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龍女5505
-
2 # 真相弟
1、秦始皇統一六國國力耗費巨大,統一之後,大修皇陵,築兵馬俑,修直道和馳道,北擊匈奴,修萬里長城,南征百越,修靈渠,還帶領數十萬人馬巡行全國,這每一件都是軍國大事,而秦始皇統一後在位十年,這些事他全做了,國力民力透支嚴重,而統一之後,需要的是休養生息,那些恢弘的事情得一件一件,幾代人去做。秦二世即位後,仍然濫用民力,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六國勳貴紛紛藉機而起,一夜之間關東出現了數十萬大軍,而真正使秦國覆滅的,並非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而是舊六國的勳貴舊戚,他們在統一之後便蓄謀復國,秘密訓練軍隊,農民起義只是個引子,要不然,也不會在一夜之間出現幾十萬訓練有素的軍了。以上是外因。秦二世寵信趙高打壓正直,大肆屠戮有功的將軍和朝臣,秦朝中央有能力的正直忠良不是被殺,就是隱退,要不在農民起義時,派一個管稅收的少府做統帥了,內外相擊,於是大秦這個巨人倒下了。
2、早在616年,隋煬帝命越王楊侗留守東都洛陽,自己率眾前往江都(今江蘇揚州)。他下令築丹陽宮,計劃遷都丹陽(今江蘇南京)。跟隨他的大臣衛士多是關中和中原人,不願意長居江南,加上江都糧盡,人人都想逃回中原。義寧二年(618年)4月11日,宇文化及、司馬德戡與裴虔通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擁立隋煬帝侄子楊浩為帝。 不久宇文化及又殺楊浩自行稱帝,國號許。隔年被唐將李神通與夏王竇建德聯合剿滅。義寧元年(617年)5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於晉陽起兵,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隋煬帝第三個孫子代王楊侑為帝義寧,即隋恭帝。李淵自任丞相,進封唐王。 義寧二年(618年)6月12日,李淵逼迫隋恭帝禪位,6月18日,李淵正式稱帝,國號唐,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世充廢黜楊侗,兩個月後弒之,隋朝亡。
3、概括起來講 秦朝主要是因為內部原因,隋朝主要是外部原因。
-
3 # 牧童的杏花酒
不同點還是很多的
君主能力方面:秦朝秦二世是個徹頭徹尾的昏君,自即位起就無比荒淫、殘暴;隋朝隋煬帝曾揮師南下滅陳,苦心經營江南,有極高的軍事及治國才能。
政權方面:在政權方面的性質也不一樣,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隋朝: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
建築方面:留下的建築物的作用不同,秦朝是長城,作為駐守邊疆的軍事建築,隋朝是大運河,作為發展商業的經濟建築。
時代方面:秦朝時期還是封建時期初級階段,隋朝時期封建時代已經近乎成熟。
法律方面:秦朝《秦律》增加了很多嚴刑峻法,以致“赭衣塞路,囹圄成市”;而隋朝《開皇律》則廢除了很多嚴刑峻法,兩者是截然相反的做法。
反叛者不同:秦朝,推翻秦朝起義的多半是六國遺民,比如項羽、張良等。秦朝滅亡是六國遺民反抗的結果。隋朝,三徵高句麗,發動戰爭主要是消耗國內關隴貴族集團的勢力,滅亡是以李淵為首的關隴貴族集團集體反叛的結果。
-
4 # 十里八村的俊後生
1、開過皇帝改朝換代的方法不一樣.秦朝是吞併諸侯,隋朝是楊堅篡位.
2、政治體制不一樣.秦朝是三公九卿,隋朝是三省六部.
3、對於讀書人的待遇不同.秦朝焚書坑儒,隋朝實行科舉制度.
4、亡國皇帝一個是昏君,一個是暴君.胡亥是昏君受趙高鼓弄,楊廣是暴君,一心享樂,一心想建功立業卻不在意民間痛苦.
5、滅亡的直接原因不同.秦朝滅亡是內部矛盾的必然——這種野蠻統治實在是太殘暴了,而致使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第四次征討高麗,可以假設隋煬帝不急於開疆拓土的話,隋朝還不至於滅亡的那麼快.
6、政權更迭不一樣.取代秦朝的是漢朝劉邦,一個亭長出生.取代隋朝的是李淵,卻是楊廣的表哥.
7、社會體制不一樣.秦朝是半奴隸半封建社會,隋朝是封建社會.
-
5 # 舍我談歷史
歷史上的秦和隋都是二世而亡,也都是在天下實現大一統之後,因為執政者的失誤,引發起義而滅亡,並都是經過起義軍的混戰,形成統一、強盛並非常長久的王朝(漢和唐),史學家和史學評論家也往往把他們拿到一起對比,事實上兩者在滅亡原因上有很大的不同。
其一,秦是個延續的政權,隋是新建立的政權。秦最早是周的封國,最初的爵位為伯爵,直到周王室衰落,稱王並統一天下,前後延續千年。隋則是由鮮卑化的北周外戚篡奪皇權形成的,建立時間不長。
其二,滅亡原因不盡相同。秦亡於暴虐之政。秦能夠興起源於秦獨尊法家,對秦發展壯大起決定性作用的人物商鞅、李斯都來自於法家。最早揭竿而起的陳涉等人,起義的理由是“失期當斬”。說明嚴酷的秦法是造成秦末農民起義的主要原因。而隋亡的主要原因是煬帝在開皇之治出現的繁榮景象後,逐步驕縱自己,對外多次征伐高句麗,耗費財力,加上對內巡幸揚州,大興土木,引起民怨,爆發起義,進而席捲全國。
其三,後繼方式和後繼者身份不同。公元前207年,秦都咸陽被攻破後,秦朝滅亡。唐軍攻破隋都大興後,隋還沒有滅亡,隋煬帝還沒有死,李淵擁立煬帝的孫子繼位,自己掌握朝政。待時機成熟後逼迫退位,殺死。漢朝的建立者劉邦和秦王室沒有血緣關係,甚至劉都不是貴族。而唐朝的建立者李淵,是煬帝的表兄弟。兩個人一個外祖父,屬於比較近的親屬,李淵是隋朝的唐國公,李和楊兩家祖上同時都是八柱國之一,可以說是實打實的貴族。
其四,貴族叛變是秦與隋滅亡最重要的不同。亡秦的主力軍是平民和底層官吏,他們絕大部分是被嚴酷的法律逼迫的,雖然也也有原六國貴族,但此時他們因為國滅,已經不能叫貴族了;而亡隋的主力軍除了底層起義軍,則是隋朝內部貴族如楊玄感、李密、李淵等人。也就是說導致起義軍是引子,讓王朝內部矛盾爆發,並給了“投機分子”李淵獲取天下的機會。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都是二世而亡,但秦朝是傳到第三個皇帝的,隋朝則是經歷四個皇帝,只不過在第二個皇帝以後,這個王朝實際上已經滅亡了。
-
6 # 歷史新紀元
秦朝和隋朝都是結束了多年的分裂局面後實現大一統的朝代,而且巧合的是,都是經歷兩位皇帝后就名存實亡。一次或許是歷史巧合,而兩次則多少存在歷史的必然性,我們分析得出這個歷史的必然性就經歷數年的大分裂之後,百姓非常渴望和平和安定的生活,而這兩個朝代的第二任皇帝都因為各自的原因恰恰把百姓最希望的東西剝奪了,都採用壓榨百姓的方式實現自己的目的。這或許是我們歷史人讀取歷史最應該看到的東西。接下來我們就深入分析二者的不同點。
第一、二者繼位的方式不同。
秦二世胡亥是透過趙高、李斯的幫助矯詔奪取皇位的。公元前210元,秦始皇巡遊期間病死,趙高和李斯透過矯詔的形式扶年輕的胡亥繼位,並下令公子扶蘇自殺。
隋煬帝楊廣的繼位方式則光明正大的多,雖然唐朝歷史上多次出現隋煬帝殺父弒兄奪取皇位的,但是唐朝畢竟是推翻了隋朝建立的,所以肯定要醜化前朝的歷史,我們對此要辯證的看。根據史書記載,再隋文帝奪取江山的時候,楊廣就多次屢立戰功,得到隋文帝的賞識,正好因為隋文帝和太子楊勇出現矛盾,順利的立楊廣為太子。也就是說楊廣是從太子位置上自然繼承的皇位。
第二、二者的在位時功績以及對後世的影響上天壤之別
秦二世胡亥上位後首先殘殺手足和大臣,包括幫助其繼位的李斯也給殺害了,朝中大權全部交給趙高,自己只知道貪圖享樂。而且法度的使用比秦始皇在位時更甚,導致各地的農民起義四起。可以說秦二世的一生對國家和後世沒有留下什麼有用的遺產,硬要說的話可能就留下一句“指鹿為馬”的成語。
隋煬帝繼位後文化上開創科舉制、開鑿大運河,這兩項都是影響中國後世數百年的重要政治遺產。軍事上也採取徵契丹、討琉球、三伐高句麗,努力想實現開疆擴土的政治宏圖。而恰恰就是這些歷史性的舉措,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負擔,使得民怨四起,最後導致隋朝的滅亡。我認為隋煬帝是有著宏遠的政治抱負的皇帝,只是在實行仁政方面沒有好的措施,這與秦二世有著本質的區別。我們引用趙恆的一句評價:“隋煬帝初平陳,斬五佞人以謝三吳,當時天下稱賢。及其無道,乃過後主,深可嘆也。也深刻說明了隋煬帝的兩面性。
第三、二者繼位時所繼承的政治遺產和背景不同。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開始焚書坑儒,獨尊法家,實行嚴酷的刑罰統治百姓,天下之人苦暴秦久已,秦始皇在位時國家已經岌岌可危,而秦二世登基後更甚,激化了階級矛盾,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隋文帝統一後實行仁政,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和並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悉除北周苛政猛法,大崇惠政,法令清簡,躬履節儉,天下悅之。隋文帝愛民如子,自視為百姓父母,又充分開明的駕馭群臣,以致開皇一朝人才濟濟猛將如雲,出現了一大批忠臣紛紛爭相為其效忠賣命。可見在繼承的國家基礎方面,隋煬帝比秦二世好太多了,其實如果隋煬帝實行無為而治,多學習其老爹的治國理念可能會出現一個大的盛世。無奈偏偏有顆不安分的政治野心,導致身敗名裂成為亡國之君。
以上三點只是本人對二者的區別的簡單總結,其實本身二者還有很多不同,人物性格、執行方式、人格魅力等方面都有著不同,但對於我們歷史人來說我們可以多看看對後世的啟示方面,所以我著重寫了以上三個方面。希望對回答有所幫助。
-
7 # 沫一凡
雖然都是毀在二世手裡,但是確實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秦二世胡亥可以說是最無能的皇帝,他在趙高的慫恿下偽造詔書殺死扶蘇,自己當上皇帝,當上皇帝以後完全是趙高的傀儡,趙高讓他幹嘛就幹嘛,由於太無能,也鬧出了指鹿為馬的笑話。
隋二世楊廣,在個人能力方面就比胡亥強多了,在他還沒有當皇帝之前,就被隋文帝派去治理揚州,短短几年時間,做出了很多政績。
秦始皇憑藉一掃六合的威勢,強行推行高壓統治,二世似乎有繼承父親功業的雄心壯志,但是他延續的是那些最不該延續的政策,徵發全國百姓修造驪山陵和阿房宮,長期的無常勞動,使得黎民百姓民不聊生。
加上李斯和趙高為了邀寵固位,不斷的出謀劃策,更變本加厲的徵收一些苛捐雜稅,把秦國推向了毀滅的深淵。
二世隋煬帝一開始還是個明君,他想要做一個好皇帝,但他好大喜功,他想在他父親的基礎上擴大隋朝的勢力,於是他修建運河,三徵高麗,但是隋朝有一個很大的勢力(門閥大家族)在阻礙著二世,二世很想削弱門閥大家族的勢力,但是因為門閥大家族的強大與二世的急功近利,最終也把隋朝推向毀滅的深淵。
如果隋二世能夠運籌帷幄,善待百姓,不那麼急功近利,也許隋朝不會那麼快滅亡,相對於秦二世胡亥來說,他還是比較有能力的。
隋朝的滅亡,很大一部分存在客觀原因在裡面,但是秦朝的滅亡,主觀原因佔很大一部分,秦二世純粹是繼承了秦始皇的暴政,而且還變本加厲。但是隋文帝在位的時候,隋朝還是一片盛景的,只是到隋煬帝二世的時候,他好大喜功,使得百姓不堪負重,才最終導致隋朝滅亡。
-
8 # 阿爾忒彌斯
秦首創中央集權,粉碎了舊貴族,直接侵害了六國貴族的根本利益,於是在舊貴族的反撲下滅亡了。
王莽推行了一系列緩和社會矛盾的改革,極大的侵害了豪強的利益,於是在豪強的反撲下滅亡了。
隋煬帝為了抑制門閥,該做不該做的都做了,毫無疑問,在門閥的反撲下滅亡了。
-
9 # 風月追狂
秦朝和隋朝都是一個偉大的王朝,雖然這兩個王朝都很短暫,在中國歷史上有重要的作用。為後人留下不可多得財富。開創了歷史上沒有的先河。我們看到的長城和京杭大運河,都是他們那時代地標式建設,是一項偉大的工程並且使用到現在。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徵之一。
秦始皇沒掉六國建立秦王朝,到秦二世胡亥滅亡只有短短的十五年。在這十五年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使這個大一統的國家迅速瓦解呢?原因在秦始皇身上還是在秦二世身上。
秦始皇雄才大略,勵精圖治,經歷十年時間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因為長期割據所形成的差異依然存在,他以鞏固統一為核心,以秦國制度為藍本,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裡實行全面改革,創立空前絕後大一統封建王朝,首先他樹立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確立秦朝正統的地位。改革中央集權的行政制度。頒佈各項統一的法規。劃定帝國的疆域。
他所做的這一切在後期的朝代上基本上都在使用。在他的基礎上發展。
就是因為他有這麼大的成就,才自高自大。認為沒有人可以征服他所創造的成績。沒有人可以撼動他的王朝。
為了樹立個人至上的權威,於是他窮奢極欲,大興土木,橫徵暴斂,峻法嚴刑極端殘暴地統治他的人民,在他短短的統治時期,就建造阿房宮,驪山墓,築長城,在那時,人間就成了煉獄,到處是哀鴻遍野怨聲載道,他推崇法家,急法尚刑,用刑殘酷,殺人如麻。他徵用大量人民服苦役,,無數人死於飢餓,勞累之中。百姓生活在恐懼之中,天下人都成了秦始皇的奴虜
秦始皇的殘暴統治,引起社會人民的不滿,人們詛咒他早死,秦朝儘快滅亡。在這樣的一個統治時期,秦始皇已經給二世皇帝埋下導火索。人們的反抗意識越來越強烈,二世滅亡只不過是一個橋樑。人們的怨氣已經積發在體內,秦始皇就是不死,人們的反抗也是遲早的事。只知道吃喝玩樂的秦二世無非給他的父親背了一個黑鍋。
至於隋朝是什麼原因結束他短暫的王朝,他與秦朝這兩個人物恰恰相反。
隋朝的滅亡,問題出在二世皇帝楊廣身上。與他的父親無關。
隋朝統治三十六年,在兩百多年的大分裂局面上,隋文帝楊堅統一了中國。推進中國歷史的發展。穩定了社會的安定團結。
公元604年楊廣奪嫡毀兄,篡位弒父,取得了帝王。剛繼承王位時他也有一番作為。他改革制度,輕徭薄賦收攬民心。
他有作為的表現有以下幾種。
並省州縣,改省為州,改州為郡縣,這樣可以減少地方官員。創立進士科,確立科舉制度。修訂法律,完善社會制度。興建學校,整理典籍。從這些方面來說楊廣也算是一個有見識有魄力統治者。但是他的功勞永遠都低不了過錯。
一個毀掉自己王朝的統治者都有他們的共性。大建土木工程,浩大的工程將消耗他國家巨大的財力。
楊廣繼承的王朝是一個富裕的王朝。他父親楊堅是個勵精圖治,勤儉節約的帝王。在他二十年的積累下,留下了豐厚的遺產。楊廣繼位不久,就開始揮霍。他在洛陽建立輝煌的東宮,次年又徵調幾十萬民工,開闢馳道,修築長城,鑿運河。一系列的大規模土木工程。不僅給國家耗費巨資,而且給人民帶來痛苦。舉華人民被徵用,夫死於役,而家傷於財。每一個浩大的工程,處處浸透著人民的血汗。堆砌著人民累累的白骨。楊廣就這樣虛耗天下,窮困萬民。激起了民憤,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不堪忍受。
楊廣最終形成隋朝滅亡還有以下幾種。
楊廣是個好色之徒,廣治宮室。後宮美女達到萬人,每天大吃大喝過著醉生夢死荒淫腐朽的生活。楊廣是個不滿足的人,他生性好動,巡行天下,每次巡遊聲勢浩大,而百姓的付出苦不堪言。他好大喜功,曾多次用兵征伐高麗。窮兵黷武勞命傷財。給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他剛愎自用,寵信朝中迎合他的奸臣和小人。這樣一個昏庸無道,殘暴天下的君主,能有不滅亡的道理。
無法生存的人民終於大爆發了,紛紛響應的起義軍進行反抗。窮途末路的楊廣最終被兵變的將領勒死在江都。
秦朝和隋朝滅亡,相同點都是殘暴天下,民不聊生,天下百姓紛紛反抗。
不同點是秦始皇這個一代皇帝施行殘暴政策。隋朝是二代皇帝施行殘暴政策。
總而言之他們共同點很多。
-
10 # 最愛歷史
秦朝和隋朝都結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開創了大一統的先聲。這蓋世功業,理應好好吹一吹,然而並沒有。歷來史家捧得最多的是緊隨其後的漢、唐兩代。
秦、隋兩代吃虧就吃虧在太短命了,一個活了15年,一個存在29年(均從完成統一大業起算)。以人的生命比擬,一個未成年夭折,一個未到而立之年離世;從朝代留名的可能性看,還沒來得及好好修飾本朝的歷史就掛掉了。
這倆朝代一亡,就有很多大咖趁熱研討這個問題:這麼強的朝代,為何這麼快就亡了?這麼多年下來,前人可以說三百六十度無死角全方位給出了答案。最愛君隨手舉幾個——
關於秦朝:漢代的陸賈說,秦朝速亡是因為不尚德而尚刑,太倚重嚴刑峻法了。賈誼的觀點也類似,說是秦朝不施仁政。清代的王夫之則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秦始皇用錯了人。
關於隋朝:隋亡對唐初統治者觸動很大,唐太宗君臣專門組織過研討會,交流心得,吸取教訓。唐太宗認為,隋朝短命要怪隋文帝事事親為,處理得又不合理。魏徵則重點反思了隋煬帝的荒淫暴政。
最愛君再寫這個又好又老的問題,沒有兩把新刷子,對得起各位嗎?
二傳手定律▲第二代接班人決定國祚長短。圖為秦陵兵馬俑。
這是我生造出來的一個概念,用來解釋中國歷史上朝代興替的大致規律:一個朝代的第二代接班人,關係到這個朝代的國祚長短,其重要性甚至超過開國皇帝。這個接班人選對了,有作為或者扶得起,這個朝代長壽的機率就呈幾何級增長;一旦選錯了,亂作為或者扶不起,就會把還未捂熱的江山玩完。
秦、隋兩代都是二世而亡。如果要問責,秦二世胡亥、隋煬帝楊廣都是直接責任人,很明顯是這兩個二傳手把球搞丟了。但要追究終極責任人,秦始皇和隋文帝都難辭其咎。接班人是他們選的,看走眼也好,帶病任用也好,組織部門都要擔責,更何況是皇帝,一言欽定。
王夫之眼光毒辣就在這裡。他說,你們都別嚷嚷了,秦始皇沒選對人,秦朝就亡了。(秦始皇之宜短祚也不一,而莫甚於不知人。)一句話把指定人和接班人的責任都說得清清楚楚。
歷史沒有如果,但還是要說如果。如果是扶蘇而不是胡亥繼承皇位,秦朝還會不會二世而亡?
我認為不會。史載,扶蘇對秦始皇的運動進行過多次勸諫,比如針對打倒知識分子的焚書坑儒運動,他說,儒生都讀孔子的書,現在以“重法繩之”,恐怕天下不安啊。
扶蘇和秦始皇在治國觀念上截然不同,他若繼位,正好可以對父親的過激做法進行撥亂反正,而不會像胡亥那樣變本加厲。秦朝的統治還有迴旋的餘地,就像一把弓,張得很滿了,再去使勁撐開,難免嘎嘣斷了,如果往回收一收,張弛有度,還能用很長的年頭。
隋文帝楊堅也一樣,錯在廢了太子楊勇,而立楊廣為接班人。楊堅執政之初,名聲還不錯,在減輕百姓負擔方面下了一番功夫,但後期已經趨於暴虐,容不下異見分子,實行酷刑,濫殺功臣。隋朝要續命,只能寄希望於接班人透過仁政來補救。
楊勇是合適的人選,其人品、能力都很好,當太子時已受到百官擁戴。楊廣正好相反,作風奢靡,好大喜功,這樣一個接班人完全不利於隋朝的喘息。
隋文帝竟然老糊塗到看不出楊廣是個戲精,被他裝孝順,扮樸素給蠱惑得一愣一愣的。結果證明,改立太子的代價大到把楊家人的江山都弄丟了。
作為對比,我們再快速看看那些長壽王朝的二傳手們。
在西漢,劉邦死後,繼位的是漢惠帝劉盈,但實際掌權的是呂后。漢惠帝終歸也是仁厚之君,輕徭薄賦,無為而治,讓帝國度過了二傳手危機。如果剔除呂后干政的幾任皇帝,真正的二傳手是漢文帝劉恆,那更是一個相當棒的接班人,拉開了文景之治的序幕。
唐代的二傳手李世民就不用說了。貞觀之治之後,唐帝國的皇帝躺著也能坐江山。
明代的二傳手建文帝比較弱雞,但朱棣起兵篡奪皇位,江山好歹還在朱家人手裡。實際上,朱棣充當了明代真正的二傳手,幹得那叫一個霸氣。
清代入關前的二傳手皇太極,入關後的二傳手康熙,都是歷史上排得上號的雄主,也不用多說。
總結一下規律:選好二傳手的大一統朝代,國祚基本短不了,沒有三四世而亡的。三世以下,奇葩皇帝儘管上位,帝國秩序一旦穩定了,照常執行得很溜。像明朝一樣,從正德到天啟,連續六任皇帝都不太像話,要麼發展業餘愛好,要麼長期罷工不上朝,但仍歷時百餘年不倒,到了極想有所作為的崇禎才反而成為亡國之君。歷史慣性強大到了超越個人作為。
改革衝擊波▲隋朝科舉制影響深遠,當時卻觸動了門閥士族的利益。
我用這個概念來解釋秦隋兩代的短命與偉大。所謂改革衝擊波,我指的是:改革有風險,任何改革都會附帶產生一輪衝擊波。改得好或改得是時候,可以抵擋其釋放的負能量,得到永續發展的紅利;改得不好或改得不是時候,則會為其所傷,萬一招架不住,整個王朝吐血身亡。
秦隋短命,正是因為招架不住改革衝擊波。但這兩個朝代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們的改革舉措都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不改革,它們或許不至於速亡,但社會因循守舊,沒有進步,於後世而言,並無益處。它們不約而同選擇了風險極大的改革,功不在當代,而利在千秋。
秦隋這兩個改革先驅王朝,實際上是丈八高的燈臺——照遠不照近,犧牲自己,成全了後起的漢唐。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這是一種高尚的精神,純粹的精神,脫離了低階趣味的精神……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體制均大刀闊斧推行統一的改革措施。包括重劃國家行政區劃,改分封制為郡縣制;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
這些改革,隨便哪一條都動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的乳酪。本來六國被征服者的離心力就很強,秦始皇不給予拉攏安撫,還來動他們的利益,相當於火上澆油,逼他們造反。結果,除了農民造反,六國的貴族們基本也都反了。
但是,從歷史主義的角度分析,秦始皇這些改革都是功德無量,奠定了以後中國歷史“統一是主流,分裂是逆流”的底色。
隋朝改革亦如此。隋朝建立後進行了合併州郡以精簡機構、創立租庸調製、把萌芽於南朝的科舉制進一步制度化以及完善府兵制等改革。比如科舉制,擺明是跟門閥士族對著幹,阻力可想而知。這些有益的嘗試,在隋朝未來得及顯示其作用,隋朝便滅亡了。
秦隋兩代都低估了改革衝擊波的威力,但雖死猶榮。這些改革成果通通為後起的漢唐所吸收,換了朝代,衝擊波減弱,改革紅利逐步釋放,再加上漢初、唐初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無為而治的三板斧,撿了大便宜的漢唐不繁榮長壽都不好意思。
漢唐能夠長治久安,實在應該感謝秦隋在前面試錯探路,才給了它們一套守成發展的穩定系統。這套穩定系統一旦啟用,經過兩三代人的執行考驗沒有問題,就絕不可能一下子崩潰,要到中後期才慢慢老化,慢慢修理。秦隋就當是為漢唐做了嫁衣裳吧。
就教訓而言,秦隋改革的失誤在於時機不對,有點操之過急。立國未穩之時,應以平穩政策引導之,到天下太平、時機成熟,再行改革。此時,衝擊波還在,對抗力量還在,但帝國已積攢了足夠的抵禦能力,或許可以涉險過關,不至於亡國。
這方面的例子,可以宋王安石變法、明張居正改革為例。兩次改革動作都不小,反對派也很強勢,反攻倒算,輪番上演,最後改革雖有反覆,不算成功,但均經受住了衝擊波。兩個朝代都活得好好的。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是,這兩次改革都在王朝的中期進行,時機選擇適當。
如果秦隋早期都能多奉行一點拿來主義,將改革大業留待中興之主進行,結果真的會不一樣。
盛世迷魂陣▲秦始皇和隋煬帝都是好大喜功的主兒。
這是一種相對形象的說法,我造這個概念用來剖析某些帝王的心態:建立了或自以為建立了不世之功,就飄飄然如墮迷魂陣中,意識不到危機近在咫尺。結果,真的把一把好牌打爛了。
秦隋兩代於大亂之後實現了國家大一統,儘管不排除窮兵黷武,但在當權者眼裡,這就是盛世之霸業。緊接著,慾望擴張,好大喜功,一切不好的毛病都犯了。
秦始皇誇耀武功,頻頻外出巡幸,到處刻石頌功,“以為自古莫及己”,給人一種自古以來,無人比我牛逼的即視感。
隋煬帝不僅向外示強,還炫富,好臉面。胡人來了,酒肉隨便吃喝,都不用給錢,理由是“中國豐饒”,全然不顧全國還有那麼多失學兒童。
盛世迷魂陣中的統治者無不向往勞民傷財的事情,如大舉征伐、大興土木。這些忌諱,秦隋都幹了。秦修長城,建全國性公路網,隋貫通大運河,都是以一個王朝之力承擔了巨大的成本。秦始皇修帝陵,建阿房宮;隋文帝建仁壽宮,大肆崇佛。秦打匈奴,隋徵高麗。這些都是帝王們在盛世的幻覺中幹出來的大事。
逼得不堪重負的農民都起來幹大事。
農民一鬧騰,這個朝代基本就凶多吉少。秦隋兩代後期,均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所以都離死不遠。
不僅秦隋兩代統治者如此,大國心態下的統治者都容易陷入盛世迷魂陣不能自拔。漢、唐、清等朝代都出過這樣的皇帝。
漢朝在經歷了幾代人的休養生息後,到漢武帝時臻於鼎盛,恰好這一時期就出了問題。漢武帝一系列“大手筆”,雖然功績卓著,但也耗空了國庫,激化了社會矛盾,動搖了大漢根基。漢武帝晚年不得不下“罪己詔”,希望挽回漢朝國勢漸頹的趨勢。
唐朝在唐玄宗統治前期,國力鼎盛,社會繁榮,然而“開元盛世”接著就是“安史之亂”。唐朝從此由盛轉衰。
清朝到了乾隆帝時期,號稱“康乾盛世”。這個自稱“十全老人”的皇帝,被別人也被自己捧得好high,但後世史家明明白白告訴我們,清朝正是從乾隆朝展露敗象的。
這幾個朝代,比秦隋好彩,沒有很快亡國,但也跟亡國差不多了。他們誇耀文治武功之後,西漢、唐、清的後半段基本已無大國存在感。
當政者任何時候要謹防墮入盛世迷魂陣。這條禁忌甚至比製造盛世本身還重要。
-
11 # 漩渦鳴人yy
需要指出來的就是秦國實際上是三世而亡,雖然最後一位繼任者秦王子嬰,削自己的皇帝名號,降為王,但他確實是不折不扣的秦三世。隋朝呢,也差不多是這樣的情況,只不過隋朝的三代皇帝有點兒多,李淵立了一個,王世充立了一個。
當然細枝末節咱們也不多做論述,包括秦朝和隋朝之間的一些大大小小的不同,有些無關緊要的咱們一筆略過。我們重點說一下就是秦朝和隋朝之間這個滅亡的原因。到底有哪個地方是真正意義上面的不同?
其實大家都瞭解秦朝和隋朝都是因為暴政,最後人民不堪重負選擇起義推翻的兩個朝代。兩個朝代都對中國封建歷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那大家知道這兩個朝代的滅亡,最重要的原因在哪裡嗎?
簡單一點那就是不當人,就是沒有把人民老百姓當做人看,最終老百姓因為負擔過重玩不下去了,所以才選擇起義。可是隋朝這套制度還好說,畢竟是隋煬帝好大喜功,最後導致整個國家入不敷出,但是秦國的這套制度卻是一直沿用下來的,他們自商鞅變法以後就一直在使用這套方法去駕馭自己的人民老百姓。但一直都沒有翻車過,可為什麼再後來秦國統一六國了,天下都已經安定了,結果翻車了呢?
其原因在秦始皇的身上,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實際上秦國整體就已經邁入到了一個轉折期,這個時候,是實行之前的那一套高速有效,但是使用起來要求限制比較高的那一套系統呢?還是在接下來使用那種比較寬泛?但是效率比較低的一種系統?這就是有名的郡縣制和分封制的爭奪。
沒錯,秦國征討南越其政王的機率之高簡直令人髮指,所以我說秦朝它的滅亡是沒有把人民老百姓當作人看,而把它們當做了畜生。那麼隋朝滅亡也是這個原因嗎?
也確實是這個原因,但是隋朝的滅亡和秦國有著本質上面的不同,秦國是不當人,當畜生,而隋朝呢是不當人,當聖人。
隋文帝是一個十分律己的人,所以他的印象裡面人是一個十分律己的生物,並且他認為老百姓都有自己的覺悟,都能夠為了國家可以奉獻一切。因此,在隋文帝執政期間,整個隋朝一直在加速自己的建設,包括徵集糧食等等,新建水利啊,這些東西都有。隋煬帝一直覺得人民老百姓做這些事情是自願的,畢竟是公共基礎建設嘛,有了這些東西以後將來也不用受災受難,誰不願意呢?但是人民老百姓的勞動限度它是有一個額度的。
一旦超過了這個額度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隋文帝制證期間雖然把老百姓當做聖人,但是並沒有把老百姓往死裡用,而隋煬帝時期的那簡直就是整個國家已經運轉到了300%,但是仍然不滿足隋煬帝本人的慾望。
在隋煬帝看來,他的老百姓跟自己父親在世的時候,老百姓的思想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國家考慮,都可以為了國家付出一切,所以他不惜血本的發展,這個國家包括去巡視北方四圈,包括去三徵高句麗,包括開通京杭大運河,包括南下區觀賞洋花,總之。怎麼消耗人民老百姓的勞動力,就怎麼來。
所以在隋煬帝時期,人民老百姓根本就不當人,一天到晚的工作個沒完沒了看,與此同時呢,福利又發不下來。最終老百姓撐不住了,然後就爆發農民起義了。
-
12 # 南海一號10
秦雖二世而亡,但秦國卻存在了兩百多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二世而亡,而秦王朝留下的,官吏制度,文化傳統,社會風俗,生活習慣得到了保留和延續。隋二世而亡直維持了四五十年,揚廣暴劣,荒淫,大興土木傷了國本,短短而亡留下萬世罵名。
-
13 # 竹香書一
在朝代更替中有一條不變的鐵律,那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秦隋滅亡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失掉了民心,他們的不同點就是宦官專權使他們的朝代儘快地滅亡了。
回覆列表
秦隋二朝雖都是二世而亡,但原因有所不同。秦經二世而亡是緣於秦始皇暴政、秦二世狠毒、鉅奸趙高專權、百姓民不聊生而起,隋經二世而亡是緣於隋煬帝好大喜功、奢侈腐化、大興土木勞民傷財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