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六六談古今

    漢高祖劉邦從起義開始,直到白登山之圍。都是自己帶兵而沒有坐鎮後方指揮。這是為什麼?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為了控制住軍權。俗話說槍桿子裡出天下,誰手裡有兵權,就有了造反可叛變的可能。結合清朝雲南王吳三桂,明朝藩王朱棣都是發動的兵變而危及到皇帝的江山。作為領袖肯定要把這個可能性降低到最小。

    二是安定軍心。大家應該對三國裡諸葛亮經常坐著四輪車指揮戰鬥有很深的印象吧,他的用意就是告訴士兵們,我與你們一起共進退。而且我坐著車肯定跑不快,我不會拋下大家的。

    結合秦朝末年的陳勝,當了大王后,不思進取,天天驕奢淫逸,錦衣玉食。眾人看到大王如此,做起事就沒那麼賣力,在這種情況下起義軍很快就失敗了。有鑑於此。劉邦一直自己帶兵,就是為了給大家立一個楷模。士兵和將士們看到老大都一直在前線和我們一起戰鬥,肯定會拋頭顱灑熱血,浴血奮戰!這樣能安定軍心,提高戰鬥力!

  • 2 # 讀春秋思無忌

    劉邦倒是想坐鎮後方,但問題是他敢嗎?

    槍桿子裡出政權

    毛主席曾說過,槍桿子裡出政權。秦朝末年,雖然沒有槍桿子,但是也有紅纓槍、弓弩之類的冷兵器。手上有全副武裝的隊伍,才有可能爭奪江山。

    自從秦末農民起義以來,項梁、項羽、黥布、彭越、劉邦,哪個手裡沒有人馬?有人馬才能和別人搶地盤,是吧?只有一個人沒有人馬,他就是韓信,所以處處受人白眼。

    劉邦非常清楚這個道理,所以,每當他全軍覆沒時,他都沒有氣餒,而是立刻補充軍隊。蕭何和劉邦配合得相當默契,劉邦在前方打仗,他就在後面徵兵練兵。當初,劉邦入咸陽後,蕭何就得到了秦朝的戶籍資料,有了這,徵兵工作就容易多了。

    除了蕭何常為劉邦補充兵源供給,韓信的軍隊也是劉邦的最愛。據《史記》記載,劉邦至少奪了韓信2次軍權,而且每次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韓信個猝不及防。

    細細想來,劉邦必須得這樣做。劉邦是漢中王,韓信是大將軍。王在前面和項羽的正規軍打得片甲不留,大將軍手上卻有支軍隊,萬一大將軍突然放水,劉邦這個王和當初的義帝有何區別?因此,就在楚漢爭霸期間,劉邦地位未穩,他根本不敢冒這個險。

    剿滅非劉姓王

    那麼,漢朝建立後,劉邦登基,他該享福了吧?他還是不敢。

    於是,劉邦登基後,便重新開始思考自己現階段的敵人都是誰?對了,就是那些非劉姓諸侯王。你看,他們個個身經百戰,且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如果不迅速剿滅,隨時可以反過來吞噬剛剛立國的劉漢江山。

    就說韓信吧,儘管劉邦一直想用武力征服他,然而陳平卻直截了當地懟劉邦:“陛下打得過韓信嗎?”劉邦瞬間就蔫了。

    再看黥布怎麼說的:“這天下我就忌憚韓信一人,如今他不在了,我還怕誰?”聽聽,自詡不凡的劉邦在那些昔日武將的眼中,不過就那麼回事,壓根兒就沒把老劉和他那幫沛縣兄弟放在眼裡。

    那些諸侯王,一個個不把劉邦放在眼裡,你讓老劉晚上怎麼睡得著覺?沒辦法,只能回到老路子,搶地盤。韓信太強,打不過就騙出來抓住,其他就武力解決。

    記得劉邦中箭,打算讓劉盈收拾彭越,呂后立馬一口拒絕:“還是您老親自上陣吧。”你說,他慘不慘,被抬著上了戰場?除了兒子,堂堂大漢天子,竟然找不到一個放心的大將可用?其實,是他不放心,就怕在最後一刻,讓人篡奪了江山。

    帝王將相寧有種乎?

    當初,陳勝一句“帝王將相寧有種乎?”喊出了天下豪傑的心聲:且不說一定要登九五之尊,憑自己本事混個將相、諸侯也不錯。

    從陳勝揭竿而起到秦朝覆滅,僅僅歷時3年,這段歷史不過是在向世人證明天命論是假的。

    雖說,劉邦給自己整了個斬白蛇起義的傳說,又自詡為赤龍之子,反正就是自己得位正,是天命。普通百姓是好糊弄,那些諸侯王誰會相信?他們只堅信一點,沒有自己的浴血奮戰,便沒有劉邦的今天。

    當然,劉邦也不信,因此,他才從頭到尾將兵權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

    結語:

    當秦末農民起義推翻了擁有“五百年而霸王出”天命的秦朝後,天下豪傑都意識到只有武裝才能奪取政權。

    劉邦作為漢朝的開山皇帝,非常清楚槍桿子裡出政權的道理。無論是與項羽的楚漢爭霸,還是立國後的翦除非劉姓諸侯王,逢戰必親征,其實就是為了將天下武裝掌握在自己一人手中。

    如此,劉氏後人才能坐穩江山,才能讓民眾重新相信和接受,劉氏得江山乃是天命這一說法。

  • 3 # 斯文卿相

    分兩個階段,有兩個原因。

    一:反秦時為什麼自己帶兵

    劉邦舉事之初,手下都有誰呢?有名的也就是蕭何、曹參、樊噲、周勃、夏侯嬰、灌嬰等,也算他運氣,鄉下好朋友當中就有這麼多能人,然而,這些人當中誰能帶兵呢?

    蕭何,顯然不行,雖然以後是興漢第一功臣,但,長處在於理政,而不是帶兵,說完全不會打仗,那是不可能的事,但當統帥,獨立承擔一個方面的任務,肯定有點力不從心,其餘曹參、樊噲、周勃等,都不是職業軍人出身,打仗全憑一股子血勇之氣,敢拼敢殺,這樣的人,按孫子的劃分,充其量只能算做猛將,而不能算成智將,而獨自帶兵,需要的恰恰是智慧,而不是血勇,也就是說,劉邦反秦時,身邊沒幾個軍事方面可用的能人,萬般無奈,只能自己帶兵,否則,你當他不願意自己省點事。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韓信、英布、彭越等歸漢,劉邦才有了可堪大用的方面軍統帥,從此,側翼的側翼,後方的後方,他不就全用上了嗎。

    二:白登山之後為什麼還自己帶兵

    白登山之圍在漢成立之後,這時候,韓信、英布這些人還在,蕭何有別的事,曹參等也成長起來,手下也有了點將星雲集,人才濟濟的局面,可事情到了這般份兒上,他為什麼還自己帶兵,而不是坐鎮後方指揮。

    原因是,天下到手以後,心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就如小孩兒拿著黃金走在鬧市,看誰都是搶劫犯,看誰都不放心,在這種狀況下,他怎肯把軍事大權交到別人手裡,那不是把刀子送給人家,還求著人家不要殺他嗎,最起碼 劉邦心中是這樣想的,因為要不是多疑,要不是懷疑別人想奪他的江山,立國以後,他也不至於那麼忙,五十多歲的年紀,還整天價東跑西顛,一天都不得安生。

    其實這種心態也很正常,歷史上有多少人,可以貢品煎餅而不能共富貴。綜上, 得出的結論就是,反秦時無人可用,所以得自己帶兵,立國後,對誰都不放心,所以也的自己帶兵,當皇帝就這麼尷尬,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 4 # 益事堂

    秦二世繼位,趙高把持朝政,在內殘害忠臣良將,對外勞民傷財,天下苦秦久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聲高護,陳涉吳廣起義,天下雲集響應。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而起義,之後被推舉為沛公,招募子弟兵三千人,從此開始了自己的戎馬一生。根據《史記•漢高祖本紀》可以看出,劉邦自從做了沛公開始帶兵打仗,便沒有卸甲。起初是自己小打小鬧,後來投奔項梁與項羽等成為了戰友,在項梁的指揮下攻城掠地。項梁立懷王,後來被章邯率領的秦軍集團攻破身死,劉邦與項羽則被懷王直接統領,劉邦被分為武安候。

    因劉邦一向寬厚仁慈,所以被派去向西攻打,之後在張良的佈局下攻入關中。然而,項羽不按照懷王的約定讓劉邦做秦王而是讓其到西南做漢中王。開往高中路上得遇韓信,拜大將,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攻下秦國故地,反叛項羽,逐漸平定秦國故地。

    以後,進入與項羽爭天下的階段,此時劉邦並沒有自己安坐關中,而是讓蕭何坐鎮,自己和韓信等一起繼續帥兵南征北戰,挑了項羽的老巢,也曾被項羽射傷。垓下之戰,四面楚歌,項羽自刎,高祖稱帝。那是不是高祖便高枕無憂安坐皇位了呢?並沒有,諸侯王們相繼叛變,皇帝不得不繼續披掛上陣親自征討,臧荼、陳希、韓信、陳豨、彭越、季布等等。最後,劉邦的謝幕也是因為攻打季布時為流矢所中。

    所以說漢高祖劉邦自沛起兵以來何曾卸甲?為何如此,一句話:創業維艱,守業艱難!沒有大智大勇怎麼能夠平定天下?特別是大亂的時代,沒有帶兵打天下的勇武,怎麼能夠服天下?

  • 5 # 楓葉0829

    劉邦一直都是自己帶兵,兩個原因:一是劉邦手下缺少獨當一面的大將,尤其是白登山之時;二是劉邦不放心手下的大將。

    可以看下劉邦的手下,先說漢初三傑:張良,韓信,蕭何。張良是謀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蕭何是大管家,基本上劉邦的後勤招兵安撫後方等事都幹了。唯一一個能拿的出手的領兵大將就是韓信了。此外曹參戰功來說也可以算是一個名獨當一面的大將,至於其他的如樊噲,灌嬰等人可以是衝鋒陷陣的猛將,卻不長於統率。

    當然了還有英布,彭越等異姓王,軍事才能確實夠了,但是第二點,劉邦不放心啊。

    這些都不是劉邦的老班底,都是帶兵投靠劉邦的,可以算是劉邦手下的一個小勢力,而且都手握重兵,對於劉邦雖說不至於陽奉陰違,但是當時的異姓王還是希望可以恢復分封制,大家在自己的地盤裡享受一切,名義上你還是老大,但是回到地盤後,我就是老大。所以劉邦並不放心將自己的軍隊交到這些人手裡。

    至於白登之圍,本來就是因為當時的異姓王韓王信勾結匈奴反叛,這會劉邦哪還敢相信手底下那些異姓王啊,當然是自己帶兵最放心了。

  • 6 # 巴山夜雨涮鍋

    劉邦從反秦到白登山都是自己帶兵,而不是坐鎮後方,主要處於兩個原因。第一是劉邦本人確實比較擅長打仗,其次是劉邦作為君主要掌握較大的兵權。

    漢高祖劉邦自從斬蛇起兵,一貫喜歡自己帶兵作戰。當然,其實有這個習慣的開國君主很多的。從早期的項羽、劉秀、曹操、劉備,中期的李淵父子、趙匡胤,後期的成吉思汗、蒙哥、

    朱元璋、朱棣、努爾哈赤等,無不如此。為何這樣呢?其實原因都是比較相通的。

    第一個原因就是這些君主基本上自己都很能打。

    劉邦在一些同學心中,可能覺得他軍事才能並不強,尤其有韓信那句話“陛下不善將兵,而善將將”。但那是因為同時期有項羽和韓信兩位神級軍事天才在,襯托得劉邦比較弱。實際上撇開這兩位,劉邦的軍事才能在天下排名還是不低的,進前十沒問題。除了項羽和韓信,沒人敢說他一定能打贏劉邦。

    我們看看資治通鑑中記載劉邦親自作為主將帶兵的戰績:

    公元前208年

    年初,擊敗秦泗川監於豐。隨後引兵到薛,打敗秦泗川太守,並追殺之。

    春天,豐地守將雍赤叛變,劉邦攻之不克。

    投奔景駒後,劉邦與東陽寧君在蕭地以西迎擊秦軍章邯,作戰不利,退還。

    二月,劉邦帶三千人攻碭,三日攻克,收降六千人。

    三月,攻克下邑,回師擊豐,打不下。

    項梁殺死景駒後,劉邦投奔項梁,帶著項梁給的五千人攻克豐地,雍齒奔魏。

    七月,劉邦和項羽一起攻克城陽,又攻定陶。

    劉邦、項羽在雍丘大破秦軍,殺李斯之子李由。後來攻外黃不下。

    楚懷王派劉邦西略地,收陳勝、項梁的殘部攻打秦軍。年底,劉邦在陽城與槓裡,攻破秦軍兩個堡壘,擊潰兩支部隊。

    公元前207年

    年初,劉邦在成武擊破秦軍的東郡尉。

    冬末,劉邦與魏將皇欣、武滿軍合攻秦軍,擊潰之。

    農曆二月,劉邦匯合彭越北擊昌邑,沒有打下。

    依靠酈食其,不戰而下陳留。

    三月,劉邦攻開封不下,又與秦將楊熊戰於白馬、曲遇東,大破秦軍,楊熊被秦二世殺死。

    四月,劉邦攻克潁川,佔領韓地。北攻平陰,戰洛陽東,作戰不利。

    六月,大破秦南陽太守,攻略南陽郡。

    七月,南陽太守投降。

    劉邦引兵西進,所向披靡。

    攻胡陽,攻克析、酈。

    八月,劉邦帶幾萬人攻克武關,開啟進入關中的道路。

    九月,劉邦在藍田南部、北部兩次大破秦軍。

    公元前206年

    年初,劉邦兵至霸上,秦王子嬰投降,劉邦約法三章。

    之後就是鴻門宴。

    四月,項羽封王,劉邦入漢中。

    八月,劉邦引兵從陳倉故道出,進攻雍國,打敗雍王章邯,定雍地,東至咸陽,圍章邯於廢丘,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皆降。

    公元前205年

    三月,劉邦渡黃河,魏王豹降。攻下河內,俘虜殷王司馬卬。

    劉邦率諸侯兵五十六萬人伐楚,彭城一戰被項羽殺得大敗。

    五月,劉昂到滎陽集合軍隊,拜灌嬰為中大夫令,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大破楚國騎兵。

    公元前204年

    四月,劉邦被項羽圍困滎陽,用陳平計策脫身,順便害死了范增。

    五月,劉邦擊破楚將終公,奪回成皋。

    六月,劉邦被項羽打敗逃走,奪了韓信的兵,在鞏擋住了項羽。

    劉邦取敖倉。

    公元前203年

    年初,劉邦攻佔成皋,大破楚軍,盡得楚國金銀,大司馬曹咎及塞王司馬欣自殺。。

    九月,楚漢鴻溝為界,劉邦立刻繼續追擊。

    公元前202年

    年初,劉邦追項羽至固陵,因為韓信、彭越沒來,被項羽打得大敗。

    隨後韓信、彭越趕到,合圍項羽。項羽自刎。

    公元前201年

    7月,劉邦帶兵徵燕王臧荼反,九月俘虜藏荼。

    又打敗了反叛的項羽故將利幾。

    公元前200年

    年初,劉邦帶兵打敗造反的韓王信,又擊敗前來增援的匈奴左右賢王。

    此後,追擊匈奴,白登山被圍。

    公元前196年

    擊敗陳豨

    從這些作戰記錄可以看出,劉邦在秦漢之交這十年時間裡面,打仗雖然不是百戰百勝,也可以算三戰二勝。他唯一輸的就是項羽,另外自承不如韓信。而其他敵手,包括秦將章邯、司馬欣等人,都是他的手下敗將。尤其前期很多戰役是在他兵力還不太多的時候打的。

    楚漢戰爭的後兩年,大家的關注點主要是韓信的千里躍進,劉邦似乎被襯托得比較窩囊。但不要忘記,這段時間劉邦在成皋一帶和項羽對峙。雖然經常被項羽打得很慘,但最終還是抗了下來,沒被項羽滅掉。而只要項羽一掉頭去其他地方,劉邦立刻可以收拾留下來的楚將。正是劉昂這種橡皮糖戰術,才使得項羽不能專心剿滅後方的韓信、彭越,最終腹背受敵,走上絕路。

    所以,劉邦本人確實是天下一流名將。既然自己有能耐打仗,當然可以自己上陣。

    當然,有人要說,作為君主,應該在後方坐鎮調遣。問題是劉邦重要的政治工作在前線照樣可以做,而後方建設,他有一個更得力的助手蕭何,可以做到比他自己更好。既然如此,劉邦還是安心在前線打仗比較好。

    劉邦帶兵一線,不但可以發揮自己的統兵才能,而且也能親臨一線瞭解敵情,從而更好調遣整體資源。

    比如劉邦數次在被項羽打崩以後,搶奪韓信的兵來壯大自己。這事兒說起來好像有點無恥,但實際上韓信就算被搶了兵,剩下的兵也足夠他繼續創造奇蹟;而成皋這方面如果不搶些友軍來,萬一被項羽打穿,那整體戰略就垮了。只有劉邦才能這樣維持整體的均衡,如果換成其他大將比如曹參周勃在成皋,他們是絕不敢奪韓信的兵的。

    此外,在這亂世。劉邦作為君主要掌握一支較大的武裝,才能保障自己的地位,這也是很自然的事。

    當初楚懷王熊心一度曾把項梁的大軍自己統帥,但在鉅鹿之戰時沒有親自帶兵,而是讓宋義、項羽帶兵,自己坐鎮後方。於是項羽殺了宋義,奪取兵權,熊心從此成為傀儡,最後被項羽殺害。血的教訓在此,劉邦不會重蹈覆轍。

    最後,在劉邦臨終前,又發生了英布的叛亂。劉邦想讓太子劉盈去打英布,太子的門客給出了一段說辭:

    黥布,天下猛將也,善用兵。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將此屬,無異使羊將狼,莫肯為用;且使布聞之,則鼓行而西耳!上雖病,強載輜車,臥而護之,諸將不敢不盡力。上雖苦,為妻子自強!

    於是劉邦果然強行帶病前往,而英布的反應呢:

    布之初反,謂其將曰:“上老矣,厭兵,必不能來。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餘不足畏也。”故遂反。

    等到真打起來:

    上怒罵之,遂大戰。布軍敗走,渡淮,數止戰,不利,與百餘人走江南,上令別將追之。……大破之。……番陽人殺布茲鄉民田舍。

    從這一段,也可以看出,有時候確實需要劉邦自己帶兵了。

  • 7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劉邦是布衣天子,從曾經秦朝的一名基層小吏開始,到建立西漢帝國的開國之君,一路走來,無論是反秦戰爭,還是楚漢戰爭,又或者是剿滅異姓王叛亂的戰爭,到最後與匈奴發生的白登山之戰,劉備作為集團的最高領導人,為何總是親自帶兵打仗?難道不能坐鎮後方指揮作戰嗎?就像劉秀和朱元璋那樣?

    事實上,劉邦才是第一次反抗秦朝統治的人,在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的前一年,劉邦因為私放囚徒而違反了秦朝法律,成為秦朝的逃犯,劉邦躲到芒碭山落草為寇,直到第二年陳勝吳廣發動大澤鄉起義,劉邦才帶著一批人回來了沛縣,並殺了縣令開始了反秦起義。

    劉邦

    要知道,在整個反秦戰爭中,劉邦是沒有後方的,雖然在組織機構上,劉邦歸屬了楚懷王名義上領導的楚國,但是實際上楚國內部也派系林立,內部矛盾複雜,當時的項梁、項羽作為其中實力最強的一支,而劉備則為實力第二強的一支,當楚懷王發出“先進關中者為王”的政治號令時,劉邦作為當時楚國主力之一,目的就是一路西行打進關中,這個時候劉邦沒有後方,沒有根據地,他不可能坐鎮後方,只有硬著頭皮向關中進發。

    但是,劉邦這個人是天生的領導者,他懂得如何拉攏人心與控制隊伍,尤其是在陳勝、吳廣這樣首先起義的隊伍因為領導人的能力問題,而導致其內部開始四分五裂,劉邦顯然吸取了教訓,陳勝失敗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陳勝缺乏對手下軍隊和將領的控制力

    陳勝派出武臣攻打趙國,武臣在趙地稱王,武臣派出韓廣攻打燕國,韓廣依葫蘆畫瓢在燕地稱王,而陳勝就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手下各自獨立,卻又毫無辦法,原本陳勝、吳廣的這一支反秦起義軍的隊伍實力是強的,但因為內部管理不善而四分五裂,導致最終的失敗,劉邦顯然看在眼裡。

    秦末農民戰爭

    所以,在反秦起義中,劉邦親自率領隊伍作戰,一路西進,攻打拔寨,在不斷對外戰爭中,劉邦積累了軍事經驗,並且,劉邦在張良的出謀劃策中,第一個打進關中滅亡秦朝,劉邦就是第一個進關中的人,按照懷王之約,劉邦就是關中王,這是劉邦用一系列武力和勝利換來的,也是劉邦親自率軍作戰的成果。

    另外,在反秦起義戰爭中,劉邦手下只有自己親自率領的一支軍隊,從開始西行的不足萬餘,到打進關中後有十萬大軍,劉邦的軍隊人數經歷了超級膨脹,但是,這有一個過程,就算是十萬大軍,在當時也並不算一支很強的軍隊,劉邦一個人帶兵作戰剛剛好,所以劉邦要親自率軍作戰。

    而在後來的楚漢戰爭以及剿滅異姓王的戰爭中,劉邦已經有了穩固的大後方,也就是巴、蜀、漢中以及還定三秦後佔據的關中等地,這些地盤成為劉邦的核心地盤和根據地,劉邦指派了他最信任的蕭何來鎮守,而劉邦本人則作為軍隊的最高領導開赴前線作戰,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劉邦要加強對軍隊的掌控力,沒有軍隊,劉邦什麼也不是,秦朝那麼強大,當40萬秦軍在鉅鹿戰場消失殆盡時,秦朝也就滅亡,劉邦深知這個道理。

    劉邦與項羽的楚漢之爭

    事實上,對於軍隊的掌控力,劉邦不信任任何人,包括韓信,這從還定三秦及彭城之戰就能看出,因為還定三秦和彭城之戰中,沒有記載任何韓信參與的事項,也就是說韓信在還定三秦和彭城之戰時,最多就是作戰參謀,給劉邦出出主意,沒有實際帶兵打仗的權力。

    而還定三秦的成功和彭城之戰前半場的成功,讓劉邦更回自信,這個時候的劉邦認為,只要再進一步,就能擊敗項羽而統一天下,同時劉邦也高估了自己的軍事能力和低估了項羽的軍事能力,不過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如果劉邦在彭城之戰擊敗了項羽的話,那麼中國歷史中就不會有韓信這個人,因為劉邦本人就解決了所有的戰爭,還需要韓信做什麼?

    劉邦

    劉邦之所以在楚漢戰爭中親自率軍作戰的原因就是:劉邦要牢牢控制兵權,掌控軍隊和將領。同時防範自己軍隊中可能出現的分裂勢力,畢竟劉邦不是陳勝,劉邦有能力控制軍隊但陳勝沒有,這也劉邦成功的原因之一。

    彭城之戰的大敗讓劉邦不得不起用韓信,事實上劉邦一點也不想用韓信,雖然蕭何已經月下追韓信,併成功讓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但在之後還定三秦的戰爭中與彭城之戰就能看出,劉邦不信任韓信,也沒有讓韓信參戰,現在劉邦戰敗了,需要一個人為他解決軍事問題上的後顧之憂,再加上張良給劉邦獻計讓他重用韓信,同時韓信也提出開闢第二戰場,這一切都讓劉邦開始重新考慮重用韓信。

    劉邦重用韓信是迫不得已的,劉邦想統一整個天下,但是在楚漢戰爭中,前線的項羽必須得有一員大將拖住,這個人只能是劉邦,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達到這個拖住項羽的目的,所以在四年的楚漢戰爭中,劉邦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在滎陽一線拖住項羽,使其不能前進一步,所以劉邦必須親自帶兵作戰,如果劉邦不在前線,項羽就會踏平滎陽,攻佔洛陽,直搗關中,而在北方開闢第二戰線的韓信正是因為劉邦拖住了項羽,所以他才能不斷地攻佔北方,不斷地攻城掠地,不斷地取得勝利,這其中既有韓信的才能原因,也有劉邦拖住項羽的政治和軍事原因。

    項羽戰敗

    在擊敗項羽統一天下後,劉邦集團的主要矛盾成為內部矛盾,也就是劉邦開始解決異姓王問題,異姓王的問題不是其他人能輕易搞定的問題,因為異姓王是劉邦封的,擁有獨立的地盤和軍隊,並且異姓王大多身經百戰,比如英布、彭越等人。

    劉邦為什麼要親自率軍解決異姓王的問題?

    因為劉邦統一天下後,其首要政治目的就是穩定內部,維護統治,而所有的異姓王都是劉邦自己封的,他們的爵位都是王,而劉邦手下的其他任何將領都沒有資歷與異姓王相比,解鈴還需繫鈴人,人是劉邦封的,所以消除也得劉邦親自來,其他來了萬一解決不了問題,或者被異姓王解決了,那將是劉邦的災難,所以還不如趁自己在生命終結前的最後一刻,為了自己的下一代繼承人,解決掉這些威脅。

    劉邦稱帝

    而白登山之戰,同樣是劉邦剿滅異姓王的延伸戰,原本是劉備與韓王信之間的戰爭,但是韓王信投靠匈奴,再加上劉邦輕敵,所以劉邦進入了匈奴人的包圍圈,因為被包圍在其中的劉邦只有萬餘人的軍隊,相比於匈奴的40萬大軍,完全沒有可比性,但是劉邦只能硬著頭髮剿滅匈奴人,最終的結果是誰也吃不誰。

  • 8 # 歷史笑春風

    劉邦在得到天下後,跟手下討論得到天下的原因時,劉邦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從劉邦的這段話我們會覺得,劉邦應該是很清閒的了。因為他的手下,出謀劃策有張良,後勤保障有蕭何,率軍征戰有韓信。可是實際情況是這副樣子嗎?

    實際上,恰恰相反,在劉邦征戰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劉邦始終是戰鬥在第一線上。從起兵開始,劉邦就披堅執銳,和秦軍作戰。他親自率領部下西進,第一個打進關中,滅亡了秦朝。在楚漢戰爭期間,劉邦率領漢軍,和項羽征戰三年。在這三年中,劉邦屢敗屢戰,雖然歷盡艱險,依然堅持了下來。最終在垓下之戰中,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

    可是即便是建立漢朝之後,劉邦依然沒有閒著。當時的天下並不太平,地方上的叛亂此起彼伏,而匈奴也趁火打劫,入侵邊境。劉邦只得率領軍隊撲滅叛亂,抗擊匈奴。其中,在與英布的作戰中,劉邦身中敵箭,身負重傷。在與匈奴的作戰中,劉邦在白登山被圍七天七夜,險些成了俘虜。可以說,直到劉邦因為往年的傷患病死前,他一直處於戰爭的最前線。為什麼劉邦手下有那麼多文臣武將,劉邦還要親自去率領軍隊,指揮作戰呢?

    一、劉邦擁有出眾的軍事才能。

    我們如果僅僅看《史記》的話,就有一個印象。那就是劉邦是一個常敗將軍,以至於後世有一句話,說是劉邦百敗而得天下。但是,我們如果公平的去看待那段歷史,就會發現,劉邦失敗的對手只有一個項羽。在長期的作戰中,除了面對項羽,劉邦基本沒有敗績。

    當然,項羽作為當時最強大的將軍,除非是韓信指揮幾倍於項羽的兵力才能打敗。至於其他人,誰都不是項羽的對手,劉邦自然也不在話下。這樣一看,劉邦的敗仗並不代表他的軍事能力差,相反,倒是證明了劉邦的軍事能力很強。

    這是因為,敢於正面和項羽硬剛的人,當時天下也就只有劉邦而已。劉邦在滎陽、成皋之間和項羽相持數年,死死拖住了項羽的主力。這給韓信從側翼發動攻勢,對項羽進行迂迴創造了有利條件。當時,項羽始終不能徹底擊敗劉邦,突破劉邦的防線。而且項羽的手下還沒有人是劉邦的對手,項羽連離開前線都不敢。

    比如在彭越襲擾項羽後方的時候,項羽率領軍隊去攻打彭越。他走的時候讓大司馬曹咎守衛成皋十五天,不和漢軍交戰。可是項羽走後,曹咎受不了劉邦的挑戰,出兵和劉邦交手。結果劉邦大敗楚軍。

    在漢朝建立後,原來是項羽手下的驍將英布起兵造反。英布是項羽的先鋒,在滅秦之戰中屢建戰功。英布也從心裡看不起劉邦,認為劉邦不是自己的對手。但是,恰恰是劉邦一戰就擊敗了英布,平息了叛亂。所以說,劉邦親自去率軍打仗,首先是基於他出眾的軍事才能上的。

    二、劉邦除了自己率軍作戰,無人可派。

    劉邦雖然手下兵多將廣,可是在戰爭中,卻出現了奇怪的現象,那就是除了劉邦親自掛帥,他居然無人可派。這是由於當時的形勢造成的現象。

    在滅秦之戰中,劉邦領命西征,進軍關中。當時他是一名聽命於楚懷王的將領,沒有多少選擇的自由。他只能親自率領手下,千里迂迴,批亢搗虛,佔領關中。

    到了楚漢戰爭期間,劉邦手下有了一批出色的將領,其中就包括韓信。當時劉邦拜韓信為大將,他完全可以讓韓信去對戰項羽。可是,劉邦採取了韓信的建議,派韓信率領一支人馬,北上攻打燕趙齊等諸侯國,從側翼包抄項羽。

    這樣,沒有了韓信,在正面的防線上,就只有劉邦親自抵禦項羽了。因為除了劉邦,沒有人能夠指揮那麼多人馬,抵抗項羽。假如正面防線被項羽突破,劉邦的關中根本暴露在項羽的軍隊之下,韓信就算取得多大的戰果也無濟於事。由於這個原因,劉邦也不得不咬著牙在正面防線與項羽相持。

    到了漢朝建立之後,劉邦怕韓信造反,首先收回了韓信的軍權,然後又以韓信謀反的藉口軟禁了他。這樣,劉邦又陷入了孤軍奮戰的境地。面對叛亂的諸侯王們,這些諸侯王都是過去戰爭中的強將。劉邦唯恐手下應對不利,影響大局,所以他也經常自己親自討伐。尤其是面對英布這樣的天下有名的猛將,劉邦更不敢掉以輕心。當時他想派太子出征,可是太子的老師認為太子指揮不動劉邦的那些將領,最終還是找藉口讓劉邦親自出馬了。

    至於說和匈奴的白登山之戰,這是漢朝和匈奴雙方帶有決戰性質的戰役,劉邦更是要親自出馬了。因此說,劉邦率領軍隊東征西討,是因為他沒有可以派出的合適將領,形勢決定了他不得不親自出馬。

    三、為了防止軍權旁落。

    我們可以看到,劉邦建立的漢朝是以家天下的形式的大一統帝國。他在建立漢朝之後,就開始維護統治的行動。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剷除異姓王,將大部分國土收回漢朝。劉邦採取各種手段,終於將大部分異姓王剷除,並和臣下盟誓,非劉姓不得封王,無功不得封侯。

    我們可想而知,在這種思想下,劉邦這個依靠武力奪取天下的皇帝,肯定不會隨便放棄軍權的。所以,在面臨重大的戰爭時,要調動指揮大批人馬,劉邦是不會放心交給外姓將領的。可是,讓人悲哀的是,劉邦的家族子弟中,卻沒有可以擔當重任的人才。

    劉邦的的兄弟都是一些老實巴交的農民,根本就不會舞槍弄棒。而劉邦的太子號稱仁弱,實際上就是個沒有能力的老實人。為了自己政權的安全,為了防止軍權落入他人手中。在這種情況下,劉邦只能親自出馬,指揮作戰。

    結語:

    劉邦是一位馬上取天下的皇帝,他以布衣之身,執三尺劍取天下,創造了一段歷史的傳奇。但是,在他起兵以後的歷史上,就一直和戎馬生涯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在去世前,還親自率領軍隊討伐叛亂,抗擊匈奴。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劉邦自身出眾的軍事能力,當時的形勢和劉邦對軍權的重視。由於楚漢戰爭中,韓信被派往北方,漢軍陣營中就只有劉邦能夠勉強抵抗項羽,所以劉邦只能親自抵抗項羽。在建國後,劉邦為了自己統治的需要,剷除那些不可靠的因素,使得自己的手下沒有將才。

    再加上家族沒有出眾的軍事人才,而劉邦又不敢輕易將軍權交給外姓將領,這就使得劉邦只得自己親自掛帥出征。就這樣,劉邦在征戰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媽媽因發熱需隔離半個月,有什麼實操方法能減少2歲孩子的分離焦慮,並表達媽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