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深度全球
-
2 # 歷史百年
提起俄羅斯,許多人就會開始唸叨“戰鬥民族”。有的人,甚至會用“尚武”或者“善戰”形容俄羅斯人。
今天,我們就從“善戰”與“尚武”這兩個標準來分析一下,看俄羅斯是不是“戰鬥民族”。
我們先給“善戰”和“尚武”,下一個定義。
所謂“善戰”,可以解釋為指外線作戰能力強大,即境外作戰不依靠自己的國土,進行防守反擊的能力。比如全盛時期的英法,無論在歐陸還是在海外,都能打出不錯的戰績。尤其是英國,人口、資源、縱深都是二流水準,卻能打出日不落帝國,讓人不得不豎起大拇指。
所謂“尚武”,定義更為簡單,即這個民族對“武力”的看法,以及軍人在社會中的實際地位,最後看體育在這個國度的地位。雖然,現代化的武器,正在抹平士兵體格上的差距。但一個優良的體魄,依舊是軍人的根基。一個全民鄙視運動,恐懼武力的民族,肯定無法稱之為尚武。
俄羅斯與歐洲各國的戰爭
我們先對俄羅斯人的“善戰”與否做出評判。看看歷史上的俄羅斯人,在離開自己廣袤的戰略縱深後,是否有能力打出漂亮的戰績。
扣除金帳汗國時期,大部分中國人對俄羅斯的印象來自近現代。所以,我們選147-19世紀的俄羅斯進行解讀。它既不像莫斯科公國那樣,被蒙古人奴役;也不是不攻自破,真實實力為迷的蘇聯。它被人攻入過首都,也曾遠征歐亞大陸,建立起遼闊的殖民地。
這個階段的俄羅斯,是典型的兩個拳頭往兩面打——既進攻歐洲,也入侵亞洲。前者主要體現在,對波蘭為首的東歐各國進行長達數百年的入侵、殖民,以及與奧斯曼帝國多達十一次的大戰;後者主要體現在對中亞各國和清王朝的蠶食上。
前者由於交通相對便捷,俄軍可以出動幾萬至數十萬的軍隊爭霸,這讓歐洲人一直蔑稱毛子為“灰色牲口”。但蔑稱歸蔑稱,俄羅斯的戰績究竟如何?
我們以波蘭和土耳其為代表,看看“戰鬥民族”的實際水平。
波蘭人作為羅斯宿敵,雙方從基輔遠征算起,雙方一共進行了18次大戰。若把時間限定在17-19世紀,並將幾次不對稱戰爭去除。我們會發現,俄軍雖然能夠在戰場上擊敗波軍,但是無疑都佔據數量優勢,而且波蘭特色的制度缺陷也引發了問題。俄軍既有在波蘭-莫斯科戰爭,以及斯摩稜斯克戰爭中被波軍擊敗的慘痛回憶,也有俄波戰爭和鎮壓巴爾聯盟的爽快。總體而言,俄羅斯人能擊敗波蘭,很大程度依靠波蘭人內部問題(第一次瓜分波蘭的理由,便是波蘭人無法靠自己穩定秩序),以及自身的體量優勢。
但並非所有歐洲國家都是如此。當俄羅斯的對手換成奧斯曼時,戰爭的過程便順利許多。從1676年,雙方進行第一次大規模戰爭開始(不計算1568年的阿斯特拉罕遠征),俄羅斯贏了大部分戰爭的勝利,奧斯曼僅有的幾次勝利都建立在歐洲盟友的基礎上。可以肯定,大部分時間段,奧斯曼的單兵素養不如俄羅斯,至少在步兵素質上,雙方有巨大的差距。相比信奉天主教的波蘭,有著更多亞非特色的奧斯曼在單獨面對毛熊時,無疑十分吃力。
俄羅斯對亞洲的侵略
如果說俄羅斯打波蘭和西歐需要盟友的幫助,以及確保自身的體量優勢;打土耳其需要保證,其在外交上的相對孤立,不讓奧斯曼人有機會得到歐洲的增援。那麼,在攻打北亞、東北亞、中亞時,俄羅斯只需要確保沒有其他列強玩虎口奪食,以及氣候站在己方。哪怕軍力上,俄軍處於絕對弱勢也沒有關係。
1839年,俄軍開始入侵土耳其斯坦。俄軍在軍力上,處於弱勢,戰鬥部隊+後勤一共5000人。12月30日,2000-3000名希瓦汗國計程車兵襲擊了他們。結果,俄軍僅僅戰死5人,受傷13人,希瓦汗國卻被殺80人。最後,俄軍因氣候不適,大量士兵患病死亡,不得不下令撤退。
1847年,俄羅斯人吸取了1839年的失敗經驗,改為緩步推進。他們現在錫爾河三角區建立兩座堡壘,然後利用蒸汽船順流而下探險。這種相對保守的戰略,取得了成果。最後,俄軍以400多人死亡,不到千人受傷,600多病死的代價,消滅了上萬土耳其斯坦計程車兵。
在外東北,俄軍的挺近更為順利,往往幾百人上千人的探險隊,配合閹割版的堡壘戰略,就能讓清軍疲於應對。在外西北,清朝透過胡雪巖得到英國人的貸款,購買大量的德械裝備,才勉強穩定住西線戰局。但是,清朝依舊丟失了霍爾果斯河以西,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所以,俄軍在東線戰場上,完全可以說是如魚得水。在日俄戰爭中,日本需要靠英國人的援助,以及數倍的人員傷亡,才勉強擊敗遠東俄軍。
俄羅斯人的尚武
“尚武”不同於“善戰”,可以從很多維度去解析。
但是,最佳的方法無疑是觀察民眾,尤其是上層精英對參軍的看法。因為,窮人可能為選票或者金錢而戰。國家再窮困,也不太可能讓軍人餓肚皮,當兵對窮國的底層人而言,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貴族和精英階層沒有這個顧慮,他們也是這個國家的上層結構。他們的參軍熱情,是個很好的指向標,標誌這個民族的實際情況。
例如英軍的軍官階層一直被貴族把持,他們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一戰後許多貴族的繼承人戰死,不得不修改繼承法,才能維繫家族。
同理,德國的容克貴族,為帝國的建立和維繫付出血的代價。尤其是二戰後,名字中帶有“馮”的德國人,基本被排擠出政界。這也暗合“責任與義務等同”的真理,雖然希特勒不是貴族,但德國發動了戰爭,貴族無論是否願意都要參戰,併為戰敗買單。
反觀俄羅斯,雙方的武德差距不是一星半點。俄軍最初為終身兵役制,全體國民只要參軍,就必須在軍隊裡度過餘生。不過,貴族階層很快便成功簡化了其服役的條件。先是貴族家庭兄弟中有一人可以免除兵役,後又將服兵役的期限限制到25年,1762年貴族階層更是全部免除了兵役義務。
之後,有錢人也加入這個環節中,提出用金錢來免除兵役。
19世紀,俄國總共有3000萬納稅人,包括商人、榮譽市民、中產,其中有600萬人透過經濟手段免除自身的軍事義務。
但俄羅斯精英也並非一無是處,這個階段的俄羅斯以音樂、繪畫、小說聞名於世。和一些人心中傻大黑粗的“戰鬥民族”印象截然相反,俄羅斯人非常文藝且富有藝術氣息。
許多蘇聯時期的課本,到今天依舊是中國在內的許多藝術生的教材。
從“善戰”來說,俄羅斯人幾乎是不善戰的。
對手是波蘭、瑞典人時,俄羅斯就依靠體量碾壓,再利用外交夾擊;對手是土耳其人時,俄羅斯人就利用步兵和海軍的素質、技術優勢配合體量碾壓,同時儘可能地不讓奧斯曼透過外交手段獲取援助;當對手換成亞洲各國時,俄羅斯人則需要提防其他列強的干涉。
二戰中,如果沒有西線牽制,沒有英美支援,早就被希特勒滅了。
至於尚武,俄羅斯的兵役制度,已經很好地表達出“俄羅斯人不尚武”這一事實。
畢竟在一戰前,精英階層的選擇,很大程度上也是這個民族的風向標。
實際上,俄羅斯這個民族地處窮邊,多愁善感、愛走極端。它以第三羅馬自居,有很強的宗教使命感,總想要拯救世界,大國情結是永遠不會消散的(因為出過不少偉人,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偉大的民族)。
曾任美國駐烏克蘭大使的斯蒂芬·皮佛爾指出:俄羅斯已經是一個衰落的國家。
他說:“俄羅斯還被當作一個重要國家的唯一原因是他們還擁有很多核武器......如果你看看俄羅斯的現狀,俄羅斯的人口和經濟。沒有改革,經濟上基本上還是依賴石油、天然氣和其他物品的出口。你們還聽說過他們還可以製造別的嗎,除了會出口武器。如果你看看這些趨勢,俄羅斯基本上是一個衰落的國家......”
最後,我們就知道了,俄羅斯不是戰鬥民族。
-
3 # 經常用了
戰鬥民族俄羅斯曾是一群老實巴交的農民,被一群海盜統治了七百年。一群維京人的出現徹底地改變了斯拉夫人,他們祖先在東歐平原上享受著一夫多妻制的生活。
這個生活在冰天雪地裡的北歐民族在銀幕上的形象總是這樣的:頭髮鬍子徹地連天地糾纏在一起,臉上只留下眼睛、鼻子巴掌大點乾淨地方;一嘴大板牙加上牛高馬大的身子骨;動不動就操起刀斧,殺人如砍瓜切菜一般——整個就是一群激素吃多了的凶神惡煞。
事實確實如此。“維京”這個詞在北歐語言中包含的一層重要意思,就是掠奪。他們第一次出現在當地百姓面前,就是以海盜的身份搶劫掠奪。所以,被稱為“維京海盜”,他們自己都不覺著冤枉。
維京海盜殺人放火的事蹟廣為流傳,幾乎到了地球人都知道的熱門程度。那個破壞生態平衡,把珍稀物種大蜥蜴揍死的貝奧武夫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隨著掠奪的熱情日益高漲,到了8世紀,北歐維京人的部落領袖順理成章地演變成了軍事領袖。軍事管制下的維京人個個都是狂野強悍的戰士。他們在戰鬥中表現出的異乎尋常的狂熱,還有不怕死的二桿子精神,足以彌補人數上的劣勢。於是,二桿子首領率領著二桿子部族,乘船沿水路進行廣泛的海盜式軍事遠征。
兩百年間,這群殺傷指數、破壞指數都超標的二桿子軍,省略了巧取的小菜,直接進入豪奪的大餐。他們靠著周密的策劃與出其不意的突襲,擄掠了從格陵蘭島、冰島、英格蘭、法蘭克到東羅馬的大半個歐洲。其海盜式戰法既野蠻殘酷,又令人防不勝防,幾乎是打遍天下無敵手。一時間,歐洲大陸捲起了恐怖的海盜颶風,所到之處摧枯拉朽。人們談海色變,都巴不得住得離海邊越遠越好。隨波逐流的維京海盜不單燒殺搶掠,還帶有強烈的殖民色彩。搶財劫色的同時.他們把自己的海盜種子一路播撒到歐洲各地。
在法國諾曼底登陸的那一撥維京人就成了法國諾曼人;打到德國北部去的那一撥維京人就成了日後的日耳曼人;向東南航行到伏爾加河流域的那一撥維京人,就成了俄羅斯的開山鼻祖之一——羅斯人。
稍早一點抵達的東斯拉夫人基本上是一群知足常樂的老實農民,也沒經過什麼激烈的征戰。身經百戰的維京海盜駕到,可說是敢叫日月換新天。而農民和海盜組合起來的革命隊伍,更讓歐洲列強見識
開始的時候,兩個民族還沒有融合到一起。種地的種地,養牛的養牛,打劫的打劫,自得其樂,互不相干。大家也就是隔三差五地趕個集,聚在一起喝酒、吹牛、聊天。
光是幹單一行業,確實也挺無聊。得空兒帶上老婆孩子,駕著小船,哼著小曲,順著幾條縱橫交錯的河流湊到一起,也是圖個熱鬧。東家長西家短地串串閒話,酗個酒、打個架,跳跳舞、唱唱歌,倒也逍遙快樂。捎帶著還能換點皮毛糧食、頂針麻線之類的日用百貨——這就形成了早期的自由貿易。日久天長,趕集就趕出個“中心城市”來,隨著商品貿易往來的頻繁,慢慢地發達起來。這塊寶地四通八達。南可走中東,東可通亞洲,西面就更不用說了,大夥兒本來就是從那裡過來的。只要沒人糟踐,一般情況都很富裕。四方八面來趕集的老鄉基本上都是打獵、養蜂、務農的東斯拉夫人。可是城中掌櫃的卻大都是搶了東西前來銷贓的維京人。他們自稱為“羅斯人”。這兩撥人馬就是現代俄羅斯人的老祖宗。
東歐平原的土特產品和來自歐洲各地的贓物就在他們之間自由流通。
羅斯人做生意有個特點:你願意跟我做生意,你是我的朋友;你不願意跟我做生意,你就是我的商品。阿拉伯旅行家伊本·費德拉有過這樣的記載:“羅斯人居住在湖中的島嶼上。他們劫掠附近的斯拉夫人村落,將俘虜賣到伏爾加河的下游城鎮。”
當時的東斯拉夫人正被倒黴的原始公社制度搞得焦頭爛額。各部落內部矛盾激化,內訌不已。沒有哪一個部落強大到能讓別的部落甘心推舉它當老大。於是乎,一件古怪的事情發生了。見識了北歐海盜的強橫之後,長期居住在諾夫哥羅德的東斯拉夫人部落首領被蹂躪得心服口服:“這幫祖宗正是俺們要找的人才呀!”為了平息內訌,也為了避免淪為維京人生意中的商品,他們決定主動送貨上門,邀請勇猛善戰的維京人首領留裡克兄弟來統治他們。
東斯拉夫人派出代表來到維京人的準軍事組織營盤,畢恭畢敬地對留裡克說:“尊敬的大王,俺們來自諾夫哥羅德。我們那地界兒又寬綽又富裕,就是缺個主心骨。請您老來統治俺們吧!”留裡克兄弟聽了這個古怪的邀請,也沒往深裡多想,二話不說,率領親兵衛隊來到諾夫哥羅德。他們也確實沒什麼可擔心的。整個歐洲都打服了,一幫老實巴交的富農能出什麼么蛾子?
公元862年,維京人留裡克在諾夫哥羅德登上王公寶座,建立了俄羅斯歷史上第一個國家——羅斯公國。這就是在東歐平原稱霸700年的“留克王朝”。
-
4 # 鳶飛九天2018
關於網上俄羅斯人是戰鬥民族的新聞鋪天蓋地,許多人對於老毛子喜歡冰天雪地光膀子、幾百球迷打的幾千西方球迷跑的事情津津樂道。
俄羅斯總統普京
而從事實上講,俄羅斯人能從小小的莫斯科公國開始,用幾百年的時間將領土擴張成世界領土第一大國,所憑藉,當然不是對手的贈與,而是戰爭。至於作為第2次世界大戰的絕對主力,蘇聯對於擊敗納粹德國更是居功至偉。
從這些事例上看,俄羅斯人的確如網上宣傳的那樣,是十分擅長戰鬥的戰鬥民族。但是,如果俄羅斯人真的是戰鬥民族,為什麼當希特勒發動巴巴羅薩計劃之後,短短的幾十天內,蘇聯紅軍就有超過上百萬人被擊潰和俘虜呢?僅僅是因為納粹德國的突然襲擊嗎?
導致蘇聯損失慘重的巴巴羅薩計劃
當然不僅如此。首先,不容置疑的是,無論是蘇聯時期還是沙俄時期,俄國軍隊悍不畏死的精神都是十分著名的。19世紀俄國沙皇軍隊中的“灰色牲口”,更是以低劣的武器、糟糕的後勤卻悍不畏死的精神聞名。
在俄國最鼎盛的蘇聯時期,蘇聯軍隊的戰鬥意志更不容置疑,二戰期間,在付出2700多萬人的死亡之後,蘇聯最終徹底覆滅了曾橫掃世界的德國。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無論是戰爭初期德國的勢如破竹,還是戰爭後期德國被蘇聯紅軍反攻入本土,刨除平民傷亡,在大多數戰鬥中,蘇聯軍隊的傷亡一直是大於德國人的。
而在二戰爆發之前的蘇芬戰爭中,蘇聯動員的軍隊人數甚至超過了芬蘭全國的人數,但是,蘇聯軍隊卻在芬蘭遭遇慘敗,數十萬蘇聯紅軍戰死沙場。蘇聯軍隊的戰鬥力令西方國家大跌眼鏡,更極大地鼓舞了希特勒進攻蘇聯的決心。
導致蘇聯紅軍傷亡慘重的芬蘭白色死神
不僅如此,整個20世紀期間,雖然蘇聯以及龐大的體量令周邊國家瑟瑟發抖,但是對外戰爭中,蘇聯卻很少取得漂亮的戰績。哪怕是武器裝備甚至人數遠不如蘇聯的日本,在挑釁蘇聯的諾門坎戰役中,單就戰爭損失和消滅對方人數而言,日本依然是居於優勢地位的。
至於蘇聯之前的沙俄,在第1次世界大戰期間,擁有遠超俄國的軍隊人數,卻被兩線作戰的德國人壓著打。既然俄羅斯人在諸多戰爭中表現如此不堪,俄羅斯為什麼還會被稱之為戰鬥民族?
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崛起,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運氣往往是極為重要的因素,就如同曾經橫掃世界的蒙古帝國,如果蒙古沒有在宋金王朝末期崛起,而是在強盛的漢唐時期崛起,成吉思汗還能否創造如此龐大的業績,就很難說了。
蒙古帝國
俄羅斯人的崛起也是如此,俄羅斯居住在寒冷在東歐地區,對於西方國家而言,這是典型的落後野蠻地區,然而也正是如此,俄羅斯人在崛起的過程中,根本沒有遭遇大國的狙擊,周邊更是遠落後於俄羅斯人的遊牧民族和汗國,除了推翻早已腐朽沒落的金帳汗國,俄羅斯人的崛起可堪稱順風順水。
在俄羅斯的四處擴張之中,除了與奧斯曼土耳其的戰爭,俄羅斯人一直打到太平洋,都沒有遭遇多少當時世界上的大國。在不斷擴張成為世界領土第一大國的過程中,俄國人除了遭遇已經走下坡路的奧斯曼帝國,也只與清朝康熙時期的中國打了一場無關痛癢的雅克薩之戰。而且這場戰役,仍以俄國的失利而告終。
沙俄對西伯利亞的侵略
直到俄羅斯人不斷消化侵略的領土,並最終成為面積超過2000萬平方公里的世界領土第一大國時,俄國人才真正的遭遇了當時的世界大國。在對於各國列強的戰爭中,俄國依然敗多勝少。
俄羅斯人之所以被稱為戰鬥民族,其實與俄羅斯的兩次勝利有直接關係:一場是擊敗拿破崙入侵俄羅斯的戰爭,另一場則是二戰期間徹底粉碎納粹德國對於蘇聯進攻的蘇德戰爭。
無論是幾乎統一了歐洲大陸的戰神拿破崙,還是橫掃整個歐洲的希特勒,都在其最強大之時,在入侵俄羅斯的戰爭中遭遇慘敗並最終導致滅亡。俄羅斯在兩場戰爭中一舉奠定了其地位,俄國也幾乎成為歐洲強人的墳墓。
蘇聯
但是,不容忽視的是,俄國人雖然取得了這兩場戰役的勝利,但是其自身的損失要遠大於俄國和法國,更不容忽視的,是俄國人無與倫比的地利和氣候優勢。因此,俄國人雖然取得了兩場戰役的勝利,但充其量也只是慘勝。
當然,無論是威壓整個歐洲、令西方國家瑟瑟發抖的鋼鐵洪流,還是哪怕解體之後,依然坐擁超過1700萬平方公里的俄羅斯聯邦,俄羅斯人的戰鬥力都絕不容忽視,也沒有哪個國家敢忽視。
因此,俄羅斯的戰鬥力確實不小,戰鬥意志在某些時候更十分強大,俄羅斯軍隊更是毋庸置疑的強軍,但是,將其稱為戰鬥民族言過其實,俄羅斯人更遠稱不上打遍天下無敵手。
俄羅斯聯邦
面對侵略戰爭,俄羅斯人更多的其實是以本蝕人:憑藉雄厚的人力資源和龐大的國土面積生生耗死對手。至於對外戰爭中,尤其是對大國的戰爭之中,敗多勝少的俄羅斯就更難言戰鬥民族了。
-
5 # 之夢之芸
我們平常在生活中經常調侃說俄羅斯是戰鬥民族。其實,俄羅斯被稱為戰鬥民族是由歷史淵源的。戰鬥民族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熱愛戰鬥,只是說俄羅人比較大膽,勇敢,經常敢做一些普通人不敢做的事情。俄羅斯人體格非常好,對於一些高難度的動作根本不在話下,而且俄羅斯人酒量非常好,人們經常用俄羅斯人的酒量來調侃他們是戰鬥民族,這也是他們被叫為戰鬥民族的一個重要原因。第二就是俄羅斯在國際上的作為有關係,經常參與軍事活動。同時,在他們國家也有尚武好鬥的文化,對青少年軍事素質訓練,非常重視。俄羅斯人他們性格都比較彪悍。從他們的日常舉動中,就能夠體現出這個民族的,勇敢,堅強。俄羅斯人用他們特有的方式彰顯著民族的個性,所以稱之為“戰鬥民族”。
-
6 # 奧嘟比科技恩怡之母
“戰鬥民族”來源於日本漫畫大師鳥山明所繪《龍珠》,賽亞人是天生的戰鬥民族,好戰而且越戰越勇。這麼形容俄羅斯人是因為他們性格都比較彪悍,天生豪放不羈無所畏懼。常常做出一些匪夷所思又啼笑皆非的事情,這是對俄羅斯人的一種調侃,並沒有任何羞辱或諷刺的意思!
-
7 # 歷史風物誌
戰鬥民族一次最早可能是根據日本漫畫《七龍珠》中虛構人種賽亞人的譯稱,賽亞人只要是能吃的東西沒什麼喜歡不喜歡的,全部都吃,為了應對惡劣的生存環境,他們有著非常強勁的消化器官,適應能力好,戰鬥對他們來說就是類似於娛樂玩耍。
大約2013年3月左右,網路上突然出現許多以戰鬥民族來形容俄羅斯的文章、影片,之後在6、7月之後,有新聞媒體也引用這一稱謂,當時可能只是惡搞的文章或圖片,但在網路流行開之後,戰鬥民族一詞已經成為俄羅斯的習慣稱呼。
一千多年前一個叫留裡克的瓦良格人接到一個邀請,他從納維亞半島出發踏上了前往東歐的旅途,他當時還不知道自己會改變世界歷史,邀請他的是長期受到戰亂的東歐土著斯拉夫人。斯拉夫人希望邀請一個瓦良格人來統治,自己已恢復往日的和平。後來在瓦良格人留裡克的領導下,斯拉夫人建立的一個國家,這裡的國民稱呼自己為羅斯,並且將自己的國家稱為羅斯公國,這就是現在俄羅斯的前身。而當時夭壽的是羅斯公國邊上正好是正在崛起的蒙古帝國,因為蒙古族列印的習慣,所以羅斯被讀成俄羅斯,俄羅斯的名字就這樣傳入的中國。後來蒙古國覆滅,俄羅斯慢慢的擴張成為了橫跨亞歐大陸的超級大國。
在二戰期間,俄羅斯人在戰爭中誓死不退,不怕犧牲的情景其實跟我國的紅軍不相伯仲,二戰傷亡的俄羅斯軍隊達兩千四百萬人,為什麼俄羅斯會那麼拼?因為在滅族的威脅下,俄羅斯不得不反抗,俄羅斯人原來被擠壓到歐洲的苦寒之地,以前歐洲人的怒江裡主要是俄羅斯人,而蒙古帝國去歐洲第一站也是俄羅斯,所以俄羅斯自古面對的就東西方聯合絞殺,尤其當時的波蘭、立陶宛經常跑去俄羅斯燒殺搶掠,甚至殺進莫斯科,俄羅斯人在這種極端的情況下,如果再不反抗再不強大,等待他們的將是滅亡。這樣的刺激下,俄羅斯很快在蒙古帝國崩潰後東方內亂的情況下得到喘息,並強盛起來,俄羅斯全盛時期領土面積達到2240萬平方公里,面積之大超過兩個歐洲,當然那時候叫蘇聯,俄羅斯肆無忌憚的侵略擴張,也使得歐洲人對俄羅斯又恨又怕,所以歐洲人一度不願意承認俄羅斯屬於歐洲,蘇聯解體後,現在的俄羅斯繼承了蘇聯大部分的遺產,依舊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而現任俄羅斯總統普京執政風格非常的彪悍,他在任期間主導了第二次車臣戰爭、頓巴斯戰爭、克里米亞戰爭、南奧塞梯戰爭及敘利亞內戰,到現在普京已經第四屆連任俄羅斯總統了,戰鬥民族最初就是網友趣味性的誇張的形容普京所展現出的強悍領導風格。
-
8 # 參考歷史
俄羅斯人的先輩們生活在東歐平原的北部。自然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生活方式性格心理和信仰。俄羅斯人最初就缺少理性的根基。受制於一種無方向的自然力。他們有著極強的群聚性,性格勇猛強悍靈魂躁動不安,驍勇,彪悍一直征戰不斷,並靠著這樣的品格,建立了龐大的俄羅斯帝國。在其波瀾壯闊的歷史程序中,打敗了拿破崙打敗了希特勒,打敗了不可一世的世界強者。這個民族在戰爭方面的表現總能令世界震撼,所以人們戲稱為“戰鬥民族”
-
9 # 笑看人生如夢1984
不怕事,不信邪,不畏強權,不懼霸權,敢於亮劍,在反對美國霸權主義的道路上,充當了急先鋒,中流砥柱的作用!俄羅斯民族生長在地球最寒冷的地區,歷史上曾遭受過多次入侵,但是英勇無畏的俄羅斯人民都在極寒冷的天氣下反敗為勝!特別是在普京總統上臺後的許多戰爭,無不體現了俄羅斯民族的戰鬥血性!
-
10 # 老森
這麼形容俄羅斯人是因為他們性格都比較彪悍,常常做出一些匪夷所思又啼笑皆非的事情,這是對俄羅斯人的一種調侃,沒有任何羞辱或諷刺的意思。
俄羅斯自形成以來,先天就具有驍勇剽悍的特徵,又由於其地域遼闊,大部分地區處於寒帶,為了生存,他們從小練就了強悍的體格,勇敢的性格。
19世紀初,俄羅斯打敗當時雄霸歐洲的拿破崙;二戰期間又擊潰了舉全歐之力進攻俄國的希特勒。
也許正是這種彪悍的民族特性,十月革命後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在冷戰期間能夠成為與美國相抗衡的世界超級大國;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仍然是有著較大影響力的強國
-
11 # 大頭微記錄
在我們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面前,俄羅斯歷史算不上悠久,但就在這算不上悠久的一千多年曆史中,幾乎90%以上的時間都在發生戰爭。即便有短短几年空隙,俄羅斯也是在準備進行戰爭中度過的。 可以說,俄羅斯的民族史就是一部戰爭史。
據統計,俄羅斯從15世紀建立莫斯科大公國到上世紀80年代,進行了近50場戰爭,其中僅有3場是自衛性質的戰爭。
從莫斯科公國建立到彼得大帝時期,400年間俄羅斯的領土擴大了400倍,他們如今坐擁的全世界最廣大的領土,都是在這種不斷擴張中獲得的。 兩場本土衛國戰爭,俄羅斯人也書寫了名垂青史的輝煌保衛戰。 1812年,曾幾乎佔領歐洲的法國皇帝拿破崙率領著浩浩蕩蕩的51萬大軍遠征俄國,卻敗在了庫圖佐夫的“堅壁清野”、莫斯科的嚴冬之下;
1941年,不可一世的希特勒發動“巴巴羅薩”計劃,但列寧格勒保衛戰最終打破了德國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最終成為整個二戰的轉折點,列寧格勒戰役也被稱為世界歷史上最血腥的戰役。 連年的戰爭,已使尚武的傳統滲透到俄羅斯民族的血液中,戰爭使他們獲得大片的土地,也為他們帶來無數痛苦,在二戰中犧牲的無數俄羅斯人,人口至今是他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勝利日會成為俄羅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他們對戰爭有著比別的國家更深刻的理解。
其實,被稱為“戰鬥民族”的不止是剽悍的斯拉夫民族,而是俄羅斯的各個民族,包括車臣人、韃靼人、哥薩克人這樣的好戰族群。 從歐洲的制裁到俄羅斯的反制裁,雖說俄羅斯的經濟很不景氣,但俄羅斯人有著別的民族無法理解的自尊與堅持,所以在經濟嚴重下滑的情況下,普京的支援率不降反增,他們需要一位強勢的領導,需要一個精神寄託,需要做回那個獨一無二的俄羅斯民族。
因此,他們寧願用痛苦換回自尊與優越感。 和所有民族一樣,俄羅斯民族有著自己的獨特的一面,而“戰鬥民族”,無論褒貶,可以稱得上對這個民族的一種註解
-
12 # 雜學
俄羅斯人剽悍尚武,其民族國家的崛起大大晚於西歐幾國,卻透過在陸地上不斷的武力擴張建立起幅員極為遼闊的基業;法蘭西和德意志2大民族在鼎盛時期在歐洲大陸所向披靡,但是均在入侵俄羅斯時遭遇慘敗並就此走向衰落,俄羅斯則藉機進一步擴張並取得更高的世界地位和更強的話語權。
俄羅斯被稱為戰鬥民族的說法是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前期,納粹國家佔據著絕對的優勢,不論是在武器裝備方面。是在軍事理論軍事指揮方面,都佔據著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條件,比如波蘭閃電戰,當德國與波蘭簽訂和平協議的時候,德國卻出奇制勝用一天的時間佔領了整個波蘭,短短三年時間佔據了歐洲絕大部分領土,勢如破竹,而正是在這個時候,在全世界人民為此犯難的時候,德國在俄羅斯的領土上億大軍向前,但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卻碰到了俄羅斯民族頑強的抵抗,俄羅斯處在亞歐大陸的北部,地勢條件惡劣,氣候環境惡劣,這些都是德國部隊所沒有經歷過的,所以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德國軍隊節節敗退,此時整個歐洲的局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再加上英格蘭以及美國的加入,德國最終處於失敗,納粹最終完蛋,也正是由於俄羅斯民族的頑強抗爭,才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深刻轉折,才有了德國義大利日本的最終失敗,當然這裡先只討論俄羅斯,除開俄羅斯其他國家的頑強抗爭同樣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太平洋當戰爭的打響,包括美國在日本投放了兩顆原子彈,這些也都深深影響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的格局,才有了最終世界人民的勝利偉大的勝利。
-
13 # 皓月千山
假設人類社會的進步更多是體現在包容、協商、合作,那麼“戰鬥民族”決不是什麼好詞,從俄羅斯的國家層面,那不過是窮兵黷武的一種委婉的指責。
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俄羅斯的經濟當前已經降低到世界的前十名之外,但是其為世界第二軍事大國的地位依然長期不變,這就很能說明問題。
一般情況,軍事的投入是不能或者很難產生經濟利益的,過量的軍事投入,這肯定會造成對民生的佔用和擠壓,俄羅斯及以前的蘇聯時代,師承了普魯士軍國主義的總體戰的概念,把整個國家變成了一架戰爭機器,在冷戰時期,把國民總產值的30%投入了軍備競賽,龐大的軍費投入確實讓戰鬥民族顯得那麼的真實,但假如蘇聯和美國發生了全面的戰爭,這個戰鬥民族的幌子仍然是要被戳破的。山人的原因很簡單:你平常擠榨國民獲得的軍事優勢,是可以讓你在平常對峙時佔上風,但當雙方判生死、決勝負的時候,對方也會用同樣的手段和你死磕的,就算你的坦克多如甲蟲、戰機像垃圾場裡的蒼蠅、軍艦天天下餃子,但因為你除了軍事,其它方面全是短板,失敗也是註定的。
從歷史上看,俄羅斯的擴張,主要是在高緯度的人煙稀少的地區,在向溫暖地區擴張時就受到了很多阻礙,擴張並不順利,其廣闊的領土和蒙古帝國有一定的歷史傳承性,是另一個軍事帝國崩潰的產物。
而在世界工業化之後的一戰和二戰,俄羅斯扮演的都是送人頭的角色,在一戰中,俄軍的戰鬥力也就和義大利相當,不同的是一個早早退出戰鬥,一個反水了,二戰中,不計算美英對它的幫助,如此空前慘重的傷亡,在山人看來勝利都失去了意義。如果戰鬥民族是一個褒義詞,那麼除了勇敢,一定是指擁有高超的戰爭藝術,能在每一場戰爭中做到己方的傷亡最小,並最終取得勝利,但俄羅斯及其軍隊並不是這樣,在一戰、二戰、以及阿富汗和車臣的戰爭中,俄羅斯軍隊總是以巨大的傷亡留在歷史的記憶裡,這是因為俄羅斯是一個大國,可以憑自己的體量挑戰比自己發達的國家,而在戰爭中,對士兵的逃跑、投降等的懲處毫不容情,這樣才成就了所謂的戰鬥民族。
而在今天,縱然區域性戰爭仍然時時發生,但國家間的競爭遠遠超出了軍事這種單一的範疇,俄羅斯整體的經濟科技的不足才不斷地暴露了出來,曾經的超級大國現在在世界經濟的版圖上已經無足輕重,愈來愈貧困的國民已使這個國家陷入了深深的危機,現在還有人稱俄羅斯是點鬥民族,山人不知道這是忽悠還是揶揄!
回覆列表
因為他們真的十分驍勇善戰。要知道在歷史上,俄羅斯可是憑藉自己的努力將國土面積從200萬平方公里變成2000萬平方公里。除此之外,俄羅斯還將這三個強大帝國打成了弱國,也是最好的證明。
在17世紀的時候,瑞典憑藉自身的實力順利成為歐洲面積第三大的國家。那個時候的瑞典絕對是名副其實的一方霸主。與此同時,俄羅斯也在慢慢崛起。在各自的發展中,瑞典和俄羅斯發生了利益衝突,於是戰爭爆發。最後在1700-1721這段時間裡,俄羅斯成功將瑞典打敗,而且還一併將波羅制海權給拿下了。
第二個被俄羅斯打成弱國的是波蘭。曾經的波蘭是一個領土囊括瞭如今的波蘭、波羅的海三國、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國的龐大帝國。但是在1648年的的時候,俄羅斯在烏克蘭國內爆發大規模起義的時候趁機佔領了東烏克蘭。以此為開端,波蘭的國土被俄羅斯一步步吞食。最後在18世紀末的時候,俄羅斯更是一舉佔領了波蘭大部分國土。如今的波蘭就只是歐洲地區的一個小國家。
在俄羅斯歷史上,曾在180年間發生過300多次外敵入侵的戰爭。這一社會因素造就了俄羅斯民族極其沒有安全感的性格特點,一方面,他們孤獨,愛抱怨;而另一方面,他們又有著強烈的優越感。歷史的發展培育了他們的這種王者心態,也就是說在任何衝突爭論中,他們總是要成為勝利者。