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西周的天子會分封兒子為諸侯王,歷屆天子的兒子加起來那麼多,他的國土不會被分封完嗎
8
回覆列表
  • 1 # 陶短房

    1、承認既成事實(即原本就是商朝諸侯或獨立勢力,比如許國、越國);

    2、在新佔領領土上安置同姓宗親(如魯國、晉國、吳國、虞國)或異姓功臣(如齊國、秦國);

    3、擇地安置失敗者(如宋國);

    4、在重要戰略要地設立“監”這種帶有“特務”性質的特殊諸侯國,如霍國、蔡國,最初都是“監”。

  • 2 # 唐辰同學

    我們先來了解下分封制。

    分封制也稱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狹義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宗族姻親、功臣子弟、前朝遺民分封領地和相當的治權,屬於政治制度範疇。

    古代中國的“天子”將土地分給親屬,功臣或先代貴族,所封之地稱為“諸侯國”、“封國”或“藩國”等等,統治封地的君主被稱為“諸侯”、“藩王”等等。

    為了維護統治,分封制規定,諸侯必須:

    ①服從周天子的命令;

    ②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

    ④交納貢賦;

    ⑤朝覲述職的義務。

    同時,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將土地和人民分賜給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級承擔作戰等義務。這樣層層分封下去,形成了貴族統治階層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秦始皇大一統,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漢初又兼採之,七國之亂平定之後,封國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諸侯只徵收租稅,封國名存實亡。魏晉以後,歷代王朝也還有分封制,其性質不全相同。

    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裡,緊密結合,在家庭範圍內為宗法制,在國家範圍內為分封制。

    至於分封方法,主要有:

    1、承認既成事實(即原本就是商朝諸侯或獨立勢力,比如許國、越國)。

    2、在新佔領領土上安置同姓宗親(如魯國、晉國、吳國、虞國)或異姓功臣(如齊國、秦國)。

    3、擇地安置失敗者(如宋國)。

    4、在重要戰略要地設立“監”這種帶有“特務”性質的特殊諸侯國,如霍國、蔡國,最初都是“監”。

  • 3 # 落葉102231406

    西周的分封就很扯蛋了,應該學大諸侯的分封。西周的分封封的是主權,大諸侯封的是治權!主權都封出去了,不出問題才怪!根本不是儒家扯蛋的禮樂崩壞!王室領地小也沒關係,美國聯邦政府不就只要一個首都就可以了嗎?美國各州沒有主權,只有地方治權,即便有州議會,國民警衛隊,海岸警備隊,也不會變成獨立國家。因為國家主權能幹的事很多,徵兵權,可以在美國各州徵兵和徵稅,沒有周國兵員財政枯竭的問題,可以在美國各州駐軍,可以震懾宵小,還有國籍權和教育權,各州的美國知道先是美華人,然後才是各州人。東周有那個下場,完全是姬家自己作死。

  • 4 # 三水共工

    西周分封,不是為了論功行賞,而是為了拱衛周王室。實際上,在周朝建立之初,周王室只是取得了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而商王朝的殘餘勢力和國內其他大諸侯的勢力足以推翻周王朝,而且從周王朝的分封勢力來看,周王朝之初的三個最重要的勢力,周公、召公和姜子牙,分別被封在魯國、燕國和齊國,而次一等的重臣也封在管國、蔡國和晉國之類的中原地區,由此可見,周王朝分封的本意就是為了防範和切斷商王朝消失的征伐東夷的主力部隊以及箕子為首的商朝殘餘勢力與中原地區商王朝的貴族勢力的聯絡,所以周王朝前期的分封是具有戰略意義的軍事部署。。。

  • 5 # 濁世清風

    夏的直接國土,不過是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一小塊,這是夏國直接管理收稅的國土,其他地方只能靠納貢。

    而商的領土比夏大了一些,包括了河南大部、河北南部和山東西部等。周的王畿是以鎬京和洛邑為兩個焦點,其範圍現在不能確考,但可知其北不過黃河,南不到漢水流域,東不到淮水流域,西則鎬京已接近邊陲。王畿之地,在周人的估計中,是約莫一千里左右見方。

    事實上,周武王最初擊敗紂王於朝歌,並沒有能力分封天下,西周地控制範圍,不過是從陝西進入了河南西北部而已。說武王開始分封天下,那是胡扯。事實證明歷史不可能是那樣的。

    其實武王的分封,比商王的分封強不了多少。主要是分封跟他一起滅紂王的其他部落,以異姓藩屬國為主。由於後代記錄的周王分封,其實都是成王后來地分封,很多重合覆蓋了,所以要詳細列出武王是怎麼分封的,難度很大。

    《左傳》定公四年記載: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選建明德,以蕃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於周為睦。分魯公以大路,大旗,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將其類醜,以法則周公,用即命於周。是使之職事於魯,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倍敦,祝、宗、卜、史,備物、典策,官司、彝器。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於少皞之虛。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大呂,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飢氏、終葵氏;封畛土略,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竟,取於有閻之土,以共王職。取於相土之東都,以會王之東搜。聃季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誥》,而封於殷虛。皆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分唐叔以大路,密須之鼓,闕鞏,沽洗,懷姓九宗,職官五正。命以《唐誥》,而封於夏虛,啟以夏政,疆以戎索。”

    按照按功封賞的原則,武王首先封的,肯定是西北、西南的那些部落的酋長,也就是原來的山戎、鬼方,這些位於陝北、晉北的遊牧部落,還有位於漢中、四川北部的西南部落。這些分封由於不是周家地盤,所以史書記錄很少。

    史書記錄,由於武王無法消滅商族,所以只能無奈的封紂王兒子武庚於朝歌,由武庚繼續管理商族人。為了防範商人造反,並封殷都以東為衛(今朝歌東九公里的衛賢,屬河南浚縣),殷都以西為鄘(今朝歌西南的新鄉縣店後營),殷都以北為邶(今河南省湯陰縣邶城),命管、蔡、霍三叔監管,以防止親商諸侯及商民反叛(見《逸周書·作雒》)。王國維也同意:“武王克紂之後,立武庚、置三監而去,未能撫有東土也”。張政烺在他的《古史講義》中寫到:“周雖然軍事上戰勝了殷,一時卻沒有能力把殷整個地消化,他既不能把大量殷人收容到氏族組織來,又不能用氏族組織去統治他們,因此只好保留紂子武庚在殷墟暫時統治殷頑民。同時對自己的弟兄管叔、蔡叔、霍叔帶兵在附近監視,這稱為“三監”。

    顯然,從這個記錄可以看出,河南以東當時周還沒有控制。然後,武王又封了洛陽給姬旦,加強防衛。最初姜家的封地是呂國,不在山東,也在河南。所以,周武王時期,剛剛滅了紂王,並不能說滅了商,商王還是由武庚繼承,也就是商成了周的藩屬國。然後周武王弄了一堆兄弟管、蔡、霍,旦的諸侯國來防範商王武庚而已。周人的控制範圍,連河南都沒有完全佔領。

    此時,在河南以東,還有大量原商王的諸侯國,蒲姑、熊盈、徐夷、潭、鬲、榖、州、絞、酈、蕭、費、弦、黃、葛、郯等一大堆,這些都不是周分封的,而是忠於商王的。所以,周武王滅了紂王以後,對商族和以前商王的諸侯國,頭痛不已,除了成功勸說紂王的叔叔箕子帶領屬於他管理的那部分商族人,退回東北以外,剩下的商族人在武庚的管理下,對東部的諸多諸侯國還有相當大的號召力。

    史書記載,周武王年紀輕輕,西周二年,商朝諸侯氏族的牢固團結使姬發“白夜不寐” (見《史記·周本紀》)。不能安枕的心病,使尚未安定朝政,還沒坐穩王位的姬發就過早崩逝。

    可見,周武王滅了紂王,但是離控制天下,還遠得很,商族依然實力強大,搞得武王姬發睡不著,好像拿了一個燙手山芋,惶惶不可終日。周王的勢力範圍也就是河南一代,不要說奪取天下,連勝利成果都隨時不保。

    所以史書吹噓的武王一戰得天下,那是發夢。可以這樣說,武王的分封,同商王的分封,沒有質變,無非是封了一堆藩屬國而已。稍微有點變化,就是武王對幾個弟弟的分封,終於實現了隸屬關係。

    武王大哥早夭,他是老二,老三管叔,老四周公旦,老五蔡叔,老六霍叔都有了封地,並且隸屬於中央。這是西周分封制的雛形。

    而真正的大肆分封,徹底建立周朝,控制整個黃河中下游,那是周公旦和成王統治時期。西周的分封不是一次,而是歷經幾十年地不斷征戰,終於控制了“天下”。哪有說的擊敗紂王,改朝換代,然後就分封諸侯,管理天下那麼簡單?

    可見,儘管周族從季歷,到姬昌、姬發三代人的準備,對於一下消滅殷商還是準備不足。姬發死了以後,情況更加混亂。

    按照周人在周原時代已經形成的規矩,是父死子繼。這個問題沒有爭議,所以姬發死了以後,成王即位。問題是成王年幼,實際對國家的控制權,一下落到姬旦手裡。大家知道,姬旦是姬昌四子,他還有一個哥哥,就是管叔比他年長。

    武王一死,姬旦攝政,姬旦作為老四,一直在武王中央,應該是跟武王關係較近。

    管叔姬鮮聯合蔡叔姬度,指責姬旦名為攝政,實際篡位。按照正史述說,是管叔叛亂,他們提出的罪名也不見得是誣陷。事實上,姬旦是不單大權獨攬,而且姬旦稱王了。古書中有不少周公稱王的記載,只是到了漢代,大一統和君權至上局面形成之後,周公稱王變成不可思議,於是才有周公是“攝政”、“假王”等等說法。 實際姬旦是周朝第二個國君,甚至可以說,是姬旦建立的周朝。

    管叔、蔡叔最大的錯誤,是聯合了武庚。聯合武庚的結果,不單沒有增加他們取勝的可能性,反而使自己變成敵我不分的叛臣。為什麼這樣分析?因為紂王時期,殷商大貴族微子、箕子已經跟紂王反目,所以才導致紂王失敗自焚。到了武庚時期,箕子遠遁東北,商族已經取了一部分,微子又跟武庚父子有仇,更加不會幫他,所以武庚的勢力,連殷商的三分之一不到。而管叔、蔡叔一聯絡武庚,反而使眾多周族貴族,緊密團結到了姬旦這邊。本來武王派管蔡去監視武庚的,現在居然聯合起來叛亂,這已經失去合法性。本來管、蔡兩國的勢力,最多匹敵姬旦、召公兩兄弟,但是作為周族的外姓大族姜家,卻堅決站在姬旦這邊。東部的衛國霍叔、康叔、曹叔也擁護姬旦。殷商微子坐山觀虎鬥。結果是叛亂方打敗。管叔被殺,蔡叔被貶。武庚子民,被姬旦、霍叔、康叔、曹叔瓜分。

    姬旦平定管、蔡之亂以後,並未停下腳步,繼續對東夷發動戰爭。東夷諸國的迅速平定,說起來還有紂王的前期工作做基礎。如果不是紂王時代,已經打服了東夷,周公的東征只怕沒有那麼容易。也許他永遠也統一不了山東。

    東夷諸國,知道強大的殷商居然被西周所滅,可見西周地兇猛,所以抵抗士氣低落。所以當姜尚的東征大軍一到山東,諸國幾乎沒有什麼抵抗,紛紛投降。姜尚在三年內,連續滅了徐、熊、盈、攸、奄、豐、蒲姑、淮夷和東夷諸國等五十多個小國。有種說法,說徐國、熊國等國並未滅國,只是逃去了淮河以南。認為這種說法比較靠譜。因為古代的氏族戰爭,被滅國百姓臣服的情況不多,除非酋長臣服。更多的情況是酋長率領族人遠遁。

    東夷人除了向北逃竄以外,剩下的除了投降,只能向南逃竄。徐國、熊國就是典型。我們查一查楚國的王族,就知道,楚國祖先族姓羋,熊氏。最早興起於古丹淅之地(今河南省淅川縣東南部,淅川丹江口水庫現存大量楚貴族墓)的楚部落,其部落分佈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鄭一帶)。吳回之子陸終,生有六子,幼子曰季連,羋姓,是楚之先祖。

    這段文字怎麼分析?不是說楚人發源於荊楚,湖北西部嗎?沒錯,楚人是發源自鄂西。是古苗人的一支,也就是今天土家族的祖先。問題是,到了東周,河南南逃的熊家成了楚國的王室。這不衝突。華人記錄歷史,老是犯一個毛病,把王族的和屬民的發源地混淆,這種思路符合民族主義。在四川歷史上,先後出現公孫述、劉備、李特、段子璋、王建、孟知祥、張獻忠等7個有效的地方政權。這7個政權有兩個特徵,其一是沒有一個四川人。公孫述是陝西扶風人,劉備是涿郡涿縣人,李特是來自甘肅的流民。前蜀王建出生許州舞陽,後蜀孟知祥籍貫邢州龍崗。秦以來佔據四川的地方割據和佔據四川的中央集權一樣,都是外來政權。王國維指出:“當時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間,言語風俗,固自不同,而統治一級,人數較少,或武力雖優而文化較劣,狎居既久,往往與被治者相融合,故此土之言語風俗,非統治者之言語風俗,實被治者之言語風俗也。世或以統治者之名呼其種族及言語,如大月氏人、睹貨邏語之類,蓋非盡當”。其實古代民族大融合尚未完成的情況下,異族統治是非常常見的。類似的毛病以後還有很多,例如華人對西夏國的描述,完全依賴西夏王室來自鮮卑,所以把党項人的祖宗歸結成鮮卑,何其荒謬。党項人其實是羌人,是西域來的。白壽彝所著《中國通史》第1卷中明確指出:“党項族,為羌族之一支,建立了西夏”。陳垣在《元西域人華化考》中寫道:“五代而後,河西陷西夏者二百年,諸羌雜處,元人謂之唐兀氏,為色目之一種。”而徐國,據說跑得更遠,一路跑到江西去了。

    至此,西周從黃河上游的一個諸侯方國,侵吞了整個黃河中下游,也就是周王所謂“天下”。有書把周朝的地盤一直劃到福建、廣東,實在是不知所云。周朝的地盤其實連江淮都未能控制,中部最南到河南南陽一代。周朝是一個典型的黃河政權。控制範圍,就是黃河中下游。不過,即使如此,西周也可以算中原第一朝了。

    姬旦是怎麼分封的,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首先,五個地位最高的公爵國:宋、虢、州、虞。解釋一下,地位最高,不等於最親近,也不是最強大,完全是出於尊重。虞國,是夏族後裔的一支,由於也屬於諸羌,參加了武王伐紂,封於夏族老家山西南部。宋國,那是殷商後裔微子的封國,統領部分殷商部族,封於商丘。州國,最早是武王封的周族異姓大貴族姜家的地盤,位於河南南陽。後來姬旦二次分封以後,姜家大部分去了山東,實際州這個公爵取消,原地盤變成申國,申侯也是西周重要貴族。後來申侯聯合犬戎滅了西周。

    虢其實有兩個,為什麼地位高,因為兩個都是文王的兄弟,是姬旦的叔叔輩,所以封公爵。一個東虢,位於河南滎陽,一個西虢位於雍地,也就是最西邊。

    但是,姬旦不可能對虞國和宋國這兩個敵人餘孽放鬆警惕。所以又封了一堆本家諸侯國來防備之。

    根據北京大學教授李零先生的總結,周代封建同姓諸侯的狀況按時間先後可分為八組:一、太王之後:吳。二、王季之後:虢,東虢出虢仲、西虢出虢叔。三、文王之後:管、蔡、鄖、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四、武王之後:邗、晉、應、韓。五、周公之後:凡、蔣、邢、茅、胙、祭。六、召公之後:燕。七、厲王之後:鄭。八、其他:虞、芮、焦、滑、揚、韓、魏、隨、唐。

    周人封建同姓諸侯情況從地域看可分為六組:一、東周諸姬(以洛陽為中心。佔領夏故地的南部):周、鄭、虢(東虢)、單、邗、原、雍、祭、管、滑、應。二、晉國諸姬(佔領夏故地的北部):晉、霍、揚、賈、郇、韓、魏、虞、虢(北虢)、焦。三、魯國諸姬(佔領東夷故地的南部):魯、鄖、茅、郜、滕。四、衛國諸姬(佔領商故地):衛、邢、共、凡、胙。五、淮水諸姬(佔領南淮夷故地):蔡、聃、蔣、息。六、漢陽諸姬(佔領漢水流域,阻擋楚國北上)

    為了防備山西的虞國,以及山西北部的山戎、鬼方。姬旦封了成王的弟弟為唐國(晉國),還有霍叔的兒子霍國、芮國這些個國在山西南部。

    其次,為了徹底剪除殷商餘孽,姬旦把武庚的子民進行了瓜分。先把成王封在洛陽,建立成周,實際成王早期是姬旦的臣屬,後來成王即位了,才回到鎬京。成周吞併了一部分殷民。在成周東邊,有東虢,又瓜分了一部分殷民。再東邊,又有霍叔的另外一個兒子,建立衛國,又瓜分了一部分殷民。再東邊,又有曹叔的曹國。可見,姬旦對微子的宋國,是佈置了幾道防線。

    在宋國的東邊,姬旦封了自己的兒子於魯國,很多人誤解周公自己的封國是魯國,其實不是,魯國只是姬旦幾個兒子的封國之一。他的兒子還有邢國,在河北邢臺一代。其他兒子還有凡、蔣、茅、胙、祭。姬旦自己的封地,不在東部,而在周族老家岐地。

    在東夷故地,比較難控制的新徵服地區,都給了姜家。一個是防範姜家,畢竟是外姓。還有就是能者多勞嘛。所以在魯國以東,姜家子孫封國有齊、呂、許、紀、萊。讓姜家去管理馴化難以對付的東夷人。

    在宋國以南,除了要防範宋國,還要防範江淮一帶的諸多九黎部落,又封了一堆姬姓和異姓諸侯。異姓打前鋒,姬姓斷後。主要有陳國、徐國、杞國、蔣國、蔡國。其中,杞、陳兩國為夏族之後(姒姓)。

    這裡需要指出一下,關於後來滅了周的秦國的來源。贏家本來是殷商下面的封國,也是一個強盛的部落。西周滅商以後,贏家有功。但是,周王也對贏家不完全放心,把贏家給分拆了。其中之一是徐國,子爵。另外兩個是江國、葛國,分別是男爵。還有一部分贏家人,被封於鎬京以西,叫秦國,秦國連男爵都不是,是附庸。就是這個附庸國,在西周東遷以後,西虢也跑了,秦國成了西方防禦犬戎的主力,逐漸強大起來,成了大國。

    第三,在北部,姬旦封召公子孫鎮守北方,燕國、滑國、薊國。防止箕子還有濊貊回來。

    第四,在正南方,除了申侯以外,還有一堆“漢陽諸姬”分部於漢水流域,主要是河南南部,南陽、信陽一線,一堆姬姓諸侯,主要是防備楚國。

    陝西南部,接近四川一代,則是異姓諸羌諸侯為主,比較出名的是庸國。

    可見,姬旦的分封,完全不是封神演義裡所忽悠的,好像是周王得了天下,於是論功行賞,分蛋糕一樣地對諸侯進行賞賜。其實,分封不止是賞賜,主要更多的是任務。分封制,是一層一層的軍事佈局,最終目的是拱衛京師。

    同前面介紹的一樣,地位高的爵位,不一定最親,最可靠,例如,侯爵有魯(姬姓)、申(姜姓)、紀(姜姓)、衛(姬姓)、齊(姜姓) 、杞(姒姓)、陳(媯姓)、蔡(姬姓)、滕(姬姓)、薛(任姓)、息(姬姓)、邢(姬姓) 。有些侯爵地位雖高,但是也像公爵宋國一樣,只是姬旦搞統戰的外族高階貴族,出於尊重,給了侯爵。實際姬旦還要派姬姓諸侯去防範他們。例如陳國和杞國、薛國。據費正清統計:“當時分封了多少諸侯國已無從查考,不過到公元前8世紀時,經過諸侯之間的兼併(另外周邊諸侯國亦有新的增加),尚有200諸侯國儲存下來”。

    所以,老拿西周分封的爵位高低來說事,其實是不對的。在周王看來,往往是一些因為輩分較低,而只能分封成伯爵或子爵的姬姓直系子弟的封國,才更重要。例如芮國、康國、衛國、滑國、燕國、曹國、蔣國等等。 總之,姬旦封了幾十個國,有說五十幾個的,有說七十多個的。七十多個的說法,是連成王,甚至後代分封的都算上了。因為每一代周王都進行過補充分封,甚至有些是西周重要強國,例如鄭國。具體有多少是姬旦最初分封的,已經無法考證。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西周分封的總體格局框架,在姬旦時期已經確立。但是,如果姬旦僅僅是做了這些分封,還不足以和夏商時期的分封有所質變區別,真正讓周成為了中原第一朝的,不是分封,而是制度的確立。

  • 6 # 苦茶庵

    分封諸侯,是西周初期建立政權,鞏固統治的一個重大措施。牧野之戰剛結束,當週武王還在商都城外接受許多方國部落首領們朝賀時,他就登上一個山阜,鳥瞰山川形勝,發出一聲浩嘆:“唉!殷紂不善承天意,失去天命,我一刻也不能忘記這可怕的事情!”從那裡返回鎬京,他一路上憂心仲忡,徹夜不寐。弟弟周公旦去安慰他,他講了一通商朝滅亡的教訓之後對周公說:“我現在苦苦思索的是,要按上天的意旨,建立一個新都城,把那些殷人大族安置在附近,向他們宣佈命令,讓他們遵守;監督他們,發現壞人,要象對付殷紂那樣處罰他。”“我在殷都就留心觀察,南邊到伊水盡頭,北面到太行山麓,只有伊洛一帶,地段平坦,曾是夏族居住的地方,在那兒建造新都最合適。”這說明,西周統治者當時面臨著一個難題原來偏屠西北一隅,作為商朝的一個屬國的“小邦周”,現在如何控制幅員遼闊的疆土,尤其是怎樣處置剛剛失敗、還心存復國的“大邑商”的舊貴族呢?

    武王和周公的這段對話,西周統治者就明確了“遷殷頑民”和“分封諸侯”這兩大政治措施。

    分封諸侯,就是把周王室的兄弟叔侄,同姓貴族,異姓親戚和元老重臣封往各地,建立一些侯國,去統治新佔領的地區,充當周朝統治中心的屏障,所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商朝也曾分封過一些侯伯,西周則是在原有基礎上作了大規模的發展,形成一整套的分封制度。滅商之初,周王朝就分封了一些遠古部落首領的後代,如封神農之後於焦,封黃帝之後於祝,封帝堯之後於薊,封舜之後於陳,封禹之後於杞。又分封了文王兄弟輩的虢仲、虢叔於西虢、東虢,以及封武王的弟弟叔度於蔡,封叔振鐸於曹,封叔處於霍,封叔鮮于管等,還追封了江南的吳國。

    為了控制商遺民,就把紂王兒子武庚安置在商的舊都。在它周圍分別調來蔡叔度、霍叔處、管叔鮮管轄,對武庚加以監督,叫“三監”。武王死後,成王年幼即位,周公輔政之初,發生了“三監”與武庚和徐、奄等方國的聯合叛亂。周公花了三年時間才把叛亂平定下來。這時,西周統治者覺得需要進一步加強控制。一面按照武王生前意圖,在洛陽營建新都“成周”,和西面的舊都豐、鎬相望,成為鎮懾東部地區的政治、軍事據點,把商的舊貴族遷居到這裡,並在這裡駐紮了八師軍隊,實行軍事監督。一面進一步分封諸侯。他們又把原來“三監”封地,改封給康叔,建立衛國;在徐、奄叛亂的地區,把今山東北部地區封給軍師太公望建立齊國,國都營丘;把山東南部地區封給周公長子伯禽建立魯國,國都曲阜;又把商朝故都商丘地區封給已經降服的商王室貴族微子建立宋國,國都商丘。在北方,封同姓貴族召公奭的長子建立燕國,國都薊。在今山西南部,封給叔虞建都於唐,後稱晉國。在南方,除了吳國早封之外,還在今江蘇丹徒地區封了一個宜侯。這樣,就在四境建立了比較大的封國,成為捍衛王室的屏障。後人計算,周初共分封了七十一國,其中姬姓的四十國,武王兄弟輩的十五國,成王兄弟輩的十國。

    武王、成王之後,周王朝還繼續分封。康王封周公的兒子到邢地為侯;宣王封了韓侯、申伯;封兄弟桓公友建立鄭國。直至平王東遷時,還把關中封給他的功臣建立秦國。這樣一來,大小邦國,鱗次櫛比,星羅棋佈,開創了以後春秋戰國整個歷史時期,群雄割據,互相攻伐,彼此兼併的錯綜複雜的局面。根據與周王室的親疏遠近,封地大小,各封國又分為不同的爵位和服等。一般說來,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名和甸、侯、綏、要、荒等服名,爵定地位高低,服定貢賦輕重。但後來各侯國發展不平衡,強弱有變化,改變了原有的等級,所以這些爵服制度也就打亂了;有些名稱也許不一定都那麼嚴格而是後世整齊劃一了的。

    周王分封諸侯,叫作“建國”。每分封一個侯國,周王要發給受封者文告,叫“冊命”,說明封地的疆界,轄區內人民、土地的數量,以及所賜給的下屬官吏僕役、奴隸,還有禮器、兵器、車馬、旗服等等,以表示給予受封者對封國的統治權力和權力等級。而諸侯在國內也按照同一方式分封卿、大夫,叫作“立家”。當然周王也直接分封一些卿、大夫的采邑。

    受封者要對周王承擔保衛王室、向王室貢納、朝賀等等義務。周王對他們握有賞罰予奪的大權。國君的繼位和廢黜,甚至卿大夫的任免,周王也要過問。有些侯國國君同時兼任王室卿職。這樣來加強王室和侯國之間的政治聯絡。

    分封進一步鞏固與擴大了以姬姓為中心的宗法制度。周王被稱為天子,王位由嫡長子繼承,是姬姓的大宗,王的兄弟們分封為諸侯,對周王來說是小宗。諸侯國的君位也由嫡長子繼承,在封國內為大宗,他的兄弟們又分封為卿、大夫,為小宗。卿、大夫的嫡長子在本宗族內對其他各分支又為大宗。異姓諸侯貴族也實行同樣的宗法制度。而姬姓和異姓的諸侯貴族之間又利用婚姻關係聯結起來。

    這樣,周王、諸侯、卿、大夫,逐級形成了一個金字塔式的等級結構。這樣一來,既有縱的系統,又有橫的聯結,盤根錯節,不僅鞏固了統治階級內部的關係,更重要的,是鞏固了他們共同對平民的階級統治。

  • 7 # 新知傳習閣

    武王克商後,面臨著鞏固姬姓國家政權,解決內部矛盾的任務,因此,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一條就是借鑑夏商的分封,大規模地實施“分國土建諸侯”。自武王開始,接著是成王、康王,先後三次實行規模較大的分封,這實際上是在井田制的社會背景下的一種國家政體,是中國政治史上的一個創舉。

    一、實行分封制的目的

    據史料記載,周武王病死後,子成王即位。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輔政,而帶兵駐守在殷都周圍的管叔、蔡叔等貴族懷疑周公有奪取王位的意圖,對周公極為不滿,致使紂子武庚乘機拉攏二叔,又聯合東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經過三年苦戰,才被平定。戰後,周公在總結前一階段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制定了分封制,“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分封制目的之一為“建立藩屏,護衛王室”。

    分封制大封同姓子弟、功臣及殷商之後,讓他們在自己的諸侯國內享有一定的特權,暫時滿足了西周貴族對於權力和財產的要求,緩和了貴族間的矛盾,起到了穩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的過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諸侯在治理諸侯國過程中“啟以商政,疆以周索”,要實行文王“德明慎行”的方針,廣求“殷先哲王”的保民方法。透過這些措施,極大地緩和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間的矛盾,降低了殷民和其他民族的反抗情緒,起到了“鎮撫各族”的作用。這就是西周分封制的第二個目的:“穩定政局,鎮撫各族”。

    當時西周王朝的四周分佈著山戎、鬼方、羌等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經常侵擾周的邊界,掠奪財富。而西周在這些邊界建立諸侯國,派王室貴族等直接管理,一方面直接加強了周王室的統治力量,另一方面也對這些少數民族起到了威懾作用。因此分封制還有第三個目的,即“抵禦外侮,鞏固邊防”。

    但西周實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在於鞏固西周的統治。

    二、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西周分封制的物件和做法是將土地和人民分封給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建立諸侯國。被封諸侯的義務是:要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賦,平時鎮守疆土,戰時隨從周天子作戰。被分封的諸侯有權在諸侯國內實行再分封,在諸侯國內可設官員、建立武裝,徵賦役。

    與分封制緊密相連的是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周天子居於至高無上的絕對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長子世襲繼承,其他庶子則作為小宗被分封為各地諸侯。他們在各自的諸侯國內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長子世襲繼承,其餘庶子作為小宗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在各自封地裡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由其嫡長子世襲繼承,其餘庶子作為小宗分封為士。這樣,根據宗法制和分封制原則,便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各級宗族貴族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級機構。各個等級之間的關係,既是大小宗關係,又是上下級關係。

    三、西周分封制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表現為受封物件多樣。西周時分封的物件主要有: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其中受封的王族最多,尤其是姬姓貴族,史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焉”,地位位置也大都較為優越。但是為了控制戰略要地,抵禦夷狄部族侵擾,謀求進一步擴大佔有地區,又不能不把嫡系姬姓貴族分封到靠近夷狄的地區。周朝為了解決這些重要問題,採用了分封異姓諸侯的辦法,如姜姓、任姓、鳳姓等貴族。同時為了安撫先代貴族,也對其進行了分封,但土地很少,起象徵作用。

    其次,周天子是最高統治者;土地與義務是周王與諸侯關係的紐帶。分封制的內容主要規定了諸侯的權力與義務。諸侯的權力主要是獲得土地和人民,其在封國內擁有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獨立性。其義務是要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如政治上鎮守疆土和朝覲述職,軍事上隨從作戰,經濟上交納貢賦。

    第三個特點是層層封授,貴族內部等級森嚴。西周分封制與宗法制緊密相連,天子分封諸侯,諸侯有權在自己的疆域內進行再分封,其庶子可封為卿大夫,卿大夫再將土地和人民分賜給士。卿大夫和士也應向上一級承擔作戰等義務。這樣層層分封下去,就形成了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四、分封制的意義

    透過分封制,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開發了邊遠地區,形成眾星捧月般地政治格局,統治效果加強。分封制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透過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蓋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周文化具有驚人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分封制也促進了諸侯國社會歷史的迅速發展,統一的分封制度在各諸侯國得以建立和發展,使井田制經濟有了繁榮的基礎。加強了同周邊少數民族地區的融合和文化滲透。

    但分封制也有其弊端,諸侯權力過大,直接導致了西周後期各諸侯國對王室不忠及地方割據勢力的強大。

  • 8 # 欲雲談史論今

    西周分封是分三種不同形式,也可以說是三種不同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周武王第一次東征後。這次分封,重點是古代歷代帝王之後,為了周人的“統戰”政策,安撫天下人。其次,就是周人政治集團的核心成員,如管叔、霍叔、蔡叔、周公等人。周公初次分封的地點不在魯國,而是在魯山附近,大約就是春秋時鄭國與魯國交換的那塊地。這次分封的目的是統戰,規模並不大。

    第二階段,是周公第二次東征之後,重點是為了撲滅天下反叛勢力,分封的物件應該就是那些有能力、有實力的臣子和親戚。典型如齊國、魯國、衛國的分封,都是把諸侯分封到反叛勢力之地,然後據為己有。這三個國家的大小,初始都遠遠超過後來所謂諸侯國大小不能超過百里的限制,這是這一時期的特殊形勢所決定的。

    第三階段,是周人天下初定以後,採取宗法制形式的分封:“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子弟”。此時的分封,目的就是“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室”。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目的更像是為了所謂的“親親尚恩”,解決親戚故舊的生計,而不是為了“蕃屏周室”。這是周王室走向沒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 9 # 遊史無終

    為什麼要分封?

    周王朝的疆土與商王朝相比,空前擴大了很多。但是,周人本是偏居“西土”的一個“小邦”,如何統治這新徵服的廣大領土,便成了擺在西周王朝統治者面前的頭等大事。分封制成了西周王朝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措施。

    什麼叫分封?

    所謂分封,就是周天子把自己的子弟、親戚、功臣或古代先王聖賢的後裔等,分別授與一定範圍的土地和人民,去建立統治據點,以捍衛周王室。即所謂的“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封建,就是封邦建國的意思。這種統治據點就是“封國”,眾多的封國首領便是“諸侯”。分封制內容

    諸侯受封時,要舉行冊封儀式,周天子向受封者頒佈“冊命”,其主要內容就是“授民授疆土”,宣佈封疆的範圍,土地的數量,並把該地區的人民一併賜與受封者。此外,受封者還要接受周天子賜予的官屬、奴隸、禮器和儀仗等。諸侯要對周王承擔鎮守疆土、出兵勤王、繳貢納賦、朝聘述職、隨王祭祀等義務,以起到拱衛王室、以蕃屏周的作用。西周初期的兩次大規模分封

    第一次,武王伐紂以後,即開始大規模分封。“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姫姓之國者四十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可見,其規模是不小的。

    武王所封的,有以下四種人:一是功臣謀士,以師尚父(姜子牙)為首封,封於商丘,國號齊;二是他的兄弟,如周公旦封於曲阜,國號魯、叔鮮封於管、叔武封於成等等;三是殷商之後,封商紂王之子武庚於殷;四是古代聖王之後,如神農之後封於焦;黃帝之後封於祝,帝堯之後封於薊,帝舜之後封於陳等。

    第二次,周公旦東征之後,再次進行大規模分封。他在誅滅武庚、管、蔡之後,便將他們所轄的殷遺民一分為二,一部分封給商王紂的哥哥微子啟,他在滅商後投降周人,武庚叛亂也沒參加,於是封他於商丘,國號宋。另一部分則封給成王的叔父康叔,封於殷商故墟,國號衛。周武王死後,唐地發生叛亂,成王誅滅唐後,封他的兄弟叔虞於唐。分封制的歷史影響

    分封諸侯的這種制度在周王朝後的歷朝歷代中,仍然以不同形式存在過。它對捍衛王朝宗室、穩定邊疆、發展政治經濟等,作了很大的貢獻。但是,諸侯國王隨著自身的做大做強,羽翼豐滿後恃強欺主、放肆叛亂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如:漢朝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明朝的“靖難之役”、清朝的“三藩之亂”等等都跟分封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 10 # C叔聊歷史

    西周分封制其實是一種激勵和獎賞的方法,最大的功勞就是獎賞土地,所以分封並不是一次結束,而是貫穿整個周王朝歷史。

    西周歷史上有兩次大的分封,第一次是武王克商之後,分封了所有的姬姓諸侯,以及部分商朝遺老遺少和開國功臣。

    緊接著發生了“三監之亂”,管叔蔡叔霍叔,聯合紂王兒子武庚叛亂,被周公旦鎮壓。周公旦進行了第二次分封,權力進行了重新分配。

    透過兩次分封,對於過去的功勞周朝都已經獎勵過了,那麼這些人的後代可以享受什麼待遇呢?

    於是周公旦設立了宗法制度,對繼承製度進行了完善和升級。

    天子可以封的等級是,諸侯、卿大夫、士。諸侯到了封地,也可以封卿大夫、士。天子的卿大夫可以在王畿有采邑,諸侯的卿大夫也可以在諸侯的封地有采邑,這就是逐級的分封。

    按理說,這些土地所有權都是天子的,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土”。但天子讓諸侯世代可以享有這片土地的統治權,但是子孫即位必須要得到天子的允許。

    那麼貴族的身份由誰來繼承呢?

    宗法制度就發揮作用了。

    當時周朝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不可避免貴族有許多後裔,為了規避爭財產的事情,周朝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度”。

    嫡長子就叫大宗,妾生的兒子就是小宗。小宗要服從大宗,但是對於小宗的後代來說,小宗的嫡長子就是大宗,以此類推。

    比如,父親是諸侯,那麼嫡長子繼承諸侯這個位子,其他兒子有可能被封為卿大夫。父親如果是卿大夫,那麼嫡長子繼承卿大夫這個位子,但是小宗只能是士。那如果父親是士,那小宗就只能是庶民了。

    你可能注意到了,即使是嫡長子制度,仍然會面臨國土不夠分的情況。

    比如說,一個諸侯有三個兒子,大兒子繼承諸侯身份,另外兩個兒子是卿大夫,但是他們仍然會分到一部分土地,而這塊土地只可能從諸侯原來的土地裡出。

    那麼,也就意味著,這個諸侯的大宗的土地會越來越少,那怎麼辦呢?

    一種解決方法,分封蠻夷的土地,反正他們都是周朝的敵人,打敗他們,擴張了周朝領土,天子還會獎勵。

    另一種方法,就是隔壁的土地,這就不可避免的發生兼併和衝突。

    當然,諸侯之間發生問題了,天子會出馬來協調,那麼,當天子話語權足夠大的時候,大家還能和和氣氣,當天子也衰落的時候,地方矛盾將不可避免地發生。

    那麼,周天子為什麼會衰落呢?

    其實理由和諸侯一樣,天子透過不斷分封,王畿的土地也越分越小,實力也就不可避免地衰落,而到了一定的程度,諸侯便再也不鳥天子了。

    於是,春秋戰國時代就拉開了序幕。

  • 11 # 至樂無如讀書

    周人的分封與殷商不同。商人的分封其實只是封沒有分,也就是說商人封的諸侯國與殷商沒有血緣關係,是殷商用武力征服其他的部族。周人的分封,是把自己的子孫、功臣和歷代先王的後裔進行分封。這些分封的諸侯帶著軍隊、官員和家人就國。周人以血緣為紐帶,封土建邦,以藩屏周。所以錢穆認為,“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侵略性的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與後世統一政府只以封建制為一種政區與政權之分割者絕然不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對古錢幣瞭解的多,這到底是什麼朝代的?有什麼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