為乾隆對馬格爾尼很傲慢,使得中國錯過了機會balabala,這是乾隆愚昧自大,閉關鎖國的象徵。但說這話的人不知道,乾隆其實對歐洲局勢異常瞭解,比如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一年,他就完全掌握了法國大革命全過程。
馬格爾尼訪華時,他透過宮廷的葡萄牙傳教士檢查出了馬格爾尼送了很多二手機器給自己,假如乾隆真的愚昧自大,就送“二手貨”這一條罪狀,乾隆就可以砍了馬格爾尼的腦袋。但是乾隆沒有發作,還透過接觸瞭解到英華人艦隊火力強大,還專門派人給兩廣總督傳秘旨,讓他注意提防英國艦隊,並且多收集英華人的情報。
可以說不管乾隆嘴上是怎麼說的,但是乾隆心裡很清楚當時歐洲人對東方的威脅的,也透過傳教士等途徑,對歐洲情報掌握甚至不比俄國沙皇差多少。然而嘉慶帝就缺乏自己父親乾隆的這種處理複雜事物的能力,可能他自己也沒有興趣,所以他處理國內外事物異常“簡單粗暴”,這其實也是某種意義上的怠政。
在國內,嘉慶帝面臨複雜局面,採取的辦法竟然是全面復古,所有事情按照以往康熙、雍正、乾隆的先例辦理。
而處理國際事務,嘉慶帝則藉著“傳教士偷繪地圖”事件,把西方傳教士全部趕出宮廷,趕出中國,如果有不想走的,也必須寫下保證書,保證自己永遠不離開中國;這真是太愚蠢了,這使得清朝皇帝得到歐洲資訊的渠道徹底斷絕。
而由於嘉慶帝沒有取締十三行與西方的貿易,他驅逐傳教士也起不到資訊保密的作用。
他這麼做的惡果則是他父親雖然遠隔萬里都能徹底掌握法國大革命的情報,而到了他兒子道光帝,英華人打上門了,還不知道英國究竟在哪裡,英女皇結婚沒結婚。
乾隆帝要是泉下有知,肯定怒抽嘉慶帝好幾十個嘴巴。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道光帝對西方、對英國的認識有乾隆帝對法國大革命認識那麼清晰,即使鴉片戰爭還是會發生,結局也會比歷史上好得多。
-
19 # 修煉王道
才看了嘉慶皇帝電視劇。又看了不少劇評。百度看了不少嘉慶曆史,也來說幾句。
嘉慶皇帝,我覺得還是個不錯的皇帝。
除和珅。不在詳細描述。
治漕運。
修河堤。
等等。
但是,乾隆皇帝60多年的好大喜功,晚年的昏庸,給國家帶來巨大災難。吏治敗壞一發不可收。給兒子留下一個爛攤子。
嘉慶又是個恪守中庸之道的人。面對早已不適應的種種制度弊端明知其不可行而不敢破除,一個孝字讓他無能為力。面對種種問題噴湧的局面無能為力。
乾隆皇帝選人能力不行。康熙知道,國家必須交給雍正帝這樣的人來整治,所以,給乾隆就下了豐盛的基業可以揮霍。但是,乾隆雖然壽命長,但是兒子們成人的,成才的,太少了。
大廈將傾。又豈是一人之力可以抵擋???
-
20 # 網路回答
嘉慶帝喁琰,清高宗弘曆的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
嘉慶帝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他親政後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於改變乾隆後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中衰之勢。從嘉慶帝個人來說,他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藥方,對一大批“尸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而已。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於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此後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去。
嘉慶登基後對后妃的冊封:
“奉太上皇帝之命,遣東閣大學士王傑為正使、禮部侍郎多永武為副使,持節齎冊寶,冊立嫡妃喜塔臘氏為皇后”;“遣禮部尚書德明為正使、禮部右侍郎周興岱為副使,持節齎冊寶,冊封側妃鈕祜祿氏為貴妃“;“遣禮部尚書紀昀為正使、內閣學士扎郎阿為副使,持節齎冊印,冊封劉佳氏為諴妃”;“遣禮部左侍郎鐵保為正使、內閣學士那彥成為副使,持節齎冊印,冊封侯佳氏為瑩嬪”;此時,嘉慶還是皇子時的格格沈佳氏已經去世。
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是嘉慶的第二位皇后,父親恭阿拉在乾隆朝出任過禮部尚書。嘉慶登基前鈕祜祿氏為嘉慶的側室福晉,地位僅次於嫡福晉喜塔臘氏。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六月生皇七女,三歲夭折。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六月生皇三子綿愷。後來又於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生皇四子綿忻。顒琰嗣位後,“奉太上皇帝之命,遣禮部尚書德明為正使、禮部右侍郎周興岱為副使,吃節齎冊寶,冊封側妃鈕祜祿氏為貴妃。”嘉慶二年皇后喜塔臘氏去世後,太上皇乾隆以及嘉慶本人都屬意由鈕祜祿氏繼位中宮。百日之後,太上皇乾隆冊封鈕祜祿氏為皇貴妃,併發布敕諭說:“皇后不幸甍逝,朕甚悼焉。今已逾百日,不但皇帝中宮不可久曠,即晨錯定省子婦之職缺如,朕心亦頗不愉——今貴妃鈕祜祿氏,即朕從前選擇,賜皇帝為側室福晉者,其人端謹莊重,且能率下。即將貴妃鈕祜祿氏冊封為皇帝之皇貴妃,表率宮廷,上以孝養朕躬,佐皇帝以綏福屢,襄成內治。俟二十七個月後,在舉行冊立皇后典禮。”二十七個月後即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乾隆崩逝,全國大喪,冊封典禮推遲到三年釋服之後,即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四月舉行。同時冊封瑩嬪喉佳氏為華妃,淳貴人董佳氏為淳嬪,春貴人王佳氏為吉嬪。
嘉慶帝后妃
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副都統、內務府總管和爾經額之女,仁宗為皇子時聘為嫡福晉,仁宗即位後冊為皇后,嘉慶二年二月崩。生一子,宣宗,即道光帝,二女,一殤,一下嫁瑪尼巴達喇。
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禮部尚書恭阿拉之女,仁宗為皇子,冊為側福晉。仁宗即位後,封貴妃。孝淑皇后崩後,乾隆帝命其為皇后,先封為皇貴妃,嘉慶六年,冊為皇后。嘉慶二十五年八月,嘉慶帝在熱河巡行時崩,孝和皇后傳旨令宣宗道光帝即位。宣宗即位後尊為皇太后,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崩,年七十四。生二子,綿愷、綿忻,一女,殤。
恭順皇貴妃,鈕祜祿氏。嘉慶初年,被選入宮,封為如貴人,累進如妃。宣宗尊為皇考如皇妃,文宗時尊為皇祖如皇貴太妃,薨,年七十四。生一子,綿愉,二女,皆殤。
和裕皇貴妃,劉佳氏。仁宗為皇子時,已為嘉慶帝的福晉,嘉慶初年,封為妃,進封貴妃,宣宗尊為皇考禧皇貴妃,一子,殤,一女下嫁索特納木多布齋。
華妃,侯佳氏,嘉慶初封瑩嬪,一女,殤。
簡嬪,關佳氏。
遜嬪,沈佳氏。
其他后妃信妃,劉佳氏;恩嬪,烏雅氏;榮嬪,梁氏,皆由貴人進位;安嬪,蘇完尼瓜爾佳氏,由常在進位,並且都在道光帝時受到尊封。
嘉慶共生有5子9女。
長子,未命名,穆郡王,母和裕皇貴妃劉佳氏;
愛新覺羅·旻寧,次子,清宣宗,道光帝,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
愛新覺羅·綿愷,三子,敦恪親王,母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
愛新覺羅·綿忻,四子,瑞懷親王,母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
愛新覺羅·綿愉,五子,惠端親王,母恭順皇貴妃鈕祜祿氏;
長女(1780~1783),乾隆四十五年四月十一生,乾隆四十八年十一月初一殤,母嘉親王府格格關佳氏;
次女(1780~1783),乾隆四十五年四月三十生,乾隆四十八年八月初十殤,母嘉親王嫡妃喜塔臘氏;
莊敬和碩公主,三女,母和裕皇貴妃劉佳氏;
莊靜固倫公主,四女,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
慧安和碩公主,五女,母遜嬪沈佳氏;
六女(1789~1790),乾隆五十四年六月十二生,乾隆五十五年五月殤,母嘉親王側妃侯佳氏;
七女(1793~1795),乾隆五十八年六月二十六生,乾隆六十年六月殤,母嘉親王側妃鈕祜祿氏;
八女(1805),嘉慶十年二月初八生,當年十一月殤,母恭順皇貴妃鈕祜祿氏;
慧愍固倫公主,九女,母恭順皇貴妃鈕祜祿氏。
回覆列表
嘉慶皇帝
嘉慶皇帝世人皆稱之為平庸,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從個人角度來看,作為自稱“十全老人”的父皇的兒子,他確實平庸,但乾隆皇帝挑選繼承人的準則就是要符合中國傳統道德規範“中庸"二字。
乾隆皇帝自從前面幾個嫡出的兒子早亡,只能從庶出的兒子中選擇。但是相比永璉永琮,這幾位都缺點多多,只有顒琰相對缺點較少,所以立他為儲。
顒琰面相忠厚,面目清秀,五官端正;才學優秀,熟讀經史;人品仁厚,在朝野之中口碑較好,尤其和漢族文臣朱珪、董誥、劉墉、王傑等關係融洽。
從治國方面來看,即位四年太上皇駕崩才接過統治權,但雷厲風行除掉和珅,足見其城府之深,政治經驗豐富。眾所周知,嘉慶皇帝痛恨貪腐,但太上皇在位一天,他就忍了一天,隱忍功力深厚,終於等到出頭之日,大功告成。除此之外,平定白蓮教反叛,治理漕運,不能否認嘉慶皇帝也是勵精圖治,勤政愛民的明君,但是他的性格和受到的教育侷限了他的治國政策。嘉慶皇帝恪守“中庸”、“敬天法祖”的聖訓,不敢越雷池一步,沒有改革的動力和勇氣。
他個性循規蹈矩,是一位合格的守成之君,但是他意識不到貪汙成風的根本在哪裡。殺掉一個和珅、富綱這些鉅貪解決不了問題,只會有更多的貪官站出來,只有從制度上的改變,但是嘉慶皇帝做不到,也不敢做;他生性節儉,但剎不住朝野奢靡之風;他處處撲火,火卻越著越旺。
當他還遵循閉關鎖國的祖訓時,歐洲大陸憑藉“工業革命”的隆隆巨輪已經把大清帝國遠遠地甩到身後,最高統治者還意識不到大清帝國已經不是天朝上國了,還認為是世界的中央。
嘉慶皇帝雖然有心整治國家,接連發布整飭吏治的諭旨,但性情優柔寡斷,對弊政多是懲而不殺,戒而不絕,最後政令不出紫禁城,無力解決其皇父統治期間晚年社會的矛盾,最後落得“嘉道中衰”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