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才探索

    區別去下

    第一 家用電腦是有實際的硬體組合成的,主機主要是cpu,記憶體,硬碟,顯示卡。再加顯示器,鍵盤,滑鼠!連線上網路就可以用了。

    第二,網站用的伺服器,是一個虛擬的空間,但是是真實存在的,他就是用來網站的程式碼,資料夾。具體伺服器也分很多種型別,雲伺服器,虛擬主機,物理伺服器都可以放網站的!

  • 2 # 智享互聯生活

    伺服器與家用電腦的主要區別,就在於家用電腦為個人專屬,伺服器為公用專屬。因為個人電腦里根本沒有什麼資料,只有作業系統;而伺服器則不然,它裡面裝載了大量的資料和資訊,可供我們各人電腦來享用的,這個享用的方式就是上網。這就是簡單的說明。

    普通桌上型電腦記憶體ECC記憶體因為要滿足效驗糾錯的需要,加入了一顆ECC效驗顆粒,由於採用的是TOSP封裝,使得伺服器記憶體從外觀上看去每面有9顆記憶體顆粒。在記憶體中ECC能夠容許錯誤,並可以將錯誤更正,使系統得以持續正常的操作,不會因為錯誤而中斷,且ECC具有自動更正的能力,可以將錯誤位查出並將錯誤修正。當然在糾錯時系統的效能有著明顯降低,不過這種糾錯對伺服器等應用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伺服器記憶體而Register技術主要是調整時鐘訊號,保證記憶體之間的訊號同步,提高驅動能力。Register IC記憶體條底部較小的積體電路晶片(2-3片),起提高驅動能力的作用。伺服器產品需要支援大容量的記憶體,單靠主機板無法驅動如此大容量的記憶體,而使用帶Register的記憶體條,透過Register IC提高驅動能力,使伺服器可支援高達32GB的記憶體。因為有了Register晶片的支援,伺服器記憶體可以做的很大,更好的滿足日益龐大的軟體對記憶體的要

    求。這一點在目前的桌上型電腦上是絕對無法實現的。但是日後相信桌上型電腦也會應用到這樣的技術,例如ECC技術原來就是專用於伺服器,但是現在已經有一些高檔的桌上型電腦也可以支援ECC技術。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伺服器所用的記憶體一般頻率較低,延遲較高的主要原因就是保證伺服器執行的穩定性。

    伺服器配置不怎麼高,可是價格都很貴。想知道,伺服器和普通電腦的區別在哪裡呢?目前使用伺服器的站長和企業也比較多,也許有人會覺得二者差不多。從表面上看,伺服器和我們日常用的PC電腦都是由CPU、記憶體、硬碟等部分組成,那麼,伺服器與普通電腦有什麼區別呢?伺服器中在穩定性和可擴充套件性,其實cpu等引數和pc差不多,只是其製作工藝、穩定性、可靠性、可擴充套件性、等方面要高得多。1、伺服器CPU設計的可連續執行時間長,基本都是設計為能常年連續工作的,而普通桌面級CPU是按72個小時連續工作而設計的。2、伺服器CPU支援多路互聯,簡單的說就是1臺機器可裝很多CPU,普通桌面級CPU不支援這種工作方式。3、伺服器CPU往往首先運用先進的技術如近期才在普通桌面級CPU出現L3快取,伺服器CPU很早就運用了。4、內部指令集二者也會根據不同有所差異。5、二者介面也不同,一般PC電腦放在自己家裡,拉的普通寬頻;而伺服器都放在機房,大頻寬接入。6、效能:伺服器需要及時響應眾多客戶端的請求,並提供相應服務,PC一般只由少數人操作;尤其是網路效能,對PC來講如果不聯網,沒有網絡卡,PC仍是PC,而對伺服器來講沒有網絡卡就不是伺服器了,因為,伺服器的定義就是在網路中給其它計算機提供服務的計算機系統。7、圖形顯示、鍵盤和滑鼠的要求:普通桌上型電腦和顯示器、鍵鼠等都是一對一的,而且,一般對顯示卡效能有要求,伺服器不直接和使用者互動對顯示卡效能基本無要求,一般鍵盤滑鼠顯示器是多臺共用的。8、擴充套件性:PC一般不需要很多外插卡,對擴充套件性要求不高,而伺服器一般需要考慮增加網絡卡、RAID卡、HBA卡等;另外,擴充套件性還包括,記憶體、硬碟等儲存位、電源,甚至是CPU的擴充套件,這些更是伺服器的特性。

    伺服器CPU入門級的一般是對普通CPU做了伺服器化,支援多路互聯和長時間等,效能沒有提升,價格更高。高階則是運用大量的先進技術,價格貴。在機房進行伺服器租用和伺服器託管業務的伺服器CPU一般不適合家用和娛樂,由於其自身特性,價格高反而遊戲等效能低,日常家用也不會連續執行一週以上吧。

    伺服器是計算機的一種,它是網路中一種為客戶端提供不同服務的高效能的計算機,它是在網路作業系統的控制下,將與其相連的硬碟、磁帶機、印表機、Modem及昂貴的專用通訊裝置提供給網路上過得客戶端共享,也能為網路使用者提供集中計算、資訊釋出及資料管理等服務。

    從功能上講: 伺服器,簡單地說就是為別的電腦提供服務的電腦,任何配置的電腦都可以做伺服器,比如說你的電腦上共享了一個資料夾,所有其他電腦的檔案都儲存在這個資料夾裡,那你的電腦就是一個檔案伺服器;而專業的伺服器所提供的服務就很多了,如資料庫服務、DHCP服務、DNS服務、RAS服務、活動目錄服務等等。

    從硬體上講,所謂伺服器,就是一臺為提供服務優化了的PC,比如伺服器需要24小時不間斷的開機狀態,這就需要伺服器具有良好的散熱效能。普通PC你開一個月不關機試試……伺服器的好壞不在於配置的高低,而在於執行的穩定性,大記憶體、高效能CPU、高效能主機板、電源,外加一個UPS不間斷電源,基本就組成了一臺實用的伺服器。

    任何電腦都可以做伺服器,就好象任何人都可以唱歌一樣,只不過業餘的沒有專業的唱得好,同時,也沒有歌星出名罷了,要把你的電腦配置成一臺網路上的伺服器,需要有足夠的頻寬,記憶體;頻寬不夠的話,人一多就掉線;記憶體不夠的話,人一多機器就癱瘓。 個人計算機和伺服器都是計算機,但,兩者有著明顯的區別,因此,前者稱個人PC機,後者以伺服器自稱!

    伺服器與PC的區別應該從硬體和軟體兩方面來看,根據應用的不同兩者的差別很大,打個比方,PC就是那什麼都會的門診醫生,但是醫術不是那麼精湛,而伺服器就應該是某個方面的專家了,處理能力越出 眾,它“專”的就越厲害。我先從硬體上,根據各個元件說說他們的不同:

    1.CPU 伺服器CPU的指令一般是採用的RISC(精簡指令集)。根據研究,在大多數的應用中,CPU僅僅使用了很少的幾種命令,於是研究人員就根據這種情況設計了該指令集,運用集中的各種命令組合來實現各種需求。這種設計的好處就是針對性更強,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進行專門的最佳化,處理效更高。相對應的則是CISC(複雜指令集),他的特點就是儘量把各種常用的功能整合到一塊,例如我們常常聽到的MMX,SSE,SSE+,3D!NOW!等等都是這種型別的。另外,伺服器的CPU設計一般都要考慮它的多路功能,說白了就是好幾個甚至上千上萬個CPU一起工作的問題,而PC則簡單多了,這種多路功能用上實在浪費,而它的價錢也的確是上面兄弟說的,不是誰都能受的了的。(補充:伺服器的定址能力很早前就是64位了;APPEL採用的指令集也是RISC,他是個另類,不過現在已經投靠INTEL了)

    2.記憶體。記憶體在伺服器上的原則也上越快越大越好,不過它對糾錯和穩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ECC("錯誤檢查和糾正"好象沒人這麼叫的)。我們現在使用的PC上很少有人能夠用到1G的記憶體(玩遊戲的不算),而在伺服器上,這G級的記憶體有時也會顯著捉襟見肘,記得去年國家釋出銀河最新超級計算機時,他的記憶體更是達到了1個T;相比記憶體的速度,人們在應用的時候更優先考慮記憶體的穩定和糾錯能力,只有在保證了這兩條,才能再考慮別的東西。

    3.硬碟。硬碟效能無論是在PC上還是伺服器上,效能的提升一直很緩慢,個人認為,依靠機械的發展,硬碟的發展是不可能出現質的飛躍。由於使用伺服器的一般都是企業單位,裡面都是儲存了大量珍貴資料,這對硬碟就提出了安全穩定的要求,硬碟上出現的相關技術也基本上圍繞這兩個要求轉。比如:資料冗餘備份,熱插拔等。另外,伺服器硬碟必須能做到24*7不間斷工作的要求。 PS:現在伺服器硬碟大部分都是用SSD硬碟了,比機械硬碟要快3倍以上。

    4.主機板.這個我瞭解的比較少,很少看到伺服器有主機板的說法,不過我覺得應該提提伺服器的匯流排設計——多路,就是多個CPU如何能夠協調工作。有興趣建議你看看作業系統方面的書,看老外寫的,很好!

    5.顯示卡.除了圖形和3D設計(那個人家好象都叫工作站,哪位達人知道請告訴我對不對),伺服器上的顯示卡基本上就是你只要能接上顯示器能顯示就行! 接下來我說說軟體,軟體就主要指作業系統,比如我們熟悉的NT,2000 SERVER,2003 SERVER,LINUX,SOLRAIS和UNIX等等,都是專門針對伺服器設計的,比如:負載均衡,多路CPU的支援。

    伺服器首先穩定性極高,寄放在電信空調房裡,可以整個一年都不關機,不重啟的。一般CPU都是用至強處理器,頻率相同的話,要比普通CPU高出N倍的價錢,速度很快。硬碟一般都用10000轉的,而且基本上都有磁碟陣列,讀寫速度高出許多。

  • 3 # 大鼻子熊哥的VLOG

    大家好我是創業熊哥我來回答他們的區別,

    很多人可能對伺服器還不是很瞭解,在這裡先簡單的介紹一下伺服器:伺服器是計算機的一種,它是網路中一種為客戶端提供不同服務的高效能的計算機,它是在網路作業系統的控制下,將與其相連的硬碟、磁帶機、印表機、Modem及昂貴的專用通訊裝置提供給網路上過得客戶端共享,也能為網路使用者提供集中計算、資訊釋出及資料管理等服務。

    那網路伺服器主機和普通家用電腦主機的區別在哪裡:從表面上看,伺服器和我們日常用的PC電腦都是由CPU、記憶體、硬碟等部分組成,那麼,伺服器與普通電腦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從功能上講: 伺服器,簡單地說就是為別的電腦提供服務的電腦,任何配置的電腦都可以做伺服器,比如說你的電腦上共享了一個資料夾,所有其他電腦的檔案都儲存在這個資料夾裡,那你的電腦就是一個檔案伺服器;而專業的伺服器所提供的服務就很多了,如資料庫服務、DHCP服務、DNS服務、RAS服務、活動目錄服務等等。

    從硬體上講,所謂伺服器,就是一臺為提供服務優化了的PC,比如伺服器需要24小時不間斷的開機狀態,這就需要伺服器具有良好的散熱效能。普通PC你開一個月不關機試....伺服器的好壞不在於配置的高低,而在於執行的穩定性,大記憶體、高效能CPU、高效能主機板、電源,外加一個UPS不間斷電源,基本就組成了一臺實用的伺服器。

    兩者的區別在這裡分幾個小點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

    1、伺服器CPU設計的可連續執行時間長,基本都是設計為能常年連續工作的,而普通桌面級CPU是按72個小時連續工作而設計的。

    2、伺服器CPU支援多路互聯,簡單的說就是1臺機器可裝很多CPU,普通桌面級CPU不支援這種工作方式。

    3、伺服器CPU往往首先運用先進的技術如近期才在普通桌面級CPU出現L3快取,伺服器CPU很早就運用了。

    4、內部指令集二者也會根據不同有所差異。

    5、二者介面也不同,一般PC電腦放在自己家裡,拉的普通寬頻;而伺服器都放在機房,大頻寬接入。

    6、效能:伺服器需要及時響應眾多客戶端的請求,並提供相應服務,PC一般只由少數人操作;尤其是網路效能,對PC來講如果不聯網,沒有網絡卡,PC仍是PC,而對伺服器來講沒有網絡卡就不是伺服器了,因為,伺服器的定義就是在網路中給其它計算機提供服務的計算機系統。7、圖形顯示、鍵盤和滑鼠的要求:普通桌上型電腦和顯示器、鍵鼠等都是一對一的,而且,一般對顯示卡效能有要求,伺服器不直接和使用者互動對顯示卡效能基本無要求,一般鍵盤滑鼠顯示器是多臺共用的。

    8、擴充套件性:PC一般不需要很多外插卡,對擴充套件性要求不高,而伺服器一般需要考慮增加網絡卡、RAID卡、HBA卡等;另外,擴充套件性還包括,記憶體、硬碟等儲存位、電源,甚至是CPU的擴充套件,這些更是伺服器的特性

  • 4 # 瀟湘小明哥

    樓主說,那個伺服器與電腦的區別在於伺服器。,他是公域性質的,很多企事業單位,政府都在用各種伺服器。比如,檔案伺服器,資料庫伺服器,Web伺服器,儲存伺服器,DNS伺服器,DHCP伺服器等等等等太多太多了。個人電腦的話就屬於一些私用個體的電腦,還有家庭的電腦。他們要上網的話,就會訪問一些FTP伺服器。儲存伺服器。還有那個啊,DNS伺服器。檔案伺服器等等。伺服器它特點主要是高穩定性,高併發能力,高資料處理能力,高的擴充套件性。像個人電腦的話,比較單一,資料的處理能力沒有伺服器那麼強大。

  • 5 # 泰州順網

    網站伺服器的電腦對效能穩定性和磁碟擴充套件性要求更高,家用電腦一般要求相對簡單點,如果是要求不高的網站也是可以用家用電腦做伺服器的。

  • 6 # 正天笑談

    某個角度來說,網站伺服器和家用電腦是可以算是兩個完全不同領域的東西。

    對普通人來說,你首先要知道,這兩個東西長得完全不一樣。

    上圖是兩個典型案例。當然伺服器裡還有許多型別,也有類似桌上型電腦箱的塔式伺服器,以及刀片式伺服器等,而家用電腦的外觀也可以千奇百怪。不過總的來說,常見的外觀造型大體就這兩種,之間的差異可以說是一目瞭然。

    其次,因為用途不同,所以配置差別非常大

    伺服器講究的是高效能、高整合、高穩定。簡單的說就是速度要快、體積要緊湊(不一定小)、還要很皮實。因此,CPU有伺服器專用的型號,記憶體有伺服器專用的型號,主機板有伺服器專用的型號,乃至電源甚至都是伺服器有自己一套型號和標準。

    上圖就是大名鼎鼎的英特爾至強系列晶片

    但大多數伺服器的功能定位都是雲端的運算,所以大多數伺服器(尤其是網站伺服器)都是沒有配置高階顯示卡的,主機板上有整合顯示卡,能保證插上顯示器能用下,就夠了(何況現在配linux作為伺服器作業系統的更為主流,一般linux連圖形介面都不需要,可以說對顯示卡的需求降調最低)

    而家用電腦主要是娛樂,一塊像樣的顯示卡還是很有必要的。雖然你用整合顯示卡也能看看優酷、愛奇藝,不過我覺得家用電腦還是應該有個金光閃閃的牛逼顯示卡。

    最後,執行環境不一樣

    伺服器最理想的執行環境,是專用的機房,並配置專用的機櫃。

    是不是看起來棒棒的?

    嘛~兄弟,我可以告訴你,如果你去過機房,你肯定會認為這個世界上最難蹲的場所就是這地方了——噪音大、環境氣溫低,但偏偏開啟機櫃就是熱浪撲臉。

    所以,我覺得還是家用電腦好,一般我們都是在下圖的環境(起碼你希望自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使用電腦的。

  • 7 # 網路圈

    家用電腦大家都是相當熟悉的,但要說到網站伺服器可能很多人聽說過卻沒有見過,只是大概瞭解網站伺服器也是計算機的一種,但卻不知道家用電腦和網站伺服器的區別。

    家用電腦和網站伺服器的外觀差別較大

    1、家用電腦

    家用電腦主要就是兩大類:桌上型電腦、筆記本,不管是什麼品牌型號的家用電腦,總體上外形都差不了太多。

    2、網站伺服器

    相比家用電腦,網站伺服器的外觀差別就很大了(外形也決定了內部配件不同於家用電腦),從外觀上看網站伺服器有這些分類:

    臺式伺服器(塔式伺服器)外形和我們家用桌上型電腦差不多。一般中小型公司需要伺服器又沒有託管機房或自建機房條件的往往會選這類伺服器。

    機架式伺服器這種伺服器外形上看不像電腦,更像是大一號的交換機,有1U、2U、4U等規格之分。在所有型別伺服器中機架式伺服器最為常見,現在機房裡大多數是機架伺服器。

    機櫃式伺服器顧名思義就是將很多伺服器放在一個機櫃中的伺服器,一般像銀行這類大型企業用這種伺服器。

    刀片式伺服器

    網站伺服器和家用電腦效能側重點不同

    在很多人的潛意識中覺得網站伺服器的效能比一般家用電腦的效能要高,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一方面伺服器和家用電腦價位有高有低,另一方面兩者在效能上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

    1、網站伺服器效能側重於資料處理及運算

    網站伺服器不管是應用於資料庫還是程式執行,其效能更側重於資料處理及運算,所以配置上一般有以下特點:

    記憶體比家用電腦要大,一般記憶體8G、16G以上很常見;

    硬碟多數是SSD固態盤;

    一般沒有獨顯(除了深度學習類的伺服器)。

    2、家用電腦更偏向於娛樂

    家用電腦是為了滿足絕大多數使用者需求的,所以在配置上比較均衡,特別是影音娛樂性上支援更好。

  • 8 # CAD2D3D

    家用電腦也可以做網站伺服器,網站伺服器相對於家用電腦來說,可靠性穩定性更強。

    網站伺服器的硬體引數不一定很高,但是可靠性和穩定性很高。很多網站伺服器的記憶體才2兆,頻寬幾兆,比家用電腦的低很多,但是要求一年365天不能宕機。

    網站伺服器一般都放在機房裡,數量比較多,不會單獨配顯示屏,家用電腦一般都是一臺主機配一個顯示屏。

    網站伺服器也可以作為家用電腦使用,可以安裝任何軟體。

    作為服務端,採用windows系統作為伺服器比較少,大多都是Unix和Linux,安裝的是伺服器端軟體,比如伺服器軟體apache、資料庫軟體Mysql、執行語言PHP等。

    其實,網站伺服器和家用電腦區別不是太明顯,電腦硬體的組成部分,他們兩個都一樣,區別主要是應用的場合不一樣,家用電腦主要是家用的,網站伺服器是作為網站執行的服務端使用。

    對伺服器和家用電腦的區別,不用太糾結,伺服器就是高配版的家用電腦。

  • 9 # 子更

    1.臺式電腦介紹

    家用電腦,顧名思義,就是專為普通家庭使用者所設計製造的微型計算機,和其他微型計算機,比如商用電腦相比,在硬體結構和系統、軟體結構上,基本無異,主要是功能用途上有所差異。家用電腦主要側重於影音娛樂和遊戲方面的應用,同時,也具備一定的學習辦公方面的能力,可以滿足家庭使用者的絕大多數需要。家用電腦的基本組成與辦公室使用的臺式微型計算機沒什麼區別,同樣是馮·諾依曼體系結構,大體上分為主機、輸入裝置和輸出裝置等幾個部分。

    圖1-1 家用桌上型電腦圖

    2.便攜電腦介紹(筆記本)

    膝上型電腦(NoteBook Computer,簡稱為:NoteBook),亦稱筆記型、手提或膝上電腦(英語:Laptop Computer,可簡為Laptop),是一種小型、可方便攜帶的個人電腦。膝上型電腦的重量通常重1-3公斤。其發展趨勢是體積越來越小,重量越來越輕,而功能卻越來越強大。像Netbook,也就是俗稱的上網本。膝上型電腦跟PC的主要區別在於其便攜帶性。

    圖1-2 膝上型電腦圖示

    3.伺服器主機介紹

    伺服器,也稱伺服器,是提供計算服務的裝置。由於伺服器需要響應服務請求,並進行處理,因此一般來說伺服器應具備承擔服務並且保障服務的能力。搭建網站使用的伺服器,相對於家用桌上型電腦和筆記本來說,需要更加穩定和更加可靠。

    伺服器的構成包括處理器、硬碟、記憶體、系統匯流排等,和通用的計算機架構類似,但是由於需要提供高可靠的服務,因此在處理能力、穩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擴充套件性、可管理性等方面要求較高。

    在網路環境下,根據伺服器提供的服務型別不同,分為檔案伺服器,資料庫伺服器,應用程式伺服器,WEB伺服器等。

    圖1-3 1U伺服器內部圖

    圖1-4 2U伺服器圖示

    圖1-5 4U伺服器圖示

    伺服器外觀說明名詞概念說明:

    伺服器(U-unit表示伺服器的厚度),1U=1.75英寸=4.445CM=4.45CM

    3.1.伺服器種類介紹

    3.1.1.機架伺服器

    機架式伺服器的外形看來不像計算機,而像網路裝置,或者更類似抽屜,有1U(1U=1.75英寸)、2U、4U等規格。機架式伺服器安裝在標準的19英寸機櫃裡面。這種結構的多為功能型伺服器。

    圖1-6 機架型別伺服器圖示

    3.1.2.刀鋒伺服器

    刀鋒伺服器是指在標準高度的機架式機箱內可插裝多個卡式的伺服器單元,是一種實現HAHD(High Availability High Density,高可用高密度)的低成本伺服器平臺,為特殊應用行業和高密度計算環境專門設計。刀鋒伺服器就像“刀片”一樣,每一塊“刀片”實際上就是一塊系統主機板。

    刀鋒伺服器可以透過"板載"硬碟啟動自己的作業系統,如Windows NT/2000、Linux等,類似於一個個獨立的伺服器,在這種模式下,每一塊母板執行自己的系統,服務於指定的不同使用者群,相互之間沒有關聯。不過,管理員可以使用系統軟體將這些母板集合成一個伺服器叢集。在叢集模式下,所有的母板可以連線起來提供高速的網路環境,並同時共享資源,為相同的使用者群服務。在叢集中插入新的"刀片",就可以提高整體效能。而由於每塊"刀片"都是熱插拔的,所以,系統可以輕鬆地進行替換,並且將維護時間減少到最小。

    總而言之,刀鋒伺服器就是將多個機架伺服器整合在一個有限空間的機箱中,雖然每臺機架伺服器外觀縮小為單個刀片,但是但是多個刀片組成了刀鋒伺服器,整體效能遠遠高於單臺機架伺服器。

    圖1-7 刀片型別伺服器圖示

    3.1.3.塔式伺服器(更強壯的計算機)

    塔式伺服器(Tower Server)應該是見得最多也最容易理解的一種伺服器結構型別,因為它的外形以及結構都跟立式PC差不多,當然,由於伺服器的主機板擴充套件性較強、插槽也多出一堆,所以個頭比普通主機板大一些,因此塔式伺服器的主機機箱也比標準的ATX機箱要大,一般都會預留足夠的內部空間以便日後進行硬碟和電源的冗餘擴充套件。

    這種型別伺服器也有不少侷限性,在需要採用多臺伺服器同時工作以滿足較高的伺服器應用需求時,由於其個體比較大,佔用空間多,也不方便管理,便顯得很不適合。 圖1-8 刀片型別伺服器圖示

    3.2.伺服器品牌介紹

    DELLHPIBM浪潮聯想

    4.電腦和伺服器主要構成

    硬體是組成計算機的物理實體,它提供了計算機工作的物質基礎,人透過硬體向計算機系統釋出命令、輸入資料,並得到計算機的響應,計算機內部也必須透過硬體來完成資料儲存、計算及傳輸等各項任務。

    無論是哪一種計算機和伺服器,一個完整的硬體系統從功能角度必須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儲存器、輸入/輸出裝置5個核心部分,每個功能部件各盡其職、協調工作。根據計算機的特點,我們通常將硬體分為主機和外部裝置兩部分,如下圖所示。

    圖1-9 計算機硬體結構圖示

    計算機原理由馮·諾依曼(Von Neumann)與莫爾小組於1943年—1946年提出。在人類科技史上還沒有一種科學可以與計算機的發展之快相提並論。計算機原理適用於科學計算、資訊管理等領域。

    計算機的工作過程是將現實世界中的各種資訊轉換成計算機能夠理解的二進位制程式碼(資訊編碼),然後儲存在計算機的儲存器(資料儲存)中,再由運算器對資料進行處理(資料計算)。在資料儲存和計算過程中,需要透過線路將資料從一個部件傳輸到另外一個部件(資料傳輸)。資料處理完成後,再將資料轉換成人類能夠理解的資訊形式(資料解碼)。在以上工作過程中,資訊如何編碼和解碼,資料儲存在什麼位置,資料如何進行計算等,都由計算機能夠識別的機器指令(指令系統)控制和管理。

    圖1-11 計算機硬體工作原理圖示

    4.1.機箱

    4.2.電源

    相當於人體的心臟,保障電源供應,要選擇質量好的電源。生產中一般單個伺服器核心業務最好使用雙電源AB線路。如果叢集(一堆幹相同事情的機器)的情況可以不用雙電源。

    避免電源故障操作伺服器無法執行,可以採用UPS。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即不間斷電源,是將蓄電池(多為鉛酸免維護蓄電池)與主機相連線,透過主機逆變器等模組電路將直流電轉換成市電的系統裝置。主要用於給單臺計算機、計算機網路系統或其它電力電子裝置如電磁閥、壓力變送器等提供穩定、不間斷的電力供應。當市電輸入正常時,UPS 將市電穩壓後供應給負載使用,此時的UPS就是一臺交流式電穩壓器,同時它還向機內電池充電;當市電中斷(事故停電)時, UPS 立即將電池的直流電能,透過逆變器切換轉換的方法向負載繼續供應220V交流電,使負載維持正常工作並保護負載軟、硬體不受損壞。UPS 裝置通常對電壓過高或電壓過低都能提供保護。

    圖1-12 服務電源元件圖

    4.3.主機板

    4.4.CPU(中央處理器)

    相當於人體的大腦,負責計算機的運算和控制,是伺服器效能效率的最核心部件。

    常見品牌:Intel(至強xeon),AMD

    CPU路數和核心

    圖1-13 服務CPU元件圖

    4.5.CPU風扇

    4.6.主機板晶片組

    4.7.BIOS晶片

    4.8.匯流排擴充套件槽

    4.9.記憶體

    CPU和磁碟之間的緩衝裝置,是臨時儲存器(存放資料),斷點資料丟失。一般程式執行的時候會被排程到記憶體中執行,伺服器關閉或程式關閉之後,資料自動從記憶體中釋放掉。

    圖1-14 服務記憶體元件圖

    4.1.硬碟

    磁碟就是永久存放資料的儲存器,磁碟上也是有快取的(晶片)

    常用的磁碟(硬碟)都是3.5英寸的(sas,sata,pci-e,nvme),常規的機械硬碟,讀取效能比記憶體差很多,所以,在企業工作中,我們才會把大量的資料快取到記憶體,寫入到緩衝區,這是當今網際網路網站必備的解決網站訪問速度慢的方案。

    磁碟的介面:IDE,SCSI,SAS,SATA;IDE,SCSI已經退出歷史舞臺。

    磁碟的型別:機械磁碟和ssd固態硬碟。

    效能與價格:SSD(固態)>SAS>SATA

    磁碟陣列卡介紹說明:

    磁碟陣列(Redu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s,RAID),有“獨立磁碟構成的具有冗餘能力的陣列”之意。

    磁碟陣列是由很多價格較便宜的磁碟,組合成一個容量巨大的磁碟組,利用個別磁碟提供資料所產生加成效果提升整個磁碟系統效能。利用這項技術,將資料切割成許多區段,分別存放在各個硬碟上。

    磁碟陣列還能利用同位檢查(Parity Check)的觀念,在陣列中任意一個硬碟故障時,仍可讀出資料,在資料重構時,將資料經計算後重新置入新硬碟中。

    磁碟陣列優勢:

    將所有硬碟的容量加在一起可以讓資料更安全可以獲得更高的效能

    圖1-15 服務陣列卡元件圖

    4.2.顯示卡

    4.3.光碟驅動器

    當下主要作用裝系統,但建議淘汰光碟機,節省企業成本,因為隨身碟也可以進行安裝系統,也可以透過網路安裝(ftp,http),一般企業會採用無人值守安裝系統服務(pxe+kickstart)

    4.4.機櫃

    伺服器集中部署在機櫃中。

    4.5.遠端管理卡

    機櫃佈線示意圖

    作用:開關伺服器,並可以檢視伺服器開關的過程等資訊。

    遠端管理卡有伺服器自帶的,也有獨立的。

    伺服器自帶的遠端管理卡,可以關機、開機,但是看不到開關的顯示過程。

    建議選擇獨立的遠端管理卡,大概200元左右

    有了管理卡就可以快速恢復服務

    大客戶有kvm遠端管理,特大客戶會有自己的人員駐紮機房。(摘自網路)

  • 10 # 憤怒的小番茄

    網站伺服器也可以稱為WEB伺服器,作用是向外提供服務的,簡稱服務端,其實也是一臺電腦;我們家用的電腦是被服務的,簡稱客戶端。

    伺服器更注重的是穩定、安全以及效率,而家用電腦注重的是實用、方便以及娛樂性。

  • 11 # 島國農民小亮

    主要不同是兩方面,系統的不一樣,家用電腦系統和伺服器系統是不一樣的。硬體的耐久性,伺服器要求24小時不停運轉,所以對硬體的要求更嚴格

  • 12 # 紀老修

    伺服器級別的,它整體的主機板架構和家用主機板是完全不一樣的,最簡單直觀的來說,它外觀機箱的散熱就完全不一樣,需要很多個風扇來支援,因為它的主機板能支援兩個CPU,八條記憶體或者更多的通道,這是最直觀明顯的區別,下圖是我找到最普通級的主機板圖樣

    那家用級別的電腦,頂了天就只能支援I7的CPU,記憶體通常最多支援到四條,來看一下圖:

    具體引數那要講起來,就很多的,光CPU就能談很多,簡單的說,伺服器要求效能穩定,併發數高,多執行緒。如果你問,能不能搞臺伺服器放在家庭用,這個嘛~~~你要求的速度要快,可能不是很適用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獲得快樂的方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