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娛盟
-
2 # 南瓜報告
倉央嘉措說: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閒事。
《入殮師》這部2008年上映的電影距今已將近十個年頭了。影片的主題是“死亡”,但並不血腥也不激烈,平靜的接待“死亡”,是入殮師與死者最後的約定,幫助其美好的離開。
影片講訴了本木雅弘飾演的小林大悟由一個大提琴手變成入殮師的過程。影片並不複雜,大悟作為入殮師要負責將遺體放入棺木併為之化妝,親歷著人生中的最後一站——死亡。腐爛的老者,自殺的男孩,因摔倒而突然離世的老闆娘,再到自己多年未見的父親,大悟經歷了各種各樣的死別,心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恐懼到平靜,大悟感受到了“死”的尊嚴,也明白了入殮師的神聖。
影片很安靜但卻並不乏味,音樂大師久石讓為影片製作原聲配樂,幽幽低緩的大提琴聲流淌其中,像厚重的絲綢,系在生死的兩端,互相纏繞。影片的男主角以大提琴手的身份出現並不是偶然,是影片的藝術要求,透過大悟的手讓人感知到了死亡的力量和浪漫。讓人頓悟到“與死相對的生的美好”。
影片的誕生緣於男主角本木雅弘的一個願望:想演入殮師。最終經過多方的籌備和努力,《入殮師》的劇本誕生了,並選擇由日本著名導演瀧田洋二郎執導,這位以軟色情影片起家的日本導演涉獵眾多題材,才華細膩,在日本倍受肯定。
2009年,電影《入殮師》獲得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等獎項,在挑剔的豆瓣電影也獲得了8.8的高分。
看這部電影建議看原聲,不要看配音的。不難看懂,何況還有字幕。影片裡講訴的雖是日本的入殮禮儀,但並不影響觀影者對電影的理解。影片個人感覺還是值得一看的。
-
3 # 姚瑤y
《當幸福來敲門》你看過嗎?個人覺得感悟挺深的,講的是一位夫親為了兒子而不斷付出自己的努力,最後幸福終於來了
-
4 # 娛樂大使l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7年楊德昌導演,由我鍾愛的男演員張震出演,講述了特殊時期的臺灣,整個社會所面臨的狀況。透過張震飾演的小四來向觀眾展現出那個特殊的時代,特殊的環境下人們所遭遇的事情。四個小時的電影一點都不會感覺長,從小四的家庭生活,所萌發的愛情,再到所經歷的友情的困惑,對愛情的愁苦,到所有堆積的爆發,這一切的一切都像是一曲高亢的輓歌,楊德昌在發問這個時代,在紀錄這個時代。
《一一》是楊德昌2000年的作品,從一個婚禮開始,以一個葬禮結束。電影《一一》不知道已經看過有多少遍了,但是每看一遍都會有一些新的理解 新的發現 新的感悟。有對生活的困苦,有對前途未來的迷茫,有對舊情的留戀,也有對求知的堅持。如果你細細品嚐這部影片,你會發現這是一部總有一處會打動人心的作品。“引用:《一一》被法國媒體形容為“生命的詩篇”,透過電影傳頌吟唱,在敘述一則簡單的家庭故事時,真正觸控到“情感的精髓”,以四兩撥千金的嫻熟技巧交待了少女心事、童年困惑、事業危機、家庭糾紛,以及對宗教的慨嘆和對時事的諷刺。在我看來,這是吳念真和楊德昌的人生感悟相當程度的成熟。”
-
5 # 橙寶愛影視
哈嘍,大家好呀。
難忘的電影太多了,這甚至無關於電影好壞,更關乎你在什麼樣的環境下觀看的。
對於我來說有幾部最為難忘:
《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相信很多80 90後體會提到這部電影,這個也是當時一部經典的電影,相比於大聖娶親我更喜歡月光寶盒,相比對紫霞仙子無感,我真的太愛白晶晶了。
你說“原來你就是那個人”,你說“像什麼不好,偏偏像一隻猴子”,你說“不開心,就算長生不死也沒用”。可那時你手裡還緊緊攥著那塊玉牌。
最後才明白,感情這個東西,真的強求不得。
《雨人》這部電影可能有的朋友沒有個看過,開始我看這部電影是高中的時候,後面又看過幾次,兄弟手足情當時就刻在心裡,奈何現實中沒有血肉兄弟,也是想有一個值得深交的兄弟。
沒有什麼比兄弟更能守護你,就算你結婚或者死去,也還是那個人在背後默默地幫你處理事情,這種友情不是簡單的一句兄弟就是的了。
《千與千尋》看過次數很多的電影,每次看完後內心都毫無波瀾,異常的平靜。
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認識一些人,離開一些人,懷念一些人,忘記一些人。看著人來人往,知道自己也是人群中的一個背影。
-
6 # 仟主盛世
☞紅海行動☜這部電影講述了中國海軍“蛟龍突擊隊”8人小組奉命執行撤僑任務,突擊隊兵分兩路進行救援,但不幸遭到伏擊,人員傷亡;同時在粉碎叛軍武裝首領的驚天陰謀中慘勝的故事該片體現出了中國軍人的英雄氣概與大國崛起的精神氣度,把中國軍事題材影片推向新的高度。
-
7 # 平鍋影視
什麼電影看過之後讓我難忘,《夏洛特的煩惱》這部電影讓我很難忘,它是開心麻花團隊的作品之一,由沈騰和馬麗主演的一部喜劇電影,該電影講述著夏洛在穿越重回到高中校園並實現了種種夢想的不可思議的經歷!電影的開始夏洛前去參加自己曾經暗戀的校花秋雅在豪華酒店隆重舉行的婚禮,為她祝酒時夏洛面對周圍事業成功的老同學,發現只有自己一事無成,心中泛酸,藉著幾分酒意大鬧婚禮現場,甚至驚動了110。而他發洩過後卻在馬桶上睡著了,夢裡重回高中,報復了羞辱過他的老師、追求到心愛的女孩、讓失望的母親重展笑顏,甚至成為知名作家、音樂人、網路紅人,一連串事件在不可思議中火速發生。最後沉醉於這樣奢靡生活的夏洛內心一直覺得少了些什麼,卻無論如何也無法追尋,直到他遇到了馬冬梅,馬冬梅喜歡他,為了他打了黑社會的人,還買了房子當醫藥費賠人家,最後離開了那個城市!
感悟:看了以後回想到自己的高中時光,也是充滿著懵懂和無知,感覺一切都很好玩,很想要成功喜悅的那種感覺,又對愛情的嚮往,但是總是會不如所願,現實總是讓人無法抗拒的,所以我們要珍惜身邊的每個人,好好努力吧!
-
8 # 西貝剪輯播放室
給大家推薦在我印象裡面,看過就難忘的電影。這些電影是真的很好看,既詼諧幽默,又有深刻教育意義,讓你看過後,總覺得在微笑中能領悟著什麼。
第一部《美麗人生》 義大利 1997年 豆瓣評分9.5
第二部《肖申克的救贖》 美國 1994年 豆瓣評分9.7
第三部《七號房的禮物》 南韓 2013年 豆瓣評分8.9
第四部《釜山行》 南韓 2016年 豆瓣評分8.5
第五部《調音師》 印度 2018年 豆瓣評分8.3
-
9 # 小石頭也有大夢想
當屬《泰坦尼克號》的愛情經典故事,被稱為“永不沉沒的經典”
這部劇是1997年至2010年間票房最高的電影,但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傑克和露絲生死離別之時:在船上高呼I"am the king of the world,在船尾救了露絲一命時的舉動。在Sunny的照射下,可以清楚地看到照片上的每一個細節。
-
10 # 娜只剪輯獅
我最難忘的電影情節來自《媽媽再愛我一次》。
18年後,小強終於找到他心愛的母親,並以一曲兒歌“世上只有媽媽好”重新喚醒母親的記憶,母子相認。這個情節最讓我難忘。
難忘是不同時期看這個情節,體會都不一樣。
8歲看,媽媽看完哭的稀里嘩啦的,而我卻反應平平。
16歲看,看到了母愛的偉大,看到了親情。
20歲看,看到了母子相認大團圓,看到了圓滿結尾。
現在看,看到了小強沒有母親陪伴的日子應該會很煎熬,看到了小強對母親的思念。
-
11 # AC影視精選剪輯
鄧超主演的《銀河補習班》
電影的第一條敘事主線:2019年,馬飛(白宇 飾)是國內最年輕的宇航員,跟隨著載人航天飛船到天空執行任務,但飛船被不明飛行物擊中,與地面失去聯絡。飛船處於危險之中,宇航員很可能回不去了。生命最大的絕境中,馬飛回憶起自己那個最了不起的爸爸。
成年後的馬飛,成為一名宇航員
飛船最後肯定會回去的。在戲劇創作中,主人公身陷危險處境,想要凸顯的是主人公化險為夷的主角光環。而《銀河補習班》也頗為聰明地將此與中國的航天事業、家國情懷、大國崛起等聯絡在一起,讓電影具備了獻禮片的氣質。
那麼,馬飛是如何化險為夷的?
在危急時刻,他想起了父親馬皓文(鄧超 飾)曾經對他的教育,“不要認輸”“一直想”,以及在1998年的那次特大洪災中,他怎麼在父親的鼓勵下逃生的經歷。不同的時空,父親的教誨一樣有效,馬飛化解了飛船的危機。
馬飛的太空救援
需要一提的是,電影在處理馬飛的天空自救這一橋段時非常潦草、沒頭沒尾。一會兒在那邊渲染生離死別,結果馬飛出艙處理過程卻顯得非常easy。
既然馬皓文對馬飛的影響如此之大——宇航員到太空只能隨身攜帶一樣物件,馬飛帶走的也是馬皓文送給他的用足球做的地球儀;那為何飛船出發之際,馬飛的家屬席是空的?馬皓文為何沒有親自到場為孩子送行?
少兒馬飛手中拿的這個足球款地球儀,是他與父親之間最重要的“信物”
因為馬飛覺得馬皓文的“黑歷史”會影響自己的光明前程。這就進入故事的第二條重要主線,父親馬皓文的“黑歷史”。
殘酷的現實:馬皓文蒙難史
與其說是“黑歷史”,毋寧說蒙難史。
韋唯熟悉的《亞洲雄風》響起,1990年北京亞運會前夕,火炬傳遞運動在東沛市(電影中虛構的城市)進行。馬皓文作為東沛大橋的建築工程師,也成為一名火炬手,他將拿著火炬跑過東沛大橋。但就在電視直播、萬眾矚目的情形下,還未通車的東沛大橋轟然坍塌。
馬皓文曾是一名功成名就的工程師
馬皓文替整個設計院背了黑鍋,鋃鐺入獄。妻子馨予(任素汐 飾)與他離婚,少年馬飛也被同齡人欺凌。等他減刑提前出獄時,已經是1997年了。出獄後,馬皓文遭到昔日朋友、同事的恥笑、非議和侮辱,而他辛辛苦苦找尋資料、寫申訴信、找法院,卻申訴無門。
馬皓文申訴無門
這是電影最犀利的一部分,很隱晦地包含了對現實的種種批評:人心的世故、算計、冷漠、殘酷;傲慢、僵化的行政機關對小人物權益的輕視和忽略,對他們的訴求習慣性地“踢皮球”……電影中渲染的理想主義或許虛無縹緲,但馬皓文面對的這些真實的困境,卻會令觀眾心有慼慼:為何一個普通人想活得坦然而有尊嚴,會這麼難?
馬皓文堅持了20多年,案件終於有柳暗花明一刻。當馬皓文第一次特地來到馬飛的基地並告知他這個訊息時,令馬皓文寒心而未料到的是,馬飛勸他放棄申訴。因為馬飛的領導(吳京 飾)告訴他,宇航員會成為焦點人物,他的出身經歷等都會被挖出,而馬皓文的過去會成為馬飛的某種“阻礙”。
馬皓文對馬飛說,他原以為自己對馬飛的教育是成功的,現在才發現,他失敗了。他未曾料到兒子也會為了自己的前途和利益,如此輕視他20多年的堅持——恢復他清白的名譽。他為此受過的苦難和煎熬,馬飛並非不知道。
這一線索雖不是電影的重點——很多觀眾可能也在眼淚中忽略了,但在筆者看來,它是整部電影最華彩的篇章,是這部電影正能量、煽情的外殼下,暗含的一個堅硬的核,你如果咬到它,你就會被刺痛。
它甚至解構整部電影的教育理想主義:充斥在成人世界裡或精緻或粗糙的利己主義者是怎麼培養出來的?為何馬皓文堅持的素質教育也無法避免馬飛淪為自私者?難道宏大的事業重要,一個普通人的權益就可以忽略?
這些都指向更深層次的問題,點到為止,全靠心領神會。
理想的教育:銀河補習班
馬皓文是如何將馬飛培養成一個宇航員的?這是電影的核心敘事線索,花費的時間最多,最濃墨重彩,也是電影片名的由來,所謂的“銀河補習班”,就是馬皓文對馬飛的補習。
馬飛小時候就被老師認為,腦子裡缺根弦。馬皓文入獄後,馬飛遭遇欺凌,媽媽和後爸忙於生意將他送到寄宿學校,馬飛更成了脫韁的Mustang。他的成績班裡倒數第一,上課看金庸的小說,常常曠課,被教導處閻主任(李建義 飾)開除。
馬飛被開除時,正是馬皓文出獄之日。在前妻懇求閻主任無果後,馬皓文當著眾多師生的面,跟閻主任打一個賭,閻主任說如果馬飛期末考班級前10名就不開除他,馬皓文說:不是班級前10,而是年級前10。
這一刻非常燃,也構成了電影最大的懸念:馬皓文真的能讓班級倒數第一的馬飛進入年級前10嗎?
閻主任代表的是老一輩教育人,曾經歷苦難歲月,透過教育改變了命運,他們信奉的是應試教育那一套,分數至上,高考定終生。所以閻主任的教育“武器庫”裡就那麼幾樣:更多的作業+棍棒+激發羞恥感。他看不上壞學生,視馬飛為眼中釘。
馬皓文對教育的理解,與閻主任截然相反。雖然那是1997年,但馬皓文的教育方式遠遠超前於那個時代,哪怕今日看來,仍舊超前。
它首先是鼓勵式教育。不是激發孩子的恥感(像馬飛媽媽說的“這孩子就這樣了,沒救了”),而是由衷地相信孩子是個天才。馬皓文告訴馬飛,“你是地球上最聰明的孩子”,他說這句話的時候不是敷衍,而是眼裡含光,充滿信任和堅定,讓馬飛建立起自信。哪怕打賭後馬飛第一次考試是班級倒數第五,馬皓文都誇兒子很棒,跟原來的倒數第一比有進步了。
馬皓文一直告訴馬飛,“你是地球上最聰明的孩子”
它是一種以孩子興趣為主導,充分張揚孩子自主性的教育。馬皓文並未怎麼督促馬飛學習,當馬飛問他,是睡覺還是看書時,他讓馬飛自己做決定。學校佈置過多的作業,他也由著馬飛愛完成不完成,在馬皓文看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是最重要的,在他們學習能力最強的階段,每天過重的學習負荷,會讓他們失去對學習的興趣,產生疲乏感。
就像高考結束時,高三學生瘋狂撕書,紙片像雪花一樣落下,閻主任認為這是孩子們的一種釋放,馬皓文則質問道:如果高三的學習讓他們迫不及待地撕書,他們對學習是真的熱愛嗎?他們對學習還有熱情嗎?
當馬皓文問馬飛學習目標是什麼時,馬飛說“上清華北大”,馬皓文說不對啊,這是過程,並不是目標,以後想要做什麼才是那個答案。接著馬皓文就說出了“金句”,“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連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話,你每天拉弓有什麼意義?”
馬皓文理解的學習目的,不是為了一時的高考,孩子的興趣與目標才是學習的終點。因此哪怕期末考馬上到了,他還是帶著孩子“逃課”(請假被閻主任拒絕)半個月去看航天展。班主任小高(王西 飾)說期末考試是馬飛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馬皓文說:不,沒有什麼最重要的時刻。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應該是均勻地散佈在他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期末考試,馬飛真的進入了年級前10,他對航天的熱愛,也促成了他的航天夢。
瑕疵
顯然,在教育觀念的分歧上,電影站在馬皓文的立場上。馬皓文與閻主任的幾次辯論,都是閻主任敗下陣來。電影也過度放大了閻主任的“不可理喻”,“神化”了馬皓文對馬飛教育的可行性。
換句話說,電影對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討論,是簡化的;其在對素質教育的倡導上,也過於理想主義了。一個最簡單的現實是:絕大多數平民父母,沒有馬皓文的思想和見地,他們疲於奔命,不像馬皓文能夠在1990年代末給孩子買得起近萬元的586電腦,有時間帶孩子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半個月旅行;而大多數孩子也資質平凡,不可能像馬飛那樣不怎麼學習、不復習還能在一學期內從班級倒一進入年級前10。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應試教育仍舊是普通家庭的最優選擇,你得先考出去,才有更多的自由選擇。
與此同時,電影對做作業、考試等的理解也非常狹隘,馬皓文拿蒸饅頭來對比複習看似有道理,實際略扯淡。反覆蒸的饅頭的確不好吃,但對於多數學習能力不強的孩子來說,的確得透過反覆的預習、複習和作業加強,提升對知識的理解。雖然馬皓文一直要馬飛學的是思想和方法,而不只是知識,但知識是思想和方法的前提,最基本的知識都掌握不牢靠,基礎不紮實,談何進一步的思想和方法?
導演太過於想當然,決定了《銀河補習班》對現實的影響力量非常有限。它將當下諸多教育問題,單純理解於教育觀念分歧,絲毫沒有觸及到教育背後複雜的國情,牽扯到城鄉二元、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教育的文化區隔、階層流動困難等因素。反倒有這樣一種嫌疑,將帶有社會問題性質的教育問題,推到了家長身上,成了家長的個人觀念問題。
任何一個被裹挾到教育競賽中的家長深有體會,多的是身不由己的時刻。就像電影中馬皓文的前妻叫嚷的,“馬飛不是你的實驗品”。沒有幾個家長敢拿孩子的未來做實驗。
教育的本質問題,不是相信不相信孩子那麼簡單
觀念層面也影響了敘事層面。電影中的每一個角色,大多非常平面,他們一條線走到底,沒有什麼人性的猶疑。像馬皓文就是篤定他對馬飛的教育會成功,但聯想到他被冤枉、被損害的處境,他也未曾擔心馬飛長大後面對的是怎樣的一個世界。人物的平面化,服務的是敘事起承轉合上每一個轉折、每一份感動都能打到觀眾,在強大配樂的烘托下,電影某些橋段的確是催人淚下,非常好哭,但哭完了也就完了。
《銀河補習班》本可以更好的。三條線索如若相互影響,而不是彼此獨立,它是可以成為抵達現實問題的力作的。前文說到,第二條線索是電影最華彩的篇章,正是因為導演讓三條線索相互作用,“殘酷的現實”在拆解“宏大的夢”“理想的教育”,成年馬飛的自私打了馬皓文臉,讓我們窺見影響教育/現實某種更強大的力量。雖然導演這樣處理,也許只是單純的先抑後揚,讓父子倆感情上有一個昇華而已。
勝在真誠
即便如此,《銀河補習班》仍是迄今鄧超、俞白眉合作執導的最好的一部電影。它有諸多瑕疵,卻也有一個可貴的優點:認真/真誠。
對待電影、拍攝電影的態度,很認真。電影的時間跨度很長,對1990年代的許多重大歷史節點都有所反映,比如1990年北京亞運會、1992年亞洲足球杯、1997年香港迴歸、1998年大洪災,歷史場景還原得不錯。導演聰明地透過1990年代幾首耳熟能詳的歌曲串起整個故事,比如韋唯的《亞洲雄風》、毛阿敏的《渴望》、韓磊的《走四方》、劉歡的《彎彎的月亮》、陳明的《快樂老家》、張國榮的《當年情》等,懷舊氣息很濃。
電影對教育問題的反思,雖然稚嫩,但也非常真誠。這部分帶有鄧超、俞白眉各自的成長經驗,以及時下他們作為父親教育孩子的經驗。也因此,電影帶有鄧超的“階層侷限性”。記得以前他說過,不給孩子上補習班,要讓孩子有個開心的童年云云。這個觀念對於鄧超這一階層的人來說,當然沒有錯了,但如果把它當做一個理念推廣到所有人的時候,就會流露出幼稚的一面。
而真誠,更體現在電影中的父子情上。電影雖以教育反思為“骨”,卻以父子情為“肉”;電影的一個宣傳語是,“獻給父親,送給孩子”,電影同樣帶有兩個導演身為兒子/父親的感情,飽含他們對各自父親和孩子的愛。父子情充盈了電影中的絕大多數細節,真切、細膩、動人、催淚。
應該承認,作為演員的鄧超比作為綜藝MC的鄧超有魅力多了,綜藝消耗了很多人對於演員鄧超的認知。這部電影立得住,一個根本原因在於鄧超令人信服地演繹了偉大的父親馬皓文,演繹出他對兒子無條件的“信”與“愛”。馬皓文的許多臺詞是很雞湯,也很空的,但鄧超的肢體、表情、眼神包括臺詞功底,讓這些略空大的東西落地了,馬皓文真是這麼“信”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鄧超拍攝特寫鏡頭時的花絮照,眼神很有感染力
編劇在馬皓文身上也濃縮了太多戲劇性強的情節,比如賣血、為了保護兒子被小混混毆打、洪災裡對孩子撕心裂肺地尋找等,每一點都非常催淚。馬皓文曾對馬飛說,“橋會塌,但爸爸不會塌”,他默默承受著命運給予他的一切不公與打壓,然後在孩子面前呈現出作為一個父親所該擁有的最美好的品質:勇敢、自信、睿智、不認輸。
洪災中,馬皓文與兒子失散這一橋段,是很多觀眾掏紙巾的時刻
就筆者個人而言,我會給《銀河補習班》70分。這是一部有明顯缺陷的電影,無論是航天線的潦草處理、略帶假大空的刻意迎合,馬皓文與小高老師情感線的冗餘、完全可以剔除,還是對閻主任的誇張化刻畫、對教育問題的思考過於幼稚。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在這個並不平靜的暑期檔,像《銀河補習班》這一製作體量的電影能夠順利上映,本就多麼難得。它在“取巧”,但它也是在“均衡”:鄧超和俞白眉會是投資者最喜歡的那一類導演,因為他們“安全”,還能盈利。
做一個“觀念中庸者”,生產出市場上嚴重匱乏的商業型別大片,不是什麼丟臉的事,相反,它對於中國電影市場來說非常重要——就像現在暑期檔,就得指望著《銀河補習班》“救檔”。影評人的理想抱負,不要寄望於讓一部電影替自己實現。何況,如果細細琢磨馬皓文蒙冤線,結合成年馬飛對父親的“背叛”,你依舊能感受到關於現實的諸多複雜況味。
《銀河補習班》不是那一類最好的現實主義作品,但它屬於現實主義。
-
12 # Holly昊
分享最近看的電影裡印象最深的一部《何以為家》。
影片講述的是在黎巴嫩一個12歲的男孩扎因是家裡的長子,他的父母都沒有工作,根本養活不起扎因和他的五六個弟弟妹妹們,卻還在繼續生孩子。扎因也沒有身份證,無法去學校上學,為了養活自己和弟弟妹妹,扎因被迫工作為當地的雜貨商送貨。雜貨商老闆看上了扎因的妹妹,而扎因苦苦的哀求不願意,扎因的父母還是他的妹妹賣給了雜貨商老闆。
扎因傷心地跑到了一個海濱小鎮,遇到了俄塞俄比亞移民拉希爾,她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她和她一歲的兒子生活在一個用塑膠和碎石搭成的小棚子裡,正努力賺錢購買一張偽造的身份證,為了逃避僱主和政府的監視,每天上班都把兒子塞在廁所裡。在遇到扎因後,由扎因幫忙帶兒子。後來因為非法移民被逮捕,而扎因也因為沒有能力撫養拉希爾的兒子忍痛賣掉了他。
回到家後,扎因發現他的妹妹被雜貨商老闆折磨死了,拿刀捅傷了老闆入獄。在好心律師的幫助下,他起訴了他的父母,最終法院宣判他即將成為一個有身份證的人。
全片看的很壓抑,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有很多人生活的異常艱難,扎因只有在最後照身份證照的時候才露出了笑容,那是何其的珍貴。影片大部分也是記錄真實的黎巴嫩底層社會的現狀。扎因的扮演者贊恩·阿爾·拉菲亞拍完這部電影后,一舉成名。也成功的和父母搬到挪威生活,開啟了自己的讀書生活。
他是萬千難民中幸運的一個,他的眼神是那麼的清澈卻又夾雜著別人體會不到的傷痛。願每一個艱難的人,終有一日被溫柔對待。
-
13 # 我非昔人
本人比較喜歡看電影,好電影太多,你的問題讓我陷入思考……
不說宏大敘事,不說深刻,不說愛情,說一部讓我每次看過都痛徹心扉的電影吧——是一部日本動漫電影《螢火蟲之墓》看過2遍,還想看,但是實在太痛了,所以不敢再看了!
電影講述的是二戰時期,一家四口生死離別的的故事(一對夫妻和一兒一女)
——清太的爸爸在前線打仗,有一天噩耗傳來,清太的爸爸死了。清太的媽媽身體患病不久也去世了,給清太留下了一個年幼的妹妹節子。從此他們兄妹相依為命。戰爭時期缺衣少糧,清太和妹妹經常捱餓,為了讓妹妹吃飽,清太去偷人家的糧食,被打得偏題鱗傷。
後來清太和妹妹住到一處山洞裡,清太經常把妹妹一個人留在山洞,他自己出去找吃的,幼小的節子一個人在山洞裡玩,等哥哥回來,她又乖又可愛。因為經常捱餓,山洞裡環境差,節子生病了,發高燒,清太急得不知道怎麼辦,他沒錢給妹妹請醫生,甚至不能讓妹妹吃一頓飽飯!清太眼睜睜地看著妹妹一天天病重,死亡。最好清太也死了!!!
這不電影我是從開頭哭到結束的,唉!太虐心了。
戰爭的無情,悲劇的命運,清太和節子太苦了,他的父母也死得不瞑目吧,丟下兩個那麼小的孩子...
節子的動漫形象憨憨的,肉肉的嬰兒肥的小臉,讓人無限憐愛。
清太非常瘦,他也還是個孩子,他卻承擔著家的責任,撫養妹妹的責任,他想念死去的父母,放不下年幼的妹妹,他承受了常人無法承受的痛苦。
節子還小,不能理解什麼是死亡,不知道爸媽已經死了,她以為爸媽還會回來的……
但願人間沒有戰爭,所有的孩子都有父母疼愛,不要有生離死別。太痛了!
-
14 # 是豆皮湯包
要說最難忘的作品那麼個人推薦《阿甘正傳》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聰明。可是還有一些人,他們生來就比別人反應慢一點點,似乎處處受人白眼,甚至被人罵作“笨蛋、白痴”,就像本片的主人公阿甘一樣。然而經歷過世事的老人們都知道,聰明的確是好事,可是一個人在一生中還有許多比聰明更重要的事。有時候,人生本不需要太多聰明,簡簡單單足矣。就如阿甘生命中收到的四件珍貴禮物,它們與聰明無關,可卻在這個“傻子”的生命中產生了足夠重要的影響。
阿甘的頭一件禮物,是媽媽送的。這個禮物的名字叫做“平等”。同天底下所有當媽的一樣,這個倔犟的女人從未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怪物”。就算學校的校長親口告訴阿甘媽,她的兒子智商只有75,可她依然堅決不信。她把真相蠻橫地阻攔在阿甘的世界之外,惟一隻想讓兒子知道,他與其他孩子並未有任何的區別,他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權利。阿甘母親的這種倔犟和執著,是得以闢護兒子健康成長的一棵參天大樹。這份母親是沉甸甸的,足以贏得每個世人的尊重。正是在母親這種“平等、正常”教育的蔭護下,阿甘才得以順利地走入大學,加入橄欖球隊,最後又成為一名傳奇軍人和成功商人。這個從不認為自己是傻子的“傻子”,一直堅信母親對他的肯定,是母親,讓他贏得了生活的信心。不管走到哪裡,“my mother said”始終都是他的口頭禪。
第二件禮物,來自珍妮的饋贈。這個禮物的名字叫做:“認識你自己”。當阿甘被一群壞小子百般欺侮的時候,是珍妮那句“阿甘,快跑!”,讓阿甘最終掙脫掉捆綁自己自信的枷鎖,第一次用速度感受到自己的力量。面對冰冷殘酷的生活,誰又能說“跑”不是一種暫時擺脫困境的大智慧呢?就拿珍妮來說,來自家庭的性騷擾和冷暴力,讓她不堪其擾,“跑”便成為這個無依無助的小女孩,最可能第一個想到的好辦法。正是在成長中不斷地“逃跑”,才使阿甘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並非是別人眼中的白痴蠢貨,自己也有別人所不具備的力量。在小學時,跑讓他逃過了別人的欺侮;在大學時,跑使他在橄欖球隊聲名鵲起;在軍隊中,跑讓他遠離了死亡威脅,並用這種特長挽救了一個個戰友的生命;在珍妮遠離他的生活時,跑讓他成為萬眾睹目的全美明星。在阿甘的心目中,“跑”絕對不是逃避,而是一個弱者在反擊不公命運時的最有效武器,它是主動的,而非被動的。他透過跑,讓他認識到了一個全新的自己,這個真實的自己不僅有力量,有自信,更有著實現美好生活的願望。而這一切,都是珍妮最初無意中帶給他的。
第三件禮物,是戰友布巴和丹中尉共同贈予的。這個禮物的名字叫做:“簡單生活,互相依靠”。關於布巴,在本片中,有一個畫面讓我印象深刻。在大雨滂沱的越南叢林中,布巴和阿甘兩人背向而坐,布巴望望淫雨綿綿的天空,充滿希望地對阿甘說:“你是我的好兄弟,好兄弟就是要互相幫助,互相依靠。”聽到這樣溫情的話,渾身溼透的阿甘會作何感想呢?這個一直在簡簡單單的程式中生活的“傻子”,也許從不知道有時要去尋求別人幫助,更要以自己的力量給別人以希望和依靠吧?這個只懂捕蝦的大塊頭朋友,短暫的生命中並沒有太多的奢望。只是希望戰後能夠和最好的朋友一起捕蝦。捕蝦,既是他生命的全部,也是他生命中的樂趣。布巴使阿甘明白一個道理:簡單快樂的生活並非只有捕蝦,而捕蝦確實是簡單快樂的生活。
布巴陣亡後,阿甘生活中的戰友只剩下丹中尉。關於丹中尉,我對他沒有特別的印象。但是仍然有一個畫面,讓我異常地感動。在丹中尉的家中,當兩個妓女譏諷阿甘是個“傻子、笨蛋”的時候,丹中尉聽到這話突然怒不可遏,大吼道:“不許說他是傻子!”他憤怒地趕走了她們,一時失去重心而重重摔在地上。他在用全部的力氣去維護戰友的榮譽。那一刻,我深深懂得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友情,什麼才是戰友間真正的依靠。這是個面表粗陋放曠,卻重情重義的漢子,阿甘能擁有這樣的戰友,是他的幸運。
最後一件禮物,是阿甘的兒子,他本身就是阿甘的最後一件禮物。我把這件禮物叫做“美好和希望”。這個孩子是否是阿甘親生,已經並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是珍妮留給阿甘、留給這個世界最後的生命印記。珍妮也許做過很多錯事,可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她還是以真心同阿甘、兒子度過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阿甘看兒子上車的那種眼神,是普天下所有父親共有的眼神。兒子給他的生命帶來了美好和希望,儘管這一生經歷無數坎坷,但他的腳步依然落拓而又堅實。他生活在幸福之中。
一個曾經擁有過親情友情和愛情,一個從未自卑自棄,勇於追尋生命本真的人,那他一定是幸福的。即使他的生命中有一點點殘缺,那又有什麼關係呢?
-
15 # 星空物語136553423
我最難忘的電影是盜夢空間,很有回味。我看完的個人感受是,每個人心中都有兩個小人,一個是插著小翅膀頭上頂著光環的天使,另一個是拿著小叉子,頭上兩個角的綠色小魔鬼,心中的兩個小人總在打架。這個時候你就是在矛盾,在面臨著艱難的抉擇。當你分不清好於壞,黑與白的時候,甚至會覺得他們是可以顛倒和互換的,這時內心會產生恐懼感與茫然,找不到出路,甚至想去找個不現實的世界去躲避,不去考慮後果與代價,因為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是最美好的,幻想都是美好而卻不容易實現的,要不就不叫做幻想了
-
16 # 牛頭185640092
應該是南韓的電影《熔爐》,雖然他是南韓人拍的,但是我必須承認這真的是一部好電影,無關國界。
這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也是一部改變了南韓法律的電影。
講述在一所聾啞學校裡孩子們受到,性侵虐待的故事,看的很心痛,心情也很壓抑,令人久久不能平靜。
尤其是上面這幅圖中那個校長在廁所門上面出現的時候,真是比我看過的任何鬼電影更可怕,真希望有人能救救孩子們。
還有那個收加害者錢的奶奶,她向現實低頭的佝僂身影。
最後還有在政府的水槍下,捧著男孩遺照的男主角。
真是虐啊,哭的我不要不要的!!!
-
17 # 感情國際專線
特別難忘的是,第一,《大秦帝國》第一部。特別好,是一步改變制度的電影。思想深刻針鋒相對!(第二部就不好看)
第二,《大話西遊》,對一直思想沉悶的人類,是一個解放思想的經典。
第三,《星際穿越》,精彩的宇宙文化包容了中西。
第四,《琅琊榜》,面對古裝劇禮儀,它在影片裡完美展現了古人的禮儀行為……彬彬有禮!……而且完美的不拖沓!
第五,《少林寺》,李連杰點燃了華人的武林夢。
第六,《霍元甲》,那個時候還是黑白電視的年代,主題曲……萬里長城永不倒,唱響大街小巷!
今晚特別瞌睡,寫不下去了,熬不住了,睡覺了,以後再聊,晚安!
-
18 # 噠噠噠
我最難忘的有兩部,第一部《我的失憶男友》,應採兒和古天樂演的!為什麼難忘?因為那是高考過後的那天晚上包夜在網咖看的。情竇初開的我看著應採兒撕心裂肺的痛苦的時候淚流滿面,那天晚上的電影,是一個我認為是哥們兒的男生推薦的,可是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我們走散了!告誡自己,以後不能確定的情感還是處在朋友關係最好,不要越界!
第二部《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南韓的,權相宇和李寶英演的!一直很喜歡南韓人拍的電影,很多都不是敷衍觀眾!這又是一部讓我哭瞎的電影。可能是因為當時的感情不太順利吧,反正只要是實際生活中有些感受的,看到一個點的雷同的那個電影就難以忘懷!很喜歡帥帥的權相宇,他的《愛的階梯》就很好看,李寶英的《美麗的你》中文版《可愛的你》,也很好看!
總之,喜歡一個人或者一部電影都是因為有共鳴,哪怕只一點,你認為呢?
-
19 # 不幸200563310
極線殺手,或者小羅伯特唐尼的電影都比較不錯,不過最近看的還是南韓片子比較多,比較真實,推薦南韓馬東錫的片子
-
20 # 靈自靈
我看過至今最難忘的電影是《紅海行動》。《紅海行動》是由博納影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華人民解放軍海政電視藝術中心等出品,林超賢執導,馮驥、陳珠珠、林明傑編劇,張譯、黃景瑜、海清、杜江、蔣璐霞等主演的動作片。
這部電影講述了中國海軍“蛟龍突擊隊”8人小組奉命執行撤僑任務,突擊隊兵分兩路進行救援,但不幸遭到伏擊,人員傷亡;同時在粉碎叛軍武裝首領的驚天陰謀中慘勝的故事該片體現出了中國軍人的英雄氣概與大國崛起的精神氣度,把中國軍事題材影片推向新的高度。它沒有把單打獨鬥式的個人英雄主義當作當代中國海軍官兵的精神制高點,而是把鏡頭的焦點對準了集體的力量。其情感邏輯、動作邏輯的精細把控,和現代藝術技術手段的創造性運用,使得整個撤僑和戰爭場面的宣言,尤其是危急出兵、突圍營救人質,最後的追擊等場面,拍出了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和攝人心魂的震撼效果。
“一個華人都不許傷害”“一箇中國僑民都不能少”,大國尊嚴、大國責任、大國氣魄貫穿該片始終。故事展開過程中,並未迴避戰爭的殘酷,從而更加彰顯了中國政府維護國家和公民海外權益的意志和能力,讓觀眾強烈感受到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守護世界和平的決心。影片不僅體現出近年來中國軍隊的發展和強大,更凸顯了中國軍人熱愛和平、不懼犧牲的英雄氣概和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彰顯了國家利益、國家精神、國家形象和中國榮光。
我個人覺得《紅海行動》其中直擊人心的不只是影片的“燃”,更有現實的“真”。片中的一個情節,為了解救他華人質和不使“黃餅”落入恐怖分子之手,特戰隊員付出了兩死一傷的沉重代價,是人民軍隊忠誠使命的一個縮影。所以《紅海行動》這部電影我看過至今難忘。
回覆列表
有一部電影,在當時的中國可以說是紅遍大江南北,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那就是曾讓好多人都有心理陰影的臺灣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記得當時我們是學校包場去看的,說必須準備好手帕,因為會哭的稀里嘩啦!1988年臺灣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由導演陳朱煌執導,是臺灣獨立製片富祥公司於1988年攝製的低成本倫理悲劇片,故事改編自臺灣民間故事《瘋女十八年》,它是臺、港通俗影視產品中最典型的家庭倫理大悲劇。幾乎每個從電影院裡走出來的人,手裡都攥著哭溼的手帕。或許是因為母愛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題材,或許是因為那個時代還不像現在這樣喧囂,或許是因為它給了善良的人們一個宣洩感情的埠。
不知道你是否對這部影片記憶深刻,如果是那我們就是有共鳴的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