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魚小趣
-
2 # 白爺的姿態
特殊時期要用特殊的方法,可以影片一下,也是很有意思的。不一定面對面才能安慰小孩子,讓小孩子也體驗一下影片帶來的樂趣。
-
3 # 鄭堃育兒經
平時代替媽媽多跟寶寶一起互動,玩耍,分散寶寶注意力,如果寶寶堅持找媽媽,可以嘗試跟寶寶溝通:媽媽生病了不舒服,需要休息,寶寶長大了要保護媽媽,不要打擾媽媽休息,等病好了會回來陪寶寶玩耍等等,這一類的引導。
總之要保護寶寶的身體安全和心理健康是最主要的。
-
4 # 零點客棧
2歲的寶寶,與媽媽一段時間的分離,會有相應的分離焦慮表現,寶媽要認識到,這是一個正常行為表現。
有的寶寶特別黏媽媽,是因為寶寶大多數時間是與媽媽在一起,與其他家庭成員接觸太少,這當這樣的寶寶離開媽媽,會非常沒有安全感,持續哭鬧,這個時候其他家庭成員要作出積極的反應,抱起寶寶,安撫寶寶情緒,一定不能大聲喝斥。可以給寶寶多提供一些玩具、畫筆、繪本,帶寶寶一起玩遊戲玩玩具,這樣可以拉近與寶寶的心理距離,還可以讓寶寶覺得和你在一起玩耍是非常有趣的事情,當寶寶專注於玩的時候,潛意識裡,寶寶會逐漸淡化媽媽的形象,不會表現出過強硬的焦慮。
現在,鑑於手機強大的功能,影片聊天更多地應用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但是在媽媽與寶寶分開的時間裡,我不建議過多地讓他們影片見面,一旦激起寶寶見媽媽的願望,寶寶較長時間的哭泣對寶寶的健康會有影響,既然媽媽發熱,寶寶的健康家裡人也要小心呵護,要讓寶寶多喝水,多洗手,家中勤通風。
祝寶媽儘快恢復健康,與寶寶早日團聚!
-
5 # 寶媽小問
媽媽生病需要隔離,2歲的孩子比較小,離開媽媽會感到不安和焦慮,但是對於兩歲小孩而言,跟他說生病他是沒有概念,無法理解的,這種情況下,我們最好的辦法是轉移他的注意力,小孩子都很好哄的,多帶他玩,多陪伴他,開心了幾天下來他也就不那麼依賴媽媽了,慢慢就能適應過來。
-
6 # a中醫博大精深
讓他多和媽媽影片一下,家人要多和孩子互動,主要孩子太小媽媽一下離開他了,他心裡受不了,吃點水果別讓孩子上火,多引導他玩,在玩樂中就會讓他忘記媽媽,幾天後孩子就不那麼粘媽媽了
-
7 # 淅爸育兒記
分離必然會焦慮,只是因人而異的程度不同,對於兩歲多的孩子來說,處理分離焦慮,要注意兩個方面:
1. 讓孩子明白客體永存性;
2. 不挫傷孩子的安全感;
而同時,這一次為期半個月的隔離,媽媽也要做好自己的思想工作(分離是二元關係甚至多元關係,分離焦慮是雙向的甚至是多向的),這可以視為為孩子進入幼兒園前的演練,處理好了孩子入院的時候就可以輕鬆愉快很多,把這視為一次提前演練,媽媽心裡同樣會好受一些。
客體永存性孩子可能尚不明白這一點,所謂客體永存性,就是指看不見的東西仍然存在。
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見不到母親,會讓他覺得媽媽從此消失了。
按原本的方式,這本應是循序漸進的方式,但因為這位媽媽的情況比較特殊,需要隔離,所以此時的處理方式也需要做一些調整。
原本的方式:媽媽可以和孩子玩躲貓貓等“瞬間消失”遊戲,進而到短時間的離開孩子,再到長時間離開孩子,並且在重新“出現”的時候,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和安撫,讓孩子知道媽媽暫時的消失並不是不愛他。但現在顯然不適合給孩子擁抱,或者進行其他有親密接觸的行為。
調整的方式:同樣的循序漸進,我們仍可以給孩子玩躲貓貓,但和孩子約定飛吻等“隔空示愛”的方式,讓孩子體會到母親仍然愛他。而且遠端影片聊天工具就是最好的幫助。在重新出現在影片中時,可以給孩子講故事、陪孩子玩一些不需要接觸的遊戲,總而言之,儘可能地透過無接觸的方式陪伴孩子,安撫孩子的情緒。
而當要掛掉影片之前,一定要給孩子一個明確的訊號:媽媽要去忙什麼,你可以做什麼(例如和爸爸玩),多久之後媽媽會出現(例如吃完晚飯後、睡覺前);結束通話之後若孩子哭鬧,請保持鎮定,相信你的親人能照料好孩子,不要孩子一哭就影片,這樣孩子就視哭為讓媽媽出現的方式,進而養成不好的認知及行為習慣,同時媽媽也需要足夠的休息。
不挫傷孩子的安全感這一點需要家人的配合,尤其是孩子的爸爸或者其他主要監護人。
前文所述,媽媽不能在結束通話電話後孩子一哭就重新出現,這樣會讓孩子更加焦慮,更難以面對分離。
而此時,增加其他陪伴人選及其陪伴時間就非常重要,這不單單是因為隔離才要進行的,常規的情況下也需要如此。
一方面要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另一個方面則是讓孩子習慣多個人選陪伴的狀態,畢竟到了幼兒園也是處於類似狀態下。
這就考究新陪伴人的陪伴技巧,即陪伴孩子的質量。多數而言,陪孩子做他喜歡的遊戲、玩玩具都是一些不錯的選擇,但在我自己處理兩個孩子的分離焦慮的時候,採用了一個場景模擬的遊戲:過家家。
這是孩子最喜歡的遊戲以及集情商培養和模擬訓練最好的遊戲之一了。
在這個遊戲裡面,讓孩子扮演媽媽,而爸爸扮演孩子,情節就是媽媽要離開了,“媽媽”要怎麼樣安撫孩子。很快孩子就能適應這個過程。
另外,由於這位媽媽是處於比較特殊的情況,那麼請從一開始就跟孩子說明“媽媽生病了,不能親親抱抱寶寶(把親密接觸具體化,孩子可能聽不懂親密接觸的意思),而且媽媽會好起來的,具體時間是...(可以在日曆上做一個倒計時)”。
千萬不要欺騙孩子或者以此來逗弄孩子(例如“媽媽不要你咯!”“媽媽不回來咯!”),孩子是真的相信你的謊言或者逗弄,進而情緒會更加激動。
最後,祝早日康復!
-
8 # 老友手札
我想沒有幾個人擁有自己一兩歲時清晰的記憶,那是因為在這個年齡,我們的個人意識還沒有真正開始發芽、形成;行為多基於本能。
分離焦慮,也算是刻在我們本能裡的東西。
它是生存本能的分支。也就是,我現在沒能力獨立生存,需要依賴你。
不過,從現實生活中來說,這個年齡的孩子與母親的互動要多於父親,所以確實多了一些依賴。
但還是要明白的是,依賴的物件並不一定必須是母親。可這個過渡時期,確實需要經歷一些痛苦和折磨。
這裡的痛苦和折磨,並不是單純孩子自己遭受的,也包括成年人對孩子哭鬧的不忍與心痛。
可我請你理解的是,孩子現在的哭鬧,只是因為感覺缺乏關注、失去依賴而產生的本能反應,滿足這兩樣,焦慮就會減少。
同時,這時候出現基於分離焦慮的哭鬧,只是為了提醒,得到及時滿足,就不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什麼負面影響。
可以考慮的是:
1、增加父親對孩子的陪伴;
2、藉助網路,聯絡母親;
3、多同孩子互動,轉移注意力;
4、不要只聯絡母親,還要聯絡其他家人;
5、給孩子講故事,吸引注意力等。
眼前的狀況,並不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並不是一個不能解決的問題,只是中間確實需要經歷一個稍微“折騰”的過程。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
-
9 # 裳恩
其實我感覺你不必過分擔憂,我走親身體會,我家孩子也是不到3歲吧,還是2歲多,我去旅遊大概5天,我以為離了我不行,結果走了哥她爸玩的挺好,也沒找我,反而現在6歲多大點了,會不好弄,你安排好人,照顧好,祝你一切安好
-
10 # 思益麻麻
可以影片的話就多影片,不能影片可以錄些語音,多跟孩子溝通,還可以給孩子安排一些事情,做好了就跟你說,家裡人也多關懷,多溝通,一定要向孩子表達你對他的愛。
-
11 # 靜溢山房
看到了許多人的分享,有做媽媽的,有做社群醫生的。
其中有一條比較好的建議,就是影片照看。但孩子還是和母親分開了,基本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不看其他因素在離開孩子的那剎那,孩子會有被拋棄的感覺,個人建議如下:
1、需要和孩子溝通,告訴孩子這樣的情況。如果孩子有情緒,請緊緊抱住孩子讓他發洩完情緒。
2、找一個在現實陪伴孩子的玩具,最好是毛絨絨的公仔,告訴到孩子媽媽不在的時候這個公仔一直會陪著你,直到媽媽回來。
3、在日曆表上標註你能回來的時間,讓他可以看到希望,並告訴孩子每天可以透過影片見到媽媽。
-
12 # 小書蟲媽媽
身為一名媽媽和育兒作者,看到這樣的訊息,我心裡真的很難過,祝福這位媽媽能儘快戰勝病毒,早日康復。同時,也請你不用太擔心和焦慮,相信自己和寶寶都可以克服面臨的困難。
孩子1~2歲左右,他開始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產生害怕的情況,一旦媽媽從孩子的視線中消失,孩子就會表現出明顯的不安且哭鬧,這就是孩子的分離焦慮。媽媽怎樣幫助孩子應對分離焦慮呢?
我家孩子2歲的時候,我也因為工作原因需要出差國外一個月,這是我第一次離開孩子這麼長時間,為了減輕孩子分離焦慮,我用了六個步驟去做。下面我分享出來,希望可以幫助你克服面前的困難。
1.給予寶寶分離緩衝期
媽媽需要和孩子分離前,應提前準備一段緩衝時間,一來方便做好和接替者的傳遞工作,讓接替者瞭解孩子的各種習慣和對分離焦慮的反應程度;同時也有利於讓孩子熟悉接替者,減少分離焦慮。二來媽媽也可以明確告訴孩子自己要去哪裡,去做什麼,儘可能多地安撫孩子,減少他面對分離時所產生的焦慮和不適應行為。
例如:媽媽準備到醫院隔離前一天,媽媽溫柔地告訴寶寶:“媽媽生病了需要到醫院,請醫生幫媽媽治病。媽媽病好了,馬上就回來照顧寶寶。媽媽不在的時候,爸爸和爺爺奶奶會照顧你,我們全部人都很愛你!” 同時,媽媽在出發前一天,要告訴接替照顧寶寶的人員,寶寶日常生活習慣,興趣愛好、需要注意地方等,以便他們能更好熟悉寶寶,安撫好寶寶的情緒。
2.避免偷跑行為發生
媽媽出發去醫院隔離的時候,與孩子分開時,千萬不要偷偷或強硬地與孩子分開,這樣只會讓孩子以後更加關注媽媽的一舉一動,加重不安全感。與孩子告別後不要一步三回頭,否則會讓孩子覺得媽媽也留戀他,從而加重分離焦慮。媽媽可以平靜自然地和孩了道別,告訴孩子,媽媽現在就出發到醫院看病了。媽媽很愛你,很快就回來。
3.給孩子準備貼心物品
媽媽出發前,先為寶寶準備一些貼心物品,當寶寶情緒不好時,可以起到安撫的作用。例如:有些孩子有獨愛的玩具,當媽媽與孩子分開時,可將他喜歡的玩具遞給孩子,這些物品可以帶給孩子安定、信任感,有助於緩解分離焦慮感。
我記得當時出差前,我給女兒準備了一隻大白兔,並且告訴她,媽媽不在時,大白兔就會像媽媽一樣陪伴著她。當你跟大白兔講話時,媽媽就會聽到。女兒很開心地接受了大白兔的陪伴,每天開心地和它玩,給它講故事。
4. 增加爸爸陪伴時間
如果爸爸經常陪伴孩子,會增加孩子的安全感,這樣的孩子通常比較樂觀,對幸福較有把握,分離焦慮感較弱。因此,媽媽不在的時間,要增加爸爸的陪伴時間。爸爸可以在這段時間裡,陪孩子玩親子游戲,看繪本,講故事。
5.父母要端正心態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經過時間的各種生活磨練。因此,爸爸媽媽不必於緊張孩子的分離焦慮,那隻會加深孩子對媽媽的依賴。不要太刻意去加深離別的情緒,順其自然,寶寶慢慢就會習慣了。
6. 多接觸照顧的人
媽媽不在的日子,爸爸可以讓孩子多接觸其他人,如:爺爺、奶奶,哥哥,姐姐等,並且鼓勵孩子主動與其他人交往,這樣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同時也可以有效降低孩子對媽媽的依賴感。
-
13 # 帥帥育兒
有了孩子真不敢生病,特別是小一點的時候,肚子疼一會兒都害怕嚴重萬一去醫院,孩子沒奶吃怎麼辦。何況這特殊時期,太理解此時當媽媽的心情了。
寶寶目前兩歲,半個月見不到媽媽肯定會想媽媽甚至哭鬧的現象,分享幾個小方法緩解壓力。
1.告知孩子
跟孩子說:“媽媽可能會不在家一段時間,因為媽媽發燒了,很難受,需要去看醫生,媽媽會想你的,也知道你一定捨不得媽媽,但你也希望媽媽不生病快點好起來對不對?你每天乖乖跟爸爸吃飯睡覺,說不定第二天早上起來就看見媽媽啦。”
別低估一個兩歲小孩的理解能力,她能懂的,多說幾遍。也是讓他心裡有預知,不是突然間媽媽就消失了。
2.給孩子講故事
可以講一些動物醫生類的繪本,讓他緩解焦慮。
我家娃原先去扎預防針都鬼哭狼嚎,兩歲開始就完全沒反應了,是內心真的接受,不恐懼,還一直說不疼。
總結了一下原因就是講了N本相關的繪本,像安東醫生、猴醫生、河馬醫生之類,孩子們現在還總拿出來讓講。
順帶著也可以說:“爸爸原先特別害怕去醫院,其實媽媽也害怕,但是生病了就要去啊,像森林裡的小動物們去看過河馬醫生,喝點藥就好了啊。我們相信媽媽也很快會好的。”
讓孩子有代入感,緩解壓力。
3.陪孩子玩
把他一天的時間安排滿,孩子嗎有的玩可能就會轉移注意力忘記一些事情。跟孩子一起遊戲的時候儘量投入一點,可以一起扔球、玩顏料、枕頭大戰等等,就是讓他動起來別閒著。
4.孩子哭鬧找媽媽的時候,別批評
這個時候的孩子是脆弱的,沒有安全感的,可能會哭個沒完,家長肯定也會心疼,同時也心煩,但把孩子抱到懷裡,告訴她:“爸爸跟你的心情一樣,特別想媽媽,想讓她早點回家。爸爸現在抱抱你,你想哭就哭吧,哭完之後就舒服了。”
讓她感覺被理解了,沒有媽媽在爸爸也會保護你的。
5.每天跟媽媽影片
媽媽也要打起精神來,跟寶貝影片的時候不要哭,要開心點,告訴她媽媽愛你,媽媽很快就會回家了。
爸爸跟孩子說:“媽媽現在最需要你的鼓勵,你要大聲跟媽媽說加油,媽媽很快就會好起來的。”
6.保持原來的作息
正常給孩子洗漱吃飯,安排她午睡和晚睡。家裡人也不要總是惆悵的表情,在孩子面前都正常的過生活,孩子睡了再去聊別的事。
特別強調一點,不要因為孩子媽媽不在家,看孩子總用可憐的眼神,或者因為覺得孩子可憐就什麼事都開始縱容,比如哭了就給糖吃,這種起不到什麼好效果,還可能會變本加厲。
其實孩子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大,你可能會發現他並沒有太多焦慮,適應能力很強,所以,大人別放大這件事,多觀察多陪伴,適當引導,安全感十足的孩子都是父母平時很多高質量陪伴得來的。
最後希望孩子媽媽早點康復回家,加油!
-
14 # 陪寶寶寫日記
因為新冠狀肺炎的影響,今年被稱為“全民做月子年”,這個病傳染過於嚴重,為了對自己和家人以及他人負責,跟疑似患者密切接觸過、或者自己稍有症狀都需主動隔離。
身在柳州的朋友小芸就有這樣的煩惱,在這個特殊的時候出現了發燒症狀,響應國家的號召,特殊時候特殊處理,需要隔離一段時間,這時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兩歲多的孩子了,因為孩子一直都是自己帶在身邊的,這個時候突然的離開,處理不好的話會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2歲這個年齡的孩子特性。我們都知道,在孩子生命之初,父母必須要跟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這樣孩子才能有足夠的安全感去面對上幼兒園以後的生活。
科學表明,7-24個月的孩子,是屬於特殊情感聯結階段。
我們常常聽到有些父母說:“我家寶寶以前誰抱都沒有關係,現在不行了,認人了。”這是因為這個階段嬰幼兒已經和幾個熟悉的人建立了相對固定的依戀關係,這就是寶寶進入到這個階段的明顯標誌。寶寶內心已經和幾個固定的人建立起依戀關係,寶寶已經知道和這些人在一起的時候是安全的。
其次,我們來說一說,2歲寶寶對媽媽的依戀表現在哪些方面?1-2歲左右,寶寶的自我意識逐漸變強,寶寶處於依戀關係明確期。在此階段,寶寶對特殊人的偏愛變得更強烈。由於寶寶運動能力的發展,他們會去主動接近親近的人,也會主動探索環境,這時他們把母親或看護人看作一個“安全基地”,從此點出發,去探索周圍世界。當有安全需要時,又返回看護人身邊,然後再進一步去探索。然而,2歲左右的寶寶,對媽媽或看護人的絕對依戀其實也是分場合的,比如在家裡,只要媽媽或看護人在寶寶認可的安全範圍內,寶寶的表現就不明顯。但是家裡有陌生人來玩,或者在外面的時候,寶寶就會黏在媽媽身上。
所以,如果寶寶是待在他自己認為的安全區域(比如自己熟悉的家裡),讓爸爸和寶寶多玩玩多互動,讓寶寶和爸爸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樑,建立起寶寶對爸爸的充分信任。
當寶寶和爸爸建立起一定的親密度的時候,寶寶就不會過於依戀媽媽了。
最後,媽媽必須要隔離,怎麼減少寶寶的分離焦慮1.提前如實告訴孩子,告訴孩子你是愛她的,你的離開是必須的
孩子是最怕父母會突然的拋下自己,沒有原由,突然的消失。這時孩子會覺得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最親的人為什麼會不要自己。孩子就會焦慮,就會哭鬧,從而在心裡埋怨,在下次見面時就會有意的拒絕,不再親切。
然而在還沒有出發時就提前告訴孩子,告訴孩子出發的地點和回家的日期,不是不愛他,只是情況特殊必須要這麼做。孩子開始時可能會有抗拒,後來就慢慢的接受,有段時間的適應期,加上孩子知道你的地點,就不會說在心理亂想了。
其實孩子的分離焦慮就是不確定父母對自己的愛,在心裡害怕會被拋棄,很不安,很難過。然而在家裡人的配合下,孩子在心裡知道父母的行終,知道父母是愛自己的,那麼在心裡就會得到安撫,有安全感,就會在心裡期待下次見面的機會。
2.讓孩子和家庭其他成員多接觸玩玩,和家人商量好,家人口徑一定要一致
很多時候孩子有分離焦慮跟家人也有關係,例如媽媽出差了,孩子在找媽媽時,有些家人會嚇唬孩子,告訴孩子媽媽是因為他不聽話而走掉的。這時孩子會很難過,他們沒有辨別的能力,就會當真,在下次看到媽媽時就會更加的黏,一刻也不願意離開,害怕會再次拋棄。所以,家裡的成員在孩子和親人分離時口徑一定要一致,告訴孩子是安全的,堅定而有愛的告訴孩子他是被愛的,不會被拋下。
孩子會覺得有愛的,家裡的寵愛是沒有變過的,父母親人都是愛自己的,那麼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也會感覺安全感十足,在有安全感的環境下,孩子也會是很愉快舒適的。
3.在離開孩子前,要把照顧孩子細節和平常的要注意的事項交接好
孩子在感覺安全的環境下玩耍,這時孩子是很愉快的,也不會記得親人的短暫分開,在有期待的日期裡孩子也不會有大的情緒波動。然而在和人的相處感覺安全,和在感覺安全的環境下玩耍都會讓孩子安心舒適。然而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注意事項,是關於孩子生活細節的處理還是要注意,有些孩子會習慣了媽媽的照顧,在其它人的照顧時會有少許的不習慣。
這時想要孩子能好好的習慣,那麼就得摸清孩子和媽媽相處的模式,在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什麼時候孩子該睡覺的,這些接手照顧孩子的親人都要交接清楚,讓孩子在沒有改變的環境下生活,孩子會更加的安心踏實。
很多時候孩子在和親人分開後的焦慮,是因為不習慣,在兩個習慣不同的人照顧,在生活習慣也各不同,這時孩子就會感覺很慌亂,各種的不習慣各種的思念就會一湧而上,焦慮就不可避免了。然而當孩子在熟悉的環境下,熟悉的習慣下,那麼就會更安心,更適應,不會有大波動。
其實我們成人也一樣,在不習慣和陌生的環境下,我們也會感覺焦慮不安。所以說呢,想讓孩子分離不產生焦慮,那麼就要讓孩子在熟悉的人熟悉的環境裡生活,這樣孩子就不會感覺不安心,不會感覺陌生。
-
15 # jason媽咪有辦法
媽媽因發熱需隔離半個月,有什麼實操方法能減少2歲孩子的分離焦慮,並表達媽媽的愛?
從題目中可以看到,媽媽因發熱需隔離半個月,孩子只有2歲,這個過程對於媽媽和孩子來說,心理上都是一種煎熬!不僅孩子會產生分離焦慮,其實媽媽來提問,也體現了內心深處的一種分離焦慮,對孩子的不捨與不安。
從孩子角度講: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伊利諾伊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勞拉·E·伯克,在畢生發展心理學中提到,嬰幼兒時期的孩子產生焦慮情緒,一般是“不安全感”的表現。這種不安全感,其實就是對於被依戀關係的依附,當發生改變時產生的焦慮,恐懼心理。
一、
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幼兒和他的照顧者,普遍來說是自己的父母親或者爺爺奶奶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它產生於幼兒與其照料者依戀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是一種感情上的聯結和紐帶。
依戀主要有四個階段,包括前依戀期、依戀建立期、依戀關係明確期、目的協調的夥伴關係。
0--6周時,前依戀期:也叫無區別依戀階段,這時候的寶寶會對任何人都會出現相似的行為,用哭、笑等情緒來召喚照料者,並沒有什麼選擇性;6周--8個月時,依戀關係建立期:寶寶會對照料者回報以甜美的微笑,也給照料者有更大 的滿足感;8個月--24個月,依戀關係明確期:這個時期的寶寶,會更加依賴對自己照顧有加的人,當照料者離開時,就會大吵大鬧明顯的反抗。當寶寶在自己成長早期,形成良好的依戀關係時,也會有助於他成人之後形成良好健康的和諧關係,他會用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對待他人,也會體現出相互信任等良好的合作關係。
二、
依戀的形式分為1.安全型;2.不安全型。
而這裡不安全型依戀表現有焦慮型,逃避型,恐懼型。
從親子依戀關係和寶寶依戀敏感期來看,如果平時主要是媽媽來照料寶寶的話,2歲寶寶離開母親,會表現得焦躁不安,充滿了焦慮,不安全感。
那麼,媽媽因為發燒必須隔離的話,該如何安撫2歲寶寶呢?1.從心理上媽媽首先要戰勝自己的焦慮情緒,不要有焦慮,哭泣等外在表現
前面說到,其實不光是孩子有分離焦慮情緒,對於一直自己帶寶寶,寶寶幾乎沒離開自己視線的媽媽來說,這種分離也是一種煎熬,而且在目前這種不確定的狀況下,媽媽肯定也特別擔心難過。媽媽要注意,這種情緒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孩子其實很敏感,也很容易共情,會受到來自媽媽情緒的感染。
2.離開前先好寶寶溝通好:給寶寶塑造一個形象或者一個好玩的故事
在和寶寶說自己為什麼要離開幾天時,可以參照很多上一線的護士們,說:媽媽要去打怪獸啦,寶寶不是最喜歡奧特曼嗎?媽媽體內也有個小怪獸,媽媽需要去把小怪獸打出去,所以這段時間要離開寶寶一段時間。
3.也可以用遊戲的方式來描述這件事
如果寶寶不接受這種說法,也可以提及和寶寶平時玩捉迷藏的遊戲,可以告訴寶寶,媽媽要和寶寶玩一個超級好玩的遊戲,這個遊戲需要媽媽,爸爸和寶寶都參與,媽媽要藏起來,不過寶寶表現很好的時候,媽媽就會透過影片出來找寶寶玩。
4.和寶寶商定好,寶寶這個遊戲完成得好,很勇敢,最後獲得他想要的大獎
電影《美麗人生》中,父親圭多,雖然和兒子身處集中營,卻告訴兒子這是一個很酷的遊戲,遊戲的獎品是一個大坦克,努力用自己的微笑為兒子營造了一個烏托邦。
每次看這部片子,都非常感動:即便是世界被拉上了黑幕,我們也盡力用愛去點亮光明。
可以和寶寶商定好,等這個遊戲結束後,媽媽要大大獎勵一下勇敢的寶寶,給寶寶買一套他平時最想要的禮物,獎勵他能完成任務完成得那麼好。5.每日影片時給寶寶講故事,玩遊戲
可以和寶寶約定好,每天早上,中午,晚上定時和寶寶影片一下,告訴寶寶,媽媽昨晚藏起來了,聽說寶寶表現得很勇敢,所以在影片裡來給寶寶講故事啦。最好講一個寶寶喜歡,連續性的故事,讓寶寶聽得入迷,在下線時可以告訴寶寶,下面的故事,媽媽也不知道了,得抓緊去問問故事裡的人物,看看他們又發生了什麼好玩的事,然後下一個時間裡,再講給寶寶聽。
6.也可以寫點給寶寶的信
如果不方便影片,也可以給寶寶寫點信,三兩句話就可以,每天讓家人給寶寶讀上一段,告訴寶寶,讀完了多少張紙條,媽媽就會回來啦,紙條可以多寫點,媽媽不發燒了就可以提前回來啦。
2歲寶寶的心理建設,雖然是比較難,因為他聽不明白那麼多道理,不過,好在這時期的寶寶,好奇心強,愛聽故事,也能夠信任大人所描述的,只要把這次事件和他平時喜歡的人物或者故事聯絡起來,孩子也是可以接受的。
最後說一句,在整個過程中可以多鼓勵寶寶說“勇敢”,寶寶也會感受這個詞的含義,變得勇敢,就像包貝爾的女兒小餃子,從小摔倒時大人都會告訴她,勇敢,所以她每次摔倒時都會一邊大聲說“勇敢”一邊爬起來,特別可愛。這裡,也建議寶媽不妨告訴寶寶“勇敢”:不哭不鬧,安心等媽媽。
最後,祝福媽媽早日健康歸來!
-
16 # 不相信上帝20171108
隔離不管對於孩子還是媽媽來講是非常難受的,首先作為媽媽要調整好心態,不要影響孩子,其實做好詳細計劃,比如告訴孩子媽媽在和他做捉迷藏的遊戲,14天內能不能找到媽媽,再次爸爸要給孩子安排好生活和遊戲,這樣時間會很快過去的。
-
17 # 百合媽媽讀心理
對於2歲的孩子來說,大多可以接受和自己親密的人短暫分離,但是媽媽因為發熱需要離開半個月,時間是比較久的,所以,很容易會讓孩子產生分離焦慮,這種消極的情緒體驗會對孩子的內心造成不小的壓力。
雖說適度的壓力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但如果壓力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疏導,則有可能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在同孩子分離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01、不要讓孩子形成痛苦的分離體驗。首先,不能選擇簡單粗暴的哄騙辦法,對孩子說媽媽有事情出去一下,很快就回來了,結果卻讓孩子面對長久的分離。其次,不能因為孩子纏著自己不放手,而選擇強行甩開孩子的手,或者打罵孩子,最後狠心離開,留下一個哇哇大哭的孩子。第三,不能選擇趁孩子睡熟的時候,或者讓其他人把孩子抱開之後,自己偷偷地離開。以上3種方式只會讓孩子產生深深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加重孩子的分離焦慮,成為孩子內心的痛苦體驗。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告訴孩子實情,對孩子說,媽媽的身體生病了,需要離開寶寶一段時間,等媽媽的身體好了,就會馬上回來。
同時,可以找來一頁日曆,告訴孩子,他可以和爸爸一起玩一個叫做“倒計時”的遊戲,每天在日曆上面用彩筆畫上一個鮮豔的紅勾,等“√”畫滿了,媽媽就回來了。
2、可以給孩子多讀一些緩解分離焦慮的繪本。現在市面上有許多關於緩解分離焦慮的繪本,溫暖的畫面與親切的文字都可以對孩子的焦慮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這裡推薦以下幾類:
(1)寶寶情緒管理書系列的《小企鵝想媽媽》:這套書可以很好的把孩子帶入分離的情境,讓孩子在聽故事時把自己的感受與小企鵝的感受相融合,最後讓情緒得到進一步釋放。
(2)《我想念你》:這冊中英文雙語繪本的畫面、情節和表達的情感都很豐富,引導孩子如何緩解對媽媽的想念,“當我想念你的時候,我可以抱著我的小毛毯;我可以看我最喜歡的書;我可以畫畫,到時候給你看”。
(3)《媽媽上班我不哭》:這冊繪本寫的是一個關於媽媽和孩子之間溫馨細膩的愛的故事,寫出了每個身處分離情境時的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與情緒,可以讓孩子對愛進行更直接與具體的感知。
(4)《魔法親親》:這冊繪本講的是,小浣熊寶寶不願意離開媽媽去一個陌生的環境,媽媽就在小浣熊的掌心印上一個吻,告訴小浣熊每當感到孤獨的時候,就把掌心輕按在臉頰上,媽媽的吻就會溫暖他的心,他就不會再孤獨和害怕了。
要離開孩子去隔離的媽媽,也可以學習小浣熊媽媽的辦法,把吻印在孩子的掌心,讓孩子在想媽媽的時候,去感受“魔法親吻”。
3、儘量每天和孩子進行影片聊天。媽媽離開孩子之後,儘量每天都固定一個時間和孩子進行影片通話,讓孩子能夠看到自己、聽到自己的聲音,感受到媽媽的愛。
另外,也可以把自己和孩子的照片放在孩子的床頭,當孩子醒來的時候,第一眼就能夠看到媽媽的笑臉。還可以讓孩子在睡覺的時候抱著他最喜歡的毛絨玩具,幫助增強孩子內心的安全感。
身處疫情的當下,確實有一些媽媽不得以要面對與孩子分離的無奈,這也是當下必須要做出的唯一選擇。請相信,短暫的分離是為了更好的團聚,請媽媽和寶寶都一定要多多保重!
回覆列表
這對於媽媽和孩子來說都是痛苦的,我建議給孩子買個早教智慧玩具,可以語音互動那種,等於孩子有個玩伴,也能很好的轉移注意力同時能學到知識,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每天跟孩子影片會兒,多鼓勵誇獎孩子,讓他知道媽媽一直都在陪著他、愛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