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奔跑的蝸牛灬
-
2 # 女神書單
“玉壺頒金”這四個字,導致李清照決定要將她與趙明誠的畢生收藏上繳朝廷,開始了追隨逃亡中的宋高宗,開始了顛沛流離的後半生。那這四個字到底什麼意思呢?後世的研究還挺多的。比較常見的一種說法是,謠傳趙明誠要將玉壺贈送給金人,以圖賣國求榮。我之前在寫《李清照是如何打贏離婚官司的?》一文時,也是採用的這一說法。
但是,現在想來我覺得不妥,應該將“玉壺”和“頒金”分開來看。
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是這樣說的:
先侯疾亟時,有張飛卿學士,攜玉壺過,視侯,便攜去,其實珉也。不知何人傳道,遂妄言有頒金之語。或傳亦有密論列者。餘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盡將家中所有銅器等物,欲走外廷投進。
“玉壺”一事我們稍後再說,先說“頒金”吧。
“頒”的意思是頒賜,“金”的意思是拿古器換取金錢,合起來講,就是交易不公平,帶有半賣半送的性質。據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御醫王繼先曾以三百兩黃金向李清照購買古器。王繼先是一個狡猾的傢伙,他買東西自然是想物超所值,如果得逞了,李清照就要揹負罵名了。趙明誠屍骨未寒,守寡的妻子就要賣掉他畢生最為看重的收藏,這是何等的忘恩負義?而他積累文物的“盛德”,也被玷汙了。
當然,李清照拒絕了王繼先,但是無法阻止沸騰的輿論。所以,她決定將所有的收藏都獻給朝廷,證明她沒有做對不起趙明誠的事——並沒有將古器賤賣,並沒有一件收藏從趙家流出,唯一從趙家大門帶走的古器只有一把假玉壺,而且是別人自己帶來的。
趙明誠的姨表兄、兵部尚書謝克家就給宋高宗進言,希望宋高宗出面干預,制止王繼先購買趙家收藏的行為。本意也是想保護趙家的收藏,不希望他們流落到不義之人手裡。
宋高宗也確實這樣做了,“令三省取問繼先”。至於結果如何,就沒有更多的記載了。
只可惜,李清照可能只聽到了“三省取問”的風聲,不知道朝廷如此高規格地處理這件事到底意欲何為。而且她對當年朝廷打擊元祐黨人時的肆意擴大印象很深,如今就像驚弓之鳥。她不知道自己在這一事件中,又會被當成怎樣的角色。她沒有人可以商量,也沒有人可以為她證明。也許,這些古器本身就是最好的證明吧。那就讓它們來發揮作用吧。
-
3 # 我是南瓜菜
"玉壺頒金"其實是一個誣告事件,出自於李清照和其丈夫趙明誠;
大致意思就是,開始時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病危時,有一個叫張飛卿的學士,帶著一個玉壺來探望,趙飛卿只是把玉壺給趙明誠看看就帶回去了,其實這是個贗品,是石頭做的,不知什麼人藉機生事,將此事傳開,說趙明誠把玉壺送給了金人;還秘密傳言有人向朝廷告發此事,當時朝廷和金人正在打仗,李清照很害怕,就把自己的收藏打算拿去浙江獻給皇帝,但是到地方卻沒有碰見皇帝,就把藏品和明細放在了當地,後來發生叛亂,這些東西全被搜刮到一個姓李的將軍手裡,李清照也無法追回,這事慢慢的就不了了之了。
李清照為什麼害怕呢,還不是因為一個莫須有的玉壺,有人從中作梗,把事宣揚稱通敵賣國事件,對於李清照夫婦是很大的打擊,弄不好就會全部被處死,雖然李清照想把自己的藏品都獻給皇帝,來換取清白,但這事沒有辦成,還賠上了老本;因為李清照不知道以後的路會怎樣,成天提心吊膽的活著,生怕朝廷會追究下來,生活朝不保夕,每天都活在恐懼中。
-
4 # 重慶李凌雲
“玉壺頒金”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讓李清照非常恐懼?事情是有這麼一回事,但並不是讓李清照非常恐懼,而是讓李清照非常傷心,又使李清照後半生受盡了貧苦的困繞。維持生活都很困難
。
李清照,宋朝著名女詩詞作家,她的一生分為兩大階段,所創作的詩詞尤其是詞也是分為兩個階段。前半生:生活幸福,經濟富裕。所寫的詞多是抒發悠閒生活的寫照,而後半生:生活艱苦,弧獨無依,所寫的詞也是悽慘悲苦為主。
而這也是與“玉壺頒金”多少有點關係的。至少她後半生很缺錢,生活辛苦是受“玉壺頒金”影響的。
“玉壺頒金”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就來說說。李清照生於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李格非是朝庭的官員。她父親喜好收藏金石玉器,家裡很多藏品。李清照受父親的薰陶,對金石玉器也是非常喜歡的。
和丈夫趙明誠結婚後,生活美滿幸福,趙明誠的父親也在朝中為官,所以家境很好,而趙明誠也是喜歡收藏金石玉器,兩人興趣愛好相同,每日一起呤詞作賦。收藏研究金石玉器。日子過得悠閒自得。
這段時間,李清照的詞也是充滿悠閒的情趣,她的詞大膽寫出了“愛情”的精神,在當時那個朝代很受非議,而由於自己的父親是個官員,而丈夫趙明誠的父親更是當朝宰相。所以在當時也沒人敢怎樣。而她描寫一個活潑的少女懷春時的情懷的詞句更是活靈活現,使人一讀,就在腦海中出現一個活潑可愛,嬉戲玩鬧,又思念情郎的少女形象。如李清照的《點絳唇》: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劃金鉤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靖康二帝被金人所擄後,李清照的幸福生活也劃上了句號,從此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丈夫趙明誠時任知府,在金人還沒攻破城時,就收拾金石玉器棄城退走了,李清照看到自己心愛的丈夫如此為人,心灰意冷,二人流落到烏江邊。心有所感。寫下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趙明誠當時是又羞又愧。被心愛的人瞧不起的感覺一直縈繞在心頭,不久就憂鬱而死了
。
李清照沒了丈夫,原來那些嫉妒她的人不怕她了,因為她已經沒了後臺。就汙衊她。聯名告她,說她丈夫趙明誠在世時用一把玉壺去討好金人,保得性命。其實事情的真像是:一個同朝為官的同事拿了一把玉壺請趙明誠鑑定,品評一翻後又拿回去了。李清照因此被抓進了牢獄。這就是“玉壺頒金”的由來。
李清照出獄後,由於本身對己故丈夫棄城退走的事耿耿於懷,又加上“玉壺頒金”的風波,於是把丈夫留下的金石玉器全部獻給了朝庭。從此一貧如洗。過上了貧困的生活。
在她的後半生,由於孤苦伶仃,所寫的詞也與以前區別極大,多是悲苦孤單為主。比如她所寫的詞中出現的悲苦孤單的句子: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又見: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等等。。。反映了作者李清照當時有多麼孤單淒涼。
要是沒有“玉壺頒金”事件,李清照至少還有點錢可以維持生計。而“玉壺頒金”使她一貧如洗,後半生連生活都成困難。
-
5 # 站有站相
生活在兩宋更替、動盪年代的李清照,半生坎坷,一個“玉壺頒金”的誣告,也不過是她生命中的一小段插曲罷了。
“玉壺頒金”大概是這樣的:
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在建康(今南京)重病期間,學士張飛卿帶了一把玉壺,請明誠過目鑑賞。趙明誠看完之後張飛卿就把玉壺帶走了。其實也不是真的玉壺,而是一種叫做“珉”的石頭壺,和玉相近。不想這件事情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說這把玉壺是國寶,誣陷趙明誠把這件玉壺偷偷獻給了金國,行賣國求榮之事。李清照極為惶恐,急忙將家中諸多古董器具都進獻給朝廷,以表對皇上一片忠心。
現在看來這只是一則流言,而且朝廷也並未開始追究查辦,那李清照為什麼如此害怕呢?只要分析一下當時的大環境和小環境,就知道李清照內心的恐懼不足為奇。
先來看大環境。
當時正值北宋滅亡之際,徽宗、欽宗二帝被擄,朝廷剛剛經歷了“靖康之變”,趙構建立南宋,舍汴京(今開封),舉國南遷,雖偏安一隅卻也並不安全,金兵幾番南下,戰亂從未間斷,南宋小朝廷也是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再加上無數百姓流離失所,國仇家恨,自是把金人恨到了極點。
至於小環境,需要講一下趙明誠。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駐守江寧(位於今南京市)的趙明誠接到詔令,調任湖州知州,恰在此時江寧城內,御營將官王亦發動兵變。江寧乃京都要地,關乎朝廷安危,但趙明誠認為自己已經調離江寧,置之不理,夜間趁兵亂之時,竟和另外兩個州官從城牆上吊下繩索,棄城而去。趙明誠糊塗一時,也就有了這蒙羞千古的“縋城宵遁”。
這也是讓李清照倍感惶恐的地方,丈夫已身背劣跡,朝廷若再以流言治罪,自己就是有十張嘴,怕是也說不清了。
況且李清照和丈夫本都是有名望之人,趙明誠是享有盛譽的金石鑑賞家、收藏家,李清照更不必說,當時坊間對於一代詞宗李清照的描述是“文章落紙,人爭傳之”。
這樣的兩個人,若被加上這“玉壺頒金”的通敵之罪,想必要萬劫不復了。
從始至終,史料都沒有對這個“玉壺頒金”事件有後續的記載,這個讓當時的李清照惶恐不安的誣告,想必最後,不了了之了。
後話:
“玉壺頒金”的結束,並沒有改變李清照坎坷的命運。丈夫趙明誠病重不治撒手離去,她悲痛欲絕,逐漸也疾病纏身,竟至病中受騙,改嫁匪人張汝舟,之後百日離異,還無故經受了九天的牢獄之苦。
李清照的晚年著實是一出令人唏噓的悲劇,只是我們已不願過多深究,我們更願意多緬懷她美好的一面,敬重她出眾的才華,欣賞她不朽的傑作。
-
6 # 歷史吐槽機
這個“玉壺頒金”大約得從1127 年的靖康之變說起,那一年金國攻陷北宋都城汴京,掠徽宗、欽宗父子北去。同年5月康王趙構繼位,是為宋高宗。這個時候金石大家李清照、趙明誠夫婦正好因為趙明誠為母奔喪而分居南北。
趙明誠在南方被啟為江寧知府兼江東經制副使,李清照在北方青州(山東淄博附近)老宅居住。鑑於北方局勢已變得險惡無比,李清照決定帶著兩人多年的重要收藏南下,這些收藏即使在遴選之後也足足15大車。
事實證明李清照的決定是正確的,當年12月青州發生兵變,留在老宅的書籍文物全都付之一炬。然而在大時代的跌宕下,個體的命運似乎也早就註定,李清照於次年春天抵達江寧府,享受了人生最後一段平靜時光,隨後就只能身不由己的被時代摔打。
公元1129年2月,江寧府發生兵變,趙明誠棄城逃跑,旋即被革職。不久後不靠譜的朝廷居然又啟用他去湖州任職,夫婦二人只好再次分別,趙明誠去建康行在面聖,李清照則帶著那15大車藏品留在池陽,那天是6月13日。
狂奔至建康的趙明誠途中感染痢疾,到建康時開始臥床不起。8月初的時候,一個叫張飛卿的學士帶著一把玉壺去探望他。這事情雖然看起來古怪,但細究也有合理性,趙明誠是金石大家,探病帶把玉壺給他鑑賞也說得過去。
而且這個張飛卿根據有限的資料可以看出是個直言敢諫、剛直不阿之人,應該不存在什麼惡意。鑑賞之後張飛卿就把玉壺帶了回去,也沒送給趙明誠,有些資料顯示其實那是一把石壺,不算貴重之物。
在張飛卿探望過後沒幾天,趙明誠就病逝了,時間是8月18日。趙明誠的死訊傳到池陽後,李清照寫下那篇著名的祭文,又大病了一場。病好後她必須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已經成了寡婦的自己如何保全那些遺物。
李清照的決定是去洪州投奔趙明誠的妹夫李擢,可沒想到當年11月金軍攻陷洪州,15車藏品散失大半,她只能帶著方便攜帶的小部分藏品繼續南逃。這時候一個謠言開始傳播,張飛卿其實把那個玉壺送給了趙明誠,而趙明誠把它獻給了金國,意圖叛國,這就是所謂的玉壺頒金。
這謠言陰險的地方在於未亡人李清照想證明丈夫的清白就必須拿出那個玉壺,而她是根本拿不出來的,也就是說那嫌疑根本洗不掉!更可怕的是弄出這個謠言的人絕不單純想謀財,明顯是準備殺人奪產,有這能力的人必然是掌握實權之輩。
所以李清照才會說“餘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這就是一個死局,你把財產直接送給陰謀家都不會放過你。但李清照也絕非尋常女子,她沒有歇斯底里,也沒束手就擒,巧妙的把這個局給解開了。
其實方法說來也簡單,她公開宣稱為了自證清白,將會把所有藏品進獻給皇帝,然後一直追著皇帝的行在走。這時那些藏品的所有權就歸了皇帝,誰再去謀奪大抵就等於找不自在了。
只是解開死局的李清照並不能解開命運的局,長期的顛沛中那些藏品還是損失殆盡,只能避居金華著文,於1155年前後離開了人世。
-
7 # 羽清歡
所謂“頒金”,即外界對趙明誠李清照夫婦的“玉壺頒金”之誣。俞正燮《易安居士事輯》作“頌金”,未知孰是。其中記載:“初,學士張飛卿者,於明誠至行在時,以玉壺示明誠,語久之,仍攜壺去。
時建康置防秋安撫使。擾攘之際,或疑其饋壁北朝也。言者列以上聞,或言趙、張皆當置獄。”
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說:“先侯疾亟時,有張飛卿學士攜玉壺過,視候,便攜去,其實氓也。不知何人傳道,遂妄言有頒金之語。或傳亦有密論列者。餘大惶怖,不敢言,遂盡將家中所有銅器等物,欲赴外庭投進。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並寫本書寄判。後官軍收叛卒取去,聞盡入故李將軍家。”
事情的大概經過是一個叫張飛卿的學士拿著一把玉壺給趙明誠看,走的時候又把玉壺帶走。於是外界有風言風語說趙明誠用玉壺溝通金國。李清照很擔心,就想把收藏的金石獻給皇帝。後來卻輾轉到了一個姓李的將軍手裡。
-
8 # 鹹魚閒聊
這是一個發生在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趙明誠南逃路上的一件事,這件事被記錄在《金石錄後序》裡。
《金石錄後序》是李清照晚年所寫的一篇自傳性散文,裡面詳細介紹了李清照夫婦倆曾經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的經過,還有北宋滅亡後,夫妻倆南逃路上所發生的一些事情,其中“玉壺頒金”事件就被記錄在該篇散文的後段,具體記載如下:
先侯疾亟時,有張飛卿學士,攜玉壺過,視侯,便攜去,其實珉也。不知何人傳道,遂妄言有頒金之語。或傳亦有密論列者。餘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盡將家中所有銅器等物,欲走外廷投進。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並寫本書寄剡。後官軍收叛卒,取去,聞盡入故李將軍家
這段話的記載非常清楚明瞭,這裡鹹魚就大體解釋一下,意思是說:
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病重之時,有一個叫張飛卿的學士,拿著一把玉壺來找他,兩人談完話之後,張飛卿便拿著玉壺走了,趙明誠是著名的金石收藏家和鑑定家,而這把玉壺其實就是一塊玉石雕琢而成的,因此張飛卿拿著玉壺來找趙明誠很大原因就是讓趙明誠來鑑定一下,至於兩人當年談了什麼,就無從考證了,但可以確定的是,張飛卿走的時候並沒有留下玉壺而是帶走了。
過程就是這麼一個過程,本身很普通很平凡,然而這世上總有那麼一些人常以惡意中傷,造謠生事為樂,就像張飛卿拜訪趙明誠這件事,就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誇大利用了。
話說,張飛卿走後,趙明誠不久便也病重而亡,趙明誠死後,就有傳言說趙明誠暗通金國,當年張飛卿帶來的那把玉壺就是趙明誠用來通敵的。
說實話,這種低趣味的造謠破綻百出,其無中生有之意實在太過明顯,任誰都不會相信,但是這件事發生在北宋末南宋初,發生在孤苦伶仃的李清照一人身上,在那麼一個異常動盪的年代,李清照獨自面對這些謠言,她根本無力辯駁,所以她非常恐慌,但是才女畢竟是才女,當她冷靜下來後,就開始思考為何會有這樣的謠言,製造這些謠言的人,他們的目的是什麼。
很快,李清照就想通了,原來是有些人早就對她和丈夫收藏的金石字畫等古玩珍器存有覬覦之心。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李清照和趙明誠決定南逃,南逃就要把能帶的家當都帶上,兩人別的不多,收藏的古玩字畫特別多,這在當時的收藏界都是出了名的,有多少呢?整整裝了15車,而且還是去掉了沒有落款的古玩,重複的字畫,較重的古籍印本等精簡後剩下的。可見如果當時都裝上車的話,遠不止15車,當時夫婦倆把這15車古玩字畫運到長江以南的時候可是僱了幾艘船,而且他家到底有多少沒運走的呢?這在《金石錄後序》裡也有記載
青州故第,尚鎖書冊什物,用屋十餘間,冀望來春再備船載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謂十餘屋者,已皆為煨燼矣
他們留在青州老家的古玩字畫還有十多間屋子那麼多,可惜後來都被金兵焚燬了。
所以說,李清照和趙明誠兩人絕對是資深收藏發燒友,別說尋常人家,就算是官宦之家也很少有他們這般迷戀收藏的。如果說在和平時期,他們收藏的古玩字畫一定會得到很好的儲存,但是他們偏偏遇上了戰爭,而且是古今罕有的動亂年代,在南渡期間,趙明誠病死,留下李清照形單影隻,試想一下,一個弱女子如何能保護好這麼多古玩字畫?所以當謠言四起後,李清照很快就明白了這些人的用意,她既害怕又心有不甘,於是便想了一個辦法,她決定將所有收藏都無償的捐獻給朝廷,內心篤定後便尋著朝廷南逃的路線去找宋高宗,因為那個時期宋高宗也被金人趕來趕去,無處安身。
可惜的是李清照沒能追上宋高宗,所以,不得已之下,她將所收藏的古玩字畫全都寄存在了剡縣,再後來這些收藏輾轉落入一個姓李的將軍手中,最終不知所終。
以上便是“玉壺頒金”事件的始末,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當年趙明誠死後,李清照獨自面對複雜的環境是有多麼的無奈,當我們透過這件事再讀她的《聲聲慢》時,或許會對裡面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有更深的體會吧。
-
9 # 梧桐樹邊羽
“玉壺頒金”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讓李清照深感恐懼?
這是一個專有詞彙,就是專指李清照在國難途中被人誣陷之事。因為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已經記錄得清楚明白,也就沒有什麼疑義。而這個詞也並不能作他用,純粹指此舊事,讀來唏噓不已,空嘆亂世飛短流長。
《金石錄後序》:
……先侯疾亟時,有張飛卿學士,攜玉壺過視侯,便攜去,其實珉也。不知何人傳道,遂妄言有頒金之語,或傳亦有密論列者。餘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盡將家中所有銅器等物,欲赴外庭投進。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並寫本書寄剡,後官軍收叛卒取去,聞盡入故李將軍家。
趙明誠、李清照夫婦作為當世金石民家,收藏的寶貝數之不盡。衣冠南渡之時選而又選,都裝了十五大車。另外餘下十間大屋裝剩下的寶貝,後被金人付之一炬。不過國難之時,這十五車寶貝成了不少人眼中的香餑餑,只是趙明誠還在世的時候,畢竟朝廷命官,沒有人敢動心思。
等到趙明誠病逝,李清照一個人帶著這麼多東西在戰亂中四處顛沛,就有人發難了。
趙明誠病重的時候,張飛卿學士來訪,帶了個玉壺請這兩夫婦鑑別,看完了就帶走了,其實還不是玉壺,是珉石——一種像玉的石頭。就這麼一件小事,趙明誠病逝之後,不知道是不是張飛卿投降了金國,又或者有人在金國看到了這個玉壺,就回來散佈訊息,說當初趙明誠、張飛卿二人合計投降,以玉壺作為禮物送給了金國。
這就是所謂的“玉壺頒金”。
李清照聽到這個訊息,“餘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她開始非常惶恐,並不是因為這個訊息的真假,而是很明白自身的處境,亂世之中,辯駁無力,何況戰火連天,一旦坐實通敵之罪,那是非同小可。
不過畢竟有些見識,李清照很快就清楚了這些流言的最終目的就是她這寡婦身邊的十五大車寶貝。所以她做了個很聰明的決定,直接把這些東西全部捐獻給朝廷。你們不是說送把玉壺給金國嗎,那我將所有的東西上交國家,孰重孰輕,流言自破。
不得不說,在這種危難時刻,李清照是很能拿得起放得下的。珍奇再多,不過身外之外,名聲壞了,就算苟活於世,也是遺臭萬年。雖然是出於不得已的自保,但這就是她在這種極端壞境下做出了最明智的選擇。
雖然最後也沒交到皇帝手中,“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並寫本書寄剡,後官軍收叛卒取去,聞盡入故李將軍家。”等她追到越地,皇帝又跑別的地方去了。後來這些東西被官軍叛卒收走,聽說到李將軍家去了。可惜嗎?可惜,但是丟了更好。她既表明了上交國家的態度,東西又丟失了,最重要的,也就是別人構陷她的目的已經沒有了。
所以最終“玉壺頒金”這個事情煙消雲散,根本就無人追究了。
捨得一身寶貝,李清照保住了丈夫和自己萬世的名聲。
“玉壺頒金”這個詞因為事件消散得太快,還沒有構成很大的影響,所以也並沒有成為成語,使用的機率很小。就算某個學問家用它來形容流言構陷,估計很多人都聽不懂,就沒有使用的意義了。
這種當事者自敘的事件,又沒有成為成語的典故,瞭解了就可以了。
-
10 # 冒牌東方朔
“玉壺頒金”這個詞僅從字面意思上來理解似乎從邏輯上是說不通的,但是,如果把這個詞語拆分成“玉壺”“頒”和“金”三個部分的話,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了,其實這是一個與千古才女李清照緊密相連的“歷史事件”。
“玉壺頒金”之事被完整地記載於《金石錄後序》之中《金石錄後序》是一篇自傳性的散文,主要介紹了趙明誠和李清照夫婦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的經過以及《金石錄》的主要內容與成書過程。
除此之外,本書當中也很真實地記錄了他們夫妻婚後三十四年間的憂患得失,而且“真實”也是這本著作的最大特點,之所以會這麼說,那是因為這本書的作者正是“李清照”本人。
既然這篇散文是李清照自己寫的,“玉壺頒金”這個事件的真實性自然也是不容置疑的,那麼,在《金石錄後序》當中具體是怎麼記載的呢?
先侯疾亟時,有張飛卿學士,攜玉壺過視侯,便攜去,其實珉也。不知何人傳道,遂妄言有頒金之語,或傳亦有密論列者。
餘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盡將家中所有銅器等物,欲赴外庭投進。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並寫本書寄剡,後官軍收叛卒取去,聞盡入故李將軍家。
這兩段話的意思大致是這樣的:在趙明誠病重的時候,曾有一個名叫“張飛鵬”的學士拿著玉壺去找趙明誠鑑定,但只是讓趙明誠看了一下就走了,其實那“壺”並非是用玉石打造的,而是由品質十分普通的珉石打造的。
然而,等到趙明誠死後,不知道是誰開始在四處傳播說當初趙明誠曾建鑑定過的那把玉壺竟然被獻給了當時已經侵佔了南宋大片領土的“金國”。
正因如此,便同時有人說趙明誠在生前曾經暗通金人,而這些說法自然便讓李清照十分的害怕,雖說李清照是一個特立獨行的才女,但是,面對“通敵大罪”難免她不會害怕。
面對那些“流言蜚語,李清照既不敢出面辯駁,但也不甘心就這麼接受,為了能夠儘快地解決這個問題,同時,也為了能夠向朝廷和世人表達趙明誠和自己其實是被冤枉的,於是李清照便下定決心要把家中積攢的大量“古物”全都獻給朝廷。
此外,早在李清照聽到那些“流言”的時候,其實她心裡就想明白了,一定有人在打他們家裡所珍藏的“古物珍寶”的注意,所以,才編造了這麼一個“流言”。
原本趙明誠還在世的時候,由於他本身還有官職,所以,沒有人敢去打那些“珍寶”的主意,而就在趙明誠死後不久,“玉壺頒金”的流言便忽然出現了。
不得不說,在趙明誠病重時前去鑑定玉壺的那位“張飛鵬”有很大的嫌疑,究竟是他真的將那把“壺”獻給了“金人”,還是說恰恰是他藉此製造了“流言”,目的便是為了搶奪李清照家中的那些珍寶,畢竟,李清照一個女人家勢單力薄,想要很好地守住那些“珍寶”是極其不容易的。
李清照緊追南宋皇帝獻珍寶,珍寶盡失之後名譽得保既然“珍寶”已經難以守住,而且,此時的禍患正是由趙明誠有著“鑑寶之能”所引發的,所以,李清照才決定要把家中的全部“珍寶”都捐獻給朝廷。
然而,不曾想,當時金兵一路向南攻打,南宋皇帝也一路向南逃到了越地,而等到李清照帶著大量的“珍寶”趕到越地的時候,皇帝又跑到了其他的地方。
正由於“珍寶”的數量巨大,據記載有“十五車”之多,李清照不可能一直押送著並且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地區到處亂跑,所以,最後乾脆就只能丟下不管了。
十五車的“古物”可以說是趙明誠和李清照夫婦一生所積攢的全部財富所在,而面對“暗通金人”的罪名以及要在亂世當中求生存,所以,李清照才當機立斷地捨棄了這些“珍寶”。
不過,可惜的是,這些“珍寶”最終並沒有落在南宋朝廷的手中,而是被當地的叛軍給搶走了,全部都進到了一位“李將軍”的府裡。
而就在李清照失去了全部的“珍寶”之後,“玉壺頒金”一事也漸漸地不了了之了,基本上沒有人在提起,趙明誠和李清照的名譽這才得以保全。
而奇怪就奇怪在這裡了,為什麼在李清照失去了全部的“珍寶”之後,“玉壺頒金”的流言便隨之而消失了呢?
我們不得不猜測,當初這個“流言”就是有人居心叵測地想搶奪那多達十五車的“珍寶”而精心策劃的。
好在李清照的“格局”夠大,聰慧過人,想到了那些“流言”背後的動機,這才能夠及時地捨棄那些招致禍事的“珍寶”,成功地將目標轉移到了他人的身上,那麼,“暗通金人”的流言自然 便會不了了之。
-
11 # 蓋天宣夜說
“玉壺頒金”?一片冰心在玉壺?玉壺是指天圓地方時期的地球上古歷史!大膽妄為的李清照以:“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諷刺朝廷的潰敗?豈不落個“借古諷今”的罪名!“玉壺頒金”,就是現在借古諷今的意思!
-
12 # 一言文化
李清照“千古第一才女”慘慘慼戚的一生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之家,從小擁有不同於平凡女子的家世家風,受到良好的文學教育,年少時便能作詩,轟動了整個京城,還受到了當代文壇學家蘇軾的大弟子晁補之的讚賞:“才高學博,近代鮮倫”。
李清照18歲時,與當時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成婚,二人琴瑟和絃,志同道合。二人素日生活簡樸,唯一愛好收藏文字書畫,還一起立下了“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好景不長,朝廷黨爭愈演愈烈,牽連到了李清照父親李格非被列入元祐黨籍,貶出京城,僅半年,解除一切黨人之禁李清照得以回到汴京與家人團聚。政治風雲變幻莫測,在此之前一路高升的趙家卻遭突變,無奈李清照隨趙明誠回到青州的私第,開始了屏居鄉里的生活。
宋欽宗靖康二年,金人南侵,宋徽宗被俘,“靖康之變”北宋瓦解,南宋開始。局勢逐漸嚴峻,李清照準備南下:“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屢減去, 尚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建炎三年,趙明誠去世,李清照一人拖著全部家當一路顛沛流離來投奔趙明誠妹婿李擢權,洪州現為江西南昌。不料金人又攻陷了洪州,就在此時傳出所謂的“頒金”之語,傳言趙明誠生前與金人往來頻繁,誣陷賣國嫌疑,這就是叱吒一時“玉壺頒金”事件。
李清照並不是恐懼“玉壺頒金”本身,而是人心。當時的局勢嚴峻,李清照可以投奔的人接二連三受到牽連,李清照帶著眾多古玩書畫奇珍自然引起許多貪財之人的覬覦。
玉壺頒金事件:因為趙明誠生前,張飛卿學士曾探訪過趙明誠,目的是想要請趙明誠鑑別他新得的玉壺,就是這樣一件無傷大雅的小事被有心之人說成私通金人的證據,到處散播謠言。可能張飛卿是金人或者玉壺是金人的玩意,總之很巧妙的與金人聯絡在了一起。
想一想此時李清照本就處在水深火熱當中,到處還都是風言風語,雖說謠言止於智者,但這種言論一旦坐實是致命的代價。李清照當然明白這不是單純質對是否私通金人,而是想要她手中的奇珍異畫,李清照便忍痛割愛把所有銅器等物追隨帝蹤,上繳給朝廷,這樣流言蜚語便不攻自破。
身處於亂世之中的弱女子,顯然毫無辯駁之力,這樣的做法既可以替自己洗脫嫌疑,一表決心,也沒能讓小人得逞。
李清照捨去身外之物,換取了與丈夫趙明誠一世清白,機智。在危急關頭,即使她再喜愛哪些古玩珍畫,她也始終明白不過是身外之物,與性命與清白相較不值一提。古人向來最看重自己的名聲,顯然這麼做在當時一個明知的選擇。
最後李清照捐贈給朝廷的東西沒有淪落到皇帝的手中,因為一直沒能追到皇帝的步伐,而是在途中丟失了,被一些軍官叛卒給收走了,最後好像是到了一個叫李將軍的囊中。
“玉壺頒金”這件事情也很快被人們遺忘,也沒人再去追究。
李清照將趙明誠遺作《金石錄》校勘整理,在極度孤苦、淒涼中,悄然辭世,享年至少73歲。
-
13 # 亮月半
“玉壺頒金”,重在頒,頒乃頒獎,頒發,含有獎勵的意思。玉壺有古詩,一片冰心在玉壺,玉壺代表冰清玉潔之心。金是金子,指金子的財富或金子的心靈。這四字看來是把玉壺頒獎給有財富的人或有金子之心的人。所以,玉壺到了金人那裡不會用頒,而是搬,轉移,搬到之意。宋金戰爭,金虜走徽欽二帝,後宮之妃後公主,才人,財富。是掠奪,怎麼會用頒。玉壺頒金絕不是李清照恐懼之意,恐懼的是國破山河在,烽火連三月。丈夫趙明誠恐懼金兵襲來而逃,喪失文人士大夫風骨。李清照恐懼的是玉壺頒金,是趙明誠研究金石,大敵當前當逃兵,名聲掃地,作為妻子為此國家擔憂,為丈夫一世英名滑落恐懼。玉壺到底應該給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人才配得。千錘百煉矢志不渝災難前犧牲,勇敢付出與頂著苦難前行的人。
回覆列表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人。建中靖國元年,李清照與吏部侍郎趙挺幼子、大學士趙明誠結果。兩人婚後恩愛美滿,生活優裕。而且兩人致力收藏金石古器、名人字畫等等。
靖康元年,金軍南下,北方陷入戰亂。次年趙明誠奔母喪前往江寧。建炎三年,趙明誠隻身趕赴建康(原江寧)聽命時,不幸病故。
丈夫的去世使得李清照痛不欲生,然而金兵加緊進逼,時局十分危急,但是眾多的貴重文物及家產的放置成了一個大問題。而正在此時,發生了“玉壺頒金”之誣,即傳言趙明誠生前以玉壺獻以金人,賄賂通敵,被人秘密彈劾。這就使得李清照十分恐慌,便將家裡的所有銅器獻給朝廷,以求得朝廷不予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